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秦時期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有哪些啊
這也是我在網路上搜索到的,希望能幫得到你。
科學技術
一、青銅器
1.什麼是青銅。可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青銅器仿製品,有一個感性的印象。因為初一學生沒有化學方面的知識,青銅的概念最好直接向學生交代,但不需學生掌握。可與銅對比來講青銅:首先,青銅是一種銅合金,其中加人了鉛、錫等成分;其次,青銅比銅熔點低、可塑性強、硬度還高,因而更易於造器;因為青銅的這些優點,所以青銅器有許多種類,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看課本歸納即可。
2.青銅器的代表。第一,應重點介紹司母戊鼎,先讓學生看教材前面的彩圖,具體介紹其形制、重量,有時間還可根據教參向學生講一講司母戊鼎出土後的故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第二,讓學生觀察三聯瓢(yan)等青銅器,培養學生聯想、分析及歷史審美能力,然後向學生略作介紹即可。第三,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上演示引導學生上網查閱有關青銅器的一些資料,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面。
二、扁鵲與四診法
這部分教材內容是以人帶事,用扁鵲帶出中醫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建議這部分知識內容從學生現實生活切入,請學生說說中醫大夫是如何給病人診治疾病的?現在中醫大夫為病人看病、治病的基本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人們使用了。當時最有名的民間醫生是扁鵲。他採用四診法為人診病,教師解釋四診法。望:看病人的氣色和舌苔;聞:聽病人的聲音;問:詢問病人發病前後的情況;切:按病人的脈搏。中醫大夫就是將這四種方法結合運用,對病情作出判斷,然後對症下葯。兩千多年來,這些方法一直被中醫大夫所運用,成為我國傳統的診病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對扁鵲「能生死人」內容的介紹,思考扁鵲是如何面對人們贊譽的?從中學習扁鵲實事求是、科學的態度。
扁鵲具有高超的醫術,不是只要有病人就治病,他提出「六不治」,即不給六種人治病。請學生閱讀這部分教材內容思考「扁鵲為什麼不給這些人治病?」不珍愛自己的身體,不相信醫葯,就是不尊重科學。扁鵲的這些醫療思想,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學藝術:
一、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後半期,也就是盤庚遷殷至紂辛亡國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約公元前1395—1122 年)間商朝後半期所謂殷代的遺物。甲骨文還可以細分為不同的時期。目前各家的分期方法還沒有達到統一的意見。普通仍以五期分期法為妥,即第一期包括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中的卜辭《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簡也,典從冊,在艹上,象兩手供俸之形。《墨子·魯問》有「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甲骨文並非商代的典冊,亦非竹帛金石的文字,乃是占卜及與占卜有關或者偶然的記事文字。
金文舊稱做鍾鼎文,即鑄刻在商及後來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考古發現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前2300 年間,我國已經產生了青銅器。商周時代則是中國青銅器的高度發展階段,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特點。青銅器銘文不僅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國文字發展的重要資料。青銅器系指紅銅與錫的合金,較之紅銅,其優點在於熔點低、硬度高,易於鑄造,並可依不同要求而調劑不同的紅銅與錫的比例。春秋晚期的一部工程技術書《周禮·考工記》中記載有自鍾鼎以下六種不同含錫量的青銅器,稱為六劑。其鍾鼎之劑為「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即銅佔百分之八十五點七一,錫佔百分之十四點二九。經對商代司母戊鼎的科學分析,結果表明,其比例,銅約佔百分之八十五,錫約佔百分之十二,另外約百分之三的鉛,這與《考工記》所記載的比例是基本相符的。
二、詩人屈原
1.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生活在列國紛爭的時代。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一度受到楚國國君的重用。當時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都較強大,都有可能統一中國。屈原十分希望自己的祖國能夠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他主張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齊抗秦,實現楚國統一天下的願望。由於受到讒言誹謗,他先後被罷官、流放。楚國不僅沒有自強,還失去齊國的援助,連都城都被秦國攻陷。面對破碎的祖國山河,屈原萬分悲憤,投淚羅江而死。最後引導學生討論教材上的問題「屈原既遭貶官流放,為什麼當楚國遇難時,他還那樣悲痛,直至以身殉國呢?」屈原生活在「朝秦暮楚」的時代,卻始終鍾愛自己的祖國,面對國難,屈原感到再也無法為自己熱愛的祖國效力了。。這種高潔的品質受到後人永遠的懷念。
2.屈原主要文學成就及其特點。
屈原主要文學作品多是在流放期間「發憤以抒情」而作,充滿了憂國憂民的心情和悲憤、抑鬱的思想感情,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屈原文學作品文字艱深,學生理解困難。教師為學生解釋教材提供的《離騷》片段。「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大意:我長聲嘆息,止不住淚流滿面,可憐楚國自『姓多麼艱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大意:這是我內心的愛好啊,就是九死不生也不悔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意:前面的路途又遠又長啊,我將上上下下地追尋真理。最後請學生將以上幾句屈原的名言背下來,因為這幾句名言對學生今後人生成長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三、音樂
主要一讓學生了解我國音樂的起源。但是遠古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永遠淹沒在了那遙遠的年代,當年音樂的載體或者工具—樂器,作為一種物質的實體,如今被考古工作者發現,使我們得以窺見一斑::教師請學生辨認教材出示的幾件樂器,如果有條件可以請學生欣賞現代人用這些樂器演奏的樂曲。西周時期禮樂盛行,音樂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借用成語「濫竿充數」,引導學生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編鍾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樂器,建議請學生欣賞編鍾音樂,或者觀看編鍾音樂表演,增加學生對編鍾的感性解。
B. 先秦時期的繅絲技術是什麼
當時的繅絲技術,就是將蠶絲從蠶繭中疏解分離出來,從而形成長絲狀的束纖維。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許多有關繅絲的象形文字,先秦文獻中也有許多關於繅絲的記載,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繅絲技術在商代已經比較成熟了。
C. 先秦時期的科技是怎樣的呢
1.算籌的使用
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算工具。它是一種特殊的小棍,橫截面呈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用木、骨、竹等材料製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在中國已經普遍使用。春秋時的《孫子算經》,最早記錄了算籌記數的規則。要表示數目,算籌有縱、橫兩種方式,從而十分明確地體現了十進位制記數法,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從《九章算術》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九九乘法表和分數。
到了秦漢時期,算籌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它的長短、粗細都有明確的規定。
2.哈雷彗星的首次記載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對彗星的出沒有著長期、精確的記錄。早在春秋時期的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中國就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根據《春秋》算籌 西漢一書的記載,這一年秋七月,哈雷彗星進入了北斗。西方則遲至公元1世紀才留下了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此後,從秦王贏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29次回歸,中國都有完整的記錄(也有一說,共記錄了31次)。這些記錄為我們今天研究哈雷彗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扁鵲
扁鵲,本名秦越人。在傳說中,他年輕時拜長桑君為師,學習醫術。此後,他周遊列國,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他的醫術很高明,天下聞名,能醫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病。因為他的醫術特別高明,所以當時的人就拿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來稱呼他。
後來,他又去了秦國,深受秦國人民歡迎。秦國太醫令李醯很嫉妒他,就派人將他殺害了。
扁鵲是中國最早的名醫,又是中國方劑學的鼻祖。他的出現,說明中國古代醫學很發達。
4.發明家魯班
魯班,本名公輸般或公輸班,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魯班。《戰國策》、《墨子》和《禮記》對他的事跡都有記載。
在傳說中,他發明了鑽、刨等木工工具。據說,他曾用木和竹片製成了一種飛鵲,可以連續在天上飛行3天,並為母親製造了一輛木馬車。
根據《墨子》一書的記載,楚惠王攻宋時,魯班為其發明了雲梯——一種克敵制勝的工具。雲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中國古代的戰爭技術。
因此,魯班被歷代工匠奉為祖師爺。
5.《甘石星經》
《甘石星經》由甘德和石申共同完成。他們二人在書中精密地記錄了黃道附近120顆恆星的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比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希臘伊巴谷的恆星表早約200年。書中二十八宿用「距離」(即赤經差)和「去極度」(赤緯的余弧)刻劃,其餘星用「入宿度」和「去極度」刻劃,這也就是赤道座標系。這一類星表把分為365又1/4,與四分歷相合。
魯班像《甘石星經》對行星速度也有精密的測量計算,其後星系體系更為全面,影響深遠。
6.吳王夫差開鑿邗江
吳王夫差為了攻伐齊、晉,稱霸中原,於公元前486年,下令在邗(今江蘇揚州市東)築新城,又開鑿邗江(又名邗溝、邗溟溝、渠水、中瀆水),南引長江水,北過高郵西,然後折向東北入鄱陽湖,又從西北流經淮安往北與淮河相通。邗江的開通,使長江漕運直達淮河。邗江為我國最古老的運河,後隋代大運河仍利用其河道。
7.鄭國渠的建成
鄭國渠是秦代建造的一項水利灌溉工程。它是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始建造的。建造鄭國渠的原因是秦國受韓國的游說,其目的是為了使秦國的國力被消耗掉。當時秦國接受了韓國的建議,讓鄭國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
全長300多里的鄭國渠,起自瓠口,引涇水到大荔東南,然後注入洛水,充分利用了地形環境,從而達到灌溉的效果。它的建成,可使4萬余頃田地得益,並且大大地改善了鹽鹼地的土質。因此,關中土地更加肥沃。
8.都江堰水利樞紐
位於四川境內橫跨長江兩岸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之一。它建於秦昭王五十六年,工程主事者是當時的蜀郡郡守李冰。
李冰經過認真而細致的實地勘查,把都江堰選址於灌縣。由於水流湍急,他採取了以竹篾編籠裝石沉底的方式,從而保證了堰基的牢固與堅實。以分水為主要功能的魚嘴和以溢流排沙為主要功能的飛沙堰,以及以引水為主要功能的寶瓶口,構成了都江堰完整而高效的工程體系。時隔兩千多年,都江堰依然造福人民。
9.西門豹治鄴
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魏的一位縣令,當時就任於鄴縣。鄴縣地處趙國與魏國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都很重要。當時鄴縣有一條漳河,經常水患肆虐,危害百姓。西門豹上任伊始,就立即革除了當地的「河伯娶婦」的惡習,戳穿了廷掾、三老等借「娶婦」為名掠取錢財的企圖。繼後,西門豹率鄴縣百姓新開了水渠十二條,把漳河水引來灌溉鹽鹼地,從而獲得了高產,同時也消除了水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西門豹治理鄴縣,同時率兵與燕國作戰,將燕國佔領的土地又重新奪了回來,促進了魏國國力的強盛。
10.地理學著作《禹貢》
《禹貢》託名大禹,作於戰國時代,作者不詳。它是中國歷史上出現較早、影響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經濟地理著作。
《黃帝內經》書影書中假託大禹治水經過,把中國東部按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劃分為九州,同時分別敘述每州的山脈、河流、藪澤、土壤、物產、交通、田賦、民族等情況。書中還有「導山」和「導水」兩部分,對於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確,對當時以黃河為中心的水系網路記述得井井有條,是寶貴的歷史資料。
11.鄒衍創五德終始說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號「談天衍」)有感於治國者日益荒淫奢侈,不能以德治國,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終始》、《大聖》等篇,提出「五德終始」說。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反過來又存在著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五行相勝」的對立關系。這種五行相生、相勝的特點,決定著自然界的變化,也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更替。
五德終始說對醫學、哲學、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古代的「正閏」思想奠定了基礎。
12.司南開始使用
《管子·地數》認為,地上有磁石的地方,地下有銅金礦藏。這是世界上關於磁石的最早記錄之一。到戰國末年,人們已知磁鐵吸鐵的磁性作用。《呂氏春秋精通》已記磁石對鐵有吸引力的現象。利用其指極性,人們發明了確定方位和南北的儀器——司南。司南形如湯匙,用磁石做成,底圓而滑,置於刻有方位之銅盤上,使用時,轉動勺把,待其靜止時,勺把指向南方。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後來發展成為指南針。
1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最早全面闡述中醫學的名著,約出現於戰國末期。
《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81篇,主要論述人體解剖、生理、脈學、病理、疾病症狀、診斷、治療、預防及養生等方面的內容。書中體現的整體觀、物質觀、運動變化和預防等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和辯證觀點,不僅在醫學上,而且在古代思想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D. 先秦時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秦時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有
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E. 先秦時代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1.陶器
我國在距今1萬年左右發明了陶器,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陶器的地區之一。雖然現在我國尚不能詳知發明陶器的途徑,但陶器的發明卻絕非偶然,它是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陶器質地松軟,具有明顯的吸水性。其種類包括生活器皿、生產工具、隨葬明器、工藝美術作品及建築材料幾大類。
①著名的彩陶和黑陶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開始了定居的生活,經營農業。陶器的產生與之緊密相連,故中國古代有「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在新石器時代,它幾乎無所不在,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產中用於收割的陶刀、狩獵的陶彈丸、捻線制紗的陶紡輪、鞣製皮革的陶銼。生活上,從烹飪、飲食、汲水到儲藏等,陶具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時還有陶哨、陶塤、陶鼓、陶響球等樂器,以及反映原始宗教內容的女神塑像、動物塑像等。此外,陶器還廣泛地用於隨葬的明器。
陶器的發展經歷了從實用目的到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過程,創造出了不可勝數的陶制工藝品,從而使陶器無可爭辯地享有造型藝術先驅的稱號。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便是世界船形彩陶壺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由於燒造工藝的差異,陶器會產生不同的顏色。像青海大通出土的人物舞蹈紋盆、甘肅秦安出土的人形彩瓶、河南臨汝出土的鸛魚石斧圖陶缸等,均是不可多得的史前藝術珍品。
此外,還有大量模仿動物造型的實用工藝器皿,如仰韶文化的船形壺、鷹鼎、葫蘆瓶,大汶口文化的豬鬶、狗鬶、獸形壺,馬家窯文化的人首器蓋,紅山文化的女神塑像,良渚文化的水鳥壺等等。在湖北天門鄧家灣遺址發現了堆放著數千件陶塑雕像的窯穴,種類繁多,件件古樸生動,令人驚奇。
到了距今4500年左右,由於採用了輪制技術和密封陶窯技術,陶器的顏色從以前的紅色為主而變為以灰黑色為主,質量也大大提高,出現了一批空前絕後的黑陶精品。如山東龍山文化的蠶殼杯,漆黑油亮,陶胎僅厚0.3毫米~0.5毫米,在器表和柄部還刻出纖細的紋飾和不同形狀的鏤孔。其工藝技術達到了古代制陶術的頂峰。
在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陶器的另一分支,即建築用陶。如在良渚文化中發現有火候不高、且形態很不規整的建築用磚,胎心黑色,表皮紅色,代表著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發明。後來在中原龍山文化的淮陽平糧台城址又發現有用灰陶製成的陶水管。
②彌足珍貴的刻紋白陶
夏商周三代已進入青銅時代,但陶器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代表這一時期工藝水平的有原始瓷和硬陶,它們以高嶺土製坯,經1200℃的高溫燒制而成。它的吸水性已經不十分明顯,其性質已接近後來的瓷器。特別是商代晚期的刻紋白陶,也以高嶺土為原料,質地堅硬,器表周身刻有與青銅器相同的花紋。圖案精美,造型秀麗,顏色皎潔細膩。刻紋白陶屬於禮器,所見有簋、鼎、尊、杧等,數量很少,大都集中於當時商王朝的國都——安陽小屯。
這一時期的建築用陶出現了三通陶水管。西周時出現了陶瓦和圓形瓦當,它們標志著人類建築形式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③走向專業化的制陶業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工商業的發達,陶器生產更加集中,也更加專業化。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廣泛使用的是灰色陶器,除當作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大量用於隨葬。在長江以南則流行印紋硬陶、灰陶和原始瓷。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也大相徑庭,表現在陶器的種類和裝飾上也差異很大。到戰國末期,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陶器中開始逐步出現一些共同的因素。
春秋時逐漸出現了陶制的方形、長方形薄磚。至此,建築用陶的基本門類已大致確立並迅速發展起來。戰國時,列國流行半圓瓦當,上面均模印有生動的花紋圖案,區域色彩很濃,如燕下都的饕餮紋、齊臨淄的樹木雙獸紋、秦咸陽的雲紋等。此後,這一傳統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色。
2.先進的青銅器
銅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最初人們利用天然銅塊製成工具和裝飾品,後來人們發現在冶銅時摻入一定比例的錫或鉛,可以大大降低其熔點、增強其硬度,由此便產生了青銅。青銅熔點低,熔液流動性好,便於製作容器。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以其製作規模之巨大、造型之精美、做工之精緻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①青銅文化的全盛時代
距今4000年左右,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史傳夏禹鑄九鼎以象徵九州,後來九鼎被夏商周三代奉為國寶。
全盛時代的青銅器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晚期所出土的文物為代表,已具有一定的鑄造水平。除去刀、錐、鈴等小銅器外,還有戈、戚一類兵器,爵、角、斝一類銅禮器;但這時銅器的胎很薄,器表也大都樸素無文。
商代中期的青銅器以鄭州商代遺址和黃陂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年代大致在仲丁至盤庚遷殷以前。銅器出土較多,其中禮器有鼎、鬲、簋、觚、爵、斝等,而胎質一般較薄,只有單線條的花紋帶。但其中像鄭州發現的高達1米的杜嶺方鼎,則需要相當高的製造水平。
晚期以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這個階段的中期最富有特點,以河南安陽婦好墓所出銅器為代表,有很多新的器類,器形也更豐富,禮器一般較厚,花紋繁縟,並開始出現銘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戊而鑄造的,於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墟出土,重875千克,器形龐大深厚,鼎的腹部有獸面紋,有首無身,猙獰可怖,腹壁內鑄有「司母戊」字樣,腳部刻有蟬紋,線條簡潔。司母戊方鼎集中表現了殷商時代青銅冶鑄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標志。
②帶銘文的西周青銅器
西周定都豐鎬。隨政治中心的轉移,青銅工業的重心也隨之西遷。這一時期的青銅手工業繼承了殷商的傳統,屬於青銅時代的盛期,青銅器在規模和數量上都有增加。西周中期以後,國力漸衰,青銅器的形態和組合隨之變化。比較明顯的是青銅禮器中的酒器減少,列鼎和編鍾開始出現,簋、盈、匝、劍產生。
此時青銅器的表面流行比較簡朴的帶狀花紋,最常見的是竊曲紋、重環紋和瓦棱紋,顯得朴實舒暢。由於發明了焊接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西周銅器精品有陝西淳化出土的大銅鼎,高122厘米,為迄今所見的最大的西周銅器。
西周銅器的珍貴價值突出地反映在銘文上。從西周早期便開始出現長篇銘文,如小孟鼎銘文達390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多達494字。其他鑄有重要銘文的還有利簋、何尊、史牆盤等。這些銘文記載了當時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外,銘文還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演變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③銅器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依據地域可分為:以三晉為代表的中原區、以齊魯為代表的海岱區、以燕為代表的北方區、以楚為代表的南方區和以秦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其中以秦、楚兩地的地域色彩最濃。秦承西周傳統而自成一家,楚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發展很快,隨著國力日盛,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此時的銅器反映了這一社會趨勢,從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進入中國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這一時期,銅器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銅器形態的變化和新工藝技術的產生上。分鑄法進一步發展器身和附件單獨制模,焊接法普及,用方塊模印法印鑄的花紋興起,導致蟠螭紋流行,銅器表面被裝飾得富麗堂皇。如四川成都出土的水陸攻戰銅壺、山西長冶國墓出土的錯金銀銅壺等均屬此類工藝中的傑出代表。
這一時期的冶銅成就還反映在用失蠟法熔模技術鑄造銅器上,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和銅鼓等,均運用失蠟法鑄出極纖細精巧的主體蟠螭紋,層次繁雜,令人嘆為觀止。
此時的樂器主要有編鍾、編鎛、鐃、鐸和鋅於。尤其是信陽楚墓的鈕鍾和隨縣曾侯乙墓的編鍾最為完整且規模宏大。每鍾可發兩音,音色純正,其中心位置12個半音齊備,這些青銅樂器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先秦時期的樂律學。日常用具中最能反映工藝水平的是帶鉤和銅鏡。戰國時銅鏡的製造以楚國最為發達。兵器中的精品當推吳越一帶,如吳王夫差劍、吳王夫差矛、越王勾踐劍均做工極佳,至今鋒利無比。
3.玉器
玉器是以天然玉石為材料雕琢加工成形的工藝品。中國在世界上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①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在新石器時代的諸多原始文化遺址中均有精美玉器,其中以遼西一帶的紅山文化和東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最為引人注目。
玉璧 龍山文化在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中盛行用玉器隨葬,最多的一墓竟達200餘件,種類包括玉琮、璧、鉞、鐲、冠狀飾及鳥、魚、龜等20餘種。這些玉器製作精良,造型復雜,雕琢手法以陰線刻為主,包括淺浮雕、半圓雕、鏤空和圓錐等。尤其是由細如毫發的陰線組成的繁密圖像已具有浮雕的效果。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美的玉器,每件玉琮上均有神人獸面像,體現了原始的圖騰崇拜。
同一時期,北方的紅山文化也出土了一批淡黃和綠色的玉器,種類有龍形玉玦、鉤方形佩、三連璧、魚、鳥、鴞、蠶等,雕刻粗獷簡約,別有一番風味,尤以玉龍最為引人注目。地處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也曾出土有玉鏟、玉旋璣、玉臂環和玉制人面。
總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已初步蘊含了宗教、道德觀念,並與政治、權力和等級身份發生了密切關系。
②夏商周的平面玉雕
夏代二里頭文化中多次發現有玉制的戈、刀、鉞、圭、璋、瑗和柄形器,顯然大都是由兵器和工具演化來的,在工藝製作上已相當精美。
商周時期的玉器多具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無論器形、圖案,還是工藝,都比夏代有明顯進步。有代表性的是仿銅玉簋、跪坐玉人、陰陽兩性合體玉人等。商周時期的玉器有大量形象極生動的動物玉雕,造型精細准確、形象逼真,通身飾隱起的雙勾紋。商代晚期出現俏色玉器,如安陽小屯出土的玉鱉,以紫褐色玉皮為背甲,四肢、腹部則為白色,構思精巧。西周中晚期的玉器已形成另一種風格,造型冼練誇張,線條流暢自然。
總體而言,夏、商、周三代的玉器以淺雕、浮雕等平面雕居多,但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圓雕佔有一定比重。其中河南安婦好墓出土的10餘件玉雕人像,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
③精緻的戰國玉器
從春秋晚期開始,玉器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玉器上的花紋由簡單向繁密的方向發展,並流行隱起的渦紋,器物顯得圓潤豐滿。戰國早期的代表作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它全長48厘米,寬8.3厘米,由13片鏤空的各種形式或圖案的玉片及24個圓環、半圓環或方扣連接而成。此佩紋飾均用隱起陰線琢法,起伏自然,順著紋理,琢工精巧嫵媚,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佩中最長、最精美的一件。
體現戰國玉器高度工藝水平的是戰國中、晚期的玉器,其代表作有輝縣固圍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玉帶鉤等。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中有7塊美玉、2個鎏金銅獸頭,以銅片貫聯起來成為一器,呈弧形,全長20.2厘米,玉質溫潤。色白而泛淺灰,是精美的和田玉。中間一玉微曲似摺扇形,上側琢一回首垂尾卧獸,口部鑽有一個小孔,便於穿系,下弧一鼻穿孔,供系玉佩用。此中心玉與其左右的扇面形玉琢有變形蟠虯紋飾,成為龍身,其外兩側為玉龍首,龍首口含鎏金銅虎首,虎首口銜有著卷雲飾紋的橢圓形玉,圖案勻稱飽滿,琢工細膩精巧。
戰國時玉器玉質優良,王侯多使用和田玉,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青白色較多,偶見白玉。
4.原始瓷器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前期人們就燒制出了瓷器。但在先秦時期,瓷器處於首創和初級階段,故稱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均施青釉,所以也稱作「原始青瓷」。由於它具有比陶器更優的性能,因而很快受到人們的喜愛,使用范圍日益廣泛。
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發現地點遍布大江南北。常見的器形有尊、罐、簋、豆、盤、A、碗等,原料加工不精細,質地也比較粗糙。胎色以灰和灰白色為主,少數為青灰和醬色,不夠穩定。在器表的釉下大多都拍印或刻劃花紋,主要有雲雷紋、網紋、方格紋等。商、西周時期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春秋時期逐漸流行了輪制的方法。江南地區,特別是浙江一帶是原始瓷器的主要生產區域。此時多採用原始的龍窯。
戰國時原始瓷器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使用更加普遍,生產規模和產量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在江蘇、浙江、江西和山西一帶發現的瓷器的質量較好,原料經過加工處理,質地較細膩,胎多呈灰白色。釉層薄而均勻,多呈青或青黃色,少數呈淡黃色。多以S形紋為飾。成形工藝均採用陶車拉坯成形法,所以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燒制中心仍在浙江一帶。
5.漆器
中國有著悠久的漆器製造史。最早的漆器發現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彩漆簋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包括一件朱漆木碗、五件木胎漆筒和幾件漆繪的彩陶片,距今約7000年。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還發現了髹漆的棺槨和鑲玉珠的漆器。《韓非子·十過篇》記載,禹舜時做食器,流漆墨於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
夏商周三代,漆器更為普遍,工藝技術也大有長進。在夏代二里頭文化大墓中曾發現了殉葬用的漆匣,後陸續出土了觚、A、鼓、盒等漆器。在河北藁城河西遺址,發現有商代前期貼飾壓花金箔的薄板木胎雕花漆盒、盤的殘片,器表飾朱紅的浮雕式黑漆花紋,有的還鑲有綠松石,工藝精巧,色彩華美,反映出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
西周時流行在漆器表面鑲嵌蚌殼一類裝飾。如河南浚縣辛村衛國貴族墓曾出土了一件漆器,上有磨製的小蚌條拼嵌的花邊圖案。最能代表西周髹飾工藝水平的是北京琉璃河燕國貴族墓出土的一批木胎漆器,種類繁多,器表均髹飾彩漆圖案,鑲嵌有蚌殼,其中有一件觚的器表飾線浮雕花紋,貼有三箍金箔,並鑲綠松石。
春秋時漆器工藝的突出變化是,已有少部分漆器使用了金屬附件。在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墓出土的一件漆器殘件上繪有人物、花鳥等細線圖案,構圖嚴謹對稱,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作品。
戰國的漆器門類齊全,數量大增,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戰國漆器的工藝已獲得很大的進步,花紋色彩華麗精美,而且許多種類前所未聞,其中以胎骨和裝飾手法進步最大。此前,漆器主要是厚木胎,從戰國中期開始大量使用輕巧的薄板胎,以適應卷制各類筒形器皿。這就大大減少了雕木成型的困難,提高了生產效率。此時還出現了精美的高浮雕、圓雕等漆器,體現了雕刻藝術與漆器製造業的結合,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高浮雕漆器。
特別重要的是,戰國中期出現了使用「脫胎法」製作的夾紵胎漆器,有輕巧牢固、漆液滲透性能好、粘附力強、造型穩定的特點,這標志著戰國髹漆手工業的巨大進步。戰國漆器工藝成就還反映在鑲嵌技術上,有的漆器表面貼飾著被剪成各種圖案的金箔。後來出現了「扣器」,即在薄板卷木胎或夾紵胎器的口緣鑲加金、銀、銅箍。同時,漆器上還裝有銅輔首、金屬蓋鈕等附件。此時圖案花紋取材廣泛,以龍鳳、鳥獸為多,筆法流暢,如長沙出土的「狩獵壺」,圖案誇張大膽,用色絢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6.金銀器
金銀器是以黃金、白銀為原料加工製造的器皿和飾件。金銀有良好的延展性,可製作極薄的金銀箔,又可拉成細長的金銀絲,適於製作精美的裝飾品和器皿。中國很早就用金銀製作各種器物。
我國最早的金器產生於商代。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均有金器出土。其中商殷中心區域出土了金片、金葉、金箔等飾件,而離這一區域較遠的區域則出土了金臂釧、金耳環等。其中金臂釧用錘鍱法製成,兩端錘成扇形,再彎成環狀;金耳環一端錘成喇叭口狀,一端錘成尖狀,整體彎成圓形。
商代晚期的金器主要出土於山西樓後蘭家溝,屬於商文化與北方文化的結合體。這里出土了三件金珥形器,其中兩件大小相同,另一件較小,都有一粒串珠,一端尖卷如渦紋,另一端較平,伸出一條細絲尾柄,尖部折上呈乙形,造型奇特。
戰國時代,金銀器皿製造工藝發展迅速。金銀日用品和裝飾品成為貴族和上層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地區的金銀器皿,主要發現於洛陽金村周墓。這里是戰國末期周王及其附屬臣子的墓葬。出土的金銀器皿包括銀杯三件、銀盒三件、銀銚三件,銀卮一件。在長江流域,則以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黃金器皿為代表,包括金盞、金匕、金杯各一件,金器蓋二件。
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高10.7厘米,口徑15.1厘米,重達2150克,是目前已知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盞身為直口、淺腹、圓底,腹外有兩個對稱的環耳,底部有三個倒置狀的鳳形足。盞蓋圓頂中心有一圓形提手,蓋沿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與碗口正好扣合。盞身、盞蓋面鑄有精細的蟠螭紋和雲紋。
F.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天文學、物理學、醫學。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劉徽為數學家,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九章算術》。年長後於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術注》,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後稱《海島算經》),這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馬鈞擅長機械應用,提升生產量,製作出水轉百戲和失傳的指南車,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織綾機,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畢嵐的龍骨車,發明出龍骨水車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升拋擊量與速度。諸葛亮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木牛流馬」。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連弩,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諸葛亮設計,用於傳遞信號的孔明燈,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槍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G. 先秦時期歐洲有哪些科技成就
總的概況成就:《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的問世,造紙術、地動儀的發明,以及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① 天文歷法成就
A、 先秦時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春秋時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B、 秦漢時期: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他發明製作的地動儀,比歐洲人製作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② 醫學成就
A,先秦時期: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是扁鵲,後代醫家把他奉為「脈學之宗」。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我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B, 秦漢時期: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葯,這一發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張仲景被後人稱為「醫聖」,其重要經典是《傷寒雜病論》。
③ 數學成就
秦漢時期:成書於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其他
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出便於書寫的紙,人稱「蔡侯紙」。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了朝鮮,後又傳到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來經阿拉伯逐步傳到非洲與歐洲,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先秦有溫室栽培小孔成像等
兩漢有地動儀,計里鼓車,渾儀渾象等
H. 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領先於世界
1、造紙業已經發明並得到了顯著改善。
2、長城的建設反映了當時中國建築技術的發展。
3、張衡發明了風土儀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
在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鞏固,各種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熟。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8)先秦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也開始利用蠶絲。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這時已經有了許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興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鄭國渠等。數學上確立了十進位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兩宋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
網路-候風地動儀
網路-中國科技史 (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I. 先秦兩漢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總的概況成就:《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的問世,造紙術、地動儀的發明,以及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① 天文歷法成就
A、 先秦時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春秋時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B、 秦漢時期: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科學家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他發明製作的地動儀,比歐洲人製作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② 醫學成就
A,先秦時期: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是扁鵲,後代醫家把他奉為「脈學之宗」。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我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B, 秦漢時期: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葯,這一發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張仲景被後人稱為「醫聖」,其重要經典是《傷寒雜病論》。
③ 數學成就
秦漢時期:成書於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其他
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出便於書寫的紙,人稱「蔡侯紙」。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了朝鮮,後又傳到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來經阿拉伯逐步傳到非洲與歐洲,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J. 先秦時期的烹飪技術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這一時期烹飪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注意原料的選擇與加工:《禮記·曲禮》中記載:凡是祭祀宗廟的典禮,牛要用一頭大蹄子的壯牛,豬要用硬鬢的肥豬,羊要用羊毛細密柔軟的,雞要用叫聲洪亮而長聲的,狗要用吃人家剩菜剩羹長大的,鮮魚要用魚體挺直的,酒要用清酒而不是濁酒等。
在加工原料方面也有記載,如《禮記·內則》中說,肉要剝皮脫骨,魚要去鱗及去內臟,棗要先去掉表面的灰塵,挑子要將絨毛拭刷掉。這種去粗存精、去廢留寶的經驗產生於2000多年前,應該說是非常寶貴的。其中若干做法至今仍在採用。
2、重視刀工切配與火候:我國烹飪中的刀工技藝由來已久,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有很薄的銅刀。在當時已有技藝超群的刀工大師。如《莊子》「啟丁解牛」中的應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跡,若然響然,奏刀黯然,莫不中音」,刀過之處,「游刃有餘」,真不愧是一代名師。
在火候方面,當時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本味篇》中強調「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之為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躁除腥」,說明當時已懂得文火、武火的運用。把火候說成滅腥去牒除膛的「綱紀」,這無疑是正確的。
3、講究食物配伍與調味:在我國先秦時期,食物的配伍已有一整套的經驗,《周禮·食醫》記載:「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礁,羊宜泰,~宜程,犬宜粱,雁直麥,魚宜茂。」
在調味品配合方面,如「臉,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寥。脂用蔥,膏用菇,三牲用毅(萊英),和用酶,獸用梅"《國語》中指出:「以和五味以調口」「味一元果」。即是說先有五味和,然後才可以果腹,只有一種滋味,是不完美的。《荀子.禮論》中有「魚差蒙專稻粱,五味調香。
4、宴會的盛行:先秦時代,在宮廷中宴會已開始盛行。春秋戰國時,宴會的規模已發展較大,式樣也相當多。從《詩經》中可見一斑。「大雅」是多用於國家大典的宴會歌詞;「小雅」則是多用於一般貴族和宮廷的一種宴會歌詞。
國家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燕、饗,都是宴會的重要內容,對烹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5、精湛的烹飪器具:從原始社會的陶器生產,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銅、鐵的生產,烹飪器具有很大的改進。商代出現了「玉鼎」「象著」等高級食具,周代的要求更高了。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基出土了由兩件容器套疊而成的冷藏「冰鑒」,外容器名曰「鑒」,內容器名曰「鉗」。它是我國戰國時期很精緻的「冰箱」。
它是用冬天埋藏在地下的冰塊,夏季挖出來,放在「鑒」中「坊」外,用冰塊包圍「鑒」中之「鉤」,以達到製冷的目的。這樣,「鉗」中所置的食物和飲料,也就可以達到降溫保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