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適宜技術的常見病
毫針刺:太陽、風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陽、風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額、太陽穴、背部脊柱兩側,可配刮肘窩、腘窩。 毫針刺:太陽、風池、率谷、頭維、外關
按摩:太陽、風池及疼痛部位 毫針刺:天柱、大椎、後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毫針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闕;隔姜灸適用於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樞;上肢部:內關、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毫針刺:關元、中極、合谷、地機、三陰交、次髎
艾灸:關元、中極
刮痧:關元至中極、地機至三陰交、次髎 毫針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絡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好發於關節和腱鞘附近,囊腫表面光滑,質軟,有波動感
圍針刺法:囊腫局部 肘關節外側痠痛,絞毛巾時痠痛加重
阿是穴圍針加灸 毫針刺:昆侖、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燈心草蘸食油點燃:雀啄狀快速灸灼雙耳尖
毫針點刺:少商、關沖放血 1.辨證
(1)傷食:腹脹腹痛,痛則欲瀉,瀉後痛減,大便酸臭,狀如敗卵,或便質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殘渣,噯氣酸腐,苔厚膩,脈滑,指紋紫滯。
(2)陽虛:食後作瀉,時瀉時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黃神疲,久則泄瀉不止,或五更瀉,形寒肢冷,脈沉細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兼惡寒發熱,鼻流清涕,苔白潤,脈浮為風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黃或綠,惡臭或少許粘液,肛門灼熱發紅,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
2.推拿治療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經、內八卦、大腸、小腸、臍、腹、七節骨、龜尾。
(2)操作:
1)患兒坐位或仰卧位:補脾經200次,運內八卦100次,推大腸300次,清小腸200次;
2)患兒仰卧位:以掌逆時針揉臍,逆時針摩腹各200次;
3)患兒俯卧位:按揉龜尾50次,推上七節骨300次。
辨證施治:
(1)傷食瀉: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陰陽30次,推箕門100次,揉板門100次。
(2)陽虛瀉:加補腎經200次,推三關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瀉:加開天門100次,運太陽100次,推坎宮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揉一窩風100次。 1.食積夾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陰陽、三關、八卦、足三里、臍部及臍周圍之腹部。
(3)操作:
1)補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由拇指橈側緣的遠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兒掌心向上,用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分別從患兒腕部及手部的兩側背面托住患兒之手;以兩拇指自患兒腕掌面部橫紋的中點,同時分推至腕橫紋的橈側及尺側100次;
3)推三關600次;
4)運八卦:使患兒掌心向上,以一手指遠端的掌側面作為接觸面,在患兒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稱之為「運八卦」,約300次;
5)分推腹陰陽:患兒仰卧位,以左右兩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別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兩側的腋中線,分推200次;
6)摩揉臍腹: 患兒仰卧位,在患兒的臍部及其周圍用掌摩法,持續數分鍾後,再在臍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較強的溫熱感。
2.食積夾熱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陰陽、三關、六腑、四橫紋、外勞宮、腹陰陽、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兒掌心向上,醫者用指推法,自患兒拇指的近端推向遠端300次;
2)補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對患兒進行治療,接著再用「補脾土」的方法,稱之為「先清後補」,食積夾熱時,常採用「先清後補」的方法;
3)分推腹陰陽100次;
4)推三關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橫紋:四橫紋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掌指關節掌側橫紋處。以推法依次分別在上述部位進行治療,約數分鍾;
7)揉外勞官一般作順時針方向的指100次。 1.毫針刺並艾條溫和灸: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膀胱俞
2.推拿治療:
(1)取穴:腎經、上馬、三關、外勞宮、腎俞、八髎、龜尾、百會、丹田、三陰交
(2)操作:
1)患兒正坐位:補腎經200次,揉二人上馬100次,推三關100次,揉外勞宮100次;
2)患兒俯卧位:以掌擦兩腎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龜尾100次,按揉百會、三陰交各100次;
3)患兒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時針方向掌揉200次。 1.診斷
(1)多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左肩多於右肩。常於肩部受寒後發病。
(2)肩部疼痛,漸進性加重,晝輕夜重,並可向頸、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關節上舉、後伸時疼痛加劇,肩部活動受限,嚴重者不能做穿衣、梳頭、洗臉等動作。
(3)肩部腫脹不明顯,肩關節周圍有廣泛壓痛,日久可見肌肉萎縮。
(4)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部分患者可有骨質疏鬆。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1)取穴:條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關、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對側條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使之出現強烈針感,並囑患者抬舉活動患肩,行針3~5min,常獲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關節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別向極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達明顯的針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針刺得氣後,持續捻轉,力求針感向肩部傳導。諸穴均取患側,每日治療一次。
(2)刮痧治療:頸部(啞門、風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雲門、缺盆)、上肢部(肩貞、外關、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條口)
(3)推拿治療
1.診斷
(1)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變;
(2)頸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頸後伸時加重;
(3)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或一側肩胛骨內上角有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
(4)上肢肌力減弱,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退,腱放射異常;
(5)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或壓頂試驗陽性;
(6)頸X片顯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
(7)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為主的疾患;
(8)症狀、體征與X光片的異常所見在椎節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標准或(2)(6)(8)+其餘一項者可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病變頸椎夾脊穴2~3個,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頸部夾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諸穴盡量使針感向遠心端放射。留針20~30min,中間行針1~2次,每日治療一次。 1.診斷
(1)疼痛好發於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壓痛點;
(3)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
(4)皮膚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5)脊柱姿態的改變;
(6)X線腰椎正側位片提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間盤突出。
其中(1)~(3)項必備,並具備(4)~(7)項的任意1項即可診斷。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依次取腰椎間盤突出節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夾脊穴
依據下肢疼痛感覺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陽經出現疼痛,取環跳、風市、陽陵泉、丘墟、足臨泣;
太陽經出現疼痛,取秩邊、承扶、委中、承山、飛揚、昆侖。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側卧位,夾脊穴直刺1.5~2.0寸, 邊刺邊問患者感覺, 以患者針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脹感為度;秩邊或環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針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脹感為度;承扶直刺2.0~3.0寸,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飛揚直刺1.0~1.5寸,昆侖直刺0.5~1.0寸,諸穴均力求較強針刺得氣感,諸穴均取患側,留針20~30min,中間行針1~2次,每日治療一次。
(2)刮痧治療:腰骶部(命門,患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患肢(環跳、殷門、承扶、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懸鍾、昆侖等)
(3)推拿治療 1.診斷
(1)持續性腰部隱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經常反復急性發作;
(3)查體見腰肌輕度痙攣,但活動受限不明顯,局部有壓痛。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侖
配穴:三焦俞、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針多向透刺),用中強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昆侖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脹感並向小趾擴散。三焦俞、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眼針感為局部酸脹或向臀部放射。留針20~30min。
(2)刮痧治療:腰部(疼痛部位、患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
(3)推拿治療 1.診斷
(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2)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
(3)晨僵<30min;
(4)年齡≥38歲;
(5)膝檢查有骨性肥大;
(6)X線示關節邊緣骨贅。
滿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診斷為膝骨關節炎。
2.治療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內膝眼、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鶴頂、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關節腘窩處置一軟物使膝關節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陽陵泉可向陰陵泉透刺,並使針感向下放射;鶴頂直刺0.8~1.2寸。
內、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溫針灸,內、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針感向下擴散,阿是穴毫針刺入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2min,然後將2cm左右長的艾條置於上述穴位針柄上點燃,至燃盡後取下,更換另一段艾條,每次每穴灸3壯。諸穴均取患側,每日治療一次。 1.診斷
(1)主症: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症: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急性發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症狀。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症以上,或1個主症2個次症,結合病因,誘因,先兆症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語言蹇澀、失語加廉泉、通里、啞門;口角歪斜加地倉、頰車、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環跳直刺3.0~4.0寸,陽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侖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啞門向喉結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腦開竅法」。
(2)推拿治療 1.診斷
(1)起病急驟,病前多有感受風寒史。
(2)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進餐時食物常常停滯於病側齒頰之間,但無昏迷、偏癱等表現。
(4)查體: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病側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1)取穴:陽白、四白、下關、地倉、頰車、風池、合谷、太沖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風池向對側眼球針刺0.8~1.2寸,陽白透魚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關直刺0.8~1.2寸,地倉與頰車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勻捻轉手法,促使針感向上傳導,太沖直刺0.5~0.8寸。
(3)翳風穴艾條溫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三叉神經痛
1.診斷
(1)疼痛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
(2)疼痛劇烈難忍,為單純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內有一個引發點,稱為「扳機點」。說話、咀嚼、刷牙、漱口、洗臉均可誘發。
2.治療方法
(1)取穴:
1)額部痛:頭維、陽白、太陽
2)上頜痛:四白、顴髎、下關、地倉、迎香
3)下頜痛:夾承漿、頰車、下關、翳風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內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頭維向上平刺0.5~0.8寸,太陽直刺0.5~0.8寸,陽白透魚腰平刺0.5~0.8寸,有麻電感傳至眼及前額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關直刺0.8~1.2寸,有麻電感傳至上唇及上齒部為佳,地倉與頰車穴相互透刺1.0~1.5寸,夾承漿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電感傳至下唇及下齒部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勻捻轉手法,促使針感向上傳導,內庭直刺0.5~0.8寸。
⑵ 中醫到底能治哪些病/
在某些疾病上,中醫要比西醫在治療結果上更有優勢,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八類疾病,中醫治療顯優勢,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葯的重視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中醫葯的服務領域日益擴大,報銷比例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來治病和養生。那麼,哪些疾病適宜看中醫?看中醫時,要注意些什麼呢?
8類疾病中醫治療有優勢
臨床實踐證明中醫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上比西醫更有效,尤其對肝炎、腎炎、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胃炎、肺氣腫、貧血、糖尿病及老年期的消化、內分泌、神經、心血管等系統的慢性疾病有相當好的效果。三天三天樂,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與西醫相比,對許多疾病具有獨到見解、獨特治療方法和確切療效。那麼,哪些疾病適宜看中醫呢?武漢市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黃金元認為,中醫葯治八類疾病有優勢。
功能性疾病
許多人自覺身體不適,出現頭暈目眩、乏力、心悸、盜汗、失眠、健忘、肢麻、便秘、腹瀉等症狀,但經西醫化驗、透視、拍片等檢查後未發現器質性病變,這時宜看中醫。
病毒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療沒多大效果,而採用中醫「扶正祛邪」的方法效果明顯。中醫葯在「非典」和「甲流」的防治中發揮的作用,就證實了這一點。
婦科疾病
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妊娠反應、產後無乳、回乳等婦科疾病宜看中醫。對這類疾病,西醫往往採用激素療法,不僅有副作用且容易復發,而中醫治療較安全,可以減少葯物的副作用給孕產婦、嬰兒帶來的危害,採用健脾、固腎、調氣血等方劑,往往能葯到病除。
兒科疾病
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患病時,不僅幼兒無法表述病情,家長也很難准確地陳述病況,而中醫兒科可採用望、聞、問、切的傳統方法,加上現代化的化驗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可准確診斷病情,並對症下葯。對小兒的消化不良、哮喘、遺尿、厭食、貧血等疾病,中醫葯能達到治療和強身的雙重作用。
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復
中醫注重整體觀念,診療時特別注意根據臟腑間的相互關系,綜合分析人體各臟腑的功能平衡,進行辨證論治,對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中風後遺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耳目失聰等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復有較好的效果。
疑難雜症
中醫治療腫瘤是從整體提高人體的綜合抗病能力與機體恢復能力,減少病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存活期,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增強其療效。再如,對陽痿、遺精、神經官能症、面癱、麻痹、脫發、牛皮癬、白癜風等疑難疾病,看中醫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對西葯過敏的人所患的疾病
中葯的起源和發展與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密切相關,所以有葯食同源一說。對西葯有過敏反應的人所患的疾病,用中醫葯治療有明顯優勢。
大病初癒
大病一場後,患者往往會出現乏力、厭食、失眠、消化不良、盜汗、低熱等體虛症狀。此時,採用中醫葯治療,能使患者較快地恢復健康。此外,對精神疾病、皮膚病等疾病的治療,中醫葯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⑶ 中醫特色療法技術都包括什麼
葯物貼敷療法 葯物熏洗療法 葯酒療法 葯茶療法第 葯枕療法 頭針療法 梅花針療法 鉤針療法 眼針療法 腕踝針療法 電針療法 火針療法 耳穴療法 臍部療法 足部按摩療法 手穴療法 葯摩療法 點穴療法 捏脊療法 放血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 刮痧療法 拔罐療法 艾灸療法 醋療法 葯栓療法 臟器療法 蜂毒療法 磁療法 小兒推拿療法 第2掌骨側穴位全息療法 子午流注針法 梳頭療法 含漱療法中醫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葯技術,又稱「中醫葯適宜技術」。現代醫學將「中醫適宜技術」也稱為「中醫傳統療法」、「中醫保健技能」、「中醫特色療法」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為具有「簡、便、效、廉」是中醫傳統特點之一。同時簡便效廉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中醫適宜技術分類】
一、針法類:「針」是指「針刺」,是一種利用各種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體針、頭針、耳針、足針、梅花針、火針、電針、穴位注射、小針刀療法等。傳統醫學對疑難病治療常以針罐齊施、針葯並用、內外同治獲得最佳療效。「針灸療法,重在得氣,得氣方法,提插捻轉,虛實分清,補瀉適宜」。
針法類包含體針療法、放血療法、頭針療法、耳針療法、足針療法、腕踝針療法、梅花針療法、火針療法、電針療法、穴位療法、針刀療法、艾灸療法、火罐療法、刮痧療法等。
二、灸法類:「灸」是指艾灸,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後直接或間接在體表穴位上熏蒸、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葯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驅邪、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預防疾病,而且也能夠延年益壽。「人於無病時常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神闕等穴,亦可保百餘年壽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療法也屬於「手法類」,其中包括頭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蹺療法、整脊療法、捏脊療法、背脊療法、按摩療法、撥筋療法、護腎療法、按揉湧泉穴、小兒推拿療法、點穴療法等。按摩足底的湧泉穴能夠起到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功效。
四、中醫外治療法:也叫外治療法,包括刮痧療法、灌腸療法、火罐療法、竹灌療法、葯摩療法、天灸療法、鹽熨療法、熏洗療法、葯浴療法、香薰療法、火熨療法、芳香療法、外敷療法、膏葯療法、中葯蠟療、敷臍療法、蜂針療法等。
五、中醫內服法;還應該包括方葯應用(老中醫驗案、民間土單驗方應用、古方今用、成葯應用、臨床自擬方應用)等。以及中葯霧化吸入療法、中葯茶飲法、中葯葯酒療法、傳統背脊療法、飲食葯膳、養生保健、中醫護理、膏方療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葯炮製適宜技術;「依法炮製,復方配伍」,是中醫臨床用葯的特點,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和中成葯三種。
炮製是中醫葯的專業制葯術語,其歷史悠久,經過炮製的中草葯降低或消除中葯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提高了中草葯的效果。
⑷ 中醫適宜技術包括哪些項目
中醫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葯技術,又稱「中醫葯適宜技術」。現代醫學認識「中醫適宜技術」也稱為「中醫傳統療法」,「中醫保健技能」,「中醫特色療法」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為具有「簡、便、效、廉」是中醫傳統特點之一。同時簡便效廉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有人說什麼叫中醫「簡便效廉」就是中醫的概念。
⑸ 如何用中醫適宜技術去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
摘要 當高血壓病發展到三期時,病變已累及心、腦、腎等多器官,引發的症狀較多,也較明顯,此時應該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進行治療。如西葯在降壓方面效果好,起效快,可為首選。中葯在改善症狀、防止心腦並發症方面療效較好,可結合兩者之長進行治療。中醫辨證分型處方用葯、對症治療、隨症加減用葯可供選擇的葯物較多,下列葯物既有效改善症狀,又有降壓作用,可隨症加減選用。
⑹ 中醫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中醫學能治內、外、婦、兒、外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室的病證。
中醫學是一個比較立體的學科,並不局限於治療某一個科室或幾個科室的疾病。具體有:
1、內科疾病
如感冒、咳嗽、哮證、喘證、肺癰、肺癆、肺脹、肺痿、心悸、胸痹、不寐、健忘、癲狂、痴呆、厥證、胃痛、嘔吐、痞滿、呃逆、腹痛、泄瀉、痢疾、便秘、脅痛、黃疸、積聚、鼓脹、頭痛、眩暈、中風、水腫、淋證、陽痿、早泄、遺精、郁證、血證、痰飲、消渴、虛勞、肥胖、痹證、腰痛等。
2、婦科疾病
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經行腹瀉、經行頭痛、經行嘔吐、帶下、不孕、崩漏、痛經、經行眩暈、陰挺、乳少、胎位不正等。
3、兒科疾病
急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遺尿、嬰幼兒腹瀉、小兒舞蹈病、流行性腮腺炎、幼兒急疹、麻疹、水痘等。
4、外科疾病
疔瘡、乳癰、腸癰、頸癰、乳癆、乳癖、脫肛、痔瘡、燒傷、凍傷、毒蛇咬傷等。
5、耳鼻喉科疾病
耳鳴、耳聾、風熱乳蛾、喉痹、鼻鼽、鼻淵、膿耳、聤耳等。
6、其他
如口腔科、骨科、牙科以及疑難雜症等。
⑺ 哪些病可以採取中醫治療
中醫可以治療慢性病,很多中老人的慢性病,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活甲亢,以及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應用中醫葯治療都有較好的效果。
中醫還可以治療急性疾病,如急性腹瀉,急性腸炎,急性中暑等。
中醫還可以治療小兒疾病好和婦科疾病,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疑難雜症,都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