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曲阜三合堂風水文化技術如何

曲阜三合堂風水文化技術如何

發布時間:2022-12-07 12:15:00

Ⅰ 曲阜師范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怎麼樣

很好啊,老師很付責任,你是哪個小區的,日照的環境很好,很優美,是新校區,周圍什麼都有,曲阜古老很有味道,學校有研究生個,博士,博士後等,在學校里不要浪費光陰,可以考計算機等級證書啊,大二考英語四六級等,要是師范類就不 用考教師資格證了,不是就考

Ⅱ 楊公風水理論到底是三合還是三元

論風水實戰中的「三合法」與「三元法」

原創論文(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一、「三合法」與「三元法」均為楊公風水學中之作法

「三合法」與「三元法」,均為楊(筠松)公風水理論體系中的兩個支派,由來已久,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行之有效,廣為流傳的兩種作法。無論是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到處都有陰、陽宅的經典範例,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供風水界後學之人學習、研究和借鑒,成為提升風水專業水準,造就高尖人才的基礎和台階。

二、「三合法」與「三元法」的不同之處

何謂「三合法」?簡單地說,就是以(長)生、(帝)旺、墓三種屬性為基準而定龍、水、山、向的方法。二十四山圍成的圓圈360度,相連之兩山雙雙結合,如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已、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戍、乾亥,分成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十二種屬性。因起點不同,所以生、旺、墓的定位也就不同,如庚金長生在巳,旺在庚酉,墓在癸丑;辛金長生子,旺在坤申,墓在乙辰;丁火長生在酉,旺在巽已,墓在癸丑;壬水長生在申,旺在壬子,墓在乙辰等等,總是以陽(甲、丙、戊、庚、壬)左旋,陰(乙、丁、已、辛、癸)右轉為准則。從而歸納出乙丙交而趨戍,辛壬會而聚辰,鬥牛納丁庚之氣,金羊收癸甲之靈四種規律的作法。

如乙丙交而趨戍,以丙為起點論水,丙火長生在寅,左旋得丙午為旺水,辛戍為墓庫水;以乙為起點論龍,乙木長生在午,右轉得艮寅為旺龍,辛戍為墓庫龍。龍與水均合歸於辛戍方。餘三局同理而推,無論是龍或水,總是以生、養、臨官、帝旺為上吉,冠帶衰為次吉,沐浴病、死、絕為凶,胎、墓為次凶。

三合法的精妙之處,在於龍、穴主命(造主或化命)三者關系生、比、泄的正確認識和恰到好處地配合,如分金以生龍,生主命為最佳選擇等等。說具體一點就是,以羅經為(地)盤格龍,定坐向,中(人)盤消峰(砂),外(天)盤 水。以穿山七十二龍定分金(丙、丁、庚、辛為首主分金),以透地六十龍格龍定坐向,忌空亡、孤、虛主事。要分金生龍或龍克分金,要分金生命(造主或化命)或與命比和,切忌分金克龍(傷胎),命(主命或化命)受分金所克(刺穴煞)。

還有龍與水的關系切忌八煞:坎龍坤兔震山猴,巽雞乾 馬兌蛇頭,艮虎離豬為曜煞,宅墓逢之一旦休。向與水的關系切忌黃泉:庚丁坤向是黃泉,乙丙須防巽水先,甲癸向中憂見艮,辛壬水路怕當乾。

何謂「三元法」?簡單地說,就是把時間(以180年為一大三元,而分成以60年為一元的上、中、下共3個小三元,一小三元又管三運,如上元管一、二、三運,中元管四、五、六運,下元管七、八、九運,一大三元共為九運)和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定龍、水、山、向的方法。二十四山圍成的圓圈,分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等分(即宮),每一個宮中各有八個卦,如乾宮中有乾為天、澤天夬、火天大有、雷天大壯、風天小畜、水天需、山天大畜、地天泰;坤宮中有天地否、澤地萃、火地晉、雷地豫、風地觀、水地比、山地剝,坤為地,……八宮有六十四卦,一卦又分成六爻,二十四山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以爻主分金。每卦每爻的含意,雖沒有卜筮中分得那麼細膩、清楚,卻也有其獨特的含意,其變化轉換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是風水實戰中的精妙絕倫之處。如乾為天卦,初爻變便成了天風姤,上爻變便成了澤天夬,等等。女後卦為天元卦,八運主事便是乘時合運;夫卦為地元卦,六運主事便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山形水法均佳的巒頭形勢是前提)。

時間和空間的搭配是非常嚴緊的:

從公元前2697年歲次甲子紀元起數,……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起為上元甲子,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4年,又為上元甲子一運起,清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開始,均在上元甲子一運的起端。1864—1923年,1924—1983年,1984—2043年,分別上上、中、下三元的區間,2004年甲申年起,為下元入運,眼下(甲午年)正是八運後十年的開頭年,再過十年就是九運卦管事的區間了。

乾為天、兌為澤、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艮為山、坤為地為一運卦。

雷天大壯、火澤睽、澤火革、天雷無妄、地風升、山水蒙,水山蹇,風地觀為二運卦。

水天需,風澤中孚,地火明夷,山雷頤,澤風大過,天水訟,雷山小過,火地晉為三運卦。

山天大畜,地澤臨,風火家人,水雷屯,火風鼎,雷水解,天山遁,澤地萃為四運卦。

澤天夬,天澤履,雷火豐,火雷噬,嗑水風井,風水渙,地山謙、山地剝為六運卦。

火天大有,雷澤歸妹,天火同人,澤雷隨,山風盅、地水師,風山漸,水地比為七運卦。

風天小畜,水澤節,山火賁,地雷復,天水女後,澤水困,火山旅,雷地豫為八運卦。

地天泰,山澤損,水火既濟,風雷益,雷風恆,火水未濟,澤山咸,天地否為九運卦。

由於存在各種不同的搭配方法,便出現了生、旺、衰、死的多種現象。

怎麼分辨生、旺、衰、死?得運為旺,失運為衰,得運而兼得令者為生,失運而兼失令者為死——生旺可用,寅葬卯發;衰亦可取,不能驟期生效,死絕則一無可取,務須避之;於是社會上便出現了貧窮富貴,旺衰延絕的狀況。

其總則是:二三四運,九為復興;六七八運,一為父母。兩水對待,運歸中五,本運合十,是名曰輔。名異實同,貪狼父母;順逆可推,九星挨數。更有挨法,亥壬比晉,七運收亥,三運收壬。備水權宜,莫誤正神。左濱到復,龍宜收坤。左濱到坤,復卦龍身。兩宮交界雜亂禍侵。右濱到豫,龍自觀生,左濱到觀,豫卦龍身。兩儀分界,差錯莫櫻。從此細推,每卦可尋。卦莫亂挨,地貴生成。巒頭理氣,印證雙清。這是正確處理龍、水、山、向關系的綱領,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誤差。如稍有不慎或學藝不精,很容易張冠李戴,姓名顛倒,造成難以挽回的尷尬局面,甚至後果不堪設想。

這也是很多風水師對「三元法」望而生畏,卻步放棄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是敢於挑戰「三合法」中的「黃泉」的。

「三元法」的精妙之處,還在於體用關系的正確處理,以先天(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體,以後天(離、巽、震、艮、坤、兌、乾、坎)為用。先天龍配後天水或先天水配後天龍,理氣上又合法的話,那是千年難覓,長盛不衰的三元不敗之地。我是在《調整風水,先看巒頭,再辨理氣》一文中,所舉的事例不便其實可信,且近幾年的發展勢頭更是愈為可觀。

2007年,歲次丁亥季冬月,不才為贛州一張姓子弟(大學本科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職業,經濟拮據,囊中羞澀,連零用錢都靠他弟弟資助),改建生父墳,立甲山艮向離為火卦初爻分金,第二年冬該子弟在上海某保險公司受聘為正式合同工,現年薪已超過十萬。2010年庚寅年仲夏月,不才為廣東梅洲一餘姓家庭起建一棟別墅,內立風天小畜外立雷地豫向迄今已有三年多。三年來其家每年都有一件較大的喜事,丁、財、貴三方面均已上了一個台階,算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12年冬,我在深圳為人調理風水之餘,游覽梧桐山時,接到老家陳氏表弟(甲寅生)電話,要我立即回去幫他操作開基建房。地基在其現有住房(辛乙兼或辰)的旁邊,我認真審察地形地貌後,立乾巽兼亥已天地否卦四爻分金,建房後的第二年,其妻鄭氏(丁已生)婚後十多年沒有懷孕過,破天荒地產下了一大胖小子……,把易理和地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盡量地和諧統一,把空間和時間最緊密地聯系起來,是取得實際成效的真正原因。

《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是「三元法」的綱領,指南,要正確理解,領會其精神實質,莫流於一知半解或知難而退,否則會誤入盲區,害人和害已,這也是「偽法三元」產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三、「三元法」的靈活性,久遠性和實用價值

時間和空間是宇宙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興衰與生死,這兩個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這是辨證唯物主義者公認的哲理,也得到了歷史的檢測和印證。三元法正是因為獨具這樣的匠心,所以很多奇特的地方,三合法望而卻步,三元法是乘時合運,並通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

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角上1.5公里處的清永陵,亥已兼乾巽澤地萃卦(原葬是乾巽兼亥已天地否卦)。按三合作法,巽已向無論是正生還是自生,都應該是右水倒左,該墳卻偏偏是左水倒右;蘇克素護河在十里外迢迢而至穴前,往撫順方向緩緩流去。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原葬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福滿。葬後,努爾哈赤登基稱汗;傳位於皇太極,稱帝;傳位於福臨,入關,進紫禁城,登太和殿,居九五之尊,開創了清王朝,統治中國的268年墓業,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威鎮中外的康乾盛世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等等。

龍自長白山來,至結穴處,左右有十多座奇特的山峰,主峰啟運山(原名橋山),南臨蘇子河,對峙煙筒山,堂局十分寬廣,水口奇妙更是驚人。若不是後來又增加了十多位(努爾哈赤的叔父等)屍骨,改成亥已兼乾巽澤地萃卦,清王朝的執政壽命就要再長些,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明萬曆二十六年是公元1598年是五運主事的後十年,澤地萃卦是地元龍馬精神四運主事卦。試問:衰向主事,能不減色?!

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的董氏宗祠是唐未楊公(筠松)仙師及其高徒曾文辿的傑作,亥已兼乾巽澤地萃卦,烏江水從前左側緩緩流來,經左邊流過後,往酉庚方流去。

左水倒右的亥山已向是不符合三合派的作法准則的。

從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董氏後裔除了是人丁興旺(過萬),富甲一方更是功名顯赫,科宦如雲,其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功名者有300多人,其中進士29人,文武狀元各1人,特奏名21人,舉人90多人,征薦、軍功、陰襲、封贈等合計170多人,任縣級以上官職者10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董必武副主席是流坑村董氏宗祠的傳後裔。現在的流坑董家村,承先繼往,人文薈萃,海內外前往觀光、學習、旅遊的人群絡繹不絕,流坑村成了當之無愧的中外聞名的「天下第一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的文家村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進士第一,官至宰相)的出生地,文氏宗祠子午兼壬丙坤為地卦,左水倒右本該走丁未口,但因堂局寬廣,氣勢惲宏,偏偏走的是坤申口,如果按三合作法,這樣的地形地貌會被放棄的,豈不可惜?

不才縣城寒舍旁邊有一戶賴姓人家,於2004年建起的別墅房,據形貌立卯酉兼乙辛地澤臨卦,水出丙,右水倒左。該地原業主為黃姓,黃家請三合派風水先生來相地時先生說:這塊地走口不行,不能做房子。於是黃家就放棄了這塊地皮,轉讓給了賴家。賴家請的是三元派的風水先生,便建起了現有這棟別墅,迄今已九年了。九年來,賴家身心健康,一切平安康泰,雖說不上是事業興旺,心想事成,一家人過得倒也自在舒適,幸福甜美。殊不知丙中之澤天夬卦與卯中之地澤臨卦,同為地元龍之故。與文氏宗祠申中之火水未濟(母卦),向中之乾為天(父卦)合十貪狼,正為異曲同工之妙也。

江西省興國縣城不遠處的王氏開基祖墳,癸丁兼丑未風雷益卦,左水倒右走酉口,其中一水從正左方來,另一水從向上左側來,再水交匯於丁方,按木局正墓向的作法,水本該從坤方流出,該地氣雄勢猛,乙龍從高頂處落下,平地再起一小峰,出脈往左約百米處結獅形穴。此山形奇特,此水口怪誕(子午卯酉是四大絕口)不少風水師臨場因下錯結論,說該墳沒用,而被王氏族人冷眼旁觀,拒之於門外。其實,懂得三元法的風水師從理氣中就能悟出酉中之澤山咸卦與乙中之山澤損卦是地道的同元一氣。「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此墳,正是考察風水師的試金石。

江西省興國縣是小有名氣的將軍縣,(有共和國的將軍56名,中華民國的將軍42人),這些將軍雖然大部分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容易被風水界一般人士所忽略。但是,高明的風水師,只要靜下心來就很容易發現:他們都有雄厚的先天資本所支撐。不是祖屋(祠堂)就是祖墳有過人之處(以後我會專題討論)。其中一上將之祖屋,乾巽改兼亥已天地否卦,左水倒右出丁未方,按三合作法「鬥牛納丁庚之氣」是右水倒左出癸丑方。另一祖屋屬下出了一位中將和兩位少將,酉山卯兼辛乙天山遁卦初爻分金,左水倒右出巽已接三合作法,「辛壬會而聚辰」之自旺向,應該是左水倒右出乙辰口中。

其實,三元派的風水師用卦爻理氣解釋,其道理一樣,天地否卦與丁中之雷風恆、未中之巽為風兩卦,天山遁與巽中天澤履,均為真正的同元一氣。

……

四、在掌握三合法的基礎上,再掌握三元法,如錦上添花

社會在前進,時代在變遷,城市的擴大化,鄉村的集中化,使原有的地形地貌發生了很多甚至很大的變化。適應新的環境,作好合情合理的風水布局,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的結合處理好,是高明的風水師繼往開來的明智之舉。循規守矩,按部就班不是保守落後而是認真負責的表現;有據有序,有條不紊地操作不是刻舟求劍而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保證。

醫術不明,貽害一人;地理不明,貽害一群!事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些都是千真萬確,家喻戶曉的道理。憑良心老老實實,全心全意,一絲不苟地為人做事是風水師崇尚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掌握精通三合法的基礎上再掌握精通三元法,是當代有抱負,有理想的風水師最大的追求。到那時,你會知時務而達世勢,以一變而應萬變,得心應手,百發百中,收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效果。你的芳名就會永遠銘記後人的心間。

朋友,願你早日成為這樣的風水師。

Ⅲ 山東曲阜孔廟的風水,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禮記》上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在封建社會發展中以血緣為基礎逐步演變為等級社會的價值規范,禮作為一種統治秩序是建立在人倫秩序的基礎上,並滲透在親親尊尊的社會生活之中。

在建築設計中也體現著血脈宗親的關系。「鉤心斗角」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唐朝杜牧《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這段文字是描寫建築布局,其中鉤心斗角是指房檐交錯或相互插入內部,或相對成逗吻之式。至於後人把鉤心斗角比喻成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純粹是望文生義。

山東曲阜孔廟有9進院落,殿堂466間,現存3殿1閣3祀2堂15亭54個門坊。在孔廟里就出現了「鉤心斗角」的格局,為什麼在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里出現雙層屋檐相互重疊的奇特現象,難道是場地狹窄導致出現這種局促的布局嗎?當然不是。孔廟里出現鉤心斗角的格局暗含著「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親情,上一層屋檐就像有力的翅膀呵護著下面的孩子。在埃及首都開羅,有一座大樓好似父子般一大一小站在那裡,這座大廈就叫「父子大廈」,設計靈感源自儒家禮制中父子關系和鉤心斗角的建築布局。

古人在做建築布局時,出於防火和防水的角度,建築之間都留有充足的距離。古語曰:「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溜遠。」中國古代建築屋檐向上翹起,其中一個目的是讓雨水往遠處飛濺,起到保護牆體的作用。在古代沒有三元乙丙和改性瀝青這些高分子防水材料,屋頂的瓦材通過膏泥粘接在屋頂的木骨架上。當出現持續降雨或屋頂瓦粘接出現裂縫時,雨水就會浸濕木構架。鉤心斗角對房屋的損傷極大,下雨時上層屋檐的水逐級向下滴落對建築的傷害很大,盡管如此,其蘊含的意義大於使用價值。

Ⅳ 如何看風水 看風水十大要訣

如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締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穎。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分為四列九山。風水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人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龍山氓山人關中,至秦山人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人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看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地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比形大,形比勢小,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第。勢為來龍,若馬之馳,叵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朝案之山為佳。朝山和案山是類似於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族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擋風,並且很有趣屆之情。如《日下舊聞錄·形勝》引《朱子語類》論述北京的大環境雲:「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之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以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小環境受到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切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統虛緊滑浮沉遲數,就可知身體的一般情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患之憂,乃大福矣。

看風水十大要訣(二)---因地制宜
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主張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淮南子。秦族訓》雲:「俯視天地,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飢寒之。」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民·貨殖列傳》記載:「十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自覺候差異很大,「地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辦不同。酉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隘北、隴東、豫西、晉中等地,在黃土高原上拍幾米見方的洞穴,洞口立門窗,朝向南方。窯洞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干圍式竹樓。《舊唐書·南蠻傳》雲:」山有毒昌,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子圍。「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雲南的傣族、景頗族、海南的黎族、廣西的憧族大多把竹樓修建在依山傍山之處,視野開闊,風景優雅。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徹房,華中平原的人民以土磚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如果易地改換建築,人民不會接受。明代謝肇漸在《五雜姐》中說:」南人有無牆之室,北人不能為也。北人有無柱之室,南人不能為也。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按行於木秒,南人不信北人有萬斛之窯藏於地中,地賽燕都雖有,然不僅秦晉之多,蓋人家類似當蓄室矣。基地操故不腐。其人堅故不崩。

中國現存許多建築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校當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牆垣和金殿。

清代康熙年間,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河北省承德旁邊修建了一座避暑山莊。康熙皇帝熱愛自然,崇朴愛物,親自選址和測量,山莊的高不過海拔300至5o0米,而它的北邊,在200公里的距離內,陡然向上形成了高達約1600米的壩上高原,高原是一座巨大而厚實的屏障,擋住了西北的寒流。渤海沿武烈河而上的水氣在此增加了濕潤度。雨水充足,氣候暖和,林木茂盛,天成一處自然植物園。康熙皇帝在引建庄時,下令不許砍伐和博獵,而要大量種植油松和其它喬木,並且開挖湖泊,引入水鳥棲息。山莊北有獅子溝,東界武烈河,西有廣仁嶺,國西而東形成台地。全計佔地約八千四百孔,國內有起伏的山巒、平坦的原野、蔥郁的山谷,自成天然之趣。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度,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思想的真諦所在。

看風水十大要訣(三)---勘測地質
建築基址的地質及其環境的地質,對人的生存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在二千多年前有一種土宜法《周禮·司徒》雲:「以上宜之法辨十有二立之名物,以相名老而知其利害,以單人民,以著鳥獸。以破草木。」這就是根據占現土地,幫助人民避凶趨吉。

春秋時,晉景公打算把都城由繹(今山西汾城南)遷到部僅氏的地方,大夫韓獻於極力反對,認為郵瑕氏那裡土薄水淺,污穢積聚,將會導致百姓患風濕腳腫病,甚至引起百姓的怨育。不如遷到新田(今山侯馬市),那裡上厚水深有沙水、徐水沖走污穢,百姓受益(見《左·傳成公六年》)。這件事說明中國先哲學重視地質水土,提倡在上原水深之處修建城市。

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鋅、鉑、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雲:「衡之常寧,宋陽產鋁,其他人語予雲:凡錫產處不宜生植。其人必貧而穆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記載了不少的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潮濕或臭爛的地質,將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第三,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的場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治病,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唾、或神經衰退,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地磁,贈子·地數》雲:「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態,分別採用順道縮級開穿高沒對截犯頓十二種點穴方法,楊憲松在《十二杖法》指出;「真沖中煞不堪撲,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耽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門戶不利。

第三,受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勻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動波或染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病、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二以上三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但在實際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他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也不無道理。

看風水十大要訣(四)---依山傍水
依山靠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們生活資源的天然庫府。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墨子·辭過》雲:「古之民,未知為官室時。就陵革而居,穴而處。」考古發現的原始村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獰獵、搏撈、採摘經濟相適應。

依山的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圍」,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某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古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里定居,五百年來發展為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旅,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的生活。

依山的別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從山腳一直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面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的青翠的資辦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了個城門形的出人口。山頂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中國的城市大多是在大山大河之間發展起來的。《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州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勢,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下必中准強。」商代的都城在令河南安陽,這里群山環峙,北臨漳水,東濱黃河,桓水貫穿,考古工作者在安陽小南海洞穴發現原始人的遺物,說明這里很早就是人類的居住地。

六朝故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鞏,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北有鍾山;北邊有富貴山;南邊有白鷺州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贊雲;一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依山靠水在軍事上意義很大,進能攻,退能守,戰國時,雄心勃勃地秦國先後十一次遷都,都是依山靠水,最初以秦寧為政治中心,地址在今陝西華縣峪鄉一帶;東有鳳凰嶺作屏護,北有清水,西南有按渠水環繞。接著,秦國又造都雍城,東臨橋水,西依靈山,南臨汗河,北靠群城山,在軍事上,南捷漢中和四川通道,西扼河西走廊門戶。後來,秦國又遷都標陽,北卻戎狄。東通三晉。最後,秦遷都咸陽,依山靠水,進退自如,完成了統一大業。試想如果秦國不重視改變環境,還能夠建立強大的強國嗎?可見,優化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風水師認為山東曲阜孔子舊宅的風水最佳,地處泰山之下,沫泅二水交流,乃是平原得水之貴格,故子孫福樣綿延,千萬年不絕。風水師還認為三國名將關羽的關帝廟選址極好,關帝廟不是修建在關羽的出生地山西解梁建城,而是選擇守在解城西北的一塊風水寶地。這里北有硝湖水為障,南有中條山為屏,廟中的麒,閣正好位於占皇家說的北易之下,成為天地人神和諧的景觀。

唐代詩人曾極力贊譽依山靠水,杜甫有詩雲:」富含西嶺千秋雪,門油東吳萬里船。「王繼有詩贊:」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它說出了依山靠水是人們居住的最佳境界。

看風水十大要訣(五)---水源分析
植物需要燒水,人類需要飲用水,而水質決定生命的狀況。中國上古的許多發籍都談到水質問題、《周易·並卦》提倡」並派不食「。即有泥巴的井水不宜飲用。

怎樣辨別水質呢?據《周公全書》所載。上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費而糗,水黑面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從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天;其色談。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裝之氣味惟腥,有加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水質直接影響人的體質,許多疾病都是由水質不空而引起的。《日代春秋·盡數》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殖與座人。若不所多與慪人。」這就是說禿、咽炎、頸癌、晉瘡、佝僂等病都與水質有關。

不同地域的水份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得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葯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來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氛。《山海經》記載,石脆山窮有港永,「其中有流赭,以塗午馬無病。」

水質對植物生長極為重要。北魏的邪道元在《山海經》中記載南陽祁縣放城東有條小溪,「源旁悉生菊草,譚間滋液極為甘美,雲此谷之水土,餐挹長年。」

雲南省騰沖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是元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述蜀國士兵深入到荒蠻之地,士兵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個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風水思想主張考究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看風水十大要訣(六)---坐北朝南
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歸線(北緯)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防予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對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較強的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早在原始社會,中國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發現的絕大多數房屋都是大門朝南。到了商用時期,測量方向是選擇環境的先行步驟,《詩·公劉》雲:即景乃岡,相其陰陽。「後來,漢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選擇城址時,應當」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為陰,南為陽,山北南為陰,山東水北為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為季節型。冬天有西北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律記》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廠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民居東方,二月也。清明風居東南維,四月也。景風居南方,五月也。涼風居西南維,六月也。間間風居西方,九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沫沫可光過廷在《地學批南》中載:」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是無妨。向西向北所受都涼風寒風,謂之明風,直有近案這蘭,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衰敗了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山水術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本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高為南,坎為北,震為東,竟為西。其三,以歷法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低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人傑。

看風水十大要訣(七)---順乘生氣
風水師們認為,氣得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上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由於季節的變化,太陽出沒有變化,風向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凶,人應當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樞言》曰:」有氣則上·天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周公全書》曰:」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良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界方,六月在乙兩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本坤方,九月在中度方,十月在酉辛萬,十一月在戎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風水羅盤體現了生氣方位觀念,風水理氣派利講究這一理論。

怎樣辨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則不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世。夫益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裡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油東趨西,即其水之或去或來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秘有水界。「這就誹請了水和氣的關系。

風水思想提倡在有生氣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作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滋潤,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氣不和,山不值,不可扦;氣來上,山走趨,不可將;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桿。「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風水師們認為: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環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於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閉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於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明透亮為吉,陰暗灰秀為凶。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氣說理論非常龐雜,很重要,有待於進一步討論。

看風水十大要訣(八)---適中居中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依,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獲》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國吸喧,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證》提供是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則多明,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剛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思想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振要》指出:「凡陽宅領地基方正,間架整齊,東盈西縮,定損了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歷代的都城,為什麼刁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劉覽》卷156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回上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能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於它位居天下之中,山河供戴,八方輻秦,便於控制全國。現代社會更加講究居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最大效益。

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國統軸點。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徑經平行,南北遷體。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了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族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看風水十大要訣(九)---普遍綠化
風水思想主張在宅地周圍綠化,舊制規定;天子地高三例,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拍;大夫八尺,樹以柔;土四尺,樹以桃;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樹木是衡量風水好壞的標准之一。《葬書》雲「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層,富如萬金。」草木繁茂則生氣旺盛,擴蔭地脈,宜於居住。俗語雲:「樹木彎彎,清閑享福。高樹般齊,平步雲梯。竹木回環,家足農祿。桃樹向門,蔭底後昆,門前有愧,榮貴生財。」

樹木是擋風的綠色長城。廠陌局激。非有擴障不足以護生機;山谷風重,非有樹障不足以卸寒氣。風吹氣散,樹檔氣聚。此外,樹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在凈化環境空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風水把環境周圍的樹木分為三類:抵擋煞氣(西北風)的為一擋風林「,宅一般在西北方,或在山谷;房屋背後的為」嚨座林「,襯托和屏護陽宅;房屋前面的為」下墊林「,以青翠整齊為吉,前二者以高大厚實為吉。

綠化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出樂曲阜孔氏家族世世代代種樹。現已在孔宅周圍載種了十萬多株,方國二百多萬平方米,這是中國人工創造的最大的風水林。風水林保護了當地生態,使儒家引以自豪。

隋場帝時曾對開展過一次大型的栽樹活動,唐代詩人自居易在《陽提柳》中贊雲:」大業年中煬滅子,種柳成行伊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水,綠影一千五百里。「唐代柳宗元做廣西柳州刺史時,帶頭植樹,有詩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宋代蘇東坡愛海成癖,杭州西湖有一株九百多年的來梅,相傳是蘇東坡親手栽種。清代左宗堂擔任陝西總督時、」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先賢是值得景仰的。

有了樹木,就有了生機之氣,就能調節生態。樹木可吸收過濾空氣中有害物質,除低粉塵,清除噪音,涵蓄水份,柳杉、刺槐和白楊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女貞可以抗氧氣;檜柏林能分泌殺菌素,可殺死白喉、肺結核、痢疾等病菌。夏天,綠化地區氣溫比非綠化地區的氣溫低0.8回度;森林中的氣溫比庭院低3度左右。比城市的林蔭大邊低1度左右,秋天以後則相反,綠化地區比非綠化地區暖和。由此可見,普遍綠化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看風水十大要訣(十)---改造風水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地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經》有革卦,象曰:」日日乃軍,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楊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之。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一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前面提到的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岷江泛濫,淹役良田和民宅,一當馴服了峻江,都江堰就造福於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竹名勝。故宮的護城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上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是金代時蓄水成湖,積上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依山勢排列。圓明國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國之園」。

Ⅳ 曲阜傳統文化(曲阜文化簡介)

1、曲阜的文化特色。

2、曲阜文化底蘊。

3、曲阜人文特色。

4、曲阜傳統文化。

1.曲阜市特色文化有魯班傳說、祭孔樂舞、祭孔大典、楷木雕刻、顏子傳說等。

2.魯班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個工匠,名叫公輸盤。

3.公輸盤在這個時期對工藝製造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4.祭孔樂舞:祭孔樂舞始自孔子卒後第二年,自西漢以來,歷代皇帝對於祭孔樂舞的編制、樂器、歌章、舞譜都以欽定之令下達。

5.祭孔大典:專門祭祀孔子的大型廟堂樂舞活動,亦稱「丁祭樂舞」或「大成樂舞」,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

6.楷木雕刻: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其原材料源於曲阜孔林獨有的珍稀植物楷樹。

7.顏子傳說:原建於曲阜城東北三公里的五泉庄附近。

8.元初重建,經十年落成。

9.元大德末,舊廟毀。

10.公元1317年(元延佑四年)遷其至陋巷故址。

Ⅵ 濟寧市曲阜三孔景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曲阜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 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曲阜孔廟又稱「闕里至聖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謚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 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1961年國務院把「三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氏。孔子為後世留下的有關道德、倫理和教育思想的言論,不僅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影響東南亞,乃至全世界。 孔廟的建築群貫穿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中路從金聲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聖時門、過壁水橋。進大中門後,再經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到最後一座殿堂——聖跡殿,這是孔廟的主體。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曲阜三孔景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Ⅶ 劉詩芸的人物簡介

1967年畢業於江西教育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文革」後,恢復高考,又考入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1985年畢業後,回江西贛州工作。歷任贛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贛州市果業局副局長,贛州楊益文化開發中心總經理。現在是贛州楊救貧風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72年,劉詩芸師從堂祖父劉國瑞先生開始研習風水。2000年又師從其表姐夫李定信(風水大師)研習風水。劉詩芸天資聰穎,悟性迅捷,加上長期對風水術孜孜不倦的學習、探索與實踐,不但風水理論基礎知識淵厚,而且實踐經驗豐碩。尤其對楊救貧風水術或疑似風水術流派的鑽研相當深入。多年來,他除對所師從師父的風水術進行認真學習外,還走訪求教於國內外諸多有名老風水先生,大量搜集、分析、整理不同流派風水術的主旨、要素、定義、規則、程序等,去糟粕,存精華、除偽留真,成果甚優。
由於劉詩芸扎實的漢語文化功底,尤其長期對古文學習的癖好,使其對包括《四庫全書》堪輿類經典文章在內的諸風水古文箸作的現代白話譯得以輕車熟路,文清意合,順理成章,充分表現了劉詩芸在風水術領域的專業性。劉詩芸竭力反對弄虛作假,嘩眾取寵,賣弄作態的行為。對於一些人的矯揉做作,學問淺簿,又故作高深的做法一貫投以鄙夷不屑的眼光。嚴謹、嚴肅、嚴格已成為他治學與實踐的座右銘。
劉詩芸的風水業務遍布省內外。在江西、廣東、福建、上海、北京、山東、深圳等地的風水實踐多有建樹,口碑良好,幾乎所有服務過的東家均成他的良友。
目前,劉詩芸已確是名符其實的風水大家,是贛南著名風水大家,也是中國南方、東南亞國家影響較大的易學、風水名人。劉詩芸現有弟子多人,其中包括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弟子六人。東南亞華人圈、港澳台風水界從業者來贛州,多有向他請教風水之道。他先後受邀於泰國商聯總會主席吳誠先生、泰國工商總會主席鄭繼烈先生、馬來西亞風水總會會長王建珉先生、馬來西亞吉隆坡風水學院院長葉清海先生赴國外講學。他們稱贊劉先生品學兼優、博學多才、風水造詣深廣。 2008年9月,由國內外華人共同倡議的《全球華人易學名人峰會暨風水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站推動儀式》在贛州市興國縣舉行,劉詩芸被推選為首席主持官。他為大會撰寫的《碑文序》被選定為大會唯一的紀念文章,鐫刻在興國縣三僚村楊公祠廣場的紀念碑上。
2009年8月,劉詩芸是我省唯一應邀參加在廣州舉辦的《首屆中國傳統文化論壇及名人峰會》。在此會上,他被評為「十大易學名師」,榮獲金牌。
香港中華國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學名人》雜志2010年8月刊將他列入《貴賓名人榜》。2010年10月,世界風水大會將在贛州召開,劉詩芸被推選為大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兼學術組副組長。
由於劉詩芸在中國傳統文化及風水學研究的高深造詣,香港《商務·旅行》雜志社慕名采訪劉詩芸並在「極致人物」欄目中特別撰文進行介紹。2010年11月在江西贛州市舉行的《世界首屆風水文化大會》,劉先生被推選為大會副秘書長,主持了學術研究討論大會。2011年4月,參與主辦了第三屆中國傳統文化與名人論壇,並主持了論壇名人在中國江西贛縣客家文化城楊公祠紀念楊公誕辰1177周年祭拜儀式。所撰祭文《誕頌》為大會採用,由劉先生領誦。
2002年4月原贛州楊益文化開發中心成立,劉詩芸即為該中心總經理,主持該中心的所有日常事務,創辦該中心網站;並親自編撰該網站所有欄目的前言、序論、導讀的辭文;編輯、撰寫或審閱修改欄目內需更替的內容文字,給前來求學的易友上風水課,並帶領和指導他們到野外實地實習等。多年來,劉詩芸先生輾轉全國各地,獨立擔綱完成了許多重大的風水事務。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贊譽。
2005年9月,劉詩芸離開贛州楊益文化開發中心。同年12月創立贛州楊救貧風水文化研究中心。
劉詩芸通曉各家風水學術,風水研究不存門戶之見,能兼容並蓄,並融會貫通,對各家風水術之消長因素洞若觀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相信風水學術也象其他學科一樣,需要不斷地發展,因此在風水研究中他尊重傳統,力戒草率,能細致和客觀冷靜地甄別古代風水的精華與糟粕,並將其有機地與現代科學、人文知識相結合,使古代風水學得到弘揚。他的每一次點穴,都能運籌帷幄,精準如意,合情合理,往往有神來之筆,令人們心悅誠服、嘆為觀止。而其自己也終成為名符其實的風水大家,在風水業界享有盛譽,業務范圍遍及祖國大江南北,講學、考察、尋龍點穴,十分忙碌。他對風水的理解和掌握,在易壇人物中實屬罕見。
對於劉詩芸的學識才智與人品氣質,中國著名書法家現已八十六歲的袁清夷先生(籍貫山東曲阜,中國書法網站名錄人物)稱贊他為「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劉詩芸的首任師父劉國瑞先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即稱其為「後生可畏!」他的另一師父李定信老先生稱他為「文才厚重,思辨敏捷,勤奮好學,對楊救貧文化之研究異常深化精進,根底扎實,且為人仁厚,堪為高徒。」

Ⅷ 南寧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五)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庄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聞名於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築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都興建了長城。秦兼並六國後,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30萬人,連續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於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像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劃設計、建築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二、故宮

故宮坐落於北京城的中心,佔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傳統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於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築中罕見的傑作。關於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範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並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牆墩台上建有一組建築。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有聯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築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依次建築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築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統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雲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築,也是現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築。它的結構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樑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採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採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築庄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後生活居住區的內庭呈現庭院深邃的特徵,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後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建築之瑰寶。

中國建築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法式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本文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一;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具體表現為:

(一)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二)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了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四)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製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了規格化、模數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比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規格化並不過於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築的規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並行不悖,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象。中國古代建築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富有文化素養的人的審美情趣,採取建築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採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六)重視表現建築的性格和象徵涵義
中國古代建築的政治倫理內容,要求它表現出鮮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徵涵義,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環境渲染出不同情調和氣氛,使人從中獲得多種審美感受;其次是規定不同的建築等級,包括體量、色彩、式樣、裝飾等,用以表現社會制度和建築內容;同時還盡量利用許多具象的附屬藝術,直至匾聯、碑刻的文字,來揭示、說明建築的性格和內容。重要的建築,如宮殿、壇廟、寺觀等,還有特定的象徵主題。例如秦始皇營造咸陽,以宮殿象徵紫微,渭水象徵天漢,上林苑掘池象徵東海蓬萊。清康熙

Ⅸ 曲阜為什麼是儒家文化的發揚地

曲阜市是孔子的故鄉
曲阜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古稱魯縣,是周朝時期魯國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曲阜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說起曲阜,首先想到的就是華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聖人的故鄉」是曲阜最大的榮譽和驕傲。曲阜有世界上最大的奉祀孔子的廟宇——孔廟。

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孔廟,1994年並孔府、孔林均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奉祀孔子的廟宇。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尤其是以孔子的故鄉——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據記載,孔子辭世後一年,魯哀公把他的三間故宅改建成祠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開創了歷代皇帝祭孔的先例。漢代以後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謚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僅在宋天佑二年(公元1018年),增建殿堂廊廡就達360間,使之成為模仿王宮之制的龐大建築群,歷代皇帝到曲阜,都是在此舉行隆重的祭孔活動。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黨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周環迴廊,巍峨壯麗。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後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雲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雲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里舉行。殿下是巨型的須彌座石台基,高2米,佔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軒敞,舊時祭孔的「八佾舞」也在這里舉行。

現如今,曲阜不僅僅是孔子的故鄉,這座東方聖城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紛紛到曲阜瞻仰孔子或來曲阜觀光考察、修學旅遊;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也紛紛前來尋根參拜,思古幽情。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曲阜建立了密切的經濟技術、文化學術等方面的合作夥伴關系。

閱讀全文

與曲阜三合堂風水文化技術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產品溢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618
什麼方法躲過大數據 瀏覽:53
react的props有哪些數據 瀏覽:827
蘋果快充數據線有什麼區別 瀏覽:501
紅棗加工有哪些技術 瀏覽:87
小程序怎麼加流量 瀏覽:570
怎麼提取程序代碼 瀏覽:25
甘南咖啡技術培訓哪裡找 瀏覽:306
大學生做代理有什麼現象 瀏覽:699
微信哪裡看房產信息 瀏覽:217
質量技術監督局操作證如何查詢 瀏覽:872
怎麼往產品中加水 瀏覽:74
瀏覽器中怎麼沒有華為應用市場 瀏覽:31
為什麼改裝輪轂沒有原廠數據 瀏覽:833
淘寶接收信息的旺旺是哪個 瀏覽:235
全國公安dna資料庫在哪裡弄 瀏覽:576
什麼是醫學中的適宜技術 瀏覽:311
cf如何交易cf點券 瀏覽:488
農行如何篩選交易明細 瀏覽:52
創業板市場什麼交易制度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