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遙感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識
學遙感應掌握電磁輻射與地物光譜特徵、遙感成像原理與遙感圖像特徵、遙感圖像處理、遙感目視解譯與制圖、遙感圖像計算機解譯(分類)、遙感應用(土地遙感、植被遙感等等)基本知識。
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遙感,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簡單理解為遙遠的感知,泛指一切無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從現代技術層面來看,「遙感」是一種應用探測儀器。
遙感是指一切無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運用現代化的運載工具和感測器,從遠距離獲取目標物體的電磁波特性,通過該信息的傳輸、貯存、衛星、修正、識別目標物體,最終實現其功能(定時、定位、定性、定量)。
2.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怎麼樣
遙感屬於測繪大類,遙感要會使用兩大軟體,arcgis 和 envi。
不屬於物理也不屬於地理,所以學的地理和物理都不多。但是,遙感確實是一個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要學一些電子、和地理方面的課程,但更多的是測繪專業和IT專業的課程。
就業和測繪沒有特別大的差別,可以去測繪局或者測繪院,勘測院,測繪公司,也可以去IT企業。
遙感、GIS公司,此類公司招收遙感專業畢業生,大部分是用來做圖像處理的,所以一般大專以上學歷即可;單純走遙感專業就業還是很困難,你必須精通GIS,了解測繪。
每年的國家公務員招考很少用到遙感專業,各個申請地質、環境所等事業單位會有1-2名遙感專業編制。
3. 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學什麼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具備遙感和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衛星遙感平台、感測器技術、信息獲取、遙感數據處理、多感測器數據匹配和融合、圖像自動解譯技術和虛擬模擬的基本技術與方法,能夠在城市規劃、農業、林業、水利、電力、交通、軍事、地質、測繪、環境、海洋等各類遙感領域從事遙感電子設備與系統研製、應用系統和系統集成的建設與開發,以及有關空間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高級專門人才。 (網路)
我就是學遙感的,現在大三了,主要就是學習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還有一些遙感計算機軟體ENVI、Arcgis等,和自然地理、氣象方面等一些其他專業課。
學習遙感主要方向有大氣遙感、海洋遙感、地質遙感。工作方向很寬,例如可以去地面接收站、與衛星有關的大面積遠程監測。
學這個最好有考研的准備。目前大學開放這個專業的還算比較少。
4.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什麼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什麼?
快車教育,某名企人力資源總監曾先生表示,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具備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遙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設計、教學、生產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強實際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那麼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好不好?下面讓快車教育我為各位看官總結一下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要課程、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情況吧!
一、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課程:
主要專業課程有:電磁場理論、電子技術應用、航空與航天攝影、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原理與應用、近景攝影測量、攝影測量學、微波遙感、數據結構與資料庫、模式識別、遙感圖像解譯、環境保護與規劃、數學規劃與測量中的應用、計算機視覺、海洋測繪、計算機網路與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資訊理論、地圖投影與變換。
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與技能:
畢業生應具備以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理空間信息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線代測繪等學科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經濟知識基礎;
3.具有扎實的復合知識結構和實踐以及管理能力;
4.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
5.了解遙感科學與技術的前沿技術;
6.具有搜索收集信息的能力。
以上是關於大學本科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什麼的分析情況,更多高考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分析資訊敬請關注快車教育職業規劃頻道。
5. 遙感科學與技術學什麼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學習遙感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學習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系統與遙感信息工程集成理論和方法,並能組織和實施各類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管理。主要包括:
掌握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掌握遙感機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信息工程及應用的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其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最新發展動態;
掌握相關學科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系統、測繪工程等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等能力。
6. 遙感科學與技術應學好什麼
該專業主要學習遙感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學習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系統與遙感信息工程集成理論和方法,並能組織和實施各類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管理。主要包括:
掌握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掌握遙感機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信息工程及應用的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其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最新發展動態;
掌握相關學科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系統、測繪工程等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等能力。
7. 遙感技術學校,專學什麼
遙感科學與技術主要研究遙感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遙感電子設備與系統的研製、應用系統和系統集成的建設與開發、空間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等。例如:GPS導航系統的研發,電子地圖的繪制,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等。 關鍵詞:遙感 3S 測繪 計算機
8. 遙感科學與技的主要課程
遙感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是在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測繪科學、空間科學以及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相 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學科;它屬於遙感與電子信息方面的寬口徑專業。 本專業主要培養在測繪、海洋、環境、地質、農林業等民用領域以及軍事偵察與監視、 目標分類與識別、武器制導等軍事領域從事遙感系統設計與研發、遙感信息處理、信息 系統建設和應用、計算機軟體與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開發應用的復合人才。
本專業主要課程:
電路分析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線路基礎、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微機原理與 系統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軟體技術基礎、雷達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微波遙感基礎、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隨機信號處理、遙感技術、數字測圖、激光原理與 技術、圖像處理與識別、雷達系統、數字圖像處理、全球定位系統(GPS)及其應用等必修 課程及30多門選修課程。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寬知識面,能夠掌握遙感測繪、電路系統以及信號處理、計 算機系統及軟體開發等相關學科知識;有較強的創新意識,並能獨立從事本學科及其交 叉學科研究。本專業的畢業生可考取遙感科學與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 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能在中科院、航天、航空、電子、兵器、船舶、海洋 、農林業、水利、交通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科研、高等學校、公司、管理部門從事系統 設計、技術開發、產品研製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軍事、科研和政府部門從 事系統管理工作。
本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雷達原理、信號與系統、微波遙感原理、光電子技術、計算機科 學與技術、數字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遙感圖像獲取、遙感數據處 理、目標特性識別以及定量遙感等理論與方法,使學生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並能組織和實施各類應用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管理。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強調從下述諸 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
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以適應遙感科學與應用方面廣泛的 工作范圍;
掌握數學、物理、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掌握遙感基本理論、遙感信息獲取與處理的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其應用前景及最新 發展動態;
掌握微波與光學遙感的基本理論以及數據處理的基本方法,掌握遙感圖像處理的一般 原理和方法。
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 驗設計,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9. 學好遙感要掌握哪些基礎課程
要掌握的基礎課程 :電路分析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線路基礎、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微機原理與 系統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軟體技術基礎、雷達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微波遙感基礎、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隨機信號處理、遙感技術、數字測圖、激光原理與 技術、圖像處理與識別、雷達系統、數字圖像處理、全球定位系統(GPS)及其應用等。
遙感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是在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測繪科學、空間科學以及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相 互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學科;它屬於遙感與電子信息方面的寬口徑專業。 本專業主要培養在測繪、海洋、環境、地質、農林業等民用領域以及軍事偵察與監視、 目標分類與識別、武器制導等軍事領域從事遙感系統設計與研發、遙感信息處理、信息 系統建設和應用、計算機軟體與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開發應用的復合人才。
10. 遙感科學與技術應學好什麼
1 信息獲取技術的發展
信息獲取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種類型遙感平台和感測器的出現
現已發展起來的遙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500km)和太陽同步衛星(600~1000km)。感測器有框幅式光學儀器,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而且有些遙感平台還可以多角度成像,如三行CCD陣列可以同時得到3個角度的掃描成像;EOS Terra衛星上的MISR可同時從9個角度對地成像。
(2)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時間解析度不斷提高
僅從陸地衛星系列來看,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發射的陸地衛星有4個波段(MSS),其平均光譜解析度為150nm,空間解析度為80米,重復覆蓋周期為16-18天;80年代的TM增加到7個波段,在可見光到近紅外范圍的平均光譜解析度為137nm,空間解析度增加到30米;2000年後,出現增強型TM(ETM),其全色波段空間解析度可達15米。法國SPOT4衛星多光譜波段的平均光譜解析度為87nm,空間解析度為20米,重復周期為26天;SPOT5空間解析度最高可達2.5米,重復覆蓋周期提高到1-5天。1999年發射的中巴資源衛星(CBERS)是我國第一顆資源衛星,最高空間解析度達19.5米,重復覆蓋周期為26天。1999年發射的美國IKONOS-2衛星可獲得4個波段4米空間解析度的多光譜數據和1個波段1米空間解析度的全色數據。IKONOS發射稍後,又出現了空間解析度更高的OrbView-3(軌道觀察3號)和Quickbird(快鳥),其最高空間解析度分別達1米和0.62米。
(3)高光譜遙感技術的興起
20世紀80年代遙感技術的最大成就之一是高光譜遙感技術的興起[1]。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譜儀以AIS—1和AIS—2為代表,光譜解析度分別為9.3nm和10.6nm;1987年,第二代高光譜成像儀問世,即美國宇航局(NASA)研製的航空可見光/紅外成像光譜儀(AVIRIS),其光譜解析度為10nm;EOSAM—1(Terra)衛星上的MODIS具有36個波段。如今的衛星高光譜解析度可達到10nm,波段幾百個,如在軌的美國EO-1高光譜遙感衛星上的Hyperion感測器,具有220個波段,光譜解析度為10nm。我國「九五」研製的航空成像光譜儀為128個波段。
1.2 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
遙感信息處理技術最早為光學圖像處理,後來發展成為遙感數字圖像處理。1963年,加拿大測量學家R.F.Tomlinson博士提出把常規地圖變成數學形式的設想,可以看成是數字圖像的啟蒙;到1972年隨美國陸地衛星的發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才真正地發展起來。隨著遙感信息獲取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學基礎科學等的發展,遙感圖像處理技術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主要表現在圖像的校正與恢復,圖像增強,圖像分類,數據的復合與GIS的綜合,高光譜圖像分析,生物物理建模,圖像傳輸與壓縮等方面。其中圖像的校正與恢復的方法已經比較成熟。圖像增強方面目前已發展了一些軟體化的實用處理方法,包括輻射增強,空間域增強,頻率域增強,彩色增強,多光譜增強等。圖像分類,是遙感圖像處理定量化和智能化發展的主要方面,目前比較成熟的是基於光譜統計分析的分類方法,如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為了提高基於光譜統計分析的分類精度和准確性,出現了一些光譜特徵分類的輔助處理技術,如上下文分析方法,基於地形信息的計算機分類處理,輔以紋理特徵的光譜特徵分類法等。近幾年出現了一些遙感圖像計算機分類的新方法,如神經網路分類器,基於小波分析的遙感圖像分類法,基於分形技術的遙感圖像分類,模糊聚類法,樹分類器,專家系統方法等[2]。在高光譜遙感信息處理方面,也發展了許多處理方法,如光譜微分技術,光譜匹配技術,混合光譜分解技術,光譜分類技術,光譜維特徵提取方法等。這些方法均已在高光譜圖像處理中得到應用。
1.3 遙感技術應用現狀
總體上說,遙感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應用深度也不斷加強。目前,在地學科學、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環境監測、考古、野生動物保護、環境評價、牧場管理等各個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應用,遙感技術也已成為實現數字地球戰略思想的關鍵技術之一。地球科學中的礦產勘查,地質填圖等是較早應用遙感技術的領域,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其應用潛力還可以不斷地挖掘;在精細農業、環境評價、數字城市等新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此外,GIS技術,虛擬現實技術、GPS技術、資料庫技術等的快速發展也無疑為遙感技術的更廣、更深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
總之,衛星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把人類帶入了立體化、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地對地觀測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