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想要脫離美國控制,可以怎麼做呢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開始對日本大家扶持,1951年9月8號,雙方簽署了《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相互協力及安全保障條約》。
他更希望有美國的保護,自己睡覺也能安心一些,只不過是有些威脅而已,但威脅終究只是威脅,有了美國保護,別人不敢付諸行動。
『貳』 被美國打壓40年,日本為什麼還成功實現產業升級
被美國打壓的這40年美國和日本之間一直存在著非常厲害的貿易摩擦。一直都是日本不斷的在讓步,但是為什麼日本還能成功地實現產業升級。完全是因為日本所採取的政策非常符合時代的發展。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就是由於日本的不斷努力,再加上日本的不斷創新,所以實現了日本現在成為了一個發達的經濟體。
有壓力才有動力,在美國的壓力下主動承擔壓力,推進產業升級,對傳統行業進行轉型。日本的紡織業一直比歐美起步要晚,在發生貿易摩擦之後,日本紡織業就進入了碳素纖維的領域。
『叄』 經常聽說日本許多領域的命脈是控制在美國手中的,請問具體是如何控制的
日本幾乎可以被認為是美國的殖民地。
第一,日本國土上有美國的軍事基地,那這是對日本最表面的控制,你日本敢不聽話嗎?不聽話我軍隊的炮口就瞄準著你的國土。稍有異動整個國家都會淪陷。
第二,日本有個機構叫東京地檢署,裡面成員很多為美國特工,擁有權力不經日本方面許可就能隨意搜查日本高官。這樣日本官員們的把柄基本上是被美國人握在手裡的,日本的高官敢不聽白宮的話嗎?
第三,日本的經濟,在美國的軍事和政治威脅下,美國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長期從日本掠奪財富。
第四,科技方面,美國嚴格限制日本科技的發展,基本只能生產不是很敏感的科技產品或者民用產品。這就讓日本的產業發展很畸形,雖然日本人造民用汽車很厲害,但是中國能做的炮鋼日本連一噸都生產不出來。一旦打仗,日本現在庫存的坦克消耗光了,假如美國不賣給日本相應的材料的話,日本連合格的坦克都造不出來。
日本的航空業也被嚴格限制,日本不被允許建造大型的風洞,想要設計飛機必須吹風洞來獲得數據,而風洞只有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才有,日本想設計飛機就只能把自己的核心數據暴漏在有風洞的國家手裡。
日本的軍艦同樣被控制的死死的。日本不被允許研發自己的控制操作系統,用的是美國的系統,日本沒有自己的導航衛星,用的是美國的GPS定位,一旦打仗,美國斷了日本的數據,日本就是瞎子聾子,只能挨打。
文化上,日本人長期接受親美親歐教育,以歐美為榮,整體上成為了歐美的附庸。
所以,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來看,日本都是一個被以一種文明的方式殖民的國家。
『肆』 日本擁有哪些全球壟斷性行業
要說明的是,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壟斷。那種製造壟斷,行業第一的模式其實本身值得商榷。因為事實證明,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差距沒那麼大,技術這道坎,很容易通過資本堆積強推過去。所以,我們說的壟斷,並非完全的壟斷,而是一些優勢產業。題主問日本,那麼我們就來談幾家日本的優勢企業優勢行業。
這家感測器供應商在互聯網時代大展拳腳,其業務能力十分龐大,其感測器業務營收穩定在人民幣百億附近。屬於比較前沿的 科技 工業公司。感測器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現代工業三大支柱。未來人工智慧需求也不低。在這個方面,國內感測器發展如今依然處於瓶頸期。有量,但是技術積淀不夠。很多人可能依然在盯國外的半導體技術,殊不知感測器,才是限制走向未來的關鍵法門。
我國技術凸起,主要來自於NCM技術,也就是三元鋰電池裡面的鎳鈷錳酸鋰電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著生產鎳鈷鋁酸鋰的技術,這種技術制備難度較高。我國權衡後,決定彎道超車。當然,NCM技術可以說打破了壟斷,不過兩條技術路線的優劣,實際上還沒有決出勝負。大概最後還是要看特斯拉的選擇,他是否最後會選擇NCM來替代他現在的電池呢?可以期待。日本很多技術也是有其本身的問題,其追求精益化,喜歡關門搞研發。所以經常會出現技術很好,但是商業化一般的產品。 歷史 上典型的,就是等離子電視。
吉田拉鏈,能夠賣到將近人民幣400億的全球營收,是不是很令人吃驚?不用吃驚,吉田拉鏈在中國有三個製造工廠,所以,其並不是什麼拉鏈技術,其實資源整合者,老牌供應商,和德國沃斯集團賣螺絲釘,有點類似。
小廠子,全世界6成份額。超低溫和強磁場的技術能力世界一流。
前段時間,日韓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場份額不是蓋的。
生物制葯領域日本企業普遍規模不如歐盟,比不過輝瑞,羅氏。但是研發創新能力很強。主流的生物單抗,主流的葯物研發在各個種類上都和歐美有追趕和對抗。
以上,其實日本的企業呈現兩極化。好企業要麼是大財團,要麼是小而美。主流工業小而美為主。但是日本工業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比較封閉,他們關上門自己搞一套,然後技術難度很高,他們認為有足夠的壁壘。結果,全世界人民不喜歡。所以,日本工業適合單點突破。他們有創新,比如在晶元領域,工業上某個領域,做精可以,但是整合能力欠缺。
比如這幾年明顯下坡的日本家電和消費品。你會發現日本製造和我們中國製造沒有太多的不同。因為當我們拿到一個手機,我們並沒有覺得日本索尼手機和中國華為比有什麼優勢。同樣的,佳能相機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但是日本人關上門來自己玩一套的能力有時候也是大有裨益。比如很多領域,其實向產業鏈上游找,你總能找到日本的企業。日本和德國的企業模式,很多人叫做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隱形冠軍公司的數據,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是數量最多的國家,美國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國68家(個人認為這種數據並不是很公正,但是能說明一些小問題)。
三井集團
是日本的四大壟斷財閥之一,是由三井家庭統治的財閥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爭期間,該財閥一直居日本四大財閥之首,是日本經濟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井集團的東京芝浦和石川島播磨兩大支柱企業,二戰後一度均奄奄一息、瀕臨倒閉。經土光敏夫的"讓一切充滿活力"的整頓治理,均重獲新生,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一,稱雄於國際市場。
三菱財團
三菱財閥的 歷史 可以追溯到岩崎彌太郎在土佐藩經營的運輸業務。岩崎彌太郎在1870年(明治3年)擔任土佐藩在大阪。
三菱財團市西區堀江設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負責儲藏並販賣來自各地方大名的貨物的組織)中99家商會的領袖。次年,日本實行廢藩置縣,99家商會成為個人企業。於是岩崎彌太郎從土佐藩購買了三艘船隻,在1873年設立三菱商會,開始經營海運(後發展為日本郵船)和商貿(後發展為三菱商事)等業務。
安田財團
安田財團正式成立於1966年,目前由30家左右的大企業組成。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財團又稱芙蓉財團,該財團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 汽車 、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世界最大的商貿企業之一。富士財團的經理會稱"芙蓉會"。
住友財團
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煉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上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隨著戰後財團的解體,住友旗下的企業也走上了各自獨立的道路,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在不同的事業領域中發揮著作用,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之一 。住友政友的《文殊院旨意書》作為住友的企業精神被代代傳承。現在住友集團已經成為日本屈指可數的企業集團之一。旗下多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朋友們好!
日本現在雖然在大眾市場上面的產品逐步在減少,但是日本仍然在工業市場上面很多領域內占據了比較領先的地位,甚至是處於壟斷的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在那些領域內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
佳能精機公司就是 Canon TOKKI, 生產真空蒸鍍機,工廠很小,只有343名員工,但是每年卻能夠創造幾十億美元產值。真空蒸鍍機的能夠將 OLED 發光材料附著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顯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機一年只生產九台,訂單往往要等兩年以上,可以說是處於壟斷地位。
日本高精度機床產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了。日本擁有森精機、大隈、天田、捷太科特、牧野、小松等上百家超高精度機床生產企業。這些機床可以用於軍工產業,山崎馬扎克(MAZAK)是美國軍工廠的機床特供方,F22戰斗機的發動機是用日本新日本工機的五軸機床加工出來的,還有一些超跑的十缸,十二缸的發動機是由日本松浦機械的精密機床加工出來的。
日本在半導體材料生產方面長期保持領先的優勢,生產半導體晶元需要19種左右的必須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數材料具備極高的技術壁壘。現在日本企業在硅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光刻膠、等14種重要材料方面均佔有50%以上的份額。
目前碳纖維生產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東麗、帝人和三菱公司手中。這些公司目前仍躋身世界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商行列,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目前來說,全球范圍內碳纖維生產工藝領域申請量進入全球排名前10位的都是日本申請人。
在CMOS攝像頭領域,日本索尼佔全球的50%份額,而這僅僅是日本的一個公司。現在我們的手機產業可以說對於CMOS的需求量非常大,不過本國的產量根本供不上需求。現在好多比較好的CMOS攝像頭還是來自於日本。
日本在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 產業擁有很強的控制力, 例如日本村田、TDK公司、Taiyo公司、京瓷是全球SAW濾波器主要供應商,日本村田和Taiyo公司是電容電感主要供應商。被動元件的主要應用領域有消費電子、 汽車 電子、家電等,其中消費電子占據行業70%以上應用空間。
現在可以說日本在被動元件領域內,特別是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領域內擁有較強的控制力。
綜上所述,日本現在雖然在消費者領域內競爭力有所下滑,但是在工業領域內可以說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包括高端機床產業,半導體高端材料,碳纖維,攝像頭,高端電阻,電容,電感等產業,已經顯示產業等還是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
感謝閱讀!
1,感測器:基恩士,這家感測器供應商在互聯網時代大展拳腳,其業務能力十分龐大,其感測器業務營收穩定在人民幣百億附近。在這個方面,國內感測器發展如今依然處於瓶頸期。有量,但是技術積淀不夠。
2,超高真空掃描探針:unisoku,小廠子,全世界6成份額。超低溫和強磁場的技術能力世界一流。
3,真空蒸鍍機:Canon Tokki,前段時間,日韓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場份額不是蓋的。
4,拉鏈:YKK,吉田拉鏈,能夠賣到將近人民幣400億的全球營收,吉田拉鏈在中國有三個製造工廠,所以,其並不是什麼拉鏈技術,其實資源整合者,老牌供應商,和德國沃斯集團賣螺絲釘,有點類似。
5,鋰電池技術NCA:松下,我國技術凸起,主要來自於NCM技術,也就是三元鋰電池裡面的鎳鈷錳酸鋰電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著生產鎳鈷鋁酸鋰的技術,這種技術制備難度較高。我國權衡後,決定彎道超車。
說實話,壟斷性行業在哪個國家都不太存在,原本現在就是一個全球化的 社會 ,火箭都有很多人在造了,不再是一個國家主宰的世界格局了。但是話說回來,在某個行業,某個國家存在絕對優勢也是正常,因為產業分工不同,造成了現在的這局面。 所以下文我要講的是,日本有哪些幾乎被壟斷的行業或者產品。
在基礎化學領域,日本MMA(生產透明有機玻璃的原材料),日本三菱レイヨン占據了全球38%的份額,可以說是半壟斷的地位,在光學以及 汽車 領域,應用十分的廣泛;在平板玻璃上,旭硝子以及日本板硝子兩家公司,占據了全球15%的份額;信越化學,在聚氯乙烯樹脂方面占據了10%的地位;
在高性能化學領域,日本的地位更加重要,有些材料可以占據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額!
日本的TOSOH(東曹株式會社)占據了全球60%的份額,鋯氧是用在耐火材料、燃氣輪機以及陶瓷等領域的基礎材料,是耐高溫的主要材料之一。
晶圓的名稱,由於最近國內晶元的話題十分流行,所以很多人也都聽說過。現在我國還沒有太大的能力生產12inch以上的晶圓。日本的信越化工和SUMCO占據了世界上60%以上的晶圓份額,之前的半導體漲價,也是和晶圓的生產能力有關;
EVOH樹脂材料,日本的kuraray公司占據了65%,日本合成化學占據了25%的份額,合計占據了全球80%的份額。
在液晶顯示領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日本廠家,這個領域很難發展。
上圖是一架飛機上使用碳素纖維的地方,幾乎覆蓋了飛機的上下左右。日本公司占據碳素纖維的比例為70%,其中東麗占據了40%,東邦占據了20%,其餘日本公司占據了10%。 用在防彈衣上的聚芳醯胺纖維,日本帝人一家公司,就占據了全球的50%份額!
汽車 部材方面,日本企業更是了得。粘合性聚烯烴,英文叫做ADMER,因為其對金屬、玻璃以及陶瓷材料有著很強的粘合力,所以多數用在 汽車 以及加油站需要粘合的地方。 這種材料是日本三井化學獨自開發的,因此占據了全球100%的份額;
我們都知道福耀玻璃,是我國的民族企業,每年的生產量很大。但是殊不知,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日本企業的份額也占據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旭硝子可是占據了20%以上的份額的,日本板硝子雖然也有不少 汽車 玻璃的份額,但是這家公司並不是靠著 汽車 玻璃掙錢的;
除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領域日本同樣有著很大的優先地位。
比較容易列舉和熟知的就是上述的一些領域了,其他的領域也歡迎各位讀者在下方留言補充!
部分文章介紹:
《守護東京的「地下神殿」:宛如科幻片》
《 日本「90後」精英:階級已固定,只是你們看不見》
《一場台風,讓日本人的歧視 社會 「原形畢露」》
日本一直是低調的國家,在工業方面有很多領先世界的產品。日本仍然在工業市場上面很多領域內占據了比較領先的地位,甚至是處於壟斷的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在哪些領域內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
顯示產業
佳能精機公司就是 Canon TOKKI,生產真空蒸鍍機,工廠很小,只有343名員工,但是每年卻能夠創造幾十億美元產值。真空蒸鍍機的能夠將 OLED 發光材料附著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顯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機一年只生產九台,訂單往往要等兩年以上,可以說是處於壟斷地位。
『伍』 美國科技實力這么強大,為何相機行業依然無法媲美日本
國際的發展,科技絕對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科技的不斷突破,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而科技最強的國家自然還是美國,但是人們也會疑惑美國科技實力這么強大,為何相機行業依然無法媲美日本?這個就是日本對於相機的研究太深,掌握著很多的核心技術,即便是美國也難以突破。
但是後面遭受了很多打壓,最近的一次甚至就連cpu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差一點真的說不定麒麟990就是華為公司的最後一代cpu,但是目前來看應該是有不少的希望,國家的發展,科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未來趨勢,標准才是關鍵,也是國際的認可因素。
『陸』 成也美國,敗也美國,美國是如何成就日本,又「搞垮」日本的
美國是因為想要在亞洲建立盟友來對日本提供援助,之後美國因為日本經濟上升使美國經濟下滑對日本進行打壓。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場戰爭的失敗,不僅讓日本失去了幾乎所有自明治維新後對外侵略所獲得的果實,還讓日本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的一段時間內,日本計劃由盟軍分區佔領,但由於中國、英國相繼因為國情原因退出,蘇聯不滿於駐日盟軍必須聽令於美國,但又攝於原子彈的威脅,於是憤然撤軍。最終美國以盟軍名義,派出46萬美軍單獨佔領日本,得以控制日本內政。
可是不久後,美國又嫌日元升值太慢,讓美聯儲也親自加入戰斗,在廣場協議簽訂僅僅兩年後,日元升值突破了50%。日元升值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政府的預期,日本政府不得不對銀行降息來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柒』 日本汽車工業為何能趕超美國根本在於技術和資本的強行積累
寫在最後:
二戰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工業強國,離不開汽車產業的發展。日本汽車企業憑借政府的產業政策支持,進行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積累,加上企業內部的管理創新、企業革新,使日本很快出現了豐田、本田、馬自達、鈴木等一系列知名日本汽車品牌,並逐漸走出日本,邁向國際。(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捌』 日本的科技技術是誰給的為什麼會和美國搶生意打開日本國門的是美國嗎
日本的科學技術是在借鑒別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發創新的,就像中國買俄羅斯的飛機,然後進行創新一樣,運用蘇二七,我們生產出來了殲16,這就是一種創新,日本的創新能力非常發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回過頭來就跟美國爭其的生意,打開日本國門的是美國,1856年
『玖』 美國的刀:30年前的日本晶元已經挨過,蕭條至今
9月15號華為麒麟系列高端晶元,包括全新的麒麟9000,在售的麒麟990或都將迎來斷供。這意味著接下來即將發布的全新旗艦,Mate40系列手機不僅產能有限,而且將會是麒麟系列晶元的絕版手機。華為手機或將退回聯發科時代。
而這樣的結果,原因已經人盡皆知,美國的瘋狂制裁,遏制華為這類中國半導體企業。就是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天花板高度,你可以做得比別人好 但是你不能超過我,歸根到底就是錢。
目前中國每年的半導體產品進口額,已超過三千億美元。貿易逆差超兩千億美元。這樣的逆差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我們每年要給半導體全球產業鏈上的國家,貢獻兩千多億美元,兩千億美元的外匯又是什麼概念,我們每年的原油進口額不到兩千億美元。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全面擴大,半導體產品進口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進口商品第一大項目。如果我們在半導體上取得突破,某些人不僅會失去全球最大的客戶,還會被自己的客戶搶去飯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逆差,我們更要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目前舊版的EDA軟體還能用,各種公版晶元架構也還沒被限制授權。華為晶元設計水平依然能處於世界一流水平,麒麟9000晶元製程已經縮小到5納米級別。能夠媲美蘋果旗艦晶元。其實,看美國人有多緊張,就能知道今天的華為有多出色。目前被抓住咽喉的是如何把設計變成產品,至於為什麼說是目前,不言而喻,EDA設計軟體停更 架構限制授權,都會成為美國接下來的限制工具。目前美國砍向華為的大刀是讓華為喘不過氣來的荷蘭阿斯麥爾EUV光刻機。我們不生產晶元,我們只是光刻機製造商。這是一家一年賣222套機器,凈利潤就有14.67億歐元的光刻機壟斷企業。
阿斯麥爾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7納米及以下製程的企業,為什麼這么牛X的企業不在法國,不在美國。而是在一個以發達農業著稱。全球工作時間最短的荷蘭。
1984年阿斯麥爾和飛利浦合資成立阿斯麥爾,後來阿斯麥爾買下了飛利浦的股份,成為阿斯麥爾獨資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1名員工,那時候的光刻機還是日本和美國企業的天下。
一直到2007年,阿斯麥爾都沒辦法在尼康面前抬起頭,直到台積電的工程師林本堅提出浸潤式光刻機。阿斯麥爾翻身的日子來了。日美沒有光刻機公司願意和台積電聯合研發浸潤式光刻機。阿斯麥爾決定賭一把,和台積電合作,最終成功實現了132納米的晶元工藝。一把把尼康甩在身後,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迅速走紅。台積電、英特爾年年砸錢搶著要,荷蘭只是阿斯麥爾的注冊地背後是整個歐洲和美國的支持。德國工業的蔡司鏡頭,Cymer的光源技術,HMI的電子束檢測設備等。阿斯麥爾自然也受到美國的監管和扶持,也正是因為荷蘭實力較弱,把阿斯麥爾放在荷蘭讓美國人很放心。
兩年前我們好說歹說,為荷蘭送去天價的貿易訂單,換來阿斯麥爾2019年向中芯國際,交付兩台極紫外EUV光刻機,但是這兩台光刻機目前來看已經是化為泡影。等到若干年後阿斯麥爾履行合同已經是老舊產品,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一塊晶元是目前人類文明最為頂尖的體現,一台頂級光刻機是比航母戰斗群還要致命的國之重器。
美國人自然要牢牢抓著光刻機,美國掌握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這點不奇怪。要分析的是美國為什麼會掌握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向來在 科技 領域藐視美國的日本,為什麼突然顯得無聲無息。
早在1946年,世界第一塊PN結型晶體管在美國人威廉·肖克利的手中誕生。1960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在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出現。標志著半導體產業進入「硅」時代。彼時的日本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完全看不出是首都被炸得滿目瘡痍。兩個城市挨過原子彈的國家,戰後的日本人什麼都想做 也什麼都能做。對於半導體而言,日本人志在必得。
1955年,索尼成立僅十年,開始涉足半導體產業,用來製造收音機。日本企業紛紛加入生產,大量爆款收音機湧入美國。十年後的1959年,一年內日本就製造了8600萬個晶體管直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晶體管生產國,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日本又在一個行業超越了老大哥三菱、京都電氣等也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下,在美國技術的基礎上 涉足半導體產業,這種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的單一民族國家,不可謂不可怕。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經濟衰退,歐美家庭加不起油也買不起電腦,半導體產業衰退。日本人的卡西歐計算器遭遇了滑鐵盧。美國人又研發出了更先進的 IC集成電路。日本人就從危機中看到了機會,日本迅速落實DRAM製法革新,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民間企業抱團出資400億日元。差不多有2.36億美元 這是70年代,日本VLSI 技術研究所由此成立,專攻電子計算機領域。日本最終實現了DRAM的全國產化,DRAM這個東西很常見,也就是現在計算機上的內存條,是一種作為存儲功能的半導體元件。而這時候的中國,選擇了解決溫飽加強國防 科技 為優先的道路。
日本人沒炸出核彈,卻炸出了一個半導體。日本繼續投入研發在半導體的道路上迅速超越了美國。SUMCO、京瓷、東京電子等很多現在耳熟能詳的日本企業在當年都是日本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功勛企業,而在最關鍵的光刻機領域,日本也實現了國產化。尼康光刻機譽滿全球。沒錯,早期的世界光刻機霸主是尼康。
1985年日本半導體市場佔有率超過美國。日本企業佔有率達53%,美國僅37%,拿得出手的公司只有德州儀器、因特爾、摩托羅拉,此時歐共體佔12%。主要由飛利浦的阿斯麥爾貢獻,當年誰也沒想到這家阿斯麥爾才是最後的贏家。說個題外話,這一年的韓國也有1%的市場份額。總之,全球半導體產業已經由美國轉移到日本。而且日本半導體已經強大到難以想像,用形容美國的詞來說,就是一超多強。
除了戰後美國要扶持日本,更因為日本自己就是一個DRAM大市場。僅 汽車 產業一塊 每年就有源源不斷的訂單,而美國的半導體訂單更多的是來自軍方,其實看很多產業 美國和日本都是亦敵亦友的存在,不過是兄弟又能怎麼樣,本來是我吃肉你喝湯,現在把我的肉都吞了。
在PC還沒普及的年代,全世界已經知道未來的工業引擎一定會從內燃機轉移到半導體晶元上。正好趕上80年代國際局勢緩和,日本在遠東的政治作用下降,美日之間的貿易問題反而浮出水面。
僅在1985年,日本就給美國送去了49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美國人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已經不想忍了,美日半導體戰爭爆發,今天在中興、華為身上發生的。在上個世紀的日本已經上演過。
第一波被針對的日本企業是三菱和日立,FBI假扮成IBM的員工,把10卷包含商業機密的文件,主動發給日立公司高級工程師林賢治。這位不幸的工程就這么上鉤了。
1931年的南滿鐵路路軌和1937年的盧溝橋。日本人也是同樣的手段 現在自己也要挨炮了,日本企業竊取美國技術的新聞迅速傳開,日本威脅論也在美國大行其道。
1989年美國人最喜歡做的民意調查顯示,68%的美國人認為日本是最大的敵人。第一次美日半導體談判,美國要求沒多的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提升到20%~30%。建立價格監督機制。終止第三國傾銷。加上一份《廣場協定》和房地產增值,日本陷入經濟泡沫。沒辦法,如果不讓美國晶元進入日本市場,老大哥的各種的制裁讓你不得安生,就不給你國防扶持。
1986年7月31日日本人簽下了條約,但是美國半導體企業還是不爭氣,老爹都這樣鋪路了 市場份額還是不及日本企業。日本給美國製造的貿易逆差擴大到了586億美元,美國人軟硬兼施,先是在二戰後第一次向日本低頭,肯定日本半導體行業主動漲價。
1987年東芝事件被曝光,美國趁著東芝私自給蘇聯出口大型銑床為由,對東芝好一頓胖揍 目的自然是要打壓東芝的半導體生產,1989年再次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
但是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真的是小強完全打不死。美國人准備開始搞第三次《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這一回美國人開始玩起了套路,開始扶持韓國來和日本競爭,這時候全球通訊技術剛好進入1G時代。三星和現在的韓國車一樣,憑借性價比出擊市場,而日本企業還在走品質路線,所以吃了不少虧。美國幫助三星拿下東芝的半導體生產線 從日本企業挖人。美國對日本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征稅100%,對韓國半導體產品只徵收象徵性的0.74%,做到這一步 第三次《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沒有簽署。因為美國的預期已經達到了。
韓國人也真不是吃素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星迅速崛起,形成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以美日韓三國鼎立的局面。
時間到了1995年,死扛了十餘年的日本半導體企業終於喘不過氣。NEC(第一)、東芝(第二)、日立製作所(第三)、富士通(第八)、三菱電機(第九)這個排名是199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企業排名。日本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也是最後的光輝時刻。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日本半導體市場不僅被美國超越,還被韓國超越。全球半導體產業從日本轉移到韓國,韓國還超越了美國,僅僅靠三星一家公司,而三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
作為韓國最大的財閥,三星的股本有多少是美資,心知肚明,20世紀的最後一年,日本還能喘息的幾家半導體企業聯合成立Elpida,也就是爾必達。這個爾必達註定是個南明政權。美國人沒有手下留情,繼續出擊,2012年爾必達宣布破產。
日本企業全面退出DRAM的全球競爭,尼康光刻機也在2007年敗下陣來,日本半導體行業進入蕭條期。回顧日本半導體產業成長的近半個世紀時間,政府牽頭避免企業間重復研發,敏銳的嗅覺,超高的良品率,都是日本半導體輝煌的原因。失敗的原因也很明顯,除了來自老大哥的壓力 日本也有自己的內因。
90年代末期,日本半導體公司就沒有預期到PC時代的全面普及。在電腦晶元領域完全敗下陣來,更別說在現在的智能手機時代分一杯羹了。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還能老老實實為全球提供矽片、濺射靶材、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每年依然賺的滿滿當當,而美國重新回到半導體產業的頭把交椅,整個行業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日本半導體產業當年挨打的 歷史 ,和今天的華為如出一轍,還有中興的前車之鑒,證明了一隻狼,就算是已經吃飽的狼,不可能喂飽。不斷割肉只會削弱自己的實力。在半導體產業上的落後,我們承認,但是我們不認輸。由中芯國際已經能生產14納米級別晶元,理論上可以在未來幾年內完成對7納米晶元的沖刺,而且能自主製造90納米光刻機,底子還是有的。而擺在華為,中芯國際眼前的掣肘就是這個東西我知道長什麼樣子,但是我要怎麼做出這個樣子的東西,一台光刻機難倒了14億中國人。除了光刻機,還要拿下EDA軟體,更高自主性的架構才能設計出更高性能晶元。
這是一條非常長的路,可能是一場長達十餘年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也沒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隨著摩爾定律的逼近。如果阿斯麥爾這幾年不能交付2納米的EUV光刻機,全球半導體產業即將迎來天花板,不然晶元就要從納米級跳進原子級別,想用操刀原子來建造一座指甲蓋大小的超級城市,這就不是地球上的光刻機能完成的了。
其實硅基半導體並不是信息產業唯一的支柱,如果說半導體技術是打開了20世紀的大門,那麼叩響21世紀大門的 則是量子信息技術,在集成電路逐漸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量子通信有望實現降維打擊。傳統的集成電路只能現實0或者1,需要進行大量運算,需要海量電路,屬於二進制信息單元,即經典比特,而量子晶元能通過亞原子粒子編碼數據,以量子比特進行運算,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進行疊加態運算。
經典比特需要一次一次運算,需要更密集的集成電路。而量子比特可以用量子狀態進行表示能同時進行一百次的運算或者存儲,而且量子晶元能擺脫硅基的限制,能改變歐美光刻機壟斷的局面。
中國在量子信息技術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干線、京滬干線都由出自中國科學家之手,芯動不如行動,只要肯做 肯投入、肯合作、沉得住氣,距離國產晶元擺脫掣肘的一天 並不會太遠。
『拾』 二戰日本為什麼會輸給美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作為軸心國之一,在亞洲掀起一場戰爭風暴。當時的日本的主要精力是在中國的身上,隨著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勝利使得他們的信心極度膨脹。當時美國的額米國在太平洋地區對日軍的補給航線造成很大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打破美國對自己的威脅,日本的海軍不便謀劃一場偷襲運動,成功的將美國拉下水。在最開始的作戰當中,日本還可以憑借自己的提前准備跟美軍打的不亦樂乎,可是隨著美軍的反應日本在中途島之後便在無力逆天。
可以說日本招惹美國,本身而言便是一種巨大的錯誤,要知道兩者無論在國力還是工業上面都有著很大的差距。
一,資源,這點上看日軍便已經輸了一大半,要知道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論資源是非常的稀缺。僅僅是石油這一問題,日本便無力解決。要知道美國的石油是非常的充足的,而日本連航母前行的燃油都湊不夠。可想而知作戰到後期,日本是有多麼的痛苦,雖然有大量的武器可是就是沒有石油。從人口方面而言,日本也是絲毫不佔有優勢的,美國在下達動員命令後直接就來氣一直千萬級別的軍隊。
二,工業方面。當時美國的工業是佔有全世界的一半,反觀日本僅占據5%的產量。美國的工業產值更不是日軍能夠相比的、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遠甩日本幾條街這點在戰斗當中就表現的非常的明顯、當時的美日海軍進行交戰,美國的艦隊是越打越多,而日本的卻是卻打缺少。只能說日本和美國真的不是一個段位的。
三,經濟方面上看,美國的經濟實力是日本好幾倍,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富裕。就論黃金的存儲量來說,日本在中國的數次戰斗直接耗空國家的儲備資源。再看看美國,在戰爭結束以後大部分的黃金都跑到美國,再這樣的情況下日美交戰,完全就是日本在找虐。
四,技術方面。當時的美國的無論是科學家的數量還是技術的研發都不是日本能夠比上的。要知道當時的日本要不是有德國和義大利的支持,估計連航母都無法建造出來。歐美國家對於科技是非常的重視,日本的底子太薄弱根本很難追上西方列強的腳步,要知道科技上的差距是非常難以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