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的來歷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產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傳入中國的過程
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中國電影百年歷史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定軍山》片斷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❷ 為什麼說電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
最早藝術有純藝術和工藝美術之分。純藝術多是藝術家做,比如大畫家之類。工藝美術就是手工藝者的活,社會地位也很低。手工藝者多是身兼設計者,生產製造者,商人數職。設計並沒有從中脫離出來。
但是科技帶來的工業革命發生後。工業大生產的趨勢下,設計逐漸成文一門單獨的學科,從藝術中分離出來。所以沒有科學,沒有工業生產,也就沒有設計的獨立。
簡單回答就這樣。具體的,如果你要寫論文或者准備考試,網上又找不到詳細資料的話,建議你還是去買本書。一般藝術設計概論或者藝術設計史之類的書就行。
我有一本《藝術設計概論》。李硯祖編寫的。有這方面的資料。你可以考慮。
❸ 如何理解電影電視是一門新興的藝術
影視文化已經涉及到人類的社會生活、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許多領域,影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關鍵詞] 影視 影視藝術
影視文化已經涉及到人類的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許多領域。影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影視是大眾傳播媒介
電影和電視作為一種記錄、保存、普及、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同人類文明史上創造文字、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相比美,在人類沒有影視這種現代化大眾傳播媒介之前,人類文化的成果,主要是通過書籍、報刊,乃至某些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來記錄、保存、傳播和交流的。
從這種意義上講,影視文化的產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史上自從語言、文字、印刷術產生以來,在文化的積累和傳播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革命。傳播學告訴我們,人類傳播方式的變化速度在不斷加快。這種速度本身就具有深遠的意義:「從語言到文字,幾萬年;從文字到印刷,幾千年;從印刷到電影和廣播,400年;從第一次試驗電視到從月球播回實況電視,50年。下一步是什麼?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線上出現……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信息時代。」(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
二、影視藝術是文化交流的手段
影視藝術絕不意味著電影、電視只是機械地紀錄生活或照搬生活。恰恰相反,任何影視作品都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與藝術創造的產物。因此,電影、電視表現社會生活並不是純客觀的紀錄,其中必然滲透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評價和判斷。
當我們在欣賞一部影片或一部電視劇時,除了獲得藝術享受之外,還能夠體察到某個社會、某個時代、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尤其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基礎之上的影視藝術,能夠十分清楚、逼真地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非常生動、非常鮮明的社會生活畫面。世界各國的影視作品,雖然存在著各種流派、風格和類型,但從這些為數眾多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各個國家社會生活的狀況,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風雲起伏和變化發展。因此,電影、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和觀代綜合藝術,能夠集中傳達出時代和社會的信息,反映出社會生活的變化、時代觀念的更這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變。
三、影視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
自從澳大利亞7萬年前的岩畫被發現後,人類的文化史與藝術史顯得更加悠久。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戲劇等,都是早在蒙昧時代或者文明時代的初期便已經出現。在以後的一段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人類再沒有發明出新的藝術種類。直到P9世紀末葉和20世紀上半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現代藝術的電影和它的姊妹藝術電視才相繼出現,成為人類科學史與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電影與電視共同組成了一種影視文化,對20世紀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電影和電視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新技術的發明。然後才導致新藝術的誕生。完全可以這樣說,電影、電視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部歷史,都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電影、電視是惟一產生於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姊妹藝術。
電影的誕生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的。19世紀後期,在歐洲工業革命的基礎上,歐美等國的科學技術日趨繁榮,光學、電學、化學、聲學、機械學以及與此相關的各門科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時,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有許多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各種實驗。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電影的問世。
直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一家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白色幕布上放映了自己攝制的《火車進站》等影片,真正的電影才終於問世了。他們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動的人物,這種驚奇感簡直令他們目瞪口呆。有的觀眾看到銀幕上下雨,趕緊打起了雨傘;而當銀幕上出現火車急速沖來的鏡頭時,觀眾中有人嚇得大叫,甚至准備站起來逃走。可見,電影這門新的藝術自誕生之日就開始顯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從誕生到發展,電影始終是一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
四、影視藝術是綜合藝術
影視藝術是以影視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聲音為媒介,在銀幕或屏幕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
從好萊塢大片所創造的幻想世界,到電視新聞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再到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無一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電影、電視作品的創作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藝術活動,這是因為影視藝術是綜合藝術的緣故。其他一些藝術門類的創作屬於個體創作,比如繪畫、詩歌等等。然而電影、電視作品的創作,可以說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藝術門類。大的范圍就有編劇藝術、導演藝術、攝影藝術、美術設計藝術、音樂藝術、表演藝術、剪輯藝術、錄音藝術、等等。十幾年來,數字技術全面進入影視製作過程,計算機逐步取代了許多原有的影視設備,並在影視製作的各個環節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影視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大的生產過程,而且缺少哪一門類都沒有辦法完成創作。影視藝術的綜合性,最大限度地吸取了這些藝術門類的手段和技巧。
五、影視藝術發展推動了對大眾傳播的研究和傳播學這門新興學科的誕生
雖然人類社會早就存在著語言、文字、書籍等多種傳播方式,但是,對大眾傳播的研究卻開始於本世紀初,最初是由社會對報刊影響的興趣所萌生,隨之而來的則是對廣播、電影等新興的大眾媒介的極大關注。
❹ 電影的來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大英網路全書�6�1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
此現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span>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實現。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6�1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❺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
盧米埃兄弟,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6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
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地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5)電影為什麼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擴展閱讀
在電影萌芽時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攝影傾向:一種以盧米埃爾兄弟為代表,主要在現實中去捕捉生活現象,銀幕上展現的就是人們身邊的瑣事;一種以梅里埃為代表,主要記載舞台上已經加工的虛構的生活圖畫。沿著這兩種創作方式,發展成後來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兩種片種。這兩種傾向反映到故事片攝影中來,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繪畫派和紀實派。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於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工「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
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後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後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後,使機器置於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
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❻ 為什麼說電影是有技術支撐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