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如今科技十分發達,還是無法預測地震
太陽有多大?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都歸太陽,冬天的太陽總是溫暖人心,但很少有普通人會關注太陽的演化歷程,又或是此刻的太陽正在發生什麼劇烈活動,而科學家們則在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太陽,包括太陽地震。
地震並非地球的特有自然現象: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會「談震色變」,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及幾十年了我國就發生了好幾次大地震,其中傷亡慘重的破壞性地震甚至造成數十萬人死亡,而災後重建和災民心靈撫慰工作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正如我這個四川人,就曾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差一點就再也無法從一棟老舊的宿舍樓中沖出來。
但是,地震在地球上的發生頻率遠比我們感知到的這么低,實際上,地球上所有角落每年發生的地震加起來超過五百萬次,這個龐大的數字哪怕是平均到每一天也超過了一萬次。
⑵ 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為何仍舊無法預測地震
之所以我們目前對地震毫無辦法,主要是因為地震是所有自然災害中突發性最強的,在地震發生之前沒有任何明確指向,當前科技水平也無法給出准確提前預測,那些所謂的老鼠集體出洞、家畜驚恐不安等前兆,普通人其實很難發現的,且就算發現了也不會馬上與地震掛鉤。
當然了,地震的發生我們無法阻止,但卻可以通過建築等做好防護,就像我們隔壁的鄰國日本,因為是世界地震最高發的國家之一,所以日本的房屋建築在抗震、 防震方面做得比較到位,即便遭遇烈度較高的地震,也大概率可以在倒塌房屋下求生,這一點與我們的磚體民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另外,當前我國的地震高發區域我們也都做了詳細的統計,且在高發區域也都有過地震演練,謀求最大程度降低傷害。
⑶ 人類為什麼至今無法預測地震
相對於其他科學領域,對地震的科學研究剛起步50多年,科學家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地震的成因非常復雜。科學家曾經嘗試在實驗室里模擬地震,但這種實驗是基於特殊條件下進行的,而現實情況要復雜的多,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在很深的地殼下究竟會發生什麼,目前地殼的研究只能通過鑽機鑽地12公里,而地震多數發生在地下15公里。
即便對地球結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搜集出了更多的數據,有些科學家認為問題仍然存在:單個地震具有固有的不可預測性。科學家認為,可預測的大地震一定是特定物理狀態導致的不尋常事件。但地球處於一種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小地震都有可能引發大地震。這一觀點得到觀測結果的支持。根據觀測,除了規模最大的地震外,地震規模或者說震級的分布是恆定的。在自組織的臨界狀態,震級的這種恆定性普遍存在。任何特定的小地震是否會升級為大地震取決於一個面積巨大的區域內的大量物理條件的微小細節,而不僅僅是斷層臨近地區。地震破裂是一個非線性動力學過程,對未知初始條件高度敏感,因此大幅降低了可預測性。單個大地震的預測需要了解所有這些細節並且達到很高的准確度,而具備這種能力短期內是不可能的。目前還沒有一項定量理論能夠通過分析這些數據預測單個地震。
⑷ 為什麼科學家無法預測地震
准確預報地震難在何處
科學家們都說「上天容易入地難」。人類可以藉助天文望遠鏡觀測成百上千光年(距離單位,是光波在一年中「行走的路程」,約95608億公里)遠的浩瀚太空;但對地表以下僅十幾公里深處的情況還一頭霧水。但恰恰是這地表以下的十幾公里處,是最應該關注的,因為在此處孕育的「地下殺手」——地震,給人類帶來的浩劫最大。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林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觀測地下比觀測太空要難得多,因為我們要探測到可能發生的地震,必須得到達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術水平不能支持這樣的探測。人類對地下探測到達的最遠距離僅距地表10公里多,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實施的科拉半島超深鑽探工程,最終深度為12261米。
准確向人類預警可能發生的地震,包括兩個密切相連的環節——地震預測和地震預報。地震預測是根據所認識的地震發生規律,用科學方法對未來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做預先估計。地震預報則是在具備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由權威部門把地震預測的意見向公眾宣布。有實用價值的地震預報必須同時報出時間、地點和強度。地震預測是二戰結束後開展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特別是中、短期或臨震前的預測至今還處於探索階段,遠沒有到可以實用的程度。
地震預測的科學前提,是認識地震孕育和發生的物理過程,包括地球介質物理、力學性質的異常變化。但人類對地震成因和地震發生的規律還知之甚少,主要是因為地震是宏觀自然界中大規模的深層變動過程,其影響因素過於復雜,有眾多未知因素存在。人們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觀測某些物理量如地震波等,但這種觀測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地表所能觀測到的物理量異常變化,是否與地震的發生真正相關往往不能確定。這就是地震預測研究進展緩慢的真實原因。
三種思路都不完善
目前地震預測研究有3種不同的思路:
①從地質結構上判斷地震。地震發生在地殼中上層,研究已發生的大地震的地質構造特點,應有助於今後判定何處具備發生大地震的地質背景。但有些地震發生前,其地質構造往往不明朗,震後才發現有某個斷層,才認為與地震有關。
②從統計概率中推算地震。對過去已發生的地震,運用統計方法,從中發現地震發生的規律,特別是時間序列的規律,根據過去以推測未來。此法把地震問題歸結為數學問題,因需要對大量地震資料作統計,研究的區域往往過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點有困難,而且概率推算很難准確。
③從「異象」中得出地震先兆。觀測地球物理場的各種參數,以及地下水甚至某些動植物等的異常變化(可稱為「異象」),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難是,觀測中常遇到各種天然的和人為的干擾,而所謂的前兆與地震的對應往往是經驗性的,還沒有找到一種普遍適用的可靠前兆。幾乎每次地震發生後,都有人說感覺到了地震前的「異象」,這只能是「事後諸葛亮了」。此次汶川地震前,《華西都市報》5月8日曾報道,7日上午,四川綿竹城區上萬只蟾蜍集體大遷移,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當12日的地震發生後,有人就想到蟾蜍「搬家」是否是地震發生的前兆。這有待於專家分析,作出結論。
這3種思路都不能有效地解決地震預測問題。實際採取的是綜合的辦法,把3種不同思路所得數據放在一起對比參照,努力對未來的地震活動作出估計。由此可見,預測地震決不是常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只有能夠做到時間、地點和震級的准確,預測才是有實用性的。而只有在這種預測基礎上,政府權威部門才會向公眾發出地震預報以及時避險。
海城地震預報是惟一成功
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走過了42年的歷史。196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是中國地震預測研究的起點,那次6.8級的地震奪去了8064人的生命。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曾讓我國的地震工作者們欣喜若狂,一度認為中國人已經解決了預測地震的世界性難題。但隨之而來的唐山大地震,徹底震碎了地震工作者們的幻想。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周恩來總理在受災現場要求全國當時僅有的幾名地震研究人員,要把邢台地震當作一個重要課題來抓,解決地震預測的難題。1975年2月3日18時,海城—營口地區發生了一次3.1級地震,緊接著地震頻次逐漸增加。地震專家們分析了地震活動的發展趨勢,並結合全省各地提供的近2000條前兆信息,於4日零時及時向省政府發出了遼寧海城—營口將要發生大震的預測。省政府於2月4日上午10時發出通報,要求落實防震、抗震工作。當天19時36分,震級7.3的大地震發生了,我國首次實現了對7級以上地震的成功預警。在海城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確認海城地震預報為人類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對強震作出的准確臨震預報。即便是被聯合國承認的惟一一次准確預報地震的先例,它的功臣們也把「湊巧」這個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目前在世界上,地震預測仍然是一個難題。許多國家能夠做到全天候地觀測地層變化情況或避開地震高發地帶。如在美國加州,隨時可以從網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時內發生地震的概率;日本則有一個頻道實時公布地震實況,讓公眾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採取相應防範措施。但這些只是根據地球內部地震波的活動,來推測出微小地震的發生概率。而完全准確地預測出重大破壞性地震,目前仍然做不到。
⑸ 作為一種自然災害,為什麼地震很難被預測
為什麼地震預測困難?地震預測最重要的原因是納入地球。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東西,如藍天,白雲,太陽,月亮和星星等,你也可以使用火箭和衛星觀察遙遠的空間,但很難進入地球。目前,人類最深的鑽井達到10,000米,礦井礦井是幾公里,這僅為地球半徑的幾百千分之幾。因此,自古以來,有一個聲明「世界很容易進入地面」。
雖然人們現在可以進入地球內部,但可以使用高科技來檢測地球的內部:地震產生的振動波穿透地球內部,將地球內部的信息傳送到地面,地球科學家用於傳輸過程中。地震波的這種性質檢測到地球的內部,就像「CT」一樣。該檢測方法被稱為地球物理探索。
如果地震未預測,我們該怎麼辦?面對不穩定的星球,我們必須提高災難意識,以便它可以減少災害期間的損失。面對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國地震管理發出了第五代中國地震峰加速度區。雖然根據目前的科學水平,但不可能准確預測地震的時間,地方和大小。然而,這張照片可以告訴我們中國的地震局勢,將來會有強大的地震局勢,以及地震的危險,也可以指導我們注意地震安全,為地震預防和減少減少,建立一家公司住房,減少地震災害的喪失。
⑹ 在地震之前有很多徵兆,那為何地震預測依舊這么難呢是科技水平問題嗎
在地震之前有很多徵兆,那為何地震預測依舊這么難呢?是科技水平問題嗎?真正的在地震發生之前預報,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非常困難的。地震的各種前兆目前都不是非常確定的,很難根據個別異常情況快速確定是地震要發生,不能隨便發出警報,否則如果常常警報不準,會形成社會混亂。地震預報的科學方法是監測地震能量流的存在,地震區域的地下電場能夠接收到空間中的宇宙能量並發射而出地震能量流,這是動物異常和電磁異常的能量基礎,地下電場具有奇特的物理特性,就如球形閃電那樣爆炸而產生地震能量和動力來源。
⑺ 如今的科技這么發達,為何仍然無法有效的預測地震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歷史上地震就相當頻繁,自建國以後,大家熟知的地震就有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2018年5月12日(今天),是汶川地震10周年紀念日。在10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因此,5月12日也成為了中國防災減災日。
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僅是追思逝者,也是祈禱災難不會再一次重演。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地震對於經濟社會的風險也在加大,除了建立完善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許多人或許也要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地震不能預報嗎?當強大的地震來臨前,如果能像天氣預報那樣預測,人們及時疏散撤離,那不就能極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嗎?
事實上,盡管人類已經追蹤地震了數百年,但目前,地震預報仍然是一個科學界的難題。我國的地震預報研究起源於1966年邢台地震之後,國家開始對地震預報進行摸索。而我國在進行了持續多年的研究,唯一一次被認可的「成功」的地震預報,是遼寧海城地震。
如今我們的探測設備遍布大江南北,平原高山,我們的技術在飛速發展。相信有一天,我們能在地震發生前發出及時精準的預報,從而防禦這種災害,但在此之前,掌握地震應急知識、生活在地震帶上的居民綳緊防災的弦才是正道。
⑻ 為什麼地震不能預測呢
因為地震預報必須同時包括時間、地點和強度,由於地震情況復雜,有些地震能預報,有些則無法預報,另有一些地震科學家對地震預報的成就給予了肯定,認為地震發生地點、時間、震級的短期預報終將實現,而長期預報的成就則更加突出。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8)為什麼科學技術不能預測地震擴展閱讀: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⑼ 為什麼地震來臨之前,即便是以高科技也不能預測出來
地震是由於地殼快速釋放能量而造成的震動,地震可能會引發海嘯或者火山活動。地球上每天都有地方在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很小或者因為發生在海底等,所以大部分的地震人類並感覺。但在防震性能相對較差而且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5級以上的地震就可能會造成人員的傷亡。那麼,為什麼地震來臨之前,即便是以高科技也不能預測出來呢?
能夠精準預測地震的發生是地球科學家以及地震學家的夢想,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在地震預測上一定會有所發現、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