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蛋白質表徵分析有哪些技術

蛋白質表徵分析有哪些技術

發布時間:2022-11-14 17:38:32

㈠ 鑒定蛋白質有哪些方法

蛋白質含量的測定:
1 凱氏定氮法
根據氮在蛋白質分子中含量恆定(平均佔16%),因此測定出樣品中氮的含量後,即可求出樣品中蛋白質含量。
2 雙縮脲法
3 福林-酚試劑法
福林-酚試劑包括兩種試劑:鹼性銅試劑,磷鉬酸及磷鎢酸的混合試劑。鹼性銅試劑與蛋白質產生雙縮脲反應。這種被作用的蛋白質中的酚基(酪氨酸),在鹼性條件下易將磷鉬酸和磷鎢酸還原成藍色的鉬藍和鎢藍,所生成藍色的深淺,與蛋白質的含量成正比。在650nm和660nm波長下測定光吸收值,即可測定蛋白質含量。
4 紫外吸收法
酪氨酸,色氨酸在280nm處左右具有最大吸收。由於在各種蛋白質中這幾種氨基酸含量差別不大,所以280nm的吸收值與濃度呈正相關。可用於蛋白質濃度的測定。

㈡ 蛋白質組學主要包括哪些分析技術及各自特點

為探究生物進程的分子機制,需要確定介導這個過程的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主要技術總結如下:一、酵母雙雜交系統酵母雙雜交系統是當前廣泛用於蛋白質相互作用組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原理是當靶蛋白和誘餌蛋白特異結合後,誘餌蛋白結合於報道基因的啟動子,啟動報道 基因在酵母細胞內的表達,如果檢測到報道基因的表達產物,則說明兩者之間有相互作用,反之則兩者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將這種技術微量化、陣列化後則可用於大 規模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根據需要發展了單雜交系統、三雜交系統和反向雜交系統等。Angermayr等設計了一個SOS蛋白介 導的雙雜交系統。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豐富了酵母雙雜交系統的功能。此外,酵母雙雜交系統的作用也已擴展至對蛋白質的鑒定。二、噬茵體展示技術在編碼噬菌體外殼蛋白基因上連接一單克隆抗體的DNA序列,當噬菌體生長時,表面就表達出相應的單抗,再將噬菌體過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會與相應抗體 特異性結合,這被稱為噬菌體展示技術。此技術也主要用於研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有高通量及簡便的特點,還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選擇性的篩選復雜混 合物、在篩選過程中通過適當改變條件可以直接評價相互結合的特異性等優點。目前,用優化的噬菌體展示技術,已經展示了人和鼠的兩種特殊細胞系的cDNA文 庫,並分離出了人上皮生長因子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信號分子。三、等離子共振技術表 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為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種納米級的薄膜吸附上「誘餌蛋白」,當待測蛋白與誘餌蛋白結合後,薄 膜的共振性質會發生改變,通過檢測便可知這兩種蛋白的結合情況。SPR技術的優點是不需標記物或染料,反應過程可實時監控。測定快速且安全,還可用於檢測 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詳細資料請參考:on
http://proct.bio1000.com/101969/

㈢ 檢測蛋白質的方法有哪些 檢測蛋白質的方法介紹

1、凱氏定氮法

凱氏定氮法是測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總氮量的一種方法。即在有催化劑的條件下,用濃硫酸消化樣品將有機氮都轉變成無機銨鹽,然後在鹼性條件下將銨鹽轉化為氨,隨水蒸氣蒸餾出來並為過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標准鹽酸滴定,就可計算出樣品中的氮量。

由於蛋白質含氮量比較恆定,可由其氮量計算蛋白質含量,故此法是經典的蛋白質定量方法。

2、雙縮脲法

雙縮脲法是一個用於鑒定蛋白質的分析方法。雙縮脲試劑是一個鹼性的含銅試液,呈藍色,由1%氫氧化鉀、幾滴1%硫酸銅和酒石酸鉀鈉配製。

當底物中含有肽鍵時(多肽),試液中的銅與多肽配位,配合物呈紫色。可通過比色法分析濃度,在紫外可見光譜中的波長為540nm。鑒定反應的靈敏度為5-160mg/ml。鑒定反應蛋白質單位1-10mg。

3、酚試劑法

取6支試管分別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

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5、考馬斯亮藍法

考馬斯亮藍顯色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蛋白質可與考馬斯亮藍G-250 定量結合。當考馬斯亮藍 G-250 與蛋白質結合後,其對可見光的最大吸收峰從 465nm 變為 595nm。

在考馬斯亮藍 G-250 過量且濃度恆定的情況下,當溶液中的蛋白質濃度不同時,就會有不同量的考馬斯亮藍 G-250 從吸收峰為 465nm 的形式轉變成吸收峰為 595nm 的形式,而且這種轉變有一定的數量關系。

一般情況,當溶液中的蛋白質濃度增加時,顯色液在 595nm 處的吸光度基本能保持線性增加,因此可以用考馬斯亮藍 G-250 顯色法來測定溶液中蛋白質的含量。

㈣ 5種蛋白質研究方法都是什麼

本文概括了研究蛋白質的五種方法的原理及優缺點。1.熒光共振能量轉移;2.蛋白質雙雜交技術;3.噬菌體展示技術;4.蛋白質的親和色譜;5.親和印跡。
……
詳細資料請參考:on
http://doc.bio1000.com/show-3109.html

㈤ 蛋白質組學主要包括哪些分析技術及各自特點

雙向凝膠電泳
雙向凝膠電泳的原理是第一向基於蛋白質的等電點不同用等電聚焦分離,第二向則按分子量的不同用SDS-PAGE分離,把復雜蛋白混合物中的蛋白質在二維平面上分開。由於雙向電泳技術在蛋白質組與醫學研究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它可用於蛋白質轉錄及轉錄後修飾研究,蛋白質組的比較和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細胞分化凋亡研究,致病機制及耐葯機制的研究,療效監測,新葯開發,癌症研究,蛋白純度檢查,小量蛋白純化,新替代疫苗的研製等許多方面。近年來經過多方面改進已成為研究蛋白質組的最有使用價值的核心方法。

等電聚焦
等電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是60年代中期問世的一種利用有pH梯度的介質分離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的電泳技術。等電聚焦凝膠電泳依據蛋白質分子的靜電荷或等電點進行分離,等電聚焦中,蛋白質分子在含有載體兩性電解質形成的一個連續而穩定的線性pH梯度中電泳。載體兩性電解質是脂肪族多氨基多羧酸,在電場中形成正極為酸性,負極為鹼性的連續的pH梯度。蛋白質分子在偏離其等電點的pH條件下帶有電荷,因此可以在電場中移動;當蛋白質遷移至其等電點位置時,其靜電荷數為零,在電場中不再移動,據此將蛋白質分離。

生物質譜
生物質譜技術是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鑒定技術,其基本原理是樣品分子離子化後,根據不同離子之間的荷質比(M/E)的差異來分離並確定分子量。對於經過雙向電泳分離的目標蛋白質用胰蛋白酶酶解(水解Lys或Arg的-C端形成的肽鍵)成肽段,對這些肽段用質譜進行鑒定與分析。目前常用的質譜包括兩種: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和電噴霧質譜(ESI- MS)。

飛行時間質譜
MALDI 的電離方式是 Karas和Hillenkamp於1988年提出。MALDI的基本原理是將分析物分散在基質分子(尼古丁酸及其同系物)中並形成晶體,當用激光(337nm的氮激光)照射晶體時,基質分子吸收激光能量,樣品解吸附,基質-樣品之間發生電荷轉移使樣品分子電離。它從固相標本中產生離子,並在飛行管中測定其分子量,MALDI-TOF-MS一般用於肽質量指紋圖譜,非常快速(每次分析只需3~5min),靈敏(達到fmol水平),可以精確測量肽段質量,但是如果在分析前不修飾肽段,MALDI-TOF-MS不能給出肽片段的序列。

電噴霧質譜(ESI-MS)
ESI- MS是利用高電場使質譜進樣端的毛細管柱流出的液滴帶電,在N2氣流的作用下,液滴溶劑蒸發,表面積縮小,表面電荷密度不斷增加,直至產生的庫侖力與液滴表面張力達到雷利極限,液滴爆裂為帶電的子液滴,這一過程不斷重復使最終的液滴非常細小呈噴霧狀,這時液滴表面的電場非常強大,使分析物離子化並以帶單電荷或多電荷的離子形式進入質量分析器。ESI-MS從液相中產生離子,一般說來,肽段的混合物經過液相色譜分離後,經過偶聯的與在線連接的離子阱質譜分析,給出肽片段的精確的氨基酸序列,但是 分析時間一般較長。 目前,許多實驗室兩種質譜方法連用,獲得有意義的蛋白質的肽段序列,設計探針或引物來獲得有意義的基因。隨著蛋白質組研究的深入,又有多種新型質譜儀出現,主要是在上述質譜儀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與重新組合。

㈥ 蛋白質分離分析技術常用的有哪幾種

1、鹽析與有機溶劑沉澱: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鹽,以破壞蛋白質的膠體性質,使蛋白質從溶液中沉澱析出,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氯化鈉、硫酸鈉等.鹽析時,溶液的pH在蛋白質的等電點處效果最好.凡能與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有機溶劑,如乙醇、甲醇、丙酮等,均可引起蛋白質沉澱.
2、電泳法:蛋白質分子在高於或低於其pI的溶液中帶凈的負或正電荷,因此在電場中可以移動.電泳遷移率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蛋白質分子所帶電荷量以及分子大小.
3、透析法:利用透析袋膜的超濾性質,可將大分子物質與小分子物質分離開.
4、層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理化性質的差異,在相互接觸的兩相(固定相與流動相)之間的分布不同而進行分離.主要有離子交換層析,凝膠層析,吸附層析及親和層析等,其中凝膠層析可用於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
5、分子篩:又稱凝膠過濾法,蛋白質溶液加於柱之頂部,任其往下滲漏,小分子蛋白質進入孔內,因而在柱中滯留時間較長,大分子蛋白質不能進入孔內而徑直流出,因此不同大小的蛋白質得以分離.
6、超速離心:利用物質密度的不同,經超速離心後,分布於不同的液層而分離.超速離心也可用來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蛋白質的分子量與其沉降系數S成正比.

㈦ 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蛋白質含量測定的方法有微量凱氏定氮法、雙縮脲法、folin―酚試劑法、考馬斯亮蘭法、紫外吸收法等。微量凱氏定氮法:含氮有機物即分解產生氨(消化),氨又與硫酸作用,變成硫酸銨。雙縮脲法:雙縮脲是兩個分子脲經180℃左右加熱,放出一個分子氨後得到的產物。folin―酚試劑法:這種蛋白質測定法是最靈敏的方法之一。

蛋白質含量測定的方法有微量凱氏定氮法、雙縮脲法、folin―酚試劑法、考馬斯亮蘭法、紫外吸收法等。

1、微量凱氏定氮法:含氮有機物即分解產生氨(消化),氨又與硫酸作用,變成硫酸銨。經強鹼鹼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將氨蒸至酸液中,根據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計算得樣品之氮含量。

2、雙縮脲法:雙縮脲是兩個分子脲經180℃左右加熱,放出一個分子氨後得到的產物。在強鹼性溶液中,雙縮脲與CuSO4形成紫色絡合物,稱為雙縮脲反應。

3、folin―酚試劑法:這種蛋白質測定法是最靈敏的方法之一。過去此法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由於其試劑乙的配製較為困難,近年來逐漸被考馬斯亮蘭法所取代。

4、考馬斯亮蘭法:1976年由bradford建立的考馬斯亮蘭法,是根據蛋白質與染料相結合的原理設計的。這一方法是目前靈敏度最高的蛋白質測定法。

5、紫外吸收法:蛋白質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殘基的苯環含有共軛雙鍵,使蛋白質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質。吸收高峰在280nm處,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

㈧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手段有哪些

比較多:最基本的
1、雙向電泳技術(理想目的:將細胞(或組織)內所有蛋白質都分離開來)
2、質譜技術及一系列派生技術 (測蛋白質序列)
3 、蛋白質互相作用研究:
酵母雙雜交,細菌雙雜交,免疫共沉澱技術,pull-down,FRET,BiFC等
4、蛋白質定位:
熒游標記技術,共聚焦熒光顯微鏡技術,免疫熒光,免疫化學等技術。

㈨ 常用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有哪些

①凱氏定氮法
原理:蛋白質平均含氮量為16%。當樣品與濃硫酸共熱,蛋白氮轉化為銨鹽,在強鹼性條件下將氨蒸出,用加有指示劑的硼酸吸收,最後用標准酸滴定硼酸,通過標准酸的用量即可求出蛋白質中的含氮量和蛋白質含量。
②雙縮脲法
原理:尿素在180℃下脫氨生成雙縮脲,在鹼性溶液中雙縮脲可與Cu2+形成穩定的紫紅色絡合物。蛋白質中的肽鍵實際上就是醯胺鍵,故多肽、蛋白質等都有雙縮脲(biuret)反應,產生藍色或紫色復合物。比色定蛋白質含量。
缺點:靈敏度低,樣品必須可溶,在大量糖類共存和含有脯氨酸的肽中顯色不好。其 精確度 較差 (數mg),且會受樣品中 硫酸銨 及 Tris 的干擾,但 准確度 較高,不受蛋白質的種類影響。
③Folin酚法(Lowry)
Folin酚法是biuret 法的延伸,所用試劑由試劑甲和乙兩部分組成。試劑甲相當於雙縮脲試劑(鹼性銅試劑),試劑乙中含有磷鉬酸和磷鎢酸。
在鹼性條件下,蛋白質中的巰基和酚基等可將Cu2+還原成Cu+, Cu+能定量地與Folin-酚試劑反應生成藍色物質,600nm比色測定蛋白質含量。
靈敏度較高(約 0.1 mg),但較麻煩,也會受 硫酸銨 及 硫醇化合物 的干擾。 步驟中各項試劑的混合,要特別注意均勻澈底,否則會有大誤差。
④紫外法
280nm光吸收法:利用Tyr在280nm在吸收進行測定。
280nm-260nm的吸收差法:若樣品液中有少量核酸共存按下式計算:
蛋白質濃度(mg/ml)=1.24E280-0.74E260 (280 260為角標)
⑤色素結合法(Bradford 法)
直接測定法:利用蛋白質與色素分子(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結合物的光吸收用分光光度法進行測定。
考馬斯亮蘭(CBG)染色法測定蛋白質含量。CBG 有點像指示劑,會在不同的酸鹼度下變色;在酸性下是茶色,在中性下為藍色。當 CBG接到蛋白質上去的時候,因為蛋白質會提供 CBG一個較為中性的環境,因此會變成藍色。當樣本中的蛋白質越多,吸到蛋白質上的CBG也多,藍色也會增強。因此,藍色的呈色強度,是與樣本中的蛋白質量成正比。
間接測定法:蛋白質與某些酸性或鹼性色素分子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鹽沉澱。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未結合的色素,以每克樣品結合色素的量來表示蛋白質含量的多少。
⑥BCA法
BCA(Bicinchoninc acid procere,4,4』-二羧-2,2』-二喹啉)法與Lowry法相似,主要差別在鹼性溶液中,蛋白質使Cu2+轉變Cu+後,進一步以BCA 取代Folin試劑與Cu+結合產生深紫色,在波長562 nm有強的吸收。
它的優點在於鹼性溶液中BCA 比Folin試劑穩定,因此BCA與鹼性銅離子溶液結合的呈色反應只需一步驟即完成。靈敏度Lowry法相似。
本方法對於陰離子、非離子性及二性離子的清潔劑和尿素較具容忍度,較不受干擾,但會受還原糖 及EDTA的干擾。
⑦膠體金測定法
膠體金(colloidal gold)是氯金酸(chloroauric acid)的水溶膠,呈洋紅色,具有高電子密度,並能與多種生物大分子結合。
膠體金是一種帶負電荷的疏水膠體遇蛋白質轉變為藍色,顏色的改變與蛋白質有定量關系,可用於蛋白質的定量測定。
⑧其他方法
有些蛋白質含有特殊的 非蛋白質基團,如 過氧化物酶含有 亞鐵血紅素基團,可測 403 nm 波長的吸光來定量之。 含特殊金屬的酶 (如鎘),則可追蹤該金屬。

㈩ 蛋白質的結構的測定方法都有什麼

蛋白質三級結構測定主要有X射線衍射法、核磁共振技術、三維電鏡重構技術三種方法。
X線晶體衍射是最經典的測定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蛋白質晶體衍射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蛋白質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發展。NMR技術後起之秀,相對於X-RAY較為簡單,近年來技術越發成熟,可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也在攀升,而且其解析度也很高,
三維電鏡重構技術也是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較新的技術。技術難點在於演算法。

閱讀全文

與蛋白質表徵分析有哪些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交易中的心魔怎麼克服 瀏覽:639
童裝代理什麼品牌好 瀏覽:774
研發轉技術文檔怎麼樣 瀏覽:702
商業銀行的市場准入有哪些內容 瀏覽:355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是什麼意思 瀏覽:39
為什麼qq經常正在更新數據 瀏覽:180
內存是如何存數據的 瀏覽:55
信道狀態指示包括以下哪些信息 瀏覽:305
什麼是現代市場體系 瀏覽:891
加盟代理商如何注冊 瀏覽:249
g工程和數字媒體技術哪個前景好 瀏覽:372
信息化系統如何運維 瀏覽:415
濟南特色早餐技術培訓哪裡好 瀏覽:292
什麼是貨幣交易所的充值與提幣 瀏覽:951
信息提取題考查什麼 瀏覽:388
老外技術到底怎麼樣 瀏覽:745
微商老代理回歸朋友圈怎麼發 瀏覽:342
奶牛貓在市場上是什麼價格 瀏覽:938
心電圖中的數據表示什麼 瀏覽:76
程序員那麼可愛在哪裡可以看全部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