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作中如何做好技術積累
古人雲:「活到老,學到老。」互聯網算是最辛苦的行業之一,「加班」對工程師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同時互聯網技術又日新月異,很多工程師都疲於應付,叫苦不堪。以至於長期以來流傳一個很廣的誤解:35歲是程序員工作的終點。
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好技術積累,構建個人核心競爭力,相信是很多工程師同行都在思考的問題。本文是我自己的一些總結,試圖從三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部分闡述了一些學習的原則。任何時候,遵循一些經過檢驗的原則,都是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秘訣。
提升工作和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釋惑和良好心態。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在工作中碰到和看到的一些典型困惑。
成為優秀的架構師是大部分初中級工程師的階段性目標。第三部分剖析架構師的能力模型,讓大家對目標所需能力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如何學習
在繁忙的工作中,持之以恆、不斷學習和進步是一件艱巨的任務,需要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決心。如果方法不得當,更是事倍功半。幸好我們的古人和現在哲人已經總結了很多優秀的學習方法論,這里匯總了一些重要原則。遵循這些方法必會對大家的工作學習大有裨益。
貴在堅持
有報道指出,過去幾十年的知識量超過之前人類幾千年的知識量總和。而計算機領域絕對是當代知識更新最快的領域之一,因此,工程師必須要接受這樣一個現實,現在所掌握的深厚知識體系很快就會被淘汰。要想在計算機領域持續做優秀架構師,就必須不停的學習,掌握最新技術。總之,學不可以已。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通往架構師的道路漫長而又艱巨,輕易放棄,則所有付出瞬間付之東流。要想成為優秀的架構師,貴在堅持!
雖然知識更新很快,但是基礎理論的變化卻非常緩慢。這就是「道」和「象」關系,縱是世間萬象,道卻萬變不離其宗。對於那些非常基礎的理論知識,我們需要經常復習,也就是「學而時習之」。
重視實踐
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領域有所謂721模型:個人的成長70%來自於崗位實踐,20%來自向他人學習,10%來自於培訓。雖然這種理論存在爭議,但對於工程師們來說,按照實踐、學習和培訓的方式進行重要性排序,大致是不錯的。所以重視實踐,在實踐中成長是最重要的學習原則。
人類的認知有兩種: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這兩種認知互相不可替代性。實踐很大程度來自於感性學習,看書更像是理性學習。以學開汽車做例子,很難想像什麼人能夠僅僅通過學習書本知識就會開汽車。
書本知識主要是傳道——講述抽象原型,而對其具體應用場景的講述往往含糊其辭,對抽象原型之間的關系也是淺嘗輒止。採用同樣精確的語言去描述應用場景和關聯關系將會失去重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僅僅通過看書來獲得成長就像是用一條腿走路。
重視實踐,充分運用感性認知潛能,在項目中磨煉自己,才是正確的學習之道。在實踐中,在某些關鍵動作上刻意練習,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視交流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需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從老師、領導、同事、下屬甚至對手身上學習,是快速成長的重要手段。
向老師和領導學習已經是人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了。但是從同事甚至對手那裡學習也很重要,因為這些人和我們自身更相似。所以要多多觀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對於團隊的小兄弟和下屬,也要「不恥下問」。
此外,在項目中積極參與具體方案討論也非常重要。參與者先驗感知了相關背景,並且討論的觀點和建議也是綜合了發言者多種知識和技能。所以,討論讓參與者能夠非常全面,立體地理解書本知識。同時,和高手討論,他們的觀點就會像修剪機剪樹枝一樣,快速的剪掉自己知識領域裡面的疑惑點。
重視總結和輸出
工程師在實踐中會掌握大量細節,但是,即使掌握了所有細節,卻沒有深刻的總結和思考,也會陷入到「學而不思則罔」的境地。成長的「量變」來自於對細節的逐漸深入地把控,而真正的「質變」來自於對「道」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將經驗輸出,接受別人的檢驗是高層次的總結。這種輸出不僅幫助了別人,對自身更是大有裨益。總結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組織分享,撰寫技術文章等等。當然「日三省吾身」也是不錯的總結方式。總之,多多總結,多多分享,善莫大焉!
解答別人的問題也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手段。有時候,某個問題自己本來不太懂,但是在給別人講解的時候卻豁然開朗。所以,「誨人不倦」利人惠己。
重視規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漫長的學習生涯而言,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
長期規劃
長期規劃的實施需要毅力和決心,但是做正確的長期規劃還需要高瞻遠矚的眼界、超級敏感的神經和中大獎的運氣。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長期規劃定主要是「定方向」。但遵循如下原則能夠減少犯方向性錯誤的概率:
遠離日暮西山的行業。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做有積累的事情。
一邊走一邊看,切勿一條道走到黑。
短期規劃
良好的短期規劃應該在生活、成長、績效和晉升之間取得平衡。大部分公司都會制定一個考核周期——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所以不妨以考核周期作為短期學習規劃周期。本質上,規劃是一個多目標優化問題,它有一系列的理論方案,這里不一一細說。基於相關理論,我給出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案:
確定目標優先順序。比如:成長、生活、績效。
確定每個目標的下限。從優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被稱為約束。比如績效必須在一般以上,之前已經規劃好的旅行不能更改,必須讀完《Effective Java》等等。
優先為下限目標分配足夠的資源。比如,事先規劃好的旅行需要10天,這10天就必須預算出去。
按照各主目標的順序依次分配資源。比如,最終分配給學習的時間是10天。
在給定的學習預算下,制定學習目標,要激進。然後給出執行方案。比如,學習目標是掌握基本的統計學知識,並成為Java專家。具體方案為:完成《Effective Java》、《Java Performance》、《Design Pattern》、《Head First Statistics》四本書的閱讀。
對規劃中的各學習任務按目標優先順序進行排序,並最先啟動優先順序最高的任務。比如,最高優先順序是掌握統計理論,那麼就要先看《Head First Statistics》。
對於該方案,要注意以下幾點:
最低目標必須能夠輕松達成的目標,否則,從優化理論的角度來講,該命題無解。比如,類似「半年內完成晉級兩次、績效全部S、從菜鳥成為Java專家」就不太合適作為最低目標。總之,要區分理想和夢想。
主要目標規劃必須具備一定的挑戰性,需要規劃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過度規劃本質上是一種貪婪演算法,目的是目標價值最大化。因為一切皆有變數,如果其他目標能夠提前完成,就不妨利用這些時間去完成更多的學習目標。總之,前途必須光明,道路必須坎坷。
各目標之間不一定共享資源,規劃不一定互有沖突。
此外,短期規劃還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學習計劃最好能結合工作計劃,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快速學以致用。比如,本季度規劃去做一些數據分析工作,那麼不妨把學習目標設置為學習統計知識。
要靈活對待規劃的目標和具體執行步驟,需要避免「鄭人買履」式的笑話。面臨新的挑戰和變化,規劃需要不斷地調整。
那些令人糾結的困惑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在漫長的征途中,難免有很多困惑。困惑就像枷鎖,使我們步履蹣跚,困惑就像死鎖,讓我們停滯不前。
接下來我將總結自己在工作中碰到和看到的一些典型困惑。這些困惑或者長期困擾作者本人,或者困擾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當這些困惑被釋然之後,大家都感覺如重獲釋,為下一階段的征程提供滿滿的正能量。人生就像一場旅途,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應該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良好的心態是技術之旅最好的伴侶。期望通過這個解惑之旅,讓大家擁有一個愉快的心情去感受漫長的學習旅途。
學無止境嗎
必須要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想到此,有些工程師不免產生一些悲觀情緒。如果方法得當並且足夠勤奮,悲傷大可不必。
雖然,人類的整體知識體系一直在擴張。但是就很多重要的工程細分領域,基礎理論並不高深。計算機的很多重要領域,工程師有能力在有限時間內抓住核心要害。
比如,密碼學被認為是門非常高深的學科,但是一大類密碼技術的基礎是數論中一個非常簡單的理論——素因數分解:給出兩個素數,很容易算出它們的積,然而反過來給定兩個素數的積,分解的計算量卻非常驚人。
「一致性」算得上是計算機領域裡面最經典的難題,它是所有分布式系統的基礎,從多核多CPU到多線程,從跨機器到跨機房,無所不在,幾乎所有的計算機從業人員都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Paxos給出了一個很優雅的解決方案。
許可權管理是很多工程師的噩夢,但如果你能搞定「Attribute Based Access Control(ABAC)」和「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也能達到相當高度。
另外,技術學習是一場對抗賽,雖然學無止境,超越大部分對手就是一種勝利。所以,以正確的學習方式,長時間投入就會形成核心競爭力。
沒有絕對高明的技術,只有真正的高手
致力於在技術上有所成就的工程師,都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技術高手。但技術高手的標准卻存在很大的爭議。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誤解:以某種技術的掌握作為技術高手的評判標准。我經常碰到這樣一些情景:因為掌握了某些技術,比如Spring、Kafka、Elasticsearch等,一些工程師就自封為高手。有些工程師非常仰慕別的團隊,原因竟是那個團隊使用了某種技術。
這種誤解的產生有幾個原因:首先,技多不壓身,技術自然是掌握的越多越好,掌握很多技術的人自然不是菜鳥。其次,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信息獲取是非常昂貴的事情。這就導致一項技能的掌握可以給個人甚至整個公司帶來優勢地位。互聯網時代,各種框架的出現以及開源的普及快速淘汰或者降低了很多技能的價值,同時降低了很多技術的學習門檻。所以,在當前,掌握某項技能知識只能是一個短期目標。懷揣某些技能就沾沾自喜的人需要記住:驕傲使人退步。
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讓你來做造物主,設計麻雀和設計大象的復雜度並沒有明顯區別。一個看起來很小的業務需求,為了達到極致,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是非常綜合和高深的。真正的高手不是拿著所掌握的技術去卡客戶需求,而是傾聽客戶的需求,給出精益求精的方案。完成客戶的需求是一場擂台賽,真正的高手,是會見招拆招的。
不做項目就無法成長嗎
在項目中學習是最快的成長方式之一,很多工程師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但是一年到頭都做項目,你可能是在一家外包公司。對於一個做產品的公司,如果年頭到年尾都在做項目,要不然就是在初步創業階段,要不然就是做了大量失敗的項目,總之不算是特別理想的狀態。正常情況,在項目之間都會有一些非項目時間。在這段時間,有些同學會產生迷茫,成長很慢。
項目真的是越多越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重復的項目不會給工程師們帶來新的成長。不停的做項目,從而缺乏學習新知識的時間,會導致「做而不學則殆」。真正讓工程師出類拔萃的是項目的深度,而不是不停地做項目。所以,在項目之間的空檔期,工程師們應該珍惜難得的喘息之機,深入思考,把項目做深,做精。
如何提高項目的深度呢?一般而言,任何項目都有一個目標,當項目完成後,目標就算基本達成了。但是,客戶真的滿意了嗎?系統的可用性、可靠性、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已經做到極致了嗎?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所以,任何一個有價值的項目,都可以一直深挖。深挖項目,深度思考還可以鍛煉工程師的創造力。期望不停地做項目的人,就像一個致力於訓練更多千里馬的人是發明不出汽車的。鍛煉創造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時間地思考。總之,工程師們應該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
職責真的很小嗎
很多時候,一個工程師所負責系統的數量和團隊規模與其「江湖地位」正相關。但是,江湖地位與技術成長沒有必然關聯。提升技術能力的關鍵是項目深度以及客戶的挑剔程度。項目越多,在單個項目中投入的時間就越少,容易陷入膚淺。特別需要避免的是「 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情況。團隊越大,在管理方面需要投入的精力就越多。在管理技巧不成熟,技術眼界不夠高的前提強行負責大團隊,可能會導致個人疲於應付,團隊毫無建樹。最終「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技術管理者應該關注自己所能把控的活躍項目的數量,並致力於提高活躍項目的影響力和技術深度。團隊人數要與個人管理能力、規劃能力和需求把控能力相適應。一份工作讓多個人來干,每個人的成長都受限。每個人都做簡單重復的工作,對技術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團隊管理和項目管理需要循序漸進,忌「拔苗助長」。
一定要當老大嗎
有一些工程師的人生理想是做團隊里的技術老大,這當然是一個值得稱贊的理想。可是,如果整個團隊技術能力一般,發展潛力一般,而你是技術最強者,這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悲哀。這種場景被稱之為「武大郎開店」。 團隊里的技術頂尖高手不是不能做,但為了能夠持續成長,需要滿足如下幾個條件:
首先你得是行業裡面的頂尖專家了——實在很難找到比你更強的人了!
其次,你經常需要承擔對你自己的能力有挑戰的任務,但同時你擁有一批聰明能乾的隊友。雖然你的技術能力最高,但是在你不熟悉的領域,你的隊友能夠進行探索並擴展整個團隊的知識。
最後,你必須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否則,加入更強的技術團隊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最少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平台化的傳說
平台化算得上是「高大上」的代名詞了,很多工程師擠破頭就為了和「平台化」沾點邊。然而和其他業務需求相比,平台化需求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論是平台化需求還是普通業務需求,它的價值都來自於客戶價值。不同點如下:
很多平台化需求的客戶來自於技術團隊,普通需求的客戶來自於業務方。
產品經理不同。普通業務需求來自於產品經理,平台化需求的產品經理可能就是工程師自己。長期被產品經理「壓迫」的工程師們,在平台化上終於找到「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感覺。
很多平台化的關注點是接入能力和可擴展性,而普通業務的關注點更多。
歸根結底,平台化就是一種普通需求。在實施平台化之前,一定要避免下面兩個誤區:
平台化絕對不是諸如「統一」、「全面」之類形容詞的堆砌。是否需要平台化,應該綜合考慮:客戶數量,為客戶解決的問題,以及客戶價值是否值得平台化的投入。
平台化不是你做平台,讓客戶來服務你。一些平台化設計者的規劃設計裡面,把大量的平台接入工作、臟活累活交給了客戶,然後自己專注於所謂「最高大上」的功能。恰恰相反,平台化應該是客戶什麼都不做,所有的臟活累活都由平台方來做。本質上講,平台化的價值來自於技術深度。真正體現技術深度的恰恰是設計者能夠很輕松的把所有的臟活累活搞定。
所以平台化的最佳實踐是:投入最少的資源,解決最多的問題。平台解決一切,客戶坐享其成。
搞基礎技術就一定很牛嗎
經常聽到同學們表達對基礎技術部同學的敬仰之情,而對搞業務技術的同學表現出很輕視,認為存儲、消息隊列、服務治理框架(比如美團點評內部使用的OCTO)、Hadoop等才能被稱為真正的技術。事實並非如此,更基礎的並不一定更高深。
比如下面這個流傳很久的段子:越高級的語言就越沒有技術含量。但真是這樣嗎,就拿Java和C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所需要的技能完全不同。C或許跟操作系統更加接近一點,和CPU、內存打交道的機會更多一點。但是為了用好Java,程序員在面向對象、設計模式、框架技術方面必須要非常精通。Java工程師轉到C方向確實不容易,但作者也見過很多轉到Java語言的C工程師水土不服。
基礎技術和業務應用技術必然會有不同的關注點,沒有高低之分。之所以產生這種誤解,有兩個原因:
基礎技術相對成熟,有比較完整的體系,這給人一個高大上的感覺。業務應用技術相對來說,由於每個團隊使用的不一樣,所以成熟度參差不齊,影響力沒有那麼大。
基礎技術的門檻相對來說高一點,考慮到影響面,對可靠性、可用性等有比較高的最低要求。但是門檻高不代表技術含量高,另外成熟技術相對來說在創新方面會受到很大的約束。但是最先進的技術都來自活躍的創新。
對比下來,業務技術和基礎技術各有千秋。但真正的高手關注的是解決問題,所有的技術都是技能而已。
可行性調研的那些坑
工作中開展可行性調研時有發生。做可行性調研要避免如下情況:
把可行性調研做成不可行性調研。這真的非常糟糕。不可行性的結論往往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所以不可行。
避免「老鼠給貓掛鈴鐺」式的高風險可行性方案。「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可行性調研一定要細致入微,避免粗枝大葉。
避免調研時間過長。如果發現調研進展進入到指數級復雜度,也就是每前進一步需要之前兩倍的時間投入,就應該果斷的停止調研。
可行性調研的結論應該是收益與成本的折衷,格式一般如下:
首先明確預期的結果,並按照高中低收益進行分級。
闡述達成每種預期結果需要採取的措施和方案。
給出實施各方案需要付出的成本。
工程師天生不善溝通嗎
實際工作中,溝通所導致的問題層出不窮。工程師有不少是比較內向的,總是被貼上「不善溝通」的標簽。實際上,溝通能力是工程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良好的溝通是高效工作學習的基礎,也是通過學習可以掌握的。下面我按工程師的語言說說溝通方面的經驗。
第一類常見的問題是溝通的可靠性。從可靠性的角度來講,溝通分為TCP模式和UDP模式。TCP模式的形象表述是:我知道你知道。UDP模式的形象表述是:希望你知道。TCP模式當然比較可靠,不過成本比較高,UDP模式成本低,但是不可靠。在溝通可靠性方面,常見錯誤有如下兩種:
經常聽到的這樣的爭論。一方說:「我已經告訴他了」,另一方說:「我不知道這個事情呀」。把UDP模式被當作TCP模式來使用容易產生扯皮。
過度溝通。有些同學對溝通的可靠性產生了過度焦慮,不斷的重復討論已有結論問題。把TCP模式當成UDP來使用,效率會比較低。
第二類溝通問題是時效性問題。從時效性講,溝通分為:同步模式和非同步模式。同步溝通形象地說就是:你現在給我聽好了。非同步溝通的形象表述是:記得給我做好了。在溝通時效性方面,有如下兩種常見錯誤:
已經出現線上事故,緊急萬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感覺事故可能和某幾個人有關,但是也不能完全確定,所以沒有通知相關人員。最終,一個普通的事故變成了嚴重事故。對於緊急的事情,必須要同步溝通。
半夜三點你正在熟睡,或者周末正在逛街,接到一個電話:「現在有個需求,能否立刻幫忙做完。」這會非常令人郁悶,因為那並不是緊急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需要立刻解決。
有效溝通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提前溝通。溝通本質是信息交流和處理,可以把被溝通對象形象地比喻成串列信息處理的CPU。提前溝通,意味著將處理請求盡早放入處理隊列裡面。下面的例子讓很多工程師深惡痛絕:一個需求策劃了1個月,產品設計了2周。當開發工程是第一次聽說該需求的時候,發現開發的時間是2天。工程師據理力爭,加班加點1周搞定。最後的結論是工程師非常不給力,不配合。就像工程師討厭類似需求一樣。要協調一個大項目,希望獲得別人的配合,也需要盡早溝通。
有效溝通的另外一個重點是「不要跑題」。很多看起來很接近的問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比如:一個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實施一個方案」,有人卻可能提出「是否應該實施該方案」。 「如何實施」和「是否應該實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很多看起來相關的問題實際上跑題很遠。「跑題」是導致無效溝通的重要原因。
良好溝通的奧秘在於能掌握TCP模式和UDP模式精髓,正確判斷問題的緊急性,盡量提前溝通,避免跑題。
帶人之道
有些初為導師的工程師由於擔心畢業生的能力太弱,安排任務時候諄諄教誨,最後感覺還是有所顧慮,乾脆自己寫代碼。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很多剛剛管理小團隊的工程師身上。最終的結果他們:寫完所有的代碼,讓下屬無代碼可寫。「 事必躬親」當然非常糟糕,最終的往往是團隊的整體績效不高,團隊成員的成長很慢,而自己卻很累。
古人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在古代,受限於通信技術,反饋延遲顯著,而且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有大量噪音,變形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根據短期內收集的少量變形的信息做快速決斷,容易陷於草率。在公司里,這句話用於選人環節更為恰當,應該改為:錄用不疑,疑人不錄。
考慮到招聘成本,就算是在錄用層面,有時候也無法做到。作為一個小團隊的管理者,能夠快速准確的獲取團隊成員的各種反饋信息,完全不需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的真正理論基礎來自於「探索和利用」(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不能因為下屬能做什麼就只讓他做什麼,更不能因為下屬一次失敗就不給機會。
根據經典的「探索和利用」(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理論,良好的用人方式應該如下:
首選選擇相信,在面臨失敗後,收縮信任度。
查找失敗的原因,提供改進意見,提升下屬的能力。
總是給下屬機會,在恰當地時機給下屬更高的挑戰。 總之,蒼天大樹來自一顆小種子,要相信成長的力量。
效率、效率、效率
經常看到有些同學給自己的績效評分是100分——滿分,原因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太辛苦了,但最終的績效卻一般般。天道酬勤不錯,但是天道更酬巧。工程師們都學過數據結構,不同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的差距,僅僅通過更長的工作時間是難以彌補的。為了提升工作學習效率,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主要關注效率提升。很多時候,與效率提升所帶來的收益相比,延長時間所帶來的成果往往不值得一提。
要有清晰的結果導向思維。功勞和苦勞不是一回事。
做正確的事情,而不僅僅正確地做事情。這是一個被不斷提起的話題,但是錯誤每天都上演。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大項目,總是要有所取捨。如果沒有重點,均勻發力,容易事倍功半。如果「南轅北轍」,更是可悲可嘆。
架構師能力模型
前面我們已經講完了原則和一些困惑,那麼工程師到底應該怎麼提升自己呢?
成為優秀的架構師是大部分初中級工程師的階段性目標。優秀的架構師往往具備七種核心能力:編程能力、調試能力、編譯部署能力、性能優化能力、業務架構能力、在線運維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規劃能力。
這幾種能力之間的關系大概如下圖。編程能力、調試能力和編譯部署能力屬於最基礎的能力。不能精通掌握這三種能力,很難在性能優化能力和業務架構能力方面有所成就。具備了一定的性能優化能力和業務架構能力之後,才能在線運維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方面表現優越。團隊管理能力是最高能力,它對項目管理能力的依賴度更大。
⑵ 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術技能
一個人的技術能力大致有幾個方面:知識,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精神能力,綜合能力。下面分別敘述 :
一.知識:
知識包括學習獲得的書本知識,實際中的經驗教訓。知識會隨著時間一邊有新的知識被掌握,另一邊又有老舊的知識被淘汰。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時間函數。那麼知識按 At·Tz增加,知識按 A1-t·Tx 衰減。其中A為基礎知識,Tz為知識增長時間常數, Tx為知識衰減時間常數,t為時間(單位:年)。如果你所掌握的知識越陳舊那麼Tx就越大,知識衰減的就越快。
知識的結構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知識結構好表現在連貫性強,當做一個項目,所有的有關項目的主要知識都擁有,就會得心應手,
游刃有餘。在本專業上知識的連貫性強代表知識的利用效率高,採用參數連貫系數KL表示。
知識結構好還表現在擴張性上,中國的哲學講的是道者一也。也就是說所有事物都有共同的規律。掌握具有共同規律的知識在擴展到別的領域是會比較輕松和容易。擴張性強表示學習能力強,學習效率高。採用參數擴張系數KK表示。
二.學習能力:
上面說的擴張系數表示了從一種專業跳到另一種專業的學習能力,所謂舉一反三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本專業有的人學的快,領悟的深,有的人則較差。把這種學習上的差異量化成參數學習能力系數Kx,表示學習能力的強弱。
三.解決問題能力:
做項目所面對的就是一個個問題,如何把問題解決的更好,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找到好的方案,這是高手的主要標志。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是所掌握的知識,包括理論的和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這還不夠,還體現在思考能力的強弱。有的人想的深入,想的透徹而全面,能夠抓住本質。有的人卻只能在表面上兜圈子。這個能力並不涉及知識,知識少的人也可以具有很強的思考能力,這個能力猶如一個放大器可以把知識的能量放大。用解決問題能力參數Kj表示這個能力的量化。
四.創新能力: 在其價值上會獲得高分。創新能力是一種特殊的思維能力,它要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活動逐漸練就的,創新思維和普通的思維是不同的。比如,創新能力需要有豐富的聯想能力,會把甲上用的方法聯想於用在乙上,而甲和乙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創新能力強的人的這種聯想能力會非常流暢,自然。
創新是產品最具價值的特質,因此具有強的創造能力的科研人員在其價值上會獲得高分。
⑶ 想創業有技術但沒資金 ,如何快速積累資金
創業融資需要費用支出,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而且如果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融資,十之八九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創業融資必須做好融資准備工作。 創業伊始, 很多中小企業就想到融資。其實,求人不如求己,融資需要花時間化精力,融資需要向別人披露自己的商業秘密,而且引入外部股權資本很可能同時引進了矛盾。從另一方面來說,投資商都是盡量規避風險的,所以一般企業在起步或早期是很難融到資金的,而在企業已經成長起來,銷售額和利潤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很多投資商會主動找上門來。所以在創業的早期階段必須依賴自己的資金,從銷售入手,積極地尋找客戶,有了營業收入就有了發展的動力。挖掘內部資金資源 在尋求外部資金之前,先充分利用內部的資金資源:企業應該有一個很好的現金流預測系統,向顧客提供足夠的激勵條件鼓勵他們及時付款,對客戶要有嚴格的信用評估程序,做好給供應商付款的計劃,盡全力保證銷售收入,控制庫存量,完善質量控制體系,降低廢品率,變現閑置資產。 積極尋求外部資金 如果內部資源都已經充分利用,那麼再看有什麼外部資源:股東的資金,企業的往來帳戶銀行透支或貸款的可能,代理商應付款或票據的貼現,出售反租(出售給租賃公司再租用該項資產),商業銀行貸款,政府或公共機構的無償資助或貼息貸款,最後才是風險投資基金。 銀行融資 銀行融資是現階段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除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外,針對中小企業普遍缺少抵押品的特點,還有以下幾種特殊貸款:應收帳款質押貸款:應收帳款質押貸款是指生產型企業以其銷售形成的應收帳款作為質押,向銀行申請的授信。用於質押的應收帳款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應收帳款項下的產品已發出並由購買方驗收合格,購買方(應收帳款付款方)資金實力較強,無不良信用記錄,付款方確認應收帳款的具體金額並承諾只向銷售商在貸款銀行開立的指定帳戶付款,應收帳款的到期日早於借款合同規定的還款日等。應收帳款的質押率一般為六至八成,申請企業所需提交的資料一般包括銷售合同原件、發貨單、收貨單、付款方的確認與承諾書等。其他所需資料與一般流動資金貸款相同。商業承兌匯票貼現:與銀行承兌匯票相比,盡管商業承兌匯票無銀行信用擔保,只有出票人(相當於前述應收帳款付款方)的信用擔保,但對於銷售商來講,由於容易取得付款方的認同與配合,而且操作規范,因此銷售商仍樂於接受。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實際也是應收帳款融資的一種形式。由於無銀行的信用擔保,因此貼現銀行對銷售商及其下游付款方的資信要求較高,只對符合特定條件的企業辦理此項業務。近來,建行等一些銀行還推出了無追索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服務,即銀行放棄對貼現申請人(銷售商)的追索,只享有對付款方(出票人)的追索權。因此,對那些需改善財務指標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來講,可積極嘗試向銀行提出無追索貼現申請。應收帳款信託貸款:應收帳款信託貸款是指以申請企業作為委託人,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銀行作為受益人,三方共同簽訂信託合同。企業將應收帳款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負責監督企業對應收賬款的回收工作。應收帳款的收益歸銀行,同時銀行和該企業簽訂貸款合同,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由於這種操作方式利用信託財產獨立性的特點,將應收帳款安全隔離為信託財產,與前述應收帳款質押相比,提高了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而且對融資申請企業來講,只是會增加一定的融資成本,因此,對銀行與企業都會有較大的吸引力。融資租賃方式:融資租賃對企業來講,其實就是一種分期付款,可減輕短期內的現金流壓力。對於那些需要大型機電設備、大宗原材料采購的中小企業來講,融資租賃不失為一種好的融資方法。保理融資:是指銷售商通過將其合法擁有的應收帳款轉讓給銀行,從而獲得融資的行為,分為有追索與無追索兩種。前者是指當應收帳款付款方到期未付時,銀行在追索應收帳款付款方之外,還有權向保理融資申請人(銷售商)追索未付款項,後者指當應收帳款付款方到期未付時,銀行只能向應收帳款付款方行使追索權。動產質押貸款:企業可用於質押的動產主要包括產成品、原材料等。由於動產的流動性與不可控性,目前國內部分銀行與倉儲公司或物流公司合作,推出了監管倉倉單質押貸款這一新品種,操作要點是:申請企業將動產運至指定的物流、倉儲公司的監管倉,物流、倉儲公司向申請企業出具倉單,並交付銀行,銀行據此發放貸款。當申請企業需支用該部分動產時,需徵得物流、倉儲公司及銀行的雙重同意。若由於物流、倉儲公司工作失職,導致銀行抵押物落空,則物流、倉儲公司需向銀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集合委託貸款:一般由銀行根據申請企業的項目建設與資金需求情況來發起,但此類項目必須有明確、穩定的現金流,出資者需承擔貸款風險。對於那些擁有優質項目資源的中小企業來講,如其項目能取得銀行的間接貸款承諾,獲得銀行發放的集合委託貸款,其融資成本將可下降一至二個百分點。買方信貸:顧名思義,買方信貸是指銀行向銷售商的下遊客戶(買方)發放的、專門用於購買銷售商所售商品的貸款。以此,銀行間接支持了銷售商的貨款回收,改善了銷售商的現金流量。這種貸款一般由銷售商負責安排,並可為買方提供貼息便利。對於那些下遊客戶資金實力雄厚或信用記錄良好的中小企業,可廣泛採用此種方式來促進銷售。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是指以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經評估後向銀行申請融資。 國外中小企業如何融資 美國國際資本資源公司對480多家尋求資金的創業企業做了一項有關創業者利用何種方法來完成他們融資目標的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都把其中一種融資來源看作一個可行的和更佳的選擇。向投資銀行尋求資金幫助的創業者中,有61%的人依靠直接參與性的投資,他們把目光主要投向於非正式的、高風險的風險投資家,並把這些人作為他們籌集資本的主要渠道。另外還有18%的創業者期望依靠他們個人的資金和家人、朋友的資金以及通過商業聯系籌集的資金。在這些主要處於創業早期階段和發展階段的公司中,只有9%的創業者可以依靠利潤和經營資本來為他們的發展計劃提供資金。僅僅只有7%的人向銀行進行了貸款融資,另有3%的創業者選擇了共同經營和聯合,只有2%的創業者表示對通過專業的風險投資公司來融資感興趣。 十大能力促創業成功其一:承擔責任的能力。創業要成功,就要承擔責任和義務。這意味著你將把企業看得非常重要,並經常為之加班加點地工作。其二:創業的動力。如果你想創業的動力越足,創業成功的可能就越大。其三:良好的信譽。如果你做事不注重信譽,那你的生意一定不會長久地保持良好態勢,你的商業夥伴也會越來越少。其四: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你將無法為自己的企業承擔義務。其五:面對風險的信心。辦企業,遇到風險在所難免。你必須要有承擔風險的准備。其六:果斷決策的能力。在企業里,你隨時要作出決定,當你面對一些對企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決定時,必須要果斷決策,決不能優柔寡斷。其七:家庭的支持。辦企業將佔有你很多時間,因此來自家庭的支持將顯得舉足輕重。家庭成員要同意你的創業想法並支持你的創業計劃,你的創業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加。其八:高人一等的技術能力。這是你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所必須的實用技能。技術能力的類型將取決於你計劃創辦企業的類型。其九:企業管理技能。這是指經營你的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僅有單一的銷售技能是不夠的,其它技能如成本核算、做賬等能力你也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其十:相關行業知識。懂行就意味著更容易成功。你必須對生意的特點有所了解和認識,做起生意來才能做到心裡有數。 這七種現象不適合你創業1、缺少長遠目標和思維高度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那裡過程,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有就業者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闆的角度去看考慮問題。也就造成很多就業者很難能與創業者溝通。高不是空洞的高,是經過反復考量過後的高,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高,是胸中有成竹的高。2、完成工作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時間一到心裡就習慣性的想閃人,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覺得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鍾都不願意。很多人都抱怨老闆苛刻,加班很頻繁,其實這是從創業時期就建立起來的習慣,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3、單個環節與整個系統就業者接受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後,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後轉交給其他同事,然後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負責的這塊已經做完了,至於轉交出去的工作任務是否被保質保量按時間的完成了,那就不是他所要操心的范圍之內了。長此以往,許多就業者已經習慣只管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你的事業是和你的視野相關的,你看的越遠,可能得到的資源越多。4、責任在一個企業或是公司里,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在出現事故後,老闆要追查責任,大家異常統一、步調一致的互相推卸責任,極少有人會占出來承認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強調自己肯定是把屬於自己那個環節做好了,至於前後銜接人員所出的問題,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就業思維深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迴避,然後就是設法推給別人。這樣一來,就業者也就愈加不可能從失敗和失利中學習、吸取到教訓了。其實,創業者們的成長也就是從一個個自己承擔的失敗中總結分析了問題原因所在,積累了經驗。對於創業者,不但是個人價值,更是社會價值。5、個人意識與聯合力量很多的就業者腦海中都存在著個人英雄主義,總希望在一些事情上表露一下,在上司面前表表功,為了不被其他同事分攤去一些功勞,所以有時候就會冒著一定的風險(當然是以公司的資源為成本的了)一個人單槍匹馬干點什麼出來,當然,要是出了漏了,最後還得是公司承擔,很少有就業者們會從降低成本及風險、或是提高效率的角度出來,去主動聯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這個個人英雄主義有時候是要害死人的。對社會資源的把握也很關鍵。6、成本概念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的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闆的習慣性思維和動作,這是從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得了的。而就業們卻是大方的很,反正公司的資產是老闆的,又不是自己的,浪費點也不是割自己的肉,只是自己工作方便順手,浪費點又算什麼,以至於許多就業者在自己創業的時候,還改變不了在就業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創業就是勤儉持家,我現在才慢慢改變大手大腳的習慣。7、辦事一條線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工作一定不止一種方法,但就業者長期工作生涯下來,已經習慣了用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A事就用A類解決辦法,B事就用B類解決辦法,很少會去用超越性的思維來從多角度多方向來討問題的解決思路。
⑷ 技術就是細細的積累嗎
我覺得也不應該全部是吧。技術雖然是靠積累,但是有些技術總是在不停的革新吧,你要在掌握原來的基礎技術上不斷的摸索吧!才能更好地掌握新技術。
⑸ 怎麼練技術
我有一點建議,就是你去嘗試著接觸以下街頭籃球。我以前也打街球,所以現在落下「獨」的毛病。不過先不說它,我覺得街球那些花哨的運球動作是很有助於提高運球能力的,因為打街球的人不光需要技術還需要靈感和藝術,神話一點的說就是你和球之間的一種溝通,有了這些,當你在面對對手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將球運得出神入化了!而且做那些動作你也不會覺得乏味。 給你點具體建議吧 1首先你要規范運球動作,開始時要時刻想著那些要領,比如手指觸球而非手心(這一點很重要,你打球後看看手心臟不臟就知道了,要是手心有一個比較面明顯的區域比別的地方相對干凈就說明你對了),再比如手腕的抖動及手掌的跟隨等決不能放鬆要求。 2然後,要增加手指的力量,街球裡面有超低空手指運球,挺難的,慢慢來。你可以在家裡地板上鋪條棉被在上面練,一個月後撤掉它。 你可以去找一些視頻學它裡面的一些動作,從簡單的開始,動作的腳步,手法,身體移動,重心位置等每一個細節都要看清楚,做明白!不要大概其,那樣很容易養成錯誤的習慣。 3運球跑動。一個小細節:要注意運球的節奏是假如你右手運球,那麼當你賣出左腳的時候向下拍球,球先落地隨後左腳落地,中間也就差零點幾秒,可就這零點幾秒可能影響你急停跳投或者三步上籃的節奏。我以前就不注意,老走步,後來改的。你去看科比麥迪他們運球突破時都是這樣的。 4找人單挑,甚至一挑二,一挑三,別以為不可能,我打球時候老單干,經常這樣。要是被斷了,就要找問題,我是哪裡沒有處理好,是運球角度,高度,重心位置,還是時機問題等等,總之要多思考,多實踐。 差不多了,我說的不一定都對,你可以試試看,要有信心,有決心,要以nba player的標准要求自己,你會成功的! 最後一句話,打街球很容易就養成「獨」的習慣,盡量避免,比賽是五個人的。
⑹ 實習生怎麼樣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積累豐富的經驗
這樣的提問太難回答了。
我帶過幾個新人,他們存在的最大一點問題就是:從來不做筆記。
我個人認為,再好的腦袋不如一張紙一支筆。
另外還有一個詞要千萬記住:不恥下問。
這個詞的解釋應該是:不要臉去問別人。
但不是一出現問題就去找別人幫助解決,而是在自己實在無法理解、了解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才去問別人。
千萬不要一點點小問題就去問別人。
⑺ 如何不斷提高和積累技術能力和知識
這個你要不斷的學習,因為這個知識的積累不是一天就是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如果想像在這方面的技術有很大的突破,那麼你要不斷的去閱讀,不斷的就去要實踐,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這樣你自己的積累就會比較好
⑻ 怎麼才能擁有一技之長
首先,學習傳統工藝。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各異、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民間工藝可供學習,如果你能夠刻苦鑽研,使之發揚光大,就可以在眾多進城務工的人中別具一格,脫穎而出。學習這些技術的方式,有些要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如傳統木工,有些則是從父輩那裡耳濡目染學到的。作為農村有志青年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傳統工藝和傳統產品的價值,這不僅可以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長有助於就業,也使地方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得到繼承和發展。
03
其次,向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尤其是本村那些曾經進城務工,而且幹得比較成功的人,他們知道進城會遇到什麼問題,什麼樣的技術在城市是最需要的,也是因為他們曾經在城市工作過,所以也可以積累一些技術,所以,向他們學習就是最有效率的學習。
04
再次,可以參加職業培訓學校,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獲得一技之長的最重要的途徑,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都辦有各種各樣職業技術學校或技術培訓機構,你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計算機、修理、美容、烹飪、服裝、銷售等技術。參加職業技術培訓不僅能學到技能,還可以獲得人的信息。
⑼ 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技術
學習了多年技術,還沒好好總結一下學習技術的「捷徑」。
做技術做久了,都知道技術只是我們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任何方法不是萬能的鑰匙,
這就需要我們去不停的補充新的「方法」,也就是不停學習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技術人員必須具有快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
那到底學習技術有沒有「捷徑」,個人認為「捷徑」就是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結合自己多年學習技術的體會,來說說自己學習技術的方法。
我不管要學習什麼新技術基本都是以這種思路進行。
(1)找到該技術比較權威的入門教程視頻或書籍,最好是那種使用案例進行講解的。
跟著找到的教程,快速進行推進。
羅列出技術需要掌握哪些東西,即技能修煉條目,依次收集相關資料。
(2)學校篇:找到相關技術的源頭,不如幾個公司,大公司一般都有技術支持類似的論壇,或者這樣技術相關論壇,快速把論壇摸熟,至少要懂得去什麼地方找相關答案、問問題什麼的。接著虛擬一個實踐項目,開始做,變做,變學。
公司篇:當然,在公司手頭還有很多工作要處理,不可能像學校那樣,停下來專門去學習該技術。那麼,接下來在第一步初步了解了新技術整體架構及基本技能後,應該直接進入實踐階段:開始手頭任務,變做任務,變學。
遇到問題,應該基本都是一些技巧的問題,可以google或其他資深同事。
要記得消化掉(1)中收集的技能資料。
(3)回歸技術手冊,這是技術的源頭,基本是耗時工程。
還有技術歸檔總結,這一點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