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技術科學的基本定義
研究指導生產的基本理論學科。
以基礎學科為指導,以技術客體為認識目標,研究和考察各個技術門類的特殊規律,建立技術理論,應用於工程技術客體。它將科學轉化為技術,又將技術知識提高到理論成為科學。
其學科內容包括工程力學、應用化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工程地質學等。
技術科學通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數學並列,被認為科學的五大基本部類之一。
② 通用技術學科所包含的課程模塊有哪些
通用技術課程設9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為「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其餘均為選修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教學時間為36課時。 ㈠課程的模塊結構圖 ㈡關於課程模塊的說明1. 必修模塊 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模塊是「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2個必修模塊之間呈遞進關系,即「技術與設計1」是「技術與設計2」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的基本內容是技術設計。技術設計是技術的基礎內容,是技術發展的關鍵,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對學生理解技術、使用技術、應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技術素養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內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徵,是學生未來生活必備、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程選修模塊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 是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塊。旨在使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經歷一般的技術設計過程,並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勞動與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結構較為完整的技術素養。具體內容有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 「技術與設計2」 是「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必修模塊。具體內容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專題性技術設計,它們是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2. 選修模塊 通用技術課程的選修模塊著眼於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要求,其內容是必修模塊在不同具體技術領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多樣的技術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技術經歷,提高學生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 通用技術課程設置選修模塊7個,模塊之間為並列關系,供學生在修學必修模塊之後根據興趣和條件自由選擇。 選修1(電子控制技術): 以電子技術為基礎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感測器、數字電路、電磁繼電器、電子控制系統及其應用。學生可以通過設計和製作電子控制產品進行一些簡易的技術試驗,接觸一些更具挑戰意義、更富有趣味的技術問題。 選修2(建築及其設計): 立足於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建築技術而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建築與文化、建築結構及其簡單設計、建築材料及其加工、建築構造及其設計。該模塊人文內涵豐富,實用性強,設計和製作內容簡便易行。 選修3(簡易機器人製作): 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平台、將機械傳動與單片機的應用有機組合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單片機及其控製程序、單片機與控制電路、單片機與傳動機械。該模塊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當代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方法進行設計、製作,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選修4(現代農業技術): 以較為先進的、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現代農業技術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農業技術試驗為主要內容的選修模塊。該模塊設置了可供選擇的6個研修專題,它們是:綠色食品、品種資源的保護和引進、無土栽培、營養與飼料、病蟲害預測及綜合治理、農副產品營銷。每個專題18課時,選修2個專題即可獲得該模塊的學分。 選修5(家政與生活技術): 以家政與技術的聯系為基點、旨在提高學生未來生活質量而設立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財、家庭保健。該模塊緊貼學生生活,內容豐富有趣,設施要求低。 選修6(服裝及其設計): 旨在通過學生對服裝的認識、欣賞、設計及簡單製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強審美和造美能力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服裝與材料、服裝與文化、著裝設計、服裝設計。該模塊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選修7(汽車駕駛與保養): 側重於技術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選修模塊。具體內容有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汽車例行保養。該模塊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當代技術產品、學習和使用具體技術的機會,具有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操作性強等特點。
③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的理論基礎有:
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名稱不同在於現代教育技術加上了「現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弄清「現代」的含義。中文關於「現代」的解釋是:現在這個時代。英文解釋有兩種:一是「Modern」,譯為:⑴近代的,現代的;⑵現代風格的,新式的,現行的,時髦的。
二是「Contemporary」,譯為:⑴發生,存在; 生存或產生於同一時期;⑵同一瞬間發生的;⑶自始至終同時存在的;源出同一時代的;⑷當代的或彷彿當代的,現時的。
可見, 由於對「現代」這個詞的理解不同,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也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指新出現的教育技術,與之對應的是傳統教育技術,這種理解強調對傳統的革新;另一種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術,它包括傳統教育技術和新出現的教育技術。
④ 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區別
1、研究對象
基礎科學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
技術科學主要研究任務是認識世界,認識物質世界變化的規律,工程技術一般屬於改造世界的性質。
應用科學的研究對象與實踐活動的關系密切,直接體現著人的需求。狹義的應用科學以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是直接應用於物質生產中的技術、工藝性質的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
2、特點不同
基礎科學:是物質運動最本質規律的反映,與其他科學相比,抽象性、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組成的嚴密的理論體系;與生產實踐的關系比較間接,需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才能轉化為物質生產力;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們忽視;研究具有長期性、艱苦性和連續性;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
技術科學:既有特殊性,又有具體性,它和基礎科學不同的一點是有它具體的對象,它研究的問題不是最普遍的規律,而是一定特殊范圍的規律。另外,技術科學對於工程技術來說,又有它的普遍性和通用性。
應用科學:明顯地體現著心理學、生態學、美學的內容。工程設計程序、勞動對象成型方法、對工藝可靠性的評估方法、保障優化生產的方法、減輕勞動強度和節約材料的方法等,構成了狹義應用科學的基本內容。
(4)技術學科基礎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技術科學研究包括五個方面、五個步驟:
1、提出問題;
2、通過實踐進行觀察;
3、在觀察、提煉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模型;
4、分析;
5、應用。
基礎科學分成七大類:
1、數學:包括代數學、分析學、幾何學、統計學、拓撲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等;
2、物理學:包括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光學、廣義相對論、場論、量子力學等;
3、化學:包括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高分子化學等;
4、生物學: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等;
5、天文學:包括宇宙學、宇宙起源學、天星學、射電天文學、太陽系學等;
6、地球科:包括大氣物理學、大地測量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地學、空間科學等;
7、邏輯學:包括邏輯的運用、演繹邏輯、一般邏輯、歸納邏輯、方法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礎科學
網路-技術科學
網路-應用科學
⑤ 計算機技術專業基礎綜合考什麼科目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的考試內容包括: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路,重點考查考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是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機全國統考的初試科目之一。408是科目代碼。
2009年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專業課初試首次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報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者,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從2009年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實行聯合命題,命題工作由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工科委員會在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導下組織實施。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參考書目
《數據結構》嚴蔚敏吳偉民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計算機操作系統》湯子瀛等主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計算機網路》謝希仁編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
《計算機組成原理》唐朔飛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復習指南》復旦大學出版社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計算機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