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暗示是怎麼回事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信息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信息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信息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 人都會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快過去了,快過去了。」從而減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或技術。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氣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術。對此,要有科學的態度,正確解釋人的受暗示性。
[編輯本段]【種類】
暗示分自我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有的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
[編輯本段]【作用】
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1.消極作用:它有時也給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結婚後很想懷孕,由於焦慮而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失敗。由於這種迫切心情,所以當自己月經過期未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但經醫生檢查和化驗後,發現並不是懷孕。這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結果。 2.積極作用:暗示也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編輯本段]【應用】
在臨床中,暗示還可以治療疾病。在心理咨詢中,咨詢者常採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手段(語言、手勢、表情、動作以及某種情境等)含蓄間接地對來訪者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引導來訪者順從咨詢者的意見,從而達到某種咨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如一位婦女因丈夫突然在車禍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強烈的刺激,悲痛得雙目失明。但經醫生檢查,眼睛的結構沒有病變,診斷為心理性失明。用許多方法都沒治好。後來進行催眠治療,催眠師暗示她視力已經恢復,對她說:「我數五個數,數到第五個時,你醒來就能看見東西了」催眠師很慢地數一二三四五,果真數到五的時候,病人醒來,發現自己的視力已完全恢復。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即咨詢者對來訪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利用咨詢者的威望,把某種觀念含蓄地傳遞給來訪者,從而增進或改善來訪者的心理狀態、調節其行為或生理機能,達到咨詢和治療的目的。 自我暗示:即來訪者自己對自己的暗示。在心理咨詢中,一方面,咨詢者的診療語言和行為十分重要,應當慎重使用,以免發生消極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咨詢者必須啟發和引導來訪者發揮自我意識的調節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負擔,不利於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養積極、樂觀的自我暗示,使之朝著符合治療要求和有益於祛除病症的方向發展。 2.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咨詢者以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來訪者誘導和暗示,使求治者改變原有的病態感和不良態度,達到治療目的。 間接暗示:指藉助於某種刺激或儀器的配合,使求治者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再結合施治者的言語態度進行暗示。 3.注意事項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有意識的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變消極的自我暗示為積極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試心理的調整中引導學生變「我一點沒底,我恐怕要考砸」為「別人行,我也行」。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這就要求暗示的實施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詢和教育中最好盡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導,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暗示應具有藝術性。教師要力求為學生的活動配上適當的藝術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競爭性的游戲等,藉助於形式、色彩、韻律和節奏,通過非理性直覺,直接訴諸於人的情感。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在刑偵科學方面的作用:犯罪嫌疑人會利用人們這種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實施作案。心理的犯罪比實際行為犯罪更讓人感到可怕,特別是通過心理暗示來控制他人思維達到犯罪目的的行為更是令人不寒而慄。但心理暗示並不是對所有人都起作用的,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受害者一定是那種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第二,就是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他起到了暗示作用,達到了顯著效果;第三,受害者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 刑偵科學的發展令刑偵專家同樣會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對案情進行仔細甄別,從而發現蛛絲馬跡,在偵破中巧妙地還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過程。從而大大減少這類犯罪對人類的危害。 4.反向利用心理暗示 很多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並不是自己心理有問題,而是被別人暗示了,以致往暗示的方向發展。比如,兩個關系很好的異性同學,本來不是想要追求對方,但是在周圍同學的經常議論的情況下會慢慢的變成男女朋友。他的過程可以這樣理解:原始狀態——議論、討論——主體思想變化——思想趨向議論——實踐議論——行為與議論一致,其中第二步就是一種外部的暗示導致的內部暗示。同樣,內部自己的暗示也會產生或加劇某種情況。 那麼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內部暗示原理,在自己出現心情不好時,不去想,那麼就可以減少或避免那種情緒的加深,達到調節自己的良好效果。
[編輯本段]【心理暗示之謎】
對於心理暗示,《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那麼,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一個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但是,外來影響空間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機會,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到暗示。暗示的成功,還需要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須存在著針對外來的暗示者的自卑——覺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覺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應該向其討教、自己必須接受他的判斷、自己必須接受暗示者的影響。其實,這樣的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自認為比自己強的別人的智慧、代替或者乾脆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當然,這樣的自卑、自貶,以及對於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誇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通常都發生在潛意識。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而且,我們會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種對於自主判斷的部分放棄,是有一定適應意義的,這可以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於被暗示者的作用,就象是「畫龍點睛」。比如,如果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記錄了,這時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師在旁邊輕輕暗示到:「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這一暗示,激發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這樣的積極暗示,起到的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相反,一個末流運動員,由於實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難以創造奇跡。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受害者。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佔領和統治。這種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傾向,甚至可以說,在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就存在著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縱的渴望和需要。由於這些人自身存在著嚴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們的內心往往會通過幻想作用,製造各種神話,幻想著有法力無邊的神,可以接管他們、主宰他們的命運、為他們帶來好運。 這樣的心態往往和外來的暗示一拍即合,就如同存在著默契。所以,那些沒有主見的人,那些人雲亦雲的人、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人、那些比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擊的人,往往容易成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體中的一員。這些人更願意相信各種災難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傳言。而造神者或者製造各種迷信傳奇者本人,要麼就是深諳人性弱點的超級騙子、要麼就是騙人、騙己的精神變態者,具有因為變態而畸形發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藝術。造神者和需要「神」來接管和奴役的群體,是一對相互需要的病態心理互補綜合體。兩種需要匯合到一起,就形成各種迷信現象滋生的土壤和環境。此時,不良的消極暗示,就能大行其道了。 由於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礎是脆弱的,暗示作用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虛假的幻想之上,所以,暗示作用總是面臨著失效的危險,那些尋求暗示來支撐自己的人,不得不頻繁變換頂禮膜拜的對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地宣稱相信某種功法的人,可以在某一天又突然對其大肆攻擊,轉而投在另一種神奇功法的腳下。我們可以斷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從來就不是某種真正的信仰或宗教的虔誠的信仰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真正主見、他們不是自己的主人,什麼神奇、什麼能滿足他們的依賴需要、什麼流行,他們就會信仰什麼。由此,我們也就不能理解,這么多年來,沒有一種所謂的「神奇功法」真正得以流傳,它們幾乎都是短命的。因為製造「神奇功法」的人和他們的追隨者們,本身的人格就不成熟、不穩定,當然也就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更談不上有什麼堅定不移的信仰了。 概括起來,暗示作用的本質,就是人由於自身弱點,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嚴重的可以達到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甚至異端邪說。人的依賴性越強、人格越幼稚、主見越少,就越容易受別人暗示、容易被別人控制和奴役、容易相信異端邪說、容易「走火入魔」。從這個角度講,對於暗示過分敏感、願意輕信各種奇跡神功,實際上是一種弱點和缺陷,它標志著一個人的幼稚、意味著一個人人格的不成熟。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很容易剛出「法門」、再入「神功」,從「走火」跨進「入魔」。
[編輯本段]【幾種快樂的心理暗示】
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內省法」,就是讓人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後將觀察的結果如實講出來。這樣可以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人就會感到輕松一些。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是最後一次。每個人都會有不順的時候,試著在最不開心和失敗時對自己說:「這是最糟糕的了,不會再有比這更倒霉的事發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經發生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既然已經到了最低谷,那麼以後就該否極泰來了!當你在最不順利的時候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會增強心中的安全感,也會給自己以信心。 不要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我們不要總是給自己一些這樣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這里摔倒的」、「這段路總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為越是這樣,我們心裡就會越緊張。所以,聰明人應避免老用失敗的教訓來提醒自己,而應多用一些積極性的暗示,比如:「走穩些就不會摔倒了」、「經過這段路時應該減慢速度」等等。這種積極的暗示和指導,比起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要好得多。 用「汽車預熱」方式調整心情。司機都知道,汽車上路前都要進行發動機預熱,這樣才能保證汽車良好的行駛狀態,做事也是一樣。當星期一早上你還未從「周末綜合征」中徹底解脫出來時,先不必急於工作。可以先與同事們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閱一下上周的工作日誌,當你給自己的心情「預熱」之後,再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工作狀態。在狀態最好時迎接挑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周期」,有時人們難免會陷入莫名的情緒低迷階段。這時就應該先做些簡單的工作,不要給自己增添過重的負擔。我們可以在自己情緒高漲的時候處理那些令人感到棘手的問題,因為好心情能激發飽滿的工作熱情,促使人們增強信心,產生知難而上的挑戰欲。人在良好的狀態下迎接挑戰,可以淡化為難情緒。別給自己貼上失敗的「商標」。不要總是對自己說「我的能力實在不行」、「我缺乏變通的技巧」、「大家都不喜歡我」等等。要知道,真正能夠擊倒你的人有時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總是給自己貼上「這不行、那不行」的失敗「商標」,應該多給自己一些激勵與信心,相信自己並不比別人做得差,成功一定會屬於自信的人!
[編輯本段]【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有時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妨在被窩里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鴨子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鴨子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樹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鴨子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地重復「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逐漸逐漸減弱,最後若有若無。你在講故事的同時閉上眼睛,並不住地打呵欠。試一下吧,靈驗得很!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不習慣在車間里工作,總覺得車間里的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後來廠方在窗戶上系了一條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暗示著空氣正從窗戶里涌進來。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 暗示不僅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發生影響,還會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在實驗室里,反復給被實驗者喝大量的糖水,經過檢驗,可以發現其血糖增高,出現糖尿並且尿量增多等生理變化。後來,不給糖水,實驗者用語言暗示,同樣會發生上述生理變化。這一實驗表明,語言暗示可以代替實物,給人腦以興奮的刺激,雖然被實驗者並未喝糖水,但人腦仍然參加了體內糖的代謝活動。人們常講的「望梅止渴」,也是由於暗示的積極影響。 有人曾經做過「人工印記」的實驗。用郵票大小的濕紙片貼到被試者的皮膚上,告訴他說,貼上之後這塊皮膚就會發燒。不一會兒,揭去紙片,皮膚果然變紅了。還有人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說這塊硬幣剛在火上烤過,會把皮膚燙起泡來。沒過多久,硬幣下面果真「燙」起了水泡,呈現了二度燒傷痕跡。 許多生機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後(特別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飲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時期內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心理暗示的緣故。瑞典一位老婦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於教堂牧師在一天內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懷疑自己是患了絕症。幾天以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讀者,你會探望、護理病人嗎?請千萬不要在臉上扮出悲天憫人的表情! 暗示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總是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笨得不行」;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訴說:「他不吃白菜」;當孩子尿床時,父母總是為他辯護:「他憋不住尿」;這些都能助長某些不良的傾向。重復暗示能引起對方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
[編輯本段]【關於心理暗示的小故事】
①.英國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說《新鮮空氣》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威爾遜喜歡新鮮空氣的程度,無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蘭的一家高級旅館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以防寒流襲擊。盡管房間里舒服無比,但威爾遜一想到新鮮的空氣一絲都透不進來時,他非常苦惱,輾轉難眠。到了最後,他實在無法忍受,便撿起一隻皮鞋朝一塊玻璃樣的東西砸去,聽到了玻璃碎裂的聲音後,他才安然進入夢鄉。 第二天醒來,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牆上破碎的鏡框。索利恩的這篇小說涉及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暗示。 ②.望梅止渴與心理暗示 三國時期,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時值七、八月間,驕陽似火,萬里無雲,士兵們口渴難忍,行軍速度明顯變慢,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然體力不支暈倒在道旁。曹操見狀,非常著急,心想如果再這樣下去,部隊根本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戰鬥力也會大大削弱。於是他叫來向導,詢問附近可有水源?向導說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邊,還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陣之後,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然後很高興地轉過馬頭對士兵說:「諸位將士,前邊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紅紅的,肯定很好吃,我們加快腳步,過了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許多。 心理分析:曹操這位歷史上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意無意間利用了心理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心理現象———暗示。暗示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人或周圍環境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為反應。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心理暗示總是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廣泛應用,比如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權威性暗示,老師對孩子積極的期待,領導對下屬適當的贊揚,都可以像曹操對士兵所描述的「一大片梅林」一樣,讓被暗示的對象「精神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不止曹操,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會進行暗示活動。積極善意的心態,往往會給出積極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戰勝困難、不斷進取的力量;反之,消極惡劣的心態,則會使他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變得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當我們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盡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 ③死刑犯的自我暗示 有一個死刑犯,當他被綁起來,蒙上眼睛後,有人在他的旁邊對他說,你要接受的刑罰是缺血死亡,然後用葉子在他的手腕上輕輕劃了一下,當然,這不可能造成任何傷口。這個犯人的手腕旁邊,有一個容器向下『啪嗒,啪嗒』滴著水,一天後,這個犯人果然死掉了,解剖他的屍體,果然就是缺血而死,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出過血。原因就是他經過了暗示後,以為自己的動脈已被割開,那水滴聲就是自己血滴下的聲音,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下,他竟然真的死了,並且表現出缺血的症狀。
『貳』 請問心理學中的「心理暗示」是什麼意思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在心理學上,自我暗示指通過主觀想像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消極的自我暗示可誤導個人的判斷和自信,使人生活在幻覺當中不能自拔,並做出脫離實際的事情來。消極的自我暗示還可使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某種心理定勢的作用,為人處事偏聽誤信,憑直覺辦事。
積極的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對某種事物的有力,積極的敘述,這是使一種我們正在想像的事物堅定和持久的表達方式.進行肯定的練習,能讓我們開始用一些更積極的思想和概念來替代我們過去陳舊的,否定性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強有力的技巧,一種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期望的技巧。
『叄』 心理暗示是指什麼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時候學生的成才某種程度上就取決於老師的心理暗示,而自己的成功也許就取決於自己的心理暗示。
『肆』 如何心理暗示
講概念太空洞了,給你舉例說明吧:
理暗示是用間接的方法使人們按照一定方式行動,或接受某種信念與意見的心理過程。
案例一:
有一位女大學生,因為與男朋友關系惡化,突然對大學的生活失去記憶,聲稱自己正准備高考模擬考試,並且與高中老師打電話詢問有關高考的情況。盡管周圍人極力證明她卻一直不接受。開學以後拒絕去大學。問她有關男朋友的事時,她說他們關系一直很好對分手之事全然沒有記憶,而且說話時表情極為平靜,好象沒有發生任何事一樣。
案例二:
一位30歲的女士,因卵巢病變手術,雖然手術順利,但術後感下肢麻木,不能動彈。回家卧床數周。左腿依然沉重,但右腿開始恢復。治療半年後可下地扶拐杖行走,右腿基本如常。某日聽到醫生說:「半年不走,好腿也會癱」,遂行走日漸感到吃力,終卧床不起,真的「癱瘓」。
案例分析:
這些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心理暗示就是暗暗地、毫無疑問地相信別人所說的一切,或者毫不懷疑地相信自己所感到的一切,它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方式,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特殊的心理現象。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強大的,因為人是十分情緒化的動物。一般講,情緒化,好幻想、自我中心、女性、兒童與文化程度低的易接受暗示,心境困惑或健康情況不佳時易接受暗示。對某人有高度信仰或崇拜,那麼你就越能接受他的暗示,所謂「誠則靈」就是這個道理。心理暗示,一把「雙刃劍」
其實,心理暗示有正反兩面結果。往往是你習慣於進行什麼樣的自我暗示,就有愉快與沮喪、健康與疾病的不同結果。正常與異常心理暗示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看暗示的結局好不好;二是看暗示的內容是不是脫離實際。
「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大賽前提高運動員潛力暗示訓練,教育過程中的鼓勵肯定等都是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樣的心理暗示有助於形成人們期望的結局。
生活中不良心理暗示也比比皆是。例如平日里看到親友因某疾病過世,就對身體的某些不適極為敏感,懷疑自己也得了親友的病。葯品廣告的暗示有打「擦邊球」現象,騙子行騙也常常利用人們的暗示心理,專家提醒,在別人問你簡單的問題,如果你連續回答六個「是」,你可能被催眠了或者被騙了。
心理暗示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通常應用於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但是在內科、牙科、婦產科及一些機能性疾病與心身疾病的治療中,常常結合運用催眠療法。
目前,暗示療法尚無統一的定義,它可以理解為醫生通過給患者的積極暗示來消除或減輕疾病症狀的一種治療方法。
下面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
【概述】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信息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信息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收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信息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
人都會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快過去了,快過去了。」從而減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或技術。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氣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術。對此,要有科學的態度,正確解釋人的受暗示性。
【種類】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有的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如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作用】
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1.消極作用:它有時也給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結婚後很想懷孕,由於焦慮而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失敗。由於這種迫切心情,所以當自己月經過期未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但經醫生檢查和化驗後,發現並不是懷孕。這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結果。
2.積極作用:暗示也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應用】
在臨床中,暗示還可以治療疾病。在心理咨詢中,咨詢者常採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手段(語言、手勢、表情、動作以及某種情境等)含蓄間接地對來訪者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引導來訪者順從咨詢者的意見,從而達到某種咨詢目的即心理暗示的使用。如一位婦女因丈夫突然在車禍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強烈的刺激,悲痛得雙目失明。但經醫生檢查,眼睛的結構沒有病變,診斷為心理性失明。用許多方法都沒治好。後來進行催眠治療,催眠師暗示她視力已經恢復,對她說:「我數五個數,數到第五個時,你醒來就能看見東西了」催眠師很慢地數一二三四五,果真數到五的時候,病人醒來,發現自己的視力已完全恢復。
1.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即咨詢者對來訪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利用咨詢者的威望,把某種觀念含蓄地傳遞給來訪者,從而增進或改善來訪者的心理狀態、調節其行為或生理機能,達到咨詢和治療的目的。
自我暗示:即來訪者自己對自己的暗示。在心理咨詢中,一方面,咨詢者的診療語言和行為十分重要,應當慎重使用,以免發生消極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咨詢者必須啟發和引導來訪者發揮自我意識的調節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負擔,不利於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養積極、樂觀的自我暗示,使之朝著符合治療要求和有益於祛除病症的方向發展。
2.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
直接暗示:指咨詢者以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來訪者誘導和暗示,使求治者改變原有的病態感和不良態度,達到治療目的。
間接暗示:指藉助於某種刺激或儀器的配合,使求治者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再結合施治者的言語態度進行暗示。
3.注意事項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有意識的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變消極的自我暗示為積極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試心理的調整中引導學生變「我一點沒底,我恐怕要考砸」為「別人行,我也行」。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這就要求暗示的實施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詢和教育中最好盡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導,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暗示應具有藝術性。教師要力求為學生的活動配上適當的藝術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競爭性的游戲等,藉助於形式、色彩、韻律和節奏,通過非理性直覺,直接訴諸於人的情感。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在刑偵科學方面的作用:犯罪嫌疑人會利用人們這種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實施作案。心理的犯罪比實際行為犯罪更讓人感到可怕,特別是通過心理暗示來控制他人思維達到犯罪目的的行為更是令人不寒而慄。但心理暗示並不是對所有人都起作用的,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受害者一定是那種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第二,就是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他起到了暗示作用,達到了顯著效果;第三,受害者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
刑偵科學的發展令刑偵專家同樣會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對案情進行仔細甄別,從而發現蛛絲馬跡,在偵破中巧妙地還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過程。從而大大減少這類犯罪對人類的危害。
【心理暗示之謎】
對於心理暗示,《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那麼,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一個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但是,外來影響空間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機會,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到暗示。暗示的成功,還需要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須存在著針對外來的暗示者的自卑——覺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覺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應該向其討教、自己必須接受他的判斷、自己必須接受暗示者的影響。其實,這樣的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自認為比自己強的別人的智慧、代替或者乾脆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當然,這樣的自卑、自貶,以及對於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誇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通常都發生在潛意識。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而且,我們會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種對於自主判斷的部分放棄,是有一定適應意義的,這可以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於被暗示者的作用,就象是「畫龍點睛」。比如,如果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記錄了,這時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師在旁邊輕輕暗示到:「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這一暗示,激發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這樣的積極暗示,起到的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相反,一個末流運動員,由於實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難以創造奇跡。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受害者。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佔領和統治。這種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傾向,甚至可以說,在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就存在著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縱的渴望和需要。由於這些人自身存在著嚴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們的內心往往會通過幻想作用,製造各種神話,幻想著有法力無邊的神,可以接管他們、主宰他們的命運、為他們帶來好運。
這樣的心態往往和外來的暗示一拍即合,就如同存在著默契。所以,那些沒有主見的人,那些人雲亦雲的人、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人、那些比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擊的人,往往容易成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體中的一員。這些人更願意相信各種災難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傳言。而造神者或者製造各種迷信傳奇者本人,要麼就是深諳人性弱點的超級騙子、要麼就是騙人、騙己的精神變態者,具有因為變態而畸形發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藝術。造神者和需要「神」來接管和奴役的群體,是一對相互需要的病態心理互補綜合體。兩種需要匯合到一起,就形成各種迷信現象滋生的土壤和環境。此時,不良的消極暗示,就能大行其道了。
由於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礎是脆弱的,暗示作用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虛假的幻想之上,所以,暗示作用總是面臨著失效的危險,那些尋求暗示來支撐自己的人,不得不頻繁變換頂禮膜拜的對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地宣稱相信某種功法的人,可以在某一天又突然對其大肆攻擊,轉而投在另一種神奇功法的腳下。我們可以斷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從來就不是某種真正的信仰或宗教的虔誠的信仰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真正主見、他們不是自己的主人,什麼神奇、什麼能滿足他們的依賴需要、什麼流行,他們就會信仰什麼。由此,我們也就不能理解,這么多年來,沒有一種所謂的「神奇功法」真正得以流傳,它們幾乎都是短命的。因為製造「神奇功法」的人和他們的追隨者們,本身的人格就不成熟、不穩定,當然也就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更談不上有什麼堅定不移的信仰了。
概括起來,暗示作用的本質,就是人由於自身弱點,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嚴重的可以達到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甚至異端邪說。人的依賴性越強、人格越幼稚、主見越少,就越容易受別人暗示、容易被別人控制和奴役、容易相信異端邪說、容易「走火入魔」。從這個角度講,對於暗示過分敏感、願意輕信各種奇跡神功,實際上是一種弱點和缺陷,它標志著一個人的幼稚、意味著一個人人格的不成熟。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很容易剛出「法門」、再入「神功」,從「走火」跨進「入魔」。
【幾種快樂的心理暗示】
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內省法」,就是讓人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後將觀察的結果如實講出來。這樣可以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人就會感到輕松一些。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是最後一次。每個人都會有不順的時候,試著在最不開心和失敗時對自己說:「這是最糟糕的了,不會再有比這更倒霉的事發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經發生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既然已經到了最低谷,那麼以後就該否極泰來了!當你在最不順利的時候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會增強心中的安全感,也會給自己以信心。
不要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我們不要總是給自己一些這樣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這里摔倒的」、「這段路總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為越是這樣,我們心裡就會越緊張。所以,聰明人應避免老用失敗的教訓來提醒自己,而應多用一些積極性的暗示,比如:「走穩些就不會摔倒了」、「經過這段路時應該減慢速度」等等。這種積極的暗示和指導,比起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要好得多。
用「汽車預熱」方式調整心情。司機都知道,汽車上路前都要進行發動機預熱,這樣才能保證汽車良好的行駛狀態,做事也是一樣。當星期一早上你還未從「周末綜合征」中徹底解脫出來時,先不必急於工作。可以先與同事們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閱一下上周的工作日誌,當你給自己的心情「預熱」之後,再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工作狀態。在狀態最好時迎接挑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周期」,有時人們難免會陷入莫名的情緒低迷階段。這時就應該先做些簡單的工作,不要給自己增添過重的負擔。我們可以在自己情緒高漲的時候處理那些令人感到棘手的問題,因為好心情能激發飽滿的工作熱情,促使人們增強信心,產生知難而上的挑戰欲。人在良好的狀態下迎接挑戰,可以淡化為難情緒。別給自己貼上失敗的「商標」。不要總是對自己說「我的能力實在不行」、「我缺乏變通的技巧」、「大家都不喜歡我」等等。要知道,真正能夠擊倒你的人有時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總是給自己貼上「這不行、那不行」的失敗「商標」,應該多給自己一些激勵與信心,相信自己並不比別人做得差,成功一定會屬於自信的人!
【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心理學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傾向,即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自主的」地位,不願意受別人的干涉或控制。從這個觀點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簡單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覺!」「閉上眼睛!」往往並不見效,有時反倒使孩子更加興奮。這時,你不妨在被窩里給孩子講故事:「有一天,小鴨子要出去玩。媽媽對他說別的小朋友都睡覺了。小鴨子不聽,走到河邊一看,魚都睡覺了。走到樹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雞都睡覺了,睡覺了,睡覺了,他們都睡覺了,他們都把眼睛閉上了。小鴨子想,媽媽說得對,我也想睡覺了。於是,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用一種單調的疲倦的聲音,同時不斷地重復「睡覺了」、「閉眼了」等,聲音逐漸逐漸減弱,最後若有若無。你在講故事的同時閉上眼睛,並不住地打呵欠。試一下吧,靈驗得很!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不習慣在車間里工作,總覺得車間里的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後來廠方在窗戶上系了一條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暗示著空氣正從窗戶里涌進來。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
暗示不僅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發生影響,還會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在實驗室里,反復給被實驗者喝大量的糖水,經過檢驗,可以發現其血糖增高,出現糖尿並且尿量增多等生理變化。後來,不給糖水,實驗者用語言暗示,同樣會發生上述生理變化。這一實驗表明,語言暗示可以代替實物,給人腦以興奮的刺激,雖然被實驗者並未喝糖水,但人腦仍然參加了體內糖的代謝活動。人們常講的「望梅止渴」,也是由於暗示的積極影響。
有人曾經做過「人工印記」的實驗。用郵票大小的濕紙片貼到被試者的皮膚上,告訴他說,貼上之後這塊皮膚就會發燒。不一會兒,揭去紙片,皮膚果然變紅了。還有人將一塊金屬硬幣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說這塊硬幣剛在火上烤過,會把皮膚燙起泡來。沒過多久,硬幣下面果真「燙」起了水泡,呈現了二度燒傷痕跡。
許多生機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後(特別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飲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時期內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心理暗示的緣故。瑞典一位老婦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於教堂牧師在一天內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懷疑自己是患了絕症。幾天以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讀者,你會探望、護理病人嗎?請千萬不要在臉上扮出悲天憫人的表情!
暗示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總是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笨得不行」;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訴說:「他不吃白菜」;當孩子尿床時,父母總是為他辯護:「他憋不住尿」;這些都能助長某些不良的傾向。重復暗示能引起對方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
【關於心理暗示的小故事】
①.英國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說《新鮮空氣》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威爾遜喜歡新鮮空氣的程度,無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蘭的一家高級旅館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以防寒流襲擊。盡管房間里舒服無比,但威爾遜一想到新鮮的空氣一絲都透不進來時,他非常苦惱,輾轉難眠。到了最後,他實在無法忍受,便撿起一隻皮鞋朝一塊玻璃樣的東西砸去,聽到了玻璃碎裂的聲音後,他才安然進入夢鄉。
第二天醒來,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牆上破碎的鏡框。索利恩的這篇小說涉及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暗示。
②.望梅止渴與心理暗示
三國時期,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時值七、八月間,驕陽似火,萬里無雲,士兵們口渴難忍,行軍速度明顯變慢,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然體力不支暈倒在道旁。曹操見狀,非常著急,心想如果再這樣下去,部隊根本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戰鬥力也會大大削弱。於是他叫來向導,詢問附近可有水源?向導說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邊,還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陣之後,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然後很高興地轉過馬頭對士兵說:「諸位將士,前邊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紅紅的,肯定很好吃,我們加快腳步,過了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許多。
心理分析:曹操這位歷史上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意無意間利用了心理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心理現象———暗示。暗示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人或周圍環境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為反應。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心理暗示總是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廣泛應用,比如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權威性暗示,老師對孩子積極的期待,領導對下屬適當的贊揚,都可以像曹操對士兵所描述的「一大片梅林」一樣,讓被暗示的對象「精神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不止曹操,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會進行暗示活動。積極善意的心態,往往會給出積極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戰勝困難、不斷進取的力量;反之,消極惡劣的心態,則會使他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變得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當我們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盡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諸葛廷棟
『伍』 「心理暗示」是怎樣一說法其內涵是什麼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信息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信息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收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信息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
內涵:
1、人都會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2、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快過去了,快過去了。」從而減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3、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或技術。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氣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術。對此,要有科學的態度,正確解釋人的受暗示性。
種類 :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有的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如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作用 :
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1.消極作用:它有時也給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結婚後很想懷孕,由於焦慮而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失敗。由於這種迫切心情,所以當自己月經過期未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但經醫生檢查和化驗後,發現並不是懷孕。這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結果。
2.積極作用:暗示也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 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陸』 心理暗示的與催眠的區別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或技術。但是催眠和心理暗示有本質的區別:催眠必須讓人完全失去顯意識,也就是將潛意識暴露出來,這種技術只在心理醫生那裡才可以實現;而心理暗示則完全不同——所以心理暗示最為常見,應用很多,我們每天都在接受並傳達心理暗示,並無時無刻不在做自我暗示。
人類對心理暗示與自我暗示的認知與應用,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宗教、New Thought Movement(這是在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下產生的一種宗教變形)、應用心理學三個階段。
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氣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術。對此,要有科學的態度,正確解釋人的受暗示性。身心靈運動興盛於上個世紀初,出現了一大批身心靈作家,如今的暢銷書《秘密》、《力量》是身心靈運動的又一次高峰。身心靈運動的興起和延續,主要由於歐美傾向於放棄唯物主義的科學傾向,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宗教的約束力越來越小的延續。
『柒』 什麼叫做心理暗示
《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心理暗示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已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
心理暗示故事和試驗:
最有名的暗示故事有望梅止渴;著名的試驗:在接受試驗者的皮膚上貼一片濕紙,並被告之這是一種特殊功效的紙,它能使皮膚局部發熱,要求被貼紙的人用心感受那塊皮膚的溫度變化。十幾分鍾過去後,將紙片取下,被貼處的皮膚果然變紅,並目摸上去發熱。真實,那隻是一張普通的濕紙,是心理暗示使皮膚局部的溫度發生了變化。
一位化學老師聲稱要進行一種氣味傳播速度和嗅覺靈敏度的測試:老師把瓶中有色液體倒了幾滴在講台的棉花上,隨後滿腦厭惡地躲開了。很快,學生中許多人,特別是前排的同學說聞到了惡臭味,後來最末一排的同學也說聞到了惡臭味,有的學生說自己嗅覺不靈敏,什麼也沒聞到。
人為何會受心理暗示:
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但是,外來影響空間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機會,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到暗示。
僅供參考。
祝你健康!
『捌』 心理暗示是怎麼一回事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每天,我們都會不斷從自己或他人那裡接受各種暗示,這種影響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喜悅和信心,有時又會使人覺得郁悶不安。以下幾種快樂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樂觀地面對生活,使自己變得更快樂。
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內省法」,就是讓人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後將觀察的結果如實講出來。這樣可以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人就會感到輕松一些。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是最後一次。每個人都會有不順的時候,試著在最不開心和失敗時對自己說:「這是最糟糕的了,不會再有比這更倒霉的事發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經發生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既然已經到了最低谷,那麼以後就該否極泰來了!當你在最不順利的時候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會增強心中的安全感,也會給自己以信心。不要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我們不要總是給自己一些這樣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這里摔倒的」、「這段路總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為越是這樣,我們心裡就會越緊張。所以,聰明人應避免老用失敗的教訓來提醒自己,而應多用一些積極性的暗示,比如:「走穩些就不會摔倒了」、「經過這段路時應該減慢速度」等等。這種積極的暗示和指導,比起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要好得多。用「汽車預熱」方式調整心情。司機都知道,汽車上路前都要進行發動機預熱,這樣才能保證汽車良好的行駛狀態,做事也是一樣。當星期一早上你還未從「周末綜合征」中徹底解脫出來時,先不必急於工作。可以先與同事們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閱一下上周的工作日誌,當你給自己的心情「預熱」之後,再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工作狀態。在狀態最好時迎接挑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周期」,有時人們難免會陷入莫名的情緒低迷階段。這時就應該先做些簡單的工作,不要給自己增添過重的負擔。我們可以在自己情緒高漲的時候處理那些令人感到棘手的問題,因為好心情能激發飽滿的工作熱情,促使人們增強信心,產生知難而上的挑戰欲。人在良好的狀態下迎接挑戰,可以淡化為難情緒。別給自己貼上失敗的「商標」。不要總是對自己說「我的能力實在不行」、「我缺乏變通的技巧」、「大家都不喜歡我」等等。要知道,真正能夠擊倒你的人有時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總是給自己貼上「這不行、那不行」的失敗「商標」,應該多給自己一些激勵與信心,相信自己並不比別人做得差,成功一定會屬於自信的人!
心理暗示
定義:
《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或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心理暗示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已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
心理暗示故事和試驗:
最有名的暗示故事: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試驗:在接受試驗者的皮膚上貼一片濕紙,並被告之這是一種特殊功效的紙,它能使皮膚局部發熱,要求被貼紙的人用心感受那塊皮膚的溫度變化。十幾分鍾過去後,將紙片取下,被貼處的皮膚果然變紅,並目摸上去發熱。真實,那隻是一張普通的濕紙,是心理暗示使皮膚局部的溫度發生了變化。
一位化學老師聲稱要進行一種氣味傳播速度和嗅覺靈敏度的測試:老師把瓶中有色液體倒了幾滴在講台的棉花上,隨後滿腦厭惡地躲開了。很快,學生中許多人,特別是前排的同學說聞到了惡臭味,後來最末一排的同學也說聞到了惡臭味,有的學生說自己嗅覺不靈敏,什麼也沒聞到。
人為何會受心理暗示:
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但是,外來影響空間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機會,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到暗示。
心理暗示與人的氣質:
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與神經類型是不同的,對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結果也就不相同。
人從氣質上來分,有膽液質、神經質、多血質和黏液質4種,大多數人又同時具備這4種氣質類型中的幾種類型。膽液質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質型的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較慢。大多數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兒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語言暗示方面,並無決定性的作用。 http://dr.vip.sina.com/test/temper.htm
膽汁型
精力充沛,情緒發生快而強,言語動作急速難於自製,內心外露,率直,熱情,易怒,急躁,果斷。
多血型
活潑愛動,富於生氣,情緒發生快而多變,表情豐富,思維言語動作敏捷,樂觀,親切,浮躁,輕率。
黏液型
沉著冷靜,情緒發生慢而弱,思維言語動作遲緩,內心少外露,堅忍,執拗,淡漠。
抑鬱型
柔弱易倦,情緒發生慢而強,易感而富於自我體驗,言語動作細小無力,膽小忸怩,孤僻。
暗示的作用:
治病:
心理暗示對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如口吃、厭食、哮喘、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性頭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更年期綜合征等。積極正確的暗示療法,通過調節人的神經內分泌,可以促進腦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強人的身體健康。而惡性的心理暗示,不僅不能醫治疾病,反而會使受暗示者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出現幻聽、幻覺和幻視。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運用積極、恰當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發生良性改變,疾病症狀消失,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
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給自己快樂的心理暗示:
不要總強調負面結果。我們不要總是給自己一些這樣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這里摔倒的」、「這段路總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為越是這樣,我們心裡就會越緊張。所以,聰明人應避免老用失敗的教訓來提醒自己,而應多用一
些積極性的暗示,比如:「走穩些就不會摔倒了」、「經過這段路時應該減慢速度」等等。這種積極的暗示和指導,比起總向自己強調負面結果要好得多。
催眠與暗示:
採用特殊的的行為技術並結合言語暗示,使正常的人進入一種暫時的,類似睡眠的狀態,催眠狀態也可由葯物誘發,分為自我催眠與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師的影響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喚起被壓抑和遺忘的事情,說出病歷,病情,內心沖突和緊張。催眠還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既催眠療法)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緊張、焦慮、沖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潛意識對調節和控制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環、免疫反應、物質代謝以及各種反射和反應均起著很大作用。許多研究證明,在催眠狀態下暗示身體處於不同狀態,代謝率就出現相應的變化,如暗示正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時,代謝率可上升25%。應用自體發生訓練法進行自我催眠,使心身放鬆後,代謝率比平時的安靜狀態降低15%-20%。
因此,在催眠狀態下,根據強化的原則,自己不斷地強化積極性情感、良好的感覺以及正確的觀念等,使其在意識和潛意識中印記、貯存和濃縮,在腦中占據優勢,就可以通過心理生理作用機制對心身狀態和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
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單調聲、光和按摩刺激或藉助腦波、皮膚電阻等生物反饋裝置幫助放鬆心身,更可加速進入催眠狀態。通常採用自行閉目安神,調整呼吸,數呼吸、聽呼吸聲,辨別吸氣和呼氣的氣流溫度差別,再結合用意念按一定順序放鬆全身各部肌肉等方法進行自我催眠。
通常採取仰卧或坐位,使身體各部均處於舒適放鬆的姿勢下練習。先把注意集中於自己的身體感覺,內視自己,進行自我催眠和暗示。
自我催眠暗示療法主要用於:(1)減除心理應激,改善睡眠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種心身疾病;(2)增強記憶力、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3)矯正各種不良習慣及減肥;(4)治療性功能障礙及痛經、盆底肌鬆弛、更年期綜合症;(5)控制疼痛;(6)提高體育訓練和比賽成績等。
參考資料:http://218.97.136.179/NewTouGao/WZ_Show.asp?Category_ID=10&TouGao_ID=1526
『玖』 心理暗示的說法是什麼
心理暗示的說法是什麼
心理暗示的說法是什麼,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最常見的心理現象。那麼心理暗示的說法是什麼呢?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信息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信息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收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信息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
內涵:
1、人都會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2、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地使用各種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難臨頭時,人們會相互安慰:「快過去了,快過去了。」從而減少忍耐的痛苦。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3、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種方法或技術。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氣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術。對此,要有科學的態度,正確解釋人的受暗示性。
種類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
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有的人從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如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作用 :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
1、消極作用:它有時也給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結婚後很想懷孕,由於焦慮而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失敗。由於這種迫切心情,所以當自己月經過期未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但經醫生檢查和化驗後,發現並不是懷孕。這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結果。
2、積極作用:暗示也能對人體產生積極作用。比如,暗示可以發掘人的記憶潛力。有人作過實驗,分別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第一組在朗讀前,主試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這就是一種暗示。對第二組,主試不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詩。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默寫。結果是第一組的記憶率為56.6%;第二組的記憶率為30. 1%。這說明權威的暗示對學生的記憶力很有影響。
1、視線的心理暗示
大家都遇到過在擁擠的人群中穿梭吧,有一個方法可以快速的穿過人群。其實,很簡單,就看著你想去的地方,你會發現,人們會主動給你讓出路來。
這種心理學的分析很簡單:去到人多的地方,大家都會注意觀察對方的眼睛,這樣才知道對方到底是要往哪個方向走,所以你眼睛的方向會留下傳遞信息。
2、選擇性心理暗示
如果你想要奶茶,你應該對你的伴侶說:「我們是喝原味的還是巧克力的?」這樣,你的伴侶通常會在心理上暗示你選擇其中之一,而不是說:「我們一起喝咖啡吧。」事實上,在給予選擇的同時,他們的思想也會受到束縛。這是一個非常實用和常用的心理技巧。
3、哈欠暗示法
假如有人正看你,可是你卻不知道視線的來源方向。試試打哈欠。如果真的有人看你,他們會打哈欠,打哈欠的原因是具有高度傳染性。
4、重復心理暗示
你的朋友如果說了很多話,請不停的重復一遍又一遍。和你談話的人會下意識地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對你的熱愛會加深一步。
5、內疚型心理暗示
如果你需要別人的幫助,你可以這樣開始你的談話: 我需要你的幫助。 首先,這會增加另一方的內疚感。 人們討厭內疚感,所以你更有可能得到幫助。
最管用的方法就是通過眼神對視,吸引對方的關注,眼神對視會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彼此有個好感的話,頻繁的眼神對視,可以有效令對方對你產生愛意。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通過擁擠的人群。其實很簡單,只要朝著你要去的的方向看,你會發現,對面來的人群都會給你讓路。
這個心理暗示很容易解釋:在擁擠的地方,我們傾向於看著別人的眼睛,以便我們知道某人朝哪個方向走。所以你的視線會給他們傳遞很多信息。
同理,想要讓一個人喜歡你,就要和他深深地對視!
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心理學家Ben Jones曾做出研究,他們找來72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交集的大學生,並將他們分成36對受試者,各自安排在密閉房間里,讓他們專心地凝視對方7秒鍾,結果,這幾對大學生中,超過一半都已經變成戀人了!
研究中顯示,當我們微笑著注視著另一人約7秒鍾時,這象徵「霸佔」意味的眼神,足以讓對方心跳在短時間內加速。
Ben深入解釋,兩個沒有情感交集的人,一般的眼神接觸約占總體的30%~60%,若把比例提升至80%時,並投以溫柔、誠懇的情感,對方就能感到害羞、不知所措。
但所謂的凝視,並不是指死盯著對方看哦,而是自然的眼神交流、觀察彼此的表情變化,最剛好的時間,就是7秒鍾,過多不好,過少也來不及傳達情感。
接受測試的大學生表示,「以前都是透過對話來和別人成為朋友,但用眼神交流容易不安、不知所措,可也因為如此,常會在分開之後想起對方,以及他、她的美麗眼睛。」
所以,如果你有心儀的對象,或是想認識的人,不妨試試「凝視7秒」,說不定很快就讓對方傾心、想更認識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