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徵
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徵:
第一,以定量的方式刻畫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新古典經濟學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經濟系統內生變數的命題,以特定的參數形式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經濟領域的量的擴張已經改變了經濟系統的宏觀性狀,也改變了科學技術本身的社會功能。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理論,經濟增長取決於資本和勞動(投入)的數量,其核算公式是:經濟增長%=勞動增長%+資本增長%。這一公式表明,勞動和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但是,關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研究表明,如果根據這一公式計算,這些國家全部國民收入的增長減去這些要素投入量的增長,還有一個很大的「余額」。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的研究表明,美國1948-1969年的全部國民收入的增長,減去全部要素投入量的增長,還有一個45.5%的「余額」,其中30.9%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造成的。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美國1948-1981年GNP年均增長3.2%,其中投入貢獻佔1.1%,資本和勞動分別佔0.5%和0.6%;總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指數)佔2.1%,這之中教育又佔0.6%,知識和其它要素的進步佔1.5%。這些事實說明,科學技術和教育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已經成為經濟系統宏觀性狀變化的基本因素。
關於科學技術是經濟系統內生變數的定量表達與測度,20世紀30年代數學家查理斯•柯布和經濟學家鮑爾•道格拉斯提出了生產函數的非約束形式,區分了導致經濟增長的不同因素,為研究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比較便捷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索洛50年代提出了增長速度方程,在此方程中科技進步的作用可以定量測算:科技進步速度(%)a=Y-αK-βL
。其中,a是科技進步的平均增長速度,Y是產出的年平均增長速度,K是資金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是資金的產出彈性系數,β是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可以算出,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速度的貢獻是:E=a/Y×100%
科學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直接體現為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果以每千克產品的出廠價格計算,如果鋼筋為1,小轎車為5,彩色電視機則為30,計算機為1000,集成電路高達2000。據統計,20世紀初,發達國家提高生產率,只有5%—20%來自於科學技術;50年代以後,則60%—80%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已達到1/3,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則達到了14.7%。科學技術與經濟過程的一體化不再是一種定性的表達,而是一種量的確定形式。
第二,以創新理論揭示了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微觀與宏觀轉化機制,動態地說明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進程。這一方面表明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在發展機制方面臻於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理論的研究也在深入。
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在量的方面的體現是以兩者之間質的轉化機制的存在為條件的。對這一機制,熊彼特用技術創新的理論給予說明。熊彼特認為,所謂技術創新是對生產要素的一種新配置,或者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原來不曾有過的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具體內容是:
(1)引進新產品和產品的新質量;
(2)引進新技術或採用新的生產方法;
(3)開辟新市場;
(4)開辟和利用原材料供應的新來源;
(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熊彼特正是從這五個環節揭示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在企業層面的轉化機制。以此為基礎,熊彼特又進一步說明了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轉化機制。他認為,隨著某些企業創新的出現,其它企業為了分享創新利益對新產品、新技術、新組織進行模仿和推廣,引起技術創新浪潮,於是經濟走向高漲。所以,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熊彼特對這一動力作用作了周期性的描述:由創新引起模仿形成創新的第一次浪潮,出現繁榮;創新浪潮引起需求增大,促進了「過度投資行為」,盈利機會逐步消失,導致經濟開始衰退;由於沒有新的創新推動,產品價格重新受到生產費用支配,經濟走向失衡階段——蕭條;此後對過度投資行為進行調整,轉入復甦,為再度創新進入新的繁榮作準備。所以,熊彼特所說的創新過程,就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過程,就是經濟的增長過程,或者說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內在統一的動態發展過程。
創新理論對經濟增長過程的說明,一方面映證了科學技術確實是經濟發展的內生變數,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科學技術這種「質」如何轉變成了經濟這種「質」。在創新過程中,科學技術迅速產業化,成為新的經濟現實。近幾十年來,高新技術的迅速產業化,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出現了IT產業,電子工業、光學工業、高分子工業、新的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等。新的科學技術發明或發現同時就是經濟領域新質的出現。這就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在質的方面的統一性。
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們轉化機制的成熟及其表達也經歷了一個歷史的過程。據研究,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時間,在18世紀大體為100年,19世紀為50年,20世紀40年代後大約為7年,而現在在電腦產業,產品的更新周期已經下降到3—6個月。這反映了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趨勢,也說明了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一體化理論何以漸趨成熟。在熊彼特之後,創新理論在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繼續發展。1987年,英國技術經濟學家弗里曼在總結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經驗時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認為創新是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為輔助的的系統性創新。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國家創新系統》的報告,提出創新是不同主體和機構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國家內公共或私營部門中的組織結構網路,它們的活動和相互作用決定著該國家擴散知識與技術的能力,影響著該國家的創新業績和經濟發展的績效。最近則有人提出,創新是新經濟的發展動力,知識包括概念、創意、專利、許可證等將變得比成熟的技術更為重要。
第三,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結果,是所謂網路經濟的出現。網路經濟或新經濟的概念內容反映了這種經濟的基本特徵。盡管新經濟或網路經濟處於初始階段,但它的確是科學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的一次質的飛躍。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從兩者相統一的角度給出解釋,其運行規則也具有了新的內容或新的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