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木耳怎麼養殖技術

木耳怎麼養殖技術

發布時間:2022-10-17 19:40:53

Ⅰ 誰有詳細的黑木耳種植技術.越詳細越好

一、季節安排

黑木耳是一種中溫型菌類,適於夏、秋季栽培。

根據各地栽培實踐,在華北地區,1年中可生產2批。第一批,2月下旬至3月中旬(30天)生產原種;第二批5月下旬至10月中旬(60天)出耳。在華東地區,1年以生產1批為宜。生產日程的安排是:11月份制原種,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制菌袋,3月中旬至5月上旬出耳。

二、場房設備

場房最好設在交通、能源方便,水源干凈,空氣清新,利於排水的地方,不要設在污染嚴重的地方。場房設計應有原料室、配料室、滅菌室、冷卻室、接種室、培養室、貯藏室等。其設計上要考慮到生產流程,質量標准上要達到無菌條件。場房規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安排,但必備的設備有滅菌鍋、接種箱和培養室。現對各室的主要功能敘述如下。

1、原料室

用來貯備生產設備和物資(原種瓶、栽培袋、鋸木屑、麥麩和常用葯品等)。

2、配料室

用來栽培料的配製,原種瓶的洗涮。室內要求有水、電設備,拌料機、裝料機、分裝機、分裝操作台等。

3、滅菌室

用於原種瓶和栽培袋的滅菌,室內設立常壓滅菌鍋或高壓滅菌鍋。

4、冷卻室

用來擺放滅菌後的原種瓶或栽培袋。

5、接種室

面積4~6m2,高約2.2m,房頂鋪設天花板,地面和牆壁要平整、光滑,以便於清洗消毒。接種室內設有工作台用來接種操作,工作台上方裝置紫外線滅菌燈(波長2587埃,30W)。

6、培養室

用於原種瓶或栽培袋的養菌,內設檔養架{木製或角鐵製成,每個架子寬75~80cm,長度不限,每個架子5~6層,每層間距40cm左右,每個架子的間距70cm左右},培養室內設有取暖設備(暖氣、地龍或地炕等)和通風口,以保證室內溫度在25℃左右,確保空氣清新。

7、貯藏室

用來暫時存放已長好的原種瓶或栽培袋,最好室內溫度在0~10℃范圍內。

三、栽培場地選擇

為了獲得黑木耳高產,必須要有滿足黑木耳生產的場所,首先要選好場地,場地好壞,是直接關繫到黑木耳產量高低的問題。選場背風向陽的地方,靠近水源不易受水災的砂質地,場地要求要有淺雜草,地勢比較平坦,日照較長,日夜溫差小,早晚有霧罩,靠近水源,濕度比較大。

可利用閑置的房屋、棚舍、山洞、窯洞、房屋夾道或搭塑料地棚,或在林蔭地、甘蔗地掛袋出耳。要求周圍環境清潔,光線要充足,通風良好,保溫保濕性能好,以滿足黑木耳在出耳期間對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照等環境條件的要求。不要選在石角坡上或山頂上,更不能選在浸水窩里作耳場,最好選在有少量的樹林中,要有花花太陽照為好。

1、耳房和耳棚

適用於溫度低時出耳。耳房可利用空閑房屋,牆壁開設下窗和上窗,房頂設置拔風筒,便於通風換氣,地面鋪一層砂石,利於保濕和消毒。室內設置多層床架,以便於多層掛袋出耳。耳棚在遠離村舍、周圍開曠、靠近水源處建造,用竹竿搭棚,四周用秸稈作圍牆,抹上麥秸泥,圍牆上下開設通風窗,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秸竿,用以保溫、保濕和遮蔭。棚內打上兒排木樁,拉上8號鐵絲,每排木樁之間留有0.5m人行道,便於人工噴水和采耳。

2、地槽

適用於氣溫較高時出耳。地槽寬1m、深1m,地槽口擺放向日葵稈(或木桿),用線繩將菌袋分設上、中、下三層懸掛在地槽內,上面用玉米秸遮蔭,定期將菌袋上、下移動,調換位置,使受光均勻,耳片色澤一致。

3、高稈作物、林地

在成片高稈作物、樹林地的秸稈、樹桿上拉鐵絲,分層掛袋出耳。其空氣新鮮,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接近野生黑木耳生長的自然條件,耳片厚,顏色深,品質好,不易受霉浸染。

4、陽畦

適用於春季氣溫低、空氣乾燥時出耳。選擇向陽、背風、地勢高燥平坦的地方,坐北朝南建造地下式陽畦,畦深30~40cm,寬1m、長3~5m。畦框要堅實,框壁要鏟平,防止塌陷。畦底要夯實,框壁最好抹上一薄層麥秸泥。畦面用竹片搭弓形棚架,畦底至棚頂高度為60cm,棚頂拉4行鐵絲掛袋,棚上覆蓋塑料薄膜保濕,塑料薄膜外面蓋草簾遮蔭。

四、菌種選擇

優良的菌種使用是食用菌栽培實現優質高產的前提,生產上使用菌種應該是:

1、瓶口包紮嚴密,棉塞不松動,菌瓶或菌 袋無裂處。

2、菌齡適宜,一般不超過4個月。

3、菌絲潔白健壯,均勻一致,菌體緊貼瓶 壁,無縮菌現象,無灰白、青綠、黑、桔 黃等雜色,無抑菌帶或不規則斑痕。

4、菌種整體性好,有彈性,掰塊多,無鬆散或發粘現象。

5、菌塊內有菌絲香味,無臭味或酸麵包味。

五、原材料准備及質量標准

1、木屑:要求無雜質、無霉變、以闊葉硬雜樹為主。如果木屑過細,可適當添加農作物秸桿(粉碎)進行調解粗細度。以顆粒狀木屑80%加細鋸末20%為宜。

2、麥麩、米糠

麥麩、米糠要求新鮮無霉變,麥麩以大片的好。目前有的磨米房稻殼粉碎到米糠里賣,致使米糠質量下降。一般好的米糠一麻袋在120—130市斤,否則就是裡面摻加稻殼,購買時一定要注意。

3、塑料袋

為保護生態環境,現在生產黑木耳一般用木屑、棉籽殼等原料袋式栽培。生產黑木耳的塑料袋現有兩種。一種是高壓聚丙烯袋,其優點是透明度強,耐高溫,1210C不溶化、不變形,方便檢查袋內雜菌污染;其缺點是冬季裝袋較脆,破損率高。一種是低壓聚乙烯袋,其優點是有一定的韌性和回縮力,裝袋時破損率低;缺點是透明度差,檢查雜菌時不易發現;該袋不耐高溫,只適合常壓1000C滅菌生產。總之,不論哪種袋,要求每個袋重量都必須在4克以上為好。塑料袋太薄,裝袋滅菌後就會變形。

菌袋質量鑒別:基本方法為「一量、二稱,三壓、四看」。

一量:量規格,現通用菌袋規格有三種折袋,16.5cm×33cm,17cm×33cm,17cm×35cm。前兩種規格裝濕料以2斤為宜,裝完料後菌袋直徑為11cm,袋高18~20cm;後一種規格濕料以2.3斤為宜,裝完料後菌袋直徑為11cm,袋高21~23cm。裝料不可過多,否則不利於發菌,還會延長整個生產期。常規品種,裝料2斤時每袋價格與菌袋的重量成正比。以上三種規格袋,每個袋重在4~4.2克為宜。

三壓:對低壓聚乙烯袋,進行擠壓檢測。把袋充滿氣體,然後擰緊袋口擠壓看其變化,如爆裂則袋為生料製作,為次品袋;如鼓漲開裂則為純料製作,為好袋。

四看:看厚薄的均勻程度。如厚薄均勻為好袋,否則為次品袋。

建議使用規格為17cm×35cm,重量為4.2克的低壓聚乙烯或高壓聚丙烯袋。乙烯袋和丙烯袋只是使用習慣問題。低壓聚乙烯袋不能用於高壓滅菌生產,其優點是不易脫袋。高壓聚丙烯袋為通用袋,其優點是便於檢查雜菌,便於割口。

4、雙套環(無棉蓋體)無棉蓋體分兩種,一種是用純原料生產的,一種是用再
生料生產的。再生料生產的價格便宜。規格有兩種,上蓋直徑3cm和2.8cm兩種。購買2.8cm規格的比較適合,2.8cm規格的污染率低。只要注意使用條件,全面的看還是使用再生料無棉蓋體為宜。

也可用單環加棉塞代替雙套環使用,可以較大的節約成本,單環要用塑料打包帶自己製作。棉花可用普通的棉花即可。

5、葯品

黑木耳生產常用葯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促進生長用葯品,一類是消毒類葯品,一類是病蟲害防治葯品。

促進生長的常用葯品主要有:三十烷醇、食用菌營養素、菇耳壯等葯品,生產上可按著使用說明書使用。

消毒類葯品常用的有:甲醛、來蘇兒、硫磺、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劑(菇保一號、菇保二號)、漂白粉、過氧乙酸、新潔爾滅、酒精、多菌靈、克霉靈、綠霉凈、石灰等。

病蟲害防治葯品常用的有: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石灰水、樂果、敵殺死、敵敵畏等。

六、黑木耳高產配方

適於袋栽的培養料配方有以下幾種:

1.硬雜木屑64.5 ~64%;玉米芯20%;麥麩12%;豆餅粉2%;石膏粉1%;生石灰0.5~1%(pH值調至8~9為准)。

2.鋸木屑(硬雜木)86.5%;麥麩10%;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3.玉米芯48.5%;鋸木屑38%;麥麩10%;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4.豆秸72%;玉米芯或鋸木屑17%;麥麩10%;生石灰0.5%;石膏粉0.5%;

5.稻草84.5%;麥麩12%;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七、拌料

木屑過篩,篩除掉較大的木塊,可有效的防治漏袋的情況發生。拌料。先將麥麩、石膏、石灰稱好後放在一起,先干拌兩遍,然後再放入木屑中進行攪拌兩遍。然後將拌料水與木屑等原料混合翻拌2遍。要保證混拌均勻。在後兩遍時要注意調整混合料的水分,保證含水率在62~63%之間,通過加生石灰調整pH值在6.0~7.0之間。含水量的鑒定方法是,手握成團,觸之即散。水分過大,菌絲不易長到底,容易發生黑麴黴蔓延;水分過小,菌絲生長速度慢;菌絲細弱。由於原材料購買地不同,各地木屑含水量也不一樣,所以拌料時要靈活掌握。水與料拌勻後,進行過篩,過篩後備用。

八、裝袋與滅菌

培養料裝袋最好是採用機械裝袋,裝袋後的料面高為17~18cm,每袋重約1.1kg。裝袋要做到上部緊,下部松。料面平整,無散料,袋面光滑,無褶。然後用木棍(直徑2.5~3cm)從料中間從上至下打一個孔洞。最後套上頸圈,塞上棉塞(或套上無棉封蓋)。裝完料的栽培袋放人專用筐內(用5#鐵筋製成長×寬×高為44×33×26cm)。

栽培袋必須放入專用筐內,以免滅菌時,栽培袋相互堆積,造成滅菌不透)。然後馬上滅菌、不能放置過夜。滅菌可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或常壓蒸汽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在1.0~1.4kg/cm2的壓力下來滅菌2個小時。滅菌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滅菌鍋冷空氣必須排盡。在開始加熱滅菌時,先關閉排氣閥,當壓力升到0.5kg/cm2時,打開排氣閥,排出冷空氣,讓壓力降到零,直至大量蒸汽排出時,再關閉排氣閥進行升壓到1.2kg/cm2,保持2個小時。

(2)滅菌鍋內的栽培袋的擺放不要過於緊密,保證蒸汽通暢,防止形成溫度「死角」達不到徹底滅菌。

(3)滅菌結束應自然冷卻。當壓力降至0.5Kg/cm2左右,再打開排氣閥放氣,以免減壓過程中,袋內外產生壓力差,把塑料袋弄破。

防止棉塞打濕。滅菌時,棉塞上應蓋上耐高溫塑料,以免鍋蓋下面的冷凝水流到棉塞上。滅菌結束時,讓鍋內的余溫烘烤一段時間再取出來。

2、常壓蒸汽滅菌

(1)常壓滅菌鍋的建造

一般用直徑1.2~1.3m的鐵鍋砌成。可裝進700~800袋,鍋需要紅磚2000塊和8~9袋水泥,鍋沿到鍋邊不能超20cm,否則死角過大,最好把加水管要伸進鍋的1/3處,如果冒蒸氣說明缺水,整個鍋不要用木頭門框,牆18厚一橫一豎,門要留6cm的延口;門的兩側放4個八鍋子,溫度計搓在門上在門高的20cm左右處。

滅菌時要用滅菌筐,滅菌筐的尺寸長為44cm,寬33cm;高24cm,內徑尺寸再加20cm,搭鍋時要算好,鍋高起1.5米6層筐,一層12筐,橫三豎四砌,145cm方形鍋為好;五層出半塊磚坐畢子,鍋直徑1.2m,鍋沿到牆的距離0.2m加水管距鍋底還有1/3的高度。

2、常壓鍋滅菌過程

(1)裝鍋:鍋內添水到8分滿,把筐排放整齊。

(2)燒鍋:升火,排盡
冷氣後蓋土排氣孔,旺火快燒迅速升溫,袋內溫度達到100℃開始計時(溫度計應放在距鍋台15~25cm處),維持足火足氣8~10小時,然後悶鍋1~2小時,趁鍋內溫度在90℃左右,撤掉余火,慢慢打開鍋門出鍋。把滅菌後的栽培袋搬到冷卻室內,當袋內溫度降至30℃以下時要及時搶溫接種。

3、滅菌效果的檢查方法:

(1)滅菌徹底的培養基應呈現暗紅色或茶褐色,有特殊的清香味。

(2)顏色變成深褐色。

4、常壓滅菌的注意事項

(1)加水必須加熱水,保證原鍋的溫度;最好搭一個連體灶,謹防燒干鍋。

(2)當天拌料當天裝袋及時滅菌。

(3)滅菌時間不要延長,以免營養流失。

(4)滅菌後的栽培袋,不允許拎頸圈,要雙手捧托搬運。

九、接種養菌

1、接種

菌袋進入培養室前要對培養室進行消毒滅菌,提前三天,可採用氣霧熏蒸和葯劑噴灑,分三次進行。初次用時用8ml/m3的甲醛,加入5g高錳酸鉀熏蒸。以後每次接種前用來蘇,新潔爾滅等葯劑消毒,再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鍾殺菌消毒。擺放菌袋要先擺下層,後擺上層,卧式擺放層數不得高於5層,否則容易燒袋。

接種前對接種室進行消毒。接種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量以全部封住栽培牆袋口的料面為度,每瓶原種可接40個栽培袋。接完種後把袋口蓋緊,搬入培養室內進行養菌。培養室必須要求衛生,乾燥,避光,培養室濕度要保持在60~70%,不得大於70%否則容易產生雜菌,原則是「寧干勿濕」。

2、養菌

(1)前期防低溫,養菌初期5~7天要保持培養室內溫度25~28℃;空氣相對濕度在45~60%左右,菌袋上面菌絲長滿前通小風,促進菌絲定植吃料以占據絕對優勢,使雜菌無法侵入。

(2)中、後期防高溫,當菌絲長到栽培袋的1/3時,要控制室溫不超過28℃,最低不低於18℃,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測量以上數第二層和最下層為准,上下溫差大時,要用換氣扇進行通風降溫。

(3)適時通風,保證其發育過程中的空氣清新,每次可以小通風20分鍾左右。

(4)避光養菌,以防止提早出現耳基。在室內養菌40—50天後,當菌絲長到袋的4/5時;可以拿到室外准備出耳。同時創造低溫條件(15~20℃);菌絲在低溫和光線中很易形成耳基。

在滅菌、接種、養菌過程中應注意,不能拎栽培袋的頸圈,應用手托袋底部挪動栽培袋,以防止雜菌污染。在養菌過程中,應及時挑出有雜菌污染的栽培袋。

春季養菌時對發現的污染袋要放在房後的陰涼通風乾燥,閉光;清潔處隔離培養,黑木耳菌可以吃雜菌;夏季養菌時對發現的污染袋要再次滅菌後接種,以免減少損失。

十、出耳管理

1、搭設好耳床或耳棚

耳床的製作可根據地勢和降雨量做成地上床或地下床。據龍井地栽黑木耳的實際經驗以地面平床形式較好。做好耳床後,床面要慢慢的澆重水一次使床面吃足吃透水分再用1:500甲基托布津溶液噴灑消毒。同時將准備蓋袋用的草簾子也用甲基托布津葯液浸泡,然後拎出控干水分。耳棚在移入栽培袋前也要對地面(地面鋪層煤渣和石灰最好)和草簾子等進行消毒。

2、扎袋

將栽培袋用塑料繩(或纖維繩)把頸圈下部扎緊後去掉棉塞和頸圈,不讓通氣和防止在澆水時,水分進入袋內。現在一般採用擰緊塞袋,倒立出耳方法。

3、劃口擺袋或吊袋

(1)劃「V」形

用刀片(事先消毒)在栽培袋上劃「V」形口,「V」形口角度是45~60度,角的斜線長1.8cm左右;深0.5cm左右,每個袋劃8~12個口,分三排,每排4個,呈品字型排列)。

劃口時應注意以下幾個部位不要劃口:

①沒有木耳菌絲部位不劃;

②袋料分離嚴重處不劃;

③菌絲細弱處不劃;

④原基過多處不劃。

(2)劃條形孔

用滅過菌的刀片在袋的四周均勻地割6條條形孔,以滿足黑木耳對氧和水分的要求,有效地促進耳芽形成。條形孔,寬0.2cm、長5cm。實踐證明,出耳孔宜窄不宜寬。開孔過寬,容易發生原基形成。在濕度適宜的情況下,過寬的出耳孔,容易發生原基分化過多,造成出耳密度大,耳片分化慢且大小不整齊,整朵採摘影響產量質量,如采大留小,容易引起污染和爛耳。開孔窄一些,不僅能保住料面濕度,而且可在條形孔中間形成1行小耳,出耳密度適宜,耳片分化快,當耳片逐步展開向外伸延時正好把條形孔的兩側塑料邊壓住,噴水時袋料之間不會積水,防水出耳期間的污染和爛耳發生,增加出耳次數,提高黑木耳的產量和質量。

劃口後的栽培袋就可擺袋或吊袋,一般地栽可擺袋25袋/m2。若吊掛栽培袋可用塑料繩吊袋,每串間距20cm,袋與袋間距不小於10cm一條繩上可吊10袋左右,每行間距40cm。

4、出耳形式

(1)吊袋栽培

將開孔的菌袋用預先備好的「S」型鐵絲鉤勾在扎袋口橡皮筋上,懸掛在出耳場地。掛袋時一定要控制掛袋密度,切忌超量;要順風向,有行列,分層次,袋與袋之間互相錯開,使上、下、前、後、左、右距離不小於10~15cm,使每個菌袋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水分和空氣。此法的優點是省地(10000袋佔地140m2),易管理(1人能管理5千~1萬袋),爛耳少,病蟲害輕,黑木耳雜質少。此法的不足之處是通風和濕度不易控制,產量低,平均每袋鮮耳重400g左右(總產量)。

(2)大田仿野生畦栽

這種出耳形式是模擬自然條件下栽培木耳的新方法,其可充分利用地面的潮氣,能夠很好地協調濕度,通氣和光照的關系,增加袋栽木耳的成功率,產量高,平均每袋鮮耳重500g(總產量)。此法不用搭建耳棚,可在房前屋後空地製作耳床,地面擺袋出耳。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佔地面積大,空間利用率低;費工,1人管理難以超過20000袋;濕度大時易出現爛耳現象;雜質較多,晾乾前通常需要清洗去雜質;在連陰雨天時管理較繁瑣。

5、出耳管理

接種的料袋經培養40~50天,菌絲長滿培養料成為菌袋。菌絲滿袋後不要急於催耳,應再繼續培養10~15天,使菌絲充分吃料,積累營養物質,提高抗霉抗病能力。這時,培養室要遮光,同時適當降低溫度,防止耳芽發生和菌絲老化。在菌袋出耳前,應增加培養室的光照,刺激原基後即可轉入出耳管理。

(1)出耳環境的控制

①保持濕度

出耳期間,應以增濕為主,協調溫、氣、光諸因素。尤其在子實體分化時期需水量較多,更應注意。菌袋開孔掛袋後,噴大水1次,使菌袋淋濕,地面濕透,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以促進原基形成和分化。整個出耳階段,空氣相對濕度都要保持在80%以上。如濕度不足,則干縮部位的菌絲易老化衰退,尤其在出耳芽之後,耳芽裸露在空氣中,這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如低於90%,濕度不夠,耳芽易失水僵化,影響耳片分化。為保持濕度,最好在地面鋪上大粒砂子,每天早、中、晚用噴霧器或噴壺直接往地面、牆壁和菌袋錶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對菌袋錶面噴水時,應噴霧狀水以使耳片濕潤不收邊為准,應盡量減少往耳片上直接噴水,以免造成爛耳。

②控制溫度

出耳階段溫度以22℃~24℃為宜,最低不低於15℃,最高不超過27℃。溫度過低或過高都影響耳片的生長,降低產量和質量。尤其在高溫、高濕和通氣條件不好時,極容易引起黴菌的污染和發生爛耳。遇到高溫時,管理的關鍵是盡快把高溫降下來,可採取加強通風,早晚多噴水和用井水噴四周牆壁、空間和地面等辦法進行降溫。

③增加光照

黑木耳在出耳階段需要有足夠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增加光照強度和延長光照時間,能加強耳片的蒸騰作用,並促進其新陳代謝活動,耳片變得肥厚,色澤變黑,品質好。光照強度以400~1000lx為宜。袋栽黑木耳,在出耳期間,要經常倒換和轉動菌袋的位置,使各個菌袋都能均勻地得到光照,提高木耳的質量。

(2)出耳階段的管理

①耳基形成期:是在劃口處出現子實體原基,逐漸長大直到原基封住劃口線,「V」形口兩邊即將連在一起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一般為7~10天,要求溫度在10~25℃范圍內,空氣相對溫度在80%左右,可往草簾子上噴霧妝水(耳棚向空間噴霧狀水)來調節濕度。要注意絕不能向栽培袋土澆水,以免水流入劃口處造成感染;這段時期還要適時通風,早晚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促進耳基的形成,增加木耳乾重。

②子實體分化期:這段時期原基形成珊瑚狀,並長至桃核大時,上面開始伸展出小耳片,這個階段要求空氣濕度控制在80~90%的范圍內,保持木耳原基表面不幹燥即可(偶爾表面發干也無妨害,這可以給子實體分化生長積聚營養)。這段時期還要創造冷冷熱熱的溫差(利用白天和夜間的溫差,10~25℃之間)。及時流通空氣,利於子實體的分化。這段時間大約是5~7天。

③子實體生長期:;待耳片展開到lcrn左右時,便進入子實體生長期。這段時期要加大濕度(空氣相對濕度在90~100%之間)和加強通風。澆水時可用噴壺直接向木耳噴水,讓耳片充分展開。過幾天要停止澆冰,讓空氣濕度下降,耳片乾燥,使菌絲向袋內培養料深處生長,吸收和積累更多的養分。然後再恢復澆水,加大濕度,使耳片展開。這個階段的水分管理十分重要,要做到「干濕交替」。

干,可以干到3~4天,乾的比較透,乾的目的是讓膠質狀的子實體停止生長,讓耗費了一定營養、緊張過一段的菌絲休養生息、復壯一些,再繼續供應子實體生長所需的營養(這也是膠質狀耳類和肉質狀菇類的不同所在)。為了更好地長,但它的表現形式是「停」,干要和子實體生長的「停」相統一;濕,要把水澆足、細水勤澆,澆3~4天,其目的就是長子實體,只有這樣的濕才能長並長好子實體,最好利用陰雨天,3天就可成耳。。這樣可以「干長菌絲,濕長木耳」增強菌絲向耳片供應營養的後勁。這里強調一點,乾燥和澆水時間不是絕對的,應「看耳管理」,要糧據天氣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加強通風可以在夜間全部打開草簾子,讓木耳充分呼吸新鮮空氣。如果白天氣溫高25℃時要採取遮蔭的辦法降溫,避免高溫高濕條件下出現流耳或受到黴菌污染。有些耳農栽的木耳產量低、長雜菌的原因多是「干沒干透,濕沒濕透」,致使菌絲復壯困難,子實體也沒得到休息,處於「疲勞」狀態,處於假長狀態,活力下降,抗雜能力弱。

子實體生長期為10~20天。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有足夠的散射光或一定的直射光。可以在早晨適當晚一些遮蓋草簾或傍晚時早一些打開草簾來滿足木耳對光線的要求,促進耳片肥厚,色澤黑亮,提高品質。

④成熟期

當耳片展開,邊緣由硬變軟,耳根收縮,出現白色粉狀物(孢子),說明耳片已成熟。在耳片即將成熟階段,嚴防過濕,並加大通風,防止黴菌或細菌侵染造成流耳。

⑤轉茬耳的管理

管理得好,可采三批耳。分別占總產量的70%、20%和10%左右。二茬耳的管理技術要點是:一是採收後的耳床要清理干凈,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清理耳根和表層老化菌絲,促使新菌絲再生;二是將菌袋晾曬1~2天,使菌袋和耳穴乾燥,防止感染雜菌;三是蓋好草簾,停水5~7天,使菌絲休養生息,恢復生長。待耳芽長出後,再按一茬耳的方法進行管理。

十一、採收加工

1.停水采耳

待本耳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褶變薄,耳根收縮,孢子即將彈射前採收木耳。采耳前1—2天應停水,讓陽光直接照射栽培袋和木耳;待木耳朵片收縮發干時,連根採下。採收後的栽培袋再讓陽光照射3—5小時,使其乾燥,以防長雜菌,便可進入第二茬耳管理。

2、晾曬加工

採收後的木耳要及時曬干。曬干前要用剪刀剪去木耳根部的培養基。地栽黑木耳要用清水洗去雜質,一等品撕成直徑2cm以上朵片,二等品撕成直徑1cm以上朵片,放在紗窗上晾乾。曬干後黑木耳(含水量在14%以下)及時裝進塑料袋。扎緊袋口,要防潮防蛀。

註:採收時耳片沒有展開的不能采(因沒有商品價值),留著進行下茬管理。

這是一套非常完整、齊全、詳細的黑木耳栽培技術,作為生活中經常食用到的山珍食品之一,黑木耳的栽培具有很好的市場性以及市場效益,是農民朋友致富發家的實用項目之一

Ⅱ 培養木耳的方法

培養木耳的方法,以黑木耳為例做一個說明:

黑木耳栽培技術主要由制種、栽培場地選擇、耳木准備、接種、定植管理、散堆排場、出耳管理等方面。

1、制種

菌種有鋸木屑菌種與枝條菌種,前者用鋸木屑與麥麩等配製成培養基;後者用直徑1cm的枝條切成1.5cm長,加入蔗糖、米糠等營養成分,裝瓶後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在25~28℃下培養1個月,菌絲即可長滿瓶。

2、栽培場地選擇

栽培黑木耳的場地,應選擇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背風向陽,光照時間長,遮陰較少,比較溫暖,晝夜溫差小,濕度大,而且耳樹資源豐富,靠近水源的地方為好。

場地選好後要進行清理,首先把雜草、枯枝爛葉清除干凈,開好排水溝,並在地面上撒石灰和噴敵敵畏等進行滅菌殺蟲。

3、耳木准備

栽培黑木耳的耳樹,種類很多,凡能栽培香菇的樹種都可用來栽培黑木耳。主要的是選用殼斗科、樺木科等的樹種,如麻櫟、栓皮櫟、槲櫟、白櫟、米櫧、華氏櫟等;此外,楓楊、楓香、榆樹、槐樹、柳樹、桑樹、懸鈴木、榕樹等也是產區常用的樹種。砍樹時期是從樹木進入休眠之後到新芽萌發之前。樹齡以8~10年生為宜。樹徑在10~14厘米為好。砍樹後經去梢。剃枝,據截成1~1.2米的段木。把鋸好的段木,架曬在地勢高、乾燥、通風、向陽的地方,使它盡快發酵。每隔10天左右翻動一次,促使段木乾燥均勻。一般架曬30~40天,段木有七、八成干,即可進行接種。如段木有感染雜菌、害蟲,可在接種前用茅草或樹枝熏燒,至表皮變黑為度,既可清除病蟲,又可增強樹皮吸熱、吸水性能,有利黑木耳菌絲的生長。

4、接種

人工接種是栽培黑木耳成敗的關鍵工序,也是新法栽培最大的特點。接種時間,一般以氣溫穩定在15℃以上,有利於黑木耳菌絲生長的時候。具體時間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南方各省約在3~4月間。適當提早接種,有利早發菌,早出耳,同時早期接種氣溫低,可減少雜菌,害蟲的感染。接種前,先將段木表面清洗,再放陽光下曬2~3小時後備用。人工接種常用的菌種有木屑菌種、樹枝菌種和楔形木塊菌種。接木屑和樹枝菌種的,要用電鑽或直徑11~12毫米的皮帶沖 打孔,穴探15~2厘米。一般縱向種穴間距離10~12厘米,橫向種穴間距離為4~6厘米。如適當密植,把縱向種穴間距離縮短至6~7厘米,有利於發菌和提高產量。行與行的穴交 錯成品字形或梅花形排列。木屑菌種要塞滿穴,外加比接種穴直徑大2毫米的樹皮蓋,蓋平、蓋緊,以防菌種乾燥。接樹枝菌種的,種木要與耳木平貼。打穴、接種、蓋蓋等要連續作業,以保持接種穴、菌種和樹皮蓋原有的濕度,才有利於菌種的成活。採用楔形木塊菌種的,要用接種斧或木工鑿,在段木上砍鑿成45°角2厘米深的接種口,然後用小鐵錘將楔形木塊菌種打入接種口,錘緊、錘平。

5、定植管理

接種後,為保持較高的溫、濕度和足夠的空氣,以促使菌種在耳木中早發菌、早定植,提高成活率,必須將耳木上堆。其方法是將接種好的耳木,排成「井」字形的架,分層堆疊成一米高的小堆,堆內懸掛干、濕溫度計,四周用薄膜覆蓋嚴密,堆溫控制在22~28℃之間,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左右,耳木之間要留5~6厘米的空隙以利良好通氣。上堆後每隔6~7天翻堆一次,調換耳木上下左右內外的位置,使溫濕度一致,發白均勻。如果耳木乾燥,可適當噴水調節,待樹皮稍干後,再覆蓋塑料薄膜。遇氣溫高時,每隔3~5天在中午揭膜通風 換氣一次,並結合噴水降溫。一般經3~4星期的堆疊,黑木耳的菌絲已長入耳木,即可散堆排場。

6、散堆排場

散難排場是上堆的繼續,目的是使菌絲向耳木深處蔓延,並使其從生長階段迅速轉入發育階段。排場的場地要求向陽潮濕,並有適當遮蔽,排場時將耳木一根根平鋪在有短草的地面上。如為泥土地,應先橫放一根小木桿,然後將耳木一根根頭著地排放於橫桿上,每根耳木相距6~8厘米。這樣既有利吸收地面潮氣,接受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促進耳芽生長,又可避免耳木全部貼地,造成過濕,悶壞菌種和泥土濺污耳木。排場階段,每10天左右要將耳木翻動一次,井噴水調節濕度,經過一個多月時間,耳芽大量發生便可起架。

Ⅲ 如何養殖黑木耳

1、滅菌 ,一般採用蒸氣滅菌,可根據生產量的大小選用不同規格的鍋爐,也可用鐵桶改製成蒸氣發生器。改制時在鐵桶的一側割開一個口,用直徑為2厘米的鋼管從開口處插入桶的另一側,將開口與鋼管接觸處焊接嚴密。在開口的同一側的不同位置開一個直徑為4厘米的口,並用一根直徑為4厘米的短鋼管稍插入桶壁與開口焊接嚴密。直徑為2厘米的管做加水管,直徑為4厘米的管做排氣管。用磚砌成灶,將桶坐在灶上,桶內加水後即可於灶內燒火,使蒸氣產生,滅菌中間須經常加水以免將桶燒干影響蒸氣的產生量。

2、接種,接種人員進入接種室後用75%的酒精棉球仔細擦洗雙手一遍,然後每3人一組,一人從瓶內挖出菌種,兩人解袋、扎袋。每袋兩端接入紅棗大小的菌種2~3塊即可。一次要將所有菌袋全部接完,中間不可隨意出入,否則需要重新熏蒸滅菌後才可再進行操作。

3、發菌管理,接菌後的菌袋放入干凈的室內或大棚內避光培養,保持溫度在25℃~28℃。前5天不要通風,棚內可利用增光或遮光的方法增降溫度,增光時袋堆要用黑薄膜或草苫遮光。5天後適量通風,保持濕度在70%以下。經過40~50天的培養,菌絲發滿袋後可轉入出耳管理。

4、出耳管理

①場地管理。如果出耳場地選擇在棚內,可在棚內做15厘米寬、15~20厘米高的小土埂,土埂間距80厘米。在室外也可以按這種方法做土埂,如在硬化的地面上可按上述距離鋪一層磚即可。

②菌袋開口。准備好場地後,就可以對菌袋割出耳口。先將菌袋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0.2%的克霉靈溶液清洗消毒,然後用鋒利的刀片在菌袋兩端分別劃開4~6個「v」形口,口的上部直徑為2厘米左右。

③菌袋擺放。劃口後將菌袋平放於土埂上,袋與袋間距5~8厘米,中間用土填實。如系硬化地面,也可不填土。填土的要在袋的上部加上2~3厘米厚的土層,然後按第一層擺法擺好第二層菌袋。不填土的要在第一層袋上擺上兩根直徑為2~3厘米的小竹竿,然後放第二層菌袋。這樣,依次擺放6~8層。最後在土堆近處鋪設一層地膜,以防止噴水時土粒濺到耳片上。

Ⅳ 家庭木耳種植方法 在家養殖木耳的方法分享

1、種植時間。

黑木耳一般是採取椴木栽培的方法,在家種植木耳比較的麻煩,條件比較有限,所以建議採用塑料袋地栽的方法。木耳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5-25℃左右,溫度適宜會利於木耳種植,一般情況下,種植木耳的時間可選在春秋兩季,不同的地方氣候不同,所以種植時間會有區別,可根據具體的氣候選擇種植時間。

2、准備原料。

種植木耳之前,應該將原料准備,這點非常重要。原料一般是以木屑、秸桿為主,將栽培的原料裝到塑料袋中,對原料進行殺菌。

3、接種養菌。

選擇好潔白、均勻的菌絲,接種到原料中,保持好適宜的生長環境,來培育菌絲。結種之後,如果家中有條件的話,可以擺放在果園樹林底下,如果是露天的話,需要搭建遮陽網,避開直射的陽光。

4、出耳管理。

做好養護管理,最好採用專用霧化噴水袋來澆水,保持干濕交替,保持好水分和濕度,還要保持好溫度,等待原料中長出木耳。

Ⅳ 木耳怎麼養的啊

黑木耳的栽培技術
一、選 場:
為了獲得黑木耳高產,必須要有滿足黑木耳生產的場所,首先要選好場地,場地好壞,是直接關繫到木耳產量高低的問題。 選場應在耳林附近背風向陽的地方,場地要求要有淺雜草,地勢比較平坦,日照較長,日夜溫差小,早晚有霧罩,靠近水源,濕度比較大。不要選在石角坡上或山頂上,更不能選在浸水窩里作耳場,最好選在有少量的樹林中,要有花花太陽照為好。
二、選 樹:
能栽培黑木耳的樹很多,除松柏樹以外,其它樹都可以栽培黑木耳。我省主要以青杠樹、榿木樹栽培為主。樹的大小一般以7—8年的樹齡為好,直徑一般在5—20公分為宜,但以10公分左右的樹產量最高。
三、砍 樹:
砍樹時間:一般從葉老枯黃到新葉初發時間內砍伐,這叫收槳樹。也就是冬至以後到立春以前砍的樹,雖然木耳生長較猛,但後期產量不高,樹皮容易脫落,對木耳生產有很大影響。
四、剃 枝:
樹砍倒後,不要立即剃枝,樹枝葉可加速水分蒸發,使樹桿含有適當的水份,一般要在砍倒後10天或半個月進行剃枝,剃枝要齊樹桿,削平「銅錢」不要傷害樹皮,以免雜菌浸入。
五、段 木:
為了運輸和管理方便,最好段成3尺長,可用刀或鋸子鋸成齊頭,鋸成段木後,堆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架曬,架曬的目的是為了使段木盡快死去,有利於木耳菌絲生產發育,若段木過干,必須經過浸泡,否則,菌種的水份很快就會被段木吸收,對木耳菌絲發育不利。 六、接 種:
接種是木耳成活的關鍵工作,也是直接影響今後產量問題,所以接種這一環非常重要。
接種時間:根據木耳生長的溫度和季節結合看來,最適宜在3—4月之間,這時自然氣溫也上升到15—20度左右,菌絲雖然在5—36度都能生長,但以20—30度最適宜。
接種方法:當前採用兩種方法打眼接種,總之,不管是啄斧或打眼機,窩距每隔2—3寸打一個眼,行距1寸適宜,過深容易積水生蟲,過淺菌種不進去,總之不能過深、過淺,以菌種接上去和樹棒平整為好,但關鍵注意一條,眼的大小要與菌種塊大小配合緊密。菌種塊小顆兩塊一起打進去,菌種塊與眼的大小相似更好,一定要與眼打緊,不易脫掉,千萬不要把菌種放歪斜在菌種眼上,以免失敗。
七、排 場:
接種後,將耳棒整整齊齊地排在地上,每根棒相隔1寸左右,但是必須每隔10天翻一次棒,上面翻下面,下面翻上面,在翻棒的同時,一便灑水一次,以保持耳棒內的溫濕度,翻棒的目的是為了調劑棒內的溫濕度,使菌絲生長速度均勻一致,出耳才整齊。如長期不翻棒,耳棒陰面潮濕,生霉、生蟲危害大,陽面又被太陽直射,乾燥、
脫殼,木質部干濕差異很大,菌絲很難生長,所以不僅是接種了事,翻棒才是關繫到出耳遲早和產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八、墊 棒:
經過兩個月的翻棒管理,若出現有小耳芽時,應及時墊枕頭棒,如不墊頭棒,部分小耳就生長不好,甚至爛掉,墊枕頭棒以後還是同樣隔10天翻棒,千萬不可忽視這一工作。 九、立 架:
按季節來說一般在立夏、小滿前後立架為宜,但也要根據木耳的大小決定,木耳生長只有要有大指拇大的耳片時就可立架,架的高度立1.5尺左右,在立架的同時應割去場內的雜草,以保證場內清潔衛生,空氣流通。
十、水份管理:
木耳生長離不開雨水,但靠天下雨是沒有保證的,必須進行人工噴水,木耳生長需要乾乾濕濕的條件,在睛天氣候乾燥情況下,每天灑水1—2次,每次灑透耳棒,連續6—7天就能促進木耳大量生長,木耳採收後需要停止噴水4—5天,讓菌絲恢復幾天後,再繼續噴水,如久干久淋對木耳生長都不利。
十一、采 收:
木耳成熟後要及時採收,須做到勤采細賣,不然就會爛掉。進行人工噴水的木耳不受時間限制,隨時都可採收,依靠雨天生長的木耳,一般都是在雨後天睛採收。
採收方法:為了不影響產量,最好采大留小,不能大小一起採收,
但特別注意木耳成熟期,該采即采,不能推遲下次雨後采,以免淋爛木耳,在採收的同時,一便撤去雜草,並將耳棒翻個面,讓它接受陽光,地潮均勻,使下次出耳整齊一致。
木耳採收後應及時曬干,曬時小心翻動,以免成卷耳,木耳曬干後,應選去樹皮、雜質、分等保管,及時銷售。

Ⅵ 怎樣養木耳

栽培技術 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與代料栽培等多種,現主要介紹段木栽培。①制種:菌種有鋸木屑菌種與枝條菌種,前者用鋸木屑與麥麩等配製成培養基;後者用直徑1cm的枝條切成1.5cm長,加入蔗糖、米糠等營養成分,裝瓶後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在25~28℃下培養1個月,菌絲即可長滿瓶。②耳木准備:栽培場地選好後就應准備耳木,常用的耳木種類有完斗科和樺木材的樹種,選胸高處直徑10~12cm的耳樹,砍伐後截成1~1.2m長段,截面用新石灰塗刷,然後置於通風向陽處架曬。③接種:接種用的工具應預先用乙醇消毒。先在耳木上;用電鑽以穴距7cm垂直打深1.5cm的穴,如用鋸木屑菌種則應填滿穴,按緊後蓋好預制的樹皮蓋。枝條菌種插入接種孔後用錘敲緊,使之與段木表面平貼、無孔隙。④定植管理:首先應上堆發菌,將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堆內溫度以20~28℃為宜,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在南方3~4星期,北方需要4~5星期,當菌絲已伸延到木質部並產生少量耳芽時,應及時散堆排場。一般採用平鋪式排場,用枕木將耳木的一端或兩端架起,整齊地排列在栽培場上,經過1個月左右即可起架。搭架一般採用「人」字形方法,先埋兩根有杈的木樁,地面留出70cm高,杈日上橫放一根橫木,耳木斜立在橫木兩側。呈「人」字形,相距7cm,角度約45°為宜,晴天或新耳木角度可大些,雨天或隔年耳木角度應小些。起架階段栽培場的溫、濕、光、通氣條件必須調節好,但管理中心是水分問題。起架後最好隔
3d有一場小雨,半月有一場中、大雨,乾旱時應人工噴水,解決乾乾濕濕的問題,保持相對濕度在90%~95%左右。噴水應在早晨和傍晚進行。
病蟲害防治 危害黑木耳的主要雜菌有環紋炭團菌、麻炭團菌、韌草茵、朱紅栓菌、絨毛栓菌等。主要蟲害有偽步行蟲、蛀枝蟲、四斑麗(蟲甲)、薊馬等。可用生石灰(1:100倍液)、退菌特(1:100倍液)、氯化鋅(1:50倍液),防治雜菌污染。另外也可採用除蟲菊、雷公藤等生物農葯防治蟲害。

Ⅶ 木耳怎麼養

首先,由於木耳是一種真菌,我們需要購買菌種。選擇菌絲的時候盡量選擇好的質量的,不要貪圖便宜就買價格低廉的菌絲。菌種質量如何決定了黑木耳的產量。如果品質好的菌種,它的菌絲都是特別白凈的,並且摸起來好像羊毛的質感,滑滑的,能延伸到瓶子底部。長得也比較均勻,長短比較整齊劃一。將它挖一點出來也是一整塊出來。這樣的菌種就是質量比較好的。

在生在環境上,木耳不能生在在太熱的地方,所以要控制環境的溫度,一般野生木耳都長在東北或者日本就是這個原因。廠房要選擇好,架子也要搭建好,並且要進行拌料。料的原材料一般要求是木屑,麥麩、豆餅粉、石膏、白灰,這些攪拌在一起,作為木耳的營養。

對溫度也有要求22~36℃都可以生長,20℃到24℃最適合它的生長,生在的濕度要求較高,濕度要求90%到95%。因為木耳很多時候裡面都是水分,真菌比較適宜在潮濕的地方生長,所以濕度如果不能達標,木耳就容易長不大,所以濕度這方面要嚴格把控。一般要人工進行噴水,早晚噴淋,可以用噴壺進行噴水。一般木耳生產都是在房間或者廠房裡養殖,人工噴水方式最適合。

木耳種植中也需要一些葯品或者說農葯類產品。第一種,需要的是促進真菌也就是木耳生長的葯品。第二種,需要的是消毒類的葯品,因為這種環境也適合一些別的菌群生長,為了防止這些菌群和木耳爭奪營養,所以也需要一些殺菌消毒的產品。第三種,是防止病蟲害的葯品。大家可以理解為,第一種解決讓它好好長,第二種去雜草,第三種就是防止別人竊取果實。那麼具體用什麼葯品呢?第一種用食用菌營養素,菇耳壯。第二種用甲醛,高錳酸鉀等。第三種用多菌靈,石灰水等。以上就是木耳養殖注意的東西,大家可以試試看養殖。

Ⅷ 怎樣種植木耳

1.種植的時間,如果用代料來種植木耳,從接種開始一直到出菇大約要40~50天左右, 生產周期一般都是110~125天左右,比自然生產時間的要縮短55%~65%,將原本的1年長1次季改成了1年長2次,可分春秋2季種植:春季是在3月左右接種,10月左右就開始產孢生長;秋季是在9月左右開始接種,11月左右就開始產孢生長,但是有一點要記住就是注意溫度,在早春的時候溫度比較低,那麼舊可以加溫來調節。木耳的菌絲生長大多數都是21~30℃左右,子產孢生長以20~30℃最適合。
2.培養料的配方,因為地方的不同所以選擇的東西也不同,可以因地適當的選用. 第一:木屑70%、麥皮15%、蔗糖2%、石膏粉2%、尿素0.5%、水 1∶(1~1.5),每千克的原料都要加水110kg,材質比較疏鬆些、能大量吸水的木屑,這樣可以加水120kg,pH值就可以比較自然些。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第二:棉籽殼85%、麥皮20%、石膏粉1%、石灰0.4%,料與水比 例1∶(1.1~1.5)。

第三:稻草65%、米糠30%、石膏粉2%、過磷酸鈣2%,100千克的稻草用水120~170kg。

第四:玉米芯55%、棉籽殼25%、麥皮15%、蔗糖2%、石膏粉2%, 料和水的比例是1∶(1.1~1.3)。 培養料在配製的時候,內含水量一般在55%以內,手可以握成團,把手放開的時候就會鬆散就行;稻草、甘蔗渣要是作為原料的話,那麼內含水量舊應該是用手握成團的時候會從指縫中有水紋,但是不能滴下來的程度就可以。

二、裝袋滅菌和室內發菌
1.裝袋種植的時候袋葯用正規的塑料薄膜袋,規格為: 袋口寬11cm、長55cm,每100千克的原料就要用到1千克的塑料袋。裝袋的時候必須要緊實,再在袋的面上打5個左右的接種穴,穴寬1.4cm、深2.5cm,之後用膠布把穴口貼封。裝袋之後在放入常壓滅菌鍋裡面,在用100℃保持12個小時左右滅菌,之後在冷卻到20℃的時候開始接種,最好選用好的產量也比較高的菌種。
2.接種之後如果在室內發菌的話一般在5天左右,室內的溫度在25℃左右,不要超過30℃舊行。5天以後要將袋子的排放開不要太密,門窗一定要用紗布給遮擋住,這樣是為了防止強光直射,還要注意一下通風,室內的濕度在70%-80%最好。菌袋的培養經過了25天左右天, 菌絲就會在袋內生長成圓形,直徑大約在10cm左右,這時候要在膠布的上面留一小空隙, 可以讓其通風並且增氧,這樣就會加快菌絲快速的生長;35天後把膠布拿掉,室內的溫度要在23℃左右,濕度也要保持85%。

三、出耳培管與採收加工
1.培管。 當袋子上長滿菌絲的時候,在袋子周邊就要增加耳穴,要用0.4 cm的皮帶,在袋面上打出來很多個出耳穴,在穴和穴之間保持6cm,打出來的穴會形成一個「品」字, 也可以用用刀片在袋子的周邊,每隔5cm左右的間距,開成2cm的口子, 這樣舊形成「十」字了。 室內種植木耳,用1粗點的鐵絲拉在架子上,每層都要拉5條就行,距離在20cm,在用「S」形的吊勾掛上,袋子的距離在10cm。 如果是地面種植木耳的話,要將地弄成畦狀,用排袋架子,露在地上立著放,在搭一個簡單能遮陰的草棚,在用塑料薄把木耳膜覆上,這樣及可以保溫還保濕。
2.採收 木耳成熟的時候會有比較明顯的標志:如耳色的顏色變淡、舒展開來的時候會變軟、肉質比較肥厚、耳根的部分會收縮,腹面會產生一些白色的孢子粉,這樣木耳片就是成熟了,就可以收貨了。 要是顏色變深褐,耳片往裡卷,比較有彈性,菌柄的部分比較扁寬,那麼木耳就還是在生長中。 採收之前要少噴水2次,這樣會讓耳片稍微幹些,使表面上的水量就會減少, 這樣在採摘的時候就不容易碎裂了,還會容易晾曬。剩下的耳根,就可以用刀去掉表層上面老化的菌絲,可以讓菌絲再次生長。 採摘後的木耳,要及放在陽光底下曬2天, 不要翻動的太多,而使木耳碎裂或者形成捲曲,如果在陰雨天的時候,就可以用35℃溫度給它烘乾,這樣就能保證質量了。

結束語:上面就是怎樣正確的養殖木耳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還要注意木耳在沒完全徹底長成熟的時候千萬不要吃,因為木耳都是用菌來栽種的,所以沒長成熟的木耳都會帶有一點毒素的。

Ⅸ 木耳如何種植_木耳的種植技術

木耳大家都有吃過,那麼木耳是怎麼 種植 的大家知道嗎?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木耳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木耳的種植技術
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種子實體呈耳狀、葉狀或杯狀、薄、邊緣波浪狀,寬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附著部固著於基質上。色澤黑褐,質地柔軟呈膠質狀,薄而有彈性,濕潤時半透明,乾燥時收縮變為脆硬的角質近似革質。味道鮮美,可素可葷,營養豐富。木耳味甘,性平,具有很多葯用功效。能益氣強身,有活血效能,並可防治缺鐵性貧血等;可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能夠疏通腸胃,潤滑腸道,同時對高血壓患者也有一定幫助。

野生木耳生長於 櫟、 楊、 榕、 槐等120多種 闊葉樹枝上, 叢生,常屋瓦狀 疊生。也可以用闊葉樹類的 椴木和木屑人工栽培; 生長需 散光、 濕潤和 溫暖。

木耳從顏色分有 白木耳和 黑木耳兩種,從 養殖分有 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兩種。市場上銷售的絕大部分是人工培育的, 野生黑木耳珍貴稀少,以 長白山黑木耳最為著名。

黑木耳狀如耳朵,系寄生於枯木上的一種菌類,富含 鐵、 鈣、 磷和 維生素B1等。 木耳是木耳科真菌木耳。 新鮮的木耳呈膠質片狀,半透明,側生在樹木上,耳片直徑5~10厘米,有彈性,腹面平滑下凹,邊緣略上卷,背面凸起,並有極細的絨毛,呈黑褐色或茶褐色。

乾燥後收縮為角質狀,硬而脆性,背面暗 灰色或灰 白色;入水後膨脹,可恢復原狀,柔軟而半透明,表面附有滑潤的粘液。質地柔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素可葷,不但為菜餚大添風采,而且能養血駐顏,祛病延年。現代營養學家盛贊黑木耳為“素中之葷”,其 營養價值可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

鮮木耳含有一種 卟啉的光感物質,人食用後經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 瘙癢、 水腫,嚴重的可致皮膚壞死。 干木耳是經暴曬處理的成品,在暴曬過程中會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干木耳又經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餘卟啉會溶於水,因而水發的干木耳可安全食用;

優質木耳表面黑而光潤,有一面呈灰色,手摸上去感覺乾燥,無顆粒感,嘴嘗無異味。假木耳看上去較厚,分量也較重,手摸時有潮濕或顆粒感,嘴嘗有甜或鹹味(一般用糖或鹽水浸泡過)。
木耳的種植要點
一、作床

選擇水源方便、能灌能排的地方,最好林蔭地,盡量避開沙灘地,南北向或順坡作淺畦床。 畦床長、寬因地制宜,一般寬1.1~1.5米,深20厘米,畦埂(作業道)60~70厘米。畦面先澆一遍透水,然後噴500倍甲基托布津和敵百蟲滅菌殺 蟲,最好在畦面鋪 編織 袋,畦埂覆蓋舊地膜,以免澆水、下雨、揭簾時耳片濺上泥沙。

二、扎袋

菌絲剛長滿袋或即將長到袋底(離袋底1~2厘米)時,用塑料繩將頸圈下部扎緊,後去掉頸圈,把袋口窩回扎死。菌袋中孔明顯的,也可直接把余袋扭半圈塞於接種孔內。

三、割口

用0.1%克霉王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菌袋錶面,然後倒立割口出耳。割口時,菌袋底部(扎口處)留4厘米,頂部留2厘米。用刀片或手術刀割“V”形口,角度為45°~60°,邊長2厘米,深0.5厘米,每袋割3層,每層4~5個,品字形排列,與床面垂直。

四、擺袋

割 完口的袋,首先集中催耳:將菌袋隔畦密排於催耳床內,袋距2~3厘米,事先澆足水,蓋上消毒濕草簾(用克霉王或1000倍甲基托布津浸泡,控凈水分)和塑 料膜(或用小拱棚)催耳7~10天,當黑色原基封住劃口線後,最好原基上分化出鋸齒狀曲線耳芽時,在晨曦和光照中揭開草簾,疏散出耳;菌袋間距10厘米, 每平方米可擺20~25袋。

五、出耳管理(頭茬耳)

(1)原(耳)基形成期(7~10天):即集中催耳期。由劃口到形成珊瑚狀的黑線,期間要保持床面濕度80%~90%,溫度15~25℃,以18~23℃最佳。隔2~3天,在無風早晚時將塑料膜掀起,抖去積存水珠,並輔以短暫通風,只要溫度不超過25℃,無須天天通風。

(2) 子實體分化期(5~7天):即耳芽期。由珊瑚狀原(耳)基長至2~3厘米(杏核大),開始伸出小耳片。管理基本同原基期。分床後,繼續保持床面、草簾濕 潤。溫度不夠,可向草簾噴霧水,使簾子濕潤不滴水,切忌直接向菌袋噴水,因幼嫩的耳芽吸水過多會使細胞膨脹破裂 ,導致感染。床溫低於18℃,加蓋薄膜增溫;床溫超過25℃,加蓋一層草簾遮蔭降溫保濕。待原基長至1~1.5厘米時,適當加大通風量每次1~2小時,間 隔2~3天一次。可在清晨和傍晚捲起草簾兩端,從床側加強通風。草簾厚或連陰天,早晚可揭開草簾通風透光。

(3)子實體生長期(7~10 天):即從開片到子實體成熟期。這期間耳芽生長較快,幾天後便長成不規則波浪形耳片,形成“雞冠”、“菊花”狀耳叢。此期保持床溫15~25℃,濕度 90%~100%。隨著耳片的漸漸長大,應逐漸加大噴水和通風量–大濕度、大通風是黑木耳迅.速長成的關鍵。在水管理上,要遵循“干長菌絲,濕長耳”的 規律,採用“乾乾濕濕”的管理 方法 :

白天畦床內濕度小,傍晚和清晨噴水提濕,便出現干濕交替,利於木耳正常生長。傍晚掀起草簾,噴一次霧水,蓋上草簾;次日晨向草簾再噴一次水。晴天、高溫天多噴,陰天、低溫天少噴;床溫超過26℃,應增加向草簾噴水次數以降溫。

六、采耳

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起皺變薄變軟,色澤轉淡,耳根收縮,或部分耳片腹面出現白色粉狀物(孢子粉)時,要及時採收。晚采影響產量和質量,遇高溫高濕還會導致流耳。

采 耳前1~2天停止噴水,揭掉草簾,讓陽光直射,使耳片稍干,待次日晨露水干後再采。最好選擇在晴天採收,以利曬耳。采時一手拿菌袋,一手指沿耳片邊緣插入 耳根,連基拔出,用剪刀剪去帶培養基的根部,如耳片上有泥沙,要洗凈。後攤於晾曬席(或沙網)上曝曬,2天後可曬干,裝入塑料袋中防潮閉光貯存出售。注意 將拳耳、流耳、爛耳、未開片的木耳單獨裝袋貯存。

木耳的栽培技術
培養條件

黑木耳屬於腐生性中溫型真菌。 菌絲在6~36℃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2~32℃最適宜;15~27℃都可分化出於實體,但以20~24℃最適宜,河南省 盧氏縣就是因為良好的天然環境造就了盧氏黑木耳為其地理保護產品。 菌絲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 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耳木含水量達7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90%~95%。 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強度。為好氣性真菌,pH5~5.6最適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 段木栽培與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種。

椴木栽培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起源於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個食用菌品種,至 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唐朝川北大巴山、 米倉山、龍門山一帶的山民,就採用“原木砍花”法種植黑木耳。這種原始種植方法持續了上千年,清朝中國東北 長白山、河南 伏牛山等也開始種植黑木耳,入冬三九天將落葉樹伐倒,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傳播繁育。靠天收耳,產量極低。1955年,中國科技工作者開始培育黑木耳固體純 菌種,發明了椴木打孔接種法,這種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產量大大提高。但是兩三年完成一個周期,絕對產量仍不高,每根1米長、直徑為10~13厘米的優質木段,3年僅產100~150克黑木耳,還常受自然災害的侵擾而減產。這種方法至今僅僅被林區極其少數耳農延用。

塑料袋地栽

該技術改變了依靠木 材生產木耳的歷史,使黑木耳栽培從林區走向了田間大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木屑、秸桿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裝,每袋裝0.5千克乾料,經過 滅菌、接種、 養菌,擺在田間大地、果園林下出耳。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術極大地擴寬了黑木耳栽培原料與栽培區域,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回歸自然的栽培方式產品實現天然無公害,更利於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生產,發展前景廣闊。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由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發明成功,1994年被列為“ 和“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同年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ZL 94110092。8;ZL 94110204。5),2000年獲得“全國食用菌行業十佳優秀科技成果”,2006年得到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民政部的獎勵和支持。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其“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方式,順應了黑木耳“冷冷熱熱、乾乾濕濕”的生活習性,栽培成功率和產量、質量高,成了黑木耳栽培的主流。

貯藏條件

木耳貯藏適溫為0℃,相對濕 度95%以上為宜。因它是膠質食用菌,質地 柔軟,易發黏成僵塊,需適時通風換氣,以免霉爛。

貯運方式

木耳貯藏 保 鮮的難度較大,即使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條件下,也只能 貯藏2―3周,故不宜久貯,只作周轉運輸性的短期 保鮮運貯。需採用筐、 箱或 塑料袋包裝。現將木耳採摘後曬干,可大幅提高貯藏時間.

《 禮記》已有木耳記載。《 呂氏春秋》提到:“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蘇恭的《唐本草注》記載:“桑、槐、楮、柳、榆,此為五 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

張仲景說:木耳赤色和仰 生的,都不能吃。按《生生編》載:柳蛾補胃,木耳衰精。是說老柳樹上的 蛾,吃了能補胃理氣,而木耳由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所以有衰精冷腎之害。

閱讀全文

與木耳怎麼養殖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火山直播上推廣產品 瀏覽:526
生魚片市場在哪裡 瀏覽:126
老的程序怎麼學 瀏覽:949
貢小美如何選擇私護產品 瀏覽:600
委託代理什麼概念 瀏覽:672
有了美食和技術還需要什麼 瀏覽:518
豐田有什麼技術優點 瀏覽:361
如何選k40數據線 瀏覽:930
男裝推送優惠券怎麼給顧客發信息 瀏覽:553
歐姆龍有哪些大的代理商 瀏覽:740
一個保險代理點一年掙多少錢 瀏覽:263
手游代理為什麼會熱門 瀏覽:526
鄭州市哪個市場倉庫最多聚集 瀏覽:857
貨到了郵政所為什麼還沒有信息 瀏覽:861
為什麼網店的產品都那麼立體 瀏覽:626
禁止風險代理的案子有哪些 瀏覽:73
古董交易平台哪裡有賣 瀏覽:298
閩江職業技術學校學費多少啊 瀏覽:221
老手機來不了信息怎麼辦 瀏覽:309
旅遊產品什麼品牌最好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