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當前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在哪裡
「手工藝」一詞負載著許多特殊的價值信息,在當代設計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論對它是欣賞還是反感,是接續還是抗拒,人們在正的、反的、褒的、貶的等含義上,頻繁地使用著這一詞語和相關詞彙。十多年來,一方面許多學者、研究者一直關注並著手做著手工藝文化復興的工作,包括召開全國性的研討會、籌劃拍攝專題片、田野考察調查、兩岸研究交流等等;另一方面又有人指稱在當代復興手工藝是空想的和無法實現的。前者對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消退感到痛心,認為必須得以恢復和弘揚。後者宣稱手工藝在當代的消亡實屬必然,只能以仿製來保存。實際上,手工藝在當代的復興或消亡,並不取決於人們的意願,而是取決於手工藝本身,取決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還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文化上傳統設計由於手工藝的製作特點,作為經驗的、有機的、個性的、感性化的設計基調由此定下。手工藝最初的現代形態,是聚焦於人、藝術家,以服務民眾、崇尚自然為出發點,它一起始就以開放的姿態兼容各種思想,以自然、人、民主、藝術為特徵強調「手工藝」,一改先前那種粗糙、單調的工業風格和繁瑣、庸俗的維多利亞風格,體現出清新、自然的設計風格。在這一發展鏈條上產生的「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中的手工藝,面對新的情況,都以開放為前提,特別是裝飾藝術既表現為對不同觀念的巨大包容性,也表現為接受時間挑戰的巨大潛力:手工藝與工業化、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代、多種觀念都能匯同在一起,刷新了設計的時代精神。之後,設計的每一次變革,從波普到後現代都要回顧「手工藝」時期,手工藝為現代設計變革提供了範本與借鑒。這就是說,手工藝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並非是隔絕與封閉的,幾乎在每個歷史時期,人類的這一設計經驗始終保持著開放性。手工藝與大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決定了設計的最終形式。100年來現代設計的發展以大工業文明為基礎,形成了現代設計的風格特徵,而手工藝因有其開放的系統,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現代技術和現代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獲得了現代的演化,以獨特的發展形式在現代設計的夾縫中生存、壯大,並為現代設計提供參照。在某種意義上說,手工藝在現代的演化,也是因工業時代機器文明的作用,是以開放的姿態吸取了工業文明的成就。它過濾掉了傳統手工藝中那些繁雜和瑣碎的形式,摒棄了不適宜現代生活、現代審美的那些東西,使手工藝獲得了新的、現代的理念、方法和形式。開放的手工藝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相應的工具,不失手工製作的特性;二、現代材料與自然材料相結合,優先考慮資源消耗問題與環境保護;三、注重需求者的感性特點,確立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原則;四、模糊工藝與藝術的界限,符合視覺欣賞特點,走向多元化的層面。可以說,現代手工藝設計與現代設計並行發展,且能夠彌補現代設計的種種不足和缺陷。開放的手工藝系統是不斷面對新的情況、在不斷的抗爭中前進的歷史畫卷,手工藝持續發展必以開放為前提。現代手工藝惟一排斥的,只是固步自封和封閉,過去那種小農經濟時代手工藝的封閉性,導致某些手工藝傳統的缺失。現代那種鼓吹手工藝只能保存,甚至把手工藝研究、收藏與商人的囤積居奇相比附的觀念,與開放的手工藝觀念毫無共同點,它披上回復手工藝的外衣,除了擾亂手工藝語境,加劇手工藝概念的混亂,還誤導人們,以為手工藝只能進博物館。誠然,一百年來,傳統生活空間的改變,使傳統技藝被迫退位,逐漸凋零。對傳統手工藝而言,現代發達的工業技術是最駭人的,它幾乎成為殺手鐧。加上玩電腦、上互聯網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缺少了解,對傳統手工藝幾無感情。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對傳統的手工藝提出進一步繼承、揚棄和再創,是基於提升國民的審美素養與境界,改變傳統與現代對立的思維定勢,希望手工藝中優秀的基因能夠繼承下去,也是對當代日益嚴重的文化危機有所補益。更重要的是,要使手工藝在當代的實踐,對中國民眾的小康生活有所貢獻。在當代,當人們普遍陶醉於人類藉助科技發展而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時,也有一些深具人文精神者已經在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而大聲疾呼,當人們普遍欣賞互聯網擴大了人們了解信息的范圍,縮小了人與人交流的距離時,他們又提起注意大眾傳媒對人的心靈的消解作用。當全球一體化來臨之時,他們更提出建立我們的「本土知識體系」。而復興手工藝可能與此有概念上的含混,但就問題指向來看,它觸摸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重要的是手工藝雖然是物質的、生產的一種設計形式,但所體現的手藝思想和堅守的知識信仰維度具有一定的普遍的意義。我以為,正是這個原因,它對工業化初期的知識分子走出精神困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雖然當代的社會、文化因素,生產的環境和方式使手工藝發展面臨困境,但對於一個開放的傳統來說,困境不是墓地,而是使之更新和發展的契機。設計在線.中國手工藝的價值正在更大范圍內重新被人們所認識,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它作為開放傳統的前景。
2. 中國古代手工業傳承的原則、特點及成因
中國古代手工業分為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而其中占手工業者最多的是家庭手工業,小農經濟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生產單位,從而決定了他們很少與市場發生聯系,生產規模小(就是所謂的狹隘性和封閉性)因此技術傳承上多半是父子相傳
3. 手工業世代傳習的特點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手工業成品往往因此保證了工藝水平,但行業之間相互隔絕,使新技術難以推廣;同時因技術傳承的封閉性,往往導致失傳,最終妨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 工場手工業的局限性
(一)工場手工業對資本增殖價值的局限性
工場手工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他的基礎是手工勞動,對發展資本主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實現它「所特有的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礙。」這是因為:第一,工場手工業雖然把工人分為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但它的技術基礎還是手工業勞動,還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練工人,非熟練工人使用的數量仍然十分有限。這就是說,資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仍然比較高。第二,工場手工業雖然使有些操作傾向於使用女工和童工,但總的說來,這種傾向由於習慣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壞。這就是說,被剝削的工人的范圍還受到限制。第三,雖然工場手工業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費用,從而降低了勞動力價值,但「較難的局部勞動仍然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甚至在這種學習時間已成為多餘的地方,工人還竭力要把它保留下來。」這就是說,在剝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種客觀上的限制。第四,由於手工熟練依然是工場手工業的基礎,工人還未完全附屬於機器,還未完全隸屬於資本,所以資本家不得不經常同工人的不服從行為作斗爭。這就是說,資本對勞動還未建立起絕對的統治地位。
(二)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發展的必然性
「工場手工業既不能掌握全部社會生產,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為它還是以手工勞動的狹隘的技術為基礎的。這種狹隘的技術基礎是代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當新的生產力還未出現並普遍發展時,生產關系要想得到充分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資本主義要從工場手工業階段再向前發展,必須進行技術革命。只有在新的技術基礎上,才能大大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出現了生產勞動工具的工場,生產出許多不同種的勞動工具。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把不同的工具連結起來,逐漸就產生了機器,這就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階段。機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抗發展到新的階段。
5. 民族技藝失傳的原因
1、傳統手工技藝被淡化,文化內涵被誤讀以及工藝失傳
近些年來,為迎合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傳統手工藝資源逐漸被開發出來,為民間藝術品市場帶來短暫的繁榮,由於急功近利心理的驅動,在發掘的過程中也彌漫著只重速度、輕視質量的風氣。這種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行為,被從業者視為一種捷徑。有些手工藝品改為機器流水生產,粗製濫造,大失水準,完全喪失原有的審美品味,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民間藝術品,充其量只是低劣的手工旅遊商品,使傳統手工藝品處於開發一樣毀壞一樣的窘境。反觀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民族工藝大多由於缺少繼承人而岌岌可危,面臨絕境;或由於缺少地道的材料,創作人缺乏深層次的創作心理而造成品質下降。
有些民族手工藝人自己製作的產品沒有量化標准。在經營上或互相壓價或漫天要價,嚴重沖擊市場,錯失發展的良機。同時,存在冒充名家名店產品的行為,極大的打擊了消費者對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信心。由於其中的一些高難技術只有內行才能識別,這些購買者除少數人外,對傳統
工藝品的內在質量不僅不懂行,大多僅關注外在的形式和價格。
被譽為民族文化「活的圖書館」的民間藝人多已去世或年逾古稀,當面對著需求的日益減少和輕便省力的新技藝時,許多年輕人對民族傳統技藝了無興趣,或放棄傳統的技藝或改學新的技藝,使這類技藝的持有者逐漸減少。有的技藝由於傳承面狹小,往往因技藝傳人的死亡和後繼乏人,而造成技藝失傳,導致技藝消失;有些技藝則逐漸喪失持有群,成為僅有少數人才能掌握和持有的技藝類型。
2、品牌知名度不高, 宣傳力度不足, 存在「一流產品、二流設計、三流包裝」的現象
手工藝品基本上是作坊生產,多是單件加工,分散製作,生產能力弱,產品質量差異很大。這種家庭作坊的小生產方式,在運作中與現實中鄉土社會社區村落的生產分工傳統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正經受著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的沖擊。在現代工業用品的沖擊下和生產方式變化的
大背景下,使這種分散在廣大農村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進行的生產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總體上呈衰退之勢。再加上生產者缺乏資金,無力承擔宣傳的費用,即使有新開發上市的名特產品,也因廠家的規模小,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引起顧客的興趣和重視,形不成營銷氣候。
由於工藝技術創新不夠,適應市場的招數不多,營銷方式簡單,品牌知名度不高而面臨難以做大做強,只能局限在一部分地區。手工藝品普遍存在「一流產品、二流設計、三流包裝」的缺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對商品的外包裝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傳統手工藝的設計觀念和產品質量跟不上市場需求。既缺乏深入系統的調研,又因急功近利的心態指引,難以在各個環節把關,導致目前相關配套的手工藝術商品匱乏平庸。
3、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面臨強烈的文化沖擊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對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沖擊在逐漸加大,傳統工藝面臨工業社會的逐漸滲透和挑戰。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對傳統手工文化的沖擊呈加速之勢。傳統手工藝逐步被機器化生產、機械工藝、電腦工藝在內的現代設計工藝取代,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極大動搖。傳統手工藝因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無法創造大量經濟效益而退縮在廣大農村, 這種沖擊更加強烈、廣泛。
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出現同化、漢化的現象,原有的民俗風情也正在逐漸淡化甚至消
失。反映在手工藝品的製作上也有刻意漢化、西化的現象。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數民族旅遊地,雖然表現民族文化的藝術品隨處可見,但這些東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顯露,而是出於商業利益的刻意誇張甚至扭曲。與民族本色已有相當距離,而是將傳統文化僅作為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
商品經濟的刺激是一把雙刃劍,在改變民族藝術者的價值觀念,積極融入商品經濟的大潮,刺激民族手工藝者對藝術商品化的熱衷,擴大中國民族民間手工文化與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粗針大線、偷工減料的次品,民族傳統手工文化的內涵與色彩喪失殆盡。屬於商品化的民族藝術品成為旅遊商品,對民族藝術本體的發展可能有某種保護作用,但也會因質量低下而毀壞民族手工藝品的聲譽。
6. 概括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古代中國手工業作為古代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並發展於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的特定環境中。但仍然取得了輝煌成就,也相應地體現出了自己的特點。簡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持續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的手工業就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手工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手工業的種類、規模、工藝水平和經營形態都在不斷地豐富發展,從遠古時期開始,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就從未停止過,甚至在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環境下,由於有官營手工業等多種經營形態的存在,古代中國手工業也是有所發展的。也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持續發展中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大量輸往國外,廣受歡迎和贊譽。
二.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在古代手工業發展過程中,手工業逐漸被官府所重視,並開始為官府所壟斷。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來管理和監督手工業生產。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新的生產方式產生,在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的前提下,開始出現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三種經營形態。
三.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日益細密。
由於古代中國手工業存在著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所以手工業的發展既有國家強大的經濟保障,又有民間活躍的競爭因素的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如西漢時期,在齊郡設置的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唐代掌管官營手工業生產的少府監有工匠近兩萬人,掌管土木工程營建的將作監有工匠一萬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時,官營手工業佔用的工匠已多達三十餘萬人,加上為之服務的民夫,人數更是多達一百八十萬人,可見其規模之大;而民營手工業雖然受到官府的壓制,但其發展優勢也較明顯,比如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能夠按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有活躍的競爭因素等,所以民營手工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民營手工業逐漸開始取代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成為推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受此影響,規模較小的家庭手工業也在不斷發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分工也日益細密。如漢代一隻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扣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製成的。《鹽鐵論·散不足》中所說的「一杯盞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也並非全屬誇飾之辭;明代的陶瓷製作也有「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說法」。可見分工細密的程度。
四.有著長期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精湛的工藝。
也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手工業有著巨大規模和分工協作的保證,所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和精湛工藝一直令世人嘆為觀止。古代中國手工也生產有著大量的發明創造,如造紙術、印刷術等;也有著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各項技術,如冶金技術中的灌剛法使中國一直到16世紀以前始終保持著煉鋼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而古代中國陶瓷、紡織、漆器等手工業中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五.地區分布廣泛且與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作相應變化。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加之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所以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生產,地區分布廣泛,如制陶和絲麻紡織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燒瓷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同時,隨著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古代的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的呈現出這一特點。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手工業發達地區主要有北方的臨淄、邯鄲、宛等地;而到明清時期,手工業發達地區就主要在揚州、蘇州、杭州一帶了。
除此之外,古代中國手工業還有著其它的一些特點,如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長期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等.
7. 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原因和影響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經濟方面:
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國家政策:
統治者相對寬松的政策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5、金融:
貨幣、金融機構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二、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秦漢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有所發展,「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3、隋唐商業的發展:
(1)邸店在各大商業城市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
(2)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③城市繁榮:長安、洛陽、益州、揚州;
(4)市場發展:城市中「市」( 商業區:長安有東市、西市)「坊」(住宅區)分開,商業受空間限制;
(5)規定「日中為市」,商業受時間限制;
(6)對外貿易: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唐設市舶使。
4、宋元商業繁榮
(1)表現:
①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區別),「草市」比較普遍,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③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投向市場;
④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出現並推廣;
⑤出現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肆;
⑥貿易發達: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發達。
(2)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的原因:
①宋朝結束分裂、元完成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ZF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3)宋朝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
①商品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業中心崛起;
④海外貿易興盛;
⑤紙幣——交子的出現。
(4)宋朝的「商業革命」未能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①傳統的自然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
②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學的保守性(存天理,滅人慾;重義輕利)使社會思想限於僵化;
④中國是大陸文明體系,缺少海洋文明的進取精神。
(7)手工業技術的封閉性體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重農抑商
1、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
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2、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
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
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里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二、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手工業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產工具,它與農業一起,以眾多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手工技術,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並且,它還推動著社會分工、商品貨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民間手工業行業中已經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胚胎。
但它的發展同時又受到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8.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第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分工日益細密,技術與水平不斷進步。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明清時期,工場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9. 手工業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官營手工業:
發展概況: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主要特徵:主要生產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生產規模大,分工細致,代表著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為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②漢:遠銷海外,被稱為絲國(開辟絲綢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④宋元:棉紡織業興起, 元朝時松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⑤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②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③春秋戰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出現了鐵器④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⑤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4.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彩陶出現.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中後期五彩瓷,清代琺琅彩.
5.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②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④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⑥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10. 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主要形態和基本特點分別有哪些它們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古代手工業的主要形態和基本特點: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