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方針和政策分別是什麼
1、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戰略是,增強全民族的科學技術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動員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注重技術創新,努力吸收和盡快應用世界上先進的適用技術,加速成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技術改造。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科學技術的發展要以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為主要方向,同時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穩定地加強基礎研究,增加科學儲備。
2、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部署為依據,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重解決工農業大規模現代化商品生產中的問題,有效地控制和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在若干我國具有優勢的科學技術領域,必須勇於創新,保持發展勢頭,繼續在世界先進行列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在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的若乾重點領域有所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形成部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到2000年我國工業主要領域大體達到經濟發達國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到2020年達到經濟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技術水平,在總體上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處理好應用推廣與研究開發的關系。要推廣適用、配套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商品經濟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業科研工作,搞好縱深配置,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要繼續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豐收」、「燎原」等計劃。
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動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科技進步。要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特別要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各產業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機械裝備的技術水平。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發展品種,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從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轉變。
社會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應在人口、醫葯衛生、社會服務、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災害監測和防禦等方面加強研究和開發,為我國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高新技術的發展,應繼續貫徹「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國家要重點支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的研究,大力扶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進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和市場開拓,擴大技術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引導高新技術產業走國際化的道路。積極推進以「攻關計劃」、「八六三計劃」、「火炬計劃」等高新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計劃,爭取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基礎研究應遵循科學自身發展規律,要在若干前沿領域加強探索和跟蹤,爭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應用基礎研究要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要保持一支精乾的高水平的隊伍,國家應穩定地給予支持。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強兩者的協調和合作,以利於培養人才,保持活力。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加強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針。注意研究發展對提高重點常規武器性能和提高未來新的軍事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的高技術,以及為國防科學技術發展奠定基礎的技術;繼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保持發展勢頭。繼續推進武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使高技術常規武器有較大發展,自衛核威懾能力的有效性得到保持,縮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使國防科技在世界先進科技領域里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3、繼續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貫徹執行基本方針的同時,還應注意貫徹執行以下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高全黨、全國人民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造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水平,創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堅持改革開放。科學技術要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科技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在進一步發揮競爭機制和市場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必要的集中管理手段,運用政策、法規、行政、經濟等手段進行干預與調節。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其消化、吸收與創新,作為加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學術自由,鼓勵探索創新。
——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的方針,在作出科學技術發展縱深部署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努力普及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同愚昧、迷信作長期的斗爭
❷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❸ 為我國今後的科技創新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為我國今後的科技創新提幾條合理化建議?揚主旋律,堅持先進的、健康的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大力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抵制低俗文化思潮。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與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相結合。2012年8月24日,科技部、文化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圍繞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的目標,提出要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文化領域技術集成創新與模式創新,推進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調整和優化,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高文化事業服務能力,加強科技對文化市場管理的支撐作用;開展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建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國家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型領軍企業,加強文化領域戰略性前沿技術前瞻布局,培養一大批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培育發展以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核心,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重要支撐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
❹ 中國應該走怎樣的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需要正確認識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主創新的「自主」是自己做主的意思,從企業創新的角度來看是指企業,從國家層面來看是指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群體;第二,企業主體不能簡單理解為國家在人力、資金投入上的增加,而要正確認識官、產、學的分工與作用,通過對企業投入研發的減稅鼓勵和有限財政科技經費在創新投資中的引導、放大作用,提高企業研發經費使用量和研發效率,進而引導人力資源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集中,變「後發優勢」為「競爭優勢」;第三,「自主」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要自己做,而是自己起主導作用,各企業根據資源條件和創新能力採取相應合適的技術策略,立足培養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實現全方位創新,進而將我國造就成創新型國家;第四,創新人才和企業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要耐得住寂寞,韓國「三星」確立提升科技競爭力戰略後經歷了連續7年虧損才贏得第8年的成效和今天的成就,中國企業要達到韓國「三星」的效果或許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練;第五,官、產、學結合是成功創新的要求,其中政府居首要的關鍵位置,因為盡管政府幹預經濟存在許多需要商榷之處,但在處罰權、禁止權、節約交易費用等諸多方面,政府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政府采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自主創新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問題,其政策目標涉及經濟、科技、政治、國防等諸多方面,我國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自主創新。當然,自主創新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化、網路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1.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2.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當前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產業振興,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3.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圍繞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民生科技工作,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4.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支撐引領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統籌部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國內和國際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
5.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優先位置。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構建有利於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
❺ 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什麼措施
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的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財政的科技投入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物質保障。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3、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以企業為主體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可以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優化人財物的配置。
長遠規劃:
1、京滬等地經費投入強度大
浙江通過抓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為穩增長、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補短板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2、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重要載體
浙江省在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時提到,要在信息經濟等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以「互聯網+」為特色的信息經濟率先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建成以信息經濟為先導、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要平台的「互聯網+」世界創新高地。
3、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受重視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勝階段,要如期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以調動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引導全社會持續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
(5)我國應以什麼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擴展閱讀
多方入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科技創新奮發圖強,持續跟進世界前沿,目前已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但一些瓶頸制約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科技創新尚未與經濟轉型升級完全適應。必須著眼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培育創新型企業。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取得實效,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真正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落到實處,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骨幹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
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應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的進程。
充分發揮國家科技計劃、示範應用工程等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的載體作用,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加快形成技術成果、產品成果和產業成果。
集聚創新型人才。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人才是根本。應為人才提供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平台,引導科技人才向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科研和生產一線集聚。
鼓勵支持企業和學校、科研院所加強人才培養合作,結合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設一批創新型人才培訓基地,為創新驅動發展輸送更多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實用人才。
改革科技體制。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制度是保證。必須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切實加強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圍繞科技管理體制、決策機制、評價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克難,使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
❻ 「科技創新」築強國之路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唯有堅持 科技 創新,才能有效抵制和化解百年變局下外部環境所帶來的風險與考驗。發揮 科技 創新的關鍵變數作用,讓創新推動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
「凈化」 科技 創新的環境。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北斗導航,先進核電等領域的關鍵突破得力於跨系統、跨單位、跨部門的大團隊合作,要積極搭建 科技 創新合作平台,打破區域、產業、行業間的限制,支持聯合攻關、技術對接、成果轉移轉化等,推進 科技 資源的開放共享;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並重,樹立團隊協作「風向標」,引導科研工作者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投身前沿 科技 項目;秉承「寬容失敗」的態度,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杜絕不良風氣、形式主義,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專心投入科研活動中去。
「培育」人才的創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類創新人才是 科技 之「花」的肥料,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的 科技 自立自強,關鍵在於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各地各個部門要把握好「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這一重要方針,繼續抓好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礎學科和尖端「 科技 創新」的獨有優勢;進一步改革人才的選拔、使用、深造的機制,把「創新」作為篩選的考量;積極鼓勵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返鄉建設,完善人才的保障制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提供「異想天開」的創新環境,鼓勵人才腦洞大開,把突出貢獻的科研、教學、管理人員選拔推薦到重要的工作崗位。
「啃下」卡脖的疑難雜症。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是從源頭根治「卡脖子」的必要之舉。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 科技 創新的突破口,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優化創新主體結構,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藉助高等院校、科研結構、研究資源,攻克發展瓶頸,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術鏈、產業鏈和供應鏈;著力保護知識產權,健全知識產權保障機制,人才創新提供有力保障,激活創新突破能力,鼓勵勇闖創新無人區,攻堅克難,投身 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