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茶園覆蓋技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茶園覆蓋技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5 13:34:42

⑴ 如何利用大棚種植茶葉的技術分析

茶園覆蓋塑料大棚是名優綠茶生產的一項重要栽培管理技術,它能提早名優茶開采時間,預防霜凍災害,提高茶葉品質,進而大幅度增加經濟效益。以下是利用大棚種植茶葉的技術分析-- 1、蓋棚茶園的選擇 1.1 小氣候條件。選擇茶園背風向陽,光照充足,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茶行南北朝向。 1.2 茶樹品種。以烏牛早、龍井43等早生種成齡茶園為佳,但平陽特早茶不宜。2、蓋棚茶園的前期管理 准備冬季蓋棚的茶園,春茶結束後,應立即對茶園進行深修剪或重修剪,追施茶葉專用肥150—200公斤。夏、秋以留養枝條為主,病蟲害等其它管理措施同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深秋對新長枝條作打頂采,以充實枝條營養。不同的年份打頂的時間有所不同,以打頂後不會誘發腋芽萌發為前提。扣棚前茶相的總體要求是:茶葉生長勢強,病蟲害指數輕,茶園覆蓋率達90%以上,茶芽粗壯有力,有蓄勢待發之狀。3、扣棚前的幾項農藝措施 3.1 施基肥。深秋茶樹停止生長後,深施基肥。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畝施腐熟的菜籽餅500公斤或腐熟的豬糞、雞糞2000公斤,有機復合肥loo公斤,磷肥 loo公斤,混合拌勻後在樹冠垂直下方開深溝施下並蓋土。 3.2 大棚的搭建。鋼管拱型大棚或毛竹拱型大棚。以大棚橫向跨度不超過12米、棚高不超過3.5米為宜,棚面積300—400平方米。 3.3 茶園灌水。扣棚前,對茶園進行一次灌水。要求灌透,並排干積水。4、扣棚時間 離春節兩個月前扣棚,一般在11月下旬。不宜過早扣棚,否則會誘引休眠未深的茶樹再次萌發,變成晚秋茶。5、扣棚後管理 5.1 棚內溫度的控制。晴天棚內溫度升高很快,要謹防茶樹被高溫燒壞。茶葉蓬面的溫度一般控制在32℃以下,棚內溫度超過該溫度時要及時掀開裙膜通風散熱。陰雨天棚內外溫度相差5—10℃,一般無需掀棚。夜間棚內外溫度十分接近,夜間最低溫度不低於5℃,否則給予人工加溫。一般一個大棚配備兩台加溫機或熱風鍋爐,也可用簡易法砌灶加溫。茶芽萌動後,要特別注意受強冷空氣影響下的氣溫急劇下降的天氣,夜間必須人工加溫,保證棚內溫度不低於3℃。有條件的可在棚上加蓋草簾,提高加溫效果。 5.2 茶芽促發。扣棚後20天,噴施復旦1號、綠隆等茶葉專用葉面肥催發茶芽,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噴2-3次。噴施時間選擇在晴天或多雲的早晨、下午,棚內溫度20-25℃為宜。茶芽一芽一葉初展、長度約2厘米左右時採摘。茶葉製作技術與春茶相同。6、掀棚 大棚茶葉採摘春節前後可基本結束,但大棚內外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相差很大,因此大棚薄膜不宜一次性掀開。茶葉採摘結束後,先掀開小部分裙膜,夜間不予封閉,逐漸將棚內環境過渡到棚外環境,半個月後方可全部掀開。春季氣溫回暖,同品種茶樹開始萌動,再對茶園進行重剪和追肥,開始轉入下一年度大棚茶園管理。 嶸麒茗茶(www.94069.com)

⑵ 在存儲管理中,採用覆蓋與交換技術的目的是什麼

在存儲管理中,採用覆蓋與交換技術的目的是節省內存空間。

⑶ 茶園苗圃怎麼管理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應該注意哪些技術環節

茶產業是中國傳統產業,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朝代更替,時代迭變,茶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一下茶園苗圃的管理方法和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應該注意的技術環節。

⑷ 茶園綠肥有哪些作用

有機茶園綠肥利用方式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作牲畜飼料。許多茶園綠肥莖葉和豆莢等都可以作牲畜飼料,營養價值較高,綠肥經過動物腸胃消化吸收後,通過牲畜糞便經無害化處理施於茶園作有機肥,它可作基肥用。這樣綠肥的生物能充分得到利用,是有機農業重要舉措,也是有機茶園綠肥最佳利用方式。

其二,作沼氣發酵材料。茶園綠肥有機質含量高,是作沼氣發酵的好材料。把綠肥和牲畜家禽糞便一起放在沼氣池中 發酵,所產生的沼氣可作炒茶和照明等用,廢渣和沼氣液含氮 率高,速效性強,可作茶園追肥,這也可充分利用綠肥中的生物能,為有機茶生產服務,也是有機茶園綠肥較佳利用方式。其三,作茶園土壤覆蓋物。土壤覆蓋是有機茶生產極為重要的農技措施,好處很多,但因受覆蓋草源的限制,推廣受到影響。綠肥是就地可用的最佳土壤覆蓋草料,春播夏綠肥可作夏、秋乾旱時的覆蓋草料,拔起後直接鋪到行間,待秋、冬耕時埋人土中作肥料,夏、秋起到抗旱保苗作用,秋、冬又起到深耕結合施基肥作用。秋播冬綠肥也可作春、夏時的土壤覆蓋草料,可防沖、保墒、降溫,待翌年茶園淺耕時埋入土壤作肥料,一舉二得,這也是有機茶園綠肥利用的較好方法。其四,直接翻埋作肥料。茶園綠肥可直接將肥青埋人行間作肥料,當秋播冬季綠肥在5月份待綠肥上花下莢時拔株後在行間開溝作春肥施用,春播夏綠肥在8~9月待綠肥生長到上花下莢時開溝作夏、秋肥施入。綠肥直接埋青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效果好,但直接埋青時要防止綠肥腐爛發酵「燒根」 現象,所以埋青時不要靠茶根太近,最好埋在行間為宜。其五,作堆、樞肥用。在茶園地邊挖幾個大小不等的地頭坑,將各種綠肥及當地的雜草、枯枝落葉等有機物與一些廄肥、海肥、塘泥放在坑中,經過一段時間堆、摳之後使之有效化,在茶園施肥季節作基肥或作追肥用。

⑸ 茶園除草什麼方法最好

(1)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是一種最古老的除草方式,也是在茶園中使用最多的除草方式。主要包括人工手動拔除、鋤頭鏟除或者淺耕翻土。在幼齡期茶園中,對於雜草一般要採取人工拔除的方式,避免用鋤頭傷及茶樹根系。如果是新建茶園或者老茶園,在新建和改造過程中進行深耕細作,也可以大大的減少雜草生長幾率,特別是對於茅草、狗牙根、香附子等頑固性雜草的根除有比較好的效果。對於拔除或者耕作的雜草,要麼帶出茶園暴曬,要麼直接深埋土壤之中,目的是為了防止雜草復生。對於一年生的雜草,可以用淺耕的方式處理。對於多年生的頑固性雜草,用深耕的形式效果比較好。
(2)化學除草
一般來說,茶園化學除草劑分為觸殺型和內吸傳導型。觸殺型主要是對於植物的葉莖部分起到殺傷作用,對根系的效果比較差。而內傳導型則是通過莖葉或根系吸收傳達到整個生命體內部,造成全株死亡。所以對於頑固性雜草,使用內吸傳導型除草劑的效果更佳。除草劑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方便,殺草效果比較好,可以大量節省人工,經濟效益明顯,所以在茶園中應用比較廣泛。但是,在茶園中選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時,必須謹慎選擇,要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使用標准,盡可能的減少對茶葉的傷害,同時對茶葉品質和人畜安全及環境污染也要全方位的考慮,一定要按照正規的操作程序和使用劑量來使用除草劑。目前我國茶園主要使用的除草劑包括草甘膦、百草枯、茅草枯、撲草凈等幾種廣譜性除草劑。
(3)茶園鋪草
茶園鋪草最大的作用是保持茶園土壤溫度,減少水分蒸發,防止水土流失。但是經過實際操作表明,茶園鋪草對於抑制雜草生長也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因為鋪草以後可以減少陽光直射地面,防止雜草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導致雜草自然黃化枯死。茶園土層以稻草為主,也可以用山地間收割的雜草。鋪草的厚度要超過5厘米以上,一般情況下是鋪得越厚,除草的效果越佳。鋪草可以保證土壤的肥力供應,減少雜草重生,從而導致與茶樹爭肥爭水的現象。因此在茶園管理中,鋪草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除草手段。
(4)地膜覆蓋
其實地膜覆蓋技術,在很多農業種植中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推廣。但是在茶園種植中並沒有大規模的進行運用。經過實驗表明,地膜覆蓋比稻草覆蓋更加有優勢。它不僅能夠保證茶園地表的溫度、濕度,同時可以非常有效的抑制雜草滋生。尤其是在茶園苗圃扦插育苗和幼齡期茶園的管理中,使用地膜覆蓋,可以有效的保水保濕保肥,促進茶苗的根系生長,減少雜草的滋生,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蟲害發生。
(5)間作套種
間作綠肥和滋生雜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雜草會和茶樹爭肥爭水爭空間,但綠肥卻能夠給茶園提供更多的有機肥料,大大縮小雜草生長的空間,改善茶園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特別是對於幼齡期茶園和低產改造茶園來說,茶園整體的空間比較寬闊,可以適當的間作豆科植物或者是高光效牧草。這對於抑制茶園雜草生長有一定的幫助。當綠肥生長到一定階段,可以直接刈割之後深埋,或者曬干之後作為茶園的覆蓋物,既能給茶園增加肥力供應,又能抑制雜草生長,一舉兩得。

⑹ 種植無公害茶樹需要注意什麼

隨著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食品質量下降,消費者的觀念與行為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茶葉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從有茶喝向純天然、富營養、高質量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無公害茶的開發生產,符合了當今人們日益增強的衛生保健的消費意識。所以,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既是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是茶葉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相關專家針對如何栽培無公害茶葉做了如下闡述:
一、選擇適宜良種
建立無公害生產茶園,應選擇具有高產、優質、抗性強、早芽、性狀整齊等特徵特性的國家級或省級優良品種,如:金觀音、黃觀音、龍井43。
二、嚴格選地
茶園建設之初應選擇土壤肥力水平高、土層深厚、通氣性能良好、土體中沒有隔層、不積水、腐殖質含量高、營養豐富而平衡、呈酸性或弱酸性,土壤衛生指標和重金屬的含量不超標的山地。
三、園地規劃
1、挖台:挖檯面寬170~200cm,離梯內壁30cm挖溝,溝寬60cm,深50cm。自下而上開挖,表土回溝,生土壓表。
2、建蓄水池:建立排水溝,園內有竹節溝(檯面後溝)、蓄水池(水池深度不得淺於2米,大小在10立方米以上,內砌磚頭或石頭,水泥抹面)。
3、茶園道路建設:茶園中需設主道、支道和步道,並互相連接。主道是全園的交通要道,連接各個作業區、初制所和場部,道路寬6~7米,坡度5度以下。支道貫穿各片茶園,與主道和步道連通,寬3~4米,坡度8度以下。步道是茶園片塊的分界線,又是茶園管理人員進出茶園的通道,寬15~2米,坡度10度以下。
4、茶園內防護林建設:機耕道邊上栽種木荷或其他深根系常綠樹種為宜;茶園內栽種楊梅桂花等樹種,每畝茶園種植8株左右;山頂要有一定面積的涵養林,山腰要有一條防風固土的人工林,山腳要有一條防林帶。
四、茶苗移栽
1、移栽時間:選擇空氣濕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10月至來年2月下旬。
2、合理密植:雙行條栽:1、行距33~45cm,株距20~33cm,每穴栽1-2株,每畝栽2000~2500株。
3、移栽要領:移栽後要及時在離地15cm處保留1-2個分枝,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減少水分蒸發;如遇大旱,要注意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保證成活率。
4、定型修剪:茶苗定植後,第一次修剪高度離地面15~20厘米,留1~2個分枝。第二次修剪在上次修剪一年後進行,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第3次修剪在第二次定剪一年後進行,在上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厘米。
五、抗旱、防凍
1、覆蓋:茶園地面覆蓋一般採用行間鋪蓋的形式,即選擇稻草、枯草或其它作物秸稈,鋪蓋厚度在10cm左右,用量在1.5~2.5噸/畝。
2、肥培:冬季應給茶園施足基肥,春茶後適時追肥,以提高茶樹的抗旱防旱能力。冬季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如各種餅肥、農家肥。春季追肥應選用速效性的氮肥為主,並適當配施一些速效性的磷、鉀肥。
六、病、蟲害防治
1、合理進行化學防治。在病蟲發生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茶樹和天敵安全的農葯品種並把農葯用量壓低到最低限度進行防治,絕對禁止在茶樹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葯,同時遵循交替輪換復配用葯原則,並改進噴葯技術和方法提高噴葯效果。對茶小綠葉蟬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功夫乳油噴霧防治,對茶蚜可選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對茶尺蠖可選用2.5%功夫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噴霧防治,對茶葉蛾、刺蛾可選用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噴霧防治,對茶炭疽病、網餅病可選用10%世高水分散粒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
2、推廣生物防治。利用天敵昆蟲、昆蟲致病菌、農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劑等控制茶樹病蟲為害利於保持生態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麗紋象甲、茶毛蟲,病毒「8010」防治茶毛蟲,韋伯蟲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園蚧,殺鱗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綠葉蟬,農抗101防治雲紋葉枯病。對於白僵菌、韋伯蟲座孢菌的使用主要採用以下三種方法:(l)噴菌法。菌粉用水溶液稀釋配成菌液,每毫升菌液至少含孢子1億個,再用菌液噴霧;(2)噴粉。苗粉與2.5%敵百蟲粉均勻混合,每克混合粉含活孢子至少1億個,再噴施混合粉劑;(3)將病死的僵屍蟲收集研磨,配成每毫升含活孢子至少1億個(每100個蟲屍加工後,兌水80-100公斤),再噴施。
3、物理防治。採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蠶、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誘殺,常用的誘殺器有PH-15型殺蟲燈、粘蟲板等。

⑺ 茶葉種植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土壤管理

地塊選擇是茶樹栽培過程當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綜合茶樹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勢狀況等方面的內容來考察選定種植的地塊。在茶樹種植的土壤選擇方面,傾向於腐殖質含量較高、土層肥厚的微酸沙質土壤,這一類土壤一般具有比較良好的透氣、排水優勢。

平穩是茶樹種植過程當中對於地勢的最基本要求,建議茶農選擇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進行茶樹的種植。對茶園的土壤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土地肥力的保持,通過使用草葉的覆蓋可以穩定土壤對於水分的保持促進茶園土地的活性,還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發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樹種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的內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則是追肥的應用。茶農應當選擇秋天時節在茶樹之間挖掘土溝,進行肥料的施加,推薦史丹利純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保證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採用生物肥料與史丹利的純硫基混合施加以豐富土地的營養成分。追肥的工作則是集中在茶樹發芽的早春時節,首選尿素為主,有機肥為輔。土壤的填蓋一定要注意攪拌的充分性與均勻性,為了避免土溝的下沉,應當是鋪蓋的填土高到地平線以上。

三、氣候災害和病蟲害防治

茶樹病蟲害防治要注意的問題包括乾旱的預防以及害蟲的防治。由於昭平縣具有夏季高溫少雨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在茶園的開辟上加強對抗旱能力的注意。為了預防乾旱,理想的茶園應當選擇在土層厚實的近水源地。病蟲害的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參鹼、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綠葉蟬可選用藜蘆鹼、茚蟲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癭蟎可選用礦物油、炔蟎特,防治芽葉病害可選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施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農葯使用的頻率與課題應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對於茶樹天敵應當盡量採用利用而非殺滅的方式;加強對生物農葯的積極應用與推廣。

四、茶葉修枝與摘采

在適宜的時期對茶樹樹枝進行正確的修剪,對茶樹的長勢協調、茶葉的產量提高以及質量保證都是非常必要的。茶葉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幹確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通過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樹的主幹,在首次的修剪當中一般落在茶樹上挑選三四條比較粗壯的枝條來作為留用的主枝以備進一步培養;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選枝幹中再選定兩到三個分支。如此反復,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幹,確定出整株茶樹的樹形。

採茶時間的科學確定具有兩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所採集到的茶葉在質量上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避免對茶樹健康發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實踐當中,根據茶樹特有的「早采早發」特點,形成了一套採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論上,茶葉摘採的一般部位出於中開面以及小開面的中間,無論是在春秋季節還是在冬夏季節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生產的茶樹栽培管理當中,一般在春季將茶葉的摘采稍作提前,這樣的茶葉採集方法有利於延長茶葉生長周期,處理好茶葉生長與採摘、質量與數量之間的矛盾。

拓展資料:

一、茶葉: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茶葉

⑻ 茶園的耕作技術

科學合理的茶園耕作,是提高茶葉產量、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耕作深度不同,茶園耕作可分為淺耕和深耕兩種。 一般來說,茶園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淺耕。通常,每年都要進行春耕、夏鋤、秋鋤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鬆土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鋤和秋鋤以除草為主,鋤草次數常因雜草生長不同而有一定差別。鋤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為宜。新開辟茶園的第一年,為了避免帶動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內的雜草宜趁雨後用手連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進行淺耕,待茶苗長大後可用手鋤除草。秋後就可全面淺耕。
在茶樹幼年和青年階段,茶園行間空隙大,容易生長雜草。為了減少雜草爭奪土壤水分和養分,淺耕時期,次數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進行一次。夏秋季雜草多,淺耕後要將雜草鋪在地面曬干或耙出園外,堆積一處製成堆肥,特別在多雨季節更要注意。
壯年茶園如果樹冠覆蓋度高,其生長好、產量高。由於採摘、施肥、除蟲等作業較頻繁,茶行間土壤容易板結,淺耕以疏鬆土壤為主,次數可適當減少1次~2次。 耕作深度超過15厘米即可稱為深耕。茶樹種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規即可。種植後的深耕,由於茶園類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異。下面分別就幼齡茶園、成年茶園、衰老茶園的深耕方法加以說明。
1.幼齡茶園種植前深墾過的茶園,一般結合施基肥進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離茶樹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開溝30厘米左右深度。茶樹長大後開溝的部位向行中間逐步轉移。開墾時僅在種植行中深墾的茶園,一般要結合施基肥,在茶行間寬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後施基肥與心土混合,施入溝中,再將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這樣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園過去已深墾過的,如土壤疏鬆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盡量減少傷根的前提下,適當縮小寬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後不再深耕。深耕時期,北方茶區宜在8月~9月,長江中、下游茶區宜在9月~10月,華南茶區還可適當推遲。
3.衰老茶園通常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在秋末冬初離開茶根30厘米進行50厘米深耕。深耕時要結合施用有機肥料,將肥料與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總之,深耕是花費勞力多,需要有機肥多的作業。通常在開墾前進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開采初期縮小寬度再進行一次。在正常情況下,待20年左右茶園產量大幅度下降時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時期不再深耕 。

⑼ 茶葉種植技術

茶葉種植技術:開墾茶園開墾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線築梯坎,梯面寬應大於1.5米,然後翻墾。屬塾地的,經過深耕平整就可劃行種植;生荒地分初,復墾兩次。初墾深度達50厘米,深耕後不必整碎土塊,以利蓄水。墾翻時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層,以便復墾時清出園外,初墾完畢,就可以進行復墾,復墾深度為25-30厘米。復墾要求敲碎土塊,除凈柴草根。切忌把生長密結的草皮塊翻入下層,免得雜草腐爛後形成孔洞,影響茶苗根系水肥吸收。定植要利用地下部活動的生長時期進行定植,有利於根系的伸長和發育,也有利於吸收土壤養分供地上部的開始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高山地區的茶苗定植時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節前後)進行。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於穴內,填滿土,並壓緊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莖部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選擇在下雨之前定植最為理想。茶苗定植要採用「雙行單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與株之間呈三角形。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類植物進行覆蓋,有利於保溫保濕,又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修剪修剪時期應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結束後為宜。 修剪方法如下: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樹在幼齡階段中培養合理的樹體骨架及豐產樹冠。一般進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處必須要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第一次修剪結合定植在離地15-18厘米處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處定剪。經過四次的定型修剪樹高已達到60厘米,有2-3級的分枝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採摘樹冠,即可投入生產。輕修剪:輕修剪的目的在於調整樹冠,培養良好的採摘面。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樁頭、無用新梢等。深修剪:經過多年的採摘和輕修剪的樹,應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層枝葉,使茶樹重新抽發新枝,提高茶樹發芽能力,延長茶樹高產穩產的年限。重修剪:對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樹,一般以剪去原樹高的1/2為宜,結合整理(抽剪),重新培養健壯枝乾和採摘樹冠。台刈:對十分衰老的茶樹,宜在離地面約10-15厘米高處鋸(或剪)掉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結構和採摘樹冠。

⑽ 如何才熊提高春茶產量

摘要:茶樹芽葉萌發,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產上就根據茶樹芽葉在時空分布上的異質性、輪生性等變化規律,採取優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控制樹型樹勢,調節芽葉的時空分布,爭取春茶早發、多發、快發、壯芽和嫩芽,促進春茶,特別是早春名優茶生產,提高春茶和名優茶的產量和比例,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

關鍵字:提高
春茶 質量 產量 栽培 技術措施

茶葉具有極強的商品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栽培茶樹總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當今,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消費趨於高檔化。同時,國內外茶葉市場供大於求,買方市場格局全面形成,質量競爭十分激烈。春茶質量好,深受消費者喜愛,並且是名優茶生產和開發的關鍵季節,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優勢。在生產上,通過優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突出春茶生產,提高春茶產量和質量,促進名優茶,特別是早春名優茶生產,是當前各茶葉產區普遍關注的問題。我縣目前的春茶產量及比例一般較低,僅佔全年產量的30%左右,遠低於江浙一帶40——60%的春茶比例,對名優茶的生產和開發十分不利,嚴重製約了我縣茶葉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探討提高我縣春茶產量和質量的主要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現實的。

一、春茶生產的重要性

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於茶葉產品缺乏,滿足不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並且全部由國家實行統購統銷,茶葉生產注重的是全年茶葉產量的提高。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茶葉市場供大於求,買方市場已成定局,質量競爭異常激烈的新形勢下,突出春茶生產,提高春茶產量及在全年中的比例,是國內外茶葉市場對茶葉生產的客觀要求,對茶葉生產企業和生產者提高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茶葉生產的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外茶葉市場高檔化,特別是名優茶價高暢銷,而低檔茶、大宗茶價低滯銷。春茶是一年中質量最好,最受消費者喜愛,價格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一季茶葉,也是名優茶生產和開發的關鍵季節,具有明顯的綜合質量優勢和經濟效益優勢。首先,突出春茶生產,提高春茶及其在全年中的比例,可以提高全年的茶葉綜合質量水平,從而實現茶葉生產的go效益。其次,突出春茶生產,可以促進名優茶,特別是早春名優茶的生產和開發,進一步提高春茶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第三,突出春茶生產,通過優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改善茶葉生態環境,控制樹型樹勢,調節芽葉的時空分布,在更高的產量水平上,進一步提高茶葉的質量,從而實現茶葉生產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茶葉生產的良性循環和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茶樹芽葉的時空分布及其異質性和輪生性

要通過優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來調節茶樹芽葉的時空分布,突出春茶生產,從而實現茶葉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目標,首先我們就必須弄清和把握茶樹芽葉的時空分布及其異質性和輪生性。

(一)茶樹芽葉的時間分布。茶樹芽葉在時間分布上有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由越冬芽萌發而成,由於樹體經秋冬季養蓄,具有一年中最豐富的儲藏營養,一旦春季氣候適宜,茶芽即開始萌動生長,芽葉萌發整齊,持嫩性好,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季茶葉,其產量高低主要取決於越冬芽數量、秋冬季樹體營養的儲藏水平及水分供給狀況。夏、秋茶則不同,樹體養分養分已在春茶中大量消耗,主要靠追肥供給,並由於夏、秋季高溫高濕,芽葉生長迅速,持嫩性變差,萌芽不整齊,芽葉質量遠不及春茶。

(二)茶樹芽葉的空間分布。茶樹芽葉的空間分布有縱向分布和橫向分布。在縱向分布上,有頂芽和側芽。頂芽處在茶蓬面上,受頂端優勢作用,能優先獲得最好的生育條件和樹體營養,發芽早二肥壯。而側芽因受頂芽生長所抑制,一般只有在采掉頂芽後,側芽才能萌發,致使茶樹呈現明顯的輪性生長特點,也就是說,春芽是由越冬芽萌發而來,夏茶是由春茶小樁上萌發而來,秋茶是由夏茶小樁上萌發而來。在橫向分布上,有蓬中心茶和蓬邊緣茶。蓬中心茶發芽早而肥壯,蓬邊緣茶發芽遲而相對瘦小。這種差異在無採摘面(高低不平)或弧形茶蓬上相對明顯,而在平麵茶蓬上的差異相對較小。

茶樹芽葉萌發,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產上就根據茶樹芽葉在時空分布上的異質性、輪生性等變化規律,採取優化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控制樹型樹勢,調節芽葉的時空分布,爭取春茶早發、多發、快發、壯芽和嫩芽,促進春茶,特別是早春名優茶生產,提高春茶和名優茶的產量和比例,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

三、制約廣南春茶產量和質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廣南縣春茶產量低,比例小的問題十分突出。一般年份,春茶產量僅佔全年產量的30%左右,遠低於江浙一些茶葉產區40——60的春茶比例,嚴重製約了廣南茶葉經濟效益的提高。經認真分析認為,造成廣南春茶產量低、比例小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冬春季季節性乾旱。廣南縣具有雨量集中,干濕分明的的氣候特點。一般年份,5——10月份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83%以上,而11至次年4月份的降雨量不到17%,這對春茶生產十分不利,嚴重影響春茶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首先,茶樹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份這段時間,地上部雖然停止生長,但地下部根系活動旺盛,因乾旱少雨,水分不足,降低了地上部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地下部根系對土壤養分和肥料的吸收,減少了茶樹樹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和儲存,導致供給春茶萌芽生長的養分少,造成春茶量低質差。其次,廣南早春氣溫回溫快,一般2月下旬3月初即回升到春茶萌發適溫,但由於冬春連續幾個月的乾旱少雨,土壤和空氣都處於最乾燥的時期,加上氣溫回升和茶芽萌發,水分蒸騰作用加強,茶園耗水量增大,導致茶樹供水嚴重不足,造成芽葉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質量變差,產量下降。第三,3—4月份,不僅土壤、空氣乾燥,而且風大,加速了水分的消耗,並使茶芽散葉快,持嫩性下降,質量變差。第四,由於冬春乾旱,給追施催芽肥造成困難,即使施入,茶樹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極低,進一步影響春茶產量和質量。

(二)茶樹秋末修剪偏遲偏重。在茶樹的栽培管理技術上,習慣沿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統方法,注重於全年產量的提高,對春茶在全年茶葉生產中的經濟效益優勢認識不足,不能突出關鍵茶季,嚴重影響了廣南茶葉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很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秋末茶樹的輕修剪上,由於受秋茶採摘及傳統習慣影響,往往將修剪時間推遲到11月份才進行,造成春茶萌發時間推遲。另外,在修剪方法上習慣於偏重修剪,一般要將樹冠頂部厚厚的剪掉一層,造成冬季光合面積及光合產物積累減少,從而導致春茶產量低,質量差。

(三)茶園不施或少施基肥。茶樹具有明顯的營養儲存和再利用特性,冬季地上部生長停止,但地下部根系活動旺盛,仍在吸收養分,吸收的養分除維持茶樹樹體越冬基本代謝所需外,大部分都儲存在根系及根頸部,成為第二年芽葉萌發生長的物質基礎,對春茶早發、肥壯及快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受經濟條件、有機肥源以及對基肥的認識不足等方面的影響,在現行的茶園管理中,大部分茶園一般不施或在少施基肥,造成冬季茶樹根系儲存養分少,春茶芽葉萌發生長所需養分供應不足。

四、提高廣南春茶產量和質量的主要栽培管理技術措施

(一)推廣應用早芽無性系良種。早芽無性系良種茶樹,其種性是形成春茶早發、高產、優質內在因素。積極推廣應用早芽無性系良種,是提高春茶產量和質量的一項重要栽培技術措施。據研究,早芽無性系良種具有時間和質量上的優勢,一般早芽種比中芽種可提早一周開采,春茶產量高10%以上,而無性系良種具有發芽整齊,生長一致,芽葉均勻等特點。

(二)提早實施茶樹秋末輕修剪。春茶產量高低主要取決於越冬芽數量和秋冬季樹體營養的儲存、教練水平。因此,秋末茶樹輕修剪必須把握「早、輕」二字。

所謂「早」,就是指秋末茶樹輕修剪的時間要早一點。根據廣南的氣候情況及秋茶生產,以10月上、中旬進行輕修剪較為合適,此時大部分秋茶已採下,對秋末收尾的球查可提前採下,基本不影響秋茶產量。同時可以相對延長秋冬季樹冠的休眠時間,對春茶早發有利。所謂「輕」,就是指修剪的程度要輕,在操作上應改變傳統習慣,以修平蓬面突出部分或突出枝梢為適度,茶蓬兩側原則上不修剪或突出枝梢為適度。這樣,在打破頂端優勢的基礎上,盡量多地保留越冬頂芽,促進春茶生產。

(三)加強茶園秋季土壤管理。茶地經采和其他田間管理作業,土遭多次踐踏,造成土壤表層通透性差,土性冷、板、瘦,會嚴重影響秋冬茶樹樹體營養的積累,因此,應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季未結束前,對茶樹行間土壤進行翻耕25——30厘米,一方面結合施基肥,轉土性冷、板、瘦為暖、松、肥;另一方面加深和活化耕層土壤,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增加秋冬季茶園土壤水分。

(四)加強茶園秋冬基肥管理。基肥肥效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茶樹的越冬質量,從而影響春茶新梢發芽的時間及產量和質量。要抓好茶園施用基肥管理,必須做到「足、早、深、好」四個字。所謂「足」,就是指基肥數量要足。據研究,10月至次年3月,茶樹吸收的營養物質佔全年所吸收的營養物質總量的30%左右。因此,基肥施用量(按氮計算)不得少於全年用量的30%左右。所謂「早」,就是指要適當早施。據同位素15N示蹤研究,早施基肥,可以增加茶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積累,有利於茶樹產量的提高。從廣南的氣候特點來看,基肥應力爭在10月上、中旬施完。所謂「深」,就是指基肥一定要深施,盡量把茶樹吸收根引向土壤深處,提高茶樹的抗寒、旱能力,一般要求深施至20——25厘米。所謂「好」,就是指施用的基肥質量要好,既要含有較高的有機質,,以便改良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又要含有較豐富的營養成分,以供茶樹吸收。要求基肥具有速效性,以有利於茶樹在越冬前吸收足夠的養分,為越冬做好准備;還要求基肥含有能逐步分解的養分,以適應茶樹在越冬期間緩慢吸收養分的要求。因此,基肥最好施用或者混合施用廄肥、餅肥和復合肥。

(五)早施,配合葉面噴施催芽肥,促進春茶生長。茶樹吸肥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集中性。基肥雖是春茶新梢形成和早發的物質基礎,但必須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營養加以補充。春茶期間,茶樹吸收養分的速度快,需求量大,如果養分供應不及時,春茶產量很難保證。因此,必須追施土壤催芽肥,並配合噴施葉面催芽肥。

1、早施土壤催芽肥。追肥一般使用尿素等速效性化肥,但尿素在土壤中仍需經過脲酶的作用分解後才能被茶樹吸收利用,因此,必須早施土壤催芽肥。否則,若追施太遲,肥料對春茶的貢獻不大,主要作用於夏茶。從廣南早春回溫快的氣候特點來看,最好在2月上、中旬施完催芽肥。

2、配合土壤追肥,及時噴施葉面催芽肥。在茶芽萌動時,噴施「催芽素、增產素、豐產素、茶樹一噴早」等生物、化學肥料,刺激茶樹營養生長,激發休眠芽萌發生長。該方法投資小,見效快,一般可提早3—10天開園,增產10%以上。

(六)提早實施茶園土壤鋪草覆蓋,切實抓好冬春茶園保水抗旱。廣南縣冬春乾旱,嚴重影響著廣南的春茶生產。在生產上,茶園土壤鋪草覆蓋是一項重要的保水抗旱措施。秋季,結合茶園深耕施基肥,爭取在10月中、下旬旱季來臨前,採用山草、稻草、麥稈、豆秸等有機覆蓋材料,在茶園行間鋪草覆蓋,防止水分散失,保水抗旱,同時提高表土地溫和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春茶生產。茶園鋪草覆蓋每畝用乾草1噸左右,鋪草厚度5—10厘米。

(七)提早開園,及時分批按標准採摘,切實抓好春茶鮮葉下樹。鮮葉採摘不僅是一項收獲過程,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栽培技術措施,與茶葉的增產提質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抓好春茶鮮葉採摘,必須在「早、嫩、留、凈」四個字上下功夫。所謂「早」,就是指春茶要適當提早開園採摘,當有5—10%的芽葉達到一芽一葉時,即應開園採摘,這樣既可促進早春名優茶生產,又可以相對延長春茶採摘期,調節洪峰,有利於勞動力調配。所謂「嫩」,就是指春茶一般以生產名優茶為主,鮮葉要求適當偏嫩採摘,以一芽一葉為標准,不僅質量好,而且可以增加採摘輪次。所謂「留」,就是指採摘要注意留葉,不能搬馬蹄,一掃光,既影響質量,又影響下一輪茶葉產量。春茶採摘以留魚葉採摘為適宜。所謂「凈」,就是指每批鮮葉都必須采完采干凈,避免漏采而放老,既影響產量,又影響質量。綜合起來講,春茶採摘要做到「早、嫩、留、凈」四字,必須實行及時分批按標准勤采。

閱讀全文

與茶園覆蓋技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切換實名認證信息 瀏覽:25
蘇寧易購為什麼交易少 瀏覽:879
副食品代理商怎麼賺錢 瀏覽:212
為什麼我的數據連接會突然斷 瀏覽:60
結束桌面運行程序按哪個快捷鍵 瀏覽:548
莆田花茶代理要什麼條件 瀏覽:555
鄭州哪個棉被批發市場好 瀏覽:817
海滄有哪些大的菜市場 瀏覽:436
12歲用什麼祛痘產品 瀏覽:748
購買信託產品如何計息 瀏覽:531
如何理財最好的產品 瀏覽:132
測速顯示數據失敗什麼意思 瀏覽:229
重慶計算機技術學校哪個好 瀏覽:512
遇到個人不回信息的人怎麼辦 瀏覽:621
怎麼查電商各類目市場佔比 瀏覽:443
異地查詢屬於哪個公司信息 瀏覽:729
一粒瘦減肥產品怎麼樣 瀏覽:593
畫內松島屋怎麼代理 瀏覽:372
昂達主機板驅動程序怎麼操作 瀏覽:308
哪裡可以查看咸寧停電信息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