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通用技術結構原則是什麼

通用技術結構原則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8 10:46:20

『壹』 通用設計的通用設計的原則

在學術領域,「Universal Design」又稱為「共用性設計」,「普適設計」等。
通用設計不應該為一些特別的情況而作出遷就和特定的和設計,具有七大原則:
原則一:公平地使用 Equitable Use
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產品的設計應該是可以讓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The design is useful and marketable to people with diverse abilities.)
指導細則: 1. 為所有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使用方式;盡可能使用完全相同的使用方式;如不可能讓所有使用者採用完全相同的使用方式,則盡可能採用類似的使用方式; 2. 避免隔離或歧視使用者; 3. 所有使用者應該擁有相同的隱私權和安全感; 4. 能引起所有使用者的興趣。
原則二:可以靈活地使用 Flexibility in Use
設計要迎合廣泛的個人喜好和能力。(The design accommodates a wide range of indivial preferences and abilities.)
指導細則: 1. 提供多種使用方式以供使用者選擇; 2. 同時考慮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使用; 3. 能增進用戶的准確性和精確性; 4. 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使用節奏。
原則三:簡單而直觀 Simple and Intuitive Use
設計出來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明白的,而不會受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及當前的集中程度所影響。(Use of the design is easy to understand, regardless of the user』s experience, knowledge, language skills, or current concentration level.)
指導細則: 1. 去掉不必要的復雜細節; 2. 與用戶的期望和直覺保持一致; 3. 適應不同讀寫和語言水平的使用者; 4. 根據信息重要程度進行編排; 5. 在任務執行期間和完成之時提供有效的提示和反饋。
原則四:能感覺到的信息 Perceptible Information
無論四周的情況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應該把必要得信息傳遞給到對使用者。(The design communicates necessary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to the user, regardless of ambient conditions or the user』s sensory abilities.)
指導細則: 1. 為重要的信息提供不同的表達模式(圖像的、語言的、觸覺的),確保信息冗餘度; 2. 重要信息和周邊要有足夠的對比; 3. 強化重要信息的可識讀性; 4. 以可描述的方式區分不同的元素(例如,要便於發出指示和指令); 5. 與感知能力障礙者所使用的技術裝備兼容。
原則五:容錯能力 Tolerance for Error
設計應該可以讓誤操作或意外動作所造成的反面結果或危險的影響減到最少(The design minimizes hazards and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accidental or unintended actions)。
指導細則: 1. 對不同元素進行精心安排 , 以降低危害和錯誤:最常用的元素應該是最容易觸及的;危害性的元素可採用消除、單獨設置和加上保護罩等處理方式; 2. 提供危害和錯誤的警示信息; 3. 失效時能供功安全模式(原文為 'Provide fail safe features' ); 4. 在執行需要高度警覺的任務中,不鼓勵分散注意力的無意識行為。
原則六:盡可能的減少體力上的付出 Low Physical Effort
設計應該盡可能得讓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適地使用,而絲毫不費他們的氣力(The design can be used efficiently and comfortably and with a minimum of fatigue.)。
指導細則: 1. 允許使用者保持一種省力的肢體位置; 2. 使用合適的操作力(手、足操作等); 3. 減少重復動作的次數; 4.減少持續性體力負荷。
原則七: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尺寸,使使用者能夠接近使用 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
提供適當的大小和空間,讓使用者接近、夠到、操作,並且不被其身型、姿勢或行動障礙的影響。(Appropriate size and space is provided for approach, reach, manipulation, and use regardless of user』s body size, posture, or mobility. )
指導細則: 1. 為坐姿和立姿的使用者提供觀察重要元素的清晰視線; 2. 坐姿或立姿的使用者都能舒適地觸及所有元素; 3. 兼容各種手部和抓握尺寸; 4. 為輔助設備和個人助理裝置提供充足的空間。
[原作者注]1. 以上通用設計的原則主要強調使用上的便利性,但對於設計實踐而言,僅考慮可用性方面還是不夠的,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還須考慮其他因素如經濟性、工程可行性、文化、性別、環境等諸多因素。 2. 以上原則提倡將一些能滿足盡可能多的使用者要求的設計特徵整合到設計中去,並非每個設計項目都須逐條滿足上述所有要求
三項附則:
1.可長久使用,具經濟性
2. 品質優良且美觀
3. 對人體及環境無害

『貳』 通用技術中系統分析的科學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的定義是什麼

1,整體性原則:系統分析首先著眼於系統整體,要先分析整體,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後看局部;先看全過程,再看某一階段;先看長遠,再看當前。

2,綜合性原則:
系統分析總是為實現系統目標服務的,應將目標排出優先次序,首先選取最優先的目標,然後盡可能在不損害第一目標的前提下完成下一個目標,這就需要綜合分析、統籌兼顧、不可顧此失彼。

3,科學性原則:
指系統分析一方面要有嚴格的工作步驟,另一方面盡可能地運用科學方法和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使決策的過程和結果更具說服力。


(2)通用技術結構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1,通用技術簡介: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的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系統加以周詳的察、分析比較、試驗,並在此基礎上擬定一套有效的處理步驟和程序,或對原有的系統出改進方案的過程,就是系統分析。

2,系統分析的顯著特點:完整地而不是零星地處理問題,考慮各種主要變化因素及其相互的影響,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叄』 在通用技術裡面,系統的組成是什麼

在通用技術里,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1、什麼是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稱為系統。
2、構成系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至少要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組成系統;
第二,要素(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個整體;
第三,整體具有的功能是各個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沒有的。
4、系統的類型:
(1)自然系統:是自然形成的系統。
(2)人造系統:是人製造加工而成的系統。
(3)實體系統:是實物形態。
(4)抽象系統:如哲學。
(5)動態系統:學校是一個動態系統,它不僅有建築物還有教師、學生。動態是絕對的
(6)靜態系統:例如:大橋、公路、房屋。靜態是相對的
(7)封閉系統:是與外界無明顯聯系的系統,如密閉罐中的化學反應。
(8)開放系統:與外界有環境有信息、物質和能量交互作用,如生產系統,生態系統。
5、系統的基本特性:
1)整體性: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觀察和分析系統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組成系統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2>1+1
2)相關性:相關性是指組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或整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只有從他們的相關性出發,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才能事半功倍,高質高效。
3)目的性:任何系統都具有某種目的,都要實現一定的功能,這也正是區別不同系統的標志。系統的目的一般通過更具體的目標來體現。當系統存在多個目標時,要從整體協調的角度出發尋求平,以獲得整體上的最佳效果。
4)動態性:任何系統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處於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運用系統的動態觀點,有助於使我們不僅看到系統的現狀,而且看到系統的變化和發展,從而預測系統的將來,掌握系統的發展規律。
5)環境適應性:一個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之間通常都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外界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系統特性的改變,並相應地引起系統功能和系統內部各部分相互關系的變化。系統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只有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並保持最優適應狀態的系統,才能發揮自身作用,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否則是沒有生命力的。要不斷完善系統,使系統能適應新的環境。


7、系統分析的涵義: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系統加以周祥的考察、分析、比較、試驗,並在此基礎上擬訂一套有效的處理步驟和程序,或對原有的系統提出改進方案的過程。
8、系統分析的目的:為了減少設計決策的風險。
9、決策方法:經驗決策、科學決策
經驗決策:使人們慣用的方法,有時可能會導致失誤。
科學決策: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
系統分析就是一種科學決策的方法。
10、系統分析的顯著特點:完整地而不是零星地處理問題,考慮各種主要變化因素及其相互的影響,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11、系統分析的一般步驟:
1)明確問題 設立目標
2)收集資料 制定方案
3)分析計算 評價比較
4)檢驗核實 作出決策
12、系統分析的主要原則:
(1)整體性原則:系統分析首先要著眼於系統整體,要先分析整體,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後看局部;先看全過程,再看某一階段;先看長遠,再看當前。
(2)科學性原則:系統分析一方面要有嚴格的工作步驟,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地運用科學方法和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使決策的過程和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3) 綜合性原則:注重研究系統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既注重研究各部分間的橫向聯系,也注重研究各部分間的縱向關系。要綜合分析,統籌兼顧,不可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肆』 環境設計中的通用設計原則

環境設計中的通用設計原則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下面是我分享的環境設計中的通用設計原則,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通用設計的概念

美國建築設計師納德·梅斯是一位自身殘障的人士,他在1995年,針對無障礙設計的狹隘性,提出了通用設計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通用設計的概念被廣泛運用開來。通用設計的基本含義是指在設計的過程中,無論是否存在身體的缺陷,什麼程度的身體缺陷,身體缺陷的部位怎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環境設計和環境設計。通用設計的對象從生活中牙刷、電視等小物品,到室外環境中的任何人工產品的 設計,都適用。本文主要是分析一下公共環境中的通用設計的問題。

談到室外環境的通用設計,似乎更為陌生一些,因為近幾年才被人們所認識。人們對於無障礙設計可能更熟悉一些。其實,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一樣,都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殘障人士的要求而言的設計,他們是對一個問題解決的兩個方面。對於無障礙設計的概念而言,我們所熟知的主要是盲道、坡道、無障礙通行的衛生間等。那麼,無障礙設計和通用設計都是為了殘障的人公平的享有社會公共資源而提出來的,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本質上的不同。無障礙設計的思考點在於是為了讓殘障者更好的融入公共環境而採取的去除障礙的設計,是一種「減法」思想的設計;而通用設計則是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滿足社會大多數人的需求,包括殘障人士的需求在內的設計,是一種 「加法」思想的設計。無障礙設計是針對特殊人群採取的特殊設計,這種設計在實際的應用過程 利用率低、花費往往高,社會效益低,但是通用設計則是針對每個人所採取的整體設計,利用率高,社會效益更高。通用設計相比較無障礙設計來說是積極的、主動的,以社會大眾為受眾人群,滿足了社會大多人包括殘障人士的需求,是一種預防式的設計,而不是被動的為了滿足極小部分人群的設計。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就可以分析出來:二者雖然都著眼於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由於思考的角度站位不同,以至於結果完全不同。而通用設計站在了大多數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似乎更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是一種更為合理和科學的設計方法。

二、通用設計七原則

通用設計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設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其他人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進一步的研究,形成了今天具有廣泛影響的通用設計七原則。表現在室外的環境設計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平的使用。設計應該是可以讓所有人都平等的參與。具體到室外環境中主要是指公平地使用公共環境中的道路、座椅、器械、設備等,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來說能平等的享用它,而不是這部分是供正常人使用的,那部分是供殘障人士使用的。

二:廣泛的使用。在室外環境的設計過程中,一些配套的設施要設計迎合人們對空間的要求,人們應該廣泛的利用它,而不是成為空間的擺設。

三:簡單而直觀的使用。公共環境中的設計要素,被設計出來之後,其使用方法應該是容易理解的,一看就明白的,就能夠操作,不會因為文化程度、經驗等,特別是身體原因受到影響。

四:信息容易理解。公共環境中應該把信息傳達給使用人群,無論是否視障,是否視弱。

五:對人的寬容。對於室外的公共設計而言,室外的公共設施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應該盡量的減少意外,或是把意外的結果降到最低。

六:盡可能的減少體力上的付出。公共環境中的施設,對於使用者而言,應該是舒適的,盡量減少他們體力上的付出。

七:提供足夠的使用空間。提供適當的空間和空間的大小,讓使用人群能夠操作,不受其身體是否殘障的影響。

以上七項原則從不同的側面、各個角度闡述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對「通用設計」的理解。這些理解將通用是設計的思想和理念傳達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諸如工業設計、生活環境、室內設計等多個方面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活的各個設計方面,力求滿足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社會特殊群體在內的使用人群對室內外空間的心理、行為等方面的需求。

三、應用於公共空間的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在室內外環境設計領域,為設計師很好的解決殘疾人、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發展途徑,是對無障礙思想的突破和有效擴充,同時,通用設計也回答了無障礙設計所沒有顧及到的方面,為無障礙設計思想的發展開拓了思路,是設計領域思想的一次變革。有效的避免了傳統意義上的浪費,為設計更為合理科學邁出了一大步。

通用設計最大的貢獻在於將使用人群的界定面向了社會大眾而不是單純的為數不多的殘障人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以殘障人士和社會的其他的大眾的共同參與為設計基點,來展開設計。通用設計在滿足一般正常人使用的情況下,力求滿足中度能力缺陷的人的使用要求,盡量滿足重度能力缺陷的人的使用要求。

室外公共環境的設計過程中,通用設計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可通達性;第二、設備的服務性。總的來看,在可通達性方面擴大其適用系數要重於服務性。可通達性上,主要考慮空間的通行性,所以,應在環境的配套設施上以利於環境的通達性。比如,設置合適的紅綠燈的時間,讓殘障人士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通向公園、廣場等室外活動空間。再比如,設置坡道和台階並存的入口形式,讓殘疾車輛更方便的通行等;在設備的服務性方面,通用設計在這里表現為盡可能的擴大普通設備的適用系數,通過最大限度的設置既可以滿足殘疾人,又可以滿足社會大眾的設備,讓設備的利用率更高。

事實上,在室外公共環境的設計過程中,我們看到,無障礙設計的發展和通用設計的廣泛應用是不可割裂的。在進一步研究無障礙設計的過程中,諸多問題的解決越來越傾向於通過通用設計來加以完成,從傳統的關懷型無障礙設計走向通用設計的思路已經逐步被大多數設計師所理解、所接受,並且在他們的設計實踐中,逐步運用開來。

;

『伍』 高中高二通用技術教案

第一課時《系統與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系統的基本特性在《系統與設計》這一章中具有很主要的地位和作用。學生通過學習了第一、二部分後,已經了解到了系統的含義並對系統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系統的基本特性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系統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時也為後續的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的教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的重點是系統的整體性和相關性。學生在理解了系統的這兩個重要特性以後,對系統的目的性、動態性、適應性等其他特性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系統的含義和類型之後,通常都會很想繼續了解系統的特性。可以通過閱讀、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理解課本的理論知識,而對於學生來說較難的是運用理論進行實際的系統分析。因此,如何用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並將其運用到分析實際的問題就成為了本節的難點。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系統的整體性和相關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使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有關問題。

態度與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使他們感受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四、重、難點

重點:系統的基本特性,增強學生的系統意識。

難點:利用系統的整體性和相關性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系統進行實際分析的能力。因此,應以系統的基本特性作為教學主線逐步展開教學過程,以案例為載體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通用技術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特點區別就是:教學資源都大量包含學生身邊的事物當中。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這些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身邊的事例來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感受知識親近感的同時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有條件時可安排學生以討論(或辯論)的方式來學習本部分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的互動中來。

六、教學過程

時間安排:1課時

1、復習舊知

教師提問並由學生回答:系統、子系統和元素的含義,並通過實例進行系統類型的劃分。

2、新課教學

教師提問:系統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制約關系,是通過什麼體現出來的?

安排學生閱讀課文後,提問學生回答系統的基本特性最重要的是哪兩個?

學生在閱讀後,得出系統最重要的基本特性是:整體性和相關性。

組織學生討論並分析系統的基本特性,並舉出身邊的事例加以說明。

1、整體性:系統是一個整體,並不是要素的簡單相加。例如:魔方是一個整體,單個的小彩塊就不具有變換組合的功能;汽車上的零配件共同組成了汽車,使其具有了交通工具的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汽車的正常使用功能,甚至會發生交通事故。

討論: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組成系統的各部分功能之和。例;1+1>2的現象;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辯論:一個系統中,每個要素性能都好,則整體性能是否一定好?

案例分析:

①某足球隊的成員都是各國球星,但他們都不聽教練的而各自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專長,甚至相互搶球。最終這個球隊卻打不贏一支配合良好的普通球隊。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②有一位教師是班主任,為了提高自己所教學科的成績就充分利用同學們自習、晚輔導等時間給學生補課和測驗。請問,他的這種做法會給班裡的同學帶來什麼影響?為什麼?

2、相關性:組成系統的要素是相關的並不是獨立的。

案例分析:

①某同學不喜歡學習語文,上語文課時就看其他學科的書或睡覺。他認為不學這門學科對其他課沒有任何影響,請談談他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②搬家時的傢具進出和擺放需要事先設計和考慮嗎?為什麼?

【討論要點】重點討論整體性與相關性。

3、鞏固練習

用系統的整體性和相關性解釋「木桶理論」。

第二課時《流程與設計》

一、流程的含義

1、環節(B級 理解 P40)

活動或事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依據某種特徵或方式,可將該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小過程,稱這些小過程為環節。

2、時序(B級 理解 P39)

過程的經歷中,各環節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先後出現、完成。這種時間順序關系,稱為時序。

3、流程(A級 了解 P41)

一項活動或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事項或行為進行的程序,即若干環節隨著時間的變化,依序完成的順序,稱為流程。

二、流程設計

1、流程設計的`基本要求(A級 了解 P45)

設計一個技術活動的流程,最主要的要求是要根據該項活動的內部工作原理及變化規律,科學的安排活動的環節及時序,以達到預期目的其具體要求:

(1)提高效率。 (2)提高質量。 (3)保證安全。 (4)節省資源。 (5)提高管理水平 (6)提高經濟效益。 (7)其他,如注意環保等

2、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B級 理解 P50)

基本因素有:材料、工藝、設備、人員、資金和環境等。研究內在屬性與規律,就是流程設計應該考慮的基本因素。

3、流程設計的步驟(B級 理解 P51)

第一步:首先要明確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明確流程所應遵循的內在變化規律。

第二步:要分析現有材料、設備、資金、人員、工藝和環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項,並進行初步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項(步驟)之間的先後順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時序和環節。

第五步: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畫出流程圖,對於有嚴格時間的時序,要標注時間。

注意:流程設計的基本要素是環節和時序2015地質版高二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總結二學習總結。

4、流程的表達(B級 理解 P42)

文字表達、表格表達、圖示表達

流程圖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圖,因為這種形式既簡單又明確

WiseMedia

5、學畫流程設計的框圖(B級 理解 P42)

畫流程設計框圖的一般方法:

(1)根據對事物的內在屬性和規律的分析,以及有關的考慮,將流程過程,按每個階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為若干過程——環節,並用方框表示環節。

(2)按照每個小時程應該經歷的時間順序,將各環節依次排開,並用箭頭線連接起來。

(3)對某環節,按需要可在方框中或方框外,作簡單注釋,也可不做注釋。

三、流程的優化

1、流程的優化及目的(B級 理解 P54)

(1)流程的優化

在設計和實施流程的過程中,經常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這種對流程修改的過程,叫做流程的優化。

(2)流程優化的目的

既然是優化,就是要做得更好,也就要要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勞動強度、節約能耗、減少環境污染、保證完全。

2、流程優化的內容(B級 理解 P54)

一般流程優化的主要內容有:工期優化、工藝優化、成本優化、技術優化、質量優化等。對一個流程的優化,可以是整體的全面優化,也可以是對某一個指標進行優化。經常會有這機關報情況發生:某一個指標得到了優化,而使另外的指標下降了。比如,技術優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優化了,也可能使質量下降。因此,在進行流程優化時,要綜合平衡,以取得整體優化的成效。

3、流程優化的條件。(B級 理解 P57)

要進行流程的優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1)內部條件:對流程內機理的深入了解。比如對洗滌原理的了解,就會在流程中安排兩次漂洗;

(2)外部條件:設備和工藝水平的提高或完善。比如,只有在具備鍛壓設備時,才可能將法蘭盤的加工改為少量切削加工;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3)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第三課時《結構與設計》

一、常見結構的認識

1、結構的涵義(A級 了解 P2)

(1)涵義: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特定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2)本質(功能):承受力和抵抗變形。

2、實體結構(A級 了解 P8)

一般是實心的,特點是外力分布在整個體積中,能夠隨比較大的力。

比如長城、三峽大壩、錘子、廚房中的菜板子等等。

3、框架結構(A級 了解 P9)

框架結構形態比較簡單,主要由細長的構件組成,特點是支撐空間而不充滿空間,主要承受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力。

比如窗戶、自行車、艾菲爾鐵塔、桌子、書櫥等等。

4、殼體結構(A級 了解 P9)

殼體結構是指層狀的結構,能夠巧妙地將外力分散到整個表面。

比如雞蛋、核桃、瓜子、頭盔、鍋碗瓢盆都是殼體結構的。

二、穩固結構的探析

1、結構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其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B級 理解 P12)

2、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和結構的形狀等。(B級

3、結構的強度指結構具有的的抵抗力被外力破壞的能力(B級 理解 P17)

4、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結構的形狀、使用的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B級 理解 P17)

5、連接方式:絞連接(輪子、軸承、風扇、人體四肢與軀乾等等)、剛連接(建築物的各個部分之間等等)。(B級 理解 P19)

三、簡單結構的設計

1、結構設計應以一種或幾種功能的實現為基本目標,應滿足設計規范,滿足設計規范,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2015地質版高二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總結二2015地質版高二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總結二。

2、學習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B級 理解 P24)

四、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1)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製造的精湛程度等。(A級 了解 P30)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徵、結構的個性特徵等。(A級 了解 P30)

『陸』 誰有通用技術重要知識點的總結啊,急用,拜託了,O(∩_∩)O謝謝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一、發現問題1、 問題的來源生活中,有許多形形色色我們所不知道的需要解答的問題,這就是問題。在技術課程中,我們討論的主要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第一種: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第二種:由別人給出問題,設計者必須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第三種:基於一定的目的由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問題,並試圖解決它。第一、第二種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和已有的問題提出的,而第三種問題卻是全新的,它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思考,需要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的發現。這類問題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挑戰和拓展我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2、 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a、 觀察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我們尋在的背景和基礎,它往往蘊藏著豐富的問題資源,同時也離我們最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我們還可以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來加以發現。這樣的觀察,往往需要根據一定的目的,先制定一個觀察提綱或觀察表,然後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觀察日常生活的某一個方面,最後在一定的總結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b、 收集和分析信息我們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檢索和分析,往往可以發現有些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詢問訪談等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也會有驚人的發現。我們把對已有文獻信息進行收集、分析的方法稱為文獻法;把問卷的方式進行實際調查,獲取信息、發現問題的方法稱為問卷調查法;把以詢問的方式收集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的方法稱為詢問法。其中,詢問法包括直接詢問法、間接詢問法、集體詢問法、家庭走訪詢問法、個別詢問法。c、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技術研究、技術試驗是重要的技術活動,也是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通過技術研究、技術試驗,我們有可能從對已有技術問題的研究中發現與之相聯系的問題,從已有的研究結論中發現新的問題,也有可能在技術研究、技術試驗中獲得靈感、體悟,進而發現新的問題。二、明確問題1、 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a、 問題是否明確採用各種方法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有時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明確。明確問題需從問題表述本身是否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否明確、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否明確等方面進行考慮。b、 問題的價值明確了問題的內容以後,還需要確定問題是否有價值。(1)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尊循了基本的科學原理。(2)迄今為止,能否確認該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解決。(3)在調查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普遍意義,在更廣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意義?(4)在多個問題同時發生時,該問題是否是主要問題?(5)現有的技術條件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技術發展以後呢?(6)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與產出的比是否理想?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除了需要一些主觀的分析外,還可以藉助於一些研究手段來進行。這樣,既可以深化對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又可以為分析問題解決的條件及實現的可行性、提出設計要求奠定的基礎。2、 明確解決問受到的限制及具體的設計任務在明確問題的內容與價值後,還應該明確解決這一問題所受到的主觀條件的限制,明確設計所應受到的限制和所應達到的標准,進而提出設計任務。無論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還是一項設計的進行,它的限制主要是由兩方面決定,一是設計對象的特點和問題解決的標准,二是設計者的技術能力和條件。當我們對解決問題所受到的限製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後,就可以將該問題明確地視為一個設計對象,並依據已有的調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具體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設計要求了。3、 設計計劃為了保證設計的順利實現,我們需要制定設計計劃。設計計劃可以更好地保證設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它可以通過工作程序的排列來表示。為了統籌安排設計進度,合理利用設計資源,並根據時間要求以及設計各個階段的工作量和設計的難易程度,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在完成設計計劃的基礎上,還需要制定一份時間進度計劃表。設計各階段工作的展開有的可以同時進行,有的需要依次推進。根據需要,時間進度計劃表還可以用設計計劃書的形式來表達。第五章 方案的構思方法一、方案的構思方法1、 設計分析合理的設計分析是成功地進行技術設計的關鍵一步,分析得當可以指引以後的技術上可以少走或不走彎路。產品本身是一個整體,包括功能、造型、材料等,但任何產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它是為人服務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設計;另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環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環境的制約,並對環境產生影響。因此,設計任何產品都應綜合考慮物、人、環境三個方面。詳見書本P95台燈分析的例子。2、 方案的構思方法方案的構思是指人們在一定的調查研究和設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將客觀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架構起來,形成一個完成的抽象物,並採用圖、模型、語言、文字等方式呈現思維過程。方案的構思過程中,考慮到的許多問題是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統的,而且也是不具體的,怎樣把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統的設計想法變成我們能看到的、比較完整的具體方案呢?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1)草圖法設計時,我們可以運用草圖法進行構思。草圖不僅能將一些想法明確地表達出來,而且可以隨意修改。在運用草圖法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捕捉靈感、自由發揮、不受約束。(2)模仿法模仿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事物進行方案的構思。如仿生技術(3)聯想法要用聯想的方法進行方案的構思,人們就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廣的見識、較好的知識基礎及豐富的想像力。利用聯想法進行方案的構思,不一定能使技術設計一次性成功,但它有可能為構思找到一種方法或一條形成方案的路徑。運用聯想法進行構思後,我們不能盲目地實踐,而應該首先對方案進行科學論證,而後再進行製作和實施。(4)奇特性構思法奇特性構思法所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創性。這些構思在歷史上很少發生,或從來沒有發生過,甚至有些構思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下無法實現。3、 方案的比較和權衡在多個方案經構思形成後,我們往往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判和比較,同時要從設計的目的出發,針對一些相互制約的問題進行權衡和決策,最後選出較為滿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對方案進行比較和權衡的過程是一個綜合考慮的過程,各個指標並不是獨立的,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制約。抓住設計的核心與關鍵是權衡設計方案的必要條件。考慮的方面:實用、美觀、創新、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加工難易程度、經濟成本。第六章 設計圖樣的繪制一、設計表現圖1、技術語言的種類與應用技術語言是一種在技術活動中進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語言形式。技術活動的豐富性使得技術語言具有多樣性。比如圖樣、圖表、模型、符號等。技術語言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專業類型來分, 有計算機程序語言、工程圖學語言等;依照人的感覺類型的不同來分,有視覺語言、聽覺語言和觸覺語言等;依據人的視覺形式的不同來分,有圖形符號語言、文字元號語言等。技術語言的兩大特徵:言簡意賅、通俗直觀。不同的技術語言往往適用於不同的應用范圍,具有不同的功能。口頭語言:較多適用於面對面的、規范要求並不過於嚴格的場合,其特點是簡潔、方便。技術圖樣:是採用某種規范形式將設計用圖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設計交流的語言。具有直觀性、高效性、准確性和永久性。說明和陳述比較詳細。模型:具有感性、直觀的特點,容易吸引觀眾或讀者的注意,並使人更容易把握技術的特徵,是最具有技術特徵的一種表達方式圖表包括相關的表格、草圖、效果圖等。圖表是表達設計思想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文本、圖表之類的交流方式相對比較正式,適用於具體有一定技術要求的交流,其特點是較為規范,可以反復查閱、核對。計算機演示、網頁:是各組成部分和運作一目瞭然,比較生動、形象,其中網頁的方式還具有交流時間靈活、開放性強等特點。網路語言:幫助人們實現了遠程的設計交流的需要。除了上述技術語言外,在技術活動中,我們還需要藉助另外的技術語言如技術符號、精度要求、必要的文字說明等。各種技術語言的靈活應用構成了對設計的完美表達。2、草圖的繪制徒手繪圖: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徒手自由畫線練習,提高對筆的控制能力。網格徒手畫:作圖的要領是與地面垂直的線垂直畫,與地面平行的線按網格上的斜線畫,同時以網格上的小格來確定物體的比例關系。作圖時,先按照作圖的要領,用鉛筆畫出物體的結構線,使物體的各部分結構關系能清楚地表達出來,然後用墨線描出物體的輪廓線,注意外輪廓的實線要略為粗一點。基本圖形的繪制請參看書本P113草圖也叫方案草圖或設計速寫,它能迅速捕捉和記錄設計者轉瞬即逝的創作靈感,表達設計創意,是把設計構思轉化為現實圖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分為構思草圖和設計草圖。構思草圖是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設計想法的記錄,它以具體圖形的形式記錄和描繪設計者頭腦中的諸多想法。設計的主體構思基本上是在繪制構思草圖階段完成的。設計草圖是經過設計者整理、選擇,修改和完善的草圖,它是一種正式的草圖方案。設計草圖是構思草圖中挑選出來的,可以繼續深入的,可行的實際方案,是通過對細節的完善得到的。草圖的繪制步驟,詳細參看P1153、 透視效果圖的識讀學會識讀效果圖,可以通過畫面所表現的形式獲取需要的設計信息。與草圖相比,效果圖更能真實地表現產品的式樣、材質和空間效果等。因此在識圖時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產品的形態、功能和特徵,要注意從中了解產品外觀上的實際比例關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質感,了解產品內部結構和色彩裝飾效果。4、 正等軸測圖正等軸測圖是一種可以表現物體三維結構特徵的圖形。採用這種投影圖可以表示最初的設計思想。建立坐標軸的時候,各軸的夾角是120度。具體繪制過程參看P117-118。二、常見的技術圖樣1、正投影和三視圖正投影法就是假設投影光線與投影平面垂直,在投影平面上求取物體的投影的方法。為了確定物體的結構形狀,需要採用多面正投影。三視圖:物體的正面投影,即物體由前向後投影所得的圖形,通常反映物體的主要形狀特徵,稱為主視圖;物體的水平投影,即物體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圖形,稱為俯視圖;物體的側面投影,即物體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圖形,稱為左視圖。為了在同一張紙上畫三視圖,三個投影面必須展開,在同一個平面上。俯視圖在主視圖的正下方,左視圖在主視圖的正右方。主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高,俯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寬,左視圖反映物體的高和寬。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三視圖的繪制步驟見P122-123。2、形體的尺寸標注四個基本的要求:正確(符合國家標准)、完整(不重復、不遺漏)、清晰、合理尺寸三要素:(1)尺寸界線尺寸界線用細實線繪制,並由圖形的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處引出,也可利用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作尺寸線。(2)尺寸線尺寸線用細實線繪制。尺寸線必須單獨畫出,不能與其他圖線重合或在其延長線上。一般採用箭頭作為尺寸線終端。(3)尺寸數字圖樣上所注尺寸表示形體的真實大小,形體的真實大小與圖樣的大小及繪圖的准確度無關。圖樣上的尺寸,以毫米mm為單位時,不注寫單位,否則必須註明。線性尺寸的尺寸數字一般注寫在尺寸線上方或其中斷處,水平方向尺寸字頭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數字寫在尺寸線的左側且字頭向左。標注舉例:尺寸界線超過箭頭2mm,尺寸線與尺寸線,尺寸線與輪廓線相距5-7mm。如P124直徑:符號為ø,整圓或大於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直徑。標注直徑的方式有多種,選用何種方式通常由圓的大小和位置來決定。如P125。半徑:符號為R,半圓或者不足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半徑。標注半徑的方式也有多種,採用方式也應根據圓弧的尺寸與位置來確定。如P1253、機械加工圖以三視圖的形式來表達機械加工方法的一種技術圖樣,是完成產品機械加工的主要依據。它通常由三視圖及其尺寸標注,必要的其他視圖、標題欄和文字說明幾部分組成。必要的其他視圖如局部放大圖、剖視圖等可以用來將三視圖不能完全表示的物體形狀表現清楚。詳見P1264、剖視圖假想採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開物體,將處於觀察者與剖切面之間的部分移去,將其餘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圖形稱為剖視圖。剖切平面一般具有以下兩個特徵:(1)包含內部結構如孔、槽的軸線,或物體的對稱面(2)平行於相應的投影面。畫圖時應注意:(1)物體被剖開後,用粗實線畫出物體的剖面輪廓及剖切平面後的可見輪廓。(2)採用剖視圖後,應省略不必要的虛線,只有對尚未表達清楚的物體結構才畫出虛線。(3)由於剖切平面是假想的,因此在一個視圖上取剖視,並不影響其他視圖的投影(4)剖面需按規定畫出與物體材料相應的剖面符號,金屬材料的剖面符號為與水平線成45度的一組平行細實線,同一物體的各剖視圖的剖面線應間隔相等、方向一致。5、線路圖電子線路圖一般是指用圖形符號和線段組成的電子工程用的略圖,包括電路原理圖、接線圖和邏輯圖。在識讀線路圖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線路圖中的元器件符號,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元器件符號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最後確定信號如何流通。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製作一、模型原型:是在產品生產之前製作的與產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體。可以是產品本身。模型:是根據實物、設計圖樣或構思,按比例、生態或其他特徵製成的與實物相似的一種物體。由於模型有製作成本低、便於修改等優點,設計者一般通過模型來呈現產品的設計方案。模型製作是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模型製作的過程不僅是設計思想體現的過程,也是發展構思的創造性過程。模型具有以下兩個功能:(1)使設計對象具體化。模型可視、可觸、可控制,可以形象地表達所設計的產品的比例、尺度、線型、 色彩、材質以及每一個構成面。它是一種實體設計語言,為設計的表達和交流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使設計委託者、生產單位和設計人員之間能夠直接溝通,全面認識設計方案。(2)幫助分析設計的可能性由於現代工業產品大部分是在大規模、自動化和巨額資金投入下生產出來的,因此,僅憑圖紙提供設計意圖,很難把握設計的可靠性。如果設計一旦失敗,損失將十分巨大,所以,設計一件復雜的產品,必須通過模型製作,才能投入生產。模型製作是技術設計中的一個環節,也是一種技術方法。通過模型可以研究技術活動的規律和特徵。在設計過程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製作不同的模型。草模:用於產品造型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可以採用立體模型將設計構思簡單地表示出來,供設計人員深入探討時使用。概念模型:用於設計構思初步完成之後,在草模的基礎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產品的造型風格、布局安排,以及產品與人、環境的關系等,從整體上表現產品造型的整體概念。結構模型:用於研究產品造型與結構的關系,清晰地表達產品的機構尺寸和連接方法,並用於進行結構強度試驗等。功能模型:主要用於研究產品的各種性能以及人機關系,同時也用於分析檢查設計對象各部分組件尺寸與機體的相互配合關系,並在一定條件下用於試驗。展示模型:展示模型是在 結構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礎上,採用真實材料,按照準確的尺寸,做成的與實際產品幾乎一致的模型。作為產品的樣品,展示模型為研究人機關系、結構、製造工藝、外觀、市場宣傳等提供實體形象,並可以直接向設計委託方徵求意見,為審核方案提供實物依據。二、工藝工藝是利用工具和設備對原材料、半成品 進行技術處理,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她體現了生產活動中的知識和經驗,並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地改進和發展。因目的和功能不同,工藝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檢測工藝、鑄造、表面處理工藝等。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工種、不同的工序,往往有其特定的工藝要求和嚴格的工藝規范。工藝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響產品的功能、強度以及外觀等方面。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金屬材料;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殊金屬材料。不同的金屬材料用不同的性能。金屬的加工工藝包括劃線、鋸割、銼削、鑽孔、連接和表面處理。劃線: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應的工具劃出加工部件的輪廓線或基準點或基準線。一般步驟為:(1)劃出基準(2)劃尺寸線(3)劃輪廓線(4)沖眼。工具一般有:劃針、鋼直尺、角尺、劃規和樣沖。詳見P144鋸割:手鋸的安裝和握法,起鋸方法和操作要領。詳見P145。銼削:為了使工件符合設計所要求的形狀、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進行銼削,銑削和磨削。其中銼削加工操作方便,使用廣泛。有扁平銼、半圓銼、圓銼、三角銼。操作要領和方法詳見P146鑽孔:用鑽頭在實體材料上打孔的方法,稱為鑽孔。常用的設備是台鑽,鑽頭是麻花鑽。鑽孔的操作步驟:(1)劃線定位(2)裝夾工件(3)裝夾鑽頭(4)鑽孔。二要二不:操作時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護眼睛;不準帶手套操作;不能直接用手扶持小工件,薄工件。連接:通過固定連接和半固定連接的方法可以實現金屬件之間的連接。連接方法見P148表面處理:表面刷光,噴塗油漆、鍍層。詳見P150三、模型製作模型製作的一般步驟:(1)選擇合適的材料(2)根據本地的條件,准備適當的工具和加工設備。(3)按設計圖樣劃線(4)對材料進行割據、切削等加工(5)裝配(6)對模型進行表面處理(7)對產品的外觀造型和色彩進行評價,對產品結構、功能進行檢測和試驗,檢驗是否符合設計要求(8)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在模型或原型製作完成之後,根據審美的需要,一般要對產品的外觀加以一定的潤色,以使產品更美觀,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第八章 技術產品的使用和保養一、產品說明書及其編寫1、定義:是指導用戶選擇產品、使用產品的「路標」和「向導」。2、作用:介紹產品特性,確保用戶正確、安全地使用產品,幫助用戶解決問題3、結構:標題、正文、標記4、形式:條款直述式、自問自答式5、寫作要求:(1)充分考慮用戶的閱讀需要(2)體現產品的設計特點(3)不必平均用力,而應有所側重(4)語言准確、通俗、簡潔,內容條理清楚二、技術產品的使用、維護和保養1、 用戶應認真閱讀說明書2、 明確產品維護和保養的要點,熟悉產品維護的途徑和方法3、 明確產品常用的服務途徑

『柒』 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有哪些

通用技術會考知識點有如下:

(1)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對技術產品及其功能實現的獨特價值,了解結構的一般分類和簡單的受力分析,並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賞析經典結構案例。

(2)通過技術試驗或技術探究分析影響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的因素,並寫出試驗報告。

(3)結合生活中的實際需求進行簡單的結構設計,並繪制設計圖樣,做出模型或原型。

(4)理解流程及其環節、時序的含義,閱讀和繪制簡單的流程圖,分析流程設計和流程優化過程中的基本要素,體會流程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課程特點:

1、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

通用技術立足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於「做中學」和「學中做」。它以學生的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製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2、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

通用技術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和綜合運用。

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知識,還要融合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保、審美等方面的意識。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

『捌』 有誰可以告訴我一下什麼叫通用技術

通用技術(簡稱GT)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科書《技術與設計》是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編寫的。

一、關於「技術與設計i」模塊的簡要說明
(一)本模塊的教育價值
「技術與設計i」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也是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塊。它和「技術與設計ii」共同為後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並為高中畢業生規定了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水平。

(二)本模塊內容設定的意義
「技術與設計i」包括4個主題:「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
1、技術及其性質
本主題強調的是學生對技術應該具備的基本認識,讓學生從整體上知道什麼是技術以及與技術相關的各種問題。
2、設計過程
本主題中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託,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製作、方案的優化,直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
本部分將設計過程大致分成了5個階段:a、發現與明確問題;b、制定設計方案;c、模型或原型製作;d、方案優化;e、產品的使用說明。這是一個普遍的過程,但不是一個規定的程序,在實踐的設計過程中,這種次序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產生反復。
3、設計的交流、

本主題強調:
(1)在設計過程中和設計完成後,能用恰當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設計想法和成果,並能在交流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2)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識讀一般的機械加工圖、線路圖、效果圖等常見的技術圖樣,能繪制草圖和簡單的三視圖。

4、設計的評價
本主題強調:
(1)能根據設計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要求進行評價,樹立質量管理意識。
(2)能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並進行評價,寫出試驗報告。
(3)能根據設計要求對設計過程和最終產品進行多方面的評價,並寫出設計總結報告
(4)能對他人的、現有的技術產品做出自己的評價,並寫出比較全面的評價報告。
通過設計的交流與評價的學習,學生應該能:
(1)學會設計的多種表達方式,特別是技術語言的應用。
(2)學會對自己、他人、或現有的技術產品與技術過程的評價方法,提高選擇與決策能力,培養質量意識與精益求精、不斷改進的意識。

5.教材特點分析
本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將《技術與設計i》的4個主題: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融會貫通進行整合,編排成5章。
《技術與設計i》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 http://diupi.cn)。包括「技術源於人類的需求和願望」、「技術的發明與革新」、「技術需要綜合知識」、「技術應用的兩面性」、「知識產權及其保護」五節內容。
第二章 步入設計殿堂。包括「揭開設計的面紗」、「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與技術的關系」三節內容。
第三章 體驗設計實踐。包括「設計課題的確定」、「設計方案的制定」、「設計的表達與交流」三節內容。
第四章 展現設計成果。包括「材料」「工具與設備常識」、「工藝常識」、「原型與模型的製作」四節內容。
第五章 再創設計新意。包括「怎樣實現創新設計」、「認識技術測試」、「評價、優化設計」、「撰寫產品使用說明書」四節內容。

『玖』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介紹的結構有哪些類型呢

實體結構、框架結構和殼體結構。

高中通用術(簡稱GT)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拾』 通用技術標准件的採用體現了什麼設計原則求解

標准件的採用,體現了兩個原則:第一是互換性原則。第二是體現了低成本原則。

閱讀全文

與通用技術結構原則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請老闆吃什麼 瀏覽:95
富達將在什麼時候交易 瀏覽:777
數據運營怎麼做 瀏覽:798
莆田移動數據包月多少錢 瀏覽:973
u盤里有驅動程序是干什麼的 瀏覽:350
大數據什麼時候用的 瀏覽:520
如何運行戴爾診斷程序 瀏覽:195
渤海證券的交易密碼多少位 瀏覽:820
傳媒技術哪個學校好 瀏覽:557
產品溢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618
什麼方法躲過大數據 瀏覽:53
react的props有哪些數據 瀏覽:827
蘋果快充數據線有什麼區別 瀏覽:501
紅棗加工有哪些技術 瀏覽:87
小程序怎麼加流量 瀏覽:571
怎麼提取程序代碼 瀏覽:26
甘南咖啡技術培訓哪裡找 瀏覽:306
大學生做代理有什麼現象 瀏覽:699
微信哪裡看房產信息 瀏覽:217
質量技術監督局操作證如何查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