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技術學研究方向
教育技術學的方向只有五個,你所說的並不是方向,而是專業,因為我現在就在華師讀教育技術學專業
教育技術學專業有:
1、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
2、信息技術教育
3、數字媒體技術
4、教育軟體的設計與開發
5、現代遠程教育
如果說你說不了解華師大的話,那我猜你那裡是寫錯了,應該是指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有幾個專業:教育技術學,多媒體,新聞,傳播,攝影五個專業
『貳』 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教育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1.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將越來越突出
教育技術屬於交叉學科,是連接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橋梁。作為交叉學科,首先體現在它需要技術的支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科學和人工智慧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應該關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學習。
其次,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體現在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系統理論等。時至今日,隨著人本思潮的興起,各種學習理論雖然各執一端,但在教育技術領域內走向了融合,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而各盡其力。人們不僅關注個體的學習心理,還對學生之間如何協同與合作、如何基於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等進行著系統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術交叉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和實踐主體的多元化,協作將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學設計、計算機技術、媒體理論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和學者共同研究和實踐,開放式的討論與合作研究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特色。
2.重視教育技術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並重的交叉學科,需要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目前,教育技術研究最前沿的兩個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路教育,所有這些乃至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即圍繞如何促進學習展開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們將會越來越重視教育技術的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師培訓
支持學習首先是誰來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師培訓問題。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師培訓。2000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制定了「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基本標准」,其中規定了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能力,為了達到該標准需要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育技術培訓。此外,英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
據調查,我國教育技術發展較快地區尚有1/3的教師對教育技術知識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調查也顯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大部分歡迎教育技術培訓,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因此,如何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培訓,特別是如何實施有效的培訓,需要我們教育技術工作者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
·教學資源建設
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特別是教育軟體的設計和應用方面值得我們重視。當前教育軟體的應用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存在科學性錯誤、適用性較差、交互性不強、製作欠精細、智能性欠佳等。隨著網路技術、智能技術、代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的不斷發展,新一代的以網路為核心的智能教育軟體將在教育軟體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軟體業目前的困難,開發出適合學習者特點和需求的網路教學資源,將成為資源建設中重要的研究任務。
此外,為了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大范圍地共享和交流,網路教育技術標准研究成為近幾年的熱點問題。2001年,在教育部的組織下,我國成立了現代遠程教育標准化委員會,專門從事網路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工作。
·學習支持
教育技術在研究與實踐中對於學生學習的支持給予了密切的關注,這種支持包括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特別是網路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廣大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能夠深切感受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只有他們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為廣大教師提供各種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
3.對於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更全面的審視和研究
當前,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探索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們在為這些做法欣喜之時,不得不冷靜地思考計算機應用於教育領域的若干問題,以期獲得對計算機教育應用更全面的理解。
應用的針對性:實踐證明,計算機並不是對所有學科和對象都同樣有效,特別是涉及到人文類或者培養個人情感方面的有關學科以及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學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針對哪些學科、知識點和學習對象而展開,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進行。
應用的條件:計算機應用於教育,應該考慮領導是否重視,資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師是否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來支持,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准備等。而且,各個條件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而言,條件的標准和組合也各不相同。專門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選擇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學校,通過充分的調研、實地考察和比較,進行科學試驗,並將成功經驗進行推廣。
應用的有效性:應用的有效性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利用計算機教育教學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學評價的結果作為主要參考。另一層含義是投入產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問題。對於前者人們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對於後者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但由於目前對計算機以及其他技術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問題還沒有實際的研究成果,這會造成人們投入的盲目性,而且還會阻礙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面研究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有效性將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
4.關注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對技術進行學習時的差異。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協作技能、信息素養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數字鴻溝,使所有的學習者應用技術進行有效學習,是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其次,需要進一步研究技術環境下人的學習行為特徵和心理過程特徵,人與技術環境如何實現交互,什麼因素影響學習者的心理(比如動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技術環境下學習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將不再只滿足於技術的簡單應用,適應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環境的創建必將成為前沿研究的焦點。技術所支持的學習環境將真正體現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等特點,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將更注重學習者內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會交互在學習中的作用。
5.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與支持
未來的教學設計將不僅重視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而且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支持。為了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教學設計將越來越關注課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設計研究型的學習活動、基於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綜合型的學習活動、協作型的學習活動,以便讓學習者綜合應用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培養創新人才是教學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將更加靈活和彈性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角色將更為突出,學習過程的支持研究將變得更為重要。
教師從「講台上的哲人」轉變為「學生身旁的指導者」也意味著,教學設計的方案不再像傳統教案那樣僅僅是教師教的過程的設計,教案應該向「學案」轉變,學生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將成為「學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網路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對於網路課程和網路教學結構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實踐才能適應其迅速發展。網路課程建設需要更加註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組織和評價,尤其是形成性評價的設計。網路教學平台作為承載網路課程的工具,應該支持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隨著網路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學習活動將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
6.進一步完善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現在,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就教育技術是什麼、教育技術的學科體系、教育技術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教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等紛紛提出觀點和看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來講是一件好事。作為一個學科的定位與學科建設,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以外,還必須考慮從事工作的人群及其從事的工作,包括理論研究者、實踐工作者及其他相關人員。
我國的教育技術工作者主要包括三類人群:第一類是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理論研究者,他們主要來自各大學的教育技術系或教育技術研究中心等;第二類是全國電教系統的專業人員,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區的電教館人員以及各學校的電教人員;第三類是計算機學科中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相關人員(如從事網路關鍵技術的研究、人工智慧的研究等)和相關學科的教師,這類人員以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為紐帶。各學科的教師是教育技術實踐領域的生力軍。
國際上的情況也是如此,除了AECT(美國教育通信和技術協會)被認為是專門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群體以外,許多國際學術會議如CSCL(,計算機支持協作學習,每兩年一次)、ICCE(,計算機教育應用國際會議,每年一次)、CAA(ComputerAidedAssessment,計算機輔助評價,每年一次)等匯集了來自於教育、心理、計算機等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參加,共同致力於教育技術的研究。
另外,教育技術專業型人才的培養是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衡量教育技術這個學科的一個標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為大家所認可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標准和培養方案,因此,教育技術學科的人才標准、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也是完善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在著手這方面的工作。
我國的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將在不久的將來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並為促進我國的教育與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叄』 什麼是教育技術,它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技術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它的主要研究領域可以從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方面來回答,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系統設計、內容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學習者特徵分析等;開發主要包括:文印技術、音像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綜合技術等;利用主要包括:媒體的利用、革新技術的推廣、實施並制度化、政策與法規等;管理主要包括:項目管理、資源管理、教學系統管理、信息管理等;評價主要包括:問題分析、參照標准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等。
『肆』 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有哪些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應當包括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1、設計: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是指詳細規劃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要在充分分析學習者特徵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系統的設計,以期使每一個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環境中得到適於自己學習的學習資源,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
2、開發:是指基於印刷技術、音像技術、計算機技術、綜合技術等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開發應用研究。如教學信息資源的開發、廣播電視教學系統的開發、基於信息技術的網路教學系統工程的開發等都屬於開發范疇。
3、利用:是強調對於各種技術、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種信息資源的利用和推廣,並要加強利用和推廣的制度化、法規化建設,以保證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革新。
4、管理:是指通過有計劃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各種學習資源,它包括教學開發項目管理、資源管理、教學傳輸系統管理、信息管理,管理是確保教育技術有效實施的保證。
5、評價:就是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教學結果進行規范化的測定、衡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是確定教學和學習是否達到目標的主要監控措。
(4)教育技術學研究有哪些前沿題擴展閱讀:
教育技術:
中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雜志發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簡稱AECT)。
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
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伍』 關於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課題有哪些
1· 網路文化
2· 互聯網心理學
3· 教育傳媒技術
4· 教學系統設計
5· 學習科學
6· 創新性技術研究
7· 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
8· 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
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0·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
11·教育人工智慧研究
12·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
13·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14·協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
15·知識工程學研究
16·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研究
17·國外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管理模式及優秀論著與教材的引進
18·國外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網站資源研究
19·我國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合理分布與發展規劃
『陸』 在實踐層面闡述教育技術能夠"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
1、能夠高效進行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學生耳濡目染產生思想感情共鳴。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美情操。
2、方便合作與交流。
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教育技術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
3、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適當插入一些練習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對練習題的選擇就需要教師去把握,去整握。還有利用多媒體,學生從中能學到很多課外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僅是學到課內的內容,還能增長自己的課外知識。
(6)教育技術學研究有哪些前沿題擴展閱讀:
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1、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將日益突出;
首先,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需要技術的支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科學和人工智慧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應該關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學習。
其次,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體現在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理論、系統理論等。隨著人本思潮的興起,人們不僅關注個體的學習心理,還對學生之間如何協同與合作、如何基於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等進行系統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術交叉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和實踐主體的多元化,協作將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學設計、計算機技術、媒體理論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和學者共同研究和實踐,開放式的討論與合作研究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特色。
2、重視教育技術的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並重的交叉學科,需要理論指導實踐,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目前,教育技術研究最前沿的兩個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路教育,所有這些乃至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即圍繞如何促進學習展開所有工作。
3.重視對計算機教育應用的全方位考察;
當前,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探索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但我們必須思考計算機應用於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包括應用的針對性、應用的條件和應用的有效性等。
『柒』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領域的熱點和新發展有哪些
教育技術
目前最熱門的研究方向>>
1· 網路文化
2· 互聯網心理學
3· 教育傳媒技術
4· 教學系統設計
5· 學習科學
6· 創新性技術研究
7· 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
8· 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
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0·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
11·教育人工智慧研究
12·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
13·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14·協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
15·知識工程學研究
16·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研究
17·國外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管理模式及優秀論著與教材的引進
18·國外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網站資源研究
19·我國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合理分布與發展規劃
教育技術研究
當前的熱點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與教師專業化
·學習共同體(利用技術構建)
·學習型軟體開發
·學習社區
·傳統教育中的技術與現代技術
·遠程教育模式、控制、評估、監控
·學習資源庫建設
·基於資源的學習RBL
·構建網路教師教與學的共同體
·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
·如何利用司空見慣的技術促進學習
·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
·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
·不可避免的技術帶來的問題——弊端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
(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很討厭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無處不再,它只是一種工具,講到這個問題,就好像教你如何使用一把斧頭,它能劈、砍、錘、敲……,並且該這樣辟、這樣砍、這樣錘、這樣敲……,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熟練使用而已!)
總之,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問題,教育技術就有多少問題!
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就有多少理論和實踐!
有教育、教學、學習就有教育技術的未來與發展!
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主流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做教育技術的人只需要干自己的事,就是對專業的貢獻。
---------------------------------------------
學科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如圖1.1)。基礎性探索所產生的是教育技術學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包括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這為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創新。在學科交叉與研究發展過程中,在此層面主要有三種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現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應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探討、回答源於實踐領域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應用價值。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學習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學校教育,成為遠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面向企業等機構的遠程培訓。遠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滲透到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內部,不只作為其外部延伸。面對面方式和遠程方式日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而不再像遠程教育出現之初那樣界限分明。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礎性探索為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基礎,而應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帶有具體領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過來推動和豐富基礎性探索,比如面向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所出現的績效技術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一框架對當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說明這些分支性研究領域的現狀。
教育技術學的基礎性探索
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集中體現為三大主要研究傾向: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
(一)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學設計也稱為教學系統設計,它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統論思想和傳播理論的影響。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最核心的內容,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歷來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隨著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發展,教學設計理論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教師中心的教學設計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者則更多稱之為「學習環境設計」(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而教學設計研究不簡單是搬用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它同時也推動、豐富了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兩者之間呈現出雙向的互動關系。 當前,學習理論至少有三種新的發展傾向特別值得關註:即強調學習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我們需要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的設計,用新技術支持、促進新教學觀的實現,這對當前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技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超媒體環境會帶來更有效的學習,還是只會帶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膚淺的學習?如何解釋在計算機媒介通訊(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這種新條件中的人際溝通和知識建構?等等。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探討恰恰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貢獻。因此,在此領域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於新的學習理論、以新技術的發展為背景來研究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分析新技術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諸如喬納森(D. Jonassen)的學習環境設計模型、CTGV提出的錨式情境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以及瑞格魯斯(C. M. Reigeluth)、梅瑞爾(M. D. 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其二是面對新的信息技術環境重新審視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回答在傳統學習環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問題。比如基於CMC的人際溝通與協同知識建構,超媒體網路環境中的信息搜索、獲取與整合,網路環境中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模與可視化表徵,等等。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夏琳(Marcia Linn)課題組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在國內,北師大心理系的陳琦教授及其課題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然,上述這兩個方向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國的「創新學習技術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作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合作研究機構,其核心研究主題明顯同時結合了上述兩個方向,如可視化與建模(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學習測評等,其中既涉及對新環境中的認知學習過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學習理論和新技術來設計新型學習環境的問題。
(二)創新性技術(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研究
這里的創新性技術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討新技術的綜合應用方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對信息技術本身進行創新,包括硬體及軟體技術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對現成技術的應用),以新技術發展推動教育技術的進步。這類研究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對技術應用方式或技術本身所進行的創新,正是這一點才使這類研究具有了基礎性探索的特徵,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軟體開發不屬於這一類研究,而應歸屬在應用性探索之列。創新性技術的研究集中體現信息科學的交叉滲透和影響,在整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這種在教育應用層面上的技術發展尤其是技術創新也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學術貢獻。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所進行的關於智能輔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的研究,有關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等等。當前所進行的關於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也格外值得關注,即超越桌面計算機以及傳統人機交互方式的局限,發展無所不在的、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技術工具。掌上電腦、無線聯網以及新的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究等均為此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技術創新將更好地支持學生在學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跨時空的開放學習方式,並促進全體學生的平等使用,減少數字鴻溝。泛在計算也是美國「創新學習技術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三)哲學文化研究(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哲學與文化學取向的研究所關注的是技術發展應用對社會及和人類自身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與體制的深層影響及其應對方式,以此來指導新技術條件下的教育變革。與前面兩個研究方向不同,前兩個研究方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哲學文化研究則首先需要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會對教育、對人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產生怎樣的挑戰和深層影響(積極的、消極的)?等等。這一研究方向集中體現了哲學(尤其是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等)、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影響,而這一領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層問題也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學術貢獻。當前,後現代哲學的技術觀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對技術至上的觀點,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權性和中心性。有關技術哲學的研究在重新審視技術的實質、發展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強調將技術放在具體的社會文化之中,分析技術問題的文化根源。當前的教育哲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所有這些都會對教育技術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的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哲學家提出了新的課題,數字化時代的人類生存方式,信息時代人的素質結構與教育的目標,對傳統讀、寫、算能力的新解讀,多媒體多帶來的視覺文化,網上虛擬空間中的師生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以哲學為基礎進行深入思索的問題。在此方面,國外學者展開了一些探索工作,諸如《數字化生存》等著作中的有關思想。在國內,桑新民教授等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術中的文化學、社會學問題近年來也開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研究者發現,任何一種教育技術產品都體現了它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的特徵,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術未必能適應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種技術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正如美國一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一個可口可樂瓶子在一個原始部落中可以意想不到地被用作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我國,計算機教學軟體在其發展早期即出現了習題庫式課件的泛濫,而網校發展也首先以升學輔導為起點,這些不能不說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術的社會文化性?應該如何適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總之,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構成了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中三個主要的基礎性探索方向,這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發展的三大生長點(根基)。而這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信息技術的創新會推動和支持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而新的學習環境設計又會對技術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學文化研究對於前兩者的發展及應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學習環境設計的變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又會對哲學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基礎性探索構成了應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礎。
『捌』 教育技術學論文題目
教育技術學論文題目
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術參與教育過程,是對教育過程模式的優化提升,使得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更具邏輯,系統優化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教育技術學論文題目,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NO.1 師范生「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研究
NO.2 基於引文分析方法的教育技術學科知識圖譜構建
NO.3 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熱點與趨勢概觀
NO.4 後現代主義對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審視
NO.5 教育技術學本科生視覺素養現狀及培養策略研究
NO.6 高師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信息技術教育方向課程設置研究
NO.7 基於電子雙屏白板的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
NO.8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比較研究
NO.9 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與反思
NO.10 基於範式轉換的外語教育技術學學科構建研究
NO.11 教學設計師發展研究
NO.12 我國高師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研究:基於五所師范大學的案例考察
NO.13 《教育技術學》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
NO.14 就業視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術學實踐類課程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
NO.15 美國教育技術學的'歷史與範式演變
NO.16 我國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論文內容分析研究
NO.17 復雜性視野下的教育技術學研究範式初探
NO.18 開放課程的應用效果研究
NO.19 在線學習活動設計以《教育技術學》網路課程為例
NO.20 混合學習模式在教育碩士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NO.21 教育技術學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NO.22 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NO.23 教育技術學專業科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探析
NO.24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NO.25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實驗室建設研究
NO.26 中美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比較研究
NO.27 教育技術學主題資源庫的設計與開發
NO.28 面向用戶需求的網路詞條的序化研究
NO.29 高等職業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NO.30 影響我國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學習動力的基本因素分析
NO.31 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創業能力培養對策研究
NO.32 教育技術學師范生信息素養調查與研究
NO.33 信息技術教師本體性知識研究
NO.34 面向學科的主題詞庫構建及其應用研究
NO.35 生涯教育融入《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的行動研究
NO.36 基於電子雙板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NO.37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倫理審視
NO.38 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
NO.39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NO.40 教育技術學之專業學習環境研究
NO.41 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
NO.42 基於潛在語義分析的學科知識圖譜構建
NO.43 基於電子雙板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改革的效果評價研究
NO.44 教育技術學CSSCI來源期刊的引文網路結構分析
NO.45 PBL教學模式在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NO.46 教育技術學本科「視覺素養」課程設計研究
NO.47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差異化培養的研究
NO.48 《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實施中的學習共同體研究
NO.49 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技術與課程發展研究
NO.50 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NO.51 中美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培養比較研究
NO.52 教育技術學視野下的未來課堂研究
NO.53 教育技術學專業師資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
NO.54 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網路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
NO.55 基於知能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
NO.56 對教育技術學在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價值的分析與評價
NO.57 基於Anbroid平台學習軟體開發研究與實踐
NO.58 人文視野下教育技術若干問題研究
NO.59 教育技術學專業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NO.60 基於新浪博客的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學習與成長個案研究
NO.61 安徽省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玖』 考研教育技術學有那些研究方向
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研究方向如下:網路文化、互聯網心理學、網路教育技術、教育傳媒技術、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科學、創新性技術研究、游戲開發與教育應用、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教育人工智慧研究、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詳細的資料你可以到你去海天考研的網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