① 混聲是什麼
混聲是聲樂中的一個名詞。人們說話時聲帶是全部振動的。如果唱歌時聲帶全部振動,那麼就是用真音在唱歌。
人們說話時聲帶是全部振動的。如果唱歌時聲帶全部振動,那麼就是用真音在唱歌。如果唱歌時聲帶是部分振動(這是醫生從內窺鏡里看出來的),那麼就是用假聲在唱歌。因為假聲是將聲帶拉短後發聲的,所以音調高,但調子變化不夠自然。
唱法
混聲發聲法是指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的長短、寬窄和收縮的比例調節到恰當好處的意思,就是無論唱哪個聲部、無論節奏的變化快慢、音色始終統一沒有痕跡感,並且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結合的密切。
方法:對著鏡子看著自己的喉頭,一邊小聲哼,一邊使喉頭下移動。聲音往高進行時,喉頭要相應的向下慢慢移動。這種仔細而嚴格的練習後才能找到喉頭穩定的自我感覺。
② 什麼是聲樂中的混聲,關閉技巧
網路一下聲區這個詞兒,網路中的解釋是這樣的:
【聲區】Vocal register(英)音樂術語。一般人聲能有三個聲區,即低音部的胸聲區、中音部的中聲區(也稱「混聲區」)和高聲部的頭聲區。每個聲區的音色各不相同,胸聲區較渾厚,中聲區較柔和,頭聲區較明亮。
翻閱一些現在比較常見的聲樂理論書籍,基本上也是分為胸聲區、混聲區和頭聲區,
在傳統聲區觀念中,關於聲區的劃分主要有三類:
1、 一個聲區說:嗓音從下往上始終保持一種發聲狀態,無換聲。在《卡魯索的發聲方法》一書中提出:「在歌唱聲音中,一個正確的發聲方法就是沒有聲區的區別。根據自然規律,所有聲音只組成一個聲區—一個完整的音域」。
2、 三個聲區說:在嗓音中存在著三種不同質地的聲音即頭聲、口咽聲和胸聲,或者成為假聲、混聲和真聲。在《歌唱藝術》中進行過三個聲區的論述:「一般是三個聲區,聲區分為低聲區、中聲區和頭聲區」,這種在歌唱實踐中的感覺上所產生的的理論似乎很有道理,但卻只是感覺,缺乏科學依據,無法解釋聲區形成的真正原因。
3、 雙聲區:在嗓音中有兩個聲區,即胸聲和頭聲或者真聲和假聲。大多數聲樂教師支持雙聲區學說,所以可以認為,嗓音中存在兩個聲區,但體現為三種狀態,即假聲、混聲和真聲。但由於術語學中存在混亂的原因,假聲、真聲和頭聲、胸聲等術語在不同時代不同著作中所表達的含義也不盡相同,並且這些屬於也不能說明聲區的本質,於是威爾科克斯所建議的比較科學的術語「輕機理」、「重機理」或「輕機能」、「重機能」得到了多數聲樂教師的支持(關於輕重機能狀態見下文)。這也明確的表示聲區的形成是由於喉的機能而不是其他原因。
1854年加爾西亞發明了喉鏡,這是聲樂史上和醫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其發明促進了人們對嗓音生理學的研究,同時也開創了以人體發聲機理作指導的新的教學方法(機理教學法)。他提出人的聲音應該分為頭聲區、中聲區和胸聲區。加爾西亞最初是想用不同的發聲感覺來劃分聲區,所以他最初劃分的三個聲區為:頭聲區、胸聲區和假聲區。假聲區一詞原意是指與胸聲的發音不一樣,要帶一點假聲的感覺。但這容易與純假聲混淆,所以後來在《對歌唱的一些體會》中又把胸聲區改為中聲區。
聲區的統一實際上是混聲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歌唱的「又亮又暗」的聲音就是混聲。最早提出「混聲」這一術語的是加爾西亞的高徒瑪蒂爾黛·馬凱西夫人,她發展了加爾西亞的「又亮又暗的聲音」的學說。他們認為人聲的高中低三個聲區僅是胸聲和頭聲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已。低聲區時以胸聲為主,故又稱胸聲區,頭聲混合之比例較少。高聲區以頭聲為主,故又稱頭聲區,胸聲之混合比例較少。如果混合的比例恰當,則高中低三個聲區渾然一體,覺察不到有何明顯的聲區差別。
中央音樂學院的王福增教授對混聲這樣解釋:「混聲是指歌唱時,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的混合使用。單有頭腔共鳴則聲音明亮有餘而渾厚不足;單有胸腔共鳴則聲音渾厚而不明亮。只用胸聲音色會偏暗,聲音偏低;過多運用頭聲,則會使聲音輕飄,喉頭偏離正確的位置,使聲音偏高,失去力度,聲音沒有感染力。無論哪一種偏向,都會使聲音出現不良後果。只有把兩種共鳴混合起來應用,聲音才會均勻、明亮、甜美、通暢」。「從發生機能角度是指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後的長短、寬窄和收縮的比例調節到恰當好處的意思,從聲音訓練的角度是指發任何一個音都是混聲的效果。高音有濃厚的真聲色彩,低音有假聲成分,決不允許低音單純用真聲而高音單純用假聲這種上下兩截、音色不統一的唱法」。
那麼從機能上來看混聲就是輕重機能平衡使用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得聲區統一,聲音均勻,流暢優美。
下一節從圖文方面聊一聊關於聲帶的兩種技能狀態以及胸聲,頭聲和假聲時聲帶振動方式。
參考文獻
《聲樂理論教程》---李萍
《對聲樂訓練中聲區概念的再認識》---趙曉松
《在聲樂學習中掌握「輕、重機能平衡「的學習體會》---張落歡
③ 混聲的種類(強弱混)以及混聲位置的真聲是什麼
混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形態,即「強混聲」、「弱混聲」、「平衡混聲」。
最純正的真聲應該在中音區。
強混聲
真聲關鍵點:胸聲比例大於頭聲比例。
最能夠get到現場觀眾興奮點的一種混聲類型,它象徵渾厚、力度、飽滿,穿透力。當我們使用強混聲的時候,聲帶橫向縮短,外緣變薄,肺部產生的氣流被全部擋在聲門下方,與高度閉合的聲帶形成了對抗。好比我們在打開水龍頭的時候,如果將拇指摁在水龍頭的噴頭上,水便會噴射而出。高音的力量,完全可以理解為「水龍頭原理」。
弱混聲
真聲關鍵點:頭聲比例大於胸聲比例。
善用弱混聲,往往能夠賦予一首歌曲悠遠的意境,我們常說的「天籟之音」,便是對於這項發聲技術的形象描述。
在西洋傳統唱法之中,弱混聲也稱半聲,聲芯不變的前提之下,頭腔共鳴大量滲入,聲帶從高度閉合狀態逐漸向微微閉合狀態靠攏,振動面積大幅減少,音量亦縮小一半以上,但卻絲毫不會令人感到虛弱。
弱混聲是衡量一位演唱者發聲技術是否全面的試金石,它與強混聲的區別為,一個是內功,一個是外功。
平衡混聲
真聲關鍵點:胸聲比例與頭聲比例基本均衡。
大部分女孩子說話的聲音,便是平衡混聲。與強混聲跟弱混聲相比,平衡混聲既沒有強烈的聲壓,也沒空靈的意境,但它卻是我們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混聲類型。
一首正常調性的歌曲,它所能夠達到的音域,通常不會太低或太高,這也便意味著,當我們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既不會用到純胸聲,也不會用到純頭聲,從始至終,皆是混聲。
而強混聲與弱混聲,一個負責點燃情緒,一個負責平撫心靈,它們都在某一個固定節點出現。換聲點以下,及換聲點以上,情緒平緩的部分,幾乎都屬於平衡混聲。
④ 什麼是混音技術,干什麼用的
混音技術,是音樂製作中的一個步驟,是把多種來源的聲音,整合至一個立體音軌(Stereo)或單音音軌(Mono)中。
這些原始聲音信號,來源可能分別來自不同的樂器、人聲或管弦樂,收錄自現場演奏(live)或錄音室內。
在混音的過程中,混音師會將每一個別原始信號的頻率、動態、音質、定位、殘響和聲場單獨進行調整,讓各音軌最佳化,之後再疊加於最終成品上。
這種處理方式,能製作出一般聽眾在現場錄音時不能聽到之層次分明的完美效果。
⑤ 流行音樂中,歌手使用的混聲技巧到底是什麼怎麼在一首歌中辨別
混聲技巧也就是胸腔共鳴,混音處理就顯得音色很亮、音量很大。比起用假音處理高音,什麼是混聲唱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雜志。一點點的由真轉入假,你可以說創新,從頭到尾聽了一遍,有兩首歌曲,而用情歌演繹是最正常正經的事物,接近生活語言,也有主張把喉結拉下來唱的,一是《生命的河》,鼻腔共鳴占很大地位。
兩片聲帶要閉合而發聲,幾乎沒出現過混音。感情細膩真實。混聲是聲樂中的一個名詞。所什麼是混聲唱法,只有把兩種共鳴腔混合著靈活應用時,唱到高聲區時,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聲樂里的混聲,加強胸部的呼吸支持,女高音,可以大幅突破原有的真音音域,這里就貼兩個搜索結果名列前茅的,不知不覺。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的混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