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英國在工業現代化方面的不同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英國在工業現代化方面的不同,主要有技術設備和技術理念的不同。也正是由於這兩方面的不同,後續的英國則開始逐步落後於美國。具體表現在: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這某種程度上反而導致它在新工業革命中不思進取。由於更換新技術設備需要巨大成本,英國工業家寧願繼續使用蒸汽機等已有設備。英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只需要簡單掠奪殖民地經濟就足以獲得巨大利潤,使得英國人對改進生產技術缺乏動力。
美國作為後起之秀,採用最新技術要比英國方便許多,它對改進生產技術的需求較為迫切。而且這一時期在新科技研究和推廣方面相當出色,已經超越了英國,使得它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崛起.。此時英國科技領域的守舊思想也比較嚴重,固守已有的科技成果,許多新發明的推廣阻力重重(例如電燈就由於煤氣行業壟斷勢力的抵制而遲遲不得推廣)。
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和英國在工業現代化方面的不同,造成了英國止步不前,而美國加速發展的局面。
Ⅱ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美國軍事,工業以及交通方面的影響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採用最新技術和設備,經濟高速發展,19世紀末,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
一、南北戰爭後,政治的統一和穩定、聯邦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861~1865年,美國的南北戰爭徹底埋葬了腐朽落後的種植園奴隸制,解放了生產力,消除了南北對峙,鞏固了統一。同時,聯邦政府還實行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措施。如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改革金融和貨幣制度等。這些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美國工業跳躍式發展和企業的大型化、集中化,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19世紀70年代後,美國進入經濟的迅速發展時期。由於美國工業起步晚、企業規模大、技術設備新、競爭力強、重工業發達,工業的地區分布也比較集中,因此企業間的競爭異常激烈,資本和生產集中得極為迅速,美國企業日益向大型化、集中化發展。1887~1897年,美國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金的大公司有86個,其中二十幾個大公司分別壟斷了各自所在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同時,這些壟斷組織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不斷地改進生產技術。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壟斷性大企業對技術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三、19世紀下半期,美國對西部邊疆的開發和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原料、資金和無比廣闊的國內市場
美國在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掀起一場大規模的「西進運動」。聯邦政府實施的《宅地法》和鼓勵移民政策,調動了廣大移民的積極性。千百萬墾荒者蜂擁到西部,他們只用三十幾年的時間就開發了從密西西比河沿岸各州到加利福尼亞之間的遼闊地區。
西部邊疆的開發,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美國農業與工業同步發展,互相促進。發達的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了糧食、原料和商品市場,而且大宗的農產品出口也彌補了國際貿易逆差,為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同時為科技成果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縮短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四、美國在學習和引進歐洲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時,大力開展應用研究,並在尖端領域有所突破,從而使美國的應用科學和工藝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奪取競爭的優勢,闖出了一條具有美國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
首先,科學研究與生產密切結合,重視實驗和應用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美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各種研究所和工業實驗室。其次,美國不單純照搬外國經驗,而是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在一些尖端領域大膽地應用和創新。如新興的電學理論和電機製造技術起源於英國和德國,但電機的完善和電力的大規模應用卻是由美國發明家完成的。最後,美利堅民族的性格和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對美國的科技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美國是個由移民建立起來的國家,美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艱苦創業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堅定樂觀、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科學求實、大膽創新、分秒必爭、講求效益的創業精神。
五、19世紀末,美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美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壯大了科技隊伍,推動了美國工業化的發展
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在於教育,因此普及和提高教育具有決定意義。南北戰爭後,美國資產階級進行了教育改革。首先,增加教育投資,實行公立與私立辦學並舉的方針,加快教育的發展。其次,加強基礎教育,推行小學義務教育制,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為國家工業化培養勞動技術大軍。同時,國家為各州大學提供科學實驗基金,許多大學成為全國和各州的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指導中心,對推動新技術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