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螞蚱的養殖技術
如何養好蝗蟲
在我國,食用蝗蟲歷史悠久。人們習慣將蝗蟲洗凈用油炸,撒上鹽、花椒粉等後食用;一些飯店賓館對蝗蟲進行煎炒烹炸,做出「飛蝗騰達」、「陸地飛蝦」等美味佳餚;對蝗蟲還可深加工,製成罐頭食品、脫水干製品、冷凍食品,腌漬食品等各種風味食品。目前,蝗蟲的市場需求在100噸以上,但人工養殖蝗蟲產量不足10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蝗蟲養殖投入小、產出大,一次性購買種卵,可以長久利用。雖然蝗蟲養殖的前景看好,但筆者在這里提醒大家,養殖蝗蟲必須實地調查、學習,聯系好銷路,考慮當地飲食習慣,謹慎投入。筆者養殖「東亞飛蝗」已數年,從中摸索出一套養殖經驗和技術,現介紹給大家:
一、養蝗蟲的前期准備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閑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2米,4月底必須建設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隻成蟲。起初養一萬只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60-9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准備讓幼蝗食用。
二、蝗蟲的管理先准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上或者木板上鋪3-5厘米厚,然後將購來的蝗蟲卵均勻地撒在上面,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經過10-15天的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斤蝗蟲在260-34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喂養外,還可以采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飼喂。
三、養殖蝗蟲的注意事項1、蝗蟲採食時間在早晨9點至下午5點,每天為2-3次。喂養蝗蟲時,要將飼草均勻地撒在棚內。2、陰雨天氣應適當遮蓋養殖棚,因為地面太潮濕,蝗蟲會不採食而死亡。3、飼養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800隻為宜,飼養過密會出現強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脫皮的被早脫皮的蠶食等。4、夏天氣溫高達35℃以上時,就要對養殖棚進行遮蔭,在紗網上或者棚內適當灑些水,供應水分。如果棚內過於乾燥,也會造成蝗蟲死亡。5、如果蝗蟲採食了帶毒的飼草,就會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飼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凈再喂。6、蝗蟲的生命周期為75天,雌蝗產完卵後會正常死亡,雄蝗也會在交配後正常死亡。
四、相關知識蝗蟲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兩代。「夏蝗」從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長為成蝗,並產卵於棚內,完成第一代。在7月15-25日,第二代蝗蟲即「秋蝗」會自然出土,到9月初產卵於地下,然後死去。蟲卵可以自然越冬。待到來年「五一」,幼蝗會自然孵化,破土而出。
養殖蝗蟲,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徵進行選種,以石家莊的氣候特點,養殖「東亞飛蝗」比較適宜,況且此品種現在比較暢銷,適應性較強,適宜在華北等地養殖。
詳細的情況,請參考:http://mzyz.ccc001.com/cgi-bin/index.dll?index3?webid=ccc001&userid=2252095
2. 有沒有養蚱蜢的好方法
場地選擇:應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僻靜的地方,東西走向,棚養。棚寬3~5米,長因養殖多少而定,場地應略高出周圍地面。另也應遠離棉田、果園等經常噴施農葯的地方,以防螞蚱中毒死亡。
種卵孵化:螞蚱卵很小,外殼很薄,在孵化過程中應輕拿輕放,一旦碰破就會影響孵化率。對剛引進的種卵要及時孵化,具體做法是:先在養螞蚱的大棚內找一處陽光最充足的地方,把土耙細耙平,然後把種卵均勻撒在上面,再用細土覆蓋1厘米即可。此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30%之間,如果棚內溫度在28℃~33℃,種卵10~15天即可孵化完畢。若利用土糞發酵的溫度來孵化種卵,效果更佳。
幼蟲管理:剛孵化出來的螞蚱為白色,一天後變為黑褐色,採食量很小,只吃一些較嫩的玉米、高粱、小麥、穀子苗和一些單子葉的嫩草。所以在螞蚱未孵化之前應在棚內種上玉米、小麥、穀子等作物,作為螞蚱的開食飼料,這樣能減少幼螞蚱的死亡率,加快其生長速度。
成蟲管理:只要溫度適宜、飼料充足,螞蚱每5~6天蛻皮一次,每次蛻皮時間為20分鍾左右,共蛻5次皮,所以螞蚱從出殼到成年只需30天左右。其間的管理重點是:螞蚱每蛻一次皮為一齡,三齡以前的螞蚱採食量不大,生存能力差些,所以應精心管理,如遇大雨,應及時用塑料布覆蓋大棚,三齡之後就不怕下雨了。三齡後的螞蚱採食量大增,每天都要供給充足的鮮草讓其吃足吃好加快生長。30天左右螞蚱蛻掉最後一次皮,長出了長長的翅膀,進入成年,先後開始交配產卵。
成蟲產卵:長出翅膀的螞蚱經過10天左右的生長發育,大都開始交配產卵了。雌螞蚱將卵產於土內2~3厘米處,每隻螞蚱每次產卵60~80粒,最多可達100粒。如溫度適宜,15天左右卵即可孵化。產卵後的雌螞蚱大都先後死掉。自然溫度下,螞蚱每年發生兩代,第一代稱夏螞蚱,其產卵於6月底7月初,第二代為秋螞蚱,產卵於8月底9月初。如早春和深秋都用塑料布進行保溫處理,可輕松年養三批,經濟效益比自然溫度養殖提高三分之一。蝗蟲人工養殖技術(一)蝗蟲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從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長為成蝗並產卵,完成第一代;很快,第二代蝗蟲即「秋蝗」會自然出土,到9月初產卵於地下,然後死去,蟲卵可以自然越冬。
我國自古代就有食蝗蟲的記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這種營養豐富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工養殖前景看好。
3. 螞蚱養殖加盟什麼地方能加盟,怎麼聯系
養殖方法
一、養殖蝗蟲種源的選擇和鑒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
⑴咨詢蝗蟲分類專家。
⑵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
⑶咨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戶。
⑷把蝗種寄送給客戶鑒定審查等。
常見的養殖蝗蟲種類有:東亞飛蝗、棉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等。這些品種各有優缺點,要綜合考慮其生長周期、代數、味道、食料、個頭大小以及客戶所需品種等因素,並結合當地的氣候、食料來源等情況選擇養殖品種。
二、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300隻左右的成蟲。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4月底前完工,因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蝗蟲
三、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
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
⑷保持棚內干凈,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四、蝗蟲是災害性昆蟲,它不同於其它的特種養殖業,養殖它一方面可以變害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又增加蝗蟲的種量,形成了潛在危害。必須對它的養殖進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成規模的養殖,按1畝地養殖為標准,在養殖場地四周應建有半米寬的植物染毒隔離帶,周圍要用鐵絲網做圍欄,並配有農葯噴霧器,殺蝗蟲的農葯有很多種,可以用75%馬拉硫鱗乳油,也可以用2.5%敵殺死等菊酯類殺蟲葯進行殺滅。
養殖戶如果不想對蝗蟲進行養殖,要進行最後一次的滅絕措施。養殖戶不想養殖了,應提前做好准備,在每年的春季5月20號之前不能反養殖棚撤掉,待蝗蟲全部出土以後,未成蟲之前,用農葯將其全部殺死,這樣就不會有危害了。養殖戶在秋末之前,決定不在養殖了,必須在9月10號之前,即蝗蟲沒有交配前將其全部出售,或用農葯殺死,不得讓其在養殖棚內產卵,這樣的措施才能保證根除以後的潛在危害,利於養殖蝗蟲產業的健康發展。
4. 蝗蟲(也就是螞蚱)的養殖方法和條件
1、選址
選擇通風、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干凈,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隻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喂養、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4)蚱蜢養殖技術哪裡學擴展閱讀:
飛蝗的習性:
1、孵化
種卵孵化最低溫度為17攝氏度,發育適宜溫度介於26-32攝氏度之間,土壤含水量以 18-22%, 孵化率最高,整個卵塊自開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經過 50-60分鍾,上午八時到下午一時孵化最多。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後之分。
2、蛻皮
飛蝗成長靠蛻皮來完成,當生長到一定長度需要蛻皮時,則停止進食。頭朝下倒懸其體,進行脫皮。(要有附著物)一小時後即可取食。蝗蝻自出卵後5-7天蛻一次皮,壯的蛻皮塊,弱的蛻皮慢,蛻一次皮即為一齡。從孵化到成蟲需蛻五次皮,方能變為成蟲。
3、群居性
一齡蝗蝻常聚集在植株上,二齡蝗蝻喜歡在光裸地上,齡期越大,聚集性越顯著,起初小片,後來一大片,互相擁擠重疊,甚至堆積成幾寸高
4、遷飛
蝗蟲的遷飛不只是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發育的需要,遷飛可以增進食慾,特別是在羽化至產卵前遷飛,能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所以,蝗蟲產卵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人工干擾,令其在棚內飛翔,以便提高產卵的數量和質量。
5. 蚱蜢最佳養殖
蚱蜢也叫蝗蟲養殖技術是一方面,你的考慮是對的,關鍵是銷路,要等回收的話你八成會上當,要自己建立渠道,如果沒有好的渠道,建議養殖大路貨.很多特種養殖都是因為渠道原因而夭折,我朋友就是養殖鴯鶓虧損了. 至於技術,簡單介紹一些,規模化,你要自己好好學習的. 蝗蟲,就是人們常說的螞蚱,它雖然是害蟲,但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投資很少,但回報卻是多年的,養殖成本低,利潤是最高的,可以說投入一分回報一萬.養殖蝗蟲投資不會很大。因為蝗蟲本身繁殖能力強,一個蝗蟲產卵量在50-80粒左右,而且沒有病害。成本低,它的飼料是草,只需要做一個棚,用紗窗把它罩住就行,成長期50天,北方三代,南方可以不停的生長和繁殖. 在我國,食用蝗蟲歷史悠久。人們習慣將蝗蟲洗凈用油炸,撒上鹽、花椒粉等後食用;一些飯店、賓館對蝗蟲進行煎炒烹炸,做出「飛蝗騰達」、「陸地飛蝦」等美味佳餚;對蝗蟲深加工還可製成罐頭食品、脫水干製品、冷凍食品、腌漬食品等各種風味食品。 下面是有關蝗蟲的養殖技術,供參考: 養蝗蟲的前期准備: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閑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厘米~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米~2米,4月底必須建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隻~800隻成蟲,起初養1萬只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50粒~8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准備讓幼蝗食用。 蝗蟲的管理:先准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鋪3厘米~5厘米厚,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經過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公斤蝗蟲在500個~70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齡~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喂養外,還可以采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飼喂。 但是飛蝗的危害最重,尤其是東亞飛蝗,所以平時談論的都是它。別看蝗蟲個頭不大,但蟲多力量大,最大的蝗群可達2500億只,飛行時聲震數里,地動山搖,所過之處片綠皆無。蝗蟲的食性極雜,幾乎綠色植被皆可作為它們的食物,其取食不僅為了獲得營養,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水分。貪婪取食和長途遷飛是蝗蟲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在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缺乏時,它們甚至可以去吃羊背上的毛、房屋頂上的草及有汗味或油味的農具木柄。當沒有東西可吃時,它們便自相殘殺,吃自己的同類。蝗蟲的外殼極硬,撞中疾馳的汽車照樣安然無恙。飽餐之後的蝗蟲可在短短的30分鍾內將食物消化一空,而在食物缺少時又可6天不吃不喝繼續前進。 蝗蟲可利用:蝗蟲雖然害處多,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它是食用昆蟲的主要資源之一。有資料顯示,蝗蟲體內粗蛋白含量高,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以及人體必需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ATP、輔酶Q等。民間早就有把蝗蟲當做美味佳餚的習俗,將其油炸或燒烤,風味獨特。在泰國,「油炸飛蝦」(油炸蝗蟲)的大名無人不知。浪漫的法國人還用蝗蟲生產出了高蛋白食品。蝗蟲還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葯用價值。把夏、秋季捕捉的蝗蟲燙死後曬干入葯,有止咳平喘、定驚止搐、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6. 我想知道更具體的養殖螞蚱技術,比如我想養白條細蝗,去哪裡找苗,還有具體的養殖技術哪裡有得學等謝謝
你可以去到你們當地的農科院去咨詢。
7. 各位大哥大姐誰知道在那可以找到養殖知了和蚱蜢的資料啊。
知了學名蟬,營養豐富,味道或口,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採用人工養殖蟬猴技術簡單、投資極少,見效較快。
蟬卵的採集: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雌蟬多集中在枝葉蔥綠繁茂的楊柳樹和蘋果樹的當年枝條上產卵,又特別喜歡在白柳條上產卵。產卵後的樹枝3天至10天便會自行枯萎,仔細觀察便會看到有顆粒狀的卵粒附著在枯萎的樹枝上。用手採下枯萎的枝條即可做種苗孵化出蟬的小若蟲。一根卵枝內大約有蟬卵50粒至100粒不等。每平方米可埋殖2枝至3枝卵枝。
選擇場地:埋殖卵枝的場地應選擇在楊柳樹林、老蘋果園和白柳條叢生的河灘地帶。土質要求不沙化、不板結,無螞蟻、鼴鼠的,疏鬆濕潤壤土地帶,還可選擇上年出蟬猴較多的地方做埋殖卵枝的場地為宜。
埋植卵枝:可在河邊或潤澤地里採挖白柳條苗,栽在疏鬆的壤土地里,株距為35厘米,行距為90厘米,畝栽2300株。在白柳條兩行之間,摟泡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土3厘米;也可在楊柳樹林里、老蘋果園里,離主樹干2米,開溝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平土踏實即可。
養殖管理:蟬卵埋入地下後,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旱天要給白柳條、楊柳樹或蘋果樹澆水。在澆水的同時還要追施農家肥,以促使繁茂生長,給蟬的幼蟲——幼蟬猴提供足夠的營養源,使幼蟬猴生長發育旺盛,增大個體,提高產量。要嚴防人畜踐踏和螞蟻、鼴鼠等天敵的侵害。
採收與加工:埋殖卵枝2年至3年後,蟬猴便開始逐漸生長發育成熟。採收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如遇透雨,一個個膘肥體壯的暗猴,便於凌晨的4時至5時開始鑽出地面,或在雨過天晴後,蟬猴也會隨時鑽出地面,便很快尋找柳條或桿干往上爬行。2小時至4小時後便會蛻皮,變成蟬(知了)。根據蟬猴的這一點特性,在生年的夏至過後,如無雨乾旱,可人工給養殖場地澆透水,引蟬猴出土。在蟬猴出土前,或在蟬猴成熟期前,可在離地30厘米的樹幹上圍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使蟬猴不能繼續往樹上爬行,以便採收。
一、螞蚱的生物學特性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科共有859種螞蚱,但能入葯供食用的只有兩種,即東南亞飛蝗螞蚱和水稻飛蝗螞蚱。螞蚱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元素。螞蚱雌雄異體,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條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二、螞蚱養殖棚的建造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厘米左右,便於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於產取螞蚱卵,在養殖棚地面上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以備螞蚱食用。建造面積要按螞蚱的多少來確定,每1萬只螞蚱約需15平方米,用角鐵、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拉鎖,以防止螞蚱跑出和人進出棚之用。棚高以1.5米~2米為宜,為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
三、螞蚱的飼養管理螞蚱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相對濕度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於14℃或高於40℃時,螞蚱會逐漸停食死亡。在氣溫達到28℃~30℃時,螞蚱卵開始孵化,先准備無毒土壤和鋸末粉按1∶2攪拌,含水量為20%~30%,鋪3厘米~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然後將螞蚱卵布於土上,蓋上約1厘米厚的混合土。最後,器皿上再罩上一層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蚱後,用軟毛刷將其刷到棚內的食物上,一般10天~15天孵化出小螞蚱。剛出土的小螞蚱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葉植物,但食量很小。1齡~3齡的螞蚱應注意防雨,螞蚱從出土到成蟲約需27天~35天,這期間每5天~7天蛻1次皮,共蛻5次;5齡以後的螞蚱逐漸開始交配產卵,每隻螞蚱約產卵70粒~100粒。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螞蚱有喜歡群居和遷飛性,所以螞蚱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干擾,令其遷飛,以便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螞蚱學名蝗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 養殖特點 1.投資2000千元即可生產,回報穩定。 2.佔地只需要40平方米即可,佔用勞動力少,婦女老人均可養。養殖一畝蝗蟲收入 萬元。 3.飼料來源廣,只要單子葉食物均可做飼料。 4.回收有保障可以簽訂回收合同。 效益分析 1、購種只一次,可多年繁殖,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從不變異。 2、飼料來源廣,蝗蟲喜食蘆葦、茅草、狼尾草、線連草、盤草以及玉米、小麥、高梁、穀子等,可以不用投資,飼養一萬至五萬只,每人每天用兩個小時即可完成飼養與管理全過程。 3、蝗蟲的生命力極強,從來沒有得病的現象。用自然條件養殖蝗蟲,北方一年產夏秋兩代,南方可常年飼養,周期短,見效快,繁殖率高,每隻蝗蟲一次產卵六十至一百二十粒。 4、養殖一萬只東亞飛蝗成蟲可達36—40斤。按我們最低的回收價格8元/斤計算,夏蝗的計算公式為:1萬只×36斤×8元=288元,如夏蝗留4000隻雌蝗產卵,每隻最低產卵60個,成活率90%,到下半年秋蝗就是4000隻×60粒×90%=21.6萬只,金額為21.6萬只×36斤×8元=6220元。飼養第一年毛收入為6220+288=6508元,以後年份視蝗蟲產卵的多少,收入成倍增長。 食用的方法和葯用價值 蝗蟲含有豐富的被譽為人體生命的第六要素的甲殼素,甲殼素能使體內毒素得以排除,達到排毒養顏的功效。(日本將甲殼素作為污水處理的一種制劑)。蝗蟲蛋白質含量高達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並含18種氨基酸、多種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E維生素和磷、鈣、鐵、鋅、錳等元素,是理想的高營養保健食品,還可以作為魚粉、骨粉的替代品,是優質昆蟲飼料。可鮮用或干用。蝗蟲還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 具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外用可治療中耳炎。霜打過的螞蚱治菌痢、腸炎等。能入葯供食用的蝗蟲有東亞飛蝗。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哮喘、氣管炎和心腦血管疾病。蝗蟲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比畜、禽類更合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也低,生產全程不用化學葯物、添加劑等,是二十一世紀最流行食品,也將成為最有潛力的綠色食品。
8. 螞蚱養殖,怎麼養
螞蚱,也就是蝗蟲。
它的生物學特性與價值: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科共有859種螞蚱,能入葯供食用的主要有兩種,即東亞飛蝗和中華稻蝗螞蚱,這兩種螞蚱營養豐富,肉質松軟、鮮嫩,味美如蝦,據《飛蝗之研究》和《飛蝗的飼料價值》等書介紹,螞蚱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微量元素,螞蚱不但是美味佳餚,而且還是治病良葯,有暖胃肋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螞蚱單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痧脹、鸕鶿瘟,凍瘡,氣管炎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等。可以十隻煎湯服,或炒存性研末服,五隻/次,凍瘡炒存性研末調香油塗患處。
一、養蝗蟲的前期准備: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閑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厘米~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米~2米,4月底必須建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隻~800隻成蟲,起初養1萬只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60粒~9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准備讓幼蝗食用。
二、蝗蟲的管理:先准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鋪3厘米~5厘米厚,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經過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公斤蝗蟲在500個~70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齡~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喂養外,還可以采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料草飼喂。
三、養殖蝗蟲的注意事項:
1.蝗蟲採食時間在早晨9點至下午5點,每天為2次~3次。喂養蝗蟲時,要將飼草均勻地撒在棚內。2.陰雨天氣應當遮蓋養殖棚,因為地面太潮濕,蝗蟲會不採食而死亡。3.飼養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隻~800隻為宜,飼養過密會出現強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脫皮的被蠶食等情況。4.夏天氣溫高達35℃以上時,就要對養殖棚進行遮蔭,在紗網上或者棚內適當灑些水供應水分,如果棚內過於乾燥也會造成蝗蟲死亡。5.如果蝗蟲採食了帶毒的飼草,就會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飼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凈再喂。6蝗蟲的生命周期為75天,雌蝗產完卵後會正常死亡,雄蝗也會在交配後正常死亡。
四、相關知識:蝗蟲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從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長為成蝗,並產卵於棚內,完成第一代;在7月15日~25日,第二代蝗蟲即「秋蝗」會自然出土,到9月初產卵於地下,然後死去蟲卵可以自然越冬。待到來年「五一」,幼蝗會隨著氣溫變暖自然孵化,破土而出。
9. 求養殖蚱蜢的詳細攻略
其實也挺簡單的 蝗蟲養殖適於任何家庭養殖,婦孺皆宜,規模可大可小,佔地50平米即可起步生產,每天喂一次,人人都可以做,提供光碟和技術資料,好學易懂,沒有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當地任何一個水產批發商都大量收購,各大飯店需求旺盛。 建棚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先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消滅干凈,用捕捉、誘殺、開火燙等方法,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破壞蝗卵和捕食蝗蟲,所以在棚內絕不允許這些動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單葉子作物,准備幼蝗食用。 蝗蟲棚的建造及用料養蝗蟲建棚一般經濟用料為木棍、紗布、竹竿、竹片等。也可以利用廢舊的蔬菜大棚、閑置的房屋等,建議建造拱形棚,其抗風能力強,結構簡易,建棚規模可因地制宜,棚長一般不超過15米,寬不超過6米,高2米,以便投喂飼草、清棚、捕捉蝗蟲等。建造時,間隔1米用2根3米竹片做成拱形依次延伸,用木棍、竹竿等材料將其連在一起形成框架,用冷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安上拉鎖,這個裝置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喂養、管理。 養殖蝗蟲僅需35天的飼養過程即可為成蟲,50天左右肥壯後即可銷售,建一個200平方米的網棚,能養20萬只蝗蟲(400kg左右),其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成本低廉,飼料是牧草為主,東亞飛蝗的採食范圍很廣,就像餵羊一樣,它喜食:蘆葦、茅草、狼尾草、線連草,盤草等;禾本科:玉米、小麥、高梁、穀子等,種1畝飼草可解決所有的飼料來源,周期短、效益高,並且只需一次購種,終生受益,自繁自育數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復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10. 螞蚱養殖技術哪裡找
山東沾化東亞飛蝗養殖場是一家以螞蚱養殖,技術推廣,產品回收,加工銷售和開發為一體的新興企業。經過長期實踐研究,已掌握一套高孵化和高產養殖的技術。公司現以「技術推廣+農戶協同養殖」的經營模式發展。依借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我公司可以四季種植飼草,全年養殖蝗蟲。所生產的活體蝗蟲、速凍蝗蟲、蝗蟲干質優價廉深受廣大用戶的青睞。
本公司位於山東省沾化縣富國鎮豐民四村,有著有利得自然氣候及資源,本公司自2007年成立,集螞蚱養殖、繁育、推廣、技術培訓、產品開發銷售為一體的經濟實體,我公司自建立以來產品暢銷全國各省市,變害為寶,已熟練掌握了蝗蟲從蝗卵的發育、孵化管理,蝗蟲各齡的形態變化,蝗蟲產卵前後的管理及蝗卵的越冬管理,將養殖蝗蟲轉化為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項目,並建立了自己的專業服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