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空間技術的發展方向
前 言
人類的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於1970年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邁進二十一世紀之際,有必要對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和國際合作等作簡要的介紹 。
一、宗旨原則
中國政府一直把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使外層空間造福於全人類。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經濟,不斷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航天活動在維護國家利益、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方針,使航天事業的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在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鼓勵和支持。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立足於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航天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同時,重視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航天技術自主創新與必要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國情國力,選擇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以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選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視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中國謀求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航天發展道路,力求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相統一。
--堅持統籌規劃、遠近結合、天地結合、協調發展。中國政府統籌規劃並合理安排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推動航天領域中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促進航天科技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應用,深化航天科技工業的改革,實現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規體系,制定航天產業技術政策,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發展。國家鼓勵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航天政策引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國家支持航天科技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產業化。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以及具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工作,並不斷強化對航天行業的監督。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衛星管理及相關的政府間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
三、未來發展
二十一世紀將是世界航天活動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中國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發展航天事業。
發展目標
近期(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組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的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建立自主經營的衛星廣播通信系統。積極支持商用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展,開發長壽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初步建成中國衛星通信產業。
--建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分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系列,開發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系統,初步建成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
--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試驗體系。
--建立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統一規劃和建設各種衛星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面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分發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在對地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形成較完整的業務化應用體系。
--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建立新型的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加強空間微重力、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研究;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遠期(今後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
--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
--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體系,開展一定規模的載人空間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空間科學取得眾多成果,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
發展思路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路是:
--促進空間技術及應用實現產業化。引導和鼓勵航天科技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
新,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運行機制,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運載火箭為重點,分步實施,推進空間技術及應用產業化進程。
--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採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以實現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加強預先研究和技術基礎建設。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加強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技術基礎建設,擴大國際空間合作,繼續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
--加速航天科技隊伍建設,構築航天人才優勢。發展航天教育,培養航天人才,採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輕的航天科技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事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加強科學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針對航天活動投資大、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等特點,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四、國際合作
中國一貫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主張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
指導原則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一貫堅持以下指導原則:
--國際空間合作應以和平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全人類謀取福利為宗旨。
--國際空間合作應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國際空間合作的優先目標是共同提高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術的惠益。
--國際空間合作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空間環境和空間資源。
--支持加強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作用,支持聯合國的外空應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國內外航天科技的市場需求,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空間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多邊國際合作。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重視與發達的空間國家的空間合作,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主要活動
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來,中國開展了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以及商業發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合作,取得了廣泛的成果。
1.雙邊合作。1985年以來,中國先後與美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十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政府部門間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協定、議定書或備忘錄,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雙邊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制定互利的空間計劃、互派專家學者、組織研討會,到共同研製衛星或衛星部件、進行衛星搭載服務、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等等。
1993年,中國與德國合資成立了華德宇航技術公司。1995年中國與德國、法國的宇航公司簽訂了"鑫諾一號"衛星的研製生產合同,並於1998年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與歐洲宇航界的首次衛星合作。
中國與巴西開展的地球資源衛星合作進展順利。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中巴雙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衛星技術、衛星應用以及衛星零部件等方面也開展了多項合作。中巴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進行"南南合作"的典範。
2. 區域合作。中國十分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1992年,中國與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此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六國政府於1998年4月在曼谷簽署了《關於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有關活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簽字國外,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該合作項目的確定,促進了亞太區域空間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3. 多邊合作。1980年6月,中國首次派出觀察員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第二十三屆會議,同年11月3日,聯合國正式接納中國為該委員會成員國。此後,中國參加了歷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科技和法律小組委員會屆會。中國於1983年和1988年先後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空條約》、《營救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並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
中國支持和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198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數額、為期一年的長期培訓獎學金。1994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亞太區域"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部長級會議",並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和歐空局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空間應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2000年7月至8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聯合國外空司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衛星技術短期培訓班",來自亞太地區十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參加了培訓。
空間碎片問題是人類進一步開展航天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中國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空間碎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與有關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將繼續與各國共同探討緩減空間碎片的途徑和辦法,積極推進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還參加了諸如"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世界天氣監測"、"聯合國減災十年"、"國際日地能量計劃"等多邊合作項目。
4. 商業發射服務。自1985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業務以來,至2000年10月,先後為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瑞典、美國、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及中國用戶成功地發射了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是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有益補充,也為國外用戶提供了新的選擇。
優先領域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優先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國際合作:
--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和災害監測。
--支持中國航天企業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則下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商業發射服
務。
--支持利用中國成熟的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為合作國家提供服務。
--支持開展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微重力科學、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空間生物技術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② 什麼是空間技術啊
空間技術 ——(一)什麼是空間技術 ——空間技術,顧名思義就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現階段,空間技術又稱航天技術。但對「天」目前專家們有兩種理解:一是把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無限遙遠空間稱之為「天」;另一是把地球大氣層外、太陽系以內的有限空間叫做「天」。若按前一種理解,空間技術和航天技術完全是一回事;若按後一種理解,人們把地球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空間活動稱之為航天,超出太陽系以外的空間活動稱之為航宇。這樣,空間技術則應涵蓋航天技術和航宇技術。但由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主要還是在太陽系內從事活動,因此,當今把航天技術和空間技術視為同義詞已得到公認。 ——我國的航天專家將空間技術的主要特點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空間技術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是很多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綜合集成。它主要依賴於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眾多先進技術的發展。因此,一個國家空間技術的成就,最能體現其科學技術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其次,空間技術是一門快速的、大范圍的、在宏觀尺度上最能發揮作用的科學技術。比如,通信衛星可以大面積覆蓋地面以至全球;氣象衛星可以進行全球天氣預報;偵察衛星可以及時監視廣大地區的軍事活動等等。 ——空間技術區別於一般常規技術的這兩大特點,使其對一個國愛的實力和進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戰略性作用:在經濟上能產生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普遍認為,開發利用外層空間資源,其投資效益能達到1∶10以上;在軍事上最能顯示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一個國家只要佔有空間優勢,就掌握了軍事戰略上的主動權;在政治上對提高一個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影響深遠。一項重大空間成就,往往成為國際談判的重大籌碼;在科學技術上還能帶動電子、自動化、遙感、生物等學科的發展,並形成包括衛星氣象學、衛星海洋學、空間生物學和空間材料工藝學等一群新的邊緣科學。 ——(二)空間技術的重大成就 ——空間技術的開創和發展是人類開拓宇宙空間的壯麗事業。空間技術自50年代崛起以來,以其輝煌的成就對國際政治、軍事產生的影響和對人類經濟、文明作出的貢獻舉世矚目。幾十年來,空間技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各類衛星大顯神通。
③ 什麼是全空間保鮮,值得購買嗎
全空間保鮮,是指在無論在冰箱的冷藏室、冷凍室里,都能夠以最佳狀態,保存我們日常生活所見所需的絕大多數食材,並且極致延長保鮮時間,這便是「全空間保鮮」值得購買。
《全空間保鮮電冰箱》是2020年3月5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准。
本標准規定了全空間保鮮電冰箱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本標准適用於全空間保鮮電冰箱(以下簡稱冰箱)。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中家院(北京)檢測認證有限公司、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
本標准規定了全空間保鮮電冰箱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本標准適用於全空間保鮮電冰箱(以下簡稱冰箱)。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GB/T 8059—2016家用和類似用途製冷器具CAS 241—2015無霜干濕分儲保鮮電冰箱通用要求。
④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干什麼的 好找工作嗎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是研究空間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探測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方法,研習空間環境及探測技術、空間感測器技術等基本技能,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工程中,例如:探月工程、衛星探測等等。
空間科學與技術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外語和計算機基礎,系統掌握空間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探測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具備空間環境及探測技術,空間感測器技術基本技能,具有較強創新精神,能夠在航天工程、空間環境、空間探測、空間應用和空間資源開發以及其它相鄰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工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外語和計算機基礎,具備空間信息科學,現代通信理論,空間環境及探測,空間應用與開發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具有較強創新精神,能夠在航天工程、空間環境、空間探測、空間應用和空間資源開發以及其它相鄰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工程技術和管理工作。
課程體系:《電磁場與電磁波技術》、《空間探測技術》、《太陽大氣層與日球層物理學》、《地磁學與地電學》、《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空間物理基礎》、《宇航技術基礎》。
就業方向:航空航天類企業:航空工程、空間探測、空間應用、空間資源開發、航天技術。
如今,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化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信息的佔有量與處理和利用能力。而占人類活動全部信息80%的空間信息如何更快、更好、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
空間科學與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電信業、金融業,政府決策機構的高度關注。在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空間科學與技術人才將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⑤ 空間技術是什麼
研究、探索、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包括航空器的設計、製造、試驗、發射等相關技術。也作「太空技術」、「航天技術」、「宇航技術」。台 即「太空技術」。
⑥ 空間技術是什麼
概念:空間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 的綜合性工程技術 ,亦稱航天技術。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人類跨入了航天時代。由此興起的航天技術在以後的近半個世紀里獲得了迅速發展。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掙脫地球引力的羈絆進入廣袤無垠的外層空間成為現實,同時,也為軍事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外層空間已成為一個新戰場。
意義:在經濟上,太空活動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多種應用衛星在通信廣播、資源調查、環境監視、氣象預報、導航定位等方面,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一些國家研究分析,空間技術投資效益比達1:10以上。更為深遠的意義是太空活動將為人類提供無限寶貴的種種資源。在軍事上,許多軍事專家認為誰佔有空間優勢,誰就具有軍事戰略優勢。多年來,超級大國都在發展戰略核武器,為選擇打擊目標,提高命中精度及了解敵方軍事部署,競相發展偵察衛星,它是洲際導彈的耳目,並已成為戰略核武器的配套項目。通訊、導航等衛星的發展,同樣大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航天技術的繼續發展,對軍事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在科學技術上,空間活動帶動和促進了眾多學科的發展。首先,空間活動帶動了技術發展,如電子技術,遙感技術,噴氣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其次,對基礎科學將有很大推動,包括對生命科學、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等都將有重要的新發現;第三是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如空間工藝學、空間材料學、空間生物學、衛星測地學、衛星氣象學、衛星海洋學等等。在政治上,空間技術極大地提高國家在綜合國力及其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國際上討論的許多重大問題都與空間有關,世界大國首腦會談也離不開這個問題。由於空間技術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當今參加開發空間的國家越來越多,已達60多個,而應用空間技術成果的國家幾乎遍及世界各個角落。
⑦ 海爾的「全空間保鮮」冰箱和普通冰箱有什麼區別嗎
海爾的「全空間保鮮」冰箱和普通冰箱主要有以下兩點區別:
1、冷凍區保鮮技術更優異:
普通冰箱有冷藏、冷凍兩個空間,但是多數品牌在冷凍室只注重溫度達-18°C。但實際上,凍住可以保鮮,但保鮮的技術還存在局限,譬如時間一久,凍肉就會出現發白、發乾等情況。
而海爾全空間保鮮冰箱,不僅冷藏區能存好瓜果蔬菜,在冷凍區,也首創了冷凍智能恆溫科技,通過降低溫差,讓凍肉不再反復化凍、損失營養,存30天,還能達到國家一級鮮肉標准,實現冷藏、冷凍全保鮮。
2、保鮮時間更長:
全空間保鮮冰箱和普通冰箱在保鮮時長上也不一樣。菠菜和油麥菜等在普通冰箱一般只能保鮮一周左右,時間再長就要發蔫腐爛,但在在海爾全空間保鮮冰箱里,蔬菜存上15天卻還是依然新鮮,干貨則可以存9個月不返潮。
海爾簡介:
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在持續創業創新過程中,海爾集團始終堅持「人的價值第一」的發展主線。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提出「人單合一」模式。
⑧ 冰箱選購,美的微晶一周鮮和海爾全空間保鮮,應該選哪個
美的微晶一周鮮。
微晶一周鮮作為微晶冰箱的核心保鮮科技,就是美的智能冰箱歷時三年取得的結晶,其逆凍結智能送冷科技,不僅延長魚肉類和海鮮類的保鮮周期,讓營養不流失,更能確保食材的原汁原味。
逆凍結規律就是在冰晶形成初期減少甚至停止輸送冷量,使冰晶無法繼續增多、無法繼續長大,始終保持在少且小的「微晶」狀態,達到一周內新鮮、易切的效果。且保持口感像新鮮的肉一樣。
美的冰箱使用注意事項
冰箱在存放食物前,先空載運行一段時間,等箱內溫度降低後,再放入食物,存放的食物不能過多,盡量避免電冰箱長時間滿負荷運行。
冰箱應該擺放在通風好一些的地方,離開牆壁至少10公分的距離,可以讓冰箱在工作的時候能夠快速散熱,延長冰箱的使用壽命。離廚房近一些,拿取食品比較方便,縮短開關冰箱的時間,可以省電。避免陽光直射,冰箱一定要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