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軍事類雜志有那些
1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1001-2486 43-1067/T ★
2 海軍工程大學學報 1009-3486 42-1106/E ★
3 火力與指揮控制 1002-0640 14-1138/TJ ★
4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 1009-346X 31-1720/D ★
5 軍事史林 1002-4190 81-1108/K ★
6 軍事歷史研究 1009-3451 81-1064/E ★
7 軍事經濟研究 1001-8093 42-1008/F ★
8 空軍工程學院學報 61-1337/V ★
9 世界軍事 1002-4891 11-2695/E ★
10 現代防禦技術 1009-086X 11-3019/TJ ★
11 戰略防禦 ★
12 中國軍事科學 1002-4492 11-1722/E ★
13 政工導刊 1003-6334 61-1063/D ★
14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1009-1548 65-1196/G4
15 兵團建設 65-1181/D
16 863先進防禦技術通訊:A類
17 邊防生活 1005-7137 65-1059/E
18 東北後備軍 21-1242/E
19 解放軍理論學習 1673-3347 11-5384/D
20 東北民兵
21 東海民兵 1005-698X 81-1015/E
22 當代海軍 1006-6071 11-3605/E
23 電子戰技術文選
24 防化學報
25 防化研究
26 國外坦克 11-4221/E
27 國防科技參考
28 國防科技(湖南) 1671-4547 43-1365/E
29 國外防化科技動態
30 廣東武裝
31 工兵裝備研究:外軍版
32 國防技術基礎 1671-0177 11-4649/TJ
33 工程兵工程學院學報
34 橄欖綠 1008-4843 11-1187/I
35 國防 1002-4484 11-2770/E
36 工兵裝備研究 32-1584/TJ
37 華北民兵 1002-509X 11-1149/E
38 海軍工程技術
39 黃埔 1002-7289 11-1727/D
40 後勤工程學院學報 1672-7843 50-1128/E
41 合肥炮兵學院學報
42 航天長城-國外防務市場
43 環球軍事 1009-9816 11-4664/E
44 海軍院校教育 42-1659/G4
45 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 1672-8211 11-4662/E
46 軍隊指揮自動化 11-3434/TP
47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 13-1257/E
48 軍用標准化 11-3595/E
49 軍工富民信息
50 軍事電子
51 軍械維修工程研究
52 教學與科研(重慶)
53 軍事文摘 1005-3921 11-3478/E
54 軍事展望 1006-3455 81-1192/E
55 軍事經濟學院學報 42-1566/F
56 軍用汽車管理 1006-5415 34-1145/U
57 解放軍生活 1002-4654 11-1013/E
58 軍事歷史 1002-4883 11-1633/E
59 軍事通信技術 32-1289/TN
60 軍營文化天地 1006-4680 81-1102/C
61 空軍裝備 11-5030/V
62 空軍電訊工程學院學報
63 陸軍學術 81-1081/E
64 寧夏科技:軍事展望 1005-4987 64-1019/E
65 炮兵學院學報 81-5035/TJ
66 指揮控制與模擬 1673-3819 32-1759/TJ
67 情報指揮控制系統與模擬技術 1672-7908 32-1156/TJ
68 世界安全
69 水雷戰與艦船防護 42-1336/TJ
70 外國軍事學術 1002-4506 11-1634/E
71 武警學院學報 1008-2077 13-1228/E
72 外軍信息戰 11-5303/E
73 武警指揮學院學報 22-1296/E
74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學報 1008-2077 13-1228/E
75 武警技術學院學報
76 武警後勤 81-1190/E
77 外軍炮兵防空兵研究
78 外軍工程裝備與技術
79 外軍電信動態
80 外國海軍文集 11-4206/E
81 外軍炮兵研究資料
82 外軍電子戰 11-4469/E
83 外軍炮兵
84 新軍事
85 訓練與科技
86 西北民兵 81-1033/E
87 現代軍事 1013-9214 11-2525/E
88 現代兵器 1000-7385 11-1761/TJ
89 現代軍事通信
90 雲南國防 1003-9546 53-1084/E
91 魚雷與發射技術
92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 1672-1497 11-3984/E
93 中國軍轉民 1008-5874 11-4014/N
94 中國軍法 11-3435/D
95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 1007-4031 11-3828/E
96 中國人民防空 11-3770/E
97 中國武警 1007-4228 81-3827/E
98 中國民兵 1002-5081 11-1446/E
99 政工學刊 1006-1452 21-1095/D
100 政治指導員 44-1154/D
101 中國空軍 1002-6010 11-1006/E
102 指揮技術學院學報 81-5052/E
❷ 軍事通信論文
軍事通信是軍隊為實施指揮,運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它是保障軍隊指揮的基本手段。為完成軍事通信任務而建立的通信系統是軍隊指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隊戰鬥力的要素之一。對軍事通信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准確、保密、不間斷。現代戰爭廣泛應用高技術兵器,作戰空間廣闊,部隊高度機動,作戰樣式轉換頻繁,戰機稍縱即逝,軍事信息量大,電子斗爭激烈,從而增加了軍隊指揮對軍事通信的依賴性和完成軍事通信任務的艱巨性。
按通信手段的不同,軍事通信分為無線電通信、有線電通信、光通信、運動通信和簡易信號通信。無線電通信建立迅速,受地理條件的影響小,能與運動中的、方位不明的以及被敵人分割或被自然障礙阻隔的部隊、分隊建立通信聯絡。它廣泛應用於地面、航空、航海、宇宙航行通信中,是保障現代作戰指揮的主要通信手段(圖2)。無線電信號易被敵方截獲、測向和干擾,運用時,須從組織和技術方面採取措施。有線電通信傳輸性能穩定,通信質量較高,保密性較好,是軍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通信線路建設時間長,投資大,維護困難,機動性差,易遭受破壞。光通信一般分為光纖通信和大氣激光通信兩種。光纖通信傳輸信息量大、保密性好,有廣闊發展前景。運動通信保密可靠,但易受天候、地形及敵情等影響。運動通信在現代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簡易信號通信易於組織,可直接傳遞簡短的命令,識別敵我,指示目標,協同動作。各種通信手段在軍隊指揮中的具體運用,取決於指揮要求、技術特點及其對戰時環境的適應能力。根據具體情況,能充分滿足軍隊指揮需要的通信手段,就是最好的通信手段。從總體上講,戰時以無線電通信為主,各種通信手段結合使用。
按通信業務的不同,軍事通信分為電話、電報、數據、圖像通信等。電話通信能實時直接溝通信息,廣泛用於各級指揮機關和部隊。電報通信有編碼電報通信和傳真電報通信兩種,用以傳輸文字、圖表、圖像等書面信息。數據通信用以傳輸數據信息,進行數據交換,具有迅速、准確、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圖像通信用以傳輸圖像信息,包括電視和傳真等。
按通信聯絡保障范圍的不同,軍事通信分為戰略通信、戰役通信和戰術通信。戰略通信是為保障統帥部及其派出的指揮機關實施戰略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戰役通信是為保障戰區、戰役軍團實施戰役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戰術通信是為保障戰術兵團、部隊及分隊實施戰斗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圖3)。按通信聯絡任務的不同,軍事通信分為指揮通信、協同通信、後方通信、技術保障通信、情報報知通信和警報報知通信等。指揮通信是根據指揮關系建立的,用以保障軍隊指揮的通信,包括軍隊作戰編成內上下級之間、軍隊同配屬作戰的民兵之間建立的通信聯絡。必要時可組織越級指揮通信。協同通信是根據協同關系建立的,用以保障軍隊協同動作的通信,包括執行共同任務並有直接協同關系的各軍兵種、友鄰部隊之間,以及軍隊與民兵之間建立的通信聯絡。後方通信是為保障軍隊後方指揮和供應而建立的通信,包括上下級後方機關之間,後方機關同所屬後方部隊、分隊之間,上級派出的供應機構同被供應單位之間的通信聯絡。技術保障通信是根據技術保障關系建立的,用以保障戰場技術保障勤務的組織指揮的通信,包括上下級技術保障機關之間,技術保障機關與技術保障部隊、分隊之間的通信聯絡。情報報知通信和警報報知通信是保障迅速傳遞各種情報和敵人突然襲擊特別是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警報信號而建立的通信。上述通信可分別組織通信網,發達國家多建立統一的通信網來完成。
組織與實施 通信聯絡組織包括制定通信保障計劃,規定通信部隊任務,按指揮意圖和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組織調整通信系統,保障通信聯絡的順暢。通信聯絡通常是根據上級通信部門的指示和本級指揮員的決心,由各級參謀長領導、通信部門組織實施的。
通信聯絡的一般原則是:統一計劃,按級負責;全面保障,確保重點,優先保障作戰指揮的通信聯絡;戰時以無線電通信為主,多種通信手段結合使用;野戰通信裝備與固定通信設施結合使用;通信建設兼顧平時與戰時的需要,做到平時、戰時都能保障通信聯絡的順暢; 嚴密組織通信防護, 確保通信的安全保 密;周密組織通信裝備器材的供應和技術保障;掌握通信預備隊;快速反應,提高通信時效,增強在各種復雜條件下作戰信息的快速傳遞能力和通信聯絡的應變能力;通信部門主動與作戰、電子對抗等部門配合,密切協作,充分發揮地方通信部門和民兵通信的作用。
組織與實施通信聯絡的基本依據是:作戰任務、部署,本級首長的決心,上級通信部門的指示,戰場電磁環境,天候、地形等特點,通信人員、器材以及戰時可能的損失與補充等。實施通信聯絡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①根據作戰規模,統一組織和協調通信力量,合理確定通信樞紐的布局,綜合運用各種通信手段,形成多手段、多方向的迂迴通信網,並同上、下級及友鄰通信網相銜接。在重要方向的指揮所之間建立專向。②靈活運用各種通信手段。在部隊機動和作戰中,以無線電通信為主,結合使用其他通信手段。在部隊駐止和作戰准備階段,盡量使用有線電通信,嚴格控制無線電通信。③組織好機動作戰中的通信聯絡。運動中保持通信聯絡的主要方法有: 建立地域通信 網,移動用戶可入網與作戰地域任一用戶聯絡(圖4);以野戰通信台站遙控固定通信台站,保持與遠距離部隊的通信聯絡;組織無線電轉信;無線電與有線電通信結合使用;運用飛機、汽車等運動通信工具傳遞信息;利用沿途既設通信設施進行聯絡等。④及時組織通信器材的供應和補充;組織通信修理勤務。⑤加強通信防護。採取各種通信保密措施,提高反偵察、反干擾的能力;疏散、隱蔽通信設施,提高通信設備的機動性,增強抗毀能力。⑥充分利用地方通信設施。
❸ 幫幫忙喔!
光通信是利用光波和某種設備在相隔一定距離的情況下進行的信息(語音、視頻和數據)交換。 光波的頻率比目前電通信使用的頻率高得多, 因而其通信容量很大。通信系統的通信容量與系統的帶寬成正比。 為了比較方便, 通常系統的帶寬用載頻的百分比, 即帶寬利用系數來表示
優點:
(1) 通信容量大。 由於光纖的可用帶寬較大, 一般在10 GHz以上, 使光纖通信系統具有較大的通信容量。而金屬電纜存在的分布電容和分布電感實際起到了低通濾波器的作用, 使傳輸頻率、 帶寬以及信息承載能力受到限制。 現代光纖通信系統能夠將速率為幾十 Gb/s以上的信息傳輸上百英里, 允許大約數百萬條話音和數據信道同時在一根光纜中傳輸。 實驗室里, 傳輸速率達Tb/s級的系統現已研製成功。光纖通信巨大的信息傳輸能力, 使其成為了信息傳輸的主體。
(2) 傳輸距離長。光纜的傳輸損耗比電纜低, 因而可傳輸更長的距離。 光纖系統僅需要少量的中繼器, 而光纜與金屬電纜的造價基本相同, 少量的中繼器使光纖通信系統的總成本比相應的金屬電纜通信系統的要低。
(3) 抗電磁干擾。 光纖通信系統避免了電纜間由於相互靠近而引起的電磁干擾。 金屬電纜發生干擾的主要原因就是金屬導體向外泄漏電磁波。由於光纖的材料是玻璃或塑料, 都不導電, 因而不會產生電磁波的泄漏, 也就不存在相互之間的電磁干擾。
(4) 抗雜訊干擾。 光纖不導電的特性還避免了光纜受到閃電、 電機、 熒光燈及其他電器源的電磁干擾(EMI),外部的電雜訊也不會影響光波的傳輸能力。 此外, 光纜不輻射射頻(RF)能量的特性也使它不會干擾其他通信系統, 這在軍事上的運用是非常理想的,而其他種類的通信系統在核武器的影響下(電磁脈沖干擾)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5) 適應環境。 光纖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它比金屬電纜更能適應溫度的變化, 而且腐蝕性的液體或氣體對其影響較小。
(6) 重量輕, 安全, 易敷設。 光纜的安裝和維護比較安全、 簡單, 這是因為: 首先,玻璃或塑料都不導電,沒有電流通過或電壓的干擾; 其次, 它可以在易揮發的液體和氣體周圍使用而不必擔心會引起爆炸或起火; 第三, 它比相應的金屬電纜體積小, 重量輕, 更便於機載工作, 而且它佔用的存儲空間小, 運輸也方便。
(7) 保密。 由於光纖不向外輻射能量, 很難用金屬感應器對光纜進行竊聽, 因此, 它比常用的銅纜保密性強。 這也是光纖通信系統對軍事應用具有吸引力的又一個方面。
(8) 壽命長。 盡管還沒有得到證實, 但可以斷言, 光纖通信系統遠比金屬設施的使用壽命長, 因為光纜具有更強的適應環境變化和抗腐蝕的能力
參考資料:http://www.mscbsc.com/
軍用微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作為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基石,給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微電子技術在軍事裝備中的應用,實現了軍用電子裝備的小型化、輕型化、輕量化、高可靠。現代軍事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裝備的巨大變革,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微電子技術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微電子技術對當今防務的重要性,無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
軍用光電子技術激光測距、光電火控、光電制導、光電監視、預警、偵察、觀瞄、光纖通信等一系列軍用光電子技術應運而生並被廣泛應用,成為高技術武器裝備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光電子技術領域主要涉及光電子元器件及材料和光電子應用技術兩個方面。軍用計算機技術軍用計算機及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成為現代軍事科技、各種軍事系統和武器系統研製開發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柱,而且是現代戰爭作戰指揮、通信聯絡、後勤保障等諸多決定戰爭勝負關鍵因素的依靠和保證,並業已或正在對傳統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觀念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當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呀�胍運跣』�⒖�畔低懲�緙撲愫投嗝教寮撲慵際蹺� 饕�卣韉惱感率貝���啪扌突�⑽⑿突�⑼�緇�橢悄芑�姆較蚍⒄埂M�緙撲恪⒐餳撲恪⒘孔蛹撲恪⒎腫蛹撲慵吧�錛撲愕紉簿�諮芯恐�小?/p>
軍用通信網路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事通信技術有了重大發展,相繼出現了散射通信、微波接力通信、衛星通信和光纖通信。60年代後,數據網和計算機網被用於軍事通信,提高了通信保障的自動化水平與快速反應能力。80年代開始研究綜合業務數字網。在通信聯絡組織上,注重通信聯絡的整體保障,形成多手段、多方向的迂迴通信。
軍用新材料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是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物質基礎,也是當今世界軍事領域的關鍵技術。金屬結構材料、陶瓷結構材料、高分子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等結構材料成為制約武器裝備發展的瓶頸;隱身材料、防護材料、緻密能源材料以及信息智能材料等功能材料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近年來,還出現了結構材料功能化和功能材料結構化的趨勢,並形成兼有多種功能的多功能材料。
軍用製造技術數控機床的大量使用,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製造技術不斷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柔性製造技術的出現更為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更新換代提供了全新的具有高度靈活性和極強適應能力的方法。目前正開展設計製造一體化技術、並行工程、工業工程、柔性製造單元、分布式數控、柔性製造系統、柔性生產線、精良生產和敏捷製造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軍用動力技術主要是軍用飛機發動機、綜合式坦克裝甲車輛推進系統、水面艦艇及潛艇(核潛艇)的動力技術。
軍事航天技術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已使戰場從陸地、海上和空中延伸到太空。太空已成為軍事爭奪最激烈的場所,軍事航天系統在局部戰爭中得到了逐步應用,並顯示了極大的潛力。被稱為第一次「空間戰爭」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廣泛運用了現已裝備的各種軍事航天系統,在偵察監視、通信指揮、導航定位等諸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目前為止,各種軍事活動對空間系統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外層空間即將成為繼陸地、海洋和空中之後的第四戰場。
軍事海洋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軍事海洋技術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海洋衛星、遙測、遙感、激光、光纖、水下電視、旁側聲納、深潛器、飽和潛水等新技術在海洋開發中的應用,對海洋現象的認識將不斷深化。軍事海洋技術的研究將逐步趨於遠洋、深海,並重點加強水聲技術和海底軍事利用的研究。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軍事海洋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環境效應、自主式水下無人智能巡航器技術、海洋信息觀測、傳輸、接收和處理技術、海洋水聲技術和海洋遙感遙測技術等。
偵察監視技術目前,偵察監視技術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預警與監視、戰場情報偵察等技術。它所採用的偵察設備器材或系統,主要有雷達、電子探測器、紅外探測器、激光探測器、可見光探測器、水聲探測器等。
偽裝與隱身技術偽裝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天然偽裝、迷彩偽裝、植物偽裝、人工遮障偽裝、煙幕偽裝、假目標偽裝、燈火與音響偽裝等。這些偽裝技術措施,含有越來越多的高技術成分,而且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自80年代以來,隱身技術逐漸成熟並達到了實用化水平,並且其發展勢頭相當迅猛,如美國的隱身戰斗機技術。
精確制導技術目前,精確制導技術主要包括遙控制導(紅外、毫米波、激光、可見光成像等)、尋的制導、慣性制導、(地形或景象)匹配製導、衛星制導、(多模)復合制導等技術,已研製出導彈、制導炸彈、制導炮彈、制導地雷和末敏彈葯等精確制導武器。包括戰略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在內的各種精確制導武器的研製成功並用於作戰,已對現代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電子戰、信息戰技術電子戰的主要技術領域有雷達對抗、通信對抗、光電對抗以及水聲對抗。
信息戰是在信息領域進行的作戰或採取的對抗行動。信息戰技術及作戰方式正在研究和發展之中,主要包括指揮與控制戰、情報戰、電子戰、心理戰、「黑客」戰、經濟信息戰及電腦戰或網路空間戰。一是利用計算機病毒和「黑客」等對計算機網路的攻擊技術和相應的防禦技術;二是以改進或發展了的電子戰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技術,如新型反輻射武器和電磁微波武器等。
一體化C4ISR系統技術自20世紀60至70年代起,為使指揮控制實時高效,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著手開發C3I系列,即Command(指揮)、 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和Intelligence(情報)系統,把情報系統獲得的信息通過通信這條生命線用於指揮部隊和控制武器裝備。8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使用,C3I加上了Computer(計算機),變成了C4I。90年代後進一步發展為C4ISR 系統,增加了Surveillance監視和Reconnaissance(偵察)。一體化C4ISR系統是一個集戰場感知、信息融合、智能識別、信息處理、武器控制等核心技術為一體、旨在實現軍事指揮自動化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它幾乎涵蓋了戰場上所有的軍事電子技術功能和裝備,受到了世界各軍事大國的高度重視。目前這一系統又發展為C4KISR,增加了「Kill」(殺傷)。指揮控制自動化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水平,要得益於DataLink(數據鏈)的發展。它是整個指揮自動化的「神經中樞」。
核、生、化武器技術現在和未來將發生的任何形式的高技術戰爭都可能是核威懾下的戰爭。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掌握了化學武器的研製和生產技術,未來戰爭還難以排除化學武器的威脅。目前,國外正在研製生物化學戰劑和遺傳工程武器——基因武器。據稱,只需要20克熱毒素基因武器,就可以使全球58億人死於一旦
❹ 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是什麼級別刊物
這兩者都屬於工程建設級別刊物。
軍事運籌側重操作性。系統工程相當於理論性。這兩者的關系,相當於實踐和理論的關系。
❺ 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是核心期刊嗎
不是,根據2014年《國家級重點期刊、國家級期刊目錄》,電力方面的核心期刊有:
❻ 幫忙推薦幾本關於軍事通信的書籍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4
❼ 軍事通信與民用通信區別
1、通信方式
軍事通信:分為無線電通信、有線電通信、光通信、運動通信和簡易信號通信。
民用通信:分為有線通信,無線通信。
2、通信業務
軍事通信:
軍事通信分為電話、電報、數據、圖像通信等。電話通信能實時直接溝通信息,廣泛用於各級指揮機關和部隊。
電報通信有編碼電報通信和傳真電報通信兩種,用以傳輸文字、圖表、圖像等書面信息。數據通信用以傳輸數據信息,進行數據交換,具有迅速、准確、可靠、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
圖像通信用以傳輸圖像信息,包括電視和傳真等。
民用通信:
對於點對點之間的通信,按消息傳送的方向,通信方式可分為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及全雙工通信三種。
所謂單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單方向進行傳輸的一種通信工作方式。單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廣播、遙控、無線尋呼等。這里,信號(消息)只從廣播發射台、遙控器和無線尋呼中心分別傳到收音機、遙控對象和BP 機上。
所謂半雙工通信方式,是指通信雙方都能收發消息,但不能同時進行收和發的工作方式。對講機、收發報機等都是這種通信方式。
所謂全雙工通信,是指通信雙方可同時進行雙向傳輸消息的工作方式。在這種方式下,雙方都可同時進行收發消息。很明顯,全雙工通信的信道必須是雙向信道。生活中全雙工通信的例子非常多,如普通電話、手機等。
3、分類
軍事通信:
軍事通信分為戰略通信、戰役通信和戰術通信。
戰略通信是為保障統帥部及其派出的指揮機關實施戰略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
戰役通信是為保障戰區、戰役軍團實施戰役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
戰術通信是為保障戰術兵團、部隊及分隊實施戰斗指揮而組織的通信聯絡。
民用通信:
基帶傳輸:是指信號沒有經過調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傳輸的通信方式。
頻帶傳輸:是指信號經過調制後再送到信道中傳輸,接收端有相應解調措施的通信方式。
❽ 《科學與技術》是什麼級別的刊物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評選的,也叫做統計源期刊。學科範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是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科技統計源期刊目錄。受科技部委託,權威性名列國內首位。那麼科技核心期刊有含金量嗎?
科技核心期刊也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畢竟是作為國內目前的七大核心遴選體系之一,也是屬於核心期刊的,對於論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科技核心每兩年可在所有定期期刊上評選一次。在科技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也是有用的,而且相對於其它核心期刊來說,審稿周期會更短一些,費用相對來說也比較低。
其實大家在選擇期刊投稿時,最主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期刊才是最好的,不一定非要看期刊的含金量,除了有特殊要求的期刊外。作者可以結合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實際情況來選擇,對於論文的方向或專業領域等等相符合的期刊投稿也會更容易。
科學與技術期刊是國家級期刊,出刊周期為季刊,期刊創辦於2002年。科學與技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學術性期刊。
科學與技術主要欄目設有:學術論文、綜合評述、工程應用、新技術開發、研究簡報、程序介紹、短文、專題講座、學術動態、學術討論等。
科學與技術已被SA 科學文摘(英)、萬方收錄(中)、劍橋科學文摘、Pж(AJ) 文摘雜志(俄)、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國家圖書館館藏、CA 化學文摘(美)、維普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上海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
科學與技術獲得榮譽情況:中國科技期刊核心期刊、Caj-cd規范獲獎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
❾ 軍事技術的簡介
軍事技術
軍事技術是軍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 軍隊戰鬥力,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軍事技術的發展,受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的指導,同時也對軍事思想、戰略、戰術乃至軍隊建設產生重大影響。軍事需要是推動軍事技術發展的動力。
軍事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即受生產力的制約。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往往優先運用於軍事,引起軍事技術的變革;而軍事技術的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鞏固國防、進行戰爭和遏制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各種武器裝備及其研製、生產所涉及的技術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術;發揮武器裝備效能的運用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武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的主體,是軍事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現代軍事技術可以按武器裝備的種類來區分:如輕武器、火炮、坦克、彈葯、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三防裝備、軍用雷達、軍用光學儀器、軍用通信裝備、電子對抗裝備以及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等;也可以按應用於不同的軍種、兵種領域來區分:如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炮兵防空兵技術、裝甲兵技術等。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軍事通信技術在戰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現代通信技術:
載波通信
二戰以後,軍事有線通信技術取得了包括60年代產生的程式控制交換技術在內的一系列重大進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載波通信與光纖通信技術。
載波通信就是利用頻率分割原理,在一對線路上同時傳輸多路電話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發信端把各路電話信號分別對不同的載波頻率進行調制,將各話路的頻譜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頻位上。在接收端,則進行相反的解調過程,把位於不同頻位的各話路還原為話音頻譜,實現載波多路通信。載波通信除了傳輸電話信號外,還可以進行二次復用,即利用載波話路來傳輸電報、傳真、數據等等。載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線通信的線路,擴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傳輸的速度。在軍事信息量不斷增加、軍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況下,載波通信是一種極好的技術手段。載波通信技術產生於20世紀初期,電子管和濾波器發明以後,為實現載波電話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同時,增音器和同軸電纜的發明又為載波通信的發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國的匹茨堡到巴爾的線路上開通了第一個載波電話通信系統,每對線通3路電話。到1938年,經過不斷改進,可通12路電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條件的限制,各參戰國(除美國外)的長途有線通信發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各國均建立了規模巨大的軍用長途載波通信系統,通信容量從最初的每對線幾路、十幾路,發展到幾十路、幾百路。20世紀60年代初,載波通信設備進入了半導體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單晶硅制備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60年代各種晶體管電子元件相繼誕生。半導體晶體管的誕生是電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耐震、壽命長、性能可靠、功耗低等電子管無法比擬的優點,有效地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載波通信的半導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軍事載波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同軸電纜材料與性能的提高,10800路載波電話系統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先後投入使用。
光纖通信
光纖通信是以激光作載體,以光纖維做媒介來實行信息傳輸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用紅寶石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術由此問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從外部對某些物質施加能量,使電子急劇增能,在外來光的激發下,以光子形式經過光學諧振腔的特殊裝置,等到聚能放大而發射出來。激光具有很好的相乾性、單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氣空間、宇宙空間、光波導、光導纖維以及海水中傳輸,故能作為信號載波應用於通信。由於激光的光束很細、方向性極好,人眼又看不見,因此用激光進行通信具有極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敵人截獲和干擾,且不受熱核輻射的影響。激光技術的產生,為光纖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195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纖維光學技術的基礎理論。1970年,廷德爾首次表演了沿電解質管進行光的傳輸。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對於光纖維的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利用光纖維進行通信的興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實現還要有賴於激光技術的成熟、光纖維的制備和光電調制技術。1970年,格拉斯研製成20db/km低衰減的纖維,這是光纖通信的一項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電星公司生產出一種具有分散折射指數的纖維。1976年,在美國芝加哥展示了試驗性光波傳輸系統(利用玻璃光波導傳送由超小型固體激光器和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脈沖信息)。1977年,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電話公司建立了實驗性的光導纖維系統。80年代以後,光纖通信以逐漸滲透到陸、海、空乃至空間武器裝備系統中,成為現代軍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國軍隊紛紛以光纖代替原先的金屬電纜,美空軍後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軍基地建立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路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路——「軍事基地光纖通信系統」。隨著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光纖通信在現代軍事通信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散射通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軍事無線通信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發展,出現了散射通信、無線激光通信、紅外通信、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新的通信形式。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傳播煤質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的反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大氣層中的對流層、電離層和流星余跡等,都具有對入射的電磁波再向多方向輻射的特性。利用這些煤質將視距傳播的電磁波傳送到視距以外,即可進行遠距離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即用對流層對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來實施超視距通信。軍用對流層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動式。流星余跡通信則是利用流行穿過大氣層高速運動造成的短暫電離痕跡對無線電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進行遠距離瞬間通信。流星余跡通信傳輸受核爆炸及太陽耀斑的影響較小,電波反射的方向性強,隱蔽性好,信號不易被截獲,適用於遠距離小容量的軍事通信。第一條對流層散射通信線路於1955年在美國建立,全長2600公里。中國於5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於60年代初研製出對流層散射通信設備。在軍事通信中,由於散射通信比短波無線電通信穩定,並可多路傳輸,比起微波、超短波接力通信來可以不建或少建中間轉接站,而且不受高山、海峽、海港等天然障礙地帶和被敵占區阻隔的限制,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國家都大力進行研究開發,用於軍事戰略通信和戰術通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激光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軍事無線通信中出現了大氣激光通信和紅外線通信。大氣激光通信是利用大氣空間作為激光信號的傳輸媒介來實現信息傳遞的。發信時,將傳送的信號經信息終端、光調制器及激光器轉換為激光信號,然後經光學發射天線將激光信號發射出去,通過大氣空間傳送到對方;收信時,光學接受天線將激光信號接受下來送至光檢測器,轉換成電信號到信息終端,信息終端再將電信號轉換為原來的話音或圖像等信息。大氣激光通信的優點是通信容量大,不受電磁干擾,保密性強,設備輕便。但通信距離較近,可靠性較差,且需要比較精密的設備,所以在軍事通信中一般最為輔助通信手段,用於邊防哨所、海島之間以及跨越江河峽谷等近距離定點通信。紅外線通信則是利用紅外線傳輸信息的一種光通信方式,紅外線是一種能在大氣空間作直線傳輸但不能為人眼所覺察的電磁波。紅外線通信的優點是:紅外線沿一條直線傳播,方向性強,不易被敵發現,保密性好,不受天電和其他電磁波的影響,抗干擾性能強,設備簡單,造價低廉。主要缺點是受地形、天候和煙塵等影響較大,並且只能在直視距離以內使用,在軍事上大多用於戰術通信。
衛星通信
二戰以後,軍事無線通信技術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軍事衛星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1945年,美國的克拉克提出了用衛星進行通信的設想。1946年,曾有人用雷達向月球發射微波信號,結果准確的收到了從月面反射的回波,從理論上證明了利用衛星進行無線電通信的可行性。1957年,蘇聯第一課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為衛星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鋪平了道路。1958年,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試驗性的有源通信衛星。1960年,美國的皮爾斯等人首次實現了用人造地球衛星Echo-I作無線電反射器,Echo-I是一顆無源通信衛星,靠反射電波來完成通信。由於入射波的能量得不到補充,反而消耗在衛星到地球的路程中,所以地面接收到的信號是很微弱的,只有經過放大才能達到有效通信。經過兩年的努力,到1962年利用Echo-I進行北美與歐洲的通信獲得了成功。196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個有源通信衛星Telstar。有源通信衛星裝有接收機和發射機,可接收和發送信號。通過Telstar通信衛星實現了橫跨大西洋的電視和電話傳輸。
衛星通信技術產生以後,立即便用於軍事目的。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軍方委託伍德里奇公司研製出「國防通信衛星」並投入使用,成為為美國國防部各部門提供通信線路和直接支援全球軍事通信與指揮的系統。1971年至1989年底,美國又發射了16顆更為先進的「國防通信衛星III」。與此同時,美國還發展了各軍兵種使用的通信衛星。1978年至80年代末期,美國發射了8顆由TRW公司研製的艦隊通信衛星。該系統由美國海軍負責管理,約800艘艦船、100艘潛艇和空軍的數百架飛機和一些地面終端使用。1976年,美國開始部署空軍通信衛星系統,1979年投入使用,1981年開始全面工作,系統連接包括預警機、偵察機、戰略轟炸機、洲際導彈指揮所在內的地面和機上終端。90年代以後,美國還研製和發射了具有較強抗核加固的抗干擾能力,能保證和戰爭條件下通信順暢的新一代軍用通信衛星戰略戰術和中繼衛星(MILSTAR)。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和國際軍事組織也大力發展軍事衛星通信技術。北約組織於70年代初發射了3顆「納托」通信衛星;法國於1984年和1985年分別把「電信-1A」、「電信-2B」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英國於1969年、1970年、1974年和1988年分別發射了「天網-1」、「天網-2」、「天網-4」軍用通信衛星;蘇軍於1965年發射了「閃電-1」、軍事通信衛星74顆,70年代後又發射了改進的「閃電-2」、「閃電-3」衛星近50顆;中國於60年代發射「東方紅」地球衛星後,也發展了軍事衛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軍事通信具有通信距離遠、傳輸容量大、可靠性高、靈活性強和造價便宜等優點,成為當代軍事通信的理想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軍用無線電通信技術方面,還發展了自動轉接的移動通信技術。移動通信即通信雙方或一方處於運動狀態中,以移動電台通過固定通信台轉接進行的通信聯絡。用於移動通信的主要設備是各種攜帶型、車載式、船載式的超短波電台和短波電台。通過地面無線電設備與有線電話交換中心連接,行動電話還可與近距離或遠距離的有線電話通信。人們早就希望有一種便攜的能「自由」通話的工具。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體積小、重量輕的電子管步談機,採用單工無線電話的工作方式。盡管步話機技術後來有了發展,但由於發射功率小,傳輸的距離近,而且採用單工方式,送花的同時不能聽話,使用不夠方便。60年代以後,隨著微電子技術和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發展,小型的電台能發射較大功率的信號,固定通信台站可以通過程式控制交換機接轉覆蓋區內的任何一個用戶。於是移動通信技術迅速地發展起來。移動通信機動靈活,方便迅速,便於軍隊在機動中及時實施作戰指揮,使海陸空軍各部隊在復雜情況下能夠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對保障現代條件下的作戰具有重要作用。
技術發展
軍用野戰電台作為軍事通信中特有的通信設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到了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軍用野戰電台的單邊帶技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和發展。所謂單邊帶通信就是發送和接受調幅信號的兩個邊帶中的一個邊帶信號的無線電通信。單邊帶電台在傳送話音信號時,話音信號和頻率合成器產生的高穩定度的低載頻信號,載入到發信機的高頻信號上,經調制器的作用,產生上下兩個載頻,再經濾波器把某一邊帶濾掉,只讓另一邊帶的信號載入到較高的工作頻率上,並加以放大,送至天線發射出去。收信機將天線接收射頻單邊帶信號搬回到較低的頻率上,並加以放大,送人單邊帶解調器,在解調器中加入低載頻信號,將原話音信號還原出來。單邊帶技術於1915年發明,1923年進行了橫跨大西洋的通信試驗,1933年以後為大多數遠洋通信所採用。1954年,單邊帶電台在軍用無線電通信系統中迅速發展,取代了普通的調幅電台。50年代,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普遍使用了單邊帶戰術電台,美軍使用的單邊帶無線電台既有台式的,也有車載的,可通16路報、2路話、1路傳真,功率為10千瓦。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軍用野戰電台由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並在70年代以後大量採用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軍用野戰電台向晶體管小型化發展,進一步縮小體積,減輕重量,提高了通信容量和可靠性。美軍在50年代營連裝備的電台是電子管式的AN/PRC-1型,60年代初裝備了除末級外均為晶體管的AN/PRC-25型電台,60年代末裝備了全晶體管的 AN/PRC-77型電台,70年代裝備了微模組件式的AN/PRC-99型電台。經過更新換代,電台的信道數不斷增加,信道間隔進一步縮短,通信距離得到擴展,重量隨之減輕,集成化程度提高。美軍在80年代初期研製成的產品集成化程度已達20%~40%,到80年代後期達到90%以上,發射功率在20千瓦量級,重量在4公斤左右,可靠性比同類電台提高10倍。
在採用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同時,60~70年代的軍用野戰電台實現了多波段、多工種、多用途,以便於各兵種配合作戰,減少機種,實現一機多用。80年代以後,各國軍隊野戰電台的發展出現了兩大趨勢。一是由模擬制向模數兼容和全數字化過渡,運用了數字計算和數字處理技術。將數字技術引進通信設備是80年代軍事通信技術出現的新動向。性能良好的數字電路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模擬電路,大量涌現的數字器件(數字混頻器、數字頻率合成器、數字濾波器、數字振盪器等)用於軍事通信設備。一些發達國家在野戰電台中逐步採用了微處理器。它是由一片或若乾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包括技術邏輯部件、指令處理部件以及控制存儲或運算的控制器,具有運算和控制功能。在數字處理技術和微型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野戰電台的保密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採用信號壓縮技術和數字加密技術,使無線通信信號被截獲和破譯的概率大大縮小。採用信號壓縮技術發出的信號極其短暫,使人難以截獲,即使截獲了也難以破譯。而數字保密技術可以把密鑰數做的很大,使人難以破譯。二是採用跳頻技術等抗干擾技術。跳頻技術就是收發雙發電台的工作頻率,按預定的順序在一定的頻率范圍內作同步快速跳變。早期的無線電操作員採用一個時間表來使用工作頻率,而跳頻系列則是使用一個碼序來決定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應使用什麼頻率,工作頻率每秒鍾可跳變數十次、數百次或更多,跳變的頻率范圍可寬達數十兆赫。採用這種方式發射的信號,不易被敵方干擾,它是在軍事通信中抗干擾的主要措施。德國於1981年研製出CHX200機動式和固定式高頻跳頻電台系統,1983年研製出SEM172甚高頻跳頻電台;美國於1982年研製出背負式AN/PRC-117型中頻跳頻電台;瑞典於1985年研製出甚高頻跳頻電台;英國也在80年代研製出150系列高頻跳頻電台,供該國和比利時等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這些跳頻電台大多數由微機進行控制,能自動搜索信道,自動變頻,抗干擾和保密性能十分良好。
❿ 中國級別最高的學術刊物(物理化學等)是什麼
1 低溫工程
2 復合材料學報
3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
4 摩擦學學報
5 計量學報
6 感測技術學報
7 煤炭學報(中、英文版)
8 石油學報
9 鋼鐵(中、英文版)
10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11 機械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12 中國機械工程
13 儀器儀表學報
14 振動工程學報
15 兵工學報
16 工程熱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17 內燃機學報
18 動力工程
19 內燃機工程
20 熱力發電
21 太陽能學報
22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3 電力系統自動化
24 電工技術學報
25 電子學報(中、英文版)
26 光子學報
27 光電工程
28 通信學報
29 電子科學學刊
(改名為:電子與信息學報)
30 電信科學
31 微波學報
32 電路與系統學報
33 計算機學報(中、英文版)
34 自動化學報
35 軟體學報
36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37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中、英 文版)
38 控制理論與應用
39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40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41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4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 (英文版)
43 化工學報(中、英文版)
44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45 高等學校化工學報(高校化學工程學報)(中、英文版)
46 燃料化學學報
47 紡織學報
48 中國食品學報
49 建築結構學報
50 建築學報
51 岩土工程學報
52 土木工程學報
53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54 城市規劃
55 水利學報
56 水力發電學報
57 海洋工程
58 測繪學報
59 汽車工程
60 中國公路學報
61 中國環境科學
62 環境科學學報(中、英文版)
63 自然災害學報
64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中、英文版)
65 宇航學報
66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67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這個是工學的,其中我們學校的公路在全國排名第一。
自然科學
1 中國科學(A-E輯)(中、英文版) 27 無機材料學報(中、英文版) 52 海洋學報
2 科學通報(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學報(材 料 科 學 進 展) 53 海洋與湖沼
3 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版) 29 化學物理學報 54 經濟地理
4 數學學報(中、英文版) 30 催化學報 55 地理學報
5 數學年刊(A、B輯) 31 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56 遙感學報
6 應用數學學報 32 物理化學學報 57 生理學報
7 計算數學(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學 58 遺傳學報
8 數學進展 34 高分子學報(中、英文版) 59 動物學報
9 系統科學與數學 35 無機化學學報 60 植物學報(中、英文版)
10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36 有機化學 61 生物物理學報
11 數學物理學報 37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12 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 38 中國稀土學報 63 微生物學報
13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39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 64 實驗生物學報
14 固體力學學報(中、英文版) 40 硅酸鹽學報 65 細胞生物學雜志
15 空氣動力學學報 41 天文學報 66 生態學報
16 航空學報 42 岩石學報 67 古生物學報
17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英文版) 43 空間科學學報 68 植物分類學報
18 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學報(中、英文版) 69 動物學研究
19 光學學報 45 地震學報 70 獸類學報
20 半導體學報 46 氣象學報 71 生物工程學報
21 中國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氣科學 72 生物多樣性
22 金屬學報(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學 學報 73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3 聲學學報 49 地質科學 74 遺傳
24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質學報(中、英文版) 75 中國應用生理學
25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中、英文版) 51 礦物學報 76 環境科學
26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
這個是自然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