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胃鏡可以查出胃癌嗎
胃鏡可以檢查,胃癌確診需要活組織檢查。胃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被檢查部位的真實情況,更可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是上消化道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目前臨床上最先進的胃鏡是膠囊內鏡。胃鏡是取病理活檢的一種方法,是診斷胃癌的首選方法。
㈡ 胃腸鏡檢查最先進的辦法是什麼
國內普遍採用的胃鏡設備是口腔進入式,胃鏡軟管直徑較粗,通過咽喉敏感處,容易產生嘔吐感,讓不少人對胃鏡有恐懼感。不少檢查者會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方法,但麻醉劑畢竟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損傷。
胃鏡檢查其實檢查時,只要放鬆、正確而有節奏的唿吸就能有效緩解不適,對於胃鏡檢查的方式、作用和好處有足夠的了解,有效的認知可以消除不少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
日本它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醫療內窺鏡技術的國家,目前日本體檢的胃鏡都已經採用鼻腔進入式設備,內窺鏡管較細,比小拇指還略細一點。
通常會建議有海外就醫或體檢需求的家庭,通過專業的服務機構預約和安排海外體檢。而這其中,多睦健康就是不錯的選擇。
㈢ 胃癌是怎樣才能查出來
1、實驗室檢查:早期可疑胃癌,游離胃酸低度或缺,如紅血球壓積、血紅蛋白、紅細胞下降,大便潛血(+)。血紅蛋白總數低,白/球倒置等。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等化驗異常。
2、X線:X線表現氣鋇雙重造影可清楚顯示胃輪廓、蠕動情況、粘膜形態、排空時間,有無充盈缺損、龕影等。檢查准確率近80%。
3、纖維內窺鏡:檢查是診斷胃癌最直接准確有效的診斷方法。
4、脫落細胞學檢查:有的學者主張臨床和x線檢查可疑胃癌時行此檢查。
5、B超:可了解周圍實質性臟器有無轉移。
6、CT檢查:了解胃腫瘤侵犯情況,與周圍臟器關系,有無切除可能。
㈣ 請問胃鏡能查胃癌么,胃癌都要檢查什麼項目
您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血清診斷和體液診斷:胃癌具有腫瘤相關性抗原,應用單抗可以檢測這些相關抗原。 (2)病理免疫組織化學診斷:用胃癌的單克隆抗體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如ABC法和PAP法對組織切片進行染色,陽性率可達82.5%~92.5%。對於胃癌的診斷、淋巴結轉移的診斷都有提高。 (3)環素熒光試驗 四環素試驗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都是根據四環素能與癌組織結合這一特點。 (4)胃鏡檢查 胃癌早發現早治療效果好,目前治療胃癌被認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生物治療。目前臨床上治療胃癌應用得較多的是生物免疫療法。生物免疫系統是人體的防禦體系,一方面清除細菌、病毒等外來異物,另一方面清除體內衰老的無功能細胞以及發生突變的細胞。一個人身上每天有1014個,即100萬億個細胞在復制,在復制中,約有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細胞會出現差錯,也就是說,每天有100萬到1億個細胞可發生突變。有的突變細胞進一步變為癌細胞。但無關大局,人體免疫系統可及時識別這些細胞,並予以清除。參與此種清除功能的免疫細胞有T細胞、K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等。由上述細胞實施的免疫稱為細胞免疫另外還有B細胞,此種細胞產生抗體。針對腫瘤抗原的抗體,對腫瘤細胞也有一定作用。 生物治療的優勢 生物治療胃癌很好地規避了常規治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弊端,極大地調動患者自身抗癌機制,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有效控制癌症復發和轉移,不僅如此還能極大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㈤ 請問胃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胃癌有哪些症狀胃癌要做什麼檢查
原因:
1.地域環境及飲食生活因素
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長期食用熏烤、鹽腌食品的人群中胃遠端癌發病率高,與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關;吸煙者的胃癌發病危險較不吸煙者高50%。
2.幽門螺桿菌(Hp)感染
我國胃癌高發區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門螺桿菌能促使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及亞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環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幽門螺桿菌的毒性產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體檢出率較一般人群明顯為高。
3.癌前病變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後的殘胃,這些病變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過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轉變為癌。癌前病變系指容易發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改變,是從良性上皮組織轉變成癌過程中的交界性病理變化。胃黏膜上皮的異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根據細胞的異型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重度異型增生與分化較好的早期胃癌有時很難區分。
4.遺傳和基因
遺傳與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其胃癌發病率較對照組高4倍。胃癌的癌變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多階段發展過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關基因與轉移相關基因等的改變,而基因改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症狀:
早期胃癌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少數人有惡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症狀,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腫瘤的生長,影響胃功能時才出現較為明顯的症狀,但均缺乏特異性。
疼痛與體重減輕是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患者常有較為明確的上消化道症狀,如上腹不適、進食後飽脹,隨著病情進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慾下降、乏力。根據腫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現。賁門胃底癌可有胸骨後疼痛和進行性吞咽困難;幽門附近的胃癌有幽門梗阻表現。
當腫瘤破壞血管後,可有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狀;如腫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現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續性疼痛;如腫瘤潰瘍穿孔則可引起劇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徵象;腫瘤出現肝門淋巴結轉移或壓迫膽總管時,可出現黃疸;遠處淋巴結轉移時,可在左鎖骨上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表現。
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數字化X線胃腸造影技術的應用,目前仍為診斷胃癌的常用方法。常採用氣鋇雙重造影,通過黏膜相和充盈相的觀察作出診斷。早期胃癌的主要改變為黏膜相異常,進展期胃癌的形態與胃癌大體分型基本一致。
2.纖維胃鏡檢查
直接觀察胃黏膜病變的部位和范圍,並可獲取病變組織作病理學檢查,是診斷胃癌的最有效方法。採用帶超聲探頭的纖維胃鏡,對病變區域進行超聲探測成像,有助於了解腫瘤浸潤深度以及周圍臟器和淋巴結有無侵犯和轉移。
3.腹部超聲
在胃癌診斷中,腹部超聲主要用於觀察胃的鄰近臟器(特別是肝、胰)受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4.螺旋CT與正電子發射成像檢查
多排螺旋CT掃描結合三維立體重建和模擬內腔鏡技術,是一種新型無創檢查手段,有助於胃癌的診斷和術前臨床分期。利用胃癌組織對於氟和脫氧-D-葡萄糖(FDG)的親和性,採用正電子發射成像技術(PET)可以判斷淋巴結與遠處轉移病灶情況,准確性較高。
5.腫瘤標記物
血清CEA、CA50、CA72-4、CA19-9等腫瘤相關抗原可升高,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有助於判別腫瘤的預後及化療的療效。
㈥ 胃癌的臨床檢查包括哪些
胃癌的臨床檢查 內鏡診斷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纖維胃鏡檢查,這種胃癌的臨床檢查對疾病的確診非常關鍵,能幫助患者及早的發現胃癌,還能對良惡性潰瘍進行鑒別,確定胃癌的類型和病灶浸潤的范圍,就可對癌前期病變進行隨訪檢查。對癌前期病變患者進行定期的胃鏡隨訪檢查和監視具有一定的意義。 作為一種常用的胃癌的臨床檢查之一,該檢查主要針對疾病的早期,倘若進行X線診斷,那麼可以發現早期疾病系指腫瘤局限於粘膜或粘膜下層,而不論其范圍大小或有無淋巴結轉移。胃低張力雙重對比造影的調線檢查結合纖維胃鏡檢查對發現早期疾病有很大的價值。而在進展期採用該診斷檢查進行疾病診斷,那麼可以發現疾病的調線表現與大體病理分型有密切關系。 三、CT檢查 CT檢查作為日常檢查中非常普遍的一種方式,CT在各個方面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在疾病診斷中進行該檢查,可以清楚的顯示疾病累及胃壁向腔內和腔外生長的范圍的解剖關系以及有無轉移等。疾病通過血道轉移均可在CT上清楚地顯示。 四、內鏡超聲 相對於其它檢查來講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診斷疾病技術,對患者進行診斷時可以直接地看到胃壁的各層,了解腫瘤的全貌,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和TNM分期。 以上就是對胃癌的臨床檢查的詳細介紹,胃癌的臨床檢查方法有很多,但是患者還需根據自身的病情以及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但在診斷之前一定要做好相關的檢查注意事項,避免造成疾病誤診的情況發生。患者朋友們平時要保持的樂觀的心態,盡早去正規的專業醫院對症治療,若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疑問歡迎咨詢在線的專家,他們會給您更好的回答。
㈦ 我爸上個月胃鏡檢查出胃癌用哪種方法治療更好。
是否手術和放化療,一個原則是,手術、放化療是要符合條件的:符合條件了可以做;若不符合條件硬要做,則是弊大於利得不償失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做了好,有的人做了後發現更不好(其關鍵就是看個人是否符合標准條件),以及用怎樣的放化療方案,還有放化療過程中的靈活調整方案,這些,都是比較科學的,必須由臨床醫生根據病情、患者身體虛弱狀況、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強烈程度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做出決定。比如年齡大、體質弱、進食少、心臟功能不好等都不適合放、化療。所以說,別人不了解情況很難做出判斷。但癌症無論手術與否、放化療與否,都應該吃葯(中葯),中西醫結合。這一條是肯定的(早期的話可手術,晚期手術是幫倒忙)
平時我們老說「中西醫結合」,遇到這種大病的時候,是真正應當中西醫結合的時候了,應當綜合治療,不要單用一種方法。
並且,癌症是終身疾病(癌細胞沒擴散時,可以切除,但是就算是切得再干凈,也總是體內存在癌細胞的,隨著時間的積累,復發率是高的。所以說,癌症是終身疾病),一定要堅持服葯,不能認為手術了、化療了就萬事大吉不管了(手術、化療結束之後,仍然任重道遠,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復發了。這是個醫學常識。許多患者,就是覺得已經手術切掉了,並且醫生明確地說了「手術成功」,就以為是病好了。這明顯是缺乏醫學常識,結果就吃了這方面的虧)。應該在手術後吃葯,不停葯的話,能不復發,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很了不起的成績了。何況不吃葯。
中葯可充分考慮。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瘤類的中葯丸來治。只要找對了葯則是會者不難。筆者因工作關系,深知中葯的魅力,親眼目睹了大量惡性腫瘤被中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特別對於能夠與葯直接接觸的消化道從上到下這條線上的疾病有特效,如食道癌、結腸癌、胃癌、直腸癌以及淋巴瘤等。如果已手術、化療過,中葯的一個明顯的作用就是對於患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都在短期內會有明顯減輕改善。
平時要注意別吃辛辣的,以及油炸的、燒烤的,這些屬燥熱類的食品。
㈧ 胃癌如何通過胃鏡來檢查
胃癌患者的病情雖然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過治療方法得到緩解,對於胃癌患者,我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情緒是治療胃癌的前提,當然首先還是要診斷你是不是患有胃癌,目前胃鏡已成為診斷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工具。臨床上所使用的內鏡主要有纖維內鏡、電子內鏡、超聲內鏡三種。胃癌的內鏡及超聲內鏡特徵對於胃癌內鏡下主要觀察病變的基本形態:隆起、糜爛、凹陷或潰瘍;表面色澤加深或變淺;粘膜面粗糙不光滑;有蒂或亞蒂;污苔附麗與否;病變邊界是否清楚及周圍粘膜皺襞性狀態情況。和正常粘膜對比的方法來區分辨別病灶。胃鏡檢查特別適用於:①懷疑胃部良性或惡性腫瘤者;②短期內動態觀察胃的潰瘍性病變,以鑒別良性或惡性;③鎖骨區淋巴結轉移癌找原發灶。胃鏡能夠直接觀察胃粘膜變化,通過胃鏡對病變組織進行活檢,鏡下應估計癌的大小,小於1cm者稱小胃癌,小於0.5cm者稱微小胃癌。
㈨ 胃癌的胃鏡檢查是什麼
由於纖維內鏡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早期胃癌的診斷率有了明顯提高。早期胃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如能及早診斷,預後較好。
胃鏡檢查直觀、准確,可發現微小胃黏膜病變,廣泛使用、普及胃鏡檢查是提高胃癌早期檢出率的關鍵。有資料表明,胃鏡檢查與活檢聯合應用診斷胃癌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准確性分別可達93.8%、99.6%及97.4%。日本在胃癌的早期發現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與廣泛應用胃鏡檢查有關。近年來,除普通纖維胃鏡的性能得以提高外,電子胃鏡、超聲胃鏡、色素胃鏡及放大型胃鏡亦已逐步進入臨床。
(1)纖維胃鏡。國內纖維胃鏡檢查已普及到縣級醫院,使胃癌的診斷水平有很大提高。中晚期胃癌的胃鏡診斷並不困難,而對病變僅限於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早期胃癌的診斷則並不容易。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在不同醫院間仍存在較大差距,早期胃癌占胃癌病例總數的構成比,高者可達18.0%,低者只有1.2%~2.7%,平均僅10%左右。由於胃癌早期常無特異的症狀,為了提高早期檢出率,應適當放寬胃鏡檢查的指征,並熟悉早期胃癌的胃鏡下特徵。
①隆起型。多發於幽門前區、賁門附近及胃體上部的後壁部分。
黏膜呈息肉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紅色或有糜爛,與周圍正常胃黏膜常無明確的分界。
②平坦型。病變略突起或低於周圍黏膜,其主要特點是周圍黏膜色澤的變化及粗糙不整的顆粒感。病變部的黏膜可呈局限性或較廣泛的發紅、變色或褪色,該型肉眼診斷一般較困難。
③凹陷型。好發於幽門前區、胃竇大彎側及賁門部。凹陷區與周圍正常黏膜有明顯的分界,病變部黏膜皺襞呈不規則的凹凸不平,失去正常黏膜的光澤,而有異常發紅或褪色等色澤變化,且常有污穢的滲出物或出血點,向凹陷區聚集的黏膜可驟然變細或不規則的增粗甚或突然中斷,其邊緣黏膜常有結節狀不整齊的顆粒。
由於胃鏡肉眼檢查對淺表型胃癌的診斷率不高,僅70%左右。
所以必須藉助活組織檢查或細胞學檢查才能明確診斷,而正確的取材部位及熟練的操作技術則是活檢成功與否的關鍵。國內各單位的報道差異較大,活檢陽性率在30%~94.4%之間,總的活檢陽性率為82.96%。
除以上三型之外,一種特殊類型的早期胃癌—胃炎樣早期胃癌的臨床報道日見增多,回顧性資料表明這是一種快速生長型癌,內鏡下主要表現為褪色、充血性改變及黏膜不平整。常規內鏡下仔細觀察有時也難以確定診斷,因此提高內鏡下對此型病灶的識別能力及正確的活檢取材對及時診斷十分重要。
(2)電子胃鏡。具有圖像分辨力高,可供多人同時觀察,資料貯存輸出方便等優點,有些還具有數字檢影裝置,有放大、對比增強、負成像、偽著色、邊緣增強等功能,更可借圖像分析系統而測定病變的大小及色澤。目前,國內電子胃鏡已開始向縣級醫院普及。
(3)超聲胃鏡。超聲胃鏡是在纖維胃鏡前端裝上微型超聲探頭,在胃腔內進行超聲檢查,既可通過胃鏡直接觀察胃腸黏膜,又可利用超聲探查胃腸壁結構及鄰近器官,因此擴大了胃鏡的診斷功能和范圍,同時由於胃腸腔內進行超聲掃描,明顯縮短了超聲探頭與靶器官間的距離,避免了腹壁脂肪、腸腔氣體及骨骼系統對超聲波的影響干擾,從而顯著提高了超聲診斷的解析度和准確性。目前國內不少大型醫院已裝備超聲胃鏡。
使用方法:術前准備和檢查方法與普通胃鏡相同,當達到探查的部位後,須向胃內注射無氣水,或在探頭處裝以橡皮囊,向囊內注入無氣水,使囊緊貼食管、胃壁和腸壁,進行超聲檢查,以免在空氣中超聲波被吸收被大量衰減。
超聲胃鏡可將胃壁分為五層: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界面層。早期胃癌的聲像圖因不同類型而異,平坦型胃癌黏膜增厚,呈低回聲區;凹陷型癌黏膜層有部分缺損,可侵及黏膜下層。進展期胃癌可借五層回聲帶的不同改變,有助於判別胃癌的浸潤深度,有時甚至可發現胃腔外呈圓形強回聲團塊的轉移淋巴結。
超聲胃鏡對浸潤型胃癌的診斷、浸潤深度及附近淋巴結轉移的判斷方面有重要意義,藉此確定胃癌的臨床分期較體表超聲和CT更具優越性。此外,對黏膜下腫瘤具有重要診斷意義。日本Yasuda等報道641例胃癌,超聲胃鏡顯示的深度與手術後組織學檢查符合率為79.6%,其中早期胃癌為84.9%,局部淋巴結檢出率為55.8%,但對潰瘍型病變的判斷及良惡性平滑肌瘤的鑒別尚有困難。美國Karpen等應用超聲胃鏡作胃癌的TNM分期,發現T3型胃癌外科術後復發的危險性很大。國內上海某醫院報告8例早期胃癌,判斷完全准確2例,基本准確3例,失誤3例。失誤的3例中有2例為潰瘍癌變,認為超聲胃鏡對早期胃癌的判斷優於胃鏡,但難以區分低回聲灶是炎症、纖維化抑或腫瘤。
(4)色素胃鏡。色素胃鏡是在普通胃鏡檢查的同時向可疑病變處噴灑染料,利用某些染料對組織的染色,使病變顯示更加清楚,以提高胃鏡下識別癌灶的能力,減少活檢取材的盲目性,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亦有助於確定手術的切除范圍。該技術對胃炎樣早期胃癌的診斷有很大價值。Tatsuta等報道56例小胃癌,常規胃鏡診斷陽性率僅25%,而使用亞甲藍-剛果紅染色法診斷陽性率則提高到75%。目前常用方法有兩種。
①噴灑法。先服用黏液清除劑以清除胃內黏液,通過胃鏡活檢孔道插入塑料管,將0.5%~0.7%亞甲藍直接噴灑到要觀察的胃黏膜上,2分鍾後用蒸餾水沖洗去染液,即可進行觀察,病變黏膜被染著色。此法多用於觀察胃黏膜的腸化病灶或十二指腸黏膜。
②口服法。將黏液清除劑和100~150mg亞甲藍膠囊同時服用,30分鍾內讓患者轉動體位,充分活動1.0~1.5小時,使溶液接觸整個胃黏膜表面,然後進行胃鏡檢查,觀察黏膜著色情況,並在著色區取活檢。此法用於胃癌的檢查。
(5)放大型胃鏡。可放大35倍,常用於觀察胃黏膜陷窩的各種改變。用此鏡可將胃小凹形態分為A(小顆粒型)、B(斷線型)、C(連續線樣溝)、D(圓形網狀溝)、混合型AB、BC及CD等7型。
胃黏膜微細形態在不同疾病中表現不一,正常胃底黏膜為A型,萎縮性胃炎時變為B及C型。正常幽門部黏膜呈細C型,萎縮時變為粗C型。高分化胃癌呈特徵性的C型,而低分化胃癌表面高低不平,小凹缺失。D型提示過去曾有黏膜破壞及再生,多見於糜爛及潰瘍瘢痕。增生性息肉呈柔軟腫脹外觀,黏膜結構無變化。
㈩ 胃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最便捷的方式,做胃鏡到底有多痛苦
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做胃鏡到底有多痛苦。
首先我們要知道胃鏡是什麼,其實胃鏡就是一種醫學上的檢查辦法,她也是指做這種檢查使用的一種工具,胃鏡檢查可以幫我們直接觀察到需要檢查部位的一些真正情況,然後可以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的進一步細胞學檢查。
做胃鏡檢查痛苦與否,這和患者的配合度還有忍耐力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在檢查的過程中病人全身放鬆並且積極配合的話,這就會有利於胃鏡順利的通過患者的咽喉部進入食道,這也可以降低檢查時的不適感。
如果胃鏡可以非常順利的進入到食管胃十二指腸部位,那麼就可以清晰的觀察到這些部位的黏膜狀態,然後就可以進行活體的病理學,還有細胞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