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對抗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電子對抗
定義與模式
介紹
特點
作用
分類
發展歷程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定義與模式
定義
作戰樣式
4介紹
5特點
6作用
7分類
8發展歷程
電子對抗偵察
電子干擾
電子防禦
機載自衛系統
彈載突防系統
9參考資料
電子對抗就是敵對雙方為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設備發揮效能而採取的各種電子措施和行動,又稱電子戰。電子對抗分3個方面: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電子對抗按電子設備的類型可分為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導航對抗、制導對抗、光電對抗和水聲對抗等;按配置部位又可分為外層空間對抗、空中對抗、地面(包括海面)對抗和水下對抗。機載電子對抗系統是現代電子對抗的主要手段。隨著彈道導彈和衛星的發展,外層空間是一個新的戰場,電子對抗在未來的現代化戰爭中,將對戰略攻防起到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電子對抗
外文名
electromagnetic countermeasure
別名
「電子戰」或「電子斗爭」
目的
削弱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
包括
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光電對抗等
定義與模式
定義
電子對抗是指作戰雙方利用電子設備和器材所進行的電磁頻譜斗爭。
電子對抗也稱「電子戰」或「電子斗爭」。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進行的作戰行動。目的是削弱、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以保護己方電子設備效能得到充分發揮。包括雷達對抗、無線電通信對抗、光電對抗等。基本內容有電子對抗偵察、電子干擾和電子防禦。電子對抗是現代戰爭的重要作戰手段。[1]
作戰樣式
1、電子對抗偵察
電子對抗偵察就是搜集、分析敵方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信號,以獲取其技術參數、位置以及類型、用途等情報的偵察。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組織實施電子對抗的前提條件。
2、電子干擾
為使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喪失或降低效能所採取的電波擾亂措施。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目的是削弱或破壞敵方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和系統遂行戰場偵察、作戰指揮、通信聯絡和兵器控制與制導的能力,為隱蔽己方企圖和提高己方飛機、艦艇的生存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3、電子防禦
在敵方實施電子對抗的情況下,為保障己方電子設備和系統發揮效能而採取的措施和行動。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電子防禦包括反電子偵察、反電子干擾和對反輻射導彈的防護。
4、反輻射摧毀
是指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從而摧毀敵方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在電子對抗中,它是對雷達硬殺傷最有效的武器。
介紹
電子對抗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的電子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專門用於電子對抗的飛機、艦艇、衛星,以及用來摧毀雷達等裝置的反輻射導彈相繼出現,使電子對抗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電子對抗逐漸以一種直接用於攻防 的作戰手段,活躍在現代化戰爭的舞台上。傳統的陸、海、空戰已發展形成了加天、電的「多維立體戰」,電子對抗以一種「軟殺傷」為主要特點的新戰法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1]
電子對抗(ECM—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美國及北約國家稱為「電子戰」,俄羅斯稱為「電子斗爭」。電子對抗技術主要是指以專用電子設備、儀器和電子打擊武器系統降低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工作效能,同時保護己方電子設備效能的正常發揮。電子對抗的基本手段是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反輻射摧毀與反摧毀。電子對抗的主要內容包括:電子偵察、電子進攻和電子防禦。
電子對抗的實質就是敵我雙方為爭奪電磁頻譜的控制權(即制電磁權)所展開的斗爭。制電磁權,如同制空權、制海權,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對電磁頻譜的控制權。奪取了制電磁權就意味著己方能自由使用電磁頻譜,不受對方的電磁威脅;同時剝奪了對方自由使用電磁頻譜的權利。制電磁權有其時空性。在總體上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並不是一籌莫展,若科學指揮,合理集中力量,能在某一時域或地域內,奪取局部的制電磁權。
電子對抗的范圍,在頻域上包括聲學對抗、射頻對抗和光學對抗(光電對抗)三個領域。從空間上可分地面、海上、空中、空間和水下。就使用的裝備而言,可分為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光電對抗和C3I系統電子對抗等技術。
特點
一,電子對抗范圍廣。他有許多技術分支,而且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技術,包括射頻對抗、光電對抗、聲電對抗等。
二,電子對抗貫穿戰爭全過程。
三,電子對抗具有軟硬殺傷的雙重戰鬥力。「軟殺傷」是指能有效地阻止敵方正常使用電子設備的作戰效能;「硬殺傷」就使用反輻射武器摧毀敵方的電子設備。[1]
四,電子對抗組織、實施相對復雜。戰場空間電磁環境復雜,電磁信號繁多、變化無常,因此快速搜索、跟蹤和自動實施干擾都是復雜的。
作用
一,能獲得重要的軍事情報。
二,破壞敵方的作戰指揮系統。
三,破壞敵方的電子防禦系統,掩護己方突防武器的攻擊行動。
四,對重要目標進行防禦。[1]
分類
一,通信電子對抗
二,雷達電子對抗
三,光電電子對抗
四,C4ISR系統電子對抗[1]
發展歷程
電子對抗是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電子對抗的發展。1943年6月,英軍在空襲漢堡的戰斗中首次使用箔條干擾物。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綜合運用了各種電子對抗手段,對順利登陸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來,電子對抗技術,特別是機載電子干擾系統,在對付高空偵察飛機和干擾防空導彈制導系統方面已成為有效的戰爭手段。[1]
電子對抗偵察
又稱電子支援措施,是用高靈敏度的探測系統搜索和截獲敵方電磁輻射信號或聲吶信號,經過分析、定位和識別獲取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位置等情報,為實施電子干擾、電子防禦和摧毀輻射源提供支援。
警戒接收系統是一種功能有限的電子對抗偵察系統。它在不太寬的頻譜范圍內搜索信號,並在運載器受到特定的雷達波照射且信號強度超過預定的電平閾值時告警。飛機、艦艇、坦克和車輛等各種運載器都可以攜帶警戒接收系統。
電子偵察衛星能進行全球性電子偵察。它具有覆蓋面積大、偵察距離遠的優點。當衛星飛到敵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定向探測系統在全頻段上收集電磁輻射信號,經預處理後作短期存貯。當衛星轉回己方照射區時,衛星上的遙測系統快速地將存貯數據發回地面;地面及時分析,提取特徵信號,確定敵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衛星飛經每個照射區的時間是准確已知的,根據探測系統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可以推算出地面電子設備的位置。
電子干擾
為了削弱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效能而採取的電子技術措施。這種技術人為地輻射和轉發電磁波或聲波,製造假回波或吸收電磁波,以達到擾亂或欺騙對方電子設備,使其失效或降低效能。電子干擾按是否輻射能量,可分為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按干擾效果可分為雜波干擾和欺騙干擾。新式電子干擾系統均兼有雜波干擾和欺騙干擾兩種工作狀態,以造成惡劣的環境和虛假的多目標。干擾設備種類繁多。有源干擾有瞄準式、雜波-阻塞式、回答式和投擲式(輻射電磁波或紅外線)。無源干擾包括無源誘餌和干擾物(反射材料)投放器。干擾物除箔條外,還有敷金屬氣懸體、激光干擾氣懸體和空氣電離氣溶膠等。70年代以來,旨在降低飛機雷達散射截面和紅外輻射強度的隱身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它能使敵方雷達(包括熱雷達)的探測距離縮短一半或更多。
電子防禦
為了保護己方電子設備免受敵方偵察、干擾、定位和摧毀所採取的各種電子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可歸納為:①擴展頻譜技術:利用擴頻技術對自己的電子設備進行波形設計。調制的結果產生寬頻低功率密度的偽雜訊發射波形,它不易被敵方電子對抗偵察系統識別,只有通過對本機產生的復制信號進行相關處理,才能解調輸出。②自適應天線技術:自適應地控制天線方向圖,使其主波瓣指向所需信號,而將方向圖的零值點對准各干擾源方向。③電子防禦還有一些其他新的體制,如雙基地雷達體制等。
機載自衛系統
兼有機載警戒和干擾功能的綜合電子戰系統。現代戰斗機和轟炸機用它挫敗敵方電子設備,突破敵方防禦。它包含如下各主要設備:電磁波和紅外線警戒接收機,各種雜訊調制的干擾源,能實行距離、角度與速度欺騙的轉發器,箔條和紅外誘餌彈的投放器。全部警戒和干擾設備通過計算機組成程序可控的綜合系統。它按威脅的嚴重程度排列順序,適時地投放誘餌彈,選擇最佳的干擾模式,分配干擾功率,引導干擾頻率和瞄準干擾方向。它同時還監視威脅信號的變化,鑒定干擾效果,自適應地調整干擾模式。自衛系統還兼有為發射反輻射導彈提供目標參數的功能。
彈載突防系統
採用干擾、欺騙和隱蔽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電子系統。彈道導彈為突破敵方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在外層空間可按程序連續地投放箔條,形成干擾走廊,還可投放充氣金屬化氣球,造成虛假多目標,使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飽和。彈體碎塊和貯箱也能構成假目標。再入大氣層後,原先施放的箔條和氣球會受大氣過濾、摩擦和燒毀,這時可向彈頭前方發射小型火箭作為誘餌。誘餌自備能源,能輻射電磁波和紅外線,也可從再入體中施放系鏈式干擾物或再生干擾物。此外,彈頭本體也採用隱身技術,例如改進外形,塗以吸波材料,以及控制彈頭姿態使其始終指向防禦雷達站等,以減小雷達散射截面。
參考資料
[1] 從認知電子戰到電子對抗智能化人機系統・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6-12]
免責聲明
本詞條由網友天蠍醉爵、淺井惠、萬鼎星辰小沐子參與編輯。
頭條網路的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如您發現頭條網路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您前往詞條編輯頁共同參與該詞條內容的編輯和修正;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及時處理。
未經許可,禁止商業網站等復制、抓取頭條百
⑵ 電子對抗技術主要目的是爭奪什麼
電子對抗技術主要目的是爭奪電磁頻譜的控制權。
電子對抗技術是削弱、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和保障己方電子設備正常發揮效能而採取的綜合措施,是現代戰爭中一種重要又厲害的作戰手段,又稱電子戰、電子斗爭。
電子對抗的目的就在於削弱或破壞敵方而同時又保護己方的這種能力,為掌握戰場主動權,奪取戰役、戰斗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電子對抗將成為對抗敵方自動化指揮系統和武器控制系統的重要手段。
(2)光電對抗有哪些技術擴展閱讀:
電子對抗的作戰樣式:
1、電子對抗偵察:
電子對抗偵察就是搜集、分析敵方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信號,以獲取其技術參數、位置以及類型、用途等情報的偵察。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組織實施電子對抗的前提條件。
2、電子干擾:
為使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喪失或降低效能所採取的電波擾亂措施。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目的是削弱或破壞敵方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和系統遂行戰場偵察、作戰指揮、通信聯絡和兵器控制與制導的能力,為隱蔽己方企圖和提高己方飛機、艦艇的生存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3、電子防禦:
在敵方實施電子對抗的情況下,為保障己方電子設備和系統發揮效能而採取的措施和行動。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電子防禦包括反電子偵察、反電子干擾和對反輻射導彈的防護。
4、反輻射摧毀:
是指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從而摧毀敵方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在電子對抗中,它是對雷達硬殺傷最有效的武器。
⑶ 光電對抗的發展歷史
紅外對抗始於20世紀50年代。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問世不久,美國首先研製成對抗導彈的紅外裝置。1972年,美國改進直升機,在其上加裝對付紅外製導地空導彈的干擾設備。1974年,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開始使用紅外干擾機和紅外干擾彈等。從此,紅外對抗技術便得到進一步發展。70年代,新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設計、研製,已重視提高紅外製導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激光對抗始於60年代末期。1968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新的制導武器激光制導炸彈時,便開始了對抗措施的研究。此後,一些國家的軍事部門加強了對激光對抗的研究。大約在7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坦克載激光告警設備、艦載激光告警器和裝在飛行員頭盔上的激光告警器等。圍繞激光告警器的研製,開展了對激光探測技術的研究。為了截獲離軸衍射或經大氣散射和光學表面散射的光能,採用了廣角遠心魚眼型透鏡光學系統,它可以探測到中心激光束周圍離軸衍射到遠場中(旁瓣)的能量。另外,還採用電荷耦合器件100×100硅面成像器件,精測激光源位置;鑒別背景中的激光輻射技術,即對激光輻射和非相干光(太陽光、各種發光源甚至高強度人造光源)進行鑒別,以及提高探測概率和降低虛警率等。為了對付光頻段以至整個電磁頻譜的威脅,還研製出了雷達、激光復合告警系統。
光電偵察和干擾技術是光電對抗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壓制和破壞對方光電制導武器、光電偵察設備和指揮通信系統,削弱對方的作戰能力。
⑷ 光電對抗的介紹
光電對抗是指利用光電對抗裝備,對敵方光電觀瞄器材和光電制導武器進行偵察、干擾或摧毀,以削弱或破壞其作戰效能,同時保護己方光電器材和武器的有效使用。光電對抗是現代電子戰的一個分支,在未來戰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利用光電設備或器材通過光波的作用,截獲、識別對方光電輻射源信息,削弱以至破壞其光電設備效能的技術措施。光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所以光電對抗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它包括可見光、激光、紅外三個對抗領域。
⑸ 電子對抗的基本手段是什麼
電子對抗的基本手段是電子偵察、電子進攻和電子防禦。
多手段、全方位、立體化的電磁偵察,是奪取制電磁權的基本保障。現代偵察手段多樣,可將空間技術、遙感遙測技術、微電子與光電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廣泛應用於電子偵察領域,使電子偵察監視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電子對抗的范圍
在頻域上包括聲學對抗、射頻對抗和光學對抗(光電對抗)三個領域。從空間上可分地面、海上、空中、空間和水下。就使用的裝備而言,可分為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光電對抗和C3I系統電子對抗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