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八大航天技術是什麼
高精度定軌技術:定軌精度優於百米量級,是我國近地航天器定軌30年來的重大突破。
高精度軌道機動控制技術:打破俄美的技術壟斷,將世界最優控制理論應用於實踐,創造性地解決了飛船軌道控制的關鍵技術,使飛船實際運行軌跡同理論軌跡完全吻合。
精確返回控制技術:這是載人飛行任務安全成功的核心技術之一,中心獨創性地研究了返回控制參數計算與返回落點預報方法,在目標落點計算精度、准確性和可靠性上優於任務總體要求,填補了國內空白,使我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
測控過程可視化技術:中心運用了當今最先進的虛擬現實、數字建模技術,使飛行控制操作實時逼真。
飛行控制自動化技術:中心創造性地實現了遙控發令、數據注入、軌道計算預報等軟體運行的高度自動化,提高了科學管理水平和指揮效能。實現了在2秒鍾內把指令發送到飛船。這種透明控制方式在中國航天領域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航天測控領域也屬一流。
軟體構件化技術:在國內創造性地採用平台化、構件化、開放型的開發設計思想,建成了擁有140餘萬行源程序、7000多個模塊、關鍵軟體模塊1100餘個的龐大而有序的軟體系統。
智能化故障診斷技術:中心採用人工智慧和專家系統技術,在我國首次實現了航天飛行器重要狀態和故障診斷的自動識別。
應急救生控制技術:基於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大氣層外應急救生控制技術,使航天員能夠在任一圈次選擇安全返回地面,被譽為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技術創新,填補了我國航天測控領域的一項空白。
⑵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有哪些
1、航空航天技術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跨學科的現代科學技術,其基礎是力學、熱力學和材料學。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噴氣推進技術、製造工藝技術、醫學、真空技術和低溫技術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航空航天是目前最活躍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其產品有極高的附加價值,帶動著其他高新科技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航空航天一詞指進行航空航天活動所必須的科學,同時也泛指研究開發航空、航天器所涉及的各種技術。
4、太空梭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左右。
5、在太空梭或空間站里,所有液體包括水是(球)狀。
⑶ 什麼是航天技術
航天技術(space technology) 又稱空間技術。是一項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是一個國家現代技術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軍事航天技術,是把航天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為軍事目的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才達到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⑷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哪些
1.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2.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3.2017年4月20日,我國第一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重量 12.91 噸,甚至遠遠超過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8.6 噸)。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航天器,也是世界上目前現役的最大最強的貨運飛船。
4.長征五號火箭被網友昵稱為 " 胖五 ",受盡萬千寵愛。可就在 2017 年 7 月 2 日的第二次發射中,我們的 " 胖五 " 在第二級火箭工作期間發生異常,導致折戟半空。魂歸太平洋,與它一同墜毀的,還有 " 好閨蜜 " ——通信容量高達 70 Gbit/s 的實踐十八號衛星。而這次事件之後,中國航天開始了全面的質量管理檢驗和 " 歸零 " 復查,進入了短暫的 " 低潮期 "。但隨著兩個月後長二丙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遙感 -30 系列衛星,中國航天再次進入正常軌道。
5.2017 年 11 月 5 日,北斗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與北斗二號的區域導航不同,北斗三號可是面向全球的導航系統。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1991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⑸ 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
一箭多星技術:「一箭多星」技術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兩顆以上的衛星。這就需要提高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掌握星——箭分離技術,解決各顆衛星的各種無線電設備互相干擾問題等。我國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是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同步衛星技術: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空35800千米的軌道上已有100多顆同步定點人造衛星,它們在通信、導航、電視傳播等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我國1984年1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廣播衛星。1991年4月7日我國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天。這標志著我國在運載火箭技術及地球同步衛星技術方面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衛星回收技術:返回式衛星在返回過程中,大體上要經歷脫離運行軌道、大氣層外自由下降、再入大氣層、著陸等四大階段,技術難度很大,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前蘇聯和中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