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核心技術攻關戰個人怎麼做

核心技術攻關戰個人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11-22 03:29:10

㈠ 論述當代工程技術人員怎樣提高技術發明能力

從創新方法、創新布局、創新范圍、創新文化四個方面上進行論述,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創新方法上,要加大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地持續創新。

有核心技術不一定贏,但沒有核心技術一定輸。關鍵核心技術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持續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困難面前不退讓、誘惑面前不轉向,保持戰略定力、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攻關。

2、創新布局上,要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走不出實驗室的技術不能稱之為關鍵核心技術,只有能轉化為成熟的產品,實現大規模應用的技術,才是名副其實的關鍵核心技術。

當代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充分認識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要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還要大力支持有技術實力和創新意願的龍頭企業,讓當代工程技術人員牽頭,聯合高校院所合力攻關。

3、創新范圍上,要向前一步,深耕基礎研究。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其根源在於基礎研究的根子不深、底子不牢,缺乏源頭活水。當代工程技術人員應當在根子上找原因,在源頭上下功夫,鼓勵企業和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牢根基、提供源泉。

4、創新文化上,大力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

當代工程技術人員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如此。研發關鍵核心技術,意味著承擔比一般技術創新更高的風險、更多的失敗。需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雖敗猶榮的創新氛圍,出台允許試錯、不行再來的鼓勵措施,讓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

㈡ 如何應對西方在核心技術上對我國卡脖子

其一,以「揭榜掛帥」帶動攻關。
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推廣「揭榜掛帥」等機制。
所謂「揭榜掛帥」,是「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不論資質、不設門檻、選賢舉能。此番,「揭榜掛帥」被寫進規劃綱要草案,側面反映出中國在規劃未來五年、展望未來十五年發展格局時,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視程度。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員曲偉看來,政府和企業可以把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榜」出來,鼓勵帥才「揭榜」,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另一廂,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亦在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明確,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性重大攻關項目,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按照「揭榜掛帥」的要求予以推進。
其二,讓基礎研究成為科技創新「源頭之水」。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十三五」以來,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明顯加強,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超過6%,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如何讓基礎研究發揮關鍵作用?政府工作報告給出思路: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實踐證明,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要讓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沉下心來搞基礎研究,既不能以「論文數量」「職稱高低」論英雄,也要規避「專家投票」「同行評議」等潛藏的利益捆綁風險,把項目交給真正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人手中。

資料圖: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駱雲飛 攝
其三,用「市場之手」激勵企業創新。
外界注意到,新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
為了讓企業更好地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政府工作報告公布新的減負政策: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以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九部型號總師胡勝雲也就企業創新給出了建議:以分紅的形式將科技成果產生的效益按比例獎勵給科技團隊,讓作出巨大貢獻的科技人員富起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活力,讓科研人員坐得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攻克核心技術。
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墨子」傳信到「蛟龍」入海,「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創新碩果累累。縱觀中國謀劃未來發展的「大棋局」,創新是個中高頻詞。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也是中國科技創新題中應有之義。

㈢ 當遇到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時應當什麼

當遇到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時應當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突出產業政策的戰略引導作用。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精準施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㈣ 1.作業核心部門]的技術研發人員,我應該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1、首先協助研發部經理開展公司新產品研發、新技術引進、新成果轉化等技術創新工作,認真貫徹執行各項生產、技術規程並檢查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匯報。
2、其次負責編制生產各崗位操作規程、工藝技術規定,參與新產品的試制、試驗工作並掌握試制和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情況,及時整理有關數據和資料,深入生產一線發現技術問題,組織有關人員攻關解決。
3、最後嚴格遵守公司部門的保密制度,對技術資料、技術圖樣等需要保空的內容要恪盡職守,嚴防外泄,完成上級領導交辦其他工作任務。

㈤ 舉國之力要攻關的「關鍵核心技術」,到底是哪些

舉國之力要攻關的「關鍵核心技術」有很多,但是比較緊迫的大概有以下幾個,如果能更快更好的解決,可能就可能將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了。

1、晶元相關技術

現在,我國最緊迫的「關鍵核心技術」主要是晶元產業相關技術。現在我國在晶元上遭遇了美國的打壓,華為等企業不能在獲得先進晶元,晶元生產企業也不能獲得EUV光刻機等先進晶元生產設備。

而現在我國大概已經擁有了拖走衛星的技術,而且未來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太空技術來支持,比如探索月球,甚至在月球采礦開采氦三等,或者是探索火星等地方,這些都需要更先進的太空技術等等。因此,我國也需要在太空技術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㈥ 以創新理論為武裝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李靜再次為中國恩菲工程公司講授創新原理與方法

8日17日,中國文化研究會創新文化委員會主任李靜應邀來到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創新方法在工程 科技 創新中的應用技竅與實踐」為主題,再次為恩菲公司的技術專家們講授創新原理與方法。恩菲公司總工程師、公司 科技 委員會主任、公司礦業經濟研究院院長等 科技 部門技術高管和高級技術專家參加了學習,公司 科技 管理部部長朱瑞軍主持了學習活動。

會議現場

最近,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明確指出:「我們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習、掌握和運用黨的創新理論。中國恩菲工程技術公司即原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是世界500強企業、大型央企——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所屬單位,是國內最大的有色金屬工業工程綜合研究設計機構。為適應全球范圍經營發展需要,恩菲公司十分重視自身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和提升。早在六年前,全國第一次全面推廣普及創新方法的時候,就邀請李靜老師為公司的技術高管們系統講授了創新原理與方法。今天,為切實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提升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新的偉大號召,又再次邀請李靜老師,深入講授創新理論與方法。

李靜講授創新原理與方法

李靜首先講道,深入踐行黨的創新發展理念,切實實施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部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經濟 社會 發展安全自主可控要求尚有差距的狀況,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升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習、掌握和運用黨的創新理論與方法。這是一個重新學習,再造知識結枃,升級思維方式的自我改造過程,是我國推進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偉大革命。

李靜就當代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創新理論與方法的基本內容、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式,特別是基本方法在工程 科技 創新中的應用和部分典型案例做了講解和介紹。

朱瑞軍主持會議

最後,參加學習的 科技 高管、高級技術專家和李靜老師就恩菲公司創新人才培養、恩菲公司創新發展模式的設計和建設以及恩菲公司重大創新項目的聯合攻關進行了熱烈討論。

㈦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國需要採取哪些戰略措施

摘要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維、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總的來看,應從四個方面部署。

㈧ 如何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創新

首先,要加快推進安全可靠信息技術產品研發創新、應用和推廣。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安全可靠信息技術」主要指CPU、操作系統等。這類技術位於整個產業鏈的前端,對產業有重大影響,也正是我們受制於人之處。

其次,要形成信息技術產品自主發展的生態鏈。當前全球信息技術的競爭,早已從單品競爭發展到了生態系統的競爭。僅滿足於單品突破已經沒有意義,如果生態系統不支持,這個單品完全不可能在別人的平台上跑起來。因此,國際巨頭對生態系統的壟斷,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國在這方面要不斷突破。

再次,要推進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在維護網路安全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自主與開放的關系。我國的網路安全政策,是基於開放環境維護國家網路安全。這意味著,我們既不排斥國外先進技術,也要堅持自主創新。但發展核心技術,必須要使用。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就是我國推進核心技術應用的重大工程,此項工作會在「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開,將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國自主核心技術發展將進入「黃金時期」。

最後,要建立有利於網路安全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我國整個網路安全市場規模比不上國外一家網路安全企業的年收入,產業發展環境差是不可迴避的原因。重復檢測收費、低於成本價中標等問題俯拾皆是。2016年在政府采購領域至少發生過2起知名IT企業0元中標的惡劣事件,相關企業並未受到懲罰。《網路安全法》提出了減少重復檢測的要求,但實施效果有待觀察。產業界十分期待政府拿出「實招」,「十三五」時期這方面的工作亟待突破。

㈨ 打好核心技術攻關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從兩方面出發:
一,學好本專業課程,為後續工作打基礎
二,走出課堂,多實踐,多創新

㈩ 如何提高我過的自主創新能力

2004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要堅持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同時要求國家科研機構發揮骨幹與引領作用,中國科學院要繼續進行知識創新試點,發揮知識創新工程的示範帶動作用。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是對全國科學界,尤其是對中國科學院的號召與動員。

筆者認為,在採取自主創新重大行動前,端正認識十分必要,本文就有關自主創新的一些認識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堅定不移 排除干擾

我國的自主創新一直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干擾。一方面的干擾主要表現在把科技問題「泛政治化」,忽視或者藐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這種干擾表現在不強調開放的原則,表面上維護民族利益,實際上可能是維護小單位小團體的利益。這種干擾之所以可怕是因為舉著「愛國主義」的旗幟,動不動給反對者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另一方面的干擾主要表現在看不到西方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把國與國之間遏制與反遏制的嚴肅斗爭看成僅僅是互通有無的買賣行為;另一方面看不起我國的自主開發能力,把我國科技發展的希望寄託在技術引進上。我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在國內搞研發成本高於國外,技術和資金一樣可以流動,關鍵技術也可以通過引進獲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技術來源主要應靠外國。當前只能主要抓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工業,先改善產業要素稟賦而不是攻克關鍵技術,等資金和人才積累多了,才有條件強調自主創新。經濟學家從分析產業比較優勢出發,強調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工業對當前經濟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但他們關於國內搞研發成本一定高於國外、關鍵技術大部分可以引進的結論可能站不住腳。

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不是「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不排斥開放與集成,集成技術也可以有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也不是鼓勵從頭做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改進也是自主創新的組成部分。自主開發不等於自主創新,自主開發的成果不但不一定有知識產權,反而可能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自己的知識產權中也可能包含引用他人的專利權。提倡「自主創新」主要是指應盡量爭取避免完全受制於人,減少「路徑依賴」。

要有信心、膽識和謀略

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來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任已經責無旁貸地落在當代科研人員的肩上,特別是落在應起骨幹與引領作用的國家科研機構中的科研人員肩上。

但是,中國科研人員能不能擔此重任,敢不敢擔此重任,確實有個信心與膽識問題。在討論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時,有些學者反對提「膽識」,怕滋長「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誇風。但筆者的體會是,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是取得高技術研究成功的基本條件。我們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成果,為國家排憂解難,為企業提供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同時在眾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在某些選定的方向上已經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但是,我國相當多的人(包括青年人)對中國能掌握核心高技術尚缺乏自信,每當我們發布一項比國外先進的成果時,網頁上總有不少譏諷的評論,似乎中國人天生就要矮一截。與韓國等自信心強的國家相比,我國自主創新的主要障礙是自信心不夠,缺乏「一覽眾山小」的膽識。許多事情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敢做。

講有信心有膽識不是主張不切實際地蠻干,更不是關起門來自吹自擂。膽識必須加上謀略才能制勝。《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算」就是戰略運籌,「廟算勝」就是說在戰前要做出勝人一籌的決策。對自主創新而言,所謂「廟算」首先是決定干什麼。全世界聰明人很多,我們想做的可能別人早已在做甚至已經做出了成果,我們真正有希望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方向並不多。成果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不該做」,花學費走彎路大多數是由於事前未想明白該做什麼,即「廟算不勝」。

「廟算」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怎麼做」,即如何組織大的科研項目,如何在實際科研工作中落實「專利、標准、人才」戰略。近幾年各單位專利申請明顯增加,這是一大進步。但申請專利是科技領域短兵相接的交鋒,必須講謀略。我們申請的許多零零散散的專利,沒有形成自我保護的專利群,別人很容易繞過。而對國外公司已有的專利,我們又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常常沒有找對科研的突破口,做了許多無用功。我們要力爭技高一籌,把自己的專利技術融入新的標准中。所謂有自主可控的技術,所謂骨乾和引領作用,很大程度上都體現在制定標准時不受制於人,而是建立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真正實現「珍珠換瑪瑙」的技術發展路線。

立異才能標新 跨越才能趕上

自主創新必須抓機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大跨國公司和發達國家政府投入巨額資金發展信息技術,那時候信息技術真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正如IBM前總裁郭士納所說,信息產業受技術控制的程度已到了瘋狂的地步。而當時我國的人力物力都不具備,在信息技術和產業急速上升期,我們很難有趕超先進國家的機遇。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產業正面臨重大轉折,這正是我們跨越發展的難得機遇。所謂「跨越」往往不是發生在相同方向的競爭上,而是發生在技術轉折的時機。通俗地講,我們只有斜著跨越才能迎頭趕上。長期以來,我國信息領域採取的戰略基本上是「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難以縮小差距。我們的自主創新應選擇做與國外不同的信息產品,也就是說,只有立異才能標新。

基於追逐高利潤的企業本性,跨國大公司更喜歡或者說更擅長於做滿足少數高消費人群的高性能的新產品。當信息技術進入廣泛普及階段,要發展讓數以十億計的普通老百姓,包括低收入人群都買得起的信息產品時,跨國大公司未必有過去那麼多投入和精力去開發低成本的產品。

低成本和高性能一樣,都需要發展高技術才能獲得。中國是低成本產品的最大市場,滿足我國廣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信息消費需求是我國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的最大動力,也是我們難得的機遇。信息產品,特別是集成電路和軟體不同於汽車等傳統產品,往往是研製開發獲得第一個可商品化樣品難,而以後大批量復制容易,也就是說,研究開發成本對降低產品成本有決定性意義。

關鍵是完善產業鏈與營造創新環境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涉及政府、企業、研究院所、大學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

技術創新是整個自主創新價值鏈的一個環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指技術創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業,同時也意味著企業通過對市場的了解牽引技術創新的方向。因此,政府和企業都不應該以「主體」為理由,增加政府對企業的直接科技投入。我國企業財力不夠,從公共財政中支出一部分給有開發能力的骨幹高技術企業做關鍵技術攻關,促使這些骨幹企業盡快形成國際競爭力,在一段時間內這樣做是合理的。但體現政府支持的較好方式是,把對企業的科研投入以適當方式沖抵稅負,目前我國企業直接獲得用於研發的政府撥款遠遠多於對其R&D投入的稅收減免。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是,企業自己投入的R&D經費越多,通過減稅獲得的政府支持也越多,這就能激勵企業更多地投入研發。如果把納稅人的錢,包括比大企業更困難的中小企業交的稅錢,大量轉撥給骨幹企業做與之競爭的產品開發,則有悖於公平原則。

在高技術研究上要有大的作為,必須統籌考慮科研鏈和產業鏈——可以統稱為創新鏈,必須有整體謀略。自主創新成敗與否往往不是取決於單項技術的突破能力,而是取決於創新鏈的整體規劃能力。我們不能等珍珠已培育加工好了才考慮如何串成項鏈,而是要按項鏈的要求加工珍珠。

目前,我國國立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在創新價值鏈上的缺位和錯位並存,既有兩張皮問題,又有定位下移問題。國立科研機構只有定位於做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和「骨幹」作用。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國家對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支持越多,定位向上移,兩張皮就會越嚴重。這是一種誤解。過去我國大學和科研院所對企業提供的技術還不多,不是因為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多了,而是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掌握得太少了。多數大學和科研單位做著與企業同一層次的研發工作,距離沒有拉開。按照創新體系的合理分工,國立科研機構不應與企業爭「市場」,應從企業能做的技術研究中退出來。科研單位應強調科研成果的輻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轉化。

國內還有一種輿論認為,應用不是核心技術,只要掌握了所謂核心技術,應用自然會發展起來。這種思想表現在不把高技術研究的重點放在戰略性應用上,而是追求單項技術的高指標,科研工作中以「狗熊掰棒子」的方式不斷研究所謂「尖端」技術,「光磨刀不殺雞」。核心技術的突破不能只靠少數科研人員閉門攻關,必須通過用戶不斷的使用,按用戶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才能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從這種意義上講,核心技術是用出來的,有競爭力的本國產品是用戶培育出來的。我們應十分重視從應用中發現科學技術問題,以需求帶科研,以應用帶動核心技術突破。無論科研、開發還是規劃產業都應緊緊圍繞需求目標。

除了重視以自主技術為基礎的高技術產業外,我國還要高度重視對外引進與開放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改進。應大力加強在消化改進引進技術方面的投入,不能甘心長期當外國產品的傾銷地和試驗場,也不能天真地等待外資企業的所謂「溢出」效益。

閱讀全文

與核心技術攻關戰個人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煤化工煤化工產品有哪些 瀏覽:310
三星自動同步數據在哪裡設置 瀏覽:562
細莫食品怎麼代理 瀏覽:570
廣東米香型酒有哪些代理品牌 瀏覽:343
延慶區防水技術服務有什麼 瀏覽:812
旋轉小火鍋市場如何 瀏覽:697
怎麼用前端技術軟體 瀏覽:128
怎麼將小程序傳到朋友圈 瀏覽:727
交易稅如何提高免稅 瀏覽:285
創造與魔法交易紅馬怎麼交易 瀏覽:570
怎麼回復微信的數據 瀏覽:838
護胃的電子產品有什麼 瀏覽:87
感測器數據如何傳輸到阿里雲 瀏覽:105
哪些產品是低熱量 瀏覽:173
怎麼下掉商品櫥窗內的產品 瀏覽:259
wps數據圖有哪些 瀏覽:699
農業產品交易app有哪些 瀏覽:671
北京醫院患者信息保留多久 瀏覽:277
代理奶粉有哪些品牌 瀏覽:692
市場調查法有哪些因素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