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有哪些
中國古代技術創造有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等。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火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⑵ 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有哪些
1、造紙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2、印刷
印刷是將文字、圖畫、照片、防偽等原稿經製版、施墨、加壓等工序,使油墨轉移到紙張、紡織品、塑料品、皮革、PVC、PC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復制原稿內容的技術。印刷是把經審核批準的印刷版,通過印刷機械及專用油墨轉印到承印物的過程。
3、紡織
紡織原意是取自紡紗與織布的總稱,但是隨著紡織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特別是非織造紡織材料和三維復合編織等技術產生後,已經不僅是傳統的手工紡紗和織布,也包括無紡布技術,現代三維編織技術,現代靜電納米成網技術等生產的服裝用、產業用、裝飾用紡織品。
4、陶瓷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
5、冶金
冶金就是從礦物中提取金屬或金屬化合物,用各種加工方法將金屬製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屬材料的過程和工藝。
冶金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從石器時代到隨後的青銅器時代,再到近代鋼鐵冶煉的大規模發展。人類發展的歷史融合了冶金的發展歷史。
⑶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有哪些
四大發明、造船術、圓周率等數學幾何科學、織造、機械(主要是木製)、軍事(火槍、火炮等)、醫學(很多)。。。。還有很多,能力不足,無法說盡。世界公認在15世紀之前中國在世界上處於絕對的領先,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後在慢慢的趕上中國,並在鴉片戰爭後才超越中國
⑷ 中國古代科技有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古代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學者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開頭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開頭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
古代弓箭
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構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放,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
古代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 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古代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古代印刷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古代冶金
中國冶金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採石和燒陶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陶窯燒制陶器,同時也對木炭的性能逐漸熟悉,因此具備了鎔鑄、鍛打和冶金的基本條件。採石時不斷發現各種金屬礦石﹐燒陶窯為金屬的冶鑄准備了高溫爐和在爐內還原條件下冶煉礦石的技術。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五千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志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
古代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及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古代青銅
遠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能鑄造青銅器。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曾製造出832.84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在湖北銅綠山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的古礦遺址,至今仍堆積著40多萬噸古代青銅煉渣,地面下古礦井分布密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采礦、冶煉、制范、鑄造技術;認識了青銅合金的性能;能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原料配比製成各類青銅器,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為古代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的提高和進入鐵器時代鋪平了道路。
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服、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黃道婆,因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古代醫學
中國醫學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前)就出現了內容系統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寫成《傷寒論》;明代的醫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他們把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匯集成寶貴的醫學資料。在中醫學方面,我國有「望、聞、問、切」,辯證施治的診治方法。在針灸、按摩、氣功、正骨等方面,有獨特的治療、養生、健身方法。
古代火葯
火葯的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他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古代水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千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同江河湖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修建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我國古代有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春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秦國時期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隋朝時期的隋朝大運河等。」這些工程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設計水平也很高,說明當時掌握的水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代天文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據文獻記載,遠在四 千多年前,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隨著社會的進步,古代天文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天象觀測方面,公元前十六世紀中國就有天象的文字記載,他們相繼留下的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記事以及各種星圖、星表,內容豐富,年代連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在天文學理論和天文儀器方面,他們創造了象渾天說這樣頗有見識的宇宙觀,發明了渾儀、簡儀等光照後世的測天儀器;在歷法方面,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原始歷法,經過不斷改革完善沿襲至今,它既照顧了朔望月,又考慮了回歸年,是別具一格的陰陽合歷。
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是世界建築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早在七千年前,人們就發明了榫卯結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以木結構框架式的主要特點,結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磚石工程等的傳統建築體系,在民宅、樓閣、陵墓、石窟、宮殿、寺院、古塔、園林、橋梁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築中都表現出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藝術風格。 數千年來,以木結構框架式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技術一脈相承,自成體系,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
古代航海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與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隨著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台灣和南洋,後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面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航紅海與東非之濱。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系,著名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港口。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這一航海盛舉,不但將中國古代航海業推向頂峰,而且在整個人類航海史上,豎起了一座永垂史冊的豐碑。
古代機械
我國是世界上發明和利用機械最早的國家之一,有些發明居世界前列。在機械原理、結構設計和動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較高成就。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就發明了蘊涵杠桿原理的桔槔;自東漢始,形狀用途各異的齒輪廣泛應用在水轉連磨、指南車、記里鼓車等機械上;在原動力方面,逐步從人力、畜力向利用水力、風力的方向發展,機械傳動方式亦逐步擴大。在歷史上,我國的先民對機械的不斷發明、創造、革新,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其他事物一樣,是有著一定的歷史繼承性的。今天的科學技術,正是由過去的科學技術發展而來的。研究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將可以起到借鑒歷史、溫故知新的作用。
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同時又兼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戲曲、小說都有著明顯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發展、豐富,並日臻完美。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歷史,而且脈絡清晰,充分體現並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
古代數學
古代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了解數字間的關系、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我國古代把數學叫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是藉助於竹棍為特定物進行數字、數學操作運演的民族,具有外算與內算的雙重功能,在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取向就是在籌算運演機械重復的條件下盡力構造簡明的運演方法,准確迅速地解決實踐提出的具體問題。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形成了以籌算為中心的數學體系,它對中國古算及世界數學具有深遠影響。
⑸ 中國的古代科學技術有哪些
1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2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⑹ 古代中國四大科學三大技術是什麼 古代中國四大科學三大技術介紹
1、三大技術是指:冶金鑄造技術、紡織技術(紡染技術)、航海技術。在人類歷史上,封建社會科學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國創造的。
2、古代中國的四大科學是指:天文學、農業科學、傳統醫學、古代數學。
3、其中農學、醫學、數學、天文學是我國古代的四大自然科學。
4、從商周時期,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發展,到宋朝臻至鼎盛,古代中國科技都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當中。
5、明清時期,受海禁及閉關鎖國等對外政策的影響,是古代中國科技的衰落時期,西方科學技術傳進我國。
⑺ 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有:
1、地動儀: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時期、改進於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⑻ 中國的古代科學技術有哪些
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學: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 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首次用它發現了(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元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300多年
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
春秋
戰國
×
九九乘法口訣、度量衡、籌算計演算法
×
東漢
×
《九章算術》
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七位
比世界領先1 000 多年
農學:(強調應用)
南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農書
元朝
王禎
《農書》
詳細包含了農業各方面的知識
明朝
徐光啟
《農政全書》
達到了傳統農業科學的頂峰(博採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醫學:(以為君除疾、為民除厄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從而保證農業有充足的勞動力)
西漢
《黃帝內經》
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四診療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是最早的麻醉葯劑;是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全面系統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分類法,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四大發明:
西漢
蔡倫(東漢)
造紙術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
唐朝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北宋
畢升
活字印刷
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唐宋
火葯
在14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巨大的震動
北宋
指南針
北宋時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歐洲,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1)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2)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3)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⑼ 古代有什麼科技是超出了現在科技水平的
在中國,每一個朝代都會有心靈手巧的人出現,雖然現在都是高科技時代,現在的很多機器設備、電力能源,智能機器人等很多東西在古代他們確實是做不到的,但是在古代的那些技術發明領域並不比我們差,在幾千年前的歷史上,中古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和經驗,製造出了很多震驚中外的珍寶,到現在很多的古代技術都沒有傳承下去,那些精美文物也變得獨一無二的,就算是如今的科學技術也是無能為力的。
素紗襌衣,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的一件物品,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的巔峰作品,被成為國家一級物品,這么大的一件衣服只有49G這么重,還不到一兩,用“薄如蟬翼”來形容並不誇張,它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近代還有人使用了頂尖的工藝,用了13年的時間,最後造出來的還比古代的重了0.5克,所以古代的那些發明並不比我們現代差。
⑽ 說說你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
1、青銅冶鑄技術: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2、古代鑄鐵技術:
對鐵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鐵范(鑄鐵金屬型)的發明。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鑄遺址出土的鐵范,曾用來鑄造鐵斧、鋤、鐮和車具。這些鐵范結構合理,壁厚均勻,形狀和鑄件輪廓相一致,並已使用鐵芯。有的范能一次鑄兩件器物,表明鑄鐵技術在這個時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鑄鐵熱處理技術在此期間有明顯的進步。由於鑄鐵都用木炭熔煉,碳含量大都在共晶點附近,而其他元素含量較低,屬於較純的鐵碳合金。不少器件用鐵范鑄造,壁厚一般在3~5毫米,屬於薄壁鑄件。在實踐中,已採用了較為合理的熱處理規范,因而所得韌性鑄鐵件質量較好。白心韌性鑄鐵件多數處理完全,很少殘留滲碳體和析出石墨。黑心韌性鑄鐵件多數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一部分以鐵素體或珠光體為基體,石墨形狀與現代同類材質相近。
3、古代鑄鋼技術:
灌鋼法,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並用來冶鐵。北宋時期,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