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城有什麼技術含量呢
比如說建築學,長城的選址、布局和施工,首先要考慮與自然環境有機聯系。長城是防禦體系,強調充分利用自然天險的屏障作用。所以,在山區長城多沿著山脊或山體有利於防守的位置修建。在山勢陡峭險峻的地帶,牆體就修建的相對低矮窄薄一些;在山勢平緩的地帶則修建的相對高大寬厚得多。從今河北、陝西、內蒙古、山東等地的先秦長城遺跡來看,長城沿線軍事防禦設置的選址和布局的一些相關原則,在戰國時期就已初步建立。秦漢時期,各種設施進一步完善,除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長城內外還大批地增加了屯戍城等。從先秦到秦漢,長城防禦向縱深發展,開始形成防禦體系,其修建原則也在基本確立之後發展更為完善。明代在長城沿線設鎮城、衛城、所城、關城、邊堡、墩台等,這些建築以設在長城內為主,長城外為輔為原則。長城牆體與城堡的布局關系很密切,城堡既是長城邊牆的縱深防禦,又主要是平時屯兵之地。比如說軍事學。長城防禦縱深的產生,標志著長城地區軍事防禦活動由單項防禦發展到了系統防禦的更高階段。長城建築的布局原則要滿足長城縱深防禦的需要。長城防禦縱深的建設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秦漢時,隨著中原對游牧地區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各種防禦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除烽、燧、亭、障外,長城內外還增築大量用於屯戍的城堡,以滿足縱深防禦的需要。在長城所經過的交通要沖都建有關隘,派重兵嚴密防守。長城城牆、城堡的外側還設置一些障礙物,如戰牆、壕塹等。金代長城的縱深防禦設置最有代表性,其分布在今內蒙古草原的金長城外側,普遍挖有多重塹壕。有些交通要沖之地,設多重壕牆並列的發育態勢。外壕、副牆、內壕、主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線。進攻長城的敵軍抵達深壕外沿,必須下馬才能過壕。下馬後的騎兵,完全暴露在長城守軍的射擊范圍之內。明長城防禦體系非常成熟,長城內外沿線不同形制、用途各異的防禦配置,與線性長城牆體互相配合,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具有縱深的嚴密完整和連續的長城築壘防禦體系。尤其是在要塞地區,這一設防更加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