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裝備製造業技術指標是什麼
裝備製造業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准。
裝備製造業又稱裝備工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製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製成品,分屬於金屬製品業、通用裝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製造業7個大類185個小類。
裝備製造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作用表現在:
(一)、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
裝備製造業佔全國工業各項經濟指標的比重高達20%以上。裝備製造業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也高達25.46%。1953~1998年期間,我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7.8%、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1.9%,而裝備製造業年均增長率為17.6%,比gdp的增長速度高出9.8個百分點,是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
(二)、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載體。
我國裝備製造業全部從業人員約占工業總數的20%以上。如果考慮到製造業與其他流通業、服務業的關聯性,則製造業間接提供的就業比例更高。
(三)、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根本手段
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時期,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產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質量,以及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集約化的決定性因素是加速技術進步,集約化的物質基礎是開發先進、高效的技術裝備。裝備製造業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裝備的重任,帶動性強,波及面廣,其技術水平不僅決定了各產業當前競爭力的強弱,而且決定了今後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用先進裝備改造傳統產業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手段。因此,裝備製造業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通道
裝備製造業是科學技術和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響的產業。技術裝備作為技術載體,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媒介和橋梁,是科研成果從潛在效益轉化為現實效益的重要手段。技術裝備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產業關聯度大以及出口貿易利益較大的商品。因而,技術裝備是工業發達國家,以至工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相角逐的重點,也是世界貿易的主導商品和增長速度最快的商品。
(五)、是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基礎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無不高度重視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即使進入信息化社會,仍十分重視以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製造業。以作為裝備製造業工作母機的精密機床為例,它是西方國家對華禁運的重點。1999年5月,美國政府公布的考克斯報告提出要控制對華出口機床;2000年10月12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針對中國等國家的《控制高技術機床出口》的法案。這說明高精度機床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
B. 選廠的主要技術基礎經濟指標有什麼意義
1、煉鋼工藝優化是技術經濟指標提高的基礎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煉鋼廠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在確保冶煉初期爐渣早化、化好,爐渣鹼度合理,渣中MgO含量較高,有利於去除P、S,有利於保護爐襯的前提下,對轉爐冶煉的全過程進行了優化。
1.1 原料系統優化:
原料系統優化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嚴格控制和掌握鐵水成分、溫度的波動,強化對入爐廢鋼的管理;
(二)以輕燒白雲石代替生白雲石和白鎂球造渣.
(三)以回轉窯的粒度24mm的活性白灰代替豎爐的粒度40mm的白灰,穩定石灰中CaO有效成分,嚴格控制生過燒率,連續統計近半年的平均值。
1.2 裝入制度的優化
裝入量的大小對轉爐冶煉的技術經濟指標影響較大。裝入量過大,會導致造渣困難,噴濺嚴重,冶煉時間延長,爐齡降低等危害;裝入量過小,爐底易受氧氣流股沖擊導致損壞,影響生產節奏等危害。為此,通過大量實踐對裝入量的優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2.1 合理確定廢鋼比:
在穩定鐵水成分Si、P含量及鐵水溫度的基礎上,混鐵爐鐵水溫度確保在1250℃~1270℃之間,廢鋼比調整在25~27%。
1.2.2 合理確定爐容比
為了有利成渣和減少噴濺,將過去片面強調爐產量而確定的爐容比0.64m³/t鋼,優化為0.75m³/t鋼,鐵水量在原有基礎上減少7%。
1.2.3 穩定裝入量
為了穩定生產組織,穩定轉爐和連鑄操作,在整個爐役期均採用定量裝入制度,並將其裝準度由過去的±1.0噸/爐,優化為±0.5噸/爐。
C. 請問報告中指標是啥意思
指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ǐ biāo,意思是衡量目標的參數;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准,一般用數據表示。
應答時間:2022-01-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D. 什麼是生產率你所熟悉的某個領域的生產率常用什麼指標來表示提高生產率有何意義
1 生產率指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
2 生產率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3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著不同的情況和意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競相採用新的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以取得超額剩餘價值;各個資本家競相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有限制的,因為資本家只有在增加剩餘價值的限度內才會採用新技術,否則他寧願維持現狀,甚至阻礙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本家來說,是進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勞動者來說,則會造成失業,這就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勞動者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充分發揮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社會主義來說,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列寧說:「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造成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可以被徹底戰勝,而且一定會被徹底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並為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創造必要的條件。
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的生產技術手段,適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②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而且越是被廣泛地運用於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也就越高。③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分工、協作和勞動組合,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工藝規程和經濟管理方式。④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與社會生產有關的地質狀態、資源分布、礦產品位、氣候條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勞動生產率分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在個別勞動生產率中,按個別勞動者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個人勞動生產率;按個別企業的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企業勞動生產率。以全社會的平均勞動效率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全社會范圍內生產先進和落後的根本尺度。個別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量就低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反之,則高於社會必要勞動量。勞動生產率同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量成正比,即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量越多;而同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成反比,即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產品包含的勞動量越大。
勞動量的耗費可以按不同人員的范圍計算,如按全部職工計算,就是全員勞動生產率,按生產工人計算,就是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生產的產品量可以用產品實物產量、標准實物產量、生產工作量和產品價值量(總產值、凈產值等)等指標計算。
E. 主要常用的技術經濟指標是什麼
所謂技術經濟指標分析,就是藉助於一系列經濟指標,對不同的技術方案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尋求技術與經濟之間最的最佳關系,使設計方案技術上的先進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有機地統一,進而作出決策。
技術經濟指標分析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有:
①決定型分析評價法。它以直觀判斷為基礎,用評價項目和評價標准,使綜合評價定量化,並以得分高低判斷其優劣。常用的決定型評價法有評分法、圖形表示法、檢查表法、實數法、效用評價法等。
②經濟型分析評價法。它是以經濟觀點評價技術方案的優劣,以經濟效果最大化為准則進行選優。常用的經濟型評價法有效果分析法、效益費用比率法、效益費用現值比較法、內部收益率法、投資回收期法等。
③不確定型分析評價法。它主要採用盈虧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方法,確定可行的技術方案。
④比較型分析評價法。它通過對實現同一目標、滿足同一技術要求的各種不同技術方案的經濟計算、分析比較、論證評價,選出最優方案。
⑤系統分析法。它是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個系統中進行分析與綜合,找出各種可行方案,供決策者選擇。分析時應考慮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的結合、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結合。
⑥價值分析法。通過對產品功能成本的分析,在保證產品達到必要功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成本。
⑦可行性分析法。它是對投資決策前進行的預先分析與估計,通過研究比較工程建設項目的不同方案,確定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的界限。
F. 技術標准都有哪些作用
技術標準是指經公認機構批準的、非強制執行的、供通用或重復使用的產品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規則、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關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也是標準的組成部分,是指一種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強制性要求或指導性功能,內容含有細節性技術要求和有關技術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讓相關的產品或服務達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市場進人的要求。技術標準的實質就是對一個或幾個生產技術設立的必須符合要求的條件以及能達到此標準的實施技術。
技術標準的作用:
1、標准框架的科學性
不同的企業由於其產品種類不同、企業性質不同、技術水平不同、銷售渠道不同和所屬環境不同,其企業技術標準的框架和內容也會不同,而技術標準的框架結構無疑是衡量一個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的首要體現。技術標准結構的確立不是簡單的技術指標和技術要求的簡單羅列,更不是對相關規定的照抄照搬,而是依據企業生產實際對企業生產過程科學合理的標准化描述,是對完成產品各項先進性能的技術性總結。
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技術標准框架應為今後技術的發展留有餘地,並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保證其各要素之問的相關性、環境條件的統一性、結構的有序性、形態的整體性、內涵的功能性、實施的可控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從而發揮技術標准在企業生產實踐中的綱領性作用,不致於使先進的技術因雜亂的結構而黯然失色。
2、標准內容的先進性
技術標准內容的先進性是指標准所規定的技術指標水平高於現行企業實際水平,並成為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通過實施先進的技術標准來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確保企業技術標准水平具有先進性的關鍵,是企業在制定標准時必須堅持高標准和嚴要求的原則,將主要技術指標定位在經過企業較大努力後能夠達到的水平上,使企業按該標准生產出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充分滿足市場的客觀需求。
應當注意的是,必須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追求標準的先進性。在確定技術指標時,應當與標准可行性和合理性相統一,否則,一個因要求太高而在企業生產工藝中無法實施的標准只能是一紙空文,失去了其對企業實際生產中應有的指導性。
3、標准對用戶潛在需求的預知性
雖說我國已經步人市場經濟大門多年了,但因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視用戶利益的現象。市場經濟下,企業若要真正做到其產品滿足用戶需求,企業技術標准必須要保證不僅僅能滿足用戶目前對產品的實際要求,還要考慮到用戶潛在的和未來可能的需求。要預知用戶隱含的和潛在的需求,在產品開發初期,應詳細了解產品銷售區域的各項自然條件、用戶購買能力和使用要求,准確理解用戶對產品明確的要求,分析和確定市場潛在的期望考慮用戶之未考慮,並將其列入相應的技術標准草案中。在產品設計階段,將考慮到的用戶需求通過各種設計要素落實到產品中去。確定技術標准時,廣泛徵求用戶意見,力爭讓盡可能多的用戶對自己的產品滿意。只有對用戶需求進行准確預測和判斷,考慮到用戶需求可能在未來時期內的變化,才能確保技術標準的適用性。
4、標准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技術標準是企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依靠技術標准來體現。這在客觀上就要求企業必須通過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追蹤和分析,制定出適應市場變化並可以促使企業生產出更加物美價廉產品的標准,完成技術標准從以往的生產型向如今的市場型轉換,使企業能穩定地佔領市場,不致因市場的變化而引起產品質量波動,失去顧客的信譽而丟掉市場,從而保證企業戰略目標順利實現。所以,認真研究市場經濟規律,自主地而不是依附於人地制定標准,將市場因素融人企業技術標准中,能從根本上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使標准檔次再上新台階,增強產品自身的競爭力。
5、標准持續改進的靈活性技術標准一經確定和發布實施,將會在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新技術、新工藝不斷引入和完善後,標准所涉及的內容必然將會不同程度地發生變化。這就要求企業的技術標准必須有針對技術更新的靈活性,能夠及時修訂和不斷完善標准內容,使企業產品始終站在先進技術的行列中,不因技術的快速更新丟掉應有的市場份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技術標准應當始終處於「適宜一不適宜一適宜」的良性的動態循環中,爭取每一次改進都是一次質量和技術的提高,促使企業向更高的技術目標邁進。
G. 規劃設計中用的「經濟技術指標」和「技術經濟指標」有什麼區別具體包含哪些指標
二者區別在於:技術經濟指標既屬於經濟指標,但又區別於經濟指標,如消耗總量、產品產量等單純表示資源消耗與經濟成果的指標不是技術經濟指標,只有將兩個相關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而得到的經濟指標才是技術經濟指標。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指的是經濟與技術指標,經濟指標要財務去做。
一.什麼是技術經濟指標?
技術經濟指標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對各種設備、各種物資、各種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的度量標准。它是技術方案、技術措施、技術政策的經濟效果的數量反映。技術經濟指標可反映各種技術經濟現象與過程相互依存的多種關系,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成果。各部門和企業都有一套與本部門、本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流程、所用原料、燃料動力以及產品特點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指標是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指導、控制、監督和檢查的重要工具。技術經濟指標是反映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的某一方面情況的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技術經濟指標的意義:提高經濟效益;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
1.利用技術經濟指標,提高經濟效益;
2.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以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改善產品質量;
3.評價各種技術方案,為技術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二.技術經濟指標的表示方法:
主要有三種:即將消耗與成果進行比較時所得到的指標,如產值能耗、棉布用紗、勞動生產率等,產值能耗用「價值量(實物量)/如優質品率、材料利用率等均用「即在兩個相關指標中,如百元產值提供利潤、百元資金提供產值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表示。
三.技術經濟指標設計應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
即指標的設計必須同技術經濟范疇的科學含義相一致,指標的數量應取決於實際經濟部門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完善程度。即指標設計應適應於經濟發展水平、計劃水平、統計水平,以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與經濟的相應變動;對於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技術方案、不同的技術實踐。
H. 質量指標有什麼涵義
質量指標兩種涵義:
質量指標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指標,通常採用相對數表示。質量指標有兩種涵義:
一是指反映產品質量情況的指標,即企業在計劃期內各種產品所應達到或實際達到的質量水平。企業不同、產品的用戶不同,質量指標也不相同。產品質量指標是指反映產品本身質量情況的指標和反映產品外觀形態的指標。企業為了反映某一時期或某批產品的總體質量狀況,常用產品合格率、廢品率、成品返修率等總體指標。有的企業也常用產品品級構成指標來反映產品的總體質量狀況。
二是指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企事業單位工作效率或生產效果的指標。如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設備完好率、設備利用率、利潤率等,都屬質量指標。這種質量指標通常都用相對數字或平均數字來表示。計劃、分析和考核這類質量指標,可以促使各單位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注意充分發揮本單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無論哪種質量指標,都是反映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組織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單位、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質量指標是反映生產效果或工作質量的總量指標。它的數值是表明事物質的屬性的量。如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股票價格、單位產品成本等。通常用相對數或平均數表示,以反映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對比關系,對評估各部門、各單位工作中的成績和發掘內部潛力具有重要作用。
I. 技術經濟指標是什麼
技術經濟指標是反映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的某一方面情況的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
如表現為絕對數的工業總產值的鋼、煤產量等指標; 表現為相對數的產品成本降低率、利潤率等指標; 表現為平均數的勞動生產率、每百元工業總產值佔用定額流動資金等指標。
它可分為計劃指標和統計指標兩類,前者表示計劃要求達到的目標,後者表示實際完成的情況。
(9)生產技術指標具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技術經濟指標的意義:
1、查明與挖掘生產潛力,增加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2、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以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改善產品質量;
3、評價各種技術方案,為技術經濟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