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螞蚱的養殖技術
如何養好蝗蟲
在我國,食用蝗蟲歷史悠久。人們習慣將蝗蟲洗凈用油炸,撒上鹽、花椒粉等後食用;一些飯店賓館對蝗蟲進行煎炒烹炸,做出「飛蝗騰達」、「陸地飛蝦」等美味佳餚;對蝗蟲還可深加工,製成罐頭食品、脫水干製品、冷凍食品,腌漬食品等各種風味食品。目前,蝗蟲的市場需求在100噸以上,但人工養殖蝗蟲產量不足10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蝗蟲養殖投入小、產出大,一次性購買種卵,可以長久利用。雖然蝗蟲養殖的前景看好,但筆者在這里提醒大家,養殖蝗蟲必須實地調查、學習,聯系好銷路,考慮當地飲食習慣,謹慎投入。筆者養殖「東亞飛蝗」已數年,從中摸索出一套養殖經驗和技術,現介紹給大家:
一、養蝗蟲的前期准備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閑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2米,4月底必須建設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隻成蟲。起初養一萬只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60-9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准備讓幼蝗食用。
二、蝗蟲的管理先准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上或者木板上鋪3-5厘米厚,然後將購來的蝗蟲卵均勻地撒在上面,卵上再蓋約1厘米厚的土。經過10-15天的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斤蝗蟲在260-34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喂養外,還可以采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飼喂。
三、養殖蝗蟲的注意事項1、蝗蟲採食時間在早晨9點至下午5點,每天為2-3次。喂養蝗蟲時,要將飼草均勻地撒在棚內。2、陰雨天氣應適當遮蓋養殖棚,因為地面太潮濕,蝗蟲會不採食而死亡。3、飼養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0-800隻為宜,飼養過密會出現強食弱、大食小或者正在脫皮的被早脫皮的蠶食等。4、夏天氣溫高達35℃以上時,就要對養殖棚進行遮蔭,在紗網上或者棚內適當灑些水,供應水分。如果棚內過於乾燥,也會造成蝗蟲死亡。5、如果蝗蟲採食了帶毒的飼草,就會立即死亡。所以如果不知飼草是否有毒,最好先洗凈再喂。6、蝗蟲的生命周期為75天,雌蝗產完卵後會正常死亡,雄蝗也會在交配後正常死亡。
四、相關知識蝗蟲一年中分「夏蝗」和「秋蝗」兩代。「夏蝗」從5月初出生到7月初左右長為成蝗,並產卵於棚內,完成第一代。在7月15-25日,第二代蝗蟲即「秋蝗」會自然出土,到9月初產卵於地下,然後死去。蟲卵可以自然越冬。待到來年「五一」,幼蝗會自然孵化,破土而出。
養殖蝗蟲,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徵進行選種,以石家莊的氣候特點,養殖「東亞飛蝗」比較適宜,況且此品種現在比較暢銷,適應性較強,適宜在華北等地養殖。
詳細的情況,請參考:http://mzyz.ccc001.com/cgi-bin/index.dll?index3?webid=ccc001&userid=2252095
『貳』 我想知道更具體的養殖螞蚱技術,比如我想養白條細蝗,去哪裡找苗,還有具體的養殖技術哪裡有得學等謝謝
你可以去到你們當地的農科院去咨詢。
『叄』 蝗蟲(也就是螞蚱)的養殖方法和條件
1、選址
選擇通風、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干凈,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隻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喂養、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3)去哪裡學螞蚱技術擴展閱讀:
飛蝗的習性:
1、孵化
種卵孵化最低溫度為17攝氏度,發育適宜溫度介於26-32攝氏度之間,土壤含水量以 18-22%, 孵化率最高,整個卵塊自開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經過 50-60分鍾,上午八時到下午一時孵化最多。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後之分。
2、蛻皮
飛蝗成長靠蛻皮來完成,當生長到一定長度需要蛻皮時,則停止進食。頭朝下倒懸其體,進行脫皮。(要有附著物)一小時後即可取食。蝗蝻自出卵後5-7天蛻一次皮,壯的蛻皮塊,弱的蛻皮慢,蛻一次皮即為一齡。從孵化到成蟲需蛻五次皮,方能變為成蟲。
3、群居性
一齡蝗蝻常聚集在植株上,二齡蝗蝻喜歡在光裸地上,齡期越大,聚集性越顯著,起初小片,後來一大片,互相擁擠重疊,甚至堆積成幾寸高
4、遷飛
蝗蟲的遷飛不只是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發育的需要,遷飛可以增進食慾,特別是在羽化至產卵前遷飛,能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所以,蝗蟲產卵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人工干擾,令其在棚內飛翔,以便提高產卵的數量和質量。
『肆』 螞蚱如何養殖-螞蚱的養殖技術
螞蚱如何養殖-螞蚱的養殖技術
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總科。下面,我為大家分享螞蚱的養殖技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螞蚱養殖棚的建造
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厘米左右,便於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於產取螞蚌卵,在養殖棚地面上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以備螞蚌食用。
建造面積要按螞蚌的多少來確定,每1萬只螞蚌約需15平方米,用角鐵、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拉鎖,以防止螞蚌跑出和人進出棚之用。
棚高以1.5米一2米為宜,為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
螞蚱的飼養管理
螞蚱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相對濕度為85 % -92 %,土壤含水量15%一18%。低於14℃或高於40℃時,螞蚌會逐漸停食死亡。在氣溫達到28℃-30℃時,螞蚌卵開始孵化,先准備無毒土壤和鋸末粉按1: 2攪拌,含水量為20%-30%,鋪3厘米一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然後將螞蚌卵布於土上,蓋上約1厘米厚的混合土。
最後,器皿上再罩上一層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蚌後,用軟毛刷將其刷到棚內的食物上,一般10天一15天孵化出小螞蚌。剛出土的小螞蚌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葉植物,但食量很小。
1齡- 3齡的螞蚌應注意防雨,螞蚌從出土到成蟲約需27天一35天,這期間每5天一7天蛻1次皮,共蛻5次;5齡以後的螞蚌逐漸開始交配產卵,每隻螞蚌約產卵70粒一100粒。
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螞蚌有喜歡群居和遷飛性,所以螞蚌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干擾,令其遷飛,以便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螞蚱又名蝗蟲,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葯,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集食用、葯用、滋補於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蚌干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
螞蚱含豐富的甲殼素,營養專家研究認為:甲殼素被譽為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之後的人體第六大生命要素,甲殼素可升高體液的PH值,改善體內酸性環境,可清除人體自由基,抑制過氧化物對人體組織細胞的損害,活化細胞,延緩衰老,能使體內毒素得以排除,達到排毒養顏的功效(日本將甲殼素作為污水處理的一種制劑)。因此,甲殼素被營養專家推薦為21世紀人類的最後珍寶。
螞蚱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5.25%,其主要取食禾本科的青草,不吃其它飼料,據報導,有些肥胖和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趨於食用昆蟲,意欲達到減肥祛病之目的,據有關專家研究是未來人類較理想的太空食品,是現代社會減肥、健美的理想食品。
活蟲處理:採集→飢餓排糞(2~3小時)→開水燙(2分鍾左右,螞蚱由綠黃色變成棕色後,便撈出進行晾曬,並摘去翅膀、刺腳)→炸烤或冰箱速凍。
;『伍』 編螞蚱即蝗蟲的材料叫什麼植物哪裡可以學到
植物應該是棕櫚樹葉,廣東、閩南一帶均有大量分布。
人們在街頭巷尾看到的螞蚱、小鳥、蝴蝶編織,一般是用尚未展開的棕櫚嫩葉為原料編織的,稱為「棕編工藝」——它起始於三國時代,至今已有著1700多年歷史(待考證),被我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支奇葩。
棕編工藝完全是用棕櫚樹的樹葉,破成細絲,經過穿插、折拉、編扣、打結等方法進行造型,憑著靈巧的雙手和豐富的想像,能編織出鳥、蟲、蝦、青蛙、老鼠等飛禽走獸、昆蟲,意匠清新,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藝人們通常把他們插在草把上在本市街頭巷尾遊走,現編現賣,深受孩子們的青睞。
然而遺憾的是,像許多民間傳統技藝一樣,棕編工藝也面臨著後繼無人、難以傳承的困局,我曾在深圳南山區白石洲第一次看到這項技藝,然而編織者卻是個流浪漢——並無看不起這位從藝者的意思,只是覺得他有這項技藝卻無法養活自己……想學它的人,大多隻是興之所至,想靠它真錢謀生卻是千難萬難了。
『陸』 哪裡有養殖螞蚱的該怎樣養殖啊
山東泰安有養殖蝗蟲的
『柒』 螞蚱養殖技術哪裡找
山東沾化東亞飛蝗養殖場是一家以螞蚱養殖,技術推廣,產品回收,加工銷售和開發為一體的新興企業。經過長期實踐研究,已掌握一套高孵化和高產養殖的技術。公司現以「技術推廣+農戶協同養殖」的經營模式發展。依借昆明四季如春的氣候,我公司可以四季種植飼草,全年養殖蝗蟲。所生產的活體蝗蟲、速凍蝗蟲、蝗蟲干質優價廉深受廣大用戶的青睞。
本公司位於山東省沾化縣富國鎮豐民四村,有著有利得自然氣候及資源,本公司自2007年成立,集螞蚱養殖、繁育、推廣、技術培訓、產品開發銷售為一體的經濟實體,我公司自建立以來產品暢銷全國各省市,變害為寶,已熟練掌握了蝗蟲從蝗卵的發育、孵化管理,蝗蟲各齡的形態變化,蝗蟲產卵前後的管理及蝗卵的越冬管理,將養殖蝗蟲轉化為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項目,並建立了自己的專業服務網路。
『捌』 螞蚱養殖技術
一、螞蚱的價值
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共有859種螞蚱,能入葯供食用的只有東亞飛蝗螞蚱和水稻飛蝗螞蚱。這兩種螞蚱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螞蚱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磷、鈣、鐵、鋅、錳等元素。螞蚱還是治病良葯,《本草綱目》記載,螞蚱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哮喘、氣管炎和心腦血管疾病。螞蚱雌雄異體,卵生,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二、養殖棚建造
螞蚱有飛翔習性,必須採用棚養。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處,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厘米以便排水。土壤最好採用不易結塊的沙壤土便於拾取螞蚱卵。在養殖棚內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供螞蚱食用。每1萬只螞蚱需15平方米的面積。可利用院內外空閑場地,用角鐵或木棍、竹竿、竹片等建造棚的支架,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1個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安設拉鎖,以防止螞蚱逃逸。棚高1.5米~2米,棚外可罩塑料膜防雨保溫。須在4月底前完成建棚。
三、養殖管理
螞蚱的起點發育溫度為15℃,最高發育溫度40℃,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空氣相對濕度為85%~92%,土壤含水分15%~18%。低於14℃或高於40℃,螞蚱就停食、死亡。氣溫28℃~30℃時,螞蚱卵孵化。先准備無毒土壤與鋸末按1:2拌勻,含水量為20%~30%。鋪3~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將螞蚱卵均布於土上,蓋1厘米厚的混合土。器皿罩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蚱後,用軟毛刷將其撥到棚內的食物上。10~15天孵化完畢。小螞蚱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子葉植物,食量很小。1~3齡的螞蚱應注意防雨。27~35日齡長為成蟲。這期間每5~7天蛻1次皮,共蛻5次。每隻螞蚱產卵70~100粒。螞蚱有喜群居和遷飛的習性,群居和遷飛是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所以螞蚱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人工干擾,令其在棚內遷飛,以便提高產卵的數量和質量。產下的卵在上凍前應加蓋麥糠、雜草等保溫、保濕。成年螞蚱如果不做種用要及時出售。初養戶可從養殖場(戶)購進種用螞蚱或卵。螞蚱屬特種養殖,如沒有定單和可靠銷路,養殖須慎重。
『玖』 各位大哥大姐誰知道在那可以找到養殖知了和蚱蜢的資料啊。
知了學名蟬,營養豐富,味道或口,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採用人工養殖蟬猴技術簡單、投資極少,見效較快。
蟬卵的採集: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雌蟬多集中在枝葉蔥綠繁茂的楊柳樹和蘋果樹的當年枝條上產卵,又特別喜歡在白柳條上產卵。產卵後的樹枝3天至10天便會自行枯萎,仔細觀察便會看到有顆粒狀的卵粒附著在枯萎的樹枝上。用手採下枯萎的枝條即可做種苗孵化出蟬的小若蟲。一根卵枝內大約有蟬卵50粒至100粒不等。每平方米可埋殖2枝至3枝卵枝。
選擇場地:埋殖卵枝的場地應選擇在楊柳樹林、老蘋果園和白柳條叢生的河灘地帶。土質要求不沙化、不板結,無螞蟻、鼴鼠的,疏鬆濕潤壤土地帶,還可選擇上年出蟬猴較多的地方做埋殖卵枝的場地為宜。
埋植卵枝:可在河邊或潤澤地里採挖白柳條苗,栽在疏鬆的壤土地里,株距為35厘米,行距為90厘米,畝栽2300株。在白柳條兩行之間,摟泡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土3厘米;也可在楊柳樹林里、老蘋果園里,離主樹干2米,開溝3厘米深,埋入卵枝,覆平土踏實即可。
養殖管理:蟬卵埋入地下後,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旱天要給白柳條、楊柳樹或蘋果樹澆水。在澆水的同時還要追施農家肥,以促使繁茂生長,給蟬的幼蟲——幼蟬猴提供足夠的營養源,使幼蟬猴生長發育旺盛,增大個體,提高產量。要嚴防人畜踐踏和螞蟻、鼴鼠等天敵的侵害。
採收與加工:埋殖卵枝2年至3年後,蟬猴便開始逐漸生長發育成熟。採收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如遇透雨,一個個膘肥體壯的暗猴,便於凌晨的4時至5時開始鑽出地面,或在雨過天晴後,蟬猴也會隨時鑽出地面,便很快尋找柳條或桿干往上爬行。2小時至4小時後便會蛻皮,變成蟬(知了)。根據蟬猴的這一點特性,在生年的夏至過後,如無雨乾旱,可人工給養殖場地澆透水,引蟬猴出土。在蟬猴出土前,或在蟬猴成熟期前,可在離地30厘米的樹幹上圍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使蟬猴不能繼續往樹上爬行,以便採收。
一、螞蚱的生物學特性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科共有859種螞蚱,但能入葯供食用的只有兩種,即東南亞飛蝗螞蚱和水稻飛蝗螞蚱。螞蚱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元素。螞蚱雌雄異體,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條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二、螞蚱養殖棚的建造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厘米左右,便於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於產取螞蚱卵,在養殖棚地面上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以備螞蚱食用。建造面積要按螞蚱的多少來確定,每1萬只螞蚱約需15平方米,用角鐵、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拉鎖,以防止螞蚱跑出和人進出棚之用。棚高以1.5米~2米為宜,為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
三、螞蚱的飼養管理螞蚱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相對濕度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於14℃或高於40℃時,螞蚱會逐漸停食死亡。在氣溫達到28℃~30℃時,螞蚱卵開始孵化,先准備無毒土壤和鋸末粉按1∶2攪拌,含水量為20%~30%,鋪3厘米~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然後將螞蚱卵布於土上,蓋上約1厘米厚的混合土。最後,器皿上再罩上一層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蚱後,用軟毛刷將其刷到棚內的食物上,一般10天~15天孵化出小螞蚱。剛出土的小螞蚱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葉植物,但食量很小。1齡~3齡的螞蚱應注意防雨,螞蚱從出土到成蟲約需27天~35天,這期間每5天~7天蛻1次皮,共蛻5次;5齡以後的螞蚱逐漸開始交配產卵,每隻螞蚱約產卵70粒~100粒。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螞蚱有喜歡群居和遷飛性,所以螞蚱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干擾,令其遷飛,以便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螞蚱學名蝗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 養殖特點 1.投資2000千元即可生產,回報穩定。 2.佔地只需要40平方米即可,佔用勞動力少,婦女老人均可養。養殖一畝蝗蟲收入 萬元。 3.飼料來源廣,只要單子葉食物均可做飼料。 4.回收有保障可以簽訂回收合同。 效益分析 1、購種只一次,可多年繁殖,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從不變異。 2、飼料來源廣,蝗蟲喜食蘆葦、茅草、狼尾草、線連草、盤草以及玉米、小麥、高梁、穀子等,可以不用投資,飼養一萬至五萬只,每人每天用兩個小時即可完成飼養與管理全過程。 3、蝗蟲的生命力極強,從來沒有得病的現象。用自然條件養殖蝗蟲,北方一年產夏秋兩代,南方可常年飼養,周期短,見效快,繁殖率高,每隻蝗蟲一次產卵六十至一百二十粒。 4、養殖一萬只東亞飛蝗成蟲可達36—40斤。按我們最低的回收價格8元/斤計算,夏蝗的計算公式為:1萬只×36斤×8元=288元,如夏蝗留4000隻雌蝗產卵,每隻最低產卵60個,成活率90%,到下半年秋蝗就是4000隻×60粒×90%=21.6萬只,金額為21.6萬只×36斤×8元=6220元。飼養第一年毛收入為6220+288=6508元,以後年份視蝗蟲產卵的多少,收入成倍增長。 食用的方法和葯用價值 蝗蟲含有豐富的被譽為人體生命的第六要素的甲殼素,甲殼素能使體內毒素得以排除,達到排毒養顏的功效。(日本將甲殼素作為污水處理的一種制劑)。蝗蟲蛋白質含量高達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並含18種氨基酸、多種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E維生素和磷、鈣、鐵、鋅、錳等元素,是理想的高營養保健食品,還可以作為魚粉、骨粉的替代品,是優質昆蟲飼料。可鮮用或干用。蝗蟲還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 具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外用可治療中耳炎。霜打過的螞蚱治菌痢、腸炎等。能入葯供食用的蝗蟲有東亞飛蝗。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哮喘、氣管炎和心腦血管疾病。蝗蟲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比畜、禽類更合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也低,生產全程不用化學葯物、添加劑等,是二十一世紀最流行食品,也將成為最有潛力的綠色食品。
『拾』 螞蚱養殖的最佳方法 螞蚱的養殖技術詳解
1、選擇品種
螞蚱的種類非常多,並且螞蚱的適應能力及抗性都非常強,我們可以人工養殖的都棉蝗、東亞飛蝗等品種,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養殖優勢與劣勢,其中我們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就是東亞飛蝗,不過也不是適合所有人養,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根據生長時間、產卵數量、體型大小、養殖環境、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慎重考慮,品種的不同就決定了養殖方向甚至是市場,所以我們具實際情況來選擇品種。
2、場地搭建
首先我們就要將養殖場地建立在陽光照射較強,通風好的地方,建立時養殖場要高於地面,便於後期的排水,螞蚱通常是在土壤中進行產卵,所以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螞蚱產卵的沙質土壤,然後在地面上鋪上一層葉片,便於螞蚱的進食,養殖場的面積決定我們的養殖多少與密度,注意養殖場的封閉性,防止螞蚱逃跑,螞蚱逃跑後對農作物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危害,做好防水防雨的措施,防止下雨時水量過大淹死螞蚱。
3、飼養管理
建立好場地後就直接將種蝗投入即可,種蝗會開始交配產卵,產卵後幼螞蚱逐漸孵化,孵化後6天左右就會開始換皮,這個時候是幼螞蚱生長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有足夠的飼料保證幼螞蚱成功脫皮,如果不夠的話就會導致螞蚱的生長出現問題,甚至是換皮失敗,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會出現大吃小,被咬傷等各種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了,當螞蚱成功換皮五次後,就已經差不多成熟了,這個時候留下部分的產卵螞蚱,其餘的就可以捕捉上市了。
4、防止逃跑
螞蚱是一種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昆蟲,與其他的特種業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人工養殖會使其產生較大的價值,但是也增加了螞蚱的數量,增加了隱患,所以在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在養殖場地周圍要設置染好除蟲劑的隔離帶,場內備好噴霧器,發現有逃跑現象及時噴灑進行捕殺,防止對外環境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