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區別是什麼啊
一、大數據與雲計算的概念及特點
大數據:在維基網路中,大數據(big data)是用於數據集的一個術語,是指大小超出了常用軟體工具在運行時間內可以承受的收集,管理和處理數據能力的數據集。與傳統海量數據相比,它不僅在數據規模上呈幾何倍數的增長,還在於它集收集,分類,處理,分析於一體,能夠充分挖掘出一份數據的潛在價值。
雲計算:根據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人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也就是說雲計算既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一種計算模式。
二、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區別及聯系
雲計算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一種計算模式。所以,雲計算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的,大數據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海量數據發現潛在價值,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信息,雲計算更傾向於提供服務,二者相互關聯。
1、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區別
1)目的不同:大數據是為了發掘信息價值,而雲計算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管理資源,提供相應的服務。
2)對象不同:大數據的對象是數據,雲計算的對象是互聯網資源以及應用等。
3)背景不同:大數據的出現在於用戶和社會各行各業所產生大的數據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雲計算的出現在於用戶服務需求的增長,以及企業處理業務的能力的提高。
4)價值不同:大數據的價值在於發掘數據的有效信息,雲計算則可以大量節約使用成本。
2、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聯系
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是數據存儲和處理服務,都需要佔用大量的存儲和計算資源,因而都要用到海量數據存儲技術、海量數據管理技術等/隨著數據量的遞增、數據處理復雜程度的增加,相應的性能和擴展瓶頸將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雲計算所具備的彈性伸縮和動態調配、資源的虛擬化,按需使用,以及綠色節能等基本要素正好契合了新型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需求。在數據量爆發增長以及對數據處理要求越來越高的先當下,實現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結合,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二者的優勢,滿足用戶的需求,帶來更高的商業價值。
三、如何理解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
簡單來說就是,大數據的超大容量自然需要容量大,速度快,安全的存儲,滿足這種要求的存儲離不開雲計算。高速產生的大數據只有通過雲計算的方式才能在可等待的時間內對其進行處理。同時,雲計算是提高對大數據的分析與理解能力的一個可行方案。大數據的價值也只有通過數據挖掘才能從低價值密度的數據中發現其潛在價值,而大數據挖掘技術的實現離不開雲計算技術。總之,雲計算是大數據處理的核心支撐技術,是大數據挖掘的主流方式。沒有互聯網,就沒有虛擬化技術為核心的雲計算技術,沒有雲計算就沒有大數據處理的支撐技術。
其實,雲計算是工業時代的電,大數據就是福特生產線,雲存儲就是鋼鐵工業。也就是說,沒有鋼鐵,就沒有電,就不會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沒有雲計算,大數據不會出來,如果雲計算沒有解決雲存儲的問題,也不會出來。
四、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發展前景
1、提升網路質量。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網路將會更加繁忙,用於監測網路狀態的信令數據也會快速增長。通過對海量運維信息以及信令數據的智能分析,能夠提高網路維護的實時性,預測網路流量峰值,預警異常流量。從而有效地防止網路擁塞和系統宕機,從而提高網路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
2、提升客戶價值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工具和方法,企業能夠整合來自市場部門、銷售部門、服務部門的數據,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客戶,對客戶形象進行精準刻畫,以尋找目標客戶,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計劃、產品組合或商業決策,提升客戶價值。
3、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及教育、醫療、交通、環境保護等關繫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都具有極大的信息化需求。
4、提高用戶體驗。高速的信息處理,更優質的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要,使用戶能夠以最廉價的成本為生活帶來更好的便利,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戶的生活學習工作質量。
B. 雲計算到底是什麼東西通俗易懂的說法是什麼
雲計算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么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 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C. 美國國家標准和技術研究院的雲計算中定義明確的服務模式有哪些
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NIST)對雲計算的定義
同時附上NIST的PPT供參考
雲計算是一種模型,它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便捷地,隨需應變地從可配置計算資源共享池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例如,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及服務),資源能夠快速供應並釋放,使管理資源的工作量和與服務提供商的交互減小到最低限度。
基本特點
隨需應變的自助服務 消費者可以單方面地按需自動獲取計算能力,如伺服器時間和網路存儲,從而免去了與每個服務提供者進行交互的過程。
無處不在的網路訪問 網路中提供許多可用功能,可通過各種統一的標准機制從多樣化的瘦客戶端或者胖客戶端平台獲取(例如,行動電話、筆記本電腦、或PDA掌上電腦)。
資源共享池 服
務提供者將計算資源匯集到資源池中,通過多租戶模式共享給多個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不同的物理資源和虛擬資源進行動態分配或重分配。資源的所在地具
有保密性,消費者通常不知道資源的確切位置,也無力控制資源的分配,但是可以指定較精確的概要位置(如,國家、省、或數據中心)。資源類型包括存儲、處
理、內存、帶寬、和虛擬機等。
快速而靈活 能夠快速而靈活地提供各種功能以實現擴展,並且可以快速釋放資源來實現收縮。對消費者來說,可取用的功能是應有盡有的,並且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任意數量的購買。
計量付費服務 雲系統利用一種計量功能(通常是通過一個付費使用的業務模式)來自動調控和優化資源利用,根據不同的服務類型按照合適的度量指標進行計量(如,存儲、處理、帶寬和活躍用戶賬戶)。監控,控制和報告資源使用情況,提升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消費者的透明度。
服務模型
軟體即服務(SaaS) 該模式的雲服務,是在雲基礎設施上運行的、由提供者提供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以被各種不同的客戶端設備,通過像Web瀏覽器(例如,基於Web的電子郵件)這樣的瘦客戶端界面,所訪問。消費者不直接管理或控制底層雲基礎設施,包括網路,伺服器,操作系統,存儲,甚至單個應用的功能,但有限的特定於用戶的應用程序配置設置則可能是個例外。
平台即服務(PaaS) 該模式的雲服務,是將消費者創建或獲取的應用程序,利用資源提供者指定的編程語言和工具部署到雲的基礎設施上。消費者不直接管理或控制包括網路,伺服器,運行系統,存儲,甚至單個應用的功能在內的底層雲基礎設施,但可以控制部署的應用程序,也有可能配置應用的託管環境。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該模式的雲服務,是租用處理、存儲、網路和其他基本的計算資源,消費者能夠在上面部署和運行任意軟體,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消費者不管理或控制底層的雲計算基礎設施,但可以控制操作系統、存儲、部署的應用,也有可能選擇網路構件(例如,主機防火牆)。
部署模型
私有雲(Private cloud) 私有雲是為一個用戶/機構單獨使用而構建的,可以由該用戶/機構或第三方管理,存在預置(on premise)和外置(off premise)兩個狀態。
社區雲(Community cloud) 社區雲是指一些由有著共同利益(如,任務、安全需求、政策、遵約考慮等)並打算共享基礎設施的組織共同創立的雲,可以由該用戶/機構或第三方管理,存在on premise或off premise兩個狀態。
公共雲(Public cloud) 公共雲對一般公眾或一個大型的行業組織公開可用,由銷售雲服務的組織機構所有。
混合雲(Hybrid
cloud) 混合雲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雲(私有雲、社區雲、或公共雲)組成,它們各自獨立,但通過標准化技術或專有技術綁定在一起,雲之間實現了數據和應用程序的可移植性(例如,解決雲之間負載均衡的雲爆發(cloud bursting))。
D. 雲計算是雲數貿嗎
不是,不是。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
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
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么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
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 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
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雲數貿,是國內一種規模較大的傳銷模式,通常以非法入股 融資,發展下線,危害廣大人民群眾,希望廣大人民群眾提高警惕,不要輕信輕言,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以避免財產損失。
公司依託各大電商平台,聚合了國內資深的互聯網高科技研發團隊、市場營銷策劃專家團隊、高素質的專業經營管理團隊,在政府相關部門電子商務專家和經濟學家的參與指導下,傾力打造出中國首家消費共贏數貿服務平台——雲數貿聯盟網,同時推出了雲數貿聯盟網BPCI模式。
數貿網BPCI模式就是通過消費增值數貿服務平台,以合作運營商(P)為紐帶,整合廠家(B)產品資源和商家(B)吃、住、游、樂、購等消費資源,當會員消費後產生積分,即可在網路平台選擇兌換自己喜歡的品牌實物,以消費增值來鎖定消費者(C),同時幫助生產廠家銷售產品,幫助商家增加營業額,以達到BPC多方互動(I)共贏的新型電子數貿商業模式。
E. NIST的雲計算定義
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美國國家標准和技術研究院).
在總結了各種雲計算定義和描述的基礎上,NIST的Peter Mell 和Tim Grance在2009年4月(到2009年10月已是第15.0版)提出了一個雲計算的定義,這可能是目前唯一一個得到廣泛認同和支持的定義。
定義的英文原文(Version 15)如下: Cloud computing is a model for enabling convenient, on-demand network access to a shared pool of configurable computing resources (e.g., networks, servers, storag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can be rapidly provisioned and released with minimal management effort or service provider interaction. This cloud model promotes availability and is composed of fiv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hree service models, and four deployment models.
中文翻譯(意譯):雲計算是一種能夠通過網路以便利的、按需付費的方式獲取計算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並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這些資源來自一個共享的、可配置的資源池,並能夠以最省力和無人干預的方式獲取和釋放。這種模式具有5個關鍵功能,還包括3種服務模式和4種部署方式。
有12種技術是雲計算的基礎或是雲計算得以成為它現在達到的狀態的使能技術或推動力量:虛擬化;分布式計算;自治系統技術(Autonomic Systems);網格計算;寬頻網;Web 2.0;SOA;開源軟體;Web 應用框架;瀏覽器的發展;SLA(Servcie Level Aggreements);效用計算。
本文摘自《雲計算實踐指南叢書 雲計算:技術、應用、標准和商業模式》一書,周洪波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F. 如何理解雲計算中IaaS,PaaS和SaaS
作為一個廣義的術語,雲計算描述了一種范圍廣泛的服務。許多IT廠商都抓住了「雲」這個概念,並將其作為產品的一種通用技術。對於公司而言,為了真正了解並利用雲計算的價值,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雲計算,及其不同的組成部分。由於雲服務是一個廣泛的服務集合,因此用戶可以選擇何時、何地以及如何使用雲計算。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解釋不同類型的雲計算服務,包括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並給出一些例子來說明他們如何工作。我們也將說明雲計算在什麼情況下,不是最好的選擇。
雲計算層次(Stack)
雲計算常被描述為一個層次堆棧(Stack),每個層次建立在另一個層次的頂部,並向上提供服務介面,因此被稱為「雲」。通常,對於雲計算的的定義來自於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NIST將雲計算定義為一個模型,簡易的管理即可方便地按需配置網路訪問,並可以配置計算資源(如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程序和服務)。
這意味著最終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大塊資源。NIST還提供了幾個特點,並且這些特點被認為是「雲」服務中必不可少的。這些特徵包括:
•按需自助式服務。用戶通過注冊獲得服務,而傳統的IT技術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為最終用戶提供服務。
•廣泛的網路訪問資源。可以通過標准平台(如台式機,筆記本電腦,手機等)來訪問服務。
•資源池。資源可被多個客戶享用。
•擁有快速的擴展性。可以隨突發需求高峰來快速擴展。
•計費服務。按照使用協定來進行計費。
近幾年,向市場推出的「雲計算」概念,已經被傳統軟體廠商普遍接受。下圖描繪了雲計算堆棧的三個不同的類別: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對所有三個類別進行區分,而區分這三種方式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
•SaaS通過網路運行,為最終用戶提供應用服務。
•PaaS是一套工具服務,可以為編碼和部署應用程序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務。
•IaaS包括硬體和軟體,例如伺服器,存儲,網路,操作系統。
有人曾將這3個組件相互關聯,並寫了一個比喻為了幫助理解:就其本身而言,單獨的IaaS基礎設施毫無作用,它只能為上一層的資源提供幫助來發揮其生產力,就好比道路的存在是為了汽車和卡車來運送乘客與貨物。在這個比喻中,道路被比作為IaaS基礎設施,而汽車和卡車是坐落在基礎設施之上的工具(PaaS),運送的貨物和人員則可被比作軟體和信息(SaaS)。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本文對SaaS,PaaS和IaaS的差異進行了區分,但是PaaS和IaaS的概念已日趨模糊。現在我們對這些組件的交互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將會把注意力轉向堆棧的頂層——SaaS。
SaaS:軟體即服務
軟體即服務(SaaS)被定義為部署在互聯網上的軟體。通過SaaS授權後,可以訂閱按需服務,即「支付使用」的模式,或通過廣告等方式提供免費服務。這種服務的快速增長使得SaaS迅速流行,因此用戶必須了解,什麼是SaaS,以及在哪些場合下SaaS是重要的。
SaaS的特點
SaaS遵守廣義雲計算中的定義,並有如下特點:
•可通過Web訪問的商業軟體。
•軟體集中式管理。
•軟體通過「一對多」模式進行交付使用。
•最終用戶無需處理軟體升級和補丁。
•應用程序介面(API)可在不同軟體之間集成。
SaaS的適用場合
SaaS為雲計算的最終交付提供了一項技術方法。當使用雲計算時,公司必須考慮所遷移的應用程序是否合適SaaS。在以下場合中將應用程序移植到SaaS是個不錯選擇:
•Vanilla提供的SaaS功能更為全面。一個很好的例子是Vanilla提供的眾多服務中包含了電子郵件;而原先使用的是單一功能的軟體,盡管也能滿足商務需求,但並沒有競爭優勢。
•需要網路或可通過移動設備訪問的應用。例如,移動銷售管理軟體
•用於短期需求的軟體,例如一個特定項目的協作軟體。
•在特定時間需求使用的軟體,例如每月使用一次稅收或收費軟體。
SaaS在引入到商業界後,被Salesforce作為客戶關系管理(CRM)產品廣泛接受。CRM是最流行的SaaS應用之一,同樣,電子郵件,財務管、客戶服務和費用管理也通過SaaS取得了良好的吸收。
SaaS不適用的場合
SaaS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工具,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SaaS並不是軟體交付的最佳選擇。例如,SaaS可能不適合於以下場景:
•在需要實時處理數據,以及高速的數據處理應用
•不允許數據被外部託管的情況
•已有現有的內部部署解決方案能夠滿足所有需求
SaaS,即「軟體即服務」是雲計算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服務,世界各地都在利用雲平台做為服務,但是它使得SaaS的易用性和IaaS變得更為混淆。
案例分析:SaaS使得Groupon公司按需為客戶提供服務
Groupon網站於2008年11月推出,提供了橫跨40多個國家,500多個市場的購物、消費交易平台。公司擁有的數千名員工分布在芝加哥以及帕洛阿爾托辦事處,並且在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區域設立了辦事處。Groupon公司為客戶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和出色的服務。
Groupon公司的客戶服務主任Harrow介紹道:在公司成立的幾個月內,客戶數量以指數級上升。起初,Groupon公司幾乎花費了10%的時間來響應客戶請求。這些事務甚至需要幾個員工才得以應付。隨後,Groupon公司意識到,在沒有一個真正的解決方案前,無法繼續運行下去。
在確信了Groupon的快速增長將繼續後,他對幾個企業級的系統解決方案進行了研究。企業級解決方案非常復雜,並且很難建立,並且會阻礙客戶體驗。Harrow隨後在網上搜索了在線支持軟體,發現了Zendesk。通過對Zendesk進行評估後,Harrow得出了正確的解決方案。
並且他認為Zendesk使用直觀。和其他平台相比,Zendesk更強大,並且評價更高。此外,由於它是一個基於Web的解決方案,能夠對其進行擴展,以支持更多用戶。
現在Groupon僱傭了150多個客戶支持代理,能夠每天處理近15,000個請求。在代理為客戶提供公司服務的過程中,Groupon的宏幫助(即一些FAQ的模板)為公司建立起了一鍵式解決的客戶形象。
同時,Groupon認為Zendesk能夠與其他解決方案更容易地集成,通過在Zendesk中加入GoodData,Groupon能夠擴展和增強其報告,並且不受電子表格的限制。
PaaS:平台即服務
在軟體開發時,平台即服務(PaaS)為SaaS提供了基礎。PaaS被定義為一個計算平台,它使得用戶能夠快速、方便地創建web應用,並且無需擔心維護下層軟體。
PaaS類似於SaaS,不同之處在於其通過網路建立一個軟體平台,而不是通過Web軟體提供服務。
PaaS的特點
PaaS由許多不同的特徵構成,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特徵:
•在相同的集成開發環境中用來開發、測試、部署、託管和維護的應用。
•基於Web的用戶界面來創建工具,可用於創建、修改、測試和部署不同的UI場景
•多客戶架構,可使多個並發用戶使用相同的開發應用
•內置部署軟體的可擴展性,包括負載平衡和故障轉移
•通過公共標准集成Web服務和資料庫
•支持開發團隊協作,包括一些PaaS解決方案以及項目規劃、溝通工具
•用來處理帳單和訂閱管理的工具
盡管PaaS在許多方面類似於第三部分的IaaS,但PaaS有附加的服務價值以及兩個顯著特徵:
1、它是軟體開發的協作平台,可用於管理應用程序的數據源和工作流。一個例子是Heroku的PaaS的,其利用Ruby on Rails語言開發。
2、它允許用戶來利用應用程序的公共數據來創建軟體,該類型的PaaS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方法來創建具有一系列具有公共數據格式或類型的應用程序。Force.com的PaaS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PaaS的重要性
當多個開發人員對同一個項目進行開發或者需要外部人員對開發進行交互時,PaaS特別有用。下面的案例表明,對於那些擁有客戶關系管理工具(例如銷售信息)並希望應用程序能充分利用這些數據的人而言,PaaS被證明是無價的。同時,對於那些希望自動化測試和部署服務的開發人員,PaaS是非常有用的。
基於迭代和增量開發的方法使得軟體開發加快並得以普及,它簡化了PaaS的開發和軟體迭代的困難度。
PaaS的一些例子有:谷歌的App Engine,微軟Azure服務,以及Force.com平台。
不適合使用PaaS的場合
我們認為,PaaS將成為軟體開發的主流方法。實現流程自動化、並且使用預先定義的組件和構件,自動部署到生產的能力將提供足夠的價值,並且非常有說服力的。雖然如此,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PaaS可能並不太理想,例如:
•當應用在託管時需要較高的可移植性
•當專用開發語言會妨礙今後的另一提供商的上層服務
•當應用程序性能需要通過底層硬體和軟體來進行定製
案例分析:Menumate公司部署使用PaaS
Menumate為澳大利亞的整個酒店行業銷售硬體和軟體。使用PaaS的優勢使得Menumate在Force.com在遷移的過程中,能夠使用相同的應用程序。
為其負責軟體開發的Trineo公司的執行董事Fowlie說,使用Force.com的PaaS平台允許Menumate得以集中控制。
Trineo的執行董事Keswani覺得傳統方式需要顯著增加基礎設施、連接以及安全性需求,而Force.com平台本身提供的這些非功能性需求,使得Menumate和Trineo能夠純粹專注於開發所需的功能。此外,利用PaaS的做法意味著Trineo可以採取現有的集成和自動化部署工具來簡化整個軟體的開發過程。
通過使用PaaS,Trineo已經能夠在不同業務中利用一系列現成的應用程序來開發新應用。以下是PaaS的一些應用:
許可證密鑰:Menumate軟體通過使用許可證密鑰來激活客戶已支付的功能。PaaS編程語言的強大功能允許Menumate軟體快速部署到Force.com(其許可證密鑰通過Salesforce.com的CRM中鏈接),這使得銷售和支持人員可以快速查看許可證的狀態。
案例管理增強:Menumate處理的很多案例與消耗品訂單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enumate擁有一個單獨的基於DOS的應用程序,允許用戶創建訂單和發票。Menumate能夠在支持案例中添加產品,並用現有的集成軟體自動將發票發送到會計軟體上。
標簽印刷:另一項傳統應用,能夠為耗材和硬體創建貨運標簽,並將其發送給發送客戶。使用PaaS技術,可以將這些標簽直接列印到客戶記錄中。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了雲計算基礎架構,包括伺服器、存儲、網路和操作系統。它作為一種按需服務,使得客戶無需購買伺服器、軟體、資料庫空間或網路設備,而只要按需購買這些資源的外包服務。
正如以往的白皮書介紹過,IaaS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通常它可以分為公共和私有兩種基礎設施或是兩者的組合。「公共雲」被認為是包含了共享資源並在互聯網上部署了自助式服務的基礎設施。
相比之下,「私有雲」也集成了一些諸如虛擬化等的雲計算功能,但它是運行在專用網路上的基礎設施。此外,一些託管服務提供商已經開始在提供傳統託管服務的同時,也提供公共或私有雲的網路組合。這種組合方式通常被稱為「混合雲」。
IaaS的特點
與之前兩個部分的SaaS和PaaS相比,IaaS的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可以說,它普遍遵守以下幾個核心特徵:
•以資源分配作為服務
•允許動態調整
•成本可變,以效用定價
•通常在單一硬體上支持多用戶
目前已有大量的IaaS供應商,其中既有諸如Amazon和Rackspace的超大型雲供應商,也有區域型的佼佼者。
正如之前所述,PaaS和IaaS的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因為供應商正將平台工具作為IaaS的一部分來幫助雲的多種類型的部署。
IaaS的適用場合
IaaS在與雲計算密切相關的場合下將會發揮效益,這些場合包括:
•要求基礎設施能在任意時刻能適應變化多端的需求量
•當新公司沒有預算投資於硬體
•當公司發展迅速,在擴展硬體時遇到問題
•當公司迫於預算限制,需要將資金轉移到經營開支上
•一些特定的商務領域,也可用於測試或臨時性的設施需求
不適合使用IaaS的場合
雖然IaaS有可擴展性強和大規模部署迅速的優勢,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它的局限性。在以下場合中,建議慎用IaaS:
•限於法律的規定,要求數據存儲和處理進行隔離
•對基礎設施有非常高的性能要求,或原先的內部部署或專用託管基礎設施已經滿足需求
案例分析:Live Smart通過採取基礎設施來幫助減肥者
Live Smart是推廣該飲食解決方案的幕後公司,主要出版飲食類書籍和策劃在線活動。Beyond Diet是該公司旗下的一個與減肥者互動的社區網站。
從2008年起該公司的業績增長迅猛,甚至在2010年有了50倍的收益增長。這相當於網站有30萬日的均實訪客量,峰值甚至高達100萬人次。當在考慮基礎設施的架構時,Beyond Diet需要的是可託管性和可擴展性。重要的是,Beyond Diet網站規模需要動態的擴大或縮小的能力,以來應對定期的大流量高峰。
Live Smart首席技術官Rob·Volk說:「遷移到雲基礎設施後他省心了,而在此之前Live Smart在其網站上需要有一個兼職系統管理員,這是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現在有了Managed Cloud(由雲提供商Rackspace提供的IaaS服務),Rackspace基本上可以扮演我們的Linux和Windows系統管理員,全天24小時任何時刻如果發生當機,幾分鍾之內他們的工程師就會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個雲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這種基礎設施。」
對於Volk來說,將其網站移動到雲的主要動力是他可以更加專注核心業務,而讓那些基礎設施的專家來日常管理雲的運維,因為雲供應商提供多級冗餘的硬體、快速的配置和高度的靈活性,這些都起了決定性因素。有趣的是,Volk甚至從未考慮過經營自己的物理伺服器,而是考慮究竟選擇託管伺服器還是雲中的一個。
他選擇了雲還因為它降低了成本,相比那些專用伺服器,雲的選擇有更高的靈活性。
Volk正在使用多個雲服務提供商:他有三個Web伺服器,多個資料庫伺服器和一個Rackspace的負載平衡器,同時也使用Amazon的S3服務。
Volk認為其中最大的好處是雲基礎設施的可擴展性。他解釋說:「每當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去節食,我們的伺服器的高峰時間正是在每年的1月到到3月之間,此時網站的流量是平時的三倍,而利用雲伺服器,我們只需在幾分鍾之內就能建立好新的Web前端。一旦流量下降,我們可以關閉這些前端。只有在雲虛擬化環境中,我們才可能有這樣的可擴展性。」
結論
雲計算不是一個單一的術語,而是一個總稱,它提出了IaaS作為基礎、PaaS作為開發工具、SaaS作為頂層應用,來取代以往的內部部署應用服務。
對於那些打算遷移到雲計算的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需要了解雲計算的每個層面,並結合自己的情況來決定哪些是適合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
隨著IT的發展,雲計算將加速變革,並將成為未來IT默認的交付方式,所以公司應該盡早考慮將其業務遷移到雲計算上。小鳥雲——企業級雲服務商
G. 雲計算定義
雲計算定義:雲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路「雲」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後通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並返回給用戶。
雲計算特點:
1.大規模、分布式
「雲」一般具有相當的規模,一些知名的雲供應商如Google雲計算、Amazon、IBM、微軟、阿里等也都擁能擁有上百萬級的伺服器規模。而依靠這些分布式的伺服器所構建起來的「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虛擬化
雲計算都會採用虛擬化技術,用戶並不需要關注具體的硬體實體,只需要選擇一家雲服務提供商,注冊一個賬號,登陸到它們的雲控制台,去購買和配置你需要的服務(比如 雲伺服器,雲存儲,CDN等等),再為你的應用做一些簡單的配置之後,你就可以讓你的應用對外服務了,這比傳統的在企業的數據中心去部署一套應用要簡單方便得多。而且你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你的PC或移動設備來控制你的資源,這就好像是雲服務商為每一個用戶都提供了一個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一樣。
3.高可用性和擴展性
那些知名的雲計算供應商一般都會採用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基於雲服務的應用可以持續對外提供服務(7*24小時),另外「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來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4.按需服務,更加經濟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服務,甚至可以按使用量來進行精確計費。這能大大節省IT成本,而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也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5.安全
網路安全已經成為所有企業或個人創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企業的IT團隊或個人很難應對那些來自網路的惡意攻擊,而使用雲服務則可以藉助更專業的安全團隊來有效降低安全風險。
H. 雲計算的概念是什麼
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做什麼,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那麼雲計算與大數據的關系是什麼呢?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的分析一下。
雲計算:雲計算是通過互聯網提供全球用戶計算力、存儲服務,為互聯網信息處理提供硬體基礎。雲計算,簡單說就是把你自己電腦里的或者公司伺服器上的硬碟、CPU都放到網上,統一動態調用,現在比較有名的雲計算服務商是亞馬遜的AWS。
大數據:大數據運用日趨成熟的雲計算技術從浩瀚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進行信息歸納、檢索、整合,為互聯網信息處理提供軟體基礎。大數據,簡單說,就是把所有的數據放到一起分析,找到關聯,實現預測。這里的所有數據對應的是之前的抽樣調研取得的部分數據。
雲計算與大數據的關系:
雲計算是基礎,沒有雲計算,無法實現大數據存儲與計算。大數據是應用,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就缺少了目標與價值。兩者都需要人工智慧的參與,人工智慧是互聯網信息系統有序化後的一種商業應用。這才是:雲計算與大數據真正的出口!
而商業智能中的智能從何而來?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大數據這個工具來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從而得出一些關聯性的結論,從這些關聯性中來獲得答案,因此,大數據是商業智能的一種工具。 而大數據要分析大量的數據,這對於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處理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傳統的方式是需要一個超級計算機來進行處理,但這樣就導致了計算能力空的時候閑著、忙的時候又不夠的問題, 而雲計算的彈性擴展和水平擴展的模式很適合計算能力按需調用,因此,雲計算為大數據提供了計算能力和資源等物質基礎。
I. 雲計算的概念是什麼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么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 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