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灸的五大核心技術是什麼
第一:自動無煙發熱技術。解決了傳統灸法明火明煙的弊端。
第二:自動溫控技術。中國灸把溫度設定在46℃左右,既不燙傷皮膚,又能持久不斷的保持高於體溫10℃左右的溫度給身體穴位提供熱能。發熱時間長達12-16小時。世界上能發熱的東西很多,但能持續這么長時間保持溫度卻是一個難題,中國灸的溫控技術是一項新的突破。
第三:納米技術的應用,中國灸是國內率先將納米技術應用在中草葯的粉碎方面的企業。經納米技術處理後的葯物粒徑達到或接近納米級,這樣就為葯物的透皮提供了可能。
第四:臨界溶解新技術。中國灸的灸葯在常溫下是固態,當發熱體把葯物加熱到40℃時,葯膏開始溶化、液化,這時分子活動加劇,為葯物分子透皮創造了良好的動勢。
第五:脂質透皮吸收新技術。解決了水溶和脂溶性透皮的融合問題。讓葯物分子的透皮率大幅提高。上述五項核心技術的應用,讓中國灸一躍成為行業中的領先者。
2. 振盪中醫培訓班是騙局嗎
振盪中醫我是聽過的,不是騙局,不過有個事實你要認清楚,不管是哪種方法對於調理身體都是有片面性的,更何況這個應該只是交的手法而已。
3. S振盪中醫
提示:請勿盲目用葯,請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葯!
脈葯對應歌:
人參最擅補元氣, (0.5-3.0)
右寸虛弱配黃芪,(1.0-3.0)
枸杞溫養補右尺,(3-6-9粒 )
脈細小寒最相宜,
脈空剛急用芍葯,(0.3-1.0克 )
脈空有熱用熟地,(0.3-0.6-0.9克)
肉桂偏於溫左脈,(0.3-1.0克)
右脈寒重用骨脂, (0.5-3.0克)
左寸低輊取柴胡, (0.3-0.5克)
升麻善把右寸舉, (0.3-0.5克)
左寸寒弱用桂枝, (0.3-1.5克)
右寸寒弱用白芷, (0.3-0.5克)
右關濕瘀用枳殼, (0.1-0.2-0.5克)
左關濕瘀用牛膝, (0.3-0.5克)
血瘀偏溫用丹參,(0.3-1.0克)
甘草調和引左郁, (0.1-0.3克)
實熱酌量用石膏, (0.5-1.5-3.0克)
實寒首選吳茱萸, (0.5-2.0克)
山葯化濕又滋陰, (0.5-3.0克)
白術利水祛寒濕, (0.5-2.0克)
溫化寒痰半夏好, (0.3-1.0克)
清利熱痰川貝宜, (0.1-0.3克)
薏米祛濕性最平, (0.5-2.0克)
茯苓利水最得力。 (0.5-1.0克)
生化湯
可以活血補虛,提高抗體力量。生化湯原料為當歸(全)8錢、川芎6錢、桃仁(去心)5分、烤老薑5分、炙草(蜜甘草)5分、米酒水1050cc。
備好原料,按照以下流程熬煮:
1、將葯材加入米酒水中,慢火加蓋煮一小時左右,約剩200cc,將葯酒倒出備用。
2、再次加入米酒水350cc,和第一次煮法相同,煮到約剩100cc。
3、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葯酒加在一起拌勻,共300cc。一日內至少分三次以上喝完(可放在保溫壺內,當茶喝,一次一口,分數次喝完)。
生化湯雖然有補血、祛惡露的效果。但它畢竟是葯,不要吃得「過多」。
18個區位空間:
①左邊寸、關、尺:各對應浮、中、沉 共3x3=9個
②右邊寸、關、尺:各對應浮、中、沉 共3x3=9個
①+②=18個區位空間
寸、關、尺位置:
摸脈的時候,先高骨定關,而後寸和尺。寸關尺的脈管有的人直,有的人彎。一般情況下,關脈比尺脈大一些,寸脈比尺脈大一點。
浮、中、沉:
① 浮:即(舉)~手指輕輕搭於脈上。浮代表皮肉
②中:即(按)手指輕輕壓一點力度,壓到中層。中代表筋骨。
③沉:即(按)手指按下去,但不要壓到底,略提一點。沉代表內臟
浮中沉:中取要比浮取脈位 大,浮取和沉取脈 位差不太多。
摸脈方法:/蘇秋紅(參考資料)
一、四大虛:氣虛、液虛、陰虛、陽虛:
氣虛:既指元氣損傷、元氣虛損,這樣情況有兩種人群中尢為常見。
第一類人:動過大手術。
第二類人:西葯打壓,在本能上扶不起,氣虛的脈象有以下特點:緩:指的是速度慢,在搭脈的時候,感覺脈眺較慢,弱:指的是力度,在搭脈時、感覺脈跳得十分無力,難以感受到。
液虛:體液虛損,就像一根吸管,第一回合是吸滿水,裡面液體充盈。第二回合被吸幹了,液體不足的感覺,就是液虛之感它有兩大特點:
1、空就像吸管內無水的感覺、搭脈的時候、可能剛開始覺得有力、細細品味就感覺很空,完全是虛張聲勢。
2、細:吸管無水後,繼續吸就會變細,所以在搭脈時會感覺手下的脈如弦一般細。
二、陰虛、陽虛:在腦海中想想一個陰陽魚圖
1、陰虛:就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所以脈象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空乏、就是與液虛相近的手感,同時比較乏力。
2、是熱、在溫度上基本偏離正常水平,這里不是單指皮膚表層的寒熱,而是真正指脈搭上感受到的溫度,陽虛恰好與之相反,每一點都幾乎相反,除了在第一點特點上,陽虛的特點緩弱也就是同氣虛相近的手感。
五大實分別是:郁瘀水濕痰。
郁脈分為四種:部郁、側郁、層郁、位郁。
部郁:脈體上下不平遂。
側郁:指的是左右兩邊脈的力度不同,差距達到2倍,就是左手脈和右手脈感覺差很多、其中一隻手得脈、感覺跳動力度較大。
層郁:通過表裡判斷,也就是說,在浮中沉三個階段的不同,這里的差別指溫度了,即沉寒表熱。
剛搭上感覺很熱,但細細沉按,就感覺其實很寒。
位郁:即是某一部位的郁,在寸關尺上,脈的力度分布不均勻,這三方面,就是口訣中的表裡上下左右郁脈。
氣實為郁:所以不良情緒也會帶來郁脈,所以郁結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容心中塊壘,更是身體真實反應。
接下來瘀脈:
瘀:直觀給人的感覺就是阻塞不通的,所以脈象整體的感覺就是有堵塞物,脈不是平滑的,減速帶感覺,它主要分為兩種:
1、濕瘀:濕瘀摸上去的感覺,第一肯定是潮濕,感覺指尖不一會就潮潮的了,第二是有塊壘狀的東西,摸起來時會很不滑順,澀澀的。
2、血瘀:血瘀的感覺稍有不同的是,會感覺像是在底下有細細的砂礫的感覺,比較硌手,也不滑順,不過血瘀在摸時,有偏溫或偏涼,這就是對溫度的感受了。
最後還有一點昰沉瘀:這一般是長期形成的,摸得時候會感覺骨頭很厚,像石頭一樣,並且還會比較濕。
接下來是水脈:所謂水脈稀薄如流水,所以水脈的最大特點,就象流水一般的手感。這種感覺可以通過把一個塑料袋裝滿水,扎緊後去摸,是相近的感覺。
濕脈:濕脈濡軟似漂棉,這就是濕脈很形象的比喩了,感覺濡軟散漫且濁而不清,象邊界不清,多見於腸道問題。
痰脈:這里的痰不是指的咳嗽時往外吐的痰,泛指一切在身體內不通暢的阻隔物。
痰脈:如珠旋的所以手感就象珠子一樣,而有滾動並且粘滑。
《S震盪中醫之中成葯》
中成葯表單
1、 補中益氣丸:補氣祛濕升提兩寸,寸輊關緩尺濕
成分:柴胡、升麻、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當歸、甘草
2、 十全大補丸:溫補氣液、氣液虛輊 、一派虛寒
(1)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
(2)溫補:黃芪、肉桂
(3)四物湯:川芎、熟地、當歸、白芍(補液)
3、 歸脾丸:補氣液,緩細小(以補為主)
成分:黨參、黃芪、白術、遠志、酸棗仁、茯苓、當歸、木香、大棗、炙甘草(以通為主)
4、 健脾丸:祛右關郁瘀虛緩
成分:黨參(補氣)、炒白術(化水)、陳皮、枳殼、山楂、麥芽(化瘀)
5、 六味地黃丸:陰虛,尺沉陽動(有濕氣不可以用)
成分:熟地、山茱萸、山葯、澤瀉、牡丹皮、茯苓(陰虛)
6、 桂附地黃丸:補陰陽兩虛,尺沉虛寒(陰陽兩虛)
成分: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山葯、茯苓、澤瀉、牡丹皮(吃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為什麼上火,運動量少。強生靠鍛煉,運動升陽)
7、 知柏地黃丸:抑陽滋陰,剛急陽動
成分:知母、黃柏、熟地、吳茱萸、山葯、茯苓、牡丹皮
8、 附子理中丸:祛虛寒水濕,水濕虛寒
成分:附子、黨參、白術、乾薑、甘草
9、 參苓白術散:補虛祛濕,虛緩水濕,無寒熱
10、 藿香正氣水:祛寒濕,郁瘀,沉寒郁水濕
11、 銀翹解毒丸:治表層實熱,浮陽動(脈象一定有力熱像)
12、 逍遙丸:平左側輊郁,左大右、左輊郁(情緒上引起的郁脈)
13、 保和丸:祛右關濕瘀(保和丸=枳殼)
14、 木香順氣丸:祛右關郁瘀
醋=白芍 芝麻=熟地
震盪中醫學習
4. 【中醫】脈療和揉指1
S 振盪中醫的口號:人人知醫;人人學醫;人人自醫;天下無醫。
個人覺得這個口號有點太大,不如換成,人人懂點醫,管好自己事,做到少生病生小病,少給自己添麻煩,更不給別人添負擔。
韋氏振盪中醫的特點:隨機:隨時隨地,不限時間,只根據當下的脈象去調理;振盪:人體的氣液是時刻運轉的,振盪就是調動自身的氣液;唯脈:只根據當下的脈象去進行調理;無症:不考慮任何病症的表現。
幾種脈象:
濕脈:邊界模糊不清,像棉花一樣被蓋住;
液虛:脈管不充盈,如只有半管水的水管;
郁脈:有高山窪地明顯差值感;
瘀脈:是顆粒感、條索狀、石塊狀的。
學習摸脈:高骨定位。通常用的指法。中指關,十指寸,無名指尺
寸關尺怎樣確定其位置?
通常以腕後高骨處(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為關,關前(畹側)為寸,關後(肘
側)為尺。
可將前臂平伸,掌心向上,腕下墊脈枕。
通常以腕後高骨處(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為關,關前(腕側)為寸,關後(時側)為尺。
要想摸脈摸的好該怎麼做?
第一、靜心,比如練站樁,做到恬淡虛無;第二、把脈前把手的溫度調穩。手就是溫度計,用手摸自己胡眼皮,和自己的眼皮一個溫度就是恆溫了。
冷要搓熱,熱要想辦法減溫或把脈時自己調溫差。
第三、不能跟著症狀跑,唯脈無症。
第四、沒事就自己摸脈體會,飯前,飯後的;大小二便前後;喝水前後;洗澡前後,運動前後等等的區別。
脈是隨時在變的,百人百個脈,千人千個脈,摸的越多,體會越深。
個人覺得不是很難,堅持把這幾節公益課學完,看看怎麼樣?
5. 大道至簡
振盪中醫簡介
振盪中醫的核心內容:
振盪中醫隨機診療法是以疾病本體觀及人體穩態控制技術觀控人體狀態,使異常振盪態復常的人體系統控制工程,它不是抽象的純學術。
1、病—脈—證—治耦合體系:
病:疾病本體—人體系統異常振盪態。
脈:全息脈診—可內窺疾病本體的窗口。
證:對疾病本體隨機態的辨識。
治:針對特定隨機狀態,輸入經驗必效決策信息,使異常振盪態復常的觀控尋的過程。
2、經過將近半個世紀臨床實驗和理論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四項工作:
一、在臨床實踐中復活了一個古老的疾病本體觀,並將其深化—系統化。
二、復制並發展了久已失傳的古代絕技—人體系統穩態控制技術。
三、為了適應隨機臨床需要,在整合中外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建立了振盪思維模式。
四、在全息脈診客觀量化基礎上完成了ZZ—1型證診儀(人體系統能量過程隨機狀態診斷儀)項目的研發,為進一步研製上工系統強生系列診療儀—觀控尋的一體機奠定了初步基礎。
振盪中醫是以疾病本體觀為核心,著眼於系統整體功能狀態,以全息脈診為觀察窗口,以強生(增強生命力—穩序控制能力)為目的的診療體系。
以其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的基本觀點和主要治療方法而言,這種診療體系與現代西醫不同,與現代中醫相異,振盪中醫是古典中醫精華部分的現代延伸。
迄今為止,振盪中醫隨機診療已經歷了20多年的臨床探索,先後經歷了:
一、以脈診為中心的隨機診療體系的確立;
二、實現理論體系的清晰化、系統化和簡化;
三、進行了三級臨床常用葯物的篩選(一級篩選由300餘味減少至120味,二級篩選又減少到50—60味,目前臨床常用葯物不超過20味),為了適應隨機診療臨床需要,作了除注射劑之外的,其他多種劑型的改革嘗試;
四、對臨床所遇到的一切疾病的摸索治療,事實證明,普遍有效。
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往只限於徒手臨床的實驗研究,目前已開始進入由簡單的儀器檢測的實驗研究階段。它的下一個目標是實現電子臨床,使一個古老的醫學傳統與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
一、理論基礎
振盪讀作振盪,即系統整體、局整內外、兩極通應、時空連續、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即宇宙萬物最普遍的系統運動—辨證運動形式。中國古典哲學以陰陽五行、太極—道的形式來表徵它;馬克思的辨證唯物論用具體事物的系統整體運動形式來表徵它;現代物理學則用四維連續的統一宇宙能場的形式來表徵它。其實三者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對以系統存在的宇宙萬物乃至生命運動形式的高度概括,都是普遍真理的表現形式。
古典中醫,作為一種古代的系統科學,以陰陽五行—中國古代的辨證唯物論為基礎。振盪中醫承襲了這一古典中醫的遺產,並在診療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在深度與廣度上加以拓展,使之成為真正的基本理論的核心,並將其貫徹到從理論到臨床實踐的所有方面,讓辨證唯物論的思想貫穿整個診療體系,成為它的靈魂。
二、繼承與發展
中醫,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它經歷了一系列的歷史變遷。在每一歷史時期,都具有不同的內涵。現代中醫與古代中醫不同,明代中醫與唐宋時代中醫不同。所以,我們不應當將中醫當作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去看待,對整個中醫體系,對它演變過程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應加以分析。
振盪中醫對古典中醫的繼承,是在對古典中醫精華抽提的基礎上進行的。古典中醫的精華,可用一個字將其凸顯出來—「環」(營衛運行)。又可以將這個「環」分為更具體的道、器、順、逆、脈、治這么六個小「環」。不論是用陰陽五行來表徵的「道」;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器」來表徵的人體結構;以「陰平陽秘」、「神轉不回」的「順」來表徵的生理過程;以「回則不轉」營衛逆行來表徵的病理過程;以「脈」為窗口對人體振盪狀態的窺測;以「治」來表徵的「為治之道,順而已矣」的隨機診療過程。
所有這一切過程,都是以系統振盪的形式出現的。古典中醫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和治療學,都是關於一氣振盪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和治療學。離開了「氣」、離開了系統整體的振盪,就沒有振盪宇宙和振盪生命本體,也就沒有古典中醫學。
中醫的興衰在一氣之振盪,得「氣」則興,失「氣」則衰。現代中醫之失,在於背棄了以氣為中心的古典中醫傳統,以機械論的物質觀來看待一切,於是就產生了遺產繼承的困難,於是就以中醫為「玄虛不實」、為「不科學」,於是就以陰陽五行為「粗鄙」,於是就否定了脈診的臨床價值,於是也就出現了後繼乏人、後繼乏術的繼承危機。振盪中醫以最先進的辨證唯物論的本體觀為思想武器,將被機械論歪曲了的中醫遺產挖掘出來,用現代的語言加以闡述,並在現代條件下向前延伸。繼承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繼續向前發展。
三、證與整體功能態
我們常講「對證(症)下葯」、「辨證施治」,這個「證」是什麼呢?振盪中醫的「證」與西醫的證(病)不同,與現代中醫的「證」也不完全相同。振盪中醫的「證」,是指人體系統與環境(自然、社會),及人體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體綜合狀態。它是由質、能、信息一元元氣整體震盪過程的性質來體現的。機體所有的局部器官,所有局部的功能過程(也包括病理過程),都被毫無例外地統系在這整體的振盪過程中。事實上,人體的一切生理過程和病理過程,都是由這反復振盪的整體功能狀態所維系、所決定的。整體的功能狀態,就是一切局部生理過程和病理過程的根據—一切疾病的本體。整體功能態,又可以分為兩種基本狀態;一為穩、序態—常態,中醫以「陰平陽秘」、「神轉不回」、「承」、「順」等來表徵它。實驗醫學的奠基者伯爾納也認為,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是生命機體最重要的職能。另一為失穩失序的病理狀態,即異常振盪態,它關聯並決定著機體一切局部的病理表現(即症)。
對整體功能狀態的診察,就筆者所知,脈診是目前最理想,同時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四、隨機診療
振盪中醫非常強調患病個體的差異,以及同一個體不同時相的差異,這是振盪中醫隨機診療的主要特徵,是它的靈魂。
人類是生活在一個信息相乾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異的樣式,依照辨證法的規律,相互作用並隨機變化著。對於一個高度敏感,全方位開放的人體來說更是如此,人體的功能態不論是正常振盪的生理狀態,還是異常振盪的病理狀態,都是樣態各異,並在隨機變化著。這一特點要求臨床醫生在實踐過程中,在疾病一元觀的指導下,運用具體的診療方法時,應具有最大限度的靈活性,以使具體的診療實踐與疾病本體很好的對應起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醫也不應當有常法。只有方隨證轉,隨機應變,才能使臨床操作與變化多端的病機息息相關。惟其如此,才能期望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五、脈 診
脈診是內窺人體系統一氣振盪狀態的窗口,是關於整體的「氣」的診法。在振盪中醫隨機診療過程中,脈診起著由病向證、由證向治過渡的「橋」的作用,是整個治療過程的中心。在隨機治療實踐中,只要脈診明確,疾病的本質,以及具體的治療方法皆可自明。在基本理論和目的明確的情況下,脈診起著決定一切的作用。
1.對歷史的反思
在傳統中醫的發展中,對脈診的重視由來已久。在《內經》一書中就有「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的記載。在《內經》一書中,歧伯言不離色脈。而在《靈樞》這部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手段的診療體系中,脈診在隨機診療實踐中,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內經》時代的醫學臨床之所以療效卓著,在臨床中常常收到「百發百中」、「萬舉萬當」的治療效果,其中脈診起著主要作用。鑒於《靈樞》以脈診指導針灸臨床的成功,漢代張仲景亦欲建立以脈診為指導的葯療體系,但沒有完全成功,《傷寒雜病論》仍以憑症辨證為主。晉唐以後,由於氣理的黯昧和醫理的離散,脈學遂開始向以臟腑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人們關心的是脈診與局部症狀之間的聯系,這就逐漸使脈診這種關於整體的「氣」的診斷方法,失去了它的主要臨床價值,因為脈診與局部的症(包括五臟六腑功能狀態的變化)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對應聯系。
總覽晉唐以來的全部脈學著作,從王叔和的《脈經》到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存在著兩個根本缺陷:第一、沒有對脈象作過系統的宏觀基本因素分析;第二、沒有使脈診與動態整體的「證」的診斷對應起來;從而造成了脈學體系的繁雜和脫離臨床實踐的弊病,使脈診的臨床價值日益低落,至今已發展到基本上沒有人相信單以脈診可以診病的地步。失去了脈診的「橋」的作用,由病向證過渡的通路被堵塞了,這是氣理喪失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中醫臨床療效不高的主要原因。這是中醫繼承上的最大失誤之一。
2.振盪中醫的脈診(12186245)體系
出於對歷史的反思,振盪中醫在脈體系的建立過程中,首先對脈作了系統的基本因素分析。脈可分為和脈(正常振盪的脈象)與病脈(異常振盪的脈象)。所有的脈象都是由三種基本的脈素組成的:脈位、脈勢和脈體。脈位又分為左右兩側的寸、關、尺、浮、中、沉,共18個位相,構成經氣營衛運行的時空框架。脈勢有6:大、小、剛、柔、緩、急。病脈(異常振盪態)以虛實(以有力無力為判斷虛實的依據)為綱,統攝四正—陰陽氣液、五邪—郁瘀水濕痰。見圖1
以上脈體系,與病理的1245體系的一態(異常振盪態),二綱(虛實),四正(陰、陽、氣、液),五邪(郁、瘀、水、濕、痰)相對應,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由脈診向隨機治療過渡上的障礙。又由於振盪中醫的臨床曾經長期從事過脈葯、脈針對應的實驗研究,已將經驗必效決策信息系統化,因而只要脈診明確,則用葯、處方、取穴,皆可一氣呵成。例如:脈除左弦輊,余無異常,無論見何症狀,皆可以一味柴胡來治療;脈見小弱,不論何症,均可以黨參、拘杞、熟地等配伍治療;脈見右尺空虛,別無異常,不論見何症狀,均可針刺關元治療(均見文末所附醫案)。
正是由於系統理論清晰化,和以扶正整體功能態為唯一目的、以脈診為唯一依據的辨證治療體系的建立,使原來繁瑣的臨床操作被大大地簡化了。目前,它己將臨床常用的葯物由通常的300多味減少到不超過20味,針灸部位也與此相當。對於未涉虛損和葯傷的病例,可於數分鍾內治癒,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案例屢見不鮮。脈診對隨機診療臨床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作為一種新的診療體系,振盪中醫隨機診療體系,尚屬初創,它不過是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想尋找一條「生」路,純屬一種探索。既然是一種探索,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各位專家同行不吝賜教。
六、振盪中醫醫案選
1 王巨良 男 31歲 本廠機修分廠工人。
病史:素覺兩脅下墜,胸有緊縮感,並覺頭暈、心悸、周身乏力。前兩個月曾於我處針刺氣海後症狀緩解。前天晚上覺胸悶,腹脹,夜間起來大便後,全身抽筋,發冷,嘔吐,發燒到39℃,頭暈益甚,臉色晦暗,形容蕭索,舌質不鮮。
就診日期:1987年3月3日
主症:發燒39℃。
脈證:虛。
治療:服扶正1號丸一丸(黨參、枸杞、熟地)。
效應:服葯後十分鍾覺周身發熱並微汗出,周身即覺輕松許多,嘔止,發燒漸退。1987年3月4日胸部仍有緊縮感,脈象仍見小弱。處服扶正1號丸1丸,6分鍾後,胸部緊縮感大輕,如門戶洞開,異常暢快。
【按語】元氣虛衰之體最宜心平氣和,每遇煩勞必有上火、發燒等虛陽浮動之象。病本為虛,故溫補之即燒退症息,如治以寒涼壓抑則殆矣!
2 焦秀蘭 女 31歲 在本廠醫院葯械科工作
病史:近來經潮,昨天進城暈車,今天下午3時攢竹部位疼痛難忍,蹙眉而來,面顴浮紅。
就診日期:l987年2月9日
主症:頭疼。
脈證:虛。
治療:處方:扶正1號丸1丸。
效應:一二分鍾後,先是胃脘溫熱並反酸水,移時頭痛即止,繼而身熱,手上汗出。脈勢亦起,形見充實。
3 李建智 男 46歲 本廠機動處處長
病史:體質單薄,素患耳鳴、耳聾,每遇煩勞則發。近因大檢修,工作煩勞有加,故又上火。
就診日期:1987年10月28日
主症:牙痛、耳鳴、咽干、腿冷,一周多。
脈證:左寸低隱。
治療:柴胡0.4g即服。
效應:5分鍾後,牙痛即止,咽干亦愈。10分鍾後,兩腿漸溫,耳鳴亦減,脈左寸浮起,左尺尚虛。時值庚未時,依子午流注納甲法,按壓左太溪穴,即覺全腳發麻,麻感上行大腿,同時足心發熱,脈轉平和。
【按語】:如以症論治,謂柴胡可愈牙疼,恐怕誰也不信,連我也不相信。而在脈象無他,但見左寸低隱時,柴胡可愈牙疼,卻確鑿無疑,本案即可為證。而且還不止於此,如脈象無他,但見弦郁左寸低隱,不論何症,均可以柴胡治之,而且百發百中「萬舉萬當」,不信,可參觀其他案例(如王銀德等)。本案因兼兩尺空虛,故而需按壓太溪以補下虛。
4 樊榮德 男 49歲 本廠醫院中醫師
病史:望見體胖,已拔頂,面布浮紅。
就診日期:1985年7月11日
主症:口腔潰瘍,連綿不斷。
脈證:下虛(兩尺虛)。
治療:針關元。
效應:針感即達前陰,遂脈平症愈,久未復發。
另一名韋恆斌的患兒,發燒瀉痢。兒科門診見扁桃體腫大,給注射青黴素,不愈。又以菌痢收住傳染病房治療,痢仍不止。遂轉來我處,診脈見兩尺空虛,針刺關元。歸後即愈。
5王德銀 男 53歲 本廠黨委紀檢委副書記
病史:20餘天前上了點兒火,遂發現右頸前淋巴結腫大,並牽扯右側頭痛,疼痛呈脈沖樣陣痛,不能轉頸。曾注射青黴素,無效。
就診日期:1987年10月5日
主症:頸前淋巴結腫大(長4cm,寬1.5cm),偏頭痛。
脈證:左輊。
治療:柴胡0.5g即服。
效應:服葯35分鍾後,首先感到腮腺分泌液增加,撫摸時腫塊已變軟,並縮小三分之一,以手推之,原來綳緊的腫塊,已可與皮膚分離,左寸脈象亦浮起。次日復診,腫塊已完全消失,偏頭痛亦減輕。又隨機調治一次,頭痛即愈,脈轉平和。
【按語】:些許柴胡,竟能消散有形之腫塊於傾刻之間,如目中無「氣」、目中無「無」、目中無人的整體的話,對此確難理解。如以整體一氣振盪著眼,這其中的道理又極其簡單:原來一切局部功能之異常,都與整體氣機的異常狀態相聯系。以脈窺之,知異常振盪之機在左氣輊。憑脈辨證,憑證用葯,以柴胡升提之,使整體氣機復常,則局部之腫塊即可消散於傾刻之間,這又有什麼值得奇怪呢?
6. 振盪中醫是怎麼回事常看見他們用很少的葯就可以調理好疾病,是真的嗎
震盪中醫是屬於近代中醫的一個流派,我特意學習過他們這個流派的內容,葯物用量確實很小,通常他們都會把中葯進行粉碎直接吞服,一般只是服用1~2克。在辨證准確的基礎上,它的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因為他們對於脈診這一方面是很重視的。這是他們用葯的主要依據。
7. 什麼是振盪S中醫
S中醫從人體氣液循環入手,透過全息脈診,通過對疾病本體隨機狀態的觀測,直接切入人體系統穩態控制過程,以達到調整機體整體狀態的目的。
這個體系首先解決了什麼是「病」這一核心問題,S中醫認為局部的異常狀態,是由整體的穩序為理想的脈象,身體就有了和諧的內環境,在良好的環境影響下,局部的異常狀態自會日趨常態。所以病不過是整體狀態因緣在某一局部的特殊反應。整體狀態的失常,才是我們應當關注的病。脈就成了我們探知整體狀態的窗口。
全息脈診對於宏觀整體來說,是一個微觀全息元。左右兩側的寸關尺,浮中沉。這十八個空間區位,分別與宏觀整體的左右兩側,上中下三部,表間里三層同構。脈的體象及其動量分布可以被人們的手指探知到,經過基因辨識和隨機綜合,人們就可以作出證的診斷。
對整體功能狀態的診察,脈診是目前最理想,同時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徑。脈診是內窺人體系統一氣振盪狀態的窗口,是關於整體的「氣」的診法。在振盪中醫隨機診療過程中,脈診起著由病向證、由證向治過渡的「橋」的作用,是整個治療過程的中心。
S中醫關注的證不過氣液陰陽,以虛實為綱,虛有四虛,氣虛(脈無力),液虛(脈體不充盈),陰虛(無力而熱),陽虛(無力而寒)。實有氣實(郁,能量在空間上分配不均)、陰實(有力而寒)、陽實(有力而熱)、液實(水,濕,痰,淤)。
四實
l、陰陽盛衰—陰陽之間無偏盛,則體無寒熱;陰虛則有熱象,陰盛則有寒象;陽虛則有寒象,陽盛則有熱象。
2、氣液虛實—氣虛脈見緩而少力,實見郁急有力之象。液虛脈空;實則不空、有力,或兼見水、濕、痰、瘀象。氣液的虛實,不見明顯寒熱。
五邪:
l、郁—氣液分布不均,並有明顯勢差。
左右不均(勢差為≥3mm)為側郁,寸尺不均(呈倍差)為部郁,浮沉不均(呈倍差)為層郁,某一部郁(高於整統均值一倍以上)為位郁。
2、瘀—脈沉按有阻澀之象,多見於兩關,分血瘀與濕瘀:
血瘀脈兼見滑利、有熱象:濕瘀,脈不滑利,無熱象。
3、水—脈體稀薄,狀如水流。
4、濕—脈濡軟,如水漂棉。
5、痰—脈滑而粘滯。
我們常講「對證(症)下葯」、「辨證施治」,這個「證」是什麼呢?振盪中醫的「證」與西醫的證(病)不同,與現代中醫的「證」也不完全相同。振盪中醫的「證」,是指人體系統與環境(自然、社會),及人體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體綜合狀態。它是由質、能、信息一元元氣整體震盪過程的性質來體現的。機體所有的局部器官,所有局部的功能過程(也包括病理過程),都被毫無例外地統系在這整體的振盪過程中。事實上,人體的一切生理過程和病理過程,都是由這反復振盪的整體功能狀態所維系、所決定的。整體的功能狀態,就是一切局部生理過程和病理過程的根據—一切疾病的本體。整體功能態,又可以分為兩種基本狀態;一為穩、序態—常態,中醫以「陰平陽秘」、「神轉不回」、「承」、「順」等來表徵它。實驗醫學的奠基者伯爾納也認為,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是生命機體最重要的職能。另一為失穩失序的病理狀態,即異常振盪態,它關聯並決定著機體一切局部的病理表現(即症)。
有了明確的證,組方用葯可一氣呵成。因為證的名稱與葯物功用一致,所以不存在轉換的困難,使治療變得非常直觀。
振盪中醫非常強調患病個體的差異,以及同一個體不同時相的差異,這是振盪中醫隨機診療的主要特徵,是它的靈魂。
人類是生活在一個信息相乾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異的樣式,依照辨證法的規律,相互作用並隨機變化著。對於一個高度敏感,全方位開放的人體來說更是如此,人體的功能態不論是正常振盪的生理狀態,還是異常振盪的病理狀態,都是樣態各異,並在隨機變化著。這一特點要求臨床醫生在實踐過程中,在疾病一元觀的指導下,運用具體的診療方法時,應具有最大限度的靈活性,以使具體的診療實踐與疾病本體很好的對應起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醫也不應當有常法。只有方隨證轉,隨機應變,才能使臨床操作與變化多端的病機息息相關。惟其如此,才能期望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臨床脈診時,有三點要特別注意,第一是把握全局,綜合分析,不能顧上不顧下,顧左不顧右,顧里不顧表,舉一個例子:一般見發燒往往會用涼葯退燒,但發燒往往是上熱下寒,這樣就會傷到下面,再例如口腔潰瘍,上面有火,可往往下面寒冷。
第二是重視人體的根本,人以下為本,相當樹的根,脈以尺為本,以沉為根,脈無根病多難愈,所以調理身體以養尺脈,養沉脈為重中之重。
第三是抓機要,除了實時的隨機內函外,還有就是抓關鍵因素。只是縱覽全局,面面俱到,鬍子眉毛一把抓,仍未可稱善,還必須分清主次,找到造成整體異常狀態的關鍵所在,才能在隨機臨床的每一次治療中,都能以少味,微量的葯物獲得顯著效果。(文章來自韋一老師)
其實振盪中醫給予大家的不光是調病的方法,而是認識事物的方法,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誰用誰知道!願天下無病,人人自醫。
這是有無基礎都可以學習的好方法,本次振盪中醫課程的報名鏈接是針對義工課程之後的優惠活動,歡迎你打開鏈接http://v7.rabbitpre.com/m2/aUe1ZjWswT或者聯系18823163637報名。
人人自醫,天下無疾!
一道健康,一起成長!
8. 林桂容:淺談振盪中醫的臨床運用
林桂容 醫師
▼
泰茗醫民族醫療團隊醫師,畢業於廣西中醫葯大學,中醫執業醫師,臨床多年,年輕實力派中醫,擅長內外治療法,師從韋刃先生長子韋一老師、弟子君儒老師修習振盪中醫脈法,任之堂余浩老師修習陰陽九針。
擅長振盪中醫、穴位埋線、陰陽九針、腹針、超微針、姜療等治療方法,在治療頸肩腰腿痛、小兒疳積、便秘、咳嗽、胃痛、肥胖、乳腺增生、痛經、月經不調、帶下病、孕前產後調理、面癱、中風後遺症等疾病方面積累一定的臨床經驗。
大家好,我是泰茗醫團隊的林桂容醫生。
今晚由我來大家分享一下臨床工作上的一些小心得,主題為《淺談振盪中醫的臨床運用》。下面先由我簡單介紹一下振盪中醫的宗師以及何為振盪中醫。
振盪中醫宗師韋刃,「S」讀振盪中醫,即隨機脈法創始人,生於1937年,1961年拜師馮金銘大師,在繼承古典中醫環理論基礎上將其精華與現代科學深度融合,創立了S中醫,先後發表專著《振盪中醫發蒙》《中醫脈診之謎》及論文三十餘篇,並多次獲獎。2009年被世界中醫葯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聘為顧問,多年傳播振盪中醫的理念,與脈診技術已經深受國內外專家好評。2014年當選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何為振盪中醫?振盪是指體液在能量的推動下,沿著序化的結締組織,即我們的經絡,反復地周流、不斷運化的一個過程。它對外通應天地,對內通應身心。振盪中醫不著眼於疾病局部的症狀與病理改變,而是以脈診為臨床辨證診療的唯一依據,以激活和強化人體自身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自愈疾病的能力為唯一目的,從而達到一正復、百病除的臨床效果。
振盪中醫的特點:一、繼承並發展了傳統脈學,使脈診更加的簡明更實用;第二、不著眼於局部的病症,而著眼於整體狀態的調整,振盪就是古典中醫的精華所在,系統整體的環模式;三、建立了病-脈-證-治體系,診療過程一目瞭然;四、憑脈下葯、唯脈無證、隨機當下,脈平症自消;五、先辨虛實,再辨氣液、陰陽,後辨水濕痰郁瘀;六、振盪中醫使用是中葯精細粉,當下診脈當下服葯(含服或者沖服)。
我將近三年在臨床上面使用振盪中醫脈法,診治了各種不同的病症,驗證了這個脈法的理念,簡明實用。我大部分與針灸、拔罐、姜療、穴位點刺放血、葯線點灸等外治方法來一起使用,內調外治地使用很好的提高了臨床的療效。
今晚我重點分享的是一個治病的思路,不是處方,因為脈變方變。現在分享幾個臨床真實案例,下面的案例的處方的葯量均為一次服用的量、一天3次4小時一次,臨床案例一的就診日期是2020年5月25日,黃某,女,36歲,腹部難受,胸悶七天,月經推遲兩個月,氣液較虛,然後涼、濕、瘀。
當時我對症治療的是使用了人參0.6克,枸杞0.2克,白術0.3克,山葯0.2克,眉豆0.2克,帶葯了三天回去。治療的療效的話,第一天治療後,腹部難受、胸悶症狀消失,第二天來月經。
這個案例的心得的話,主要是補氣液,還有祛濕、化瘀,使我們人體的一個環有能量運轉起來。
臨床案例二的話,就診日期是2020年3月24日,基本信息是,周某,男,六歲,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六年。當時的脈象是氣液虛,涼濕,兩關血瘀,硬結如石頭。對症治療是黨參0.5g,白術0.2g,白扁豆0.2g,山楂0.2g,雞內金0.2g,帶葯五天,然後四縫點刺疳積液。
復診3月30日的脈是氣液偏虛,涼濕,兩關血瘀,硬結溶解大部分,對症的治療是黨參0.3g,焦麥芽0.2g,白扁豆0.2g,白術0.2g,帶葯五天。
第三次復診是4月7日,憑脈辨證的話,是氣液偏虛,涼濕瘀痰,對應的治療是黨參0.2g,焦麥芽0.1g,白術0.1g,白扁豆0.1g,肉桂0.1g,也帶葯了五天,治療後面的效果的話,其母親反饋的是,食慾佳,大便正常日行一次,前面剛來時,這個小孩他有點點小自閉吧,調了大半個月以後的話,性格變得相對開朗。
我這個案例的心得的話,主要是通我們的中焦瘀堵,疏通我們的中焦,使我們人體一個氣機升降運動功能正常了,我們人體的環才能暢通的運行。
臨床案例三的話,就診日期是18年的時候,12月10日,羅某,女,38歲,月經淋漓不凈15天,憑脈辨證的話,當時是氣液虛,涼濕瘀,對應的治療的話是,人參0.5g,黃芪0.2g,枸杞0.1g,補骨脂0.2g,眉豆0.2g,帶葯了三天。當時給她做了個針灸是斷紅穴(雙),中脘,三陰交(雙),足三里下一橫指(雙),再是腹部艾灸。
治療後的話,第一天只剩點滴而下,第二天治療以後的話月經干凈。這個的思路心得的話,就類似於水龍頭沒關好,漏水,把開關關好了,水就停了。
案例臨床四的話是,就診日期2020年3月7日,陳某,女,38歲,人流術後全身發冷,睡眠差及噩夢多七天。憑脈辯證的話是氣液較虛,雙尺也較虛,寒濕瘀,當時給的對症治療是,人參1g,枸杞0.2g,補骨脂0.3g,肉桂0.3g,眉豆0.2g,帶葯了三天。針灸是補氣血針,中脘、上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大橫(雙)、內關(雙)、三陰交(雙)。
治療後的第一天的話是,全身的發冷的症狀消失,睡眠好。第二天治療後,晚上能一覺到天亮,無噩夢。第三天治療後睡眠正常,精神佳。我們經常說沉尺為根是嗎,根就是我們的地基,類似一棵樹的話,把樹根扎穩了,我們的樹干枝葉就不會搖擺不定。
臨床案例五的話,是就診日期是2020年5月19日,周某,女,20歲。她當時的症狀是,胃脘部抽痛一小時,痛苦面容,當時給她把了脈,是氣液偏虛,右關較虛,無力的,然後濕瘀,脈整體比較細緊一些。當時給她的對症治療是人參0.3g,熟地0.2g,雞內金0.2g,眉豆0.25g。給她點了個壯醫葯線,是上脘,中脘,合谷(雙),三陰交(雙)。她治療後,服葯跟點葯線點灸15分鍾後,胃脘部抽痛消失,然後柔和面容。
這個案例的思路的話,主要是為什麼右關較虛、其它不虛,那一定要考慮一個問題,是不是她的寸或者他的尺堵住了,然後它通不了。所以這個的方案主要是讓她整個脈的一個濕瘀給它化掉。氣液的流通了之後,就類似於把堵在河流裡面的垃圾清理掉了,河水它就流暢了。
這個是臨床案例六,就診日期是18年,7月1日吧,蒙某,男,52歲。他當時的主要症狀是,在舌頭的右中下的地方,長有一顆黃豆大的息肉一個月。當時他有去看牙科、神經科類的,服用了西葯也沒有改善。把他的脈是氣液不虛,兩寸偏虛,寒濕瘀。當時給他的對症治療是,黃芪0.3g,白術0.2g,肉桂0.25g,補骨脂0.2g。帶葯三天治療,一個月後他陪他的愛人過來針灸的時候,告知息肉已消失,期間未服其他葯物。
這個案例的治療的思路是,只要把他的寒濕瘀給他清理干凈了,他的陽氣升起來,就類似於潮濕的房子乾燥了,各種的黴菌它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掉了。
上面的這幾個案例,都是不一樣的,它的治療方案我都沒有著眼於它的局部病症,基本都是著眼於整體狀態的一個調整,憑脈下葯,脈平症自消。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正確了出路就正確。而憑脈下葯,憑脈下針、憑脈按摩、憑脈食療等憑脈治療一樣是有理可循的,方法不是單一的,只要對症了,脈平了,然後症狀自然而然的就消了。
為我的心得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吧,我覺得中醫的一個興衰在於一氣之「S」,得「氣」則興,失「氣」則衰。「氣」使身體的「環」遵循宇宙自然法則。脈之所診,諸法之所調,皆診調整體一氣之逆,使之順耳,從而達到「一正復,百病除」。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養生之道,和於術數,法於陰陽,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而現代很多的疾病都是跟我們的生活作息,(例如熬夜,黑白顛倒),飲食(冰凍,食物辛辣油炸),情志的話,(例如暴躁易怒啊,傷感憂郁啊)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應強生重心智,欲美行須善,養生勿伐正,惡習務除,食色勿貪,心病應治心,理得心易安,欲高慎自樂!
9. S(振盪中醫)之創始與傳承
振盪中醫創始人韋刃大師
現代中醫脈學大師,於80年代創立振盪中醫體系。韋刃先生著有《S中醫發蒙》《中醫脈診之謎》《S中醫圖說》,《中醫選集》論文三十餘篇,並多次獲獎。
振盪中醫在繼承古典中醫「環」理論的基礎上,將其精華(氣,環,脈)與現代科學技術融為一體,創立了振盪中醫體系,S中醫不著眼於疾患局部的症狀與病理改變,而以脈診為臨床診療辯證診斷的唯一依據,以激活和強化人體自身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自愈疾病的能力為唯一目的,從而達到「不治病(症),愈百病」的臨床效果。它在古典中醫的基礎上,實現了五大創新:
·創立了疾病一元論和人體穩態控制技術的理論體系,
·創立了系統,簡明時效的中醫隨機脈診體系及全息脈學宏觀架構,
·創立了憑脈鑒定本草性能的實驗模式。
·獨創了單因脈與單味葯穴精準對接
使診療簡明快捷,療效立竿見影,使學習簡便易懂,易於掌握運用。
它最大的特色:唯脈無症,脈平症自消。振盪中醫臨床現場把脈,現場服葯,能使駁雜紛紜的症狀在幾秒鍾,幾分鍾,半小時內減輕或消失,讓痛苦中的患者有撥雲見日之感,在當代中醫界獨樹一幟,其獨特的方法和療效,被喻為中醫界的阻擊手。
第二代傳承人王永民醫師
系韋刃先生大弟子,王永民醫師長足發展,壯大了振盪中醫,在隨機脈診基礎上,完善了全景脈程辨識,使臨床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後能瞭然於胸。得於他的傳播與弘揚,振盪中醫花開海內外,學員與患者遍及全球。
韋老案例分享:北京總醫院中醫王寶宏的父親,患老年痴呆症三年。患者記憶喪失,心理幼稚如孩童。診脈:整體偏實,左寸桎,關尺郁。針刺風府穴治療兩次。經過十七個晝夜不眠的「趨正反應」之後,那個不懂事的孩童重新變成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久失的記憶恢復。(摘自《S中醫發蒙》p398頁)
王永民醫師案例分享:長春患者李**,右脅下痞塊月余,狀如餅,5×6公分許,觸之硬,推之移,脈郁右尺軒,針左天樞,留針40分,痞塊全消。鞏固一次,未見反復。2016.11.17
振盪中醫的神奇療效源於對脈機的精準把握。一名中醫臨診需「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大悲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面對患者的疑難雜症,陳疾舊苛,切脈時虛靜為保,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神凝於指下。使眼、耳、心、手齊入寸關尺內,靜候脈機,候得脈機,輕輕一撥,猶如在一屋黑暗中,輕輕按開電門開關,登時滿屋通亮。
10. 振盪中醫,健康管理師的「黑科技」
健康管理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它指通過有效的管理,使人類獲得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說通俗點就是「爭取不得病,或者大病化小,小病化了;該老不變老,體質很年輕」。這實際是孫思邈的「上工治未病」的現代語言,健康管理就是依據中醫治未病理論,運用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心理學、營養學、運動學、社會學等知識或技術,對個人或群體健康狀況進行監測、評估和干預的過程。近年來,我國大力培養健康管理師,並使之向家庭醫生方向轉化,目前有近15萬人獲得健康管理師資格,但是服務形式單一,手段落後,很多健康管理公司沒有合理的展業模式,只能尋求商品為載體的商業利益,使健康管理的含金量就無法彰顯。
什麼是健康管理需求到運用的障礙呢?我認為:
第一:治未病理論沒有落實,健康管理不尋找健康的基礎,不以鞏固健康為根本,而在各種疾病中做「管理」,已經不是「治未病」之道了;
第二,沒有核心理論和技術架構,依託醫院和體檢機構等醫療資源完成工作,比如:健康管理的監測工作,不藉助這些醫療資源形成的體檢報告就無法完成,干預環節沒有與監測評估對應的嚴謹體系;
第三,干預的有效性無法評估,到底什麼是健康管理的有效干預?它是否使自我康復系統更加完善了?或者軀體、心理、社會能力、道德四大體系的健康指標是否都提高了?
古典中醫貫穿了健康管理的思想,而且更加廣博深化。怎麼把古人智慧落實在健康管理領域里,振盪中醫在實踐中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答案,它從核心理論基礎到運用技術都是傳承智慧的有效落實。這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瑰寶。更重要的是,振盪中醫的宗師韋刃先生以利益人類的大愛之心,把全部智慧奉獻給社會,意在「讓人類共享中華民族文明的福德,同登壽域」,精神令人贊嘆,技術值得弘揚。
一、解答了生命健康的原理
作為健康的核心關注點,健康管理首先應該解答「人體健康」的原理是怎樣的,但是我們所謂的健康管理專業書籍中沒有看到,因為健康管理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論和技術。振盪中醫理論做出回答:人體的「穩態控制系統」是達成健康的核心,人體生命過程是動而有序和無序並存的狀態,有序過程與無序過程相互作用與轉化,穩態控制系統就是無序向有序轉化的自動閥門,而人體的生理過程遵循三大規律:系整套合律、穩序控制律、狀態嬗變律。
系整套合律指人體作為半開放性的生命系統,被其相關聯的更大系統所包容和影響著,這個理論構建了健康管理中順時順勢因地制宜養生,時空作為健康要素的核心理論支柱。
穩序控制律是指不平衡是有序之源,人體就是不斷地在動態平衡過程中,有序運動與無序的協同和抵抗,人體以心和身兩個控制系統,擔負人體的系統通應、局部與整體、內外上下的穩序控制能力,賦予人體心理動向和實踐等更高生命過程的主動性。這個理論奠定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狀態嬗變律是指依據人體趨序力的大小,將人體生理過程變化,從有序到無序的轉變,定義為疾病(無序)的漸生過程,這個理論奠定了健康管理的有效工作空間。重紊態的生命段,不是健康管理的重點。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人體有自我康復系統。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干預有效,並擴展這個有效空間。
二、「疾病一元論」是健康管理的關鍵註解
疾病是健康的另一面,很多人擁有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管理」,只有生病了才來「健康管理」,實際上,「健康管理」變成了「疾病管理」,現代醫學又為疾病定義了很多名稱,上萬種疾病還在不斷的分化、變異;健康管理沒有理論支撐,就成了「頭痛管頭,腳痛管腳」的盲從現象,跟著現象跑,何談管理?健康管理盯住病,沒有出路,正確的是,應該見病非病,直指健康。
振盪中醫首先回答了「病非病」的問題——在復雜的疾病現象背後藏著疾病的簡單性,是被人為的復雜化了,振盪中醫繼承古典中醫對生命的參悟,直擊生命的氣液循環對有序和無序生命狀態的表徵,把系統哲科思維應用在解答生命現象和文明現象上,高屋建瓴的為健康管理指明了方向。
三、唯脈無症是中國式健康管理的方向
一般所說的健康管理,在管理什麼?管理的真正關注點,是身體的氣血循環系統,所以管理氣血循環,比「管理健康」這個籠統說法更接近目標。
現代醫學對有形的物質檢測比較准確,但是對於「氣」的了解和監測還很少,而這正是我國上古醫學智慧的核心,道(氣)一元論是奠定了中華數千年人文延續的關鍵所在。振盪中醫繼承了這一核心價值,明確了脈診作為診察氣液循環的窗口,振盪中醫的脈診入門非常容易,讓人很快就能把握關鍵,直接切入病脈證治的核心,達到不以治病為目的而能御百病的目標。
試想,一個健康管理師可以通過把脈直接判斷他的氣血狀況,進行扶正,那麼,健康管理不再依靠體檢報告來追著症狀跑了。
四、振盪中醫的小方調理可以成為健康管理的核心技術
在脈診指導下進行小方調理,這是振盪中醫的核心優勢之一。掌握了振盪中醫的技術,一個健康管理師等於「醫生+葯房+治療室」,非常適合家庭或個人的養生調理模式。振盪中醫在幾十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以微小劑量葯食同源的草葯粉或OTC中成葯調理氣血的有效經驗,做到了簡單、方便、靈驗、廉價、安全等效果,為定位於家庭保健和家庭醫生為方向的健康管理師,提供了非常好的核心技術。
五、振盪中醫的強生保健目標就是健康管理的目標
健康管理在生命的四大領域提出了健康的概念,振盪中醫更是落實了這樣的目標,它指出:強生重心智,欲美行須善,養生勿伐正,心病應治心等等。它把健康管理的目標定義在「強生」,這是積極主動的有作為;定義在心智健康上,引導慾望而不是壓抑慾望,這是身心健康的全面導向。它還指出「常醫治已病,上工治未病,明醫不治病」,為健康管理明確了目標,行「上工」,做「明醫」。
總之,振盪中醫理論為健康管理安裝了一個中國心,振盪中醫技術更是為健康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落地方式,可以不誇張的說擁有振盪中醫的健康管理師,就如同用有了健康「黑科技」+強生「核動力」,讓健康管理理念在中華大地找到根基。同時我們還有再次感謝振盪中醫創建人和實踐先行者,為我們所在的時代,生而幸運的生命遇見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