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為雙芯疊加技術是不是救命良葯
雙晶元疊加技術是不是救命良葯?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我們的晶元技術被國外卡脖子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實際關鍵點就在晶元製程上。比如現在最先進的台積電工藝是3nm,而我國自主技術能達到的也就28nm以及即將能夠量產的14nm。晶元的製程嚴重影響著系統的功耗以及性能,越是高端的晶元就越是需要依靠先進的製程來實現。
而華為的雙晶元疊加技術,正是基於我們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通過技術手段讓晶元發揮出最佳的性能。如果真要說1+1>2,那估計稍微對晶元有點常識的人都會持有懷疑態度,製程對功耗的影響就是一個繞不過的高牆,更何況還是雙芯。所以,雙芯疊加掛帥完全就是一種無奈之舉,單打獨斗不行,我們還有三英戰呂布,只要保持住目前的技術市場,我們所缺少的也唯有時間而已。只要我們能夠源源不斷地去製造提升,我們的晶元產業必將迎來一個欣欣向榮的春天。
所以,雙晶元疊加技術即使不是救命的良葯,那也是穩定病情的特效葯,遲早會讓我們等到救命良葯的出現。另外,大國博弈,沒有必勝的把握,絕不會不顧一切地去搏殺,現在拼得無非是誰的籌碼更多一些,毫無疑問,我們的籌碼是越來越重的。
2. 華為mate50電池是雙電芯嗎
華為Mate50據說會在8月份上市,而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會用上雙芯方案!不是驍龍或天璣選其一的雙芯,是驍龍8+搭配一顆自研海思NPU,也就是說影像方面會有大幅升級,演算法的優化作用會更強!
其實目前行業中就有不少旗艦就用了雙芯技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綠廠的Find X5 Pro,搭載自研NPU晶元馬里亞納X,台積電6nm工藝製程,AI算力甚至要強於蘋果的A15晶元,所帶來的影像提升就非常給力,能夠拍4K超清夜景視頻,應對逆光、暗光等場景都能得到很好的畫面體驗,甚至連第三方App都能得到原生相機般的畫質體驗,可以說大幅提升了相機的實用性。
3. 就是這么霸氣,華為Mate50 Pro曝光,雙芯方案,首發Face ID
遭遇晶元生產限制這樣不公平的打壓後,華為手機就此沒落嗎?從華為P50系列的布局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且繼華為P50系列高端旗艦代表之後,華為接連又上市了nova 9系列常規旗艦機,4G也能賣到斷貨,可見華為手機依然很香。更加讓人興奮的是,華為Mate 50 Pro近日頻頻曝光,或將帶來新技術,而且雙芯方案布局,就是這么霸氣!
「雙芯」方案其實已在華為P50系列實行,目前來看用戶接受度還算不錯,沒有引起大家的強烈不滿,畢竟也是被動而為之。所以有報道稱華為Mate 50 Pro或將繼續採用雙芯方案,分別搭載麒麟9000晶元以及明年的安卓旗艦驍龍898晶元。至於是否支持5G功能,暫時還不明朗,不排除麒麟9000 5G SoC還有庫存的可能,但這雙芯的性能基本是有保障的,不用擔心。
解決了硬體問題,華為Mate 50 Pro就可以大膽發揮與設計了。目前有渲染圖顯示,這款高端旗艦或繼續採用曲面屏設計,暫且不考慮是中挖孔還是還是屏下全面屏,比較吸引人的是其曲率可能進一步加大,幾乎覆蓋整個側面。同時,屏幕上或還將會首發屏下3D結構光技術,可以實現支付級別的Face ID解鎖功能,更安全更快捷更方便,這有望比蘋果的Face ID更厲害,非常值得期待。
另外,不止屏幕上有新技術,華為Mate 50 Pro的相機上或將也有新技術。據悉,該新機可能後置五攝同步,首發一個全新的連續光學變焦技術,具體功效是實現3倍到7.5倍的連續無損光學變焦拍攝。目前華為P50 Pro拍攝全球第一,支持3.5倍光學變焦,由此可見Mate 50 Pro的新技術加持後,整體拍攝實力有望進一步大幅度升級,這是要徹底拉開蘋果差距的節奏。
至於其它方面,華為的技術也很全面給力,一點不像iPhone有短板。比如續航上,華為Mate 50 Pro作為高端高配旗艦代表,保守預測都是4500mAh電池+100W有線快充(nova 9 Pro已經標配),行業規定的最大50W無線快充也不在話下,強勁續航肯定是穩了。還有軟體方面,繼續升級優化鴻蒙系統也是沒跑了。值得一提的是,相傳該新機可能還會支持衛星通信,沒有網路也能使用,甚至能把5G網路給比下去,很霸氣!
總體來看,華為Mate 50 Pro雖然發布時間有可能延後至明年年初,但雙芯方案解決硬體問題,還有屏幕和拍攝上的新技術加持,再加上華為本身強大的通訊、續航、自研鴻蒙軟體等實力優化,這款高端旗艦依舊很給力,霸氣的與蘋果相抗衡。大家願意支持它嗎?
4. 華為mate50系列已經定了,雙芯戰略能否再現榮光
還是值得期待的,榮光會期待,
最令人驚喜的就是華為Mate50Pro採用麒麟5G晶元,雖然不知自主量產,而是通過與三星合作,繞開美國技術,重新建立一條生產線。成本高,代價也非常大,但可以實現麒麟5G晶元量產,再也不要擔心被封鎖。操作系統也是自主研發的鴻蒙OS3.0,還有國產屏幕,這樣的華為Mate50Pro才豪橫,重要零部件都實現國產化,突破技術封鎖,再次與蘋果一較高下。
現在是華為最困難的時期,受控於美國晶元封鎖,華為手機的突破需要晶元的突破。
主要看用戶需求,建議參照魯大師對比測試,看哪個能滿足需要,性價比如何。
這個還是要看看手機到時候的實際表現,性能到時候可以參考下魯大師的跑分數據。
5. 打破制裁,華為的新技術"雙芯疊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 科技 的進步,手機早已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在國內手機市場中,華為是毋庸置疑的老大。
2017年,華為手機以1個億的銷量,正式成為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的廠商。 但這還不是華為的巔峰,華為手機的銷量還在不斷增長,並在2020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以5580萬部出貨量,成功擊敗了三星,一度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不僅如此,華為也是唯一一個踏足高端手機市場的國產手機廠商,在華為崛起前,高端手機市場一直被蘋果的iPhone,以及三星的S、NOTE系列把控,國產手機廠商雖然一直在努力, 但效果都不大。而隨著華為的強勢崛起,旗下的P、MATE系列也憑借著強悍的實力,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正式踏入了以往專屬於蘋果與三星的高端手機市場。
但,可惜的是,高調崛起的華為引起了美國的不滿,開啟了對華為的「制裁」。
2020年5月份,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嚴格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的技術、軟體設計和製造半導體晶元。除此之外,就連晶元廠商,如高通、聯發科等也不能給華為供應晶元,禁令正式生效的時間為9月15日。
晶元設計與晶元生產是兩碼事,華為雖有設計晶元的能力,卻無生產晶元的能力,其實不只是華為,目前的晶元廠商如高通、蘋果等同樣沒有生產晶元的能力,都是依靠台積電生產。而現在,由於禁令的原因,台積電不能再給華為代工生產晶元了,這一則禁令幾乎將華為辛苦培育多年的麒麟晶元打廢。
不僅如此,對於一款智能手機而言,晶元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相當於手機的大腦。而現在,由於美國的禁令,華為的麒麟晶元無法生產了,其餘晶元廠商也無法給華為供應晶元。在這樣的環境下,華為手機開始大面積缺貨,市場份額飛速下滑。
手機業務是華為主營的兩大業務之一,對華為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對於華為現在的處境,前段時間余承東在朋友圈表示:「美國四輪制裁讓我們消費者業務舉步維艱。求生存、謀發展,這是我們還能夠做的產品,我們團隊始終不忘打造精品,提升消費者體驗,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因為制裁限制,很多產品沒法生產了而導致嚴重缺貨,實在是對不住消費者的厚愛與期盼」
不過,美國的制裁雖然讓華為舉步艱難,但倔強的華為並沒有選擇屈服,而是迎難而上。雖然麒麟晶元不能生產了,但華為並沒有放棄麒麟晶元,前段時間華為高管徐直軍曾表示:"華為對海思部門並沒有盈利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華為養得起,就會一直養著這支隊伍繼續向前,他們可以不斷做開發,以為未來做好准備。"
而在近日,華為又有了一個新動作,據知名數碼博主@菊廠影業Fans 透露, 華為海思利用 科技 優化能力,突破了關鍵技術瓶頸,可以將14nm晶元進行雙芯疊加,形成一種特定的晶元設計方法,將疊加性能提升至比肩7nm晶元的程度,並且功耗發熱也很不錯。
顯而易見,華為的目的是使用兩款低端晶元,通過疊加技術來達到高端晶元才擁有的性能。可以說,這是一種明智卻又無奈的辦法。
明智在於,現在華為的高端晶元無法生產,而單靠一些低端晶元立足於手機市場無疑是不可能,而雙芯技術/雙soc技術是華為保持手機性能繼續發展的方法之一。
無奈在於,華為並不是沒有高端晶元,而是由於美國的禁令,台積電不能與華為合作了,華為研發出來的麒麟高端晶元無法生產。而國內又由於半導體產業起步較晚,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在市面上5nm工藝已近成熟,正在進軍3nm工藝的時候,國內目前的晶元工藝最高只能生產14nm晶元。在這樣的環境下,華為只能選擇將兩款14nm晶元進行疊加,以此來達到7nm晶元才擁有的性能標准,甚至更進一步,這種另闢蹊徑的做法也算是彌補了工藝上的落後。
在高端晶元無法生產的情況下,華為能否通過「雙芯疊加」技術,打破美國的制裁,立足於手機市場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