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個城市最有可能成為中西部第一城
提這個問題的人,估計是武漢的。其實這個問題壓根就沒有必要進行討論。無論從那個角度,以及目前的發展態勢,重慶無疑是中西部老大。經濟總量幾乎是成都+西安,或武漢+鄭州,而且這個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繼續拉大。城市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遠超中西部其它各城市。城市的市容市貌也在中西部獨樹一幟,辨識率超級高!(別噴重慶是大山區哦!一座城市有山則有風景,有水則有靈氣。重慶就是一座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美麗山水之城,的確是上帝對重慶的眷顧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十年後重慶必將名列前三甲,成為中國實力最強大的城市之一!
中西部第一城,只有在成都,武漢,重慶,三個城市中產生。成都是新一線首位城市,一城兩個國際機場,中西部唯一。駐成都領事館機構,成都也是最多的,達到18個。武漢是長江中游的翹楚, 地理位置優越。重慶是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直轄市,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6.重慶17010億元,同比增長10.7%(人口:3372萬)
8.武漢(湖北1)11756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1061萬)
9.成都(四川1)11721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萬1573)
13.長沙(湖南1)9309億元,同比增長9.4%(人口:743萬)
18.鄭州(河南1)7920億元,同比增長8.5%(人口:957萬)
26.西安(陝西1)648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871萬)
自己看數據吧,2016年的。
中西部第一城應該是從成都、重慶和武漢三個城市中產生。
目前來說,重慶市的經濟總量最高,接近2萬億元。成都和武漢經濟總量接近,均為超過1.3萬億,成都略微領先武漢。
個人認為,重慶成為西部第一城的可能性最大,雖然現在,重慶相對於成都和武漢,優勢並不是太明顯。
但是,重慶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比成都和武漢更能享受到國家重大經濟政策和優惠政策的支持。國家政策的支持在一個地區未來的發展中,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比如,和香港僅有一河之隔離深圳,在偉人「畫一個圈之前」,深圳是大陸向香港的偷渡關口,經濟落後,河對岸的香港之旅,簡直是天壤之別。在1970年代,香港的人均收入是深圳一百倍,巨大的收入鴻溝,導致廣東大的人口向向香港偷渡。
自1997年,重慶成為中央直轄市以來。其經濟總量由當初的1500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9500億,年均增長13.6%,比全國同期平均增長率高1.2個百分點。
但重慶和武漢相比,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地理位置優勢不明顯。重慶位居西南,且地形崎嶇,難以發展成為我國的交通樞紐。這個是制約重慶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有利的交通樞紐地位,是能夠對重慶發起巨大的挑戰。
總的來說目前,成都、重慶和武漢三個城市,總體實力領先的應該是重慶市,但武漢和成都的實力和重慶差的並不是很大,這三個城市之間已經展開了激烈的經濟競爭。未來,中西部第一城的位置屬於誰,現在還不能下完全的定論。
很明顯是重慶!很多人都說是成都或者武漢,其實不然。作為我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在未來發展上有絕對的優勢。相對於題主說的武漢、成都、西安、鄭州和長沙這幾個城市,真正能夠和重慶相比的只有成都和武漢,但是這兩個城市在一些方面也是比不過重慶的。我認為重慶是中西部第一城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分別是 交通發展、經濟人口和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
交通發展永遠是一個城市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因為有好的交通才會有好的發展。重慶是著名的山城,以魔幻的立交橋、穿樓而過的城市輕軌、門前的樓頂而聞名世界,這里風光旖旎,城內嘉陵江穿城而過,在國內外聞名遐邇。當然,這些都只是城市內部的交通,在外部來看重慶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支點,在水上交通、陸上交通和航空領域均排名全國前列。
在交通方面,我國西部地區唯一能夠與重慶抗衡的就是成都,成都在很多方面似乎做的比重慶還好,但是重慶的軌道交通等非常有特色。 以成都和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未來在交通發展上的地位將會漸漸凸顯,成為我國真正的一極。
很明顯,對於題主所說的重慶、成都、武漢、鄭州、長沙和西安這幾個城市,也只有成都和武漢在經濟和人口上與重慶有一拼。但是,重慶就算只算市轄區的GDP也有接近1.9萬億,人口也有接近2000萬人。這個數據比成都和武漢強一點,但是強的不多,未來成都和武漢會成為重慶的強有力對手。 所以,在經濟和人口上重慶無疑是中西部第一大城市,這是不用質疑的。
地理位置一直都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不是因為地理位置不好,蘭州、西寧等城市的發展也不會弱。重慶作為西部的戰略性支點城市,准確來說是成渝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重要的中心樞紐。在地理位置上,成渝的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等在西部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在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鄭州和長沙這幾個城市中,重慶和成都是西部中心,武漢、長沙是中部中心,西安和鄭州的地理位置也很好,但是相對前面四個城市還略有不及。 在地理位置上,重慶的優勢很明顯,但是成都、武漢等城市也對他構成了挑戰。
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一樣,都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本。重慶不僅是我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還是國家中心城市,在我國相當於省級行政單位。在政治地位上,重慶的優勢很明顯,這也是重慶在中西部發展越來越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鄭州和長沙這幾個城市中,只有長沙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同時也只有鄭州和長沙也不是副省級城市(重慶是省級)。 所以,在這幾個城市中重慶的政治地位是最高的,發展也是最被看好的。
綜合來看,重慶確實是中西部第一城,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以及從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來看,重慶、武漢、成都是中西部城市中當之無愧的第一集團軍,長沙、鄭州、西安是中西部城市的第二集團軍。中西部第一城應該從重慶、武漢、成都這三個城市中產生,這三個城市各有優勢,發展潛力巨大,都不容小覷。
先說說重慶,重慶總面積達8•24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000萬,龐然大物也,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重慶市科教實力雄厚,有大量的科研機構入駐重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目前,重慶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5所,在校學生達70餘萬人。名校主要有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可為重慶市的經濟發展、 社會 進步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同時,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形成了電子信息、 汽車 、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群。這幾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以 超過10%的速度高速增長,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17558•76億元。主要劣勢,重慶市是個山城,山高坡陡,層層疊疊的建築物依山而建,被譽為3D魔幻城,而各個城區分散,這些都會影響人民的出行,雖說有軌道交通,地區間人員往來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同時,氣候條件差一些,重慶是有名的霧都,霧天時間長,夏天酷熱,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在宜居性方面就大打折扣,對人才的聚集有一定影響。
再說說武漢,武漢總面積8494•42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也是特大城市,具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武漢是中國的科教中心。武漢高校雲集,擁有普通高等學校近90所,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在校生超過100萬人。名校有武漢大學、華中 科技 大學、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機構眾多,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3個、兩院院士約60人。武漢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有鋼鐵、 汽車 、光電子、化工、紡織、船舶、醫葯等。近幾年來,武漢的地區生產總值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1912•5億元。主要問題是武漢的工業中傳統產業佔比較高,這些產業波動性較大。夏季炎熱,也是四大火爐之一。城區分散,人員往來不便。
成都總面積143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500萬人。成都市的高校眾多,達到56所,在校學生約72萬人。有四川大學、電子 科技 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 財經 大學等名校。 科技 實力比較突出,申請發明專利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成都工業以電子信息、醫葯、航空航天、化工、機械、 汽車 製造、煙草及食品為主,成都民營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占工業增加值 比重不斷上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西門子、阿爾卡特、思科、甲骨文、聯想、騰訊、華為、中興等知名企業在成都設有研發中心。英特爾、中芯國際等也在成都投資辦廠。成都的 汽車 產業已達千億級規模,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沃爾沃、東風標致雪鐵龍、吉利 汽車 、重汽王牌等都在成都進行整車生產。航空航天技術突出,成都飛機設計所與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聯合研製了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J20),並製造了C919機頭總成。同時,成都是西南地區金融中心,有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16家外資銀行在成都設立分行。成都總領館數達17個,居全國第三。成都的醫療水平在全國處於中上水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全國排名第三。成都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 美食 之都。成都氣候條件不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城區比較集中,交通四通八達,公交、地鐵也非常方便,實現了無縫連接。因此,成都被評為新一線城市榜首也不是浪得虛名。主要劣勢,成都在這三個城市中高校數量要少一些,又處於四川盆地西部,四周都是大山,交通便利性要差一些。
綜合起來看,三個城市不相上下,實力都比較強大,各有優勢。但非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傾向於成都。
從國家戰略和未來發展,首選成都。為什麼呢,在西部地區,土地佔有國土面積的一半,而開放發展以來,國家從來沒有重視過中西部,造成了收益不平衡,如果再用這樣的發展模式,中國很難真正進入全面小康。所以近年來,國家把精力開始傾向於中西部。特別是四川成都。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國家允許成都在高新區的基礎上,再建設一個國家天府新區,而且跟別的城市新區不一樣,允許天府新區成為一個新的城市,和現在成都主城區型成雙核。同時在建設天府新區的基礎上,再建一個更大的天府國際機場,這在中國的 歷史 上,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中國第三個雙國際機場。雙城市也是在中國僅有的一個。其目的只有一個,最先雙城模式,也就是試點。這就看到國家對成都的重視程度。成都發展了可以帶動西部發展。所以,未來的世界發展重點是,世界看中國,中國看西部,西部看成都。
我認為未來中西部的第一城是重慶,理由有以下幾個。
1.重慶市是我們國家四大直轄市之一,是國家確定的中心城市之一。它的面積有8.24萬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到底有多大呢?海南省的陸地面積只有3.54萬平方千米,也就是說重慶市的面積比海南省陸地面積2倍還要大,可以說重慶市是一個省。其他中西部的城市根本無法與重慶這個省級城市一較高下。
2.重慶市是中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市的發展潛力就是人口。重慶市擁有人口3124.32萬人,城鎮人口2086.99萬人,常住外來人口達167.65萬人 ,常住人口排第二位的成都只是1633萬人,人口越多未來發展潛力就是最越大。
3.重慶市是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重慶的金融業全國排第四位,中西部沒有城市能夠與重慶相比較。重慶有重慶銀行、重慶農商行兩家上市銀行,數量比肩上海和深圳,僅次於北京,重慶擁有西部市值最大的券商西南證券,擁有全國排名前五位的重慶信託,擁有中新大東方保險(壽險)、安誠保險(財險),保險機構位居西部第一位。
4.重慶市已經是中西部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2019年重慶市的GDP為23605.77億元,成都為17012.65億元,武漢為16223.21億元,從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重慶的經濟實力是中西部最強的,而且第二名的成都與它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我們從城市面積、人口、金融業、經濟實力這些方面看,無論現在還是以後重慶市都是中西部的第一城。
中國像武漢、成都、重慶、北上廣深全可幾十年就復制一座!但西安就永遠不可復制!他是漢文化圈國家的朝聖地!是中華唯一世界性古都!是大漢民族之聖都!他在中華城地中有獨一無二的地位!西安:外國最尊敬的中國城市!有些人可以不喜歡他!但你要敬畏他!敬畏他就是敬畏自己民族光耀的五千年 歷史 !!!
三大城市,重慶,成都,武漢,如果真的要比的話首先武漢可以休息一下了,個人覺得重慶和成都要看哪方面!畢竟綜合實力不分上下!為什麼要把武漢去掉呢?因為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成渝經濟圈,目的就是重慶成都合作互贏,大家也看到這幾年成都和重慶中間這些小城市帶動了多大的發展!總體來說的話重慶可能會好點,畢竟2016年就被國務院批復成為了除北上廣深外第五個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這個畢竟是領導決定的我們這些平民也沒資格質疑!不過說實話重慶真的挺有實力的,當初獨立出去的時候分了多少貧困縣給重慶,秀山,三驅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飛去發展挺讓人欣慰的!不過我個人還是更喜歡成都一點!歡迎各位來成都耍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3個、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1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
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1個):大氣遙感研究所
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3個):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軟體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1個):國家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軟體自動生成與智能服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大氣環境模擬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物理場生物效應儀器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數據挖掘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應用重點實驗室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網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氣象災害預測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與經濟統計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四川省氣象探測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備註:牽頭校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與其他六大單位參與共建)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圖形圖像智能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圖形圖像與空間信息協同創新中心、集成計算與晶元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培養)
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點實驗室
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科技園(備註:四川省第三家通過認定的省級大學科技園) 服務社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高原動力學、信號處理、衛星通信、信息技術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該校自主研製的艦載、機載氣象雷達晶元、高精尖信息化軟體及產品、北斗衛星定位射頻晶元、抗核輻射晶元等被廣泛應用於海軍、空軍、陸軍、民航等部門。
該校創新性地研製了多個型號的新一代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改變了同類裝備依賴中國國外進口的局面,在中國國內全面布網,並銷往中國海外,其中學校主研的XDPR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權威氣象雷達專家Dusan 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應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該校主持並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核心基礎平台系統,處於中國國內領先水平;參與東方電氣集團、攀鋼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大型製造企業的核心軟體開發,在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9月24日起,歐洲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正式在業務預報系統中啟用中國研發的風雲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資料,這是ECMWF第一次在業務系統中使用中國的衛星數據,該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參與研發。此外,該校參與殲10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發,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殲-10功臣單位」稱號。 項目承擔&科技獲獎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子項目、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7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63項,其他縱向科研項目339項,各類橫向科研項目近1500項,共爭取各級各類(含橫向)科研經費總計到賬3.34億元,年均科研經費達6671萬元;共獲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等知識產權194項,發表論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檢索論文近1000篇次,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45項。
在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9項課題獲得立項資助,進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陣。
在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5項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其中由該校大氣科學學院范廣洲教授申報的青藏高原地–氣水熱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統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點支持項目資助,資助經費(直接經費部分)300萬元,這是該校首次獲得基金委該類型項目的資助。 論文發表 2009-2014年,該校教師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論文被SCI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百餘篇論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氣候雜志》)、《Optics Express》(《光學快報》)等中國國內外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 李澤椿:52級,氣象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科技顧問
劉再德:78級,美國Syracuse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北京快網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王澄海:79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朝鮮:79屆,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李國平:79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閆幫華:80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與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聯合中心資深科學家
曾慶安:80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宇航:82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漢軍:83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高級物理科學家
古松:83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鄧愛軍:83級,賓法尼亞大學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科學家
張韌:83屆,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盛瑜:83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常委
何光碧:83屆,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咼平:84級,原新疆氣象局通信台任計算機室主任、高工,現任天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楊芳林:85級,美國馬里蘭國家環境探測中心科學家
李曦:85屆,中國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何建新:87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和平:87級,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李雙林:88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
周率:90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高級工程師
諶芸:91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預報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黃剛:94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王桂華:96屆,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訪問學者、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氣象領域 陳耆驗:55級,湖南省長沙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農業氣象和生態農業專家
李繼烈:63級,四川省人工降雨辦公室處長
陳泮勤:65屆,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劉光軒:69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
杜繼穩:70級,陝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楊少傑:73級,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廣州市氣象局局長
庄國泰:79級,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趙平:80級,中國科學院氣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鄧樹民:80級,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
羅德海:82級,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教授、青島市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王仁喬:82級,湖北省武漢中心氣象台台長、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謝璞:83屆,北京市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方立清:83級,河南省氣象局氣象台台長
陳忠明:84屆,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山地氣候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
羅雲峰:86級,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
祝燕徳:湖南省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左雄:87級,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張強:87屆,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所長
劉漢濤:89屆,神六發射功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張洪衛:95屆,山東省東營市氣象台台長、高級工程師 統計領域 滕采模:73級,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劉啟義:75級,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李川渝:78級,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王琪敏:82級,四川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多吉戰都:84級,西藏自治區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光彩:84級,四川省經濟學會理事、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
馮久先: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副總隊長
(以上為部分校友,詳情請參考資料)
3. 中科院在成都有哪些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地區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為四川中科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科唯實儀器有限公司。
4. 成都都有哪些研究所
成都的研究所:
一、成都工具研究所:
1、成都工具研究所,是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直屬的我國機械工業唯一的綜合性工具科研開發機構,現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科研院所。
2、主要從事精密切削刀具、精密測量儀器和表面改性技術三大類機械產品共性技術研究及其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與生產,並擔負著全國工具行業發展規劃、產品標准、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等行業技術工作。
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當時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農業生物研究所,1962年9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研究所,1971年1月更名為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啟用現名。
2、該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有天然葯物與人口健康、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工業生物技術及現代農業等方面。
3、截至2014年底,成都生物所共有在職職工330人;設有5個所級研究機構;共有在讀研究生297人、在站博士後25人。
三、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1、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的專業地質調查研究機構,直屬中國地質調查局領導。
2、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履行中國地質調查局賦予的管理、協調與監督西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收集與管理西南地區地質調查信息資料等職能。
3、承擔全國或區域的公益性、基礎性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大區綜合地質調查研究工作,解決區域性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和長遠發展需要的重大地球科學技術問題。
(4)成都有多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擴展閱讀:
成都工具研究所的發展戰略:
一、願景:工具科技先鋒
二、任務陳述:
1、為中國機械製造業提供先進工具整體解決方案.
2、依託現有科技優勢,跟蹤國際先進技術,強化綜合配套手段,提升核心競爭力,創世界知名品牌。
3、員工與企業共發展,以良好的工作條件、在行業處於先進水平的薪酬福利待遇、個人成長機會,來吸引、培養、激勵和回報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三、企業使命
1、以促進中國工具工業的進步為己任。
2、以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為目標。
5. 成都市有哪些一本大學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研究機構:
截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學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1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2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