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神舟十三號有什麼新技術

神舟十三號有什麼新技術

發布時間:2022-11-21 10:28:09

A. 即將回家的神舟十三號,都解鎖了哪些新成就

開展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實驗

根據媒體的報道來看,在2021年10月16日搭乘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太空生活160天後將計劃在四月中旬的時候返回地面。在這160裡面,他們在太空中解鎖了多種新成就,其中就包括在太空中開展了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實驗。具體是指航天員首次在太空中利用手控遙作設備,來控制貨運飛船與空間站進行交會對接,對空間站與來訪飛行器手控遙操作系統的功能性起到了初步驗證的作用,為後續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B. 神舟十三號快速返回:將比神十二縮短20小時!到底是什麼新技術

神舟十三號載著我國的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中的任務即將結束,對於神舟十三號何時返回地面,目前還是沒有確定時間,但是, 對於神舟十三號的返回技術上,卻能夠實現快速返回,神舟十三號的返回將會比神舟十二號縮短近20個小時。

我國的翟志剛,王亞平與葉光富這三位宇航員,在登上神舟十三號之後就來到了太空中,開啟了半年的太空任務,這半年任務的開啟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實驗和活動,對於這三位宇航員來說也是他們肩上的重任,最後這三位宇航員帶回地面的信息和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時間來看,目前這半年的太空任務也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三位航天員究竟何時回到地面,目前來看還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而神舟十三號這一次的返回將會採取新的技術,在使用了這個新技術之後,就能夠比神舟十二號縮短將近20個小時。

航天員們在軌期間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所執行的任務期間都有著很高的安全保障度,我國在航空航天技術上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載人航天技術方面,也實現了獨立自主,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突破並且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才能夠為接下來的載人航天工程帶來更多的發展可能。

我國在空間站當中的發展,也逐步突破了一系列的技術門檻,現在在空間站關鍵技術方面來說,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接下來空間站的全面建造,將會因為突破空間站關鍵技術而有更多的進展。

這一次,神舟十三號當中載了一個女航天員,那就是王亞平, 王亞平也成為了國內第一個進入到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並且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在國內的載人航天史上也有著重要意義。

王亞平雖然說在此前也有著跟隨著神舟十號進入到太空的經歷,但是,在跟隨神舟十號進入太空的時間來看,也僅僅停留了兩個多星期, 目前,現在王亞平在國內的女航天員太空飛行時間上來說是最長的一個。

神舟十三號接下來返回地面的時間也越來越接近,而這三位宇航天員在空間上也在慢慢地去結尾自己的任務和工作,現在進入到了收拾自己行李的階段,這三位宇航員在離開空間站之前,必須要打掃好空間站裡面的環境,騰出更多的空間,留下一個干凈然後又很整潔的整體環境,這樣的話,為接下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的到來,做好更多的准備。

當然,網上也有不少人比較關心的就是神舟十三號的具體返航時間,雖然說現在神舟十三號的返航時間還並沒有公布出來, 從神舟十三號發射升空到所需要執行任務的時長來看,預計在今年的4月中旬將會到達最後的期限,也就意味著,神舟十三號將會在4月中旬就基本確定返航時間。

而在神舟十三號返回地面之前,不僅僅是宇航員們做出准備,科研人員和相關的技術人員也會對神舟十三號進一步監測,並為安全返回地面做出更多的提前准備。

神舟十二號以及神舟十一號在返回地面的時候,其實所採取到的返回技術是相同的:

首先,飛船與空間站肯定是要先分離才能夠完成返航。

其次,分離完成之後,飛船是要先繞著地球轉動, 慢慢地適應下來之後,才能夠為接下來的返回地面做好准備。

最後, 飛船返回地面之前是沒有很好的條件達到著陸的准備,而這個時候,飛船還是在繞著地球轉動和飛行, 當轉動到一定時間之後,飛船的軌道將會慢慢的靠近著陸場的上空點位置,所以接下來飛船隻需要脫離軌道並且下降高度,就能夠完成著陸點的返航。

神舟十二號在此前完成著陸的時候,繞著地球轉動了18圈,才能夠完成最後的點火制動降軌,再返回艙內,宇航員在進入到大氣層的時候,由於大氣層是有著很高的溫度,所以要先經歷過高溫之後,才能夠完成在著陸點上的安全著陸。

無論是從點火制動還是在著陸點安全著陸,神舟十二號所用上的時間也沒有超過50分鍾,畢竟神舟十二號所採取到的技術也是比較先進的,然而在飛船真正脫離空間站,並且在地面上著陸的時候,神舟十二號所用上的時長就達到了28小時。

那麼,也就是說,如果說想要加快飛船的返回速度,那麼就要在點火制動前的時間進行一定的控制,並且在著陸點上以及著陸條件當中找到更多的准備,才能夠縮短著陸的時間。

相比較於國內的神舟十二號的安全著陸時間,俄羅斯航天局的聯盟號在完成了空間站脫離軌道並且繞地球飛行之後,到真正的著陸到地面,其實所用上的時長也不過是三小時,而且在降落著陸場的時候,也只用了56分鍾,聯盟號的返回技術還是比較好的,這也就被稱為快速返回技術。

在技術驗證上如果能夠通過的話,相信接下來,神舟十三號也可以通過快速返回技術來達到將宇航員送回地面並安全著陸的目的,不過,中國的空間站依然是要完成飛船脫離空間站,並且在著陸前圍繞著地球繼續轉動和飛行,才能夠完成安全著陸。

神舟十三號接下來的著陸條件准備,就是會繞地球轉動五圈,在飛船點火制動之後以及到最終的著陸場降落所需要的用時是50分鍾,從飛船脫離空間站,並且真正的著陸,預計下來將會比神舟十二號縮短20個小時,所以在接下來神舟十三號的真正返航時間,相信不少人都是十分期待的。

神舟十三號接下來的快速返回,將會採用快速返回技術,而這一個技術相比較於原來神舟十二號的安全著陸時間來看,將會縮短20個小時,在快速返回技術上的發展,我國也在不斷的突破新的門檻。

而這一次,俄羅斯聯盟號在快速返回技術上就有了很好的技術驗證, 通過這一次聯盟號的快速返回技術來看,我國採用這一個技術也是能夠更好的提高返回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更好的保障三個宇航員的安全。

縮短繞地球轉動的時間以及在脫離軌道之後,飛船要保證安全的著陸,那麼雖然說所需要達到的條件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著陸場的上空,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必備條件才能夠完全安全的著陸。

如何能夠更好地保障宇航員的安全,以及提高返回效率的話,那麼這一次快速返回技術將會帶來很好的驗證,雖然說這一次神舟十三號的返回時間還並沒有完全確認,但從完成任務的時間來看的,基本上是能夠確定在4月的中旬就能夠完全回到地面。

而三位宇航員在開展了這半年太空任務當中來看,在軌期間所完成的這些太空實驗,包括出艙活動和授課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為接下來在空間站的發展,以及在接下來人類對天體的研究上帶來更多的貢獻。

神舟十三號的這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生活的這一段時間,也能夠為接下來空間站的全面建造做好更多的准備, 畢竟空間站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三位宇航員,同時還要保障任務的進行,在空間站技術方面如果說不能夠很好的發展,到時候還會遇到很多的難題,也會阻礙我國在空間站方面的發展。

C. 神舟十三號快速返回:將比神十二縮短20小時!到底是什麼新技術

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號載人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航天英雄身在其中。 如今,這次航天行動已經基本完成了太空任務,剩下的時間主要一些整理和善後工作,也包括收拾一下空間站的環境,給下次來空間站工作的航天工作者們一個舒適的環境。

截至目前,我們還不知道三位航天員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著陸。不過值得一提的就是,神舟十三號使用了黑 科技 ,在降落時間上,神舟十三號要比神州十二號少20個小時, 那麼神舟十三號為什麼可以做到用如此快的速度進行安全降落?這背後有什麼新的技術呢?

一、載人航天飛船降落原理

為了可以讓各位讀者理解後面的內容,我們首先就要簡單說一下航天飛船的主要降落原理。

對於太空中的很多運動都是圓周運動,飛到太空之中的空間站也好,載人航天器也好, 其實也不是直接向上飛就可以沖出地球的,這中間需要航天器做圓心和半徑逐漸變化的運動,逐漸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此時此刻航天器才可以成為地球的衛星,進入太空之中。

所以對於載人航天器的返回過程來說,也並不是瞄準一個著陸的地方直接飛過去就可以的。 降落的過程也是需要不斷的在太空中進行圓周運動,改變航天器的姿態。 當航天器的姿態被調整為推進艙在前,軌道艙在後的狀態,而航天員所在的返回艙就在兩者中間, 其實軌道艙和推進艙就是兩個不同用處的航天器動力裝置,不管是起飛還是回歸,沒有這兩個工作艙的幫助是做不到的。

在距離地球高度差不多400千米的時候,姿態調整完畢,隨後軌道

艙就行脫離,繼續調整飛船的俯仰角,讓接下來「制動」的工作效率達到最高。 俯仰角調整完了之後,這個時候直接看過來,飛行器應該不是正對地球的。

隨後推進艙自動點火開始工作,推進的方向和航天器運動方向相反以此來達到減速的目的 ,這之後,原本在地球外面進行圓周運動的飛行器會因為速度降低,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圓周運動的半徑越來越小。 這個過程讓航天器的飛行速度越來越低,從而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

當飛行高度降低到距離地表145千米的時候,飛行棋再次調整姿態,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做圓周運動了。 經過大氣層的高溫之後,此時返回艙距離地表10千米, 多個功能不同的降落傘輪番打開進行減速。下降到1到2米的時候,反推發動機自動點火,最終成功落地。

從這個過程來看,其實飛船降落並不是一個很快的事情,尤其是在減速過程。 那麼神舟十三號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二、神舟十三號的黑 科技

神舟十二號當年返回地球的時候,從脫離空間站開始,減速過程用了27個小時,繞地球18圈,返回艙脫離後到落地用了49分鍾,一共用了28.3個小時成功降落。

而現在的神舟十三號只會繞地球5圈,計算用時差不多7.5個小時,降落過程原理是一樣的,所以返回艙從脫離到落地也是用49分鍾,加在一起約有8.3個小時,這說明神舟十三號的降落時間要比神州十二號的降落時間整整少了20個小時, 神州十三號有什麼黑 科技 呢?

其實要想加快降落速度,最重要的就是要讓飛船在一定程度上盡快減速,這就需要推進艙的動力足夠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 那就是推進艙的點火速度要快,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飛船的降落速度就可以提前。

神舟十三號搭載的新「黑 科技 」就是解決這個兩個問題的,它的名字也非常直白,就叫做「快速返回系統」 ,通過各種系統協同作戰,調節飛船推進艙的工作, 讓飛船的點火速度更快,減速效率更高,飛船的降落也就快了起來。

那麼為什麼這樣做呢?這其實也算是航天器科研中的知道重要問題。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航天器的降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三位航天員的安全;如果把目光放長遠開看,這也算是我國航天器事業的一個重大進步,在這些科研成果的摸索過程中,也可以完善我國對航天器的研究,為以後真正的「星際旅行」等工作進行了鋪墊。

最後祝三位航天英雄可以安全抵達地表,為我國這個階段的最後一次航天工作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D. 神舟十三號快速返回:從28小時縮短為8小時!到底是什麼新技術

為期半年的太空任務即將結束,我國的神舟十三號即將離開中國空間站,載著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與葉光富返回地球。那麼,神舟十三號的返回時間預計是哪一天呢?神舟十三號這次返回採用了什麼新技術,為何能大幅縮短時間呢?

神十三的航天員在軌期間,開展了一系列的太空實驗,進行了兩次出艙活動,開展了兩次太空授課活動。在神舟十三號任務期間,我國對空間站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驗證,為今後的空間站全面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女航天員的王亞平創造了多項第一,她是第一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中國女航天員。再加上王亞平曾隨神舟十號進入太空,在太空中停留了兩周多的時間,她目前成為我國在太空中飛行時間最久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十三號任務已經進入尾聲,不久後將與空間站分離,然後返回地球。目前,三位航天員正在空間站上收拾打包,在他們離開空間站之前,要給神舟十四號的航天員留下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

接下來,大家普遍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之一是,神舟十三號究竟會在哪一天返航呢?

目前,神十三具體在哪天返航並沒有公布。神舟十二號在2021年6月17日發射升空,在同年的9月17日著陸。神舟十三號在2021年10月16日發射升空,任務時長約6個月,在今年4月16日剛好到了期限。

如果在神舟十三號返回前,中國空間站沒有進行大幅變軌,並假設這次還是在神舟十二號的著陸點著陸,那麼,空間站預計會在本月16日經過東風著陸場上空,這意味著那天可能就是神舟十三號的返回日期。此外,接下來的17日、18日,神舟十三號也有機會進行著陸。總之,神舟十三號預計會在本月中旬返回地球。

神舟十三號的快速返回有多厲害?

神舟十二號在返回時,與此前的神舟十一號很像。飛船先是與空間站分離,然後繞著地球轉動。飛船並沒有直接進行著陸,因為飛船沒有經過著陸區的上方,沒有條件著陸。飛船此時以大約每秒7.7公里的速度繞著地球飛行,每隔大約1.5小時繞地球轉一圈。

神舟十二號繞著地球轉了18圈,飛行了大約27.5小時後,飛船的軌道將會經過著陸場上空。此時,飛船進行點火制動降軌,脫離原來的軌道,高度逐漸下降。返回艙將會載著宇航員再入大氣層,經歷上千度高溫的炙烤後,最終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從開始點火制動,到最終在地面上安全著陸,神舟十二號用時49分鍾。從飛船脫離空間站,到最後在地球上著陸,神舟十二號用了28.3小時。由此可見,想要加快返回的速度,關鍵是要縮短點火制動前的時間,盡快找到飛船著陸的時間窗口。

相比之下,俄羅斯航天局的聯盟號載人飛船在脫離國際空間站後,只需繞地球轉兩圈左右,就能進行點火制動,整個過程只持續了3小時多一點。在點火制動後,聯盟號用時大約56分鍾降落著陸場。從飛船脫離空間站,到最後在地球上著陸,聯盟號只用了大約4小時,這就是快速返回技術。

經過前期的一系列技術驗證,神舟十三號也將採用快速返回技術進行著陸。可以預見,在中國空間站將要飛過東風著陸場上空之前的幾圈,神舟十三號將會脫離空間站,獨自完成著陸前的最後幾圈繞飛。

神舟十三號將會繞地球轉5圈,耗時大約7.5小時。隨後,飛船點火制動,脫離軌道,再入大氣層,最終在東風著陸場降落,耗時也是大約49分鍾左右。從脫離空間站,到最後在地球上著陸,神舟十三號預計將耗時8.3小時,這要比神舟十二號的返回時間縮短了20小時。最後,讓我們一起期待神舟十三號的凱旋!

E. 神舟十三號嘗試新技術,4小時從空間站返回地球,該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神舟十三號能夠用時短短4小時從空間站返回地球,該技術的原理是其實是我們的航天技術人員通過對風險的一個把控,從原本需要進入地球軌道十幾圈的繞行裁剪縮短至只需要繞行5圈的一個快速返回方案。

F. 即將回家的神舟十三號,作出了哪些突破

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承載了不少物資,帶著國人的希望,完成任務,返回地球。這一航天飛船承載了三位航天員,在固定軌道上運行了五個月,突破了許多科技,創造了許多新成就。下面小編介紹一下神舟十三號的突破。

博威合金新材料品質提升

博威航天材料打造了神舟系列的六號、七號、十三號飛船,保持與時俱進。神舟十三號航天飛船材料耐熱態和冷態壓力更好,更容易焊接和加工,其強度提升至800MPa以上,實現良好的抗磁、耐磨,保持良好彈性和穩定性,承受太空特殊溫度環境壓力。神舟十三號航天器存在於極端低溫和高溫環境中,一方面要適應環境,一方面保持良好通訊,完成一系列任務。博威合金材料同中國航天事業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G.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快速返回,背後運用了哪些黑科技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快速返回,背後運用了哪些黑科技?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新聞記者認識到,本次保駕護航神舟十三號的主傘總面積達1200平米,由1900幾塊傘衣拼湊而成,所有進行後可以遮蓋3個籃球場地,弄直長短近70米,可以跨過足球場地,是全球最大的環帆傘。

滑翔衣的生產加工是神州飛船研發歷程的重要一步。如何在比較有限的室內空間里確保1200平米主傘的全部規格精確及時是最讓精英團隊頭痛的問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降落傘研製中心小組長楊霞,關鍵承擔神舟十三號滑翔衣加工工藝的定編,及其設計方案生產加工生產流程、優化工藝流程內容,制訂生產製造環節的產品品質確保控制方法,處理滑翔衣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據她詳細介紹,在商品復診階段,該精英團隊組員要從滑翔衣生產製造的全步驟復診商品每一個零部件加工的一致性情況,要確保96根切向帶生產加工後的針跡松緊一致,保證每一根切向帶長短一致,保證產品品質萬無一失。

H. 神舟十三號成功著陸,首次運用「快速返回技術」,有多厲害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4月16日上午10時,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乘組在圓滿完成為期183天的空間站飛行任務後,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成功返回地面。



這是「神舟」系列飛船的第13次飛行,是中國實施的第8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第二次空間站飛行任務,創下了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任務飛行時間最長、任務項目最多的紀錄。


飛船返回技術的發展


此次神舟十三號返回,有一個名詞一直在被提起:「快速返回技術」,所謂的「快速返回技術」,指的是神舟十三號飛船和空間站組合體分離後,將原本需要約20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制動離軌段,縮減到短短4到5個小時完成,從而確保航天員能夠快速返回地面。



看起來無非是「20個小時」到「5個小時」的差別,但事實上「快速返回技術」和「快速對接技術」一樣,都屬於返回/對接技術的「進階」。那麼,「快速返回技術」到底是怎樣做到的、人類 歷史 上的載人航天器,都是如何返回地面的呢?



在大伊萬的印象里,人類載人航天史上,先後出現了三代返回技術,分別是第一代的「飛船再入、彈射座椅返回技術」,第二代的「飛船再入、降落傘減速返回技術」、第三代的「軌道器再入、直接降落在機場返回技術」。



先說第一代返回技術,此代返回技術以蘇聯「東方」系列載人飛船為典型代表,主要技術特徵和技術步驟是:飛船輸入導航參數,載人艙段和服務艙段分離,爾後建立再入姿態,進入高層大氣,利用大氣層實施氣動減速,待到達低層大氣後,航天員啟動彈射座椅彈射出艙,用降落傘降落到地面,飛船不繼續減速,而是撞地墜毀。



這種航天員返回技術相對簡單,比較適合蘇聯第一代載人飛船體積狹小、難以安排布置大型減速主傘的客觀情況,人類 歷史 上第一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就是採用這樣的方式返回地面的。但是,這種靠彈射座椅彈射、使用降落傘落地的方式,可靠性和安全性非常差,對飛行員的生理和心理都是相當大的挑戰。因此,很快就被全面淘汰了,只在美國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飛船上,作為備用的逃逸設備被保留了下來,但也從來沒有真正運用過。



而第二代返回技術,也即「飛船再入,降落傘減速返回技術」,分別被美蘇兩國運用在了自己的「水星」系列載人飛船(1962年2月實施首次地球軌道飛行)、「上升」系列飛船(1964年10月實施首次三人航天器飛行)上。所謂的「降落傘減速返回」,顧名思義,飛船實施制動離軌、多次調姿、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建立再入姿態、穿過高層大氣,進入低層大氣後,航天員和飛船不分離,飛船上安裝大型減速傘,打開減速傘後,將飛船的下降速度降低到合適的區間,並完成著陸。



目前,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俄羅斯的「聯盟-TM」系列飛船,美國的「載人龍」和已經退役的「阿波羅」系列飛船,均採用了這一著陸方式。當然在具體的著陸參數設置和部分設計細節上,以上飛船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的:



以美國而言,NASA設計的載人飛船偏好海上濺落,海上濺落的優勢是海水緩沖相對較好,可以相應提高飛船的再入速度,如載人登月飛船再入時,就必須選擇在海上濺落;



同時,海上濺落對飛船返回參數的選擇比較寬泛,可以選擇相對較大的著陸區,甚至不用擔心飛船落偏方向,在海上濺落時,飛船也不需要設計反推火箭等;



但是,海上濺落的劣勢是飛船抗浪性較差、遭遇大風大浪容易發生沉沒事故、給航天員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如美國在「水星」計劃中,就出現過飛船濺落時莫名其妙地彈開了艙門、沉入大海最終沒有被打撈起來的問題,讓航天員加斯格里森差點丟了小命。



而中、蘇(俄)的載人飛船偏好陸地著陸,陸地著陸的優勢是安全性相對較好,不用擔心飛船進水沉沒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海上搜救的問題。比較適合中、蘇(俄)等國海軍力量薄弱,對海域(對蘇聯來說是溫暖水域)控制權不足,但陸地面積相對廣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的現狀。



當然,陸地返回對再入速度的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飛船必須實施有效的制動減速,增設反推火箭,盡最大可能降低著陸速度等。總的來說,「陸地著陸」和「海上著陸」無太大的區別,也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只能說中、蘇(俄)、美三國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飛船回收方式。


「機場著陸」返回技術


盡管「飛船再入,降落傘減速返回」的技術,到「阿波羅」飛船和「聯盟」系列飛船階段已經完全成熟,但美蘇兩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依然沒有放棄研發新一代載人航天器的著陸技術。這就是美國、蘇聯太空梭軌道器採用的「機場著陸」返回技術:



以美國的太空梭軌道器為例,在返回地面之前,經歷建立再入姿態後,需要在自動駕駛設備的協助下,在高空實施一個巨大的S型轉彎,這一S型轉彎將幫助飛機完成減速,從24馬赫降低到10馬赫,再進一步降速到3.5馬赫左右。


太空梭再入過程的地面航跡示意圖


此時太空梭軌道器的飛行高度大約為30千米,並脫離黑障區域,建立和地面的通聯,由正常的機場進近引導軌道器再實施一個S型轉彎,完成轉彎後,太空梭軌道器將減速到亞音速,高度降低到2000米以下,最終使用正常的ILS著陸系統,在機場跑道上著陸。


降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愛德華空軍基地的航跡示意圖


但相比波音737系列客機約135節的著陸速度,太空梭軌道器的著陸速度一般高達200節以上,對著陸系統和跑道的要求要遠遠高於普通的大型客機。


「暴風雪」號太空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美國的太空梭軌道器採用無動力滑翔著陸的方式,蘇聯的「暴風雪」太空梭軌道器,特地安裝了兩部RD-33型發動機,可以讓它在大氣層中實施機動飛行,該型太空梭軌道器也第一次初步具備了「空天飛機」的雛形。



但是,由於太空梭系統的製造、使用、維護價格實在太高,高到遠遠超過了美蘇兩國的承受能力。同時,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太空梭的成熟度始終趕不上更加可靠的載人飛船,蘇聯解體後,「暴風雪」號太空梭以極快的速度被丟進了垃圾場,而NASA在慘淡經營了許久後,也終於在連續墜毀兩架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太空梭軌道器,第三代載人航天返回技術變成了曇花一現。


「快速返回技術」


因此,目前最為先進的載人飛船返回技術,就是基於第二代「飛船再入、降落傘減速著陸」技術改進的「快速返回技術」。所謂的「快速返回技術」,主要「快速」在飛船的制動離軌階段,原有的飛船制動離軌階段,需要實施兩到三次變軌調姿、一次變軌減速,才能進入慣性滑行段。



按原有的返回程序,三次變軌調姿、一次變軌減速需要約15圈飛行、20個小時才能完成,從空間站撤離、到返回地面,大約需要1天時間,在這期間,由於飛船已進入返回階段,故而航天員必須被固定在座椅上,無法移動,甚至也難以進食,對航天員的生理有比較大的影響。



而在實施快速返回程序後,變軌調姿、變軌減速可以在4圈、6個小時左右就基本完成,從航天員撤離空間站,到返回地面,可以在不到10個小時內完成。比如此次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凌晨0點44分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分離,上午10時許飛船就已經著陸,前後花了9小時多一點的時間,這背後對飛船程式控制、地面遙測能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咱們的神舟系列飛船,已經實現了空間站快速對接、飛船快速返回,可以說是做到了當前載人飛船返回的最高水準。但是,未來如果我們要遂行載人登月任務,新的921載人飛船大概率要使用新的海上著陸技術,這對我們的載人航天返回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I. 神舟十三號創造了哪些新紀錄

1:首次實施「快速返回」神舟十三號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於2021年10月1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駐留了6個月,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神舟十三號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方案,減少繞飛圈數,將航天員返回過程由11圈縮至5圈,返回時長從原來的28個小時左右縮至9個多小時」。

有外媒報道稱,神舟十三號是目前中國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飛船,同時也是返回速度最快的飛船。該飛船返回艙是自2005年以來首次實現直立落地,這首先考慮的是航天員的舒適,也利於航天員返回地面後進行重力再適應。

作為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發射的第二艘載人飛船,從「出發」後首次徑向交會「天和」到「回家」時首次實施「快速返回」,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不斷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新高度。

委內瑞拉南方電視台報道稱,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駐留太空時間的最長紀錄。歐洲時報網援引路透社報道稱,神舟十三號圓滿完成了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美國太空新聞網站稱,神舟十三號在軌駐留6個月,創下新紀錄。

2:王亞平完成了中國女性的首次太空行走

在本次的神舟十三號航天任務中,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作為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首次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

美聯社4月16日報道稱,在這次任務中,航天員王亞平完成了中國女性的首次太空行走。

法新社報道稱,2021年11月,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艙外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和翟志剛在6小時的太空行走中安裝了空間站設備。

美國太空網報道稱,隨著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的先後成功出艙,標志著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她完成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的壯舉。此外,王亞平也是中國第一位進駐天宮空間站的女航天員。

3:中國空間站將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 被贊「偉大範例」



探索未知宇宙、發展航天技術,是人類的共同事業,離不開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國際合作是航天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空間站是歷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目前已經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表示,中國開放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4月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立項實施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巴基斯坦以及聯合國外空司、歐洲航天局等多個航天機構和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實施了形式多樣的合作項目,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

「中方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空間站歡迎外國航天員來訪,並與中國航天員一道,共同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汪文斌說。

【來源:中國網】

J.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表面燒蝕程度減輕了許多,是採用新技術了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著陸的經歷與過程,然後再了解是否採用了新技術。

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而且我們的三位航天英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都身體狀態良好。三位航天英雄在我國的空間站中一共工作了18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任務的時間紀錄。

3,利用導熱性能好、熔點高、熱容量大的鈦合金等復合金屬材料都是返回艙防熱的重要材料。這些材料可以吸收大量的熱量,並且將這些熱量儲存在外層中,從而保護返回艙內部不受到高溫的腐蝕。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的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表面燒灼程度輕的原因和技術。最後:衷心地祝願我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強大,發展得越來越好。

閱讀全文

與神舟十三號有什麼新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煤化工煤化工產品有哪些 瀏覽:310
三星自動同步數據在哪裡設置 瀏覽:562
細莫食品怎麼代理 瀏覽:570
廣東米香型酒有哪些代理品牌 瀏覽:343
延慶區防水技術服務有什麼 瀏覽:812
旋轉小火鍋市場如何 瀏覽:697
怎麼用前端技術軟體 瀏覽:128
怎麼將小程序傳到朋友圈 瀏覽:727
交易稅如何提高免稅 瀏覽:285
創造與魔法交易紅馬怎麼交易 瀏覽:570
怎麼回復微信的數據 瀏覽:838
護胃的電子產品有什麼 瀏覽:87
感測器數據如何傳輸到阿里雲 瀏覽:105
哪些產品是低熱量 瀏覽:173
怎麼下掉商品櫥窗內的產品 瀏覽:259
wps數據圖有哪些 瀏覽:699
農業產品交易app有哪些 瀏覽:671
北京醫院患者信息保留多久 瀏覽:277
代理奶粉有哪些品牌 瀏覽:692
市場調查法有哪些因素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