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蒸餾酒起源於哪個朝代
蒸餾酒起源於元朝。
元朝時期出現了燒酒的名字,而且有適合飲用酒類的器皿以及飲酒時的詩歌等等,經過蒸餾後的酒類起初飲用起來口感辛辣但過後就會感覺到甜味,注意蒸餾酒飲用的量不可過多,否則容易出現罪醉人的情況。蒸餾酒除了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放入水果後製作成果酒。
蒸餾酒是乙醇濃度高於原發酵產物的各種酒精飲料。白蘭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金酒、龍舌蘭和中國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大多是度數較高的烈性酒。
製作過程為先經過釀造,後進行蒸餾後冷卻,最終得到高度數的酒精溶液飲品。
Ⅱ 我國哪個歷史時期出現了蒸餾酒
唐朝時期,我國除了自然發酵的葡萄酒,還有葡萄蒸餾酒,也就是白色白蘭地,即出現了燒酒。燒酒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蒸烤取酒。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唐太宗在破高昌國時,得到過西域進貢的蒸餾酒,故有「唐破高昌始得其法」「用器承取滴露」的記載,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
唐朝時期,我國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因此,在唐代文獻中,出現了燒酒、蒸酒之名。
Ⅲ 蒸餾酒是什麼時間出現的
我國在宋代開始製造蒸餾酒。釀造的酒中乙醇的濃度不會太高,因為酒中乙醇的濃度超過10%時,就抑制了酵母菌的活動能力,發酵作用也就停頓下來了。取得烈性的濃酒必得通過蒸餾過程。
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所撰《物類相感志》中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的話,這種可燃燒的酒應是一種蒸餾酒。
1975年在河北省青龍縣發現了一具同一時期的金代銅胎蒸餾鍋,估計可能是用來蒸酒的。盡管宋代可能已經有了蒸餾酒,但肯定還十分罕見。即使至明代晚期,宋應星在撰寫的《天工開物》中,也沒有提及蒸餾酒。
Ⅳ 我國是什麼時候有蒸餾酒技術的
「所謂「「溜酒」(即蒸餾酒),先秦時代尚未之有。有之,則自唐代始。法萊《世界風俗·酒》載:「中國釀酒,遠在基督紀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紀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竊飲之。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其非蒸餾酒無疑。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雲:「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溜酒」起於元代,太遲,亦有問題。「溜酒」之名,早已見於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蒸餾酒元代時外國傳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 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章穆的<飲食辨>中說: 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 。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飲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 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 ,<<黑龍江釀酒>>,1978年)。
Ⅳ 蒸餾酒的技術是什麼時候,哪裡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古代居民凱爾特人在公元前發明的。
我國蒸餾技術的出現絕非國外傳入是可以定論的,只是者也無法推導出燒酒即非國外傳入,想要真正的知道我國白酒蒸餾技術的起源,那麼只有等待更多考古發掘新的實物證據來支持了。
在河北青龍縣發掘的金代遺址中發現了一個銅制燒酒鍋,這口鍋實際就是蒸餾器的原型,由於此次發現也證明了燒酒少也是金代的產物。金與宋同時,而且金並不算發達更談不上與西亞或印度有很大的商貿關系了,故而燒酒可以很大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創造物。
我國在宋代開始製造蒸餾酒
釀造的酒中乙醇的濃度不會太高,因為酒中乙醇的濃度超過10%時,就抑制了酵母菌的活動能力,發酵作用也就停頓下來了。取得烈性的濃酒必得通過蒸餾過程。
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所撰《物類相感志》中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的話,這種可燃燒的酒應是一種蒸餾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蒸餾酒
Ⅵ 蒸餾酒在中國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普及的
東漢。元代普及。
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 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
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吳德鐸先生和馬承源先生認為我國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紀時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銅蒸餾器了。但他們並未認定此蒸餾器是用來蒸餾酒(吳德鐸:"阿剌吉與蒸餾酒",<<輝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
吳德鐸先生在1986 年於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一研究結果後,這一轟動世界科技史學界的論文引起了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巨著編撰者,英國劍橋大學東方科學技術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博士的高度重視。
並表示要對其原著作中關於蒸餾器的這部分內容重新修正。這篇論文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王有鵬:"我國蒸餾酒起源於東漢說"<<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暫時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以前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6)蒸餾釀酒技術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流派:
從文史資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餾酒分為南北兩大類型,如在明代,蒸餾酒就起碼分為二大流派,一類為北方燒酒,一類為南方燒酒。<<金瓶梅詞話>>中的燒酒種類除了有"燒酒"(未註明產地)外,還有"南燒酒"這一名稱。但實際情況是在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燒酒,內蒙的馬乳燒酒;
在南方還可分為西南(以四川,貴州為中心)及中南和東南(包括廣西,廣東)兩種類。這樣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並無統一的劃分標准。
由於燒酒的主要特點是酒精濃度高,許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濃度是隨著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氣成分及其濃淡成了判斷燒酒質量的標准之一。我國風格多樣的燒酒,主要是釀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釀造技術等因素。
Ⅶ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元代,元朝時期的歐亞征服,才令蒸餾器傳入國內,才出現蒸餾酒技術,不過蒸餾酒也並沒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後才開始被推廣。
在蒸餾器傳入之前,國內一直都是發酵酒,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左右,也就是現代的黃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現酒麴釀酒,漢朝才有明確的酒麴、穀物配方,知道唐宋時期黃酒也趨於完善,出現了「花雕」「女兒紅」「狀元紅」等歷史名酒。
蒸餾酒技術的發展
蒸餾器傳入後,有了蒸餾酒技術,但也一直以低度發酵酒為主,蒸餾酒被認為是嘗鮮的「洋玩意」,直到清朝以後,蒸餾酒才逐漸被推廣,改革開放以後,蒸餾酒迅速佔領主導地位,並命名為「白酒」,所以蒸餾酒技術從元代開始,但真正被推廣還是清朝以後,並且在建國以後才成為主導。
Ⅷ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蒸餾酒技術是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當時,蒙古人遠征中亞、西亞和歐洲,使得西方的蒸餾酒法傳入中土。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Ⅸ 蒸餾酒是誰發明的中國人嗎
不是中國人,是外國人。但是發展繼承於中國。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酒是由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古代居民凱爾特人在公元前發明的。當時的凱爾特人使用陶制蒸餾器釀造出酒清含量較高的烈性,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
Ⅹ 中國古代蒸餾技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根據目前考古發現最早應該是西漢時期,根據海昏墓出土的蒸餾器和張家堡新莽墓出土的蒸餾器判斷的,至於能不能往前推就要看能不能找到更久遠的文物了。
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保留下來的酒是戰國時期的酒,所以蒸餾技術很有可能戰國時期就有了,但是好像沒找到戰國時期的蒸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