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用牛糞種菇技術去哪裡學

用牛糞種菇技術去哪裡學

發布時間:2022-12-06 10:20:32

1. 我是四川廣安的,我想用牛糞投資種蘑菇,應該就近在哪裡學習技術或者引進菌種

我也是廣安的,你要種蘑菇,還是要學習一段時間吧,有好的技術才能投資的,廣安這邊好像沒聽說過

2. 黑龍江哪裡可以學到專業的牛糞養蘑菇,最好到種植基地學習!我從來沒養過!

到東北農學院(哈爾濱),可以學到用牛糞種植蘑菇的專業技術.

3. 我想知道哪裡有牛糞種蘑菇的技術

蘑 菇 栽 培 技 術
江蘇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 TEL:0516-88939450
一、主要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徵
雙孢菇經過長期選育有白色、棕色和奶色三個變種。白色變種俗稱白蘑菇,來源於法國,其色澤純白,外觀好看,鮮食及加工罐頭都很適宜,歷來各國栽培甚多。棕色、奶色變種色澤欠佳,雖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但質量較差,因此較少進行人工栽培。目前栽培雙孢菇的主要品種有As2796、F56。2796菌株鮮菇圓正,無鱗片,有半膜狀菌環,菌蓋厚,柄中粗,較直、短,組織結實,菌褶緊密,色淡,無脫柄現象。F56菌體白色,菌蓋厚、柄中粗,無脫柄現象,與2796形態特徵相似,產量高,品質好。
(二)營養特性
雙孢菇是草腐菌,生長發育需要的碳素營養可通過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獲得。所需要的氮素營養可通過腐熟的牲畜糞等獲得。因此,各種農作物秸稈和各類糞肥,可作為栽培雙孢菇的養料。雙孢菇子實體分化和發育的最佳碳氮比為17∶1。
1、碳源
雙孢菇是一種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生長發育。雙孢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必須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雙孢菇菌絲分泌的酶將它們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後,才能吸收利用。
2、氮源
雙孢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銨鹽、蛋白腖、氨基酸等,因此,配製培養基時,除了用糞草等主要原料外,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銨以滿足雙孢菇生長發育的需要。
3、礦質元素
雙孢菇生長還需要一定的磷、鉀、鈣等礦質元素及鐵、鉬等微量元素。因此在配製培養基時還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過磷酸鈣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滿足雙孢菇生長發育的需要。
(三)環境條件
1、溫度
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6~32℃,最適22~24℃,25℃以上菌絲雖然生長很快,但纖細無力,且易早衰。32℃以上菌絲發黃,倒伏,以至停止生長。10℃以下,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的溫度是6~22℃,最適14~16℃,低於12℃子實體生長緩慢,16℃以上,子實體生長快,但柄細長,皮薄,易開傘,質量差,產量低。
2、濕度
菌絲體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含水量60%~65%,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培養料含水量低於50%時,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而纖細。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含水量60%~65%;覆土含水量保持在18%~20%;空氣相對濕度85%~90%,超過95%,菌蓋易發生各種細菌性病斑,若低於70%,菌蓋表面變硬,易空心、白心,低於50%,停止出菇,菇蕾會枯萎死亡。
3、光照
雙孢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均不需要光線,在一般散射光的條件下可以生長,但不能強光照射。子實體在陰暗的環境下長得潔白、肥大,若光線太強,長出的子實體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價值差。
4、空氣
雙孢菇需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雙孢菇屬好氣性菌類。菌絲體階段、子實體階段都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出菇階段,CO2濃度應控制在0.1%以下,否則子實體菌蓋小,菌柄細長,易開傘。
5、酸鹼度
雙孢菇宜偏鹼性,偏酸對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都不利,而且容易產生雜菌。菌絲生長的pH值范圍是5~8,最適7.0~8.0,進棚前培養料的pH值應調至7.5~8.0,土粒的pH值應在8~8.5。每采完一期菇噴水時適當放點石灰,以保持較高的pH值,抑制雜菌孳生。
二、栽培與管理技術要點
(一)栽培配方(按100平方米栽培面積計)
配方一:麥秸(稻草)1500千克、干牛(馬)糞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餅5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鈣30千克、硫酸銨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二:麥秸(稻草)2250千克、干雞糞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餅肥7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碳酸鈣40千克、硫酸銨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三:玉米秸1500千克、干牛糞1500千克、尿素25千克、棉籽殼300千克、磷肥40千克、石膏60千克、石灰50千克。料的pH值8.0。
(二)栽培技術
1、發酵料堆制(略)
2、培養料進棚鋪床
(1)入棚前的工作
①地床翻新,陽光曝曬,整平地床(中間呈拱狀),提前3天噴3%~5%石灰水(或先撒一層石灰粉,再用清水噴濕與地濕接通);噴一次0.5%敵敵畏(或敵百蟲),嚴防在地濕如泥時進行鋪料。
②地鋪玉米秸(不鋪也可):為了增加透氣性,加快發菌速度,降低土層的降溫影響,可以在地床上鋪一層(1~2根厚)玉米秸。發霉的玉米秸不用,扒去葉子,長度和地床寬度一致,先用5%石灰水浸泡24小時(浸泡時加入0.2%克霉靈),撈出瀝去表面水,稍曬干。玉米秸鋪好後撒一層石灰粉,以防霉變,也可在床面縱橫挖溝,增加透氣性。
③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的棚用硫磺4斤,加1-2斤乾燥松木屑,混合均勻,銷潑點酒精,點火即然,熏蒸消毒。為了除蟲,也可在里邊加0.5斤敵敵畏一起熏蒸,密封24小時後開窗通風換氣。空棚消毒應比進棚時間早一天,葯品應分2-3處點燃熏蒸,以便於擴散各個角落。
(2)培養料入棚
①入棚時間在清晨較好,因為天氣不太熱,速度要快。刮大風、下雨時不要入棚。
②入棚鋪床:底下先鋪一層約3-5厘米厚的發酵長麥秸料,然後把麥秸和糞料的混合料均勻的鋪在上面,料厚20厘米左右,中間稍拱,稍微平整,不可壓實,料的厚薄應基本一致。
(3)實棚消毒
鋪完料後,菇棚內外打掃干凈,無用之物搬出菇棚外,關閉門窗和通氣孔,每100平方米用甲醛4斤,高錳酸鉀2斤,分放在3-5個容器中進行熏蒸消毒。先從里邊開始,邊倒入甲醛,邊放入已用衛生紙包好的高錳酸鉀,一邊後撤,最後密封棚門,消毒24小時。在操作方法上,也可先放入高錳酸鉀,再放入備好的甲醛,由於甲醛遇上高錳酸鉀後,化學反應相當快,隨即便可放出甲醛,所以都應事先稱好、量好。消毒後,打開門窗和通氣孔,進行通風換氣至棚內無甲醛氨臭味,待測定料溫無回升並穩定在28℃以下時(約需3天左右)便播種。
3、播種
(1)播種時間
播種時最好避開高溫天氣。如是陰天可整天播種,不要拖延時間,盡快播完。若是晴熱天,最好安排下午4-5點種開始播種,爭取當天播種完畢。
播種時,以棚溫在22℃-25℃、料溫在24℃-26℃為宜,最高不超過28℃,播種後應每天檢查料溫,以防高溫燒死菌種。為便於檢查,空間掛一般溫度計即可,而料內最好插入醫用體溫表,以防讀錯。
(2)播種日期
平原地區播種日期一般在9月10日至9月30日,氣溫低時應提前、高時延後,料層薄者應提前,厚者應延後。因為在不增加增溫設備的情況下很難跨過冬季,所以有條件的農戶,最好加上增溫設備,以便冬季出菇。實踐證明,適當提早播種,利於提高產量。
(3)播種前的准備工作
①整理料面:料層厚薄不均,料面高低不平,是造成發菌程度不一,從而造成串土速度不一,直至出菇不勻的首要原因。所以在播種前必須進行料層整理,達到厚薄一致,「料不平」、「土找平」的懶法必須防止。
②檢查料中有無氨氣和蟎類:氨氣殺菌,蟎蟲吃菌,這是播種前必須除掉的兩大禍害。一般來說,除蟲蟎從堆料三翻就開始除治,萬萬不可等到播種前才想起,因為它既帶來了操作麻煩,又延誤了播種時機。
檢查氨氣:用pH5.5-9的精密試紙,放在隨時挖的料坑空間,周圍不得碰到培養料。若pH值超過8表明有氨存在,可噴灑2%甲醛除之;若pH值大於9,表明氨重,絕對不行,可按每一百平方米灑50~80斤過磷酸鈣細粉,再重新翻料整平料面,消除氨氣,因為氨多必傷菌,也易長鬼傘,必須消除。
檢查蟎類:可用薄膜鋪放在一處料面上,經過1小時左右,檢查薄膜上是否附有蟎蟲。如果發現有,可噴灑1000倍的除蟲菊酯或3000~5000倍的氯氰菊酯,密封24小時。嚴重時應採用磷化鋁熏蒸,多層床架棚可按每平方米用1片,因產劇毒,嚴防密封不好而漏氣,嚴禁在家院菇棚使用,嚴禁未散完氣而進菇棚操作,散氣24小時後才可入棚。
③菌種准備:將菌種瓶的外部用0.2%高錳酸鉀溶液(或3%漂白粉或0.1%克霉靈)反復擦洗干凈,並在其浸濕棉塞後,用鑷子拔出。然後把瓶子打破,小心地去掉玻璃渣。先去掉上部蓋料層,再將菌種捏碎,不能揉搓,切不可捏成單個麥粒,也不可損傷麥粒上的表皮菌絲。然後放入已消毒過的臉盆中,用時輕輕抓出。
(4)播種方法
播種時,菌種量的計算是每平方米1.5瓶,若九月下旬播種應2-3瓶。適當增加播種量,發菌快,不污染,出菇早,產量高。先將菌種的三分之二散播在料面上,一定要均勻,要用鐵叉或竹尖輕輕抖動培養料,使麥粒菌種落入3~5厘米厚的料層中(相當於表層混播),把餘下的另三分之一菌種散播在料面上,用木板輕輕拍動,使菌種緊貼料面,不能讓菌種架空。在靠近門簾及通風口等容易乾的地方蓋上報紙(預先用0.5%甲醛噴濕)或地膜,以防料干。料稍干者,可用地膜覆蓋3~5天,萌發定植後揭掉。
播種後輕輕壓實(合成料要壓實一些),既使菌種和料接觸緊密,又要透氣保濕。料濕輕壓,料稍干者可適度重壓(最好事先噴0.5%石灰水補濕),晚期播種的,要適度重壓,以便保濕、保溫。
播種量大小與產量有關。一般不超過三瓶,不少於一瓶。播種量大的應適當播到下層去(國外全是混播,因為都用標準的二次發酵),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料層的混播;萬萬不可集中在表面,以防止產生密菇、球菌和死菇。
增加播種量,再加上混播,可提高產量。因麥粒本身就是營養源,這也符合國外覆土前菌料層補養的原理。再者,發菌也快,覆土、出菇也早,可延長出菇期,從而增加了產量。
4、播種後的發菌管理
播種後2~3天內,菇棚(房)內以保濕為主,微量透風為輔,切不可一點不透風,門窗、透氣孔等可半開半掩,少開多掩,通風孔可掛草簾或堵上,做到保濕又透氣。緊閉門窗,密不透氣容易造成高溫高濕而誘發雜菌。棚溫以22℃~24℃為宜,料溫24℃~26℃為好,盡快使菌種萌發,又要嚴防菌種及料面乾燥。
播種後4~6天,菌絲已開始長入培養料,應以換氣為主,小通風為輔,適當增加通風量,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防止雜菌滋生。同時要檢查菌種成活情況(若有的沒成活可補播)和床面雜菌情況。發現毛霉要加大通風、降低空氣濕度、控制發展;發現有綠霉點,可在霉點上攤由石灰、粘土和漂白粉三合一的泥糊,控制其蔓延和傳播。為了防止雜菌滋生,播種三天後,可在空中噴灑0.1%克霉靈或0.5%甲醛溶液。
播種後7~12天為發菌旺盛期,應以小通風為主,大通風為輔,促使菌絲快速縱橫生長,發足發壯菌絲。若生長不快,可用鐵叉適當撬料,增加透氣性,促進菌絲生長。
當菌絲生長到料層二分之一時,一般進行撬料,以加快發菌速度。
播種後12~20天為培養料發菌後期,當菌絲長到料層三分之二時,要及時覆土。「覆土晚一天,出菇晚十天」,菇農諺語不能不信。但也不能操之過急,如果料層菌絲沒有發好就急忙覆土,雖然出菇早,但產量卻不高,故此,適時覆土最重要。
5、覆土
(1)覆土前的准備工作
①覆土材料的准備:覆土性狀直接關繫到產量高低、菇質優劣和調節水難易,務必不可草率從事。國外多用泥炭土,保持透氣,持水力強,是蘑菇高產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據實踐經驗,砂土、膠泥土、河堤土、貧瘠土、鹽鹼土均不能用。應選擇小麥能高產的水澆地的麥田土,或其他作物農田土;也可選用農村菜地土和一般麥田土的等份混合土;也可選用野外不沙、不膠粘的偏黑色坑泥土(沒污染)和麥田土的混合土。在取土時,應取15~20cm以下的半活性半生的土,過深的土太貧瘠。表層土由於雜菌多、蟲害多,草籽多也不宜用;含鹽量超過0.4%的鹽鹼土也不宜用。如果有條件可以添加20%~30%泥炭或10%粉煤灰。目前為了增加土質的保水性、透氣性、肥效性,經常添加3%左右的發酵料(粉碎成屑狀)或麥糠。土質以粘壤土為好。粗土以沙性壤土為好。
播種以後,應立即開始准備,不可拖延。每一百平方米栽培面積應准備3~4m3,若覆土3.5cm,則應准備3.5 m3,另外0.5立方作為補菇穴用。按4立方米准備,可在其中加入過磷酸鈣30斤,碳酸鈣30斤,石膏粉10斤,石灰粉30斤,干發酵料的粗碎料(下種時剩餘一小部分,曬干,粗粉碎)150斤。土料應過九目篩。上述配方我們稱之為混合土,使用前先用3%甲醛80斤和1%的敵敵畏溶液80斤進行消毒,殺蟲,邊翻邊噴,然後覆膜消毒24小時,揭膜後,每1~2天翻一次,共翻3次,以便去除葯味,然後在播種1天後,把混合土堆成長形堆,中間開一溝槽,加水潤透,任其自然浸潤,待到外部顯濕印為好。然後周圍噴一些敵敵畏,蓋上薄膜,等待覆土。覆土時,混合土水分應達到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的程度,pH7.5為准。
②菌床的復壯
A、機械刺激復壯:在菌絲吃料二分之一時,用三齒叉按一定斜度輕微的撬動一下三分之二的料層(切不可大撬、重撬),同時用三齒叉(或手)輕輕劃破表層,高低不平的再進行一次修補,然後稍關門窗1~2天,使菌絲活力恢復後再通風發菌,採用床架栽培,在菌絲吃料1/2時,即可菌絲吃料三分之二時即可及時覆土。
B、菌床補養復壯:在覆土前可按每100平方米噴灑一遍蘑菇健壯素(50斤水加25克健壯素),尤其是料偏乾的,必須噴,一方面調濕,二則利於菌絲上調。補水後不可馬上覆土,2~3天菌絲恢復生長後,才能覆土。
③雜菌和蟲害的檢查與防治:若發現有蟎和菇蠅,可噴—次0.1%敵敵畏或3000倍的氯氰菊酯,關門一天後通風換氣。若發現有綠霉或青黴,噴一次0.1%克霉靈:已成綠點狀的要用「三合—」消毒土覆在上面,並且取走,局部發現則宜局部處理。
(2)覆土方法
適宜的覆土時間,—般在播種後第15~20天,菌絲發到2/3時。覆土前把菌床再輕壓一下,整平。覆土時,要從菌床的一頭開始。撒土時宜用小容器,如小鐵簸萁、大鐵鏟等,嚴防一大堆連一大堆的放在床上,這樣容易壓成坑洞,造成局部覆土過厚。為了覆土厚薄一致,可作三根長方木,高度3.3厘米,正中間放一根,兩邊各放一根。覆土放好後再用木板刮平,切不可把覆土層壓實。如果菌床高低不平,應隨高就高,隨低就低,不能用土找平。覆土時,盡量把大粒土放在下邊,覆土面上的草料盡量檢去。覆土後,調水2~3天,使土層水分達到搓得圓,不粘手,手捏有裂口為宜。
採用二次覆土者,即先覆2.3厘米,調水2~3天,轉入正常管理,待菌絲長到接近土面時,再覆一層一厘米厚的土料,然後通風2~3天,再噴一次結菇水(每平方米2~3斤),接著繼續通風,降低棚溫和料溫,使菌絲在土表下低頭變粗,形成原基,並使原基定位於土表下0.5~1.0厘米的部位上。在覆土前5~7天,先在床邊塗一層約厚3~4厘米的大米飯樣的泥土,欄邊呈坡狀,不可用泥抹平。此法有利於產床邊菇和保濕,為了防止菌床不透氣,可用尖木棍在菌床兩邊間隔30厘米插一個洞,以能穿進料層即可。
(3)覆土後的調水管理
覆土後一般在一周內不再調水。但是,如果土層達不到手捏能扁、手握能圓、又不粘手的程度,必須在2~3天內把土層調足水分,以達到上述程度。如果土層pH值低於7,可用0.1石灰水調節。必須指出,不管如何調水,都絕對不允許讓水滲到下邊料層。一旦淹死料層表面菌絲,或水已滲到料表,或由於長時間不注意而已形成隔層(即料表菌絲退去,草料變成黑褐色或黑色),那時將大大推遲土層串菌乃至出菇,千萬不能大意。
6、秋冬菇棚的管理
(1)土層發菌至頭潮菇管理
只有土層中發好菌絲才能出菇(這是土生菌的規律)。料層菌絲生長得再好,土層沒有菌絲也不會出好菇,至少說不會產多少蘑菇。可見覆土後的發菌管理,同樣重要,甚至高於料層發菌。
當覆土、調好水、且土層表面水跡收掉後,在棚內溫度保持在22℃~25℃,相對濕度85%左右的情況下,5天之內以虛掩門窗少通風為主,適當通風換氣為輔,使料中菌絲盡快爬出土層,也就是吊菌絲入土。在—般情況下,覆土後5天菌絲便可爬入土層。5天後通風量逐漸增大,風量依菌絲狀態而定。若菌絲灰白色,表明通風換氣適中;若菌絲細白,表明通風換氣不足,宜增加通風換氣次數和時間。但要防止因通風過量而使菌絲回頭倒伏而在土層下部深結地雷菇。同時,菌絲一旦爬入土層,一般不宜再噴水,因為噴水不當也可能使菌絲低頭而產生地雷菇;另外還要注意晚上的溫度,如果晚上溫度己低於20℃,並且菌絲剛爬入土層,也不要通風;若土偏干不利於菌絲串土,也要適當噴水,輕噴勤噴,把土層調到適宜的濕度;如果覆土後5天菌絲還未爬入土層,可在菌床上覆上—層地膜,以利吊菌入土。
覆土後15~20天是管理的關鍵時期。當菌絲串土到覆土層2/3並且土層中有大量菌絲出現(個別土層薄者已剛剛冒出菌絲,有的地方已出現白點原基)時,要及時加大通風量,將棚溫調到16℃~18℃,料溫降到15℃~19℃,同時在大通風1~2天後,噴一些結菇水,噴水量每平方米2~3斤,分2~3天噴入,然後再大通風1~3天,再轉入小通風,以促進原基和菇蕾形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濃度有利於原基形成)。結菇水要噴到土粒要捏的扁、搓得圓、不沾手為宜。這樣約經3~5天便可在表土下0.5~1.0厘米的位置上形成米粒至綠豆大小的子實體幼蕾(大約覆土後15~17天)。當幼蕾長到黃豆大小時,噴一次保質水,每平方米約一斤。大約再經過4~6天,黃豆大小的菇蕾便可長到2.5~4厘米直徑的等級菇。
一般來說,在出菇期間,土層濕度以達到土粒捏的扁、搓得圓、不粘土、落地不散、水又不漏進料內為標准。如果土層濕度達到能搓圓沾手的程度,表明水分已大。如果在10月份就已出菇,氣溫尚高,可以在出第一茬菇時土層濕度達到搓圓又輕微沾手的程度。但進入11月份絕不能讓土層濕度達到輕微沾手的程度,並要逐漸降低土層濕度,以免水傷菌絲。
(2)蘑菇採收
①採收標准:菌蓋長至3~4厘米時應及時採收,以符合出口標准。採收過遲,菇體長得過大,將大大延緩轉潮,並不能增加多少產量。菌蓋直徑3~4厘米採收,菇質好,而且轉潮快,總體產量並不降低,甚至超過大蘑菇的產量。實踐證明,在菇床上只要有一定量蘑菇的存在,下一潮形成的小菇蕾就不會迅速生長。因此,在北方地區出菇適溫期短的情況下,適時採收,適時轉潮,有利於提高產量。
②採收方法和轉潮水的噴灑時間
採收時,要配備一把不銹小刀和塑料桶,採下蘑菇後及時切掉帶泥的菇根,保持潔白,不開傘,無泥根。採收一、二潮菇時,應採用先捺後旋再提起的採摘方式,當然是連貫動作,不要帶動菇周圍小菇和菌絲,如果蘑菇較密,應採取小刀切割的方法,以免傷及它菇而造成死菇。三潮後,特別是5~6潮菇,應採取拔起的方法,以利於拔掉老化菌索(已無生菇能力)。
當采完一潮菇時或接近結束時,應及時噴打轉潮水,為生產下一潮菇提供水分。另外,採收完—潮菇,及時整理床面,剔出菇腳和老菇根,並用細粒土將空穴填平,並及時噴水保濕轉潮。
7、菇棚的越冬管理
北方地區,進入12月上旬(中拱棚)和下旬(冬暖式大棚)即可轉入越冬管理,直至第二年的3月上旬。
由於秋菇管理不同,種菇早晚不—,產量高低各異,秋菇結束時的菌床好壞自然也不盡相同。有的秋菇結束後,料層和土層中菌絲生長依然很好,色澤潔白,也無病蟲害;有的則土中菌絲衰退,與土層接近的料層菌絲變褐變黑,但下部菌絲仍是白色且較濃密,有的介於上述好壞之間。
菌絲較好的菇棚,當秋菇結束後,應把土層中發黃的老根和死菇等挑除干凈,再用三齒耙從土面向底輕輕的稍微撬動一下,以增加料層的透氣性,排除料中不良氣體,進入新鮮空氣,復壯菌絲,然後補上新土,整平土面,追補一次營養水。需要指出,在挑出老根、死菇、死蕾時,切莫大翻大挑,一般先刮掉0.5~1.0厘米表土,便可觀察到死菇、死蕾和老菌絲(黃褐色)清理後,可進行一次追肥,補上新土,把濕度調節好,但水分宜小,比覆土時要求還要幹些,以防一旦出現氣溫回升又形成菇蕾。
菌絲屬於次等狀態的,應採用修復術,一旦結束秋菇,氣溫又不太低,及時將變黑的有雜菌的料層清除去,並噴1號蘑菇健壯素或其他肥液。再重新覆上舊土或新土,然後補充水分,以達到比覆土時稍干一點的濕度。這類菌床,一般進入12月份出菇很少,於其晚一點修復不如早一點修復,至少不能晚於12月下旬。其目的是利用尚存的較高氣溫和較高地溫,讓菌絲得到恢復生長,並爬入土層,以便於春菇期間早出菇。如果過晚或等到第二年三月再進行,因氣溫和地溫都很低,很難恢復與串土,只能等氣溫高了才行。到那時,比一般菇棚最低少出1~2潮菇。
和土層貼近的料層沒有變黑,只是有點褐變,而且不太厚,此類菌床—般不用修復。一旦停止噴水,菌絲自然得到恢復。
在越冬期間,床面上基本不噴水,只要不發白即可。同時通風口不要全部堵死,在中午前後高溫時,可打開通風口進行通風換氣,至少每10天通一次風。另外做好防寒,床面上可覆一層干麥秸,北牆可設風障,一層棚膜的外面再加蓋—層,土層最好不要結冰。菇棚保溫好,也利於減少冷凝水的形成(往往造成覆土過濕)。那種「四門緊閉,來年再說」的做法,勢必給春菇生產帶來不利。
8、春菇棚的管理
從3月下旬可以進入春菇生產管理,但最好在四月初進入春菇生產管理,因為到了四月上旬,棚溫和料溫才基本滿足出菇需要。過早進行春菇的用水管理並不利於高產,甚至會傷害菌絲。
所謂從三月上中旬便進入春菇管理,主要是指開始增加棚溫,通風換氣、除蟲滅菌、窗口掛上紗窗(氣溫漸高,飛蟲漸多)。但重點是增加棚溫,從而提高地溫和料溫,因為進入三月份後的大氣候仍是春寒低溫階段,只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增加棚溫。增加棚溫的方法,可以適當扒稀覆蓋麥秸,緩慢增溫,嚴防扒掉麥秸增溫,因為它扭變不了大氣候,只能短時間造成溫差過大的高溫,使覆土層失水和使土中菌絲遭受高溫傷害。到了夜間又是低溫影響,從而造成菌絲冷熱夾擊,降低活力。
春菇期間的出菇條件主要是棚溫和料溫,二者都超過10℃以上才可勉強出菇。一般來講,棚溫在14℃~18℃,料溫在15℃~19℃是出菇的適溫條件,千萬別光盯著棚溫,到了四月中下旬才進入出菇高峰,有時還拖到五月上旬。進入五月下旬便進入尾期,有的年份可出到六月中旬。
春菇生產管理中,一般在三月上中旬側重於增溫管理;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應側重於追肥和調水管理(調節到剛覆土時的濕度);到了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進入盛產期,應側重於通風換氣,適度調節水分,以減少病害,增產增值;一旦進入五月份,氣溫升高,應側重於降溫、通風換氣、增加噴水量(注意補水至下層土);進入五月下旬,應及時潑澆結束水。另外在進入四月份還要補加道溝兩邊的濕度(灌一次溝),以利於產生溝邊菇。進入五月份可加厚棚上覆蓋物,降低棚內溫度,必要時往棚頂上噴水以降低棚內溫度(時間在中午12點左右,一般可降2~4℃),白天可關閉門窗,晚上全開。另外,凡雙層棚膜的菇棚,揭掉上層膜,罩上雞網,防止把麥秸刮跑。凡單層膜的棚,一進入風季,必須罩上雞網,防止颳走麥草,還要注意防火。
關於防治病蟲害,必須以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兼施。只有搞好後發酵和覆土的消毒,才可防止病蟲害的發生。但菇棚又不是「真空」;其它病蟲害仍可能傳播進來,所以不可掉以輕心。—旦進入春菇管理就要噴灑一遍0.5%的敵敵畏;走道噴灑1~5%的石灰水;支棚竹竽在使用前就應該用五氯酚納或硫酸銅進行消毒,發生黴菌的應該及早除治,可噴灑0.1%克霉靈或0.3%漂白粉。春菇生產期間,易發生銹斑病,務必在噴水時和噴水後進行大通風,加強通風換氣,防止菇面積水不蒸發而誘發此病,細菌斑點病的病因也是如此。 下層土干,易出空根白心菇,土層過濕易出紅根菇,空氣濕度小易使菇發黃;高溫高濕不透氣,易產生薄皮菇。
噴水工具,—般採用背式噴霧器,但它只適於空氣補濕。若要適合床面噴水,應該把噴頭的噴水眼加大,這樣噴出的水猶如細雨,還可減輕體力。如果噴出的水多是霧狀,僅僅濕潤表層,下層覆土得不到水分補充,勢必死菇或產生白心菇。另外還造成空氣濕度過大而誘發病害。
春菇管理中的補土非常重要,四月中旬後,氣溫越來越高,菌絲越來越接近土面,因而導致出菇部位越來越高,造成薄菇和早開傘。春菇生產期間,每采一潮菇後,及時補上一層新土,以降低出菇部位,提高品質,增加產量。

4. 請告訴我.吉林省白城市地區.哪裡有可以學習牛糞雙孢菇種植技術的地方謝謝。

根據顯示的信息。牡丹江穆棱市雙孢蘑菇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雙孢菇基地。您可以聯系合作社,由牡丹江市科學技術協會。

5. 求用牛糞種植雙孢菇的技術

利用麥草牛糞栽培雙孢菇技術
雙孢菇又名蘑菇、白蘑菇、洋蘑菇。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市場上比較走俏。若用麥草、牛馬糞做原料栽培雙孢菇,投資少,效益高,有推廣價值。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建菇房。選擇地勢高燥、水源充足、坐北向南的地方建房。房寬2.4米(兩床)或4.5米(三床),長度依地形而定,具體搭建方法與一般平菇塑料棚相同。為了提高栽培面積,兩邊擋土牆可適當加高,用木棍搭起簡易床架,鋪上玉米秸、葦箔等,可栽2~3層,層間距60厘米。

2.培養料的堆制和發酵。①備料。按100平方米需干麥草1500千克、干牛糞1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37.5千克、生石膏粉40千克、碳酸鈣45千克、生石灰20千克備料。

②建堆。7月中下旬進行,建堆前2天應對麥草、牛糞預濕,濕度為:手握牛糞,指縫有4~5滴水;用手將麥草扭曲時,有水滴下。按南北向堆料,堆寬2.5米、長7~8米、高1.5米,共7層。第1層先在地上鋪30厘米厚麥草,然後撒尿素(占總量的1/7),再撒上150千克牛糞,第2~7層麥草厚度為20厘米,牛糞鋪2~6層,每層100千克,剩餘全部蓋在第7層,尿素每層用量同第1層。建堆後溫度上升可達75℃,5~6天後堆溫下降。

③翻堆。建堆7天後,第1次翻堆加生石灰15千克(剩餘撒床面)。第2次加生石膏粉,堆寬縮小為1.5~2米,長度為7米,高度不變。第3次加過磷酸鈣,如果料溫超過60℃,隔1.5米設一排氣孔。第4次加碳酸鈣(總量的2/3)。第5次調酸鹼度使pH值為7.2~8。

3.播種。菇料進房前1周,用1.2%硫酸銅或500倍多菌靈對菇房全面消毒。然後搬料進房,鋪15~20厘米厚,待料溫降至28℃以下,料內無氨味時播種。每平方米用1~1.5瓶菌種,先將用量的2/3均勻撒在料面上,用手抖動料面,使菌種下沉3~5厘米,再把剩餘的菌種撒在料面上,用木棍輕輕拍平即可。

4.播種後的管理。①溫濕度。播後3天內以保濕為主,菌絲生長適溫20~25℃,相對濕度70%~75%。

②覆土。播種後13~15天左右(菌絲吃料2/3)進行覆土。土質以壤土或黏壤土為宜,每100平方米需3~3.5立方米。粗土粒徑為1~1.5厘米,佔2/3;細土粒徑為0.3~0.5厘米,佔1/3,混合後覆土用。土中加入剩餘的碳酸鈣和0.25千克敵敵畏,對水噴勻,拌勻,土粒濕度以搓得圓、捏得扁為准,然後用薄膜蓋24小時。覆土時,料面土厚度為3~3.5厘米,要求一致。

③覆土後的管理。覆土後前3天調節土壤濕度,使含水量達16%~18%,即粗土沒有白心,搓得圓,捏得扁,無裂縫:細土捏扁時會裂開。覆土後半月左右,部分菌絲變粗,形成豌豆大小子實體時及時噴結菇水,一般1~1.5千克/平方米(根據菌料而定),分2天進行,每天噴3~4次,然後通風1~1.5小時。6天後子實體長至黃豆大小時再噴1次出菇水,一般0.25~0.5千克/平方米。10天後按出菇量噴水,多菇多噴,少菇少噴,噴後通風30分鍾。覆土半月後,子實體生長適溫13~18℃,相對濕度90%左右。

④採收及採收後的管理。當菇蓋長至2~4厘米,未開傘前採收。本潮菇結束後,及時清除菇料面上的死菇及殘留菇根,用粗細土補平孔洞,重噴1次水,等待下潮出菇。

⑤越冬及春季管理。菇棚越冬要加固,防備大雪壓塌。對菇床進行 1次鬆土,增蓋1厘米新細土。翌年驚蟄前,檢查料內含水量,每平方米撒50克草木灰,噴水潤濕。驚蟄後3天內噴灑1000倍敵敵畏,並在通風處掛上敵敵畏葯物布條防止蟲害發生。氣溫回升後的管理與秋季覆土的管理相同,採收至6月份結束

6. 牛糞栽培蘑菇技術在哪裡能學到

蘑菇多用牛糞作主要原料進行栽培,這里有很多蘑菇種植的技術,你自己下載了看看吧:

7. 我是桂林的,我想學用牛糞種蘑菇,誰有技術,得用多少錢

利用牛糞可以栽培雙孢菇,雞腿菇,姬松茸等草腐菌類。你可以就近與廣西桂林市恭城縣食用菌協會 聯系 電話: 0773 -8211186
公司地址: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桂林,恭城縣濱江路開發區

或者與 廣西桂林南方食用菌研究所 聯系一下。 電話0773-5592355。希望他們能夠幫助你。

8. 怎麼用牛糞種植雙孢菇

牛糞栽培雙孢菇的技術。雙孢菇栽培是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進行發酵料立體栽培的。目前在我國的栽培基本上都是白色的雙孢菇,雙孢菇又叫口蘑、雙孢蘑菇等。

牛糞種植雙孢菇方法如下:

牛糞、鋸末的發酵:選未變質的鋸末,過篩後在陽光下暴曬2~3天。曬時要攤勻、曬透。然後貯存備用。將牛糞曬干、打碎後備用。另外,備足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生石灰[www.nczfJ.com/]、輕質碳酸鈣等輔料。

將牛糞、鋸末,按體積比1:1的比例混合。同時,加入牛糞和鋸末總重量0.3%的碳酸氫銨、2%的磷酸二氫鉀、約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據其質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勻後,pH值為7.5~8)、2%的輕質碳酸鈣。混合均勻後加水,使水分含量達68%~70%。然後建高1米、寬1.2米,長度不限的料堆。

建好堆後插入溫度計。當溫度上升到75℃左右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時間約為10 天)。每次翻堆前,給料堆表面噴少,在發酵過程中,若發現料堆的中下部有變黑的趨勢,可用木棍適當打孔通氣。一般翻堆4~5次,時間間隔為10、9、8、7天。若時間來不及,可翻堆3次。發酵完後曬干備用, 發酵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處理辦法:

(1)料堆不升溫或升溫緩慢。鋸末發酵不如秸稈升溫快,若發現升溫較慢,可適當加入碳酸氫銨,調節碳氮比,促其升溫。若溫度能升到60℃以上,則不必調節。

(2)料堆中下部變成黑褐色,有異味。這種現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過大或過實,應抓緊翻堆,翻堆後打孔通氣。 配製培養基 將麥粒煮透後,加入麥粒體積1/4左右的鋸末發酵料,然後加人生石灰。

將pH值調至7.5~8。按干麥粒的重量,加人1%~2%的輕質碳酸鈣,拌勻後裝瓶。鋸末料必須細碎,不能有大塊,防止因塊內干心而導致滅菌不徹底裝瓶時要將料充分混合。裝瓶時瓶子要放正,不能過度傾斜。否則,裝瓶後麥粒偏向一側,鋸末偏向一側,裝料後接入菌種。

9. 牛糞種蘑菇技術

建議你可以登陸江蘇食用菌網,或者高效農業技術論壇網,那裡有牛糞種植雙孢菇技術視頻,你可以看一下.能否學會.

10. 我家是東北的,家裡養牛但牛糞處理成了問題,請問哪裡能學牛糞種蘑菇

牛糞與麥秸,稻草,玉米秸等等秸稈配比可以種植雙孢菇,姬松茸,雞腿菇等等蘑菇,如果當地沒有學習的地方,石家莊有培訓這種技術的機構。

閱讀全文

與用牛糞種菇技術去哪裡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名後身份證信息多久更新 瀏覽:542
程序員請老闆吃什麼 瀏覽:95
富達將在什麼時候交易 瀏覽:777
數據運營怎麼做 瀏覽:798
莆田移動數據包月多少錢 瀏覽:973
u盤里有驅動程序是干什麼的 瀏覽:350
大數據什麼時候用的 瀏覽:520
如何運行戴爾診斷程序 瀏覽:195
渤海證券的交易密碼多少位 瀏覽:820
傳媒技術哪個學校好 瀏覽:557
產品溢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618
什麼方法躲過大數據 瀏覽:53
react的props有哪些數據 瀏覽:827
蘋果快充數據線有什麼區別 瀏覽:501
紅棗加工有哪些技術 瀏覽:87
小程序怎麼加流量 瀏覽:571
怎麼提取程序代碼 瀏覽:26
甘南咖啡技術培訓哪裡找 瀏覽:306
大學生做代理有什麼現象 瀏覽:699
微信哪裡看房產信息 瀏覽: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