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步輦圖反映的內容是什麼,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不要發網站啊,要具體的!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B. 簡述閻立本《步輦圖》的藝術特色
閻立本《步輦圖》的藝術特色:
1、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很明顯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等。
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左右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彈琴時的左手伴奏一樣,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
2、從色彩上講,這幅圖的場景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局部場面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位於畫面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
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於接受。因為按照習俗,祿東贊來自吐蕃,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衣服。再者,由於紅色代表正氣,代表恢宏的氣勢,理應當由中原大唐朝獨享,而非喧賓奪主地給吐蕃穿戴上。
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適著紅裝,一者皇上為至尊天子,然而能夠與尊貴相配的顏色只有黃色;二者紅色由皇上穿戴,不免顯得皇帝過於輕浮,不夠穩健睿智。如果在考慮僅由於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著的鍍金裝束成了土黃色,那麼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顏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3、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
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2)步輦圖反映了唐朝的什麼技術擴展閱讀:
《步輦圖》創作背景: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步輦圖》作者簡介: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
《步輦圖》是以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C. 閻立本的(步輦圖)反映的是什麼內容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步輦圖》反映的是什麼內容?它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對比手法
作品賞析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D. 步輦圖體現了什麼文化思想
《步輦圖》反映了唐代初年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公元七世紀,地處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強大興盛,其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是個「驍勇多英略」的領袖。貞觀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唐太宗李世民答應了他的請求,決定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贊干布派相國祿東贊到長安來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則派禮部尚書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進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帶去很多中原地區的文化典籍外,隨行的還有許多各種行業的工匠,對於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間關系融洽,和睦相處。
畫面上描繪了唐太宗在宮內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唐太宗威嚴而平和,坐在「步輦」上。「步輦」是一種座椅,由六個宮女抬著。步輦旁有兩個宮女拿著很大的宮扇,後面還有一個宮女拿著一張傘蓋。 唐太宗在畫面上畫得比較大,顯示了唐代帝王的威儀。
畫面左邊有三個人。第一個是紅衣虯髯的官吏,可能是引見的禮賓官員。第二個穿西藏服裝,就是吐番使者祿東贊,發型和服飾與中原地區不同。最後一名是身穿白袍的內官。這三個人都雙手捧立,姿態非常恭敬。
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贊的干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絹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E.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反映的是什麼內容它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http://ke..com/view/65060.htm
自己看看
F.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著<<步輦圖>>反應的是什麼內容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G. 《步輦圖》描繪的是什麼歷史故事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公元640年,即唐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於當時大唐帝國國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處,因此,當時竟有五個兄弟民族的首領向大唐求親,太宗很是為難。最後,想出一個平等競爭的辦法: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考勝了,就把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 當時出了五道難題,吐蕃使臣祿東贊過關斬將,一路領先,最終取得了勝利。太宗非常高興,心想:松贊干布的使臣這樣機智、聰明,松贊干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備了馬匹、氂牛、食物和飲水,決定隆重迎接;松贊干布親率歡迎隊伍由拉薩出發直奔青海迎接。松贊干布高興地說:「我今天能娶上國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要與上國大唐永遠親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在拉薩修建了城郭和宮室,這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還有許多樹木、果蔬的種籽,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促進了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長安的婦女們也一度風行吐蕃人將臉塗紅的風俗,稱之為「吐蕃妝」。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加強漢藏兩族的聯系、團結,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人們的敬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內至今還保存著他倆的塑像。
H. 步輦圖它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I. 步輦圖反映了唐與吐蕃怎樣的歷史信息
)
《步輦圖》的原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舊題是閻立本所繪。現今傳世的畫作應該是個摹本,因為畫上有小篆題寫的唐人李德裕舊跋,是宋朝人章伯益的手筆。李德裕是個什麼人物呢?晚唐時期,黨爭酷烈,著名的牛李黨爭將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弄得愈加衰敗,李德裕便是李黨的領袖人物。自唐德宗至唐宣宗,歷經八朝。
回到《步輦圖》上,這是一幅著名的歷史故事畫,繪制的是吐蕃贊普在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派丞相祿東贊到長安,進見唐太宗,求婚文成公主的事情。
當時的背景是在中原千里之外的的西藏地區,勇猛的松贊干布兼並了十幾個部落,統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干布派了特使來唐朝求親,與之同來的還有突厥和小國吐谷渾。但唐太宗婉拒了松贊干布的求親,卻嫁了一位公主給吐谷渾。
使者回國告訴松贊干布求婚失敗是由於吐谷渾從中作梗,松贊干布一怒之下滅了吐谷渾。
幾年後,松贊干布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殺到唐朝,威脅唐太宗:「若不許(公主)行,則兵伐唐都;入蒙見允,則漢藏和好,永息烽煙。」。祿東贊帶著五千兩黃金再次求親,唐太宗終於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最終,松贊干布興建了布達拉宮迎娶文成公主。
這一幅《步輦圖》里出現了四類人:一是戴襆頭、穿圓領便服、坐腰輿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身著圓領小袖花番客錦袍的吐蕃使者祿東贊;三是戴襆頭、穿圓領衣、佩帛魚、執笏的贊禮官和譯員;四是梳著三餅平雲發髻的宮女。
畫中唐太宗頭戴折上巾(黑紗襆頭,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身穿柘黃綾袍(這種圓領黃袍衫是唐太宗的常服)、腰系紅鞓帶、腳蹬烏皮六合靴,坐著步輦,由兩個宮女抬著、另外兩個宮女手扶著。步輦的一般名稱為腰輿,簡單的稱「舁床」。行走時,用繩索掛在杠頭,抬高在腰部位置,不上肩膀。上肩膀抬的是晉代的平肩輿。唐太宗穿的這種圓領黃袍衫是常服,正式場合應該穿戴有「十二章紋」的黑色冕服,所謂「萬國衣冠拜冕旒」。
畫面左邊站了三人,中間一人是吐蕃使者。一般來說,畫中的主要人物、顯貴人物會畫得比較大,但此圖例外,也不知什麼緣故。再看畫中,吐蕃使者穿著才過膝的小袖花錦袍。這種錦袍是川蜀織造的「番客錦袍」,每年成都的織錦工人要織造二百件上貢,揚州廣陵也要織造二百五十件。都是唐政府專門為贈予遠來長安的使臣或作為特種禮物而織造的。當時成都、廣陵還織造上貢的「錦半臂」和「打毬衣」,專門供給朝廷。
祿東贊腰間系著帛魚,還綴了一個類似算袋的東西。當時流行在腰間穿戴一種附有火鐮、算袋、礪石等的蹀躞七事,他卻沒穿戴。
畫幅左邊穿紅袍衫的是贊禮官,著白袍衫的是譯員,他們各自手持小笏旁立。贊禮官腰間配著帛魚。譯員就是翻譯官。
至於宮女,梳著常見的平起雲皺發髻,這一種叫做三餅平雲。她們身穿一種朱綠相間、作「十二破」式樣的小袖長裙,上至胸部高處。裙子裡面穿著小口條紋袴,外面披著薄紗做成的帔帛。腳下踩著透空軟錦靴。仔細看宮女穿的條紋褲,是一種五色相間的絲織物。她們手腕上戴著長蛇式的繞腕多匝的金鐲子,沒錯這就是唐詩里經常出現的「金條脫」。
這幾個宮女是尚寢局專門伺候皇上睡覺、抬轎子、拿扇子的,在唐朝屬於五品女官
J.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反映的是什麼內容它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步輦圖》。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真實地紀錄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漢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贊干布聯姻的重要歷史事件。《步輦圖》所展示的畫面,就是描繪唐太宗接見祿東贊的情景。畫的左側,有虯髯執笏者,當是朝中引班的禮官。其後拱手肅立者,是吐善使者祿東贊。最後一人當是朝中的翻譯官。畫的右側,唐太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的抬輦、扶輦,有的持扇,有的打傘,各具姿態。《步輦圖》是一幅工筆重彩畫。作者閻立本(?—673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畫家。唐太宗時任工部尚書,官至右相。他的畫多重大題材,除《步輦圖》外,還有《歷代帝王像》、《職貢圖》、《凌煙閣功臣像》等。閻立本是開一代畫風的劃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