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達和紅外線的區別
雷達發射出來的是電磁波,對探測范圍內的設備可以檢測到,超低空的飛行器雷達是無法發現的。而紅外線是感知物體的溫度來發現物體,二者的工作原理不一樣,雷達是不能發現煙霧的。比如說冬天的雪地里有人在潛伏,用紅外線探測儀就能發現,但雷達則無法發現。
2. 紅外線技術是誰最先應用的
紅外線是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光線,最近二三十年來,初露頭角的紅外技術,在各個領域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開始應用到生產上,並形成了一門嶄新的技術—紅外技術。
1800年,英國科學家海謝爾做了一個實驗,他把陽光分成彩色光帶以後,用溫度計來測量各種光的溫度,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靠近太陽光深紅色光外的不可見部分,溫度竟比紅光還高。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因為以前只知道太陽光有七色,至於在七色之外的黑暗中還存在著什麼物質,是不清楚的。於是,海謝爾設想在太陽的輻射中,除了可見光以外,一定還包含著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輻射。後來經過實驗證明:這種輻射還存在於其他物體發出的輻射中。當時,人們就稱它為「不可見輻射」。由於這種「不可見輻射」是在紅光的外邊發現的,所以,後來就稱它為紅外輻射,又叫它紅外線。
1887年,人們在實驗室中成功地產生了紅外線,使人們認識到:可見光、紅外線和無線電波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到了20世紀,由於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各項新技術的發展,紅外科學也從實驗室走出來,開始應用到生產上,並形成了一門嶄新的技術—紅外技術。
最近二三十年來,初露頭角的紅外技術,在各個領域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紅外線比紅光具有更大的熱作用,穿透能力也很強,用它來烘乾東西既快又好。因此人們常常利用它來乾燥飛機、輪船和汽車的油漆。過去,自然乾燥常常使油漆物的表面形成一個硬殼,裡面的濕氣散發不出去,形成一個氣泡,影響油漆質量。利用紅外線乾燥油漆,就沒有這個弊病了。紅外線穿透能力很強,可以利用它來染合成纖維織物。比如,紅外線高溫滲透到錦綸織物內部以後,會使錦綸織物的結構發生變化,使得顏料很容易進到纖維內部,把顏料固定在織物上,並把它烘乾。這樣,人們就能利用紅外線把錦綸織物染成各種鮮艷的顏色。
3. 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誰的反應速度更快更靈活
按照技術發展的現狀一般來說,紅外製導的導彈反應速度要優於雷達制導的。這時因為導彈一個重要的部件的技術性能決定,那就是作為引導頭的感測器的性能。紅外感測器是一種被動感測器,它直接感知目標的紅外特徵,信號的途徑相對要簡單直接得多,而雷達制導的感測器它是一種非直接的主動監測感測器。另外,在機械特性上,兩種感測器的反應速度也是有較大差異的,紅外導引頭採用的調制盤方式來掃描,更新的技術,採用了焦平面感測器,它的反應速率就更快了,而雷達制導的是採用的天線掃描的方式,相對於紅外感測器,天線的總體積要大得多,而且,掃描過程還要與信號分析之後的數據關聯,這樣一來,反應速度就慢了很多。這就是為什麼紅外製導導彈反應速度要優於雷達制導導彈的技術原因。
所以,格鬥導彈,攔截導彈,需要快速反應跟蹤目標的,都採用的是紅外製導模式。
4. 紅外發展史
研究紅外輻射的產生、傳播、轉化、測量及其應用的技術科學。任何物體的紅外輻射包括介於可見光與微波之間的電磁波段。通常人們又把紅外輻射稱為紅外光、紅外線。實際上其波段是指其波長約在0.75微米到1000微米的電磁波。通常人們將其劃分為近、中、遠紅外三部分。近紅外指波長為0.75~3.0微米;中紅外指波長為3.0~20微米;遠紅外則指波長為20~1000微米。在光譜學中,波段的劃分方法尚不統一,也有人將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波段。另外,由於大氣對紅外輻射的吸收,只留下三個重要的"窗口"區,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讓紅外輻射通過,因而在軍事應用上,又分別將這三個波段稱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8~13微米還稱為熱波段。
紅外技術的內容包含四個主要部分:1.紅外輻射的性質,其中有受熱物體所發射的輻射在光譜、強度和方向的分布;輻射在媒質中的傳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熱電效應和光電效應等。2.紅外元件、部件的研製,包括輻射源、微型製冷器、紅外窗口材料和濾光電等。3.把各種紅外元、部件構成系統的光學、電子學和精密機械。4.紅外技術在軍事上和國民經濟中的應用。由此可見,紅外技術的研究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既有目標的紅外輻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紅外元、部件及系統;既有材料問題,又有應用問題。
[相關技術]探測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光電子技術;先進材料技術
[技術難點]
紅外技術的發展關鍵在於紅外材料的研製、紅外設備的製冷、紅外設備向更長波段發展、紅外焦平面陣列器件的研製和紅外設備與數據處理設備的結合等。
[國外概況]
自從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F?W?赫歇爾發現紅外輻射至今,紅外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將近兩個世紀。從那時開始,紅外輻射和紅外元件、部件的科學研究逐步發展,但發展比較緩慢,直到1940年前後才真正出現現代的紅外技術。當時,德國研製成硫化鉛和幾種紅外透射材料,利用這些元、部件製成一些軍用紅外系統,如高射炮用導向儀、海岸用船舶偵察儀、船舶探測和跟蹤系統,機載轟炸機探測儀和火控系統等等。其中有些達到實驗室試驗階段,有些已小批量生產,但都未來得及實際使用。此後,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國競相發展。特別是美國,大力研究紅外技術在軍事方面的應用。目前,美國將紅外技術應用於單兵裝備、裝甲車輛、航空和航天的偵察監視、預警、跟蹤以及武器制導等各個領域。
紅外技術發展的先導是紅外探測器的發展。1800年,F?W?赫歇爾發現紅外輻射時使用的是水銀溫度計,這是最原始的熱敏型紅外探測器。1830年以後,相繼研製出溫差電偶的熱敏探測器、測輻射熱計等。在1940年以前,研製成的紅外探測器主要是熱敏型探測器。19世紀,科學家們使用熱敏型紅外探測器,認識了紅外輻射的特性及其規律,證明了紅外線與可見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質,遵守相同的規律。它們都是電磁波之一,具有波動性,其傳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長是它們的特徵參數並可以測量。20世紀初開始,測量了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吸收、發射和反射光譜,證明了紅外技術在物質分析中的價值。30年代,首次出現紅外光譜代,以後,它發展成在物質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儀器。40年代初,光電型紅外探測器問世,以硫化鉛紅外探測器為代表的這類探測器,其性能優良、結構牢靠。50年代,半導體物理學的迅速發展,使光電型紅外探測器得到新的推動。到60年初期,對於1~3、3~5和8~13微米三個重要的大氣窗口都有了性能優良的紅外探測器。在同一時期內,固體物理、光學、電子學、精密機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發展,使紅外技術在軍、民兩用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從60年代中葉起,紅外探測器和系統的發展體現了紅外技術的現狀及發展方向。1.在1~14微米范圍內的探測器已從單元發展到多元,從多元發展到焦平面陣列。紅外探測器最早是用單元探測器,為了提高靈敏度和解析度,後來發展為多元線列探測器。多元線列探測器先後掃過(串掃)同一目標時,它輸出的信噪比可比單元探測器高n(開平方)倍,n為元數。如果多元線列探測器平行掃過(平掃)目標時,則可獲得目標輻射的一維分布。以線列探測器為基礎的紅外探測系統,大都安裝在飛機或衛星遙感平台上,平台的前進運動垂直於線列作為第二維時,就可得到目標輻射的分布圖像。現在,紅外探測器已從多元發展到焦平面陣列,相應的系統已實現了從點探測到目標熱成像的飛躍。紅外熱成像儀是一種最有發展前途的設備,代表著夜視器材的發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陣列取代了光機掃描結構。目前,長波碲鎘汞(HgCdTe)探測器面陣已達640״80元,焦平面陣列探測器的實驗室水平已達256ײ56元,預計到2000年可達到百萬元。2.紅外探測器的工作波段從近紅外擴展到遠紅外。早期的紅外探測器通常工作在近紅外。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紅外探測器的工作波段已擴展到中紅外和遠紅外,例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了一項超波譜地雷探測計劃,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安全有效地探測地雷的方法。該計劃採用空間調製成像傅里葉變換光譜儀,這是一種紅外感測器,它已在直升機上進行了近、中波段的試驗,下一步計劃把工作波段延伸到遠紅外。遠紅外已經成為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3.輕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陣紅外探測器方向發展。採用低溫製冷技術,是為了提高紅外探測器件的靈敏度和輸出信號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紅外探測器體積大、成本高。為了實現小型化,必須減少製冷設備和相關電源,因此,高效小型製冷器和無需製冷的紅外探測器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如採用非致冷工作的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不僅可使系統成本降低2個數量級,而且可以使體積、重量和功耗也將大大減少。此外,利用材料電子計算機和微電子方面的最新技術,可使紅外探測器與具有一定數據處理能力的數據處理設備相結合,使其輕集成化、大面陣、焦平面化方向發展,以提高其性能,實現對室溫目標的探測。4.紅外探測系統從單波段向多波段發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氣環境中,目標的紅外輻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個大氣窗口內才能有效地傳輸。如果一個紅外探測系統能在兩個或多個波段上獲取目標信息,那麼這個系統就可更精確、更可靠地獲取更多的目標信息,提高對目標的探測效果,降低預警系統的虛警概率,提高系統的搜索和跟蹤性能,適用更多的應用需求,更好地滿足各軍兵種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紅外探測系統已經研製成功,如法國和瑞典聯合研製的"博納斯"末敏子彈葯,就採用了多波段紅外探測系統探測目標。
在紅外技術的發展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紅外技術的發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紅外波段,其相乾性便於移用電子技術中的外差接收技術,使雷達和通信都可以在紅外波段實現,並可獲得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大的信息容量。在此之前,紅外技術僅僅能探測非相干紅外輻射,外差接收技術用於紅外探測,使探測性能比功率探測高好幾個數量級。另外,由於這類應用的需要,促使出現新的探測器件。
5. 雷達是哪一年造的
樓上的沒有回答是哪一年。
雷達
雷達,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設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並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雷達一詞來自英語radar,無線電波探測裝置。它號稱「千里眼」。看到「雷」這個字,馬上會讓人想到天邊的雷鳴和閃電,突出了一個快字。自然,雷達這種「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讓人印象更深了。
http://ke..com/view/1457.htm
6. 怎樣定義紅外技術
紅外技術是一項新興的光學技術。紅外系統與雷達系統相比,解析度更高,隱蔽性更好,抗干擾能力更強。它與可見光系統相比,具有能識別偽裝,可晝夜工作,受天氣影響小等優點。因此,紅外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紅外技術越來越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重視。
7. 雷達是誰發明的
雷達最早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於1842年發明的。
雷達,是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的電子設備。
雷達的出現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中,英國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以幫助在反空襲戰爭中搜索德國飛機。二戰期間,出現了具有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攔截)火力控制、敵我識別等功能的雷達技術。
奧地利物理學家在1842年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但第一台實用雷達是由英國羅伯特·沃特森·瓦特在1935年的時候發明的。
雷達的發展歷史: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率先提出使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雷達。
1917年,羅伯特·沃森·瓦特成功地設計了雷暴定位裝置。
1935年,英國羅伯特·沃特森·瓦特發明第一台實用雷達。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測試成功。
1959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開發了一種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以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美國安裝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來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太空飛行器。
1971年,伊朱卡等人發明了全息矩陣雷達。同時,數字雷達技術也在美國出現。
1993年,美國曼徹斯特的德雷爾·麥吉爾發明了多塔查克超智能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