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虹口區創新技術開發怎麼樣

虹口區創新技術開發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0-17 13:13:44

⑴ 華人創新集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人創新集團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09月1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半導體分立器件、集成電路、電子產品、自動化儀表、電子元器件、應用軟體的設計、開發、製造(限分支)、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鄺遠平
成立時間:2003-09-16
注冊資本:4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79072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虹口區汶水東路937號1幢406室

⑵ 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對待員工怎樣

思路管理上確實有些問題,還在摸索發展中。哪個公司沒問題呢。加班費1個小時40元,不知道是高還是低,加班打車給報銷,有加班餐。逢年過節都有福利,不管多少,有的私企還沒有呢,思路連清明節還給員工發點東西,去年發的球拍。工資確實偏低,但主要還是自己值多少錢,不是嗎?有的員工一年漲工資漲四五千塊,有的漲幾百,有的不漲。在思路,幾乎沒有勾心鬥角,安安穩穩做自己的工作。

⑶ 上海有哪幾個區,哪個區經濟最發達

上海現在一共有18個區,分別是:黃浦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松江區、金山區、青浦區、南匯區、奉賢區。上海最發達的區是浦東新區,浦東新區的gdp和人均收入在上海常年都是第一。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浦東南面與奉賢區、閔行區兩區接壤,西面與徐匯區、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五區隔黃浦江相望,北與崇明島隔長江相望。全區面積1429.67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萬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2009年5月,原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使得浦東新區成為上海市第一大的行政區。
浦東自開發開放以來,經濟始終年均增長保持兩位數,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90年的60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4001.39億元,佔全市的比重由不足1/10上升到26.9%。浦東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上海國民經濟保持兩位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對上海建設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浦東新區金融機構集聚效應增強,機構門類齊全。引進金融配套服務機構,加快金融信息領域平台建設。新華社金融信息平台、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注冊金融分析師(CFA)協會等相繼在新區建立上海總部或辦公室、代表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積聚了全區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金融城規模初顯。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頒布了「聚焦張江」戰略決策,明確園區以集成電路、軟體、生物醫葯為主導產業,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十多年來,張江快速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形成集成電路、軟體、生物醫葯、文化創意、金融信息服務等產業集群;累計引進包括通用、霍尼韋爾、杜邦等知名企業全球研發中心在內的國內外研發機構140家;集聚了同步輻射光源、超級計算中心等18個政府主導的高效研發平台,承擔國家重大戰略課題216項。園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活躍的創業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創業人才,園區致力於為中國培育具有自主創新核心能力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金橋出口加工區是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規劃土地面積27.38平方公里。金橋已建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現代家電及辦公設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與食品加工為支柱產業的現代科技園區,形成了上海市規模最大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⑷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的工作內容

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核心,以推動技術創新環境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為目標,通過組織實施「育苗造林」工程,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法規建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著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發展,推進企業技術創新;著力發展創新集群,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發展與升級;有效聚集和激活人才、技術、資本三大創新要素資源,增強對創新環境和產業化的支撐能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1、實施「育苗」工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發展。
「育苗」工程就是利用創新基金、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海外科技園等政策工具,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孵化和撫育,扶持科技中小企業成長。
創新基金199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創新基金堅持「支持創新、鼓勵創業」的宗旨,積極探索公共財政科技資金「公開、公平、公正」的管理和運行模式。七年來,創新基金對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資源環境、節能與新能源和高技術服務業等技術領域近8000個項目以無償資助、貸款貼息和資本金投入方式資助53億元,帶動了大約十七倍於中央財政資金的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的投入。經過創新基金的扶持,培育了無錫尚德等1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國內外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為強化創新基金項目管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更加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已初步建成了創新基金網路工作系統、全國創新基金工作體系和社會化協作體系三大工作系統。創新基金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渠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孵化器架起了連接科技與經濟的橋梁,已經成為區域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在推動社會、經濟和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呈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科技企業孵化器具有以下特殊形式:
●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初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為入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的場地和辦公方面的共享設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以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為社會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從1987年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中心誕生以來,至2005年已發展到534家,其中,科技部認定的國家孵化器134家。在孵企業近4萬家,佔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1/3,創造直接就業機會717281個,吸引了近46萬科技人才在各類孵化器中創業,累計畢業企業17135家。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認定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組織部分,是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創新源泉之一,是大學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和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台。到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共50家,入駐企業607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746家,高校師生創辦企業1110家。
●留學人員創業園是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經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國家外專局共同批准認定的公益型科技服務機構。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通過各部門的政策鼓勵與扶植,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開辟的「綠色通道」,引進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目前,經三部一局批准設立的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試點單位共21家。
●國際企業孵化器是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為境外技術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在中國境內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提供服務的專業機構。同時,也是幫助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尋求境外合作夥伴、實現跨國經營與發展,提供全面支持與保障的服務性機構。從1996年開始,科技部先後選定北京、西安、上海、蘇州、武漢、天津、成都、重慶和廣州共9個國家創業服務中心作為國際企業孵化器試點單位。
中國海外科技園是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組織和發動與所在國的政府力量及社會資源,探索建立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赴海外創業與發展的國際化服務平台。科技部已批准設立了七個火炬海外科技園:中國火炬(新加坡)創業中心、中美馬里蘭科技園、中英(劍橋)科技園、中英(曼城)科技園、中俄友誼科技園、中奧(奧地利)科技園、中澳(澳大利亞)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中心)。
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是國家科技計劃體系中高科技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政策性引導和扶持,促進新產品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自 1988年開始啟動以來,重點支持了創新性強、技術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行業共性技術有較大帶動作用,積極研究、制定或採用國際標准、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工作,特別加強對裝備製造業和能夠促進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新產品的支持。
2、開展「造林」工程,推進高新技術由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升級。
「造林」工程就是進一步深化國家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軟體基地的功能,促進產業技術聯盟形成,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發揮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用,組織發展各類產學研創新聯盟組織;推進火炬創新試驗城市(區)的試點工作,探索快速提高城市創新能力的機制和環境。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增強國際競爭力而設立的現代科技工業園區。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到1997年相繼批准建立了53家國家高新區。至2005年,國家高新區擁有各類企業41990家,從業人員521萬人,實現營業總收入34415億元,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GDP)和R&D投入分別佔全國的9%、5%和1/3。
國家高新區創建以來,經歷了以理念創新和環境建設為核心的初創階段;以制度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為核心、培育產業發展為目標的創新建設階段;目前已經進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階段,隨著「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和「創新型園區」等工作的開展,國家高新區將實現新的飛躍。
實踐證明,國家高新區始終高舉創新的旗幟,充分發揮區域內政策、資源、管理等優勢,積極聚集創新資源,探索內涵增長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豐碩、高新技術企業集中、民營科技企業活躍、創新創業氛圍濃厚、金融資源關注並進入的區域,成為集約式社會、經濟發展的典範,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工業園區發展道路,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是利用區域內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集聚優勢,依託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較大、產業鏈較完整、技術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的骨幹企業和相關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而建立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提高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1995年,科技部批准建立了第一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江蘇海門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05年科技部已認定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29家,涵蓋了電子信息等近20個高技術領域或專業,在全國已經形成了軟體、集成電路、通訊設備、生物醫葯等一大批快速發展的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較好地體現了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是引領我國軟體產業化發展的一面旗幟和一支重要力量。1995年科技部開始組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通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科技部已在全國認定了32個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形成了由政府服務、技術保障、中介咨詢、人才培訓以及園區管理等內容組成的支撐服務體系,為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軟體產業化發展之路,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隨著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化和國際化的不斷發展,火炬中心啟動了軟體產業基地軟體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中國軟體歐美出口工程(COSEP)和軟體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等各項具有創新性和有效性的工作。
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是火炬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為依託,以發展高科技產品、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擇優實施的高科技產業化項目,重點支持電子與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及應用、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環境保護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項目。通過實施火炬計劃項目和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引導實施火炬計劃,有力地推進了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造就了聯想、海爾、華為、大唐、四通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著名的品牌和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
科技興貿行動專項是為推進火炬計劃國際化,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保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穩定、快速增長而實施的科技專項工作。從1999年開始的科技興貿行動專項工作主要包括為實施「走出去」戰略而進行的科技興貿環境體系建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認定管理、加強基地內培育自主品牌的「育苗」和國際技術轉移依託服務平台建設、為海外創業園企業服務的平台建設、推進科技興貿政策措施研究、編制《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以及重點出口示範項目等工作。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為加快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發揮中小企業在科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設立的科技中介機構。1992年,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生產力促進中心——山東生產力促進中心,經過十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和各主要行業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網路。到2005年底,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數量達1270家,從業人員1.6萬人,其中科技部認定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128家。
火炬創新試驗城市(區)試點工作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功能性政策試驗,更加有效地培植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中小企業群體,促進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升級,形成更有利於支持開展自主創新的區域或地方環境。首批試驗城市(區)有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深圳市、寧波市、東莞市和無錫市,火炬創新試驗城市(區)工作主要分為准備和啟動階段、重點實施和跟蹤觀察階段、推廣實施和總結評估階段。
3、構築技術創新環境體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通過技術、資本和人才等要素市場建設,推進技術轉移,完善和發展技術市場體系;促進金融創新,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培訓,完善技術創新環境建設與產業化的人才隊伍體系。
技術市場是在落實中共中央「開放技術市場,實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決定的背景下誕生的,經過近20年的發展和實踐,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技術市場的基本運行架構,搭建了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重要平台,技術市場已成為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紐帶。截止到2004年,全國已建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1500多個技術市場管理機構和1200多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各類技術交易服務機構和技術貿易機構共6萬多個,從業人員110多萬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市場管理監督、服務及貿易機構等組成的技術市場體系。今後,技術市場還將更多的擔負起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技術轉移與技術經營。
人才培訓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重要保證。火炬計劃人才培訓工作體系包括建立培訓基地和培訓網路、搭建信息平台等,主要培訓從事創新環境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管理人員,著力培養懂技術、善管理、勇於創新、敢於拼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實業人才。人才培訓目標是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國內和國外相結合、學位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
資本投融資體系建設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火炬中心一直致力於推進火炬計劃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參與火炬計劃和創新基金的實施,構建科技創業投資工作網路,發行高新區建設債券,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建設科技中小企業貸款平台,發起並組織旨在營造有利於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發展環境的社會化解決方案——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工作並擴大運行。

⑸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是什麼

法律分析:2022年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金額:
(一)所得稅率優惠。高新企業享受15%的優惠所得稅率,相當於在原來25%的基礎上降低了40%,結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更是可以節省最高80%的企業所得稅;
(二)可人才引進高企落戶(無名額限制);
(三)低息貸款科技履約貸、擔保基金貸;
(四)取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後可享受各區相應認定補貼:
閔行首次認定新認定25萬元,新遷入20萬元,重新認定5萬元;
松江區首次認定20萬元,新遷入20萬元,重新認定5萬元;
黃浦區首次認定20萬元,再次認定10萬元;
寶山區首次(重新)認定25萬元,新引進20萬元;
金山區首次認定15萬元;
虹口區新認定、新遷入20萬元,再次認定10萬元;
長寧區首次認定20萬元,再次認定10萬元。
申報條件:
(一)企業申請認定時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
(二)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獲得對其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三)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四)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
(五)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下同)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a.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於5%;
b.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c.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60%;
(六)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於60%;
(七)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
(八)企業申請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二十七條 企業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一)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二)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
(三)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
(四)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
(五)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
第二十八條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第二十九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對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中屬於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決定減征或者免徵。自治州、自治縣決定減征或者免徵的,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條 企業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
(一)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
(二)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

⑹ 上海市鼓勵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規定

第一條為了鼓勵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提高本市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以下簡稱吸收與創新,是指依法通過貿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式,從國外取得先進技術並通過掌握其設計理論、工藝流程等技術要素,成功地運用於生產經營,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實現商業化的活動。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本市范圍內的吸收與創新活動。第四條吸收與創新應當遵守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以及我國加入或者簽訂的國際條約、協議。
技術進出口合同對技術保密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吸收與創新所形成的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第五條市人民政府負責吸收與創新工作的組織、協調,做好宏觀調控,限制低水平的重復引進。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經委負責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的吸收與創新規劃;編制、公布本市吸收與創新重點項目指導目錄以下簡稱指導目錄和年度計劃;指導年度計劃項目的實施並組織鑒定和驗收。
本市各有關部門以及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吸收與創新工作。第六條企業是吸收與創新的主體,有權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和市場需求,自主引進先進適用技術,自主確定吸收與創新的內容和方式。
大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吸收與創新基地,承擔國家和本市重大技術裝備或者吸收與創新的項目。
職工應當遵守企業依法建立的技術保密制度。第七條本市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開展吸收與創新的聯合研究、聯合開發,或者聯合建立技術開發機構。
參與吸收與創新項目的各方,應當簽訂合同,約定有關技術權益的歸屬以及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第八條企業可以按照指導目錄以及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申請將本企業的吸收與創新項目列入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
市經委接到申請後,應當組織專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進行評審,在每年第一季度確定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的項目,並書面通知申請單位。第九條本市設立吸收與創新的專項資金,列入市級預算並逐步增加。
吸收與創新的專項資金按照本規定用於吸收與創新項目的低息貸款、貸款貼息和技術開發經費補貼等方面的資助。
吸收與創新的專項資金,由市經委委託的企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創新服務中心負責結算管理。
區、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吸收與創新的需要,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本地區的吸收與創新項目。第十條市各有關部門用於技術進步的其他專項資金,應當確定高於百分之十的比例用於鼓勵吸收與創新,重點支持引進高新技術的產品開發、中試和產業化。第十一條列入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項目的單位,可以申請低息貸款;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可以申請貸款貼息。第十二條下列項目或者技術、產品可以獲得技術開發經費的補貼:
(一)屬於國家技術創新項目或者本市重點支持的吸收與創新項目;
(二)在吸收基礎上創新的、具有市場競爭力或者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
(三)未列入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但符合指導目錄要求,經過市經委組織鑒定,確認其技術上有重大突破並形成一定商業規模的項目。第十三條企業用於吸收與創新的技術開發經費,可以按照實際發生額計入成本。
用於吸收與創新的關鍵設備、測試儀器,單價在規定數額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計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的項目,經市財政、稅務部門審核,可以對設備進行快速折舊,並參照市新產品試產計劃或者中試產品計劃的規定享受相應優惠。第十四條吸收與創新項目屬於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術基礎上創新的成果轉讓取得收益的,按照國家和本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規定,享受優惠。第十五條列入市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的項目,可以向市經委申請優先列入市技術改造項目計劃,獲得資本金注入或者貸款貼息的資助。第十六條吸收與創新的技術或者產品申請國內外專利的,可以分別向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市專利行政管理部門、市經委申請專利申請費、專利維持費、專利代理費的部分資助。
企業引進國外專利技術用於技術開發,屬於國內首次運用的,可以憑專利轉讓或者專利許可合同等有效證明,向市經委申請經費補貼。

閱讀全文

與虹口區創新技術開發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魚片市場在哪裡 瀏覽:126
老的程序怎麼學 瀏覽:949
貢小美如何選擇私護產品 瀏覽:600
委託代理什麼概念 瀏覽:672
有了美食和技術還需要什麼 瀏覽:518
豐田有什麼技術優點 瀏覽:361
如何選k40數據線 瀏覽:930
男裝推送優惠券怎麼給顧客發信息 瀏覽:553
歐姆龍有哪些大的代理商 瀏覽:740
一個保險代理點一年掙多少錢 瀏覽:263
手游代理為什麼會熱門 瀏覽:526
鄭州市哪個市場倉庫最多聚集 瀏覽:857
貨到了郵政所為什麼還沒有信息 瀏覽:861
為什麼網店的產品都那麼立體 瀏覽:626
禁止風險代理的案子有哪些 瀏覽:73
古董交易平台哪裡有賣 瀏覽:298
閩江職業技術學校學費多少啊 瀏覽:221
老手機來不了信息怎麼辦 瀏覽:309
旅遊產品什麼品牌最好 瀏覽:167
代理什麼不要錢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