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現代傳真機技術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代傳真機技術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12-18 17:16:56

㈠ 什麼時候開始有傳真機的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鍾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系統里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地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鍾和鍾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絲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 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基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復制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斯大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了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范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進行了分類,它們是: 一類機(G1)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文件約6分鍾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3分鍾;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1分鍾; 四類機(G4) 高速文件傳真機,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只需3秒鍾。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之一。

㈡ 傳真機是哪一年由誰發明的

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

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於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60年代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十幾年來,它已經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鍾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鍾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製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鍾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鍾互連起來同步的鍾,就像現在的母子鍾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製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鍾系統里的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
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元,那麼這個圖形或字元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鍾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鍾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元,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鍾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鍾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記錄方式的傳真機。

滾筒式傳真機
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很大的改進,他採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鍾和鍾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絲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製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並且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相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於相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年11月8日,法國的一位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眾目暌暌之下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是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工作的人員,他所在的法國攝影協會大樓下正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貝蘭的潛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允許, 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貝蘭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製成了相片傳真機。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初步成功,繼續進行傳真機方面的研究。1913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於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1914年,法國的一家報紙首先刊登了通過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相片傳真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研究所研製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都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用於新聞通訊社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彩色傳真機
最早彩色傳真記錄的圖片刊登在《貝爾系統技術報導》1925年4月的卷首插圖上。這幅圖片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後再重疊合成。後來有人用同樣的基本技術,採取了一些自動化的操作,研製成能復制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斯大林和艾德禮的彩色照片成功地從歐洲通過無線電傳到華盛頓。但是仍未能用於開放彩色傳真業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了可以實用化的程度。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1968年,美國率先在公用電話網上開放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隨之相繼利用電話網開放傳真通信業務。使原本局限於在專用電路上應用的傳真機的數量猛增,應用的范圍迅速擴大。尤其是用於傳送手寫、列印或印刷的書信、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使用最為普通,發展也最快。原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進行了分類,它們是:

現在和曾經市場銷售的傳真機執行的生產標准:
一類機(G1):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210mm×296mm)文件約6分鍾時間;
二類機(G2)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3分鍾;
三類機(G3): 在話路上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約需1分鍾;
四類機(G4) :高速文件傳真機,傳送一頁A4幅面文件,只需3秒鍾。

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使用一類機,70年代曾經使用二類機,8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三類機,它的性能、功能不斷完善,已逐漸成為傳真通信中主要機種。四類機的使用尚不普遍。
最近十多年來,傳真通信的發展更為迅速,目前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之一。

平時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諸如「新華社傳真照片」之類的文字,這表明照片是新華社駐外國或外地的記者在照好後,利用傳真機發回來的。如果沒有傳真機只靠郵政運輸的話,快則三五天,慢則半個月,那時候再刊載在報紙上新聞就成了「舊聞」。

傳真機的歷史並不晚於電報機。早在1843年,也就是莫爾斯的第一條電報線路還沒有架好的年代,蘇格蘭電氣工程師亞歷山大.貝恩就發明了第一部傳真機。貝恩的傳真機是利用電磁激勵擺錘進行掃描,擺錘頂端裝有電刷,通過擺錘往返擺動,掃描出用金屬寫在發報台上的文字。接收時則使金屬電刷在浸有澱粉溶液的紙上掃描,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有色的記錄。1848年貝克韋爾進一步發展了貝恩的傳真技術,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滾桶掃描技術,這一技術直到今天仍在應用。1857年法國人凱斯利在巴黎至里昂、巴黎至馬賽之間進行了傳真通信實驗,實驗的內容是相片的傳送。

這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傳真技術一直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原因是一些關鍵器件,比如光電轉換器件、信號放大器件尚未具備或很不完善。直到三極體、光電管、輝光管等被研製出來以後,傳真機才真正走出了實驗室,進入了實用階段。1925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採用真空管技術和光電管技術研製出了實用型的傳真機,並且在第二年開辦了橫跨美洲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

貝爾實驗室的傳真機原理是這樣的:發送端將發送的圖像卷在傳真機的滾筒上,滾簡一面旋轉一面橫向移動,光點在圖像上逐行來回掃描,並覆蓋整個畫面,這樣圖像就被分解成了若干個連續的小點。光點照射在圖像深淺不同的部位反射出強弱不同的光,反射光被光電管接收並轉換成強弱不同的電信號,再經調制和放大發送到傳輸線路上。接收端則起著合成圖像的作用。輸入的信號經放大、解調後,加在輝光管上,再轉換成強弱不同的光點。接收機上也有一個滾筒,滾筒的旋轉與移動與發送端同步。該筒上裝有感光記錄紙,輝光管轉換的光點照射在感光紙上。由於滾桶做同步的旋轉和移動,所以記錄紙被逐點逐行感光,並形成一個與發送圖像相似的傳真圖像。

傳真機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充分顯示出來。新聞報社爭相採用傳真技術傳遞新聞照片,後方人民因此能夠及時看到前方將士戰斗的情況。所以,二次大戰之後傳真技術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代。

傳真機通俗地說就是「遠程復印」。目前傳真機的發展趨勢是:傳遞速度越來越快,傳遞的圖像越來越清晰,操作方式越來越簡單,設備越來越小巧。

閱讀全文

與現代傳真機技術什麼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寶莉燈飾代理怎麼說 瀏覽:63
cpi數據圖在哪裡看 瀏覽:599
瑪麗黛佳哪些產品好用 瀏覽:750
交易失敗是怎麼回事 瀏覽:408
宜昌有哪些好的職業技術學校 瀏覽:285
換手機後多多自走棋怎麼同步數據 瀏覽:625
微信小程序申請的etc是哪裡的卡 瀏覽:934
海富通電子信息產業股票有哪些 瀏覽:960
網購香港的東西需要什麼程序 瀏覽:675
美團小程序如何聯系商家 瀏覽:777
資料庫版本如何進行迭代更新 瀏覽:855
淘寶怎麼不代理房產了 瀏覽:165
如何辦保險代理人 瀏覽:72
騰訊mot什麼產品好 瀏覽:786
成都舊銅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239
非實時信息交流什麼意思 瀏覽:591
計算機存儲設備負責哪些數據 瀏覽:403
天線原理和微波技術基礎哪個難 瀏覽:813
戰時用什麼接收信息 瀏覽:259
家庭醫生產品如何銷售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