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製抗旱設施方法 有哪些自製抗旱設施和方法
1、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一是田間地面灌水技術。改土渠為防滲渠輸水灌溉,可節水20%左右。在習慣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溝灌溉的地方,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長溝改短溝,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節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二是管灌。即管道輸水灌溉,就是將低壓管道埋設地下或鋪設地面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常用的輸水管多為硬塑管或軟塑管。該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省能耗等優點。與土渠輸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30-50%。三是.微灌技術。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及微管灌等。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於作物根際附近,微灌屬於局部灌溉,只濕潤部分土壤。對部分密播作物適宜。微灌技術的節水效益更顯著。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微灌可以與施肥結合,利用施肥器將可溶性的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養分,增產效果好,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高產高效經濟作物。四是.噴灌技術。是將灌溉水加壓,通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噴灌是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式,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一般能節水50-60%。但噴灌所用管道需要壓力高,設備投資較大,能耗較大,成本較高,多在高效經濟作物或經濟條件好、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用。五是.關鍵時期灌水。在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應選擇作物一生中對水最敏感對產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節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漿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鈴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關鍵時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六是.利用科學的水土保持方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涵水量,減少乾旱的發生頻率。
2、大力提倡節水抗旱栽培技術。一是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據在棕壤土上試驗。小麥秋種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滲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塊塊10 -12倍,較大降水不產生地面徑流,使降水絕大部分蓄於土壤中。據測定,活土層每增加3厘米,每畝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層又可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二是選用抗旱品種。以種省水。不同作物間的耐旱性差異較大,被稱為作物界駱駝的穀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強,在缺水旱作地區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抗旱性也有較大差異。抗旱品種較一般品種根系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貯水性和調水網路,具有受旱後較強的水分補償能力。三是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補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產單位產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機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機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四是防旱保墒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正確運用中耕和鎮壓保蓄土壤水分。五是地面覆蓋保墒。一是薄膜覆蓋。在春播作物上應用可增溫保墒,抗禦春旱,蓋膜麥田比裸地麥田土壤水分高3-5%,小麥增產20%左右。二是秸稈覆蓋。即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鋪蓋在作物或果樹行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
3、增強化學調控抗旱措施。一是保水劑。它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塗層。幼苗醮根,或溝施、穴施,或地面噴灑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產10-15%、地瓜增產30-35%、棉花、花生增產18-21%。二是抗旱劑。抗旱劑應用較廣泛的主要是黃腐酸制劑,屬於抗蒸騰劑,葉面噴灑能有效地控制氣孔的開張度,減少葉面蒸騰,有效地抗禦季節性乾旱和乾熱風的危害。噴灑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葉面噴灑外可用作拌種、浸種、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整齊,促進根系發達,可縮短移栽作物的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2. 季節性乾旱地區如何提高造林效果
寧夏的整體氣候特徵屬於大陸性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氣候異常乾燥,風沙現象嚴重,這樣的氣候因素對林業資源的發展十分不利,特別是土壤含水量稀少,乾旱問題較為嚴重,而水分因素又是植被成長的關鍵因素,因此,乾旱、水量少成為制約寧夏地區播種造林的最大因子。寧夏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經過多年實踐,總結了一些實用性強的方法措施,在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以及播種造林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為丘陵區抗旱造林指明了方向道路,為更多林業的生產經營提供實戰經驗。
1 乾旱的影響
寧夏地處西北高原,且深居內陸地區,氣候條件比較惡劣。一年中6—9月屬於雨季,降雨時間比較集中,但降雨量卻很少,年降水量僅為600mm,冬季比較漫長,夏季乾燥酷熱,持續時間較短,氣候異常乾燥,風沙比較嚴重,氣溫的日差較大,晝夜的溫差最高可達15℃,且日照的時間偏長,太陽的輻射強度又較大,在平均海拔1000m的高原地區,夏季雖然沒有酷暑,但由於日照時間長、降水量稀少,極易造成乾旱的現象。
此外,由於丘陵地區的特殊地勢,即使有少量的降水,地表構造也會造成水源大量流失,土壤中的調蓄水量逐漸減少,地表水儲量又不會增加,導致土壤內部含水量不足,進而帶來地表異常乾旱的問題。因此,在黃土丘陵地帶植播造林,乾旱始終是一個極大的影響因素,要想保證植被類型的極高成活率,實現植樹造林大面積功成,必須注重土壤的抗旱保水,提高土壤含水量,注重造林技術隨著氣候季節因素的不斷變革更新,從而推進植樹造林的有效實現。
2 造林方法及技術措施
2.1造林方法
根據寧夏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多年一線實踐經驗,發現在寧夏地區黃土丘陵地帶進行植樹造林,其方法多種多樣,植苗造林、播種造林、插條造林以及容器苗造林法都是實現丘陵地帶生態綠的極佳方式。
2.1.1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是黃土丘陵地帶造林方法的主要方式。在乾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凍害情況時有發生,且鳥獸為害十分嚴重,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採用植苗法進行造林,能夠確保植被成活率,為種植的苗木提供可靠保證。在植苗過程中,需要注意栽植穴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栽植穴的寬度和深度要比苗木根系的長和寬多10%-20%。苗木在栽種時要盡量扶直,保證苗木根系要能夠充分的舒展開來,並要保證留有適當的深度。此外,闊葉樹種在植苗的過程中,要適度地修剪,根據一定的條件,進行修枝截桿,以保證適應具體的環境條件。
2.1.2播種造林
播種造林中,在一些交通不便利、易於成林成草的地區多採取飛播造林法。在黃土丘陵地區,陰坡造林法更適合丘陵地貌,若要選擇陽坡,則其面積要低於30%方可播種。在進行人工植補造林時,要對地表土況進行修整,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需要催芽處理,對種子的大小、不同之處要有一個充分的把握,以形成一定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進行點播、條播,一般情況下覆土的厚度要相當於種子直徑的2.5倍。要很好地把控樹種類型的季節性播種特徵,雨季宜於種植檸條類,木質殼的種子則宜於秋季播種,這樣的季節性播種有利於催芽。
2.1.3插條造林
插條造林屬於分殖造林的一種,主要在於選擇適宜的穗條,一般情況下,穗條的選擇要依據土壤的含水狀況,插穗條的長度應為30~40cm,並且直徑保持在1cm以上,對於楊柳類等一些易產生不定根的穗條,必須保證能夠深埋,在頂部可見部分要盡量少露。
2.1.4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法的實效性較強,能顯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黃土丘陵地區保證了苗木的順利成活,也就實現了綠化建設的大部分工程,因此,容器苗造林的方法成效特別明顯,是黃土丘陵地區實現綠化工程的重要策略。然而,由於容器苗法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因此而產生的造林成本就會相對提高,該方法適用於小范圍內的植播造林,如果是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則這種方法就顯得不合時宜,所以,在選擇容器苗造林時,技術、資金等因素應成為必要的考慮條件。
2.2技術措施
寧夏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的實踐證明,黃土丘陵區的造林技術性策略選擇應以整地、栽培、覆蓋、樹干保護為主,才能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實現造林綠化全覆蓋。
2.2.1整地
一般而言,整地要早於播種,在決定造林之前的一兩個季節就要開始整地,如計劃秋季進行造林,則夏季就要開始整地;計劃春季造林,則秋季就要開始整地;計劃夏季造林,則春季就要開始整地。整地的時間早於造林時間,才能保證土壤蓄水量,使得雨季時蓄足的水分能夠很好保存,以備旱時之需。
2.2.2栽培
在截桿埋土時,對於那些中小規格的苗木,要在其根莖部位的最上方截取5~10cm,選擇土壤中比較濕潤的部分,進行苗木覆蓋,並將虛浮的土層拍實,待春季苗木發芽時,刨開覆蓋的土層。若要深度栽植,在苗木栽植時就要保證其大半部分能被土層覆蓋,且苗木深入地下的部分要有70-90cm,深挖一定規格的樹坑,保證樹坑的外部較高而內里較低,在冬季來臨之時,在苗木的軀幹部分纏上塑料薄膜,或者粉刷塗白,進行苗干保護。對於一些大苗,要進行深栽,最好是栽到土層30-50cm處,從而保證水分需求和土況。
2.2.3樹盤覆蓋
樹盤覆蓋的方式有覆膜、覆草、液體覆膜。覆草時,注意將覆上的作物秸稈壓實靠牢,防止風沙的侵襲,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經濟林工程建設。按照1:100的比例,將保水劑噴施於樹盤周圍,此法可以稱為液體覆膜。液體薄膜的方法比較易於操作,實用性較強。
2.2.4樹干保護
主要需要注意的環節,就是樹乾的套袋操作,對於一些經濟林苗木,在春季栽植後,選擇合適大小的塑料筒將其樹干套牢,並在塑料筒內裝入濕潤土壤,將其頂部封住,待苗木萌芽後,選擇一個陰雨天起,將塑料袋去掉。秋季埋土要注意埋土的高度,一般在幼苗的可見部分埋上濕潤的土壤即可。生石灰塗干時,要注意配備的比例,並均勻塗抹。
3 結語
本文介紹了寧夏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通過不斷分析、探索、總結、實踐,得到的一些符合當地實際且實用性較強的造林方法及技術措施,在黃土丘陵地區開展抗旱造林,這些策略措施能夠起到強本固體的作用,相信在實踐中反復檢驗,方能持久呈現丘陵地區的那一抹綠。
3. 抗旱的土壤耕作技術有哪些
1.秋翻地.秋翻土壤深度達30cm以上,使土壤充分接納秋、冬季的降水.2.免耕法.①採用免耕播種機播種,可少動土,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雨水利用率.②秸稈粉碎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通透性.③減少機車進地次數,可使施肥量逐年遞減10%.
4. 防旱與抗旱的措施是什麼
對於自然災害能否造成危害,要取決於很多種因素。同樣,對於乾旱,它能否造成災害,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世界范圍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是:(1)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2)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3)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4)研究人工降雨技術和一些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等,同時也可以暫時利用一下那些質量較差的水源,如劣質地下水、海水等。
防治乾旱就要防止水土流失,其具體的措施為:盡可能多地植樹種草;沙地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多用農家肥盡量少用那些無機肥;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含磷的一類化肥盡量不要用,因為當它們隨雨水進入河流時會使水富營養化,從而使一些河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進而會破壞生態平衡。
建國以來,我國相繼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發展排灌事業,抗旱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至1987年底,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台、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在1978年我國雖遭受了特大乾旱,但由於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來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當年的農業生產並沒有受到過大的威脅。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仍比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仍很艱巨。2009年2月3日,一些主要的小麥生產地,如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受旱農田面積達1.43億畝,其中5692萬畝受到嚴重乾旱,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和5610萬畝。這說明了我國在抗乾旱災害能力方面仍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5. 論述乾旱地區造林樹種選擇途徑與方法。
樹種抗旱性的強弱直接關繫到造林的成敗,俗話說:「栽樹有巧,樹種選好。」乾旱地區樹種的選擇要以耐乾旱、需水量小、水分利用率高、壽命長、適宜當地生長為主,要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並考慮長效性和可持續性。
1、首先要進行地區植被類型、群落結構的調查,了解掌握乾旱地區的生物、生態的抗逆性能,通過綜合評價分析,篩選出適合該地區的樹種並開展人工繁育造林試驗,確定抗旱樹種、樹種的優良抗旱種質,應用於該乾旱地區的造林。
2、盡量避免造林樹種結構單一,提高造林成活率,開展抗旱樹種的繁育試驗,總結抗旱樹的種繁育技術,通過快速繁育擴大樹種資源。
3、輔以配套造林技術的實施,確定乾旱地區的樹種配置模式與造林密度,開展抗旱樹種造林配置試驗,制定系統的造林技術,促進生態建設。
4、對已被確定為乾旱地區造林樹種的要廣布樹種開展種源試驗,培育樹種優良抗旱種質,根據不同的造林環境選擇最適種源。此外利用基因原理開展雜交育種,將優良親本整合到雜交後代中,應用於造林。
6. 現在對農業抗旱有什麼科學的方法,不是水澆地,而是靠天吃飯的鹽鹼地,
按照我高中考試的經驗,1選用抗旱品種2加入酸性土壤中和土質3修建引水池4採用噴灌滴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