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如何使用中國技術

如何使用中國技術

發布時間:2022-11-21 04:04:17

『壹』 如何利用新技術,尤其是工業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製造業

第一,引導地方政府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長。若干年來我們主要以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客觀上鼓勵了地方政府不顧能源消耗、資源消耗、環境惡化,單純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時,財政收入又主要來源於稅收,這又鼓勵了地方政府盲目發展增值稅源豐富的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鏈條長,可以多環節征稅)。這就使得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傳統製造業的產值增長。為促使地方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就需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指標體系。
第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一大重要的理論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相區別、又有聯系。「轉變發展方式」包括「三個轉變」:一個轉變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以實現經濟長期、均衡、持續的增長。一個轉變是供給結構的調整,即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一個轉變是將經濟增長由過分依靠物資資源消耗,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方向上來。這實際上就是過去講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它是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通過集約化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可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更為豐富,既包含了九五計劃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思想,又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進行了新的拓展。
客觀地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意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而如果僅僅是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顯然還不能更為實質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因為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主要著力點在微觀層面(企業)。事實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還需要找到宏觀層面的著力點,而「十七大」找到了,這就是整個經濟的需求結構的調整和供給結構的調整。只有將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與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傳統製造業更是這樣。因為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除了前文提到的幾個原因之外,還有需求和供給方面的結構性障礙。
在需求方面,與其他行業相似,傳統製造業過去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如果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並藉助合理的政策將社會對傳統製造業產品的消費引導到適當的品種和技術含量,才會從需求的角度拉動傳統製造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與進步。在供給方面,過去傳統製造業所佔市場份額較大,將經濟增長由最近幾年主要靠第二產業(含傳統製造業)帶動向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市場空間相對變小了,那它就得依靠創新謀生存、謀增長。可見,從轉變發展方式的廣泛內涵去思考傳統製造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更有助於「推、拉」傳統製造業轉變增長方式。因此,未來我們更多地應在「轉變發展方式」中「轉變傳統製造業的增長方式」。
第三,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傳統製造業屬於工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是節能降耗與環保;四是同時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傳統製造業的粗放增長根深蒂固,也必須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
一是要用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在企業層面,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產品設計、材料性能、工藝過程、技術裝備、生產控制、質量監測、企業管理等等,以提升企業的製造能力和整體競爭力。在產業層面,政府應對採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進行系統規劃,引導改造進程。特別是,一些傳統製造業內部各亞類之間存在緊密的價值鏈、供應鏈關系,如果改造進程安排不協調,就可能影響改造的整體進程、效果和效率。
二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製造企業的管理水平。本文研究的14個傳統製造業總體管理水平偏低,這既表現在企業制度上,又表現在現代管理方法和計算機手段的採用上。因此,如能加快使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這將有助於提升傳統製造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實施信息化管理之前必須對業務流程、企業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進行規范與提升,這更有助於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三是傳統製造業要在節能降耗與環保方面做大文章、做好文章。在中國當今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傳統製造業的「貢獻」佔了主要部分。在傳統製造業中,僅鋼鐵工業,2004年耗能即佔全國能耗總量的15%,耗新水占工業耗新水總量的14%,佔用運力佔全社會貨運量的6%,工業粉塵年排放量占工業粉塵排放量的14%。2005年,石化工業排放的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分別佔全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的16%、7%和5%。如將整個傳統製造業這些方面的情況加總,則其在中國能耗物耗與環境污染總量中所佔的比例更大。因此,應將節能降耗減污視為傳統製造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和要求。
四是要結合傳統製造業的高新技術改造,調整傳統製造業的產業結構,結合發展現代服務業,改善相關基礎設施。我國傳統製造業長期粗放增長,內在結構缺陷也是一個原因。例如,亞類產業之間價值鏈、供應鏈缺少優化設計,很少引入環境無害和清潔生產方式,同類企業的產業組織落後,產業集中度不高等等。故在對傳統製造業進行高新技術改造時,也應結合改造而調整亞類行業內部結構。另外,傳統製造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普遍內化、效率不高,而現在國際上的企業生產性服務普遍專業化、外部化,甚至採取外包方式,故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改造,也應關注對企業服務性業務的剝離、專業化和整合提升。還有,多數傳統製造企業建廠時間較長,基礎設施陳舊落後,要整體提升傳統製造業的效率與效益,也應關注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的基礎設施。

『貳』 如何合理地使用中國的航母

遼寧艦繼續現在的使用方法,主要以訓練和技術驗證為主。
哪怕其他航母投入使用,遼寧艦也不適合作為戰斗艦船使用,只適合作為訓練艦------技術太落後,而且不是自己建造的,可靠性成疑。
.
航母特遣艦隊不歸東海、北海、南海艦隊任何一隻艦隊管轄,而是在太平洋、南海游弋。
因為中國海洋局勢緊張地區,都在中國本土附近。岸基航空兵擁有足夠的航程為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南海艦隊提供空中支持。
所以,航母集群應該在遠離中國本土的太平洋上巡航,這樣可以更有效牽制美國、日本海軍。
可以想像,中國一個以滑躍甲板常規動力航母為核心的航母集群,可以有效牽制美軍一個戰鬥力強大多的核動力平直甲板航母外加日本海上自慰隊一個88艦隊。
而中國一個以核動力平直甲板航母為核心的航母集群,可以有效牽制美軍兩個航母集群+日本一個88艦隊。
當然,如果在南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如果發生人道主義危機時,航母集群也需要為保護僑民出力。
.
新的航母服役後,應該仿造美國的方法,組建航母特遣艦隊,以航母為核心,用2到4艘驅逐艦+4到8艘護衛艦、2-4艘潛艇提供護航,另有1-3艘補給船提供後勤補給。
考慮到中國海軍技術相對落後,應該是多配備一些驅逐艦。比如除兩艘驅逐艦伴隨航母護航以外,再有2-3艘組成一個輔助打擊集群為航母提供遠程警戒及遠程火力輔助。
強烈建議中國海軍為每艘航母在護航艦艇以外,配備4-6艘高速驅逐艦組成兩個打擊集群。這兩個遠距離打擊集群在距離航母100-300海里外快速游弋巡航。一旦爆發戰斗,這兩個驅逐艦集群將在航母戰斗機掩護下使用反艦導彈攻擊敵艦。
有這兩個驅逐艦集群輔助,美軍必須用雙倍的力量(即兩艘航母監視一艘中國航母)才能放心。
如此配置,不需要多,只要中國有三個平直甲板核動力航母集群,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就不敢插手。

『叄』 斯洛克世錦賽使用的中國技術

中國鷹眼。
國內所有斯諾克賽事採用的鷹眼系統都是出自於北京瑞蓋科技公司,該公司從08年起正式研發檯球比賽鷹眼技術,2011年時正式打破了英國一家公司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開始為電視轉播機構提供服務。「中國鷹眼」的稱呼已經被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認定,正式授予了瑞蓋科技。

『肆』 中國的軍事技術到底如何

我這里和小日本做個比較:
從以上分析看中國在海軍技術上已經趕上和超過日本了。但由於過去長期落後,欠賬太多,所以中國海軍的實力還趕不上日本。但中國海軍的趕超勢頭是有目共睹的。中日在海軍技術上的差別同樣是中國具有完整全面的軍事工業體系,可以自主完成軍事裝備的設計製造。日本基礎工業實力雄厚,在柴油機、和某些電子技術方面領先。但必須依靠美國的一些技術支持才能完整地製造現代化軍艦,才能形成海軍戰鬥力。
現在中國軍事工業已經提供中國軍隊以先進的武器裝備,使之不低於日本,問題是PLA如何使用這些裝備,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陸軍裝備技術比較
以主戰坦克為例,火炮、裝甲技術中國領先。日本不具備生產高膛壓火炮技術,只得引進德國許可生產坦克炮。中國完全具有高膛壓火炮自主技術。與德國技術相當。裝甲技術在各國都是最高秘密。但中國99式坦克的防護遠遠超過日本90式。火控技術相當,其2000米動對動命中率相當,大約在85%。日本的優勢在於動力系統。不過日本使用2沖程發動機表明日本的高比功率4沖程發動機技術不過關。如果中國1100千瓦發動機過關的話,在這一領域也趕上日本。
電子信息戰技術比較
日本是世界上電子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有著極為強大的基礎工業實力。這導致了日本的軍用電子技術的先進。但日本的硬體先進,但軟體落後,日本的軟體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國。日本的電子工程化水平一般。中國電子工業基礎落後,有一些軍用電子原器件不能生產或其質量不高或價格太高,影響到中國軍事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時影響到陸海空軍和衛星的電子系統的水平。但最近幾年這個情況有了根本改變。中國電子工業的加工水平達到12英寸,0.13微米加工技術。現在正在開發自主的90納米的加工技術。中國的IC設計發展也很快,已經在開發最具有挑戰性的處理器晶元。中國的工程軟體設計原來就不在日本之下。日本的電子戰信息戰技術還主要依靠美國,LINK11和LINK16是日軍的主要信息鏈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整個軍事體系是綁在美國的戰車上。離開美國,日本的整個軍事體系立即癱瘓。而中國是具備一個完整的軍事工業和軍事科技體系。從整體上看中國的軍事技術並不落後於日本,而且更有完整性。而日本的軍事技術和軍事力量完全在美國的控制之下。這是日本為什麼看起來想一個太監一樣的根本原因之一

『伍』 在利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應該怎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妨礙科學技術利用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基本概念不嚴格清楚。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引進了大量的先進科學技術,建立了幾乎可以代表世界上,所有的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相應的行業和工廠企業,這充分地證明了我們目前已經擁有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的產品特別是產品質量,確實是無法恭維,也就是說沒有利用好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沒有能夠生產出相應的高質量水平的產品。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是以利用為基礎的,即必須在充分積累利用經驗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科學技術。再就是從媒體報道和交流交談的過程中,就可以發現我們的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科技知識水平,總是與全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保持著幾乎同時同樣的進步速度,這當然也是我們國家已經擁有,當今世界上的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證據之一。總之是因為我們不善於利用科學技術,所以無法生產出來相應的高質量的產品,無法充分地發展科學技術。由此可見,擁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擁有其它任何一種物質財富一樣,雖然擁有了,但是卻不會利用也是無法充分地發揮作用的。
人們自然要問,利用科學技術到底有什麼樣的秘密呢?從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無非就是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而結構越來越復雜,操作活動也越來越復雜。這自然要求各種各樣的零件的加工精度越來越高,要求我們的操作動作的精度也必須越來越高。然而提高一個人的操作精度的途徑只有兩條,一是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嚴格的訓練,把必要的操作程序和動作要領,訓練成為熟練的習慣性動作,這樣的習慣性動作是保證操作過程中准確無誤的基本條件。二是自己刻苦鑽研,自己摸索。因為我們主要利用從國外引進的科學技術即先進的機械設備,所以必須根據這些國外的科技知識來摸索了。顯然第一條路是根本就行不通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工人都去接受國外的師傅們的訓練,而只能派一些專家學者去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理論,而人家的操作程序和要領是只能稍微看一下子的。再就是派出去學習的一般都只能是管理幹部,不會是直接操作的工人,所以我們對國外的管理藝術能夠心領神會,造成了當前的各種各樣的管理科學理論滿天飛,可是無法與工人的操作精度相結合,怎麼能夠發揮作用呢?而且這些學成回國的專家學者們,因為在國外看到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巨大的威力,即能夠創造的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都自然地產生要利用這些先進科學技術,創造利益的非常迫切的心情,因此就整天高喊向國外學習,實行什麼科學管理。同時也非常積極地向工人們介紹國外的科學技術的先進性,但是產生於人家國家的科學技術,只有利用他們當地的語言才能確切地表達,可是我們的工人們往往都是不懂外語的,最多也只能是半瓶醋,當然無法理解非常復雜的科技外語了。所以必須翻譯過來,但是我們的語言和外語的詞彙之間的含義,並不是一一嚴格對應的關系,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必然存在著誤差,而這樣的誤差又必然令人產生誤會,最終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理解。同時我們的漢語也存在著很多的似是而非的定義不夠嚴格的概念,又大大地增加了這樣的誤解。而這樣的錯誤的理解又往往會造成摸索方向的錯誤,從而導致摸索的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從而導致讓工人都感覺自己非常笨的自卑的感覺而磁心喪氣,這就是我們這些年來,白白地交了大量的學費的主要原因。這顯然是確認很多基本概念不夠嚴格明確,嚴重妨礙科學技術利用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
再就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加工操作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必須有很多的人相互配合的共同利用的。所以要求這些人之間必須有團結一致、相互配合默契的精神。而這種進行默契配合的精神必然要來源於深厚的感情,和各自對對方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必須實現的加工精度的充分了解。這是因為深厚的感情是相互合作的基礎,而對對方的能否達到加工精度的要求的了解,是確認對方能否與自己實現默契配合的基礎,由此可見這樣的了解是合作的前提。然而建立感情和增進了解,往往都必須通過相互之間的充分的交流,這當然是只能利用語言文字的。可是又只有在每個文字的形、音、義,都准確無誤地代表著一個或者一種事物,並嚴格地一一對應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准確無誤的表達,才能實現充分的交流,才能避免誤會和誤解。事實上我們的漢語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文字,這是因為具有像形字的傾向,具有容易記憶理解的特點。可是在淵源流長的流傳過程,再加上又是經過多個地方,多個民族許多次的組合變遷,導致很多字的本來意義丟失或者模糊不清了,才出現了不適合當前從國外引進的,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利用和發展要求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只能是相應的物體或其運動變化現象的名稱或名字,即每一個文字都必然代表著一個或一種物體,或者是它的運動或變化的現象,總我們人類是根本不可能憑空創造一些,沒有任何作用的語言和文字的。
由此可見,妨礙我們國家科學技術利用和發展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實現充分地交流,就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存在著許多基本概念不嚴格清楚的問題,即文字的形、音、義不能嚴格地一一對應的問題。當然如果想一下子全部解決這個問題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於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我們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又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目前就應該著手,想方設法,挑選容易統一形、音、義的一些文字,首先進行工作。我認為目前最容易解決的是科學、哲學等基本概念的定義,所以我主動發動進行定義科學、哲學的民主活動,希望大家都能夠體諒黨、政府和全體中國人民追求富裕和國家強盛的迫切心情,負責地投上您的一票。
投票的方法就是跟帖,如果您沒有想出更加合情合理的定義,就理智地表示同意,希望千萬不要感情用事,即希望您如果確實想不出更加好的定義,就一定要表示同意。如果您認為您的定義更加合情合理,也請跟在此帖後面,以有利於大家共同認可確定。制定這個規則的原因是,我們不能再讓無休無止的爭論,繼續耽誤我們的寶貴的時間了。

呵呵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陸』 我國技術引進的意義和作用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轉變動因分析

http://www.chinahightech.com 2006年5月24日

[摘要]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仿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斷。有助於增強政策設計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開始發生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與科技部隨後制訂的科技發展規劃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要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在進一步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同時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新的比較優勢。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仿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斷。

一、國際政治動因:技術威懾成為斗爭焦點

民族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選擇,既決定於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也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與制約。20世紀末以來,現代高科技廣泛運用於戰爭使得技術優勢成為各種威懾力量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國際關系的強權背後是技術強勢的支撐,科學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的體現。今天的高科技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術上的領先是主權國家參與國際政治較量、擴大國際影響力的物質基礎之一,技術威懾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為有效的威懾手段。一個國家只有擁有符合時代特徵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趨勢的現代科技工業體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實力和影響,獲得國際政治中的戰略主動權。在當代世界上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問題的那些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央政府必須從整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通過科技發展戰略的制訂來引導其發展。

從科技發展史來看,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與國家技術進步的兩種主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外部環境的制約,自主創新和「科技追趕」成為我們政策設計的基本特徵。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世界安全觀念的變化,各國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軍事因素不再是國家間關系的唯一主導者,、發達國家將製造業向國外轉移導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發生了某些變化。「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忽視了自身的科技積累和自主創新,將外資導向型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引進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途徑。應該說,這種戰略部署是與全球化的歷史趨勢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必須看到,高新技術和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其發展已經不單純是一項經濟范疇的活動。作為國家政治戰略意圖的一種表現形式,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術轉讓給中國。由於一些國家將中國崛起視為是對既定國際格局的挑戰,正在試圖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壓制,因此經常把技術特別是高端技術問題政治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技術合作和引進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我們必須分清科技發展的國家目標和企業目標。在企業運行的微觀層次,可以繼續堅持比較優勢的技術引進,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必須堅持把技術的趕超和跨越作為重點,大力發展戰略產業。

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世界,維護生存權和發展權不受侵害是一國政府的兩項基本職能,也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國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擔起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歷史重任,「技術瓶頸」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從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角度來看,在科技發展上擺脫過去的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是我們必須確立的戰略思維,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統一應該成為技術選擇的出發點。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可能有過去20多年那樣好,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安全上的高風險期。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綜合安全利益出發,主動進行科技發展戰略的調整,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預防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沖突或者戰爭。21世紀是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競爭的世紀,自主創新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最佳選擇。沒有自己的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中國要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獲得相對優勢地位是不可能的。我們逐漸成型的新科技發展戰略之所以強調要著重研究解決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和前沿性高技術問題,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並在若乾重要領域和關鍵產業實現技術發展階段的跨越,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二、國內經濟動因: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過去20多年中國的發展是以數量擴張為特徵的「數量型增長」,經濟增長明顯超前於科技進步。在比較優勢戰略指導下,雖然技術引進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國自主科技進步進程緩慢,統計意義上的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知高並不等同於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紀開始後,由於科技和信恩化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到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時期。在全球化所導致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在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純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和發揮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發展經濟的做法已經落後於時代。只有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增強中國自主產業的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換,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21世紀前1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階段。這一時期自主科技發展狀況如何,直接決定了中國能否在21世紀中期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個目標不僅是經濟數量增長的概念,更是生產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提高的綜合體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質的提升。作為從屬於國家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的科技發展戰略必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服務。現在,我國科技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了實現科技發展「三步走」戰略設想,爭取到2020年前後科學技術整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標,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撐我國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基礎,必須完成科技發展由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正因為如此,我們根據適度超前的原則,從2003年開始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高的層次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場,但是「全面開放、跨越發展」應該是我們在確定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時必須堅持始終的基本思路。

中國全方位地參與國際分工體系這一歷史變化加快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一種「外來型工業化」。一方面工業化所需關鍵技術大多來自國外,另一方面東部和中西部經濟聯系不緊密,沿海地區的技術引進沒有起到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從世界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出發,結合中國的實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含量的經濟,強調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一變化意味著,我們的科技發展必須考慮可持續性,努力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外資和國外技術的局面。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國內技術發展。新型工業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普適性」:「科技是牽頭的方面」應該落實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制定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是實現科技發展戰略向自主創新轉變,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力的重大措施,必須以原始創新為主,引進和創新相結合,實現我國技術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努力使中國成為技術創新型國家。

三、世界經濟動因:貿易保護主義和知識產權爭端加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已經由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同時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由過去單純的縱向流動轉向同時共存。這一變化意味著作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沒有必要嚴格遵照梯度轉移的漸進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提供的有利條件實現本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在今天的國際經濟格局中,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者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發達國家更為注重科技研發,依靠知識產權來增加物質財富總量而把製造業等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依附關系:技術上的依附。這使得落後國家的財富總量盡管與過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卻無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整體差距。盡管我們不能因為加工製造環節的附加值低而否認參與新型國際分工的、承接發達國家加工製造環節轉移的經濟合理性,但卻不能放棄對技術先進性的更高追求。跨國公司把製造部門轉入發展中國家,其出發點是對利潤獲取的考慮。在這種格局中,東道國的產業發展由跨國公司而不是由本國決定,發展中國家除了提供廉價勞動力,很難涉足核心技術,生產規模的擴張並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同步升級和優化,很難談得上真正的發展。我們提出全面落實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切實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工作,就是從這種認識出發的。

現在,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已經提出了2020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爭達到4500億美元的目標。但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現實,那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首先,入世後中外知識產權糾紛不斷。自2002年6C聯盟向中國DVD生產企業徵收專利費以來,類似事件不斷增多,從而增加了中國企業的成本壓力。這一現象要求國家應該從戰略高度考慮制定相關的宏觀指導政策,引導企業從追求短期效益轉向通過增加創新能力謀求長期效益的軌道上來。其次,國外針對中國的技術壁壘和反傾銷問題更為嚴重。

1996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世界反傾銷頭號目標國,2003年前三季度國外對我國反傾銷保障措施立案共計42起,涉及金額10.7億美元;調查表明,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達到170億美元,均高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不掌握專利和技術標準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強勢增長與弱勢競爭力並存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越長,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越弱,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影響就越大,中國自主選擇的空間就越小。另外,外資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外國資本在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擠壓了中國企業發展的空間,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如果國家不適時調整科技發展戰略,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就是一句空話。

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加強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事實說明,當今的世界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的世界市場,政府依然在各國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技術壁壘和反傾銷的運用都是藉助政府力量,其應對顯然不能僅僅在企業的層面上進行,同樣必須動用國家資源。我們不能以自由貿易和靜態比較利益來指導中國產業的發展,應該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動態的比較利益。中國的科技發展必須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組織協調相結合的原則,國家要掌握關鍵部門關鍵技術和行業技術標准。事實上,盡管20多年來我國一直堅持的是市場導向的發展戰略,但是政府作用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內在決定性因素。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後對國內24個中央和地方權威經濟研究單位的經濟學家進行的問卷調查,近七成的專家認為政府行為是經濟增長的主因。強化政府在科技進步中的戰略決策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發揮政府作用,保持戰略技術及產業領域的相對完整性和獨立性,同樣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利用WTO規則中的「國家安全」例外原則,在公開、透明的原則下合理合法地保護國內產業。不然,依靠企業自身與在技術和資本上都十分強大的跨國公司競爭,中國科技進步的前景不容樂觀。

四、科技動因:科技短缺與科技起飛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一種「短缺效應」,即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科技短缺是種普遍的現象,是制約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高新技術研發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現在缺乏原始性創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識產權少,由此導致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內形成強烈的對外技術依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2年科技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的意見》,指出原始性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與經濟獲得重大發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為決定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必須利用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入WTO的機遇,把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作為我國新時期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加快實施專利戰略,切實提高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總量,科技部又於2003年2月出台了《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以促進國家科技計劃在高起點上創新,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

但是我國現在仍然有一些人認為,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分工體系是一種內生地促進產業升級和轉換的機制。國內差距和國際差距的縮小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兩大根本任務。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意味著我們必須在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中取得超過其他國家的利益。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技術水平和附加值低,顯然無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強化了對發達國家技術轉移的依賴,使我們的科技開發能力呈惰性降低,無助於產業結構的升級。由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民族國家政策設計的自利性,中國的科技進步不能完全放在國外技術的「本土化」上,而應該考慮把「國產化」作為追求目標。開放市場和加入WTO並不意味著不能有國家意志和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國際分工,而應主動地調整戰略,實現產業升級,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我們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本土化」,不可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收益。當然,我們要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賦予「國產化」以新的內涵。

科技短缺的消失意味著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技術差距的階段,把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作為科技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無疑是正確的。但隨著自身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上升,我們有必要放棄跟蹤和模仿的發展思路,通過自主創新使科技從經濟發展的「外生變數」轉變為「內生變數」。戰略技術和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而且引進的目的也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經費投入現在不再是制約我國科技競爭力的瓶頸,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資源,使科技產出最大化已成為提升科技競爭力必須考慮的問題。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的R&D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後,其科技投入將會進入一個較快的增長期,即進入科技起飛階段。2000年我國的R&D投入首次達到GDP的1%,2002年R&D投入總額1289.4億美元,其佔GDP的比重上升到1.23%,自1995年以來連續7年保持增長,並且企業投入大幅度上升,達到R&D投入總額的6O%以上。在科技起飛進程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固守跟蹤模仿的技術發展戰略,將喪失科技趕超和跨越的有利時機。

由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的轉變是新世紀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這一轉變的實質在於從國家戰略層面上對市場和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進行重新界定,以擺脫比較優勢的束縛,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經歷了20多年市場化條件下的技術引進後,這一轉變將確保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不斷增長的物質利益。科學分析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轉變的動因,有助於營造支持技術自主創新的社會心理氛圍,加速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柒』 技術指標在中國如何有效使用(移動平均線和MACD、KDJ)

通過MACD指標和KDJ指標的統計數據,我們印證了MACD指標適用於趨勢市場,KDJ 對於MACD指標,錯誤信號主要發生在窄幅震盪期間,即在市場處於非強勢狀態 下發出的信號。而對於KDJ指標,錯誤信號主要發生在市場單邊上升或下降期間,即 在市場處於強勢或弱勢狀態下發出的信號。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將移動平均線和MACD、 KDJ指標發出的信號結合分析,以提高信號的准確率。具體規則如下:MACD指標1、MACD指標發出買入信號時,判斷市場是否處於強勢狀態(判斷標准參照移動平均 線部分的二均線系統規則),若是該信號有效,否則無效。 2、MACD指標發出賣出信號時,判斷市場是否處於弱勢狀態(判斷標准參照移動平均 線部分的二均線系統規則),若是該信號有效,否則無效。

『捌』 當代青年人如何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力量

摘要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創新理念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雙翼。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當口,在這樣的時刻,「互聯網+」的創新理念讓許多處於瓶頸期的傳統產業看到了希望。根據埃森哲的調查,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利用物聯網改善生產。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所在企業正評估或積極利用這些產品;近半數的受訪者確認,企業已經部署了至少一款互聯產品,其中30%表示正在評估如何利用物聯網,而另外20%則表示已經完成了評估,並在積極籌備推廣工作。互聯網不僅能為企業的發展開辟新的平台,其創新的思維方式更能夠推動傳統企業內部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盤活傳統產業。

『玖』 未來應如何推動國內技術的自主創新

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必須構建在以下三大支柱之上: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國內統一大市場構建。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素來具有投資驅動與出口導向的特徵。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經濟體量的放大,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正在由第二產業與投資切換至第三產業與消費。因此,如何促進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擴大以及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升級,就變得尤其重要。從供給層面來看,這意味著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更廣范圍的消費選擇。從需求層面來看,這意味著要努力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因為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很高。這恰恰是「共同富裕」的題中之意。而要實現共同富裕,就要解決好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居民部門內部的收入分配問題。

全球疫情的爆發使得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面臨沖擊,全球生產鏈可能會變得更短和更加區域化。中美沖突的爆發和持續意味著再靠「後發優勢」來實現技術進步愈發困難。因此,如何實現國內主導的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在此背景下,供應鏈的「補鏈強鏈延鏈」成為新的時代主題。在全球生產鏈變得更加區域化與本地化的前提下,如何確保中國在亞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的生產鏈龍頭地位就變得至關重要。而要推動國內技術自主創新,就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拓展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民營企業貢獻了中國技術進步的70%)、轉變教育理念(從培養「工程師思維」到培養創新思維)。

『拾』 簡述從春秋到漢代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和運用

中國至遲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並且是生鐵鑄件和塊煉鐵鍛件同時出現。戰國時期鋼鐵生產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以塊煉鐵為原料的滲碳鋼製品。冶煉業已普遍推廣,其生產規模也大為擴大。鐵制的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種類繁多,數量大增,質量良好。鐵器已成為戰國時期各行各業的主要工具。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漢代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鐵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鐵器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工具。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
1.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統治者實行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如重農、興修水利等,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學技術的進步,如:農業、手工業方面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最後小結:在國家統一的局面和各項政策的保障下,漢代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取得了多方面領先於世界的成就,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和名稱,正是與這個強盛的朝代相聯系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用中國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化工產品銷售屬於什麼銷售 瀏覽:516
怎麼查找已讀信息 瀏覽:285
交易貓扣多少錢 瀏覽:29
洗潔劑泡黑的產品怎麼辦 瀏覽:809
期貨交易需要了解什麼線 瀏覽:957
北京哪個花卉市場有賣米蘭 瀏覽:732
貨代進化到什麼程序 瀏覽:740
如何打造產品新奇特 瀏覽:206
施工員怎麼看技術總結 瀏覽:776
松陽有哪些代理公司 瀏覽:373
蘭州五金圍擋市場有哪些 瀏覽:678
交易所怎麼掛牌 瀏覽:549
三菱m80數控銑怎麼才能檢查程序 瀏覽:478
岩板代理怎麼樣 瀏覽:391
女生發信息說在幹嘛要怎麼回 瀏覽:410
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瀏覽:422
a股目前市場怎麼樣 瀏覽:552
如何在抖音上買其他人的產品 瀏覽:757
雙刃劍大數據是什麼 瀏覽:791
怎麼設置burpsuite代理百度抓包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