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釀酒的工藝有幾種
1、半固態法白酒
半固態法白酒是半固態發酵白酒的簡寫,又稱半液態法、半液態半固態發酵法白酒。這些稱謂均准確表達了釀酒過程中的發酵形態。這類酒除保留了用小曲、以根霉為主導糖化菌和培菌糖化三大特徵外。
還具有以大米為料,清植法,入缸(罐)糖化等工藝特徵,產品屬米(蜜)香型、豉香型。產區主要分布在兩廣,其次是兩湖、江西。
2、液態法白酒
液態法白酒是以糧谷、薯類、糖蜜等原料,經液態發酵、蒸餾成食用酒精的工藝路線、再經串香、勾兌、調配而成的白酒。
3、固態法白酒是指在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主要過程中採用固態基質形態生產的白酒。
(1)生產酒以什麼技術為主擴展閱讀
1、半固態法白酒
隨著科技進步,半固態發酵法白酒已分為兩類型:第1類型是保持傳統工藝,以陶缸作糖化發酵場;第2類型是以U型長槽作糖化場,另以大罐發酵的新工藝白酒。
2、由於液態法白酒的工藝先進,所以又有新工藝自酒之稱,它是採用現代化的酒精;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酒精,再加工或改製成的白酒。
3、傳統固態法白酒生產是採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等原料,固態糖化發酵,開放式生產,自然微生物接種制曲,甄桶蒸餾,陶壇或酒海儲存陳釀等一系列獨特的工藝和設備釀制而成。
『貳』 酒的生產方法分為幾類
酒的生產方法通常分為三類,發酵,蒸餾,配製。
『叄』 酒是如何釀出來的利用了什麼技術
濃香型曲酒
濃香型曲酒是以瀘州老窖特曲和五糧液為典型代表。工藝特點是:混蒸混糟、泥土老窖、萬年糟(續糟)三個方面。因為酒質優美、出酒率高、出本較低,所以生產濃香型典酒的廠家越來越多。
原料配方 每甑高粱粉120~130千克 母糟用量500千克 大麴22.2~26.3千克 稻殼(填充料)夏季為25~27.5千克 冬季為27.5~31.3千克
製作方法 1.原料處理:高粱必須粉碎,粉碎度應該為通過20目孔篩的佔70~75%,麥曲粉碎度應該通過20目孔篩的佔60~70%。稻殼清蒸,使用熟糠。根據氣溫條件,進行調整投料量、用曲量、水量和填充料量,嚴格控制入窖澱粉的濃度。
2.拌糟:濃香型大麴酒是採用混蒸續糟法工藝,配料中的母糟能夠給予成品酒特殊風格,提供發酵成香的前體物質,可以調節酸度,有利於澱粉糊化,也為發酵提供比較合適的酸度,可以調節澱粉含量。
在蒸糧前50~60分鍾,用扒梳挖出約夠一甑的母糟,倒入糧粉,拌和兩次。要求是拌散、和勻,不得有疙瘩、灰包。收堆後,隨即撒上熟糠。上甑之前10~15分鍾進行第二次拌和,把糠殼攪勻,堆圓,准備上甑。配料時,如果母糟水分過大,就不能將糧粉與稻殼同時倒入,以免糧粉裝入稻殼內,拌和不勻。拌和時要低翻快拌,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不宜太長,以減少酒精揮發。
3.蒸糧蒸酒:窖上面是1~2甑面糟(回糟),故先蒸面糟。蒸面糟時,可在底鍋中倒入黃水,蒸出的酒,稱為「丟糟黃水酒」。蒸後的面糟成為丟糟,可作為飼料出售。
蒸完面糟,即蒸糧糟(大渣)。需要更換底鍋水。上甑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到輕撒勻鋪,避免塌氣。開始流酒時截去酒頭0.5千克,然後量質摘酒,分質貯存,嚴格把關,流酒溫度以25~35℃較好。蒸酒時要求緩火蒸酒,火力均勻,斷花摘酒,從流酒到摘酒的時間約15~20分鍾。吊尾時間25~30分鍾。然後加大火力蒸糧,以達到糧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糧時間從流酒到出甑為60~70分鍾。酒尾回入下甑重蒸。
4.打量水:糧糟蒸後挖出,堆在甑邊,立即打入85℃以上的熱水,稱為打量水。因為出甑糧糟雖吸收了一部分水分,但尚不能達到入窖的最適水分,因此必須打量水,以增加水分,有利發酵。量水溫度不低於80℃,才能使水中雜菌鈍化,同時促進澱粉細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進一步糊化,所以量水溫度越高越好。
量水用量視季節不同而異。一般出甑糧糟的含水量為50%左右,打量水以後,入窖糧糟的含水量應為53~55%。量水用量,系指全窖平均數,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是全窖上、下層一樣,有的是底層較少,逐層增加,上層最多,即所謂「梯梯水」。
5.攤涼:攤涼的傳統操作方法是將酒醅用木杴拉入晾堂甩散甩平,厚約3~4厘米,趟成攏,以木齒耙反復拉3~5次。攤涼是將出甑糧糟迅速均勻在冷卻至適當的入窖溫度,並盡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揮發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揮發,但不可攤涼過久,以免感染更多的雜菌。攤涼時間,一般夏季為40分鍾,冬季為20~25分鍾,時間越短越好。
6.撒曲:泥窖一般為10~15米3,第米3可容糧糟800~800千克。當酒醅冷卻到撒曲溫度時,即可撒曲入窖,用曲量為每100千克糧粉下曲18~21千克,每甑紅糟撒曲4~5千克,根據季節變化有所增減。地溫和下曲、入窖溫度如下表所示。
地溫和下曲、入窖溫度(℃)
地溫
4~10
11~15
16~20
21~25
26~30
入窖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
下曲
22~23
21~22
21~23
23~26
27~60
7.入窖發酵:攤涼撒曲完畢即可入窖。在糟子達到入窖溫度要求時,用車或行車將糟子運入窖內。入窖時,先在窖底均勻撒入曲粉1~1.5千克。入窖的第一甑糧糟比入窖品溫要提高3~4℃,每入一甑即要扒平踩緊一次。裝完糧糟再扒平、踩窖。糧糟平地面(跌窖後),不鋪出坎外。在糧糟面上放隔篾兩塊(或撒稻殼一層),以區分面糟。面糟入窖溫度比糧糟略高。
裝完面糟後,用黃泥密封,泥厚8~10厘米。封窖的目的是杜絕空氣與雜菌的侵入,並抑制大部分好氣菌的生酸作用;同時酵母在空氣充足時,繁殖迅速,大量消耗糖分,發酵不良。在空氣缺乏時,才能起到正常的緩慢發酵作用。
加強發酵期間窖池的管理是極為重要,每日要清窖一次,不讓裂縫。發酵期間,在清窖的同時,檢查一次窖內溫度的變化和觀察吹口的變化情況。
發酵完成後就可出窖堆放,所得到發酵糟即母糟。母糟與高粱粉、稻殼按一定比例配料攪拌,上甑,蒸糧蒸酒。
8.勾兌:不同層次的糧糟蒸出的酒,醇、香、甜、回味等各有突出的特點,質量差異很大。因此必須進行勾兌,使出廠的酒,質量一致。
9.貯存:新蒸餾出來的酒只能算半成品,具辛辣和沖味,飲後感到燥而不醇和,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貯存才能作為成品。經過貯存的酒,它的香氣和味道都比新酒有明顯的醇厚感,此貯存過程在白酒生產工藝上稱為白酒的「老熟」或「陳釀」。名酒規定貯存期一般為三年。而一般大麴酒亦應貯存半年以上,這樣才能提高酒的質量
手釀啤酒製作步驟:
決定要釀制多少公升
雖然本組合一次可以釀制約 18 公升的啤酒,但你若只想先試 5 公升看看,可以先用 4 公升的溫開水,放入 500 公克麥芽精,使其充分溶解於溫開水中,加入約 150 公克的葡萄糖,然後再加水到 5 公升。此時你用密度計測應該在 1.05 左右。
煮啤酒花
啤酒花是苦味與香味的來源,添加量約為 1 公升麥汁放 1 公克的啤酒花,煮沸時間為一小時。啤酒花的添加量可依個人對苦味度的喜好而酌量增減。煮啤酒花半小時後,可加一小湯匙的食用膠,用以促進麥汁澄清。
過濾啤酒花的粗渣
煮完啤酒花後,用紗布或細濾網過濾啤酒花的粗渣。細濾網可先放在煮沸的麥汁中殺菌。濾掉啤酒花後的麥汁放入量筒中,加開水補充到 5 公升。
冷卻麥汁
將麥汁用鋁箔紙 ( 或保潔膜 ) 覆蓋,置於室溫中讓其自然冷卻過夜。
分離澄清麥汁與其沈澱物
第二天,麥汁已冷卻到室溫,此時麥汁下層會有一些沈澱物,將其小心倒入你要准備用來發酵的容器中,盡量分開澄清的麥汁與沈澱物。發酵用的容器可以選擇不銹鋼鍋、玻璃燒杯、瓷器類之容器、塑膠容器等。發酵用容器在加入冷麥汁前用純葯用酒精殺菌 ( 酒精可裝在噴霧罐中,噴出酒精在容器上 )。
加入酵母
加入酵母後容器用鋁箔紙覆蓋,開始發酵。每包酵母有 7 公克,適合釀制 18 公升的啤酒,你若只釀 5 公升,可加入約 2 ~ 3 公克的酵母粉。發酵的溫度在 20 ~ 28 °C。
請注意:釀啤酒用的容器千萬不要用蓋子蓋緊,使其完全密不透氣,這樣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壓力太大而爆炸。
麥汁表面出現泡沫
加入酵母後的第二天,麥汁表面應該會有泡沫出現。
旺盛的發酵結束
等到旺盛的發酵結束後,麥汁表面的泡沫將消失(約加入酵母後的 3 ~ 4 天)。
准備裝瓶
在泡沫消失後的 2 ~ 3 天,可以准備裝瓶。使用回收的啤酒瓶來裝你的啤酒,回收啤酒瓶請徹底清洗乾凈,瓶內噴酒精消毒。
加入二次發酵糖
小心將你的啤酒裝在回收的啤酒瓶中,留下一點空間,以便加入二次發酵糖。0.6 公升的酒瓶放入 5 公克的葡萄糖,0.375 公升的酒瓶放 3 公克的葡萄糖。葡萄糖最好用少量的溫開水溶解,再加入啤酒中。
請注意:不要放超過建議量的葡萄糖,否則恐怕會因壓力太大而使酒瓶爆炸。
封緊瓶蓋
用封蓋機將瓶蓋封緊。
享用你手釀的啤酒
啤酒放置室溫約一個月,即可享用你手釀的啤酒。 享用手釀啤酒的適合溫度是 7 ~ 10 °C,約為冰箱冷藏的溫度。
請注意:瓶子底部會有一些酵母菌沈澱,若你想要倒出來的啤酒澄清一些,在倒啤酒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搖晃瓶子,以免酵母再度使啤酒混濁。
酒度的定義是指酒中純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純乙醇含量為10毫升,這種酒的酒度就是10°,但容量是隨溫度高低有所增減的。我國規定是在溫度20℃時檢測。也就是20℃時,100毫升酒中純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為該酒的酒度。像長城干白及干紅葡萄酒,在瓶外標紙下角,印有11%(V/V)的標記,這就是該葡萄酒在20℃時酒度為11°(V/V指的是容量比)。
酒的酒度多少,並不是、也不能代表著酒的質量風味的優與劣,只是說明酒的乙醇含量。尤其是蒸餾烈性酒,如我國燒酒(現稱白酒),並不是酒度越高越好,實際上,酒度越高對人體的刺激也越重,高酒度作為過酒癮來說尚可起些效果,但飲酒應當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享用,所以應提倡文明飲酒。
白酒是民族傳統性酒種,過去傳統上一般酒度為60°~65°,有些瓶裝酒如茅台在54°左右,東北地區過去散裝白酒50°,兩廣地區過去散裝米白酒40°左右。如何劃分白酒酒度的幅度,目前尚無統一的規定,習慣上可認為50°以上(含50°)為傳統白酒的酒度;40°以下(含40°)的白酒為低酒度白酒;介於40.1°~49.9°的白酒為中酒度白酒。
黃酒也是民族傳統性的酒種,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發酵酒,其中紹興酒可稱為代表我國飲料酒的國酒。黃酒營養豐富、歷史長久、性能廣泛(可三佐、三飲)、蘊含酒文化博深,可以外銷,相對來說用糧也尚少,是一個很具發展前景的酒種。黃酒根據含糖量的多少,分為干、半干、半甜、甜、濃甜5類。干酒指元紅類黃酒,酒度在12°~15°,半干酒指加飯類黃酒(為黃酒中代表產品),酒度為15°~16°,半甜酒、甜酒指善釀類黃酒,酒度在16°~18°,濃甜酒指香雪(沉缸、封缸)類黃酒,酒度在18°~20°。
葡萄酒(包括果酒)酒種分為干、半干、半甜、甜4類。此外還有起泡葡萄酒和加香葡萄酒,依色澤又可分紅、白、桃紅3種類種。干與半干酒,酒度為10°~12°,半甜與甜酒酒度為12°~15°,甜酒的酒度還可再高些至18°。
『肆』 根據生產工藝酒分為哪三類
在平時可將酒的工藝分為釀造酒、蒸餾酒、配製酒三種,其中釀造酒的工藝簡單,其酒精的度數不高,常見的可有啤酒、米酒等,而蒸餾酒工藝復雜,主要以白酒、白蘭地等居多,而配製酒的類型主要有利口酒、雞尾酒、參茸酒等。『伍』 釀酒技術:白酒傳統的釀造方法有哪些
白酒釀造工藝有很多種,市面上最為常見的是濃香型白酒。
濃香型白酒是以糧谷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蒸餾、陳釀、勾兌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以己酸乙酯為主體復合香的白酒。其無色或微黃、清亮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酒體醇和諧調,綿甜爽凈,餘味悠長。
濃香型白酒區別於其它釀造工藝的主要特點:泥池固態發酵、續糟配料、混蒸混燒。
泥池,是用粘土製作的窖池,跟缸、桶功能一樣,是一種發酵設備,作為酒醅發酵的容器。濃香型白酒的各種呈香呈味的香味成分多與窖泥有關。
續糟配料,就是在原出窖酒醅中加入新料(高粱)及一定數量的輔料(稻殼),拌合均勻後,上甑蒸餾。每輪次發酵結束都如此操作。一個窖池每輪次丟棄面糟,其餘糟醅添加新料循環使用。在濃香型大麴酒生產中人們稱其為「萬年糟」。
混蒸混燒,是指在將發酵好的酒醅與原糧按一定比例混合,通過人工操作上甑,一邊蒸酒,一邊蒸糧,調整氣壓,做到先緩火蒸餾取酒,然後加大火力進一步糊化原糧的操作方法。
工藝流程如下圖:
『陸』 釀造酒的主要生產工藝
薯類和谷類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經過加壓蒸煮,澱粉糊化成為溶解狀態,但是還不能直接被酵母菌利用,發酵生成酒精。因此,經過蒸煮以後的糊化醪,在發酵前必須加入一定量的糖化劑,使溶解狀態的澱粉,變為酵母能夠發酵的糖類,這一個由澱粉轉變為糖的過程,稱為糖化。糖化過程是澱粉酶或酸水解的作用,把澱粉糖化變成可發酵性糖。
酒精生產上常用的糖化劑有麥芽和曲兩種,歐美、前蘇聯等國多採用麥芽作糖化劑,我國則普遍採用曲作糖化劑,此外,國外採用酶制劑作糖化劑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如日本、波蘭、德國等一些國家應用酶法糖化已逐步普及。上述這些糖化劑內部含有一系列的澱粉酶,但不同的糖化劑所含的酶也不相同。糖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其中包括液化和糖化的作用,同時也經過一系列中間產物的變化,最終產物才是可發酵性糖,還有一些是屬於非發酵性糖。 釀造酒是糧食及水果等釀造的食品,其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內含氨基酸及蛋白質、維生素和對人體有益的低聚糖等成分,由於酒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空氣和容器上有雜菌,酒自身發酵中產生了大量的酵母菌、酶菌等,要讓釀造酒貯藏增香,保證酒液久貯不變質,關鍵要做好酒的滅菌工作。
滅菌的方法很多,有高溫滅菌法、紫外線滅菌法、臭氧滅菌法、膜過濾滅菌法等。國內各黃酒企業一般都是用高溫滅菌法,它成本低、操作簡單、滅菌效果好,其他幾種方法雖能達到滅菌的目的,但成本大,有的會影響酒的口味和黃酒特有的風味。
『柒』 白酒是怎樣製作的
1.固態白酒,即全穀物固態發酵,採用高粱、大麥、小麥等穀物原料,在窖池或地窖中發酵,然後在甑內蒸餾,蒸餾出原酒(基酒),溫度為70-85度。經過長期貯存、陳釀、勾兌、降低,包裝成酒。根據固態白酒的工藝、香氣和口感風格的不同,市場上有清香型、濃香型和醬香型等11種香型。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名酒或品牌都是全穀物固態發酵。
2.液態酒是以穀物、薯類及含澱粉和糖的代用品為原料,經液態發酵、蒸餾、貯存、勾兌而成的蒸餾酒。比如紅薯酒,木薯酒。液態白酒QB1498-92標准規定:「本標准適用於以糧食、薯類、糖蜜為原料,以液態發酵蒸餾得到的食用酒精為酒基,再經調味勾兌而成的白酒。」
3.固液結合型白酒分為半固態和半液態發酵型白酒,即以大米為原料,以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固態糖化,半固態和半液態發酵,然後蒸餾而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任何成品白酒都要進行勾兌,勾兌只是白酒釀造中「必須」和「不可或缺」的工藝流程之一。固態法、液態法、固液結合法都是國家允許的白酒生產方法。
『捌』 酒是如何釀造的利用了什麼技術
酒的釀造過程如下:
粉碎
(1)篩選除雜
①做好開機前的准備工作、檢查設備、工具是否完好。
②小麥粉碎前應加入5-10%的水拌勻,潤料3~4小時後粉碎。
③對原料進行篩選除雜,除去土、石、雜質,20目篩下殘留物不得超過以下規定:
高粱<5-110%
曲糧(小麥、大麥)<5-8%
(2)粉碎
①根據原料粉碎細度的要求,調整磨粉機控制閥及原料流速。
②粉碎細度工藝要求:
高粱粉:6-8瓣,20目篩下物重40~50%;
五糧粉(高粱36%、小麥16%、大米22%、糯米18%):4-6瓣,玉米(8%)單獨粉碎、8-12瓣,20目篩下物重20-25%。
大麴粉:為麥仁粒,20目篩下物重30-35%
曲糧粉:要有皮、有糝、有面,心爛皮不爛,冬粗夏細。60目篩下物重24-28%。
③機器運轉過程中,隨時添加潤滑油,注意設備安全。
④嚴禁戴手套檢查粉碎,檢查時手距磨輥10~375px,注意人身安全。
(3)分類堆放
粉碎後的原料分類堆放,標明標識,嚴禁混雜。
(4)出庫
原料出庫時,辯明標識,分類發放,准確計量。
制曲
(1)配料拌合
將小麥、大麥、豌豆按8:1:1的比例搭配,加水(約占曲粉的27%)、曲母(4-8%),進行攪拌。
要求拌合均勻、曲料干濕一致、無灰包、無疙瘩,曲料柔熟、不粘手。
工藝要求化驗水分為36-38%。
(2)成型
用全腳掌向曲模中心踩一遍,再用腳踵沿四邊四角踩兩遍,再踩平、踩緊、踩勻,踩完上面再翻轉曲模踩下面,踩法同前,踩畢即倒出曲坯入房。
(3)入房培養
曲坯入房前,曲房地面先灑水5-8桶,待涼干後撒稻殼少許。做好入房前的一切准備工作。
曲坯入室要求四塊一組,垂直豎放,曲塊間距一致,無倒曲。待排完2層2行及時用濕麻袋、濕席子蓋好,入房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曲坯入房後及時關閉門窗保溫上霉。上霉時間一般約冬季48小時、夏季24小時。
當品溫達40℃左右時,曲坯表面80%以上出現白色的梅花點,曲坯變軟,及時排潮通風涼霉,進行第一次翻曲。
翻曲時做到底翻上、中翻外、外翻中、硬翻下、軟翻上,曲坯間距2-75px,全部全部並列楞放排列,翻完重疊4層,上層每塊曲對准下層兩塊曲坯間的縫隙,必須各層之間通氣,仍用草席蓋好,蓋上稻草,塞好四周,關閉門窗,再隔2-3h曲坯品溫達50℃左右,翻兩道曲,方法同前,增加層數,再經3-4h曲坯品溫達56℃,再翻三道曲,拉近曲間距。
在培養中期,定時檢查品溫,及時通風排潮進行翻曲,加高曲堆層數,控製品溫在50℃左右,高溫期品溫維持在58℃三天以上。
在培養後期,當溫度降到42℃時,應及時加高曲堆層數,拉近曲間距並覆蓋稻草來保溫,關閉門窗曲坯溫度還會升高到原來的頂火溫度並保持1-2天。當曲堆進入後火期42-44℃時,加蓋稻草厚度維持曲溫的緩慢下降,把曲壞的殘余水分排出。
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必須窗戶通風排潮,窗戶開放大小視各階段工藝條件要求而調整。
定期對曲房用千分之一高錳酸鉀噴灑消毒。
(4)出房驗收
曲坯培養成熟後,按大麴質量驗收標准(感官和理化指標)進行驗收,分出等級,分別存放,搭配使用。
(5)入庫貯藏
成曲入房後,分級存放,貯藏半年以後方可搭配使用。在貯藏過程中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蟲、防二次起火,經常通風保持庫房乾燥。
『玖』 白酒生產方法有哪幾種區別是什麼
有三種釀造方法:1)釀造酒。釀造酒是指以水果、穀物等為原料,經發酵後過濾或壓榨而得的酒。一般都在20度以下,刺激性較弱,如葡萄酒、啤酒、黃酒等。
(2)蒸餾酒。蒸餾酒又稱烈性酒,是指以水果、穀物等為原料先進行發酵,然後將含有酒精的發酵液進行蒸餾而得的酒。蒸餾酒酒度較高,一般均在20度以上,刺激性較強,如白蘭地、威士忌、中國的各種白酒等。
(3)配製酒。配製酒是指在各種釀造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水果、香料、葯材等浸泡後,經過濾或蒸餾而得的酒。如楊梅燒酒、竹葉青、三蛇酒、人參酒、利口酒、味美思等
區別:原料不同,酒麴不同,釀造工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