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日本熱處理技術有哪些

日本熱處理技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15 19:16:49

❶ 什麼是熱處理常用的熱處理方法有哪些

熱處理是將金屬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質內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材料表面或內部的金相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熱處理工藝方法。
常用的熱處理方法如下:
1.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3.固溶熱處理:將合金加熱至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然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4.時效:合金經固溶熱處理或冷塑性形變後,在室溫放置或稍高於室溫保持時,其性能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
5.固溶處理:使合金中各種相充分溶解,強化固溶體並提高韌性及抗蝕性能,消除應力與軟化,以便繼續加工成型。
6.時效處理:在強化相析出的溫度加熱並保溫,使強化相沉澱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強度。
7.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50CrVA彈簧鋼880℃淬油金相組織
8.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9.鋼的碳氮共滲:碳氮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習慣上碳氮共滲又稱為氰化,目前以中溫氣體碳氮共滲和低溫氣體碳氮共滲(即氣體軟氮化)應用較為廣泛。中溫氣體碳氮共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低溫氣體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離子滲氮在低於一個大氣壓的滲氮氣氛中,利用工件(陰極)和陽極之間的產生的輝光放電進行滲氮的工藝稱為離子滲氮。其特點是:滲氮速度快;組織易控制,氮層脆性小;變形小;易保護,節約能源;污染少。
11.調質處理:一般習慣將淬火加高溫回火相結合的熱處理稱為調質處理。調質處理廣泛應用於各種重要的結構零件,特別是那些在交變負荷下工作的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等。調質處理後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它的機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體組織為優。它的硬度取決於高溫回火溫度並與鋼的回火穩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關,一般在HB200—350之間。
12.釺焊:用釺料將兩種工件粘合在一起的熱處理工藝。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熱處理技術也不斷地發展的越來越先進,給工業企業也帶來了更大的便利,而傳統的熱加工工藝總是需要投入很多的資源和原材才能加工出優質的金屬工件,而且在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浪費現象,原材料利用不充分等等,而如今的離子滲氮爐在進行離子滲氮熱處理加工工藝過程中卻更能節約能源、排放污染物和氣體更少、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是熱處理歷史中又一重要的發明。

❷ 熱處理有那幾種 各有什麼作用

1、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

作用:得到更細的組織,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

2、退火: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作用: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

3、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作用: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然後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4、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作用:用於減小或消除淬火鋼件中的內應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強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韌性。

(2)日本熱處理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熱處理的特點

1、金屬熱處理是機械製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他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2、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3、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

4、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❸ 請問有知道GSN或者LCN是什麼熱處理的簡稱嗎可能是日企通用標准。

這個是日本熱處理術語的簡稱,不是標准。GSN的日語是氣體軟室化,就是氣體軟氮化。LCN是液體氮碳共滲,就是QPQ工藝。日本和德國較早開發無污染鹽浴復合處理法,他們利用有機物與無機物原料配製成了由高氰酸根與碳酸鹽組成的氮化基鹽,該基礎鹽叫TF1,所以日本有時把該工藝簡稱TF1,用以區別有毒的氮碳共滲工藝。後來美國人對其進行了改進,變成了有名的QPQ技術了。

❹ 除了淬火還有什麼熱處理工藝

整體熱處理(Bulk Heat Treatment)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圍觀金相機構從而改變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Annealing)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或者是使前道工序產生的內部應力得以釋放,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以45號鋼為例,退火後的金相為奧氏體,退火後變得太軟,一般45鋼都不做退火處理。專業解釋: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加熱時鐵素體轉變成奧氏體的終了溫度)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正火(Normalization)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以45號正火後金相為奧氏體+珠光體。 專業解釋: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對於亞共析鋼)或Accm(加熱時二次滲碳體溶入奧氏體的終了溫度,對於過共析鋼)以上30℃—50℃,保溫適當時間後,在自由流動的空氣中均勻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為正火. 正火後生成亞共析鋼為F+S,共析鋼為S,過共析鋼為S+Fe3CⅡ正火與完全退火的主要差別在於冷卻速度快些,目的是讓鋼組織正常化,亦稱常化處理。

淬火(Quenching)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溶液、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以45號鋼為例,很少單單淬火,因為它難得到想要的硬度。 專業解釋:將鋼奧氏體化後的鋼件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回火(Tempering)回火是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較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專業解釋: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調質(Quenching-Tempering)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以45號鋼為例,淬火後得到馬氏體,接著回火得到索氏體。這樣,就能使材料得到較高的強度, 又有優良的韌性、塑性、切削性能。

時效處理(Aging Treatment)把某些合金也稱固溶體(在固態條件下,一種組分內溶解了其他組分而形成的單一、均勻的晶態固體金屬,平時用的不銹鋼就是典型的固溶體)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例如,為消除精密量具或模具、零件在長期使用中尺寸、形狀發生變化,就需要進行時效處理。

形變熱處理(Ausforming)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 也相當於熱鍛造。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式鐵匠鋪打鐵。

真空熱處理(Vacuum Heat-Treatment)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零件經真空熱處理後,畸變小,質量高,且工藝本身操作靈活,無公害。因此真空熱處理不僅是某些特殊合金熱處理的必要手段,而且在一般工程用鋼的熱處理中也獲得應用,特別是工具、模具和精密耦件等,經真空熱處理後使用壽命較一般熱處理有較大的提高。

表面熱處理(Thermolizing)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例如,一些軸類、齒輪和承受變向負荷的零件,表面具有較高的抗磨損能力,而內部又需要很好的韌性和強度。就可以可通過表面熱處理,使工件整體的性能要求。

化學熱處理(Thermo-Chemical Treatment)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後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他合金元素的介質(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後,有時還要進行其他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化學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

表面改性技術(surface modified technique)則是採用化學熱處理和物理方法的方法結合。改變材料或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或組織結構以提高機器零件或材料性能的一類熱處理技術。它包括化學熱處理(滲氮、滲碳、滲金屬等);表面塗層(低壓等離子噴塗、低壓電弧噴塗、激光重熔復合等薄膜鍍層、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等)和非金屬塗層技術等。這些用以強化零件或材料表面的技術,賦予零件耐高溫、防腐蝕、耐磨損、抗疲勞、防輻射、導電、導磁等各種新的特性。使原來在高速、高溫、高壓、重載、腐蝕介質環境下工作的零件,提高可靠性和延長使用壽命。最常見得莫過於家裡的不粘鍋。 除了特殊行業,特殊用途的金屬產品(像齒輪、鑄造件、不粘鍋等),多數機械設計和製造都不需要進行額外的熱處理,因為鋼廠已經替代設計方進行過熱處理了,讓機械用金屬原材料處於熱處理過的狀態。機械設計方只需選用就行。

❺ 熱處理技術都有哪些,其主要應用在那些方面

應用在對金屬零部件進行內部結構轉換,有退火,回火,淬火

❻ 金屬熱處理有哪些工藝

金屬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圍觀金相機構從而改變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Annealing):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或者是使前道工序產生的內部應力得以釋放,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以45號鋼為例,退火後的金相為奧氏體,退火後變得太軟,一般45鋼都不做退火處理。專業解釋: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加熱時鐵素體轉變成奧氏體的終了溫度)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沙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正火(Normalization):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以45號正火後金相為奧氏體+珠光體。 專業解釋: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對於亞共析鋼)或Accm(加熱時二次滲碳體溶入奧氏體的終了溫度,對於過共析鋼)以上30℃—50℃,保溫適當時間後,在自由流動的空氣中均勻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為正火. 正火後生成亞共析鋼為F+S,共析鋼為S,過共析鋼為S+Fe3CⅡ正火與完全退火的主要差別在於冷卻速度快些,目的是讓鋼組織正常化,亦稱常化處理。

淬火(Quenching):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溶液、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以45號鋼為例,很少單單淬火,因為它難得到想要的硬度。 專業解釋:將鋼奧氏體化後的鋼件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回火(Tempering):回火是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較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專業解釋: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加熱時珠光體向奧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❼ 熱處理工藝有哪些

熱處理:金屬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冷卻的手段,改變金屬材料內部的組織狀態,從而獲得所需性能的一種熱加工工藝。
常用的方法有:
1、退火:有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溫退火、球化退火、去應力退火、再結晶退火、均勻化退火、去氫退火、擴散退火等等。
2、正火
3、淬火:有單介質淬火、雙介質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等。
4、回火:有低溫回火、中溫回火、高溫回火、穩定化回火、附加回火等等
5、化學熱處理:有滲碳、滲氮、離子氮化、碳氮共滲、滲金屬等等
6、表面熱處理:有火焰加熱、中頻加熱、高頻加熱、超音頻加熱、激光熱處理等等。

❽ - 常見的熱處理工藝有哪些

常見的熱處理工藝有正火,退火,固溶,時效,淬火,回火,退火,滲碳,滲氮,調質,球化,釺焊等:

1. 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 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3. 固溶熱處理:將合金加熱至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然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4. 時效:合金經固溶熱處理或冷塑性形變後,在室溫放置或稍高於室溫保持時,其性能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

5.固溶處理:使合金中各種相充分溶解,強化固溶體並提高韌性及抗蝕性能,消除應力與軟化,以便繼續加工成型。

6. 時效處理:在強化相析出的溫度加熱並保溫,使強化相沉澱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強度。

7. 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8. 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9. 鋼的碳氮共滲:碳氮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習慣上碳氮共滲又稱為氰化,以中溫氣體碳氮共滲和低溫氣體碳氮共滲(即氣體軟氮化)應用較為廣泛。中溫氣體碳氮共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低溫氣體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 調質處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習慣將淬火加高溫回火相結合的熱處理稱為調質處理。調質處理廣泛應用於各種重要的結構零件,特別是那些在交變負荷下工作的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等。調質處理後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它的機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體組織為優。它的硬度取決於高溫回火溫度並與鋼的回火穩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關,一般在HB200―350之間。

11. 釺焊:用釺料將兩種工件加熱融化粘合在一起的熱處理工藝。

❾ 熱處理的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嗎

熱處理工藝方法。

1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2.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3.固溶熱處理:將合金加熱至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然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4.時效:合金經固溶熱處理或冷塑性形變後,在室溫放置或稍高於室溫保持時,其性能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

5.固溶處理:使合金中各種相充分溶解,強化固溶體並提高韌性及抗蝕性能,消除應力與軟化,以便繼續加工成型。

6.時效處理:在強化相析出的溫度加熱並保溫,使強化相沉澱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強度。

7.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50CrVA彈簧鋼880℃淬油金相組織。

8.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9.鋼的碳氮共滲:碳氮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習慣上碳氮共滲又稱為氰化,目前以中溫氣體碳氮共滲和低溫氣體碳氮共滲(即氣體軟氮化)應用較為廣泛。中溫氣體碳氮共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低溫氣體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❿ HQ-T在日本熱處理工藝是什麼

如果是HQT的話,
應該是指「淬火+回火」也就是調質

閱讀全文

與日本熱處理技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產品合格證書怎麼考 瀏覽:346
信息化給人類和企業帶來哪些好處 瀏覽:855
露露核桃露怎麼代理 瀏覽:308
如何獲得發酵產品 瀏覽:814
東興賣越南貨的市場叫什麼 瀏覽:97
新房在哪裡交易比較好 瀏覽:901
電子焊接技術在哪裡學 瀏覽:180
龍崗市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557
如何獲得癌症發病數據 瀏覽:955
現在市場生豬什麼價 瀏覽:503
圖文信息處理技術專業怎麼樣 瀏覽:65
山西素肉技術培訓多少錢 瀏覽:907
蘋果手機微信怎麼逐條回復信息 瀏覽:703
如何靜止電腦程序開機自啟 瀏覽:630
浙江金華交通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 瀏覽:52
我的世界什麼東西都可以交易 瀏覽:916
皇茶什麼加盟代理 瀏覽:366
南寧龍屯農貿市場是哪個開發商的 瀏覽:809
如何查看會展信息 瀏覽:745
華港燃氣公司客戶信息怎麼看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