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妹子拿到匯頂科技研發崗的offer很糾結,請問匯頂值得去嗎加班嚴重嗎
值得去,沒有強制性加班。
匯頂科技成立於2002年,作為人機交互領域可靠的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包括手機,平板和可穿戴產品在內的智能移動終端人機交互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陸續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oodix Link技術 ,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的IFS技術,活體指紋檢測技術,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等,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在華為,小米,聯想,中興,OPPO,vivo,魅族,樂視,三星顯示,JDI,諾基亞,東芝,松下,宏碁,華碩等國際國內知名終端品牌。
匯頂科技的市場戰略規劃是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開展人機交互技術,生物識別技術,以及低功耗數模混合晶元,近距離無線通信等技術的研發。
匯頂科技指紋識別晶元可支持全系列蓋板產品包括玻璃,陶瓷,藍寶石蓋板。玻璃蓋板指紋識別方案模組具有硬度高,亮度高,光澤度好,顏色易配等特點,可更好地匹配手機整體顏色及ID要求,同時具有模組工藝簡單,成本低,產業鏈成熟等特點,是高性價比的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Ⅱ 匯頂科技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匯頂科技成立於2002年,作為人機交互領域可靠的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包括手機、平板和可穿戴產品在內的智能移動終端人機交互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
陸續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oodix Link技術、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的IFS技術、活體指紋檢測技術、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 等,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在華為、小米、聯想、中興、OPPO、vivo、魅族、樂視、三星顯示、華碩等國際國內知名終端品牌。
相關信息:
2020年4月29日,匯頂科技(603160)發布2019年年報,公司2019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64.73億元,同比增長73.95%,半導體及元件行業已披露年報個股的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13.85%。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17億元,同比增長212.1%,半導體及元件行業已披露年報個股的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12.96%;公司每股收益為5.17元。
Ⅲ 讓匯頂科技焦慮的指紋識別,未來在哪裡
文 | 步日欣
前段時間有篇廣受關注的文章,《中國首家千億市值晶元公司的浮與沉》,寫匯頂 科技 的。
匯頂 科技 千億市值的崛起,仰仗的是指紋識別晶元市場空間的打開。
但實際上,指紋識別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已經被產業化了20多年。早在1998年,西門子就推出過一款「原型機」,首次將指紋識別應用於手機。
但十幾年過去了,手機終端的指紋識別應用,始終是一個小眾市場,並不被大眾廣泛認可。直到2013年9月10日,蘋果公司發布iPhone 5S,才最終將全球產業界的目光聚焦到這顆小小的晶元上面。
在指紋識別領域,當時已經有了AuthenTec(2012年蘋果收購)、Validity(2013年Synaptics收購)、FPC(FingerPrint Card)三家長期深耕這個領域的巨頭。
所以固定電話機晶元、多點觸控晶元起家的匯頂 科技 ,看到蘋果帶火了指紋識別,有點兒追風口的意味,把寶押在了指紋識別上面,不免帶有一定的賭徒心理。
從這個角度看,匯頂 科技 算是後入局者,俗稱的GreenHand。
但凡這種市場格局之下,想要有所斬獲,價格戰是一個必然選擇。匯頂 科技 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價格屠夫的角色。
將指紋識別模組,從2014年的10美元,打到現在的1.5美元,來自中國的匯頂 科技 功不可沒。
註:以上特質電容式指紋識別價格。
隨著昔日霸主AuthenTec成了蘋果御用晶元廠、匯頂 科技 祭起價格大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參與其中,整個指紋識別晶元領域的市場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先是FPC一躍成為全球龍頭,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匯頂 科技 把寶座搶走了。
《中國首家千億市值晶元公司的浮與沉》一文中,講的是匯頂 科技 現在也很迷茫,隨著日新月異的新技術被採用,比如3D感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的市場還能維持多久……
想要維持住千億市值,就不得不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多點戰略布局,生物識別、人機交互、語音及音頻(VAS)、IoT……
一陣風吹來,誰知道哪片土地明天會長什麼莊稼……
不過更難受的恐怕是FPC,不但頭把交椅被匯頂 科技 搶走了,後面還有中國的思立微在步步緊逼,不斷蠶食市場份額。
這個堅守二十多年終於迎來好時代的昔日巨頭,要說不落寞不憤怒是不可能的。
做晶元,特別是做消費級晶元,都面臨這個問題。前期很苦,因為你不知道市場爆發點在哪裡,何時會降臨;後期需要很快,戰略布局不能有半點馬虎,因為你不知道何時吹來一股新風,就會被淘汰。
晶元的火熱,不能光看到狼吃肉,而忽視掉狼挨過的揍。
以上為引子,下面圍繞指紋識別這個話題,談一談產業鏈和產業基礎知識。
這個很有必要。
看看匯頂 科技 的董秘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的答復,估計也一臉無奈。
很多人埋怨董秘擅長打太極,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問題,但有些時候吧,你問的首先得是個問題。
就如同知乎的准則,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就像這個問題,「屏下指紋」咋就被「屏上指紋」代替了?對於「屏上指紋」這個定義,反正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網路也告訴我,屏上指紋是指手指在屏幕上留下指紋,把屏幕弄臟了。
(一)指紋識別的定義和原理
指紋識別,是物體特徵識別技術之一,同虹膜識別、人臉識別、靜脈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一樣,都是利用人體生理特徵和行為特徵來進身份鑒定。
不管你的指紋是簸箕還是斗,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謂的指紋識別,就是從指紋中提取特定的關鍵信息,形成指紋特徵數據,用來標識這個唯一的指紋身份。
指紋識別一般包含三個過程:利用電容、光學、超聲波等技術讀取指紋圖像、處理指紋圖像並提取特徵點、與留存的指紋特徵進行比對匹配。
(二)指紋識別的分類
目前行業主流的指紋識別技術主要有三種: 電容式、光學式和超聲波式 。
電容式指紋識別最為成熟,應用也最為普遍,我們當前大多數手機指紋識別採用的都是這種技術。最大的缺點是佔地兒,需要在屏幕下方、側方或者後方單獨辟出一塊地方來專門用作指紋識別。
光學式和超聲波式的應用,則是為了適應目前「全面屏」的大潮流,既然全面屏了,前面沒有空地兒放指紋識別,側邊和後面又不太方便,只能將指紋識別模塊放置於屏幕下方,透過屏幕來完成指紋識別,因此統稱為「屏下指紋」技術。
電容式指紋識別:
由於手指紋與感測器距離不同,電容感測器測量到的電容也不同,從而根據不同的電容值形成指紋影像信息。我們目前手機常用的指紋識別即為電容式指紋識別模組,
光學式指紋識別:
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拍照原理,通過CMOS圖像感測器,接受指紋圖像信息,並轉換成指紋的數字信號信息,提取特徵點信息。由於OLED屏逐漸普及,由於其自發光屬性,更適合於光學式指紋識別。
超聲波式指紋識別:
利用超聲波穿透屏幕,接收不同材料反射的回波,從而識別指紋圖樣特徵。
(三)指紋識別的產業鏈
光學式指紋識別的產業鏈的參與方主要包括指紋識別晶元和方案廠商、光學透鏡廠商、圖像感測器廠商、模組廠商、下游終端應用廠商等。
(四)市場格局
在指紋識別晶元領域,匯頂 科技 已經躍升為當之無愧的全球老大,市場佔有率達到39%(2018年出貨數據)。
而在當前最火的屏下指紋領域,主要採用的是光學指紋識別和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匯頂 科技 也獨占鰲頭。在屏下指紋識別領域,根據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數據,匯頂 科技 占據全球整體屏下指紋市場份額也超過一半,達到57%,不考慮高通公司的25%超聲波指紋識別,匯頂 科技 占據光學屏下指紋市場份額高達75%。
(五)中國指紋識別產業鏈公司
作者簡介:步日欣
創道咨詢創始人,北京郵電大學創業導師、經管學院特聘導師、天津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顧問、北京芯合匯集成電路產業平台顧問、威海雙創街創業導師。電子工程本科、計算機碩士學位,具有證券從業資格、基金從業資格、通過CFA LII考試,先後就職於亞信咨詢、中科院賽新資本、東旭集團金控集團等,擁有IT研發、咨詢、投融資十五年以上經驗,關注投資領域為人工智慧、物聯網、集成電路、智能製造、雲計算、大數據等。
Ⅳ 手機解鎖技術要變天匯頂科技會不會遭遇滅「頂」之災
上周發了一篇題為《4個月蒸發800億市值,匯頂 科技 跌出黃金坑了嗎?》的文章,嘗試分析匯頂 科技 近4個月跌跌不休的原因,並粗淺地討論了現在的股價是否具有吸引力。
這篇文章發出來以後討論很熱烈,有些人贊同我的分析,也有人反駁。但大家對匯頂 科技 的擔憂比較一致:手機解鎖有多條技術路線,匯頂 科技 的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未來會不會被取代?
我不是技術問題的專家,不能給出標准答案,只能盡力通過已經公開的行業觀點去分析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的前景。同時,我在 科技 股的投資上有一些自己總結的思考方式,也一並分享給大家。
當前手機解鎖比較主流的方式分為三種:普通電容、3D人臉識別和屏下指紋。屏下指紋識別又有光學指紋識別和超聲波指紋識別兩種。
普通電容主要是利用指紋上的高低點與晶元表面距離不同,形成不同的電容值,電容式指紋識別感測去獲取指紋圖像信息進行解鎖。
3D人臉識別主要是通過「局部特徵分析」和「圖形、神經識別演算法」對面部各器官和特徵部位的方位進行分析,提取成數字化信息再與資料庫中的樣板信息比較、判斷、確認。
屏下指紋識別有兩種方式,超聲波指紋識別主要利用超聲波接收特定頻率的信號反射探知指紋的具體形態;光學指紋識別的原理是手指放在光學鏡片上,由內置光源照射,投射在電荷器件上,經指紋晶元處理成為多灰度指紋識別圖像。
客觀講,目前主流的識別方式是電容式指紋識別和屏下光學指紋識別。電容式指紋識別主要在存量手機中,新機中最廣泛的是屏下光學指紋識別。 請注意,這是結果,不是判斷。
手機產品的一個大趨勢是全面屏,也就是屏佔比越來越高。CINNO 報告預測,2018 年OLED 屏下指紋手機出貨量為2800 萬台,2024 年預計將會達到 12.6 億台,增長 45 倍。
電容式指紋識別正面識別影響屏佔比,背面操作需要挖孔,因此電容式指紋識別已經是上一代產品了。
3D感測技術,iPhone X最早應用,根據YOLE預測,3D imaging&sensing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13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到37.3%。中金公司的研究指出,3D感測技術在安卓陣營的滲透率相當有限,原因在於其模組成本較高,不符合安卓機型高性價比的市場定位。未來,這一技術將繼續作為iPhone的主要身份識別方式。
超聲波方案的可靠性仍需提升,成本和功耗較高,目前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還不能大規模量產。
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目前產業鏈最為成熟、成本較低,國內主要手機廠商普遍選擇這一方案。 請注意,這是結果,不是判斷。 中金公司更是直接表示,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方案將成為驅動全球指紋晶元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今天不討論估值的問題,只談談我對 科技 股投資的一些理解。 科技 股投資難度要高一些,因為那些技術普通人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加上 科技 行業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投資的難度系數要比其他行業高出不少。
如何給 科技 公司估值是個世界性難題,但是也有一些規律可循,在這方面我有幾個觀點,提出來跟大家一起思考。
第一, 科技 公司最重要的打造生態的能力,而非技術能力。
我曾經寫過一篇《 科技 股投資:技術從來不是問題,生態才是》的文章,核心觀點就是 科技 公司最重要的是生態,而不是技術。
在進入平板顯示時代時,曾經出現過等離子和液晶兩種技術,這兩種技術從顯示效果上來看是沒有太大差別的,等離子甚至要略微優於液晶顯示,但最終等離子基本退出了舞台,原因在於液晶顯示具備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配套。
產業生態衍生來看有兩部分:一是下游的應用是否廣泛;二是產業鏈的玩家是否足夠多。 其實這也就是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有足夠多的下遊客戶,就會有資金去支持技術的完善和迭代;如果產業鏈足夠細化、玩家夠多,那麼因為分工和競爭的緣故,產品最終就會有成本優勢。
一項技術再先進,缺少應用,只能是實驗室技術;一項技術再先進,成本高高在上,缺少產業化的條件,還是實驗室技術。 其實這也是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回到手機解鎖的問題上,去看看各識別方式的應用情況,再看看前面那張對比圖里的價格成本,你有什麼思考?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第二,存在預期差才有賺錢的可能,預期差越大賺大錢的可能越高,預期一致時就該賣了。
准確來說,這一點在任何行業都存在,只是由於 科技 股的周期性特點,表現得更加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很多人爭著搶著做口罩,但你會發現除了早期那些人,大部分人沒有賺到錢。早期總有膽大的,但也有對市場持懷疑態度的,膽大的先進去就賺到了錢;到了後期,認為賺錢的人越來越多,進場的人也越來越多,供給遠遠超過了需求或者就是市場上充斥著與需求不匹配的無效供給,自然是賠錢了。
科技 產品是迭代的,可以看得遠一些,但也不能過於脫離現實。 關於產品的迭代有一個公式: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代成本,這個公式計算下來數值足夠高時,就要考慮舊體驗的前途問題了。但計算下來數值不夠高,卻匆匆投入到製造「新體驗」產品的懷抱里,那真有可能成為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最後,上篇文章我沒有講到的是,今年一季度匯頂 科技 的研發費用大增97.77%,這才是盈利下滑的最主要的原因。
至於下面這種觀點,我真是有點方: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晶元市佔率80%,但不代表沒有增長啊!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晶元的滲透率提升才是匯頂 科技 業績提升的驅動力啊!
Ⅳ 指紋識別技術有哪些優缺點
導語:指紋識別是通過解析系統響應的信息來判斷系統身份的技術。有些時侯,會發送出一些意外的數據組合而觸發系統做出響應。以下是關於指紋識別技術有哪些優缺點介紹,歡迎大家的借鑒參考!
缺點:
1、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對手指的濕度、清潔度等都很敏感,臟、油、水都會造成識別不了或影響到識別的結果;
2、某些人或某些群體的指紋特徵少,甚至無指紋,所以難以成像;
3、對於脫皮、有傷痕等低質量指紋存在識別困難、識別率低的問題,對於一些手上老繭較多的體力勞動者等部分特殊人群的注冊和識別困難較大;
4、每一次使用指紋時都會在指紋採集頭上留下用戶的指紋印痕,而這些指紋痕跡存在被用來復制指紋的可能性;
5、指紋識別時的操作規范要求較高。
優點:
1、識別速度最快,應用最方便
2、推廣容易、應用最為廣泛、適應能力強
3、誤判率和拒真率低
4、穩定性和可靠性強
5、易操作,無需特殊培訓既可使用
6、安全性強,系統掃描對身體無害
7、指紋具備再生性
8、可持續的發展性
【拓展】指紋識別手機有哪些
華為手機
我使用的就是華為手機,我可以使用自己設置的指紋進行支付、進行指紋解鎖,打開手機等操作,非常實用,非常方便,華為6以上基本都有該功能。
蘋果手機
蘋果手機的指紋識別技術也是不錯的,購買過蘋果手機的人士就知道它也是能夠進行指紋解鎖,進行指紋支付的。
vivo手機
最新款的vivo x9,以及它前面出現在市場上的幾代vivo手機,也是具有指紋識別技術的,功能基本上都一致。
OPPO手機
最新款的OPPO R11,這款手機也是具備指紋識別技術的,運用了最新的指紋識別系統,還是蠻好用的,喜歡的可以購買使用下。
三星手機
最新款的三星 GALAXY S8手機,這款手機也和OPPO R11、vivo x9、華為 nova 2等最新的手機一樣,都採用了比較先進的指紋識別技術。
手機指紋識別功能介紹
決定手機指紋解鎖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便是指紋識別晶元。手機廠商採用的'主流指紋識別晶元主要有:美國Authentec(蘋果收購)、美國 Synaptics ( 三星是主要客戶)、美國高通(超聲波識別)、瑞典FPC(被廣泛採用)以及中國深圳匯頂科技(魅族等廠商採用)。
電容式指紋識別
原理:依靠人類皮膚細胞具備一定量的電阻,皮膚的組織結構可以形成溝壑,當兩者擠壓在一起時就可以測量到其中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基本上在同一個指紋上是不會變的,以此獲得指紋上的凹凸信息。
現在的電容指紋識別考慮到感測器,指紋識別部件的材料根據感測器參數進行單獨設計。
Synaptics 對外宣布,開始提供其全新 6x6mm Natural ID FS4500 指紋感測器解決方案的樣品,可透過玻璃或陶瓷按鍵(覆蓋玻璃厚度可高達 300 微米),提供安全的生物識別功能。感測器可以實現隱藏式指紋別功能,與高通超聲波指紋識別的實現效果類似。有望將電容指紋識別功能集成在更厚的玻璃蓋板下以及屏幕之下。匯頂科技也開發出 IFS 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技術,不用在機身開孔,可以直接集成在面板下面。
超聲波指紋識別
原理:利用超聲波具有穿透材料的能力,且隨材料的不同產生大小不同的回波(超聲波到達不同材質表面時,被吸收、穿透與反射的程度不同)。利用皮膚與空氣對於聲波阻抗的差異,就可以區分指紋嵴與峪所在的位置,採集成指紋信息。
由於超聲波具有一定穿透性,所以在手指有少量污垢或潮濕的情況下仍能工作,可以穿透玻璃、鋁、不銹鋼、藍寶石、塑料等設備進行識別,識別成功率更高。同時可以將感測器裝在設備內部和設備融為一體,不必將指紋識別單元單獨做成一個外露的表面部件,整體性更強。
小米5s/plus首款使用超聲波識別的手機,藉助高通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採用射頻技術,依靠特定頻率的信號反射來探知指紋的具體形態。測試結果下來,手上沾水的情況下識別正確率也很高,5s plus比5s反應稍微快一丟丟。(指紋錄入過程比電容式略遲鈍,5s需16次左右,plus需8次左右)
5s的指紋識別在正面下方,面板玻璃整體無孔,在識別部位做了一個凹槽(凹槽是考慮實用性,便於用戶找到識別部位,防止誤觸,在口袋裡誤操作)。5s plus的指紋識別在拉絲後蓋雙鏡頭下方。
iPone7/plus和1+雖改善成了觸控式電容指紋識別,但在技術上還是與超聲波有差距。
手機指紋識別的布置
指紋識別按鍵的布置不同廠商有不同的想法,各有道理,重在個人喜好,適應便是。
前面板
蘋果、三星、魅族、小米、OPPO、vivo 等
因為iPhone5s正面布置的影響,先入為主效應讓用戶和廠商更願意接受前置面板布置方案,在外觀上正面布置讓整機的一體性更強。
隨著手機屏幕尺寸增大,按鍵位置一般靠下方,指紋解鎖時握持手機容易失衡,解鎖完成後需要重新調整一下手機。再一個,前置按鍵會限制屏佔比,對於虛擬按鍵的手機而言指紋前置就不是個好選擇。
後蓋
華為、樂視、HTC、小米、OPPO、vivo等
由於後蓋布置時按鍵位置選擇比較自由,可以根據手持手機的手指位置布置按鍵,在用戶拿起手機的同時進行解鎖。後蓋布置可以給前面板騰出空間,增大屏佔比,讓前面板看起來更簡潔,但同時也給後蓋加了個孔。
背部布置的尷尬,當手機平放時,來了一個信息,只有把手機拿起來才能指紋解鎖。若指紋布置在正面就方便許多。
其他的解鎖方式
虹膜解鎖
使用者將手機舉到面前 25 到 35 厘米的位置,在紅外攝像頭模塊和距離感測器確認用戶姿勢正確後迅速掃描用戶虹膜並與手機上的生物識別數據進行匹配。
眼紋識別
眼紋識別的技術成本並不算高,但在容錯率、信息量以及穩定性上,虹膜識別完勝眼紋識別。
聲紋解鎖
隨著語音應用技術的發展,每個人擁有獨特的聲音也可以作為解鎖憑證。 2015 年微信就推出了聲音鎖的功能,通過反復記錄用戶朗讀一段數字組成的 PIN 碼的音調音色作為參考,在每次登陸時用戶不需輸入密碼,只要朗讀一段數字就可以了。
刷臉解鎖
用戶在開啟解鎖功能前對臉部不同角度或者表情進行拍照,解鎖過程中手機會開始前置攝像頭並與事先記錄的照片比對,從而進行解鎖。安全性不高,可以用照片進行開鎖。
NFC 解鎖
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NFC 早已在門禁卡、公交卡、銀行卡上實用多年,其原理也是一樣的。只要 NFC 貼紙或卡片的密匙和手機相匹配,那麼用它在手機上"滴"一下就能解鎖了。
時間解鎖
設定一個時間,當手機到了設定時間後自行解鎖,這對家長可能有用。
Ⅵ 匯頂科技-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匯頂 科技 是一家基於晶元設計和軟體開發的整體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打造硬體、軟體與演算法為一體的系統級整體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專注於晶元的設計研發,而晶圓製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則外包給專業的晶圓代工、封裝及測試廠商。
目前產品以指紋識別(光學指紋晶元、傳統電容晶元)和人機交互(觸控晶元)為主,面向的市場主要是以智能手機(核心市場)、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終端市場,其中指紋識別為公司核心業務。
面向未來,公司拓展進入物聯網領域,構建晶元設計和軟硬體產品技術綜合物聯網平台。
物聯網:通過物理感知(感測器)、信息處理(智能晶元)、無線傳輸(5G、wifi、藍牙)等技術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連接,達到智能化生活。
公司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匯頂以固定電話晶元業務起家。
第一次爆發:電容觸控晶元
2006年研發出電容觸控晶元(人機交互業務)。
2010年電容觸控晶元實現小批量生產和銷售。
2011-2014年,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快速推廣,帶動公司電容觸控晶元銷售額迅速提升,迎來第一次爆發性增長,2012年營業收入5.6億,同比增長543%。
第二次爆發:電容式指紋識別晶元
2013年9月,蘋果發布iPhone 5s,搭載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指紋解鎖),掀起指紋識別風潮。
基於觸控晶元技術積淀,2013年開始研發指紋識別晶元,2014年成功研製並推出電容式指紋識別晶元,並迅速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商,2016年營業收入30.8億,同比增長175%,迎來第二次爆發性增長,匯頂在2018年超越FPC(瑞典廠商),成為電容式指紋識別晶元全球龍頭。
第三次爆發:光學式指紋晶元
2016年,匯頂開始以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光學式指紋晶元)為新的主攻方向。
2017年,率先展出全球首款屏下指紋識別技術,成為開拓者、先鋒者。
2017年,vivo推出首款光學屏下指紋手機X20 Plus(全屏手機),華為、OPPO、小米、三星隨後跟進,2018年蘋果發布iPhone X,首次以人臉識別取代指紋識別開啟刷臉時代。
2018年,匯頂推出商用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2019年營業收入64.7億,同比增長74%,迎來第三次爆發性增長。
成長盈利能力
2012、2016、2019年,隨著新產品推出,迎來爆發增長,隨後增速放緩,盈利能力變弱。
由於技術外部性,指紋晶元行業後發者追趕速度較快,市場空間擠壓,趨於飽和,競爭激烈,因此對於行業參與者來說,在下一代技術升級出現之前,率先開發出新產品並實現量產和商用是核心競爭力。
2017年,因電容指紋技術日趨成熟、市場飽和、競爭加劇,產品單價不斷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直至2018年下半年,光學式指紋晶元開始實現規模商用,又重新迎來新一輪增長,2018年全年營收增長1.1%,盈利下降16%,同時股價也是最低點。
2019年,光學式指紋晶元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0年,因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增加,凈利潤下滑幅度相對較大。
資產負債結構
公司資金充足。
應收票據 、應收賬款、存貨佔比越來越少。
匯頂 科技 是設計類公司,固定資產類佔比較低,主要依靠研發驅動,因此人均產值、人均薪酬、人均研發投入可以反映公司最直接的競爭力。
營運能力
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尤其是在2016年之後。
作為晶元設計行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發展的關鍵。
競爭力
公司在指紋識別晶元領域綜合競爭力強大,是業內少數同時具備圖像感測器設計、光學設計以及演算法三大領域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硬體、軟體與演算法一體化,兼容性更好,且縮短產品更新迭代周期,而競爭對手思立微、神盾仍需外購演算法。
未來展望
1 、市場前景
集成電路行業是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集成電路設計是根據市場需求開發設計各類晶元產品,其成長主要取決於終端市場的發展,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互聯網、 汽車 電子、醫療電子等。
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總額4400億美元,其中美國半導體公司的銷售額約為2080 億美元,佔比47%,中國銷售額約為1517億美元,佔比35%。
智能終端市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放緩,隨著5G基礎設施建設,隨後5G換機潮將助推市場復甦。
物聯網領域,在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基本結束的背景下,隨著連接(5G、wifi、藍牙)、感測器(眼睛)、智能晶元(大腦)技術的加速推進,使物聯網生態系統不斷完善和成熟,智能化生活變為現實,物聯網行業未來蘊含著巨大的時代機遇。
近年來在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可穿戴領域,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保持高速增長。
2 、行業格局
集成電路行業主要包括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及封裝測試三個領域。
FPC是瑞典的生物識別感測器 科技 公司,初期主要依靠為中國內地各大銀行提供指紋識別系統,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指紋識別廠商。
2012年蘋果收購AuthenTec,從此AuthenTec只為蘋果供貨不再向其他廠商提供任何產品及技術。
2013年9月,蘋果發布iPhone 5s,搭載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指紋解鎖),掀起指紋識別風潮。
FPC在指紋識別領域入局較早,且受益於AuthenTec只供應蘋果產品,2014年華為攜手FPC推出了指紋識別手機Mate7,隨後FPC與其他安卓系手機品牌合作,迅速拿下國內多數市場份額,2015年FPC營收增長1142%,兩年內增幅20倍。
匯頂 科技 以觸控業務(觸控晶元)進入手機市場,2014年調整戰略重心,將主攻方向轉向指紋識別市場,集中精力研發電容式指紋晶元,2014年推出指紋識別晶元產品,但作為後來者,其最初並未獲得大廠商認可,2015年營收增長31%,匯頂與魅族合作推出MX4 Pro,之後,匯頂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始技術攻堅,於2016年開發出全球首款活體指紋檢測方案,此方案能夠識別假指紋,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優勢明顯,與魅族、中興等公司合作推出活體指紋技術產品PRO 6 Plus等。
2016年底又開發出全球首次將觸控和指紋合二為一的IFS指紋識別方案,被華為P10等機型採用,在中高端安卓手機市場打破了FPC的一家獨大,2016年營收增長175%。
2015年,FPC壟斷國內安卓機指紋晶元市場。
2016年,FPC占安卓手機指紋晶元份額40%,排名第一。
2017年,匯頂與FPC展開激烈競爭, FPC稍占優勢。
2018年,匯頂反超FPC位居第一,成為安卓陣營全球指紋識別方案第一供應商。
隨著匯頂技術的不斷突破,FPC以往所具有的優勢不復存在,再憑借低成本本土化優勢和快速響應能力,成為了行業中流砥柱。
全面屏手機以大尺寸屏幕、視覺美感迅速佔領市場並成為主流,目前全面屏手機分為人臉識別(面容ID識別技術)的蘋果手機陣容和指紋識別(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安卓手機陣容,由於用戶體驗佳、解鎖方便、成本低等原因,指紋識別目前仍然具有優勢。
未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雙結合的方案有望成為主流趨勢。
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分為超聲波式和光學式。
超聲波指紋識別:發出超聲波掃描手指,建立3D指紋圖像與錄制好的指紋圖像進行對比識別,因超聲波的穿透性,對手機外觀設計限制很小。
光學屏下指紋識別:當手指擠壓屏幕時,反射光傳向屏幕下方的感測器,得到清晰的指紋圖像與錄制好的指紋圖像進行對比識別。
目前光學式占據市場絕對優勢,雖然理論上超聲波式或許更為理想,但在實際使用中因為良率低、成本高、技術不成熟等原因導致採用此方案的手機較少,而光學式因技術成熟、供應鏈具有保障、成本低等原因成為市場主流,並有將此方案由中高端機向中低端機向下延伸的趨勢,市場規模的提升,使光學式成本再次降低。
2019年光學指紋方案約占整體屏下指紋市場的82%。
2019年在光學式指紋識別市場,匯頂憑借技術優勢獲得了75%的市場份額。
隨著5G手機逐漸普及新型折疊屏手機,匯頂在超薄光學指紋和側邊指紋都具備領先優勢。
5G手機零部件更多,空間設計要求更高,超薄光學指紋適用於5G手機,普通光學指紋厚2-3毫米,超薄光學指紋厚度約0.3 毫米。
LCD全面屏+背面指紋識別應用於低端手機。
LCD全面屏+側邊指紋識別正將廣泛應用於中端手機。
OLED全面屏(更薄)+屏下光學指紋應用於高端旗艦智能手機。
AMOLED全面屏+側邊指紋識別將應用於被認為是未來主流形態的折疊手機。
電容式指紋識別晶元參與者包括:Authen Tec、FPC、匯頂 科技 等
光學式指紋晶元主要參與者包括:Synaptics、匯頂 科技 、思立微、神盾。
總結
面對技術變革浪潮,即是挑戰也是機遇,匯頂選擇的是產業鏈成熟的高性價比路線,歐美公司選擇的是產業鏈不成熟的前沿路線,目前匯頂占據優勢。
匯頂已是全球指紋識別領域的中流砥柱,是否會面臨市場飽和下的增長壓力?還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競爭者減少而保持持續增長?
次維空間 2021.6.5
Ⅶ 匯頂科技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匯頂科技是一家作為人機交互領域可靠的技術與解決方案提供商。
匯頂科技在包括手機、平板和可穿戴產品在內的智能移動終端人機交互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陸續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oodix Link技術、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的IFS技術、活體指紋檢測技術、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等,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在華為、小米、聯想、中興、OPPO、vivo、魅族、樂視、三星顯示、JDI、諾基亞、東芝、松下、宏碁、華碩等國際國內知名終端品牌。
匯頂科技的主要客戶
匯頂科技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於國際國內主流移動終端品牌,客戶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中興、魅族、聯想、金立、錘子、樂視、TCL、Nokia、Dell、HP、LG、ASUS、acer、TOSHIBA、Panasonic等國際國內知名終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