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你如何看待媒介技術的善與惡

你如何看待媒介技術的善與惡

發布時間:2022-11-07 00:57:41

『壹』 媒介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變遷產生什麼作用

在科學社會體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媒介與社會之間顯示出更為密不可分的聯系。人類在社會實踐的動力推動下不斷發展和創造新的傳播 。
1、媒介是宣傳的輿論工具,它們與社會熱點互動可以提高社會的透明度,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聞事件的可信度,促進社會進步。
2、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度,讓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看到了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能夠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增進了新聞媒體的實效性。
3、媒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媒介的演進,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貳』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傳播有什麼樣的影響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傳播的影響有:

  1.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傳播技術和媒介的發展進程:媒介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活動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

  2. 媒介技術發展的動因來自人類社會駕馭信息傳播、不斷提到信息生產和傳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會精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也是一個社會或時代的精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

  3. 傳播媒介的社會影響並不僅僅取決於媒介的技術或刑事特性,而且取決於掌握和運作它的人和社會組織,取決於他們生產和傳播的信息內容。

『叄』 如何看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

首先是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特點分析
其次是對傳統條件下的新聞事業所具有的局限有什麼促進,這種促進帶來的正反兩面的影響是什麼
短期內的影響,長期內的影響,對新聞事業報道的客體的影響 已經對新聞媒體本身的影響。

例如網路的出現,信息量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相對自由的選擇所想要看的內容,這些特點都極大的區別與傳統的媒體的被動與弱勢地位,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變成了人們來選擇閱讀的內容。

第一,突破了原有的限制,更加具有時效性,更加廣泛的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約束;
第二,傳播的主題從傳統的大的新聞機構和有話語權的名人,變成了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各類新聞內容的分析和對比,必須更有吸引力和駭人聽聞才能獲取眼球。
第三,大量的冗餘和無序信息和行為的出現,一夜爆紅的等,網路監管和新聞自由等等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東西。
第四,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平面媒體顯然頂不住新技術的攻勢,傳統媒體何去何從,新媒體是不是不可戰勝。

總的來說,新的技術迫使新聞機構更加註重受眾的需求,從收視率到點擊率,人們從被動的選擇到主動的挑選,更大的選擇空間,迫使新聞媒體必須更貼近社會的熱點和關注點。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更會期待更多的信息;
同時新的技術也使得更多的人獲取了話語權,從單純的受眾成為了一個傳播者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說話,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不可能的,而那些草根也能通過新技術成為明星。這一點是傳統媒體把持者所不能控制的。

『肆』 對於新媒體你有什麼看法

看法如下:

新媒體的發展使信息傳播得更快,信息獲取的渠道拓寬。這帶來的影響我相信更多還是積極的。在原本信息閉塞的環境下,一些見光死的社會現象或許還能藏一藏騙一騙。但在如今任何事物都追求高速的時代里,這些現象終將會一點一點暴露於眾。

所以我們開始正視、批判、反省,我們開始為杜絕這些現象而作出斗爭。斗爭的渠道變得更加廣闊更加透明,斗爭也變得擲地有聲。這樣良性的趨勢,其實也得感謝新媒體的成長。但是有一點,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大了,以至於我們還沒來得及分辨,就可能已經擴散開來了。

所以也更加需要我們的思考分辨能力。做到不輕信、不妄動、不沉默。最後,希望我們的社會跟隨新媒體發展的步伐,變得更加美麗動人。也希望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全民參與建設的社會。



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其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新媒體還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徵:

(一)媒體個性化突出

由於技術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化的。而新媒體卻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可以面向個人,個人可以通過新媒體定製自己需要的新聞。

也就是說,每個新媒體受眾手中最終接收到的信息內容組合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這與傳統媒體受眾只能被動地閱讀或者觀看毫無差別的內容有很大不同。

(二)受眾選擇性增多

從技術層面上講,在新媒體那裡,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當信息發布者,用戶可以一邊看電視節目、一邊播放音樂,同時還參與對節目的投票,還可以對信息進行檢索。這就打破了只有新聞機構才能發布新聞的局限,充分滿足了信息消費者的細分需求。

與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不同,新媒體是「受眾主導型」。受眾有更大的選擇,可以自由閱讀,可以放大信息。

(三)表現形式多樣

新媒體形式多樣,各種形式的表現過程比較豐富,可融文字、音頻、畫面為一體,做到即時地、無限地擴展內容,從而使內容變成「活物」。理論上講,只要滿足計算機條件,一個新媒體即可滿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儲需要。

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體還有「易檢索性」的特點,可以隨時存儲內容,查找以前的內容和相關內容非常方便。

(四)信息發布實時

與廣播、電視相比,只有新媒體才真正具備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新媒體用強大的軟體和網頁呈現內容,可以輕松地實現24小時在線。

新媒體交互性極強,獨特的網路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走向平等,受眾不再輕易受媒體「擺布」,而是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者。

『伍』 結合自身的媒介使用經歷,闡述媒介技術的發展給你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核輻射、食品污染、生態惡化乃至信息傳播本身都可能成為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風險的來源。危機成為媒介傳播語境的重要構成因素。危機議題有賴於媒體的呈現,大眾傳播提高了危機情況的「社會能見度」。危機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渴望與焦慮;另一方面,受眾對危機的認知和理解也離不開媒介。在突發事件面前,單純依靠記者現場採集新聞的傳統模式,正在被大眾參與和專業記者報道相結合的方式所取代。

『陸』 你覺得現代傳播媒介給你帶來好處的同時有什麼壞處嗎

現代傳播媒介很廣泛。拿現在最流行的報紙、電視和網路來說他帶來的好處有很多,受眾可以及時的了解外界信息,但是它們同時帶來了很多傳播問題。

1 信息的不真實性 這點在網路特別明顯,但也發生在報紙和電視,例如很久以前引起不良影響的「紙包子」事件,部分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不惜欺騙受眾,導致了受眾對外界信息的誤解。在網路上的假消息數不勝數,這和網路的管理也有很大關系。

2 不良信息散播 現代傳播媒介在商業化的帶領下,為了有收視率而大量報道一些不良信息,像年初的艷 ()照門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很多媒體用黃()色或暴()力吸引觀眾眼球,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

3 個人權利得不到保證 這點在網路上表現的問題比較多,有人肉搜索,從根本上講,它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而且網路上還有很多人拿別人照片進行所謂的P圖,誹謗。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在電視上,有些媒體為了收視率報出未成年兒童的信息,也是犯法。

4 快餐文化過多 現在部分受眾浮躁的心態和新的傳播媒介有很大關系,媒體不追究事件深層次的含義而盲目的追究點擊率,收視率,而不是為受眾帶來良好的真實的信息,開闊受眾的視野。

第4點扯淡……有點扯的不像話了~~~~
不知道有錯字沒、將究著看看吧~~

『柒』 如何理解媒介技術對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信息獲取的第一途徑就是媒介
如今的媒介人(以下簡稱媒體機構或者「媒人」)
這些人的職業水準,專業精神決定了反映社會面的文明推進。
媒介的技術我個人認為不會對社會才生負面。負面的因素是媒介的內容,真實性,以及虛假的程度決定的。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降低,道德的缺失,一大部分是因為報道之後才有的議論,有了議論之後才有的結果。媒介如果不物事,因為點擊率或者收視率這種表現的因素大作文章,吸引眼球的,都是給社會帶來負面的消息。現在太多的媒介不負責任,騙取了太多的信任,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話題。
呵,個人想法,不知道主題是不是跑偏了。

『捌』 媒介技術的報復效應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我們這期問題也是這個,正在找很多很多資料:
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路,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路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37.3%,18~24歲的用戶佔37.3%,25~30歲的用戶佔17.0%。其中,學生就佔了28.0%,教師佔6.2%,公務人員佔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採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

『玖』 如何看待媒介的善與惡

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去看待唄!還能怎麼看待?媒介這種東西,善與惡是相對的。就看你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了。

『拾』 關於傳播媒介對受眾的利與弊有哪些論斷

拉扎斯菲爾德與羅伯特.默頓在論文《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中,討論了大眾傳播的兩種正面功能和四種負面功能。(正負功能論)
正功能即:①賦予社會地位的功能:大眾傳播通過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能夠賦予個人、團體、社會問題以及社會行動以顯赫的地位,使它們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②重申社會准則的功能:大眾傳媒通過將偏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公諸於世,能夠喚起社會的普遍譴責,將違反者置於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使其感到維護社會規范的「制度性壓力」,從而強制其遵守社會規范。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又指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若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負功能如下:
①麻醉精神——對受眾的長期作用。媒介提供偽環境,用符號構建媒介真實。過度沉溺於表而信息和通俗娛樂中, 沉醉在虛幻滿足中,失去社會行動力。大眾傳播媒介易混淆"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媒介環境),大眾對媒介過分依賴,而媒介帶來的事實只是部分再現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種社會趨向,若被人利用則會造成不良後果。
②順從現狀。對批判內容不予理睬。信息的大量湧入造成信息過量,使人們對信息產生冷漠態度。並促長了"社會服從主義"削弱公眾的辨別力和對社會的批判精神,把人變成順從現狀的單面人。
③降低審美水平和鑒賞力。大眾媒介要迎合大眾的口味。
④媒介以兼價的代價佔用或剝奪了人們的自由時間。施拉姆——媒介是時間的竊賊。使時間在消遣、娛樂和平庸之中化為烏有。
⑤異化作用。批判學派,馬克思。關注人在商品化社會中如何被商品異化,媒介廣告。
⑥ 電影電視網路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內容和場面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影響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經驗學派20年代、80年代研究。
⑦民族文化生存與文化認同危機。衛星直接電視、網路的發展,帶來了跨文化傳播中國家主權問題,對社會制度構成潛在威脅。對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造成沖擊。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文化霸權,話語權。
陳水扁試圖用教科書、教科書強調台灣文化史原著文化,試圖將其與大陸分離。
⑧人們過多依賴媒介帶來的間接交流後人際間的社會交往互動逐漸減少,與社會群體逐漸疏遠陌生。"電視人""容器人"——指那些將閑暇時間完全用於大眾媒介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等完全與媒介內容相連結的人,思想觀念乃至行動方式都源於電視,極端自我內化,心理封閉,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種種變化,而完全成為一種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閱讀全文

與你如何看待媒介技術的善與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畫內松島屋怎麼代理 瀏覽:372
昂達主機板驅動程序怎麼操作 瀏覽:308
哪裡可以查看咸寧停電信息 瀏覽:122
二手房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是多少 瀏覽:906
excel復制數據到微信如何變成圖片 瀏覽:787
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指的是什麼 瀏覽:866
高橋市場是賣什麼的 瀏覽:20
花鳥市場白色小鳥叫什麼 瀏覽:576
推銷產品的話術怎麼講500字 瀏覽:904
穿越火線哪裡可以交易點券 瀏覽:297
工作走程序是什麼意思 瀏覽:554
武漢箱包市場在什麼地方 瀏覽:71
交易貓的代金券怎麼賣 瀏覽:468
義烏批發棉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966
技術資料庫主要包括哪些資料 瀏覽:421
微信小程序碼是什麼 瀏覽:605
當地公證處要證實異地信息要多久 瀏覽:554
plc程序中怎麼查看觸摸屏的ip 瀏覽:910
身邊的數據都有哪些 瀏覽:224
什麼是技術設計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