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長城的資料有哪些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㈡ 我要長城的資料,幫幫我!
網路里有:
長城
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戰國時期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里。
[特殊關口的名稱---門]
在萬里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的位置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長度】
長城究竟有多長?過去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長城的長度是一萬余里,故曰「萬里長城」。但是據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對遺址的調查,初步估計,長城有十萬里之長。歷代修築的長城先後分布在西至新疆,東到黑龍江,南至湖南共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各時代的長城總和就有三萬里之多。河北省境內的長城也將近萬里。曾經修建長城的各諸侯國和王朝共有二十多個,秦始皇所修建的長城有一萬多里,漢朝的長城有兩萬里,明朝的長城也有一萬兩千七百餘里。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編輯本段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龍頭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
㈢ 西安仝創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不是很了解的,如果你覺得不認可靠,那麼就不要去這一家面試,選擇更加好一點的公司。
㈣ 西安仝創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仝創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5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通信工程、計算機網路綜合布線、通信網路運營維護、計算機系統集成、技術開發及咨詢服務,視頻監視系統、門禁系統、智能樓宇設計施工,通信設備、電子設備及周邊耗材、計算機軟硬體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胡建飛
成立時間:2012-05-22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1510001004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辦(陝西省冷凍廠2號樓2-4-2號)
㈤ 西安吉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西安吉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12-24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西安市碑林區文藝南路49號學院國際住宅第1幢1單元18層11809號。
西安吉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1033219520372,企業法人仝金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西安吉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經營項目:計算機軟硬體、辦公設備、辦公用品及耗材、列印機及耗材、電子產品、數碼產品、電子元器件、電線電纜、五金交電、建材的銷售;辦公自動化設備、安防設備、環保設備、音響設備,通訊器材、電力設備、儀器儀表、檢測設備、工業自動化設備、顯示屏、發光字、化工新材料(除易燃易爆易制毒危險品)、觸摸一體機、查詢機、液晶拼接屏、廣告機的銷售、維修及技術服務;計算機網路工程、照明工程、環保工程、通訊網路工程、廣告亮化工程、裝飾裝潢工程、園林綠化、安防監控工程的設計、安裝、調試 、維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陝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55791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4042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西安吉謙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想了解一下山西懷仁縣的情況!!氣候,自然條件,物價,房價,人文,經濟發展,謝謝拉!
懷仁縣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大同盆地中部,全縣國土總面積1232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0.78%。其中平川佔70%,山區佔24%,丘陵山坡佔6%。境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3ºC,年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年均降雨量38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全縣共10個鄉鎮,163個村,總人口2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2萬人。北距歷史名城大同37公里,南距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朔州市96公里,有著聯結同朔,溝通東西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不論是南來北往的客商,還是觀賞應縣木塔,恆山懸空寺、雲崗石窟等名勝古跡的遊客,都途經該縣。優越的地理位置,對懷仁的經濟發展曾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改革開發的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個效應將會更加顯著。
礦產資源
(1)磁碟產資源,現已探明的有39種,其中煤炭儲量44億噸、高嶺土儲量2.2億噸、硝鐵礦200萬噸、鋁土礦588.6萬噸、石灰岩857萬噸,這些資源都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特別是高嶺土品質極高,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盛譽,清華大學任磊夫教授考察後,稱之為「國寶」。(2)土地資源, 耕地面積60萬畝,其中水澆地36.6萬畝,林地面積42萬畝,現在還有24萬畝土地尚未開發利用,其中草地10.6萬畝、鹽鹼地6.3萬畝、灘塗2.1萬畝,其它5萬畝。(3)旅遊資源,有各級文物保護區點10多個,其中金沙灘古戰場、鵝毛口古石器、清涼山遼代磚塔、小峪遼金時期瓷窯、日中城漢墓群等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交通方便
懷仁縣交通十分便利,同蒲鐵路、大運二級公路和208國道縱貫南北,石涼公路橫跨東西,鄉村公路四通八達,80%的村實現了通油路。正在修建的大運高速公路在懷仁設有2個互通口,其中與縣城連接的互通出口直通縣城主幹道——迎賓大街,這條公路竣工後,懷仁的交通將步入現代化時代,與首都北京和省會太原的距離縮短到3個小時,對進一步擴大與外部的聯系,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按照「建設綠色懷仁,再造秀美山川,實現生態園林化」的宏偉構想,懷仁縣在生態建設中,以落實項目為重點,以大項目帶動大工程,以大工程促進大發展,通過集中投入、項目整合,跨鄉村宏觀布局、規模連片治理,初步形成了以「一帶、兩山、三道、十片」為主體框架的生態林業體系。自2000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大片造林42.5萬畝,四旁植樹450萬株,農田林網控制面積達到68萬畝,占宜網面積的91%,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8%。
「一帶」:西山防護林帶。南起金沙灘鎮南家堡村,北至毛皂鎮秀女村,共涉及金沙灘鎮、新家園鎮、何家堡鄉、雲中鎮、毛皂鎮5個鄉鎮45個村,全長50公里,帶寬100—200米,總綠化面積6萬畝。工程從2003年啟動以來,經過縣、鄉、村幹部群眾的艱苦努力,林帶建設已初具規模。
「兩山」:洪濤山和龍首山,綠化總面積20萬畝,其中洪濤山13.8萬畝,龍首山6.2萬畝。兩山綠化堅持喬灌結合的原則,以檸條、紫穗槐為主,有條件的地段栽植針葉林。
「三道」:大運高速公路、大運二級路和左砂路。
大運高速公路綠色通道,主線全長37.6公里,公路兩側20米內,完成栽植7行喬木、3行灌木,按照2×2米株行距,栽植各類樹木174萬株,其中喬木24萬株,灌木150萬株。通道以外兩側各拓展林帶80米,按2×3米規格,栽植油松、新疆楊、柳樹等樹種102萬株,同時根據可治理條件,林帶部分地段達到了500米。全線以「針闊混交、喬灌結合、生態效益與人文景觀建設相協調」的思路,達到了充足綠量、立地成林的水平。大運高速公路連接線全長4.6公里,兩側各栽植檜柏、側柏、柳樹等景觀樹種20行,共8萬株,與主軸相輝映,形成較為壯觀的公路生態風景線。大運高速公路綠化總面積達1.3萬畝.
大運二級公路綠色通道,全長44.2公里,帶寬60米—80米,公路兩側種植了以針闊混交的樹木14—24行13萬株,綠化面積3956畝。
左沙路綠色通道,全長21公里,帶寬60米,公路兩側種植樹木8.4萬株,面積189畝。
「十片」: 將生態狀況最為脆弱的區域集中規劃為十個大片,集中連片、規模治理。主要有嘉明萬畝片、吳家窯五指山萬畝片、河頭龍首山萬畝片、金沙灘生態旅遊萬畝片、雲中鎮甄庄—王家堡萬畝片、新家園鎮滋潤大片、毛皂鎮東作里大片、海北頭新發片、馬辛庄鄉大片、何家堡鄉大片,
同時配套實施了「三項綠化」工程。一是村鎮綠化。以新農村道路綠化、環村林帶建設、村中街巷綠化和房前屋後空地綠化為重點,高標准完成了29個推進村和148公里農村水泥路綠化工程,栽植各類樹木36.72萬株。二是環城綠化。全面完成了縣城南環路、東環路、北環路、長征路的綠化工程,新植大規格景觀樹木35萬株,縣城新增綠地面積54.2萬平方米。在縣城出入口及甄庄萬畝大片、金沙灘生態旅遊區建設景點6個,栽植花卉2.5萬叢,景觀樹種1.5萬株。三是廠礦綠化。按照一廠一礦綠化一山一溝的思路,全縣15個廠礦企業完成林帶和造林基地3500畝。
通訊快捷
現在已經實現了傳輸數字化、交換程式控制化,建成了覆蓋全縣、通達全國、聯結世界的信息網絡。電話普及率達到了8.5部/百人,其中縣城為21.8部/百人;共有 GSM移動基站6個,22個載頻,基本實現G網無縫覆基;全縣行動電話用戶已達到了1.15萬戶。
環境優良
近年來,懷仁縣委、縣政府堅持解放思想,求實創新,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一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精減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推行政務公開。同時還成立了便民服務中心,集中了全縣各有關行政部門,實行一廳式辦公、一條龍作業,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業不正當競爭和各種擾亂市場的不法行為,為發展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秩序。三是狠抓硬體建設,開發建設了雲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沙灘新農村經濟試驗區、里八庄化工小區、海北頭建材小區和新家園綜合工業區,面向社會各界,廣泛招商引資。特別是雲東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縣城東南,佔地1萬畝,現已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三配套」(通水、通電、通路、通熱、通訊、通排水,土地平整,醫療、教育、金融三配套)。四是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先後完成了兩街一路舊城改造工程,開通硬化道路7條,新建商貿及辦公大樓41幢、園林景點20處,縣城主幹道全部達到了高標準的亮化、綠化,環境整潔,市容美觀,特別是站前廣場、迎賓廣場、文化廣場和明珠廣場幽雅別致,各具特色,其中迎賓廣場設有大型音樂噴泉、水幕電影,是目前全省縣級廣場面積最大、品味最高的綜合廣場。
服務功能齊全
懷仁縣現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4座,3.5萬伏變電站5座,總供電能力20.41萬KVA。縣城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量8000噸,集中供熱面積40萬平萬米,完全可以滿足大型項目的各方面需求。同時,商貿流通警榮活躍,各類商場、超市星羅棋布,餐飲服務質高價優,位於縣城黃金地段的三星級酒店——國利大酒店集餐飲、住宿、桑拿、按摩、娛樂於一體,懷仁賓館裝潢一流,設施齊全,可同時滿足500多人的食宿。亞泰大酒後、金銀大酒後、仁和大酒店等高檔飯店和鑫龍康樂中心、天合娛樂城等娛樂場所皆可提供一流服務。保證讓各地客商住的舒適,吃的舒心,有一種算至如歸的感覺。
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狀況
懷仁是全省經濟強縣之一,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4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819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647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2元。
1、農業。主要種植品種為玉米、小麥、穀子、馬鈴薯、胡麻、甜菜、豆類、蔬菜等。其中蔥頭和蘿卜遠銷全國各地。豬、牛、羊、雞等養殖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南小寨的羊肉、皮毛暢銷京津和內蒙等地。鴕鳥、梅花鹿、藍狐等特種養殖正在興起。全縣現有脫水蔬菜廠一座,瓜果蔬菜等農畜產一品批發市場十多個。
2、工業。懷仁縣是全國主要產煤大縣之一,現有各類煤礦50多座,洗煉廠1座,全縣煤炭年發運能力700萬噸左右。此外,陶瓷、化工、建材、運輸各業也正在健康、穩步發展,共同構成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特別是近年來,懷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建設全省乃至全國的「陶瓷基地縣、化工基地縣和建材基地縣」作為發展目標,全縣陶瓷企業已發展到20多家,年生產能力達到3億件。較大規模的化工企業共9個,年生產尿素能力8萬噸,碳銨8萬噸,電石2萬噸,石灰氮6000噸,焦炭3萬噸,耐火材料4萬噸。全縣水泥年生產能力20萬噸,機磚2.5億塊。
3、社會事業。全縣共有專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70名,現有高中7所,初中20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163所;其中懷仁一中是全市的重點高中,高考達線連續十年奪得全市第一。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縣城有「三院」(縣醫院、中醫院、骨科醫院),「兩站」(防疫站、婦保站),鄉鎮有衛生院,村村設有衛生室。全縣有標准田徑場2個、籃球場98個,還有網球場、門球場、游泳池等,可舉辦各類體育比賽。新聞方面有一報三台,即懷仁報、廣播電台、電視台和有線電視台。
「十五」時期懷仁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緊緊圍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整體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三大目標,創「三城」(省級文明城、塞外園林城、雙擁模範城)建「三縣」(陶瓷基地縣、化工基地縣、建材基地縣),全面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懷仁盡快跨入全國經濟強縣行列。到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億元,年均增長18%;財政總收入達到2.87億元,年均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3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4180元,年均增長10%,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計劃達到22.65億元,比上年增長18%,財政總收入2億元,比上年增長15%。
懷仁縣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資源豐富,人文薈萃。近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縣委、縣政論帶領全縣人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開展城市建設,扶持發展民營經濟,整頓規范市場秩序,使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懷仁縣轄4個鎮、6個鄉:雲中鎮、吳家窯鎮、金沙灘鎮、毛家皂鎮、何家堡鄉、新家園鄉、親和鄉、海北頭鄉、馬辛庄鄉、河頭鄉。
雲中鎮(村委會22個):三里庄、秦城、北窯、南窯、於家園、西小寨、甄庄、管庄、城內、東關、西關、王卞莊、羊圈溝、北窯子頭、石井、北信庄、小磨、北七里寨、鵝毛口南街、鵝毛口北街、鵝毛口中街、南七里寨
自然村22個:三里庄、秦城、北窯、南窯、於家園、西小寨、甄庄、管庄、城內、東關、西關、王卞莊、羊圈溝、北窯子頭、石井、北信庄、小磨、北七里寨、鵝毛口南街、鵝毛口北街、鵝毛口中街、南七里寨
居委會10個:二道坡南路居委會、二道坡北路居委會、北壇東街居委會、北壇西街居委會、花園居委會、氣象街居委會、體育街居委會、迎賓街居委會、新建南路居委會、火車站區居委會
毛家皂鎮(村委會18個):毛家皂、溫庄、裴家窯、前村、後村、邊店、李家場、大寨、楊谷庄、南彥庄、霸王店、秀女村、王家堡、柳東營、里八庄、東作里、新鋪、支家小村
自然村18個:毛家皂、溫庄、裴家窯、前村、後村、邊店、李家場、大寨、楊谷庄、南彥庄、霸王店、秀女村、王家堡、柳東營、里八庄、東作里、新鋪、支家小村
吳家窯鎮(村委會6個):吳家窯、碗窯、峙峰山、窯子頭、東山村、紅山峪
自然村6個:吳家窯、碗窯、峙峰山、窯子頭、東山村、紅山峪
居委會3個:吳家窯居委會、碗窯居委會、峙峰山居委會
金沙灘鎮(村委會22個):第三作、南家堡、劉晏庄、魏庄、西馬庄、禪房、興旺庄、鋪上、孟庄、胡寨、鹽豐營、小東庄、一間房、尚南頭、日中城、田莊、干溝、安宿疃、韭畦、翰林庄、曹庄、向陽
自然村22個:第三作、南家堡、劉晏庄、魏庄、西馬庄、禪房、興旺庄、鋪上、孟庄、胡寨、鹽豐營、小東庄、一間房、尚南頭、日中城、田莊、干溝、安宿疃、韭畦、翰林庄、曹庄、向陽
新家園鄉(村委會18個):北辛村、南辛村、庄頭、南鋪、北鋪、趙麻寨、段家堡、新圳、王坪、小峪、小峪口、郝家坪、路庄、大峪口、滋潤、尚希庄、陳家堡、新家園
自然村18個:北辛村、南辛村、庄頭、南鋪、北鋪、趙麻寨、段家堡、新圳、王坪、小峪、小峪口、郝家坪、路庄、大峪口、滋潤、尚希庄、陳家堡、新家園
居委會3個:小峪街居委會、王坪街居委會、蘆子溝街居委會
何家堡鄉(村委會10個):何家堡、悟道、趙庄、樓子口、高家嶺、宋家莊、躍進、全福寨、磨道河、郝家寨
自然村10個:何家堡、悟道、趙庄、樓子口、高家嶺、宋家莊、躍進、全福寨、磨道河、郝家寨
親和鄉(村委會16個):清水河、下濕庄、周家窯、馮庄、南小寨、田家坊、石庄、安大庄、南阜、閻家寨、薛家店、萬金橋、南晏庄、草地、晏頭、曹四老莊
自然村16個:清水河、下濕庄、周家窯、馮庄、南小寨、田家坊、石庄、安大庄、南阜、閻家寨、薛家店、萬金橋、南晏庄、草地、晏頭、曹四老莊
海北頭鄉(村委會14個):海北頭、新發、清泉、陳庄、下寨、西安堡、上海子、下海子、黃庄、烽火台、黎寨、高鎮子、鄭庄、神嘴窩
自然村14個:海北頭、新發、清泉、陳庄、下寨、西安堡、上海子、下海子、黃庄、烽火台、黎寨、高鎮子、鄭庄、神嘴窩
馬辛庄鄉(村委會17個):馬辛庄、下米庄、南米庄、馬港、小鹽坊、大鹽坊、古家坡、海子窪、智民庄、馬庄、仝庄、大井、楊嶺、杜庄、安寺、魯溝小村
自然村17個:馬辛庄、下米庄、南米庄、馬港、小鹽坊、大鹽坊、古家坡、海子窪、智民庄、馬庄、仝庄、大井、楊嶺、杜庄、安寺、魯溝小村
河頭鄉(村委會20個):河頭、東昌城、東寺庄、小昌城、蒲里、中柳會、舊站、新橋、閻家堡、大灘頭、興旺、小灘頭、王莊、王皓疃、張家堡、百穀寨、下峪、黃土坡、朝陽、李家小村
自然村20個:河頭、東昌城、東寺庄、小昌城、蒲里、中柳會、舊站、新橋、閻家堡、大灘頭、興旺、小灘頭、王莊、王皓疃、張家堡、百穀寨、下峪、黃土坡、朝陽、李家小村
[編輯本段]懷仁風俗
婚禮:萬世之始,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議婚、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謂之六禮。懷邑婚姻論財者少,初換貼,次納定,次納聘,次通信,次完婚,防古議婚、納采、問名、請期之禮,唯不親迎。二月後會親拜門,肆筵設席。而亦有乘喪嫁娶者,非禮也,宜戒之!
喪記:自疾病至含殮,殯葬,慎終之道至詳且盡。《易》:小過象喪過乎哀,匍匐救之。小學父母之喪,斬衰、寢苫枕塊、不脫經帶,不與人坐焉。程伊川先生家治喪不用浮屠,司馬溫公辟天堂地獄之謬。是居喪以哀戚為本,而尚繁文作佛事,舉非所宜也。懷仁喪禮,衣衾、棺槨、祭葬、塋墓、悉依古。然多不禁佛事。市商農民直延僧道於家,誦經超度,有力者或盛置幡樓,自以為孝,於親究何益哉?
正月元旦:夙興燒旺火,放爆竹,祀天地眾神及先祖畢,家眾以次拜跪稱壽,而後出拜族黨、親友,飲食相招,彌月乃止。立春前一日,名為迎春。先期塑芒神、土牛,長官率僚屬,農夫執耕具,鼓吹張樂,迎春東郊;次早,眾官集公衙,鞭牛行禮。五日,扮紙女形,黎明送出門外,謂之送窮。天官誕辰,架鰲山,燒旺火,張燈放花,群相宴飲,名鬧元宵。十六日,郊遊,雲走百病。二十二、二十五日,炭灰布地,作窖埋五穀,名為添食。
二月二日,相傳龍抬頭。城鄉開廟門,祭龍神,名為引錢龍。
三月三日,一名蟠桃節,設醮演戲,家各釀醋;一名寒食節,清明拜掃,祭墓,架鞦韆。
四月初七日起,初九日止,城鄉男女於東關南閣外北嶽娘娘等廟進香,入聖母廟仿古禮,仲春二月祀高祺祈佑子孫。
五月五日, 一名天中,一名端陽,一名朱明。門懸艾虎,飲菖蒲雄黃酒采百草系五色彩絲,捉蟆避毒。十三日、關聖廟演戲祭賽。
六月六日,曬書曝衣,作面合醬。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之會;童女乞巧。十五日,中元地官校籍之辰,致祭先塋,薦麻谷焚楮墓前,亦有焚於當路者,作面美人,高尺許,相傀遺。
八月十五日,中秋。夜設瓜果、月餅售香、紙拜月,親友相愧,己而聚飲。
九月九日,採菊蒸糕,攜酒登高,飲茱萸酒。
十月朔日,墓祭略同清明,唯栽楮為衣,名曰[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家祀祖先,族黨親友拜賀略同年節,或舉或否。
十二月八日,臘節。和五豆及米煮粥,名臘八粥,作臘醋、腌肉、藏冰。二十三日晚,送糖飴祀灶神除夕,易門神,三十日,桃符,貼春聯,修歲事,親友拜門辭歲,老幼團飲,名為守歲,多嫁娶。
懷仁旺火
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
[編輯本段]名地名景
金沙灘
金沙灘在縣城南30公里處的黃花梁腳下,是當年宋、遼交戰的古戰場,也是傳說中楊繼業兵敗罹難的地方。
京劇、豫劇、晉劇、湘劇、川劇、秦腔等都有「金沙灘」這個劇目,金沙灘人也有自己一代一代流傳的故事。傳說宋、遼在金沙灘一帶交戰中,遼王心懷叵測,佯請宋王到遼營舉行「雙龍會」,妄圖一網打盡宋室君臣。宋室君臣四下派人打探情報並掌握了遼王的這一真實意圖後,深知是「鴻門宴」,為確保宋王迅速安全地撤離危險地帶,楊繼業讓大郎假扮皇帝趙光義,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輝、五郎延德、八郎延順等隨行保護,自己帶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保駕宋君突圍。雙龍會上,大郎用袖箭射死遼天慶王,遼臣見狀,即命四下伏兵包圍了赴宴的宋室全部文臣武將。經過一場惡戰,四郎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朗戰死,而三郎死得最慘,在荒荒草灘被亂馬踏成肉泥。據說,三郎當年遇難之處就是現在金沙灘西三里處的鹽豐營村南那片多年生芨芨草灘。如今芨芨草長得高大茂盛,老人們說那是三郎碧皿澆灌的結果。再說六郎在前開路,楊繼業和七郎斷後,父子三人拚力征戰,終於使宋王突出重圍,安全返回宋營。六郎回頭一看,卻不見父親楊繼業和七弟延嗣,六郎將宋王妥善安置後,掉轉馬頭,殺進重圍尋找父親和七弟,結果三人都遭圍困,遼軍卻潮水般湧向金沙灘和兩狼山。七郎奉父命到雁門關搬取救兵,潘仁美公報私仇,以七郎臨陣脫逃為由,將七郎綁於一株老松樹下,命軍士亂箭射死,同時七郎身後的老松樹也因射穿洞窟而死。據說,這株老松樹是棵「樹王」,「樹王」一死,這一帶綠樹便落葉紛紛,相繼死去,最後變成一片荒漠。由於救兵不至,楊繼業便如《今公殉國——李陵碑》一文中說的,兵困兩狼山,血染李陵碑,為宋室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據史載,楊繼業兵敗陳家谷(令朔城區境內),被俘絕食而亡。這個地點離金沙灘有百里之遙,是宋王朝諱言楊繼業碰碑,還是民間藝人變幻出楊繼業碰碑,眾說不一,但金沙灘確實是當年宋、遼兩軍激烈角逐的戰場。如今金沙灘早已改變了昔日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象,縱橫交錯的防風林帶和碩果累累的經濟林,既給其披上常青綠裝,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金沙灘古戰場因楊繼業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而聞名於世,楊繼業父子作為一代忠烈古令傳誦,有關金沙灘古戰場和楊繼業父子抗遼的傳奇故事,當地民間更是有口皆碑。
為紀念楊繼業父子英雄業績和他們浴血鏖戰的古戰場,這里相繼有冠以古戰場名字的金沙灘鎮政府,金沙灘林場、金沙灘火車站、金沙灘煤運站、金沙灘農牧場等金沙灘鎮是這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成為懷仁縣經濟開發區之一。
㈦ 百家姓里有「仝」么,講下「仝」姓的起源
仝姓一.姓氏來源
淵源之一,以國為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淵源之二,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淵源之三,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淵源之四,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
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
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yi。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淵源之五,少數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
源流之六,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二.歷史名人
仝連信 男,1952年2月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副教授。發明成果有:高效空氣消毒劑、高效術前消毒劑、高效器械消毒劑、高效空氣消毒劑取代傳統空氣消毒所使用的紫外線燈消毒法。該消毒劑填補了國內外空氣消毒劑的空白。噴灑1分鍾後對空氣中細菌殺滅率達99.9%以上,對各種肝炎病毒有極強的破壞作用。該產品分為三個品種:供醫院,實驗室使用。供家庭、賓館使用。供飛機、輪船使用。高效術前消毒劑用量少,殺菌迅速徹底,局部作用1分鍾即可達到消毒目的,可持續6小時以上。上述產品在國內分別獲三次金獎。他發表醫學論文50餘篇,分別刊登在省級、國家級專業學術刊物上,並獲省、市級新技術科級成果獎二項。�
仝春東 男,1936年生,祖籍河南郟縣,原任建設銀行平頂山市分行工會主席,現已退休。仝春東同志1961年畢業於解放軍第四坦克學校(中專),曾任解放軍某部連指導員、政治處副主任、副政委和平頂山市建行煤炭支行黨支部書記、行長等職。1991年被全國金融工會授予「全國金融系統優秀工會幹部」稱號,被省建行評為「先進工會工作者」。
仝新順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鄭州鍋爐廠廠長,辦公室主任,高級經濟師。主要著作:《秘書工作人員一定要講政治》1996年6月發表於《秘書理論與實踐》(續編),獲得河南省秘書協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現代企業形象之我見們996年9月發表於《法學論壇》第3期;《建設企業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發表於《模範人物優秀人才成果大典》一書;《年薪制的理論與實踐》1997年7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4期,獲』97全國「兩個轉變」與國有企業改革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如何制定企業經營戰略》1997年9月發表於《時代工商》增刊,獲』97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著三等獎;《談國有資產的管理》1997年11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6期,在』98首屆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優秀論文評審大會上獲二等獎;《淺析國企改制過程中的全員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國發電設備行業協會企業管理研究會第二屆年會上宣讀,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商家的參展藝術》1998年6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6期;《知識營銷:市場競爭新利器》1998年11月發表於《時代工商》第11期;商標使用許可:一把雙刃劍)1998年12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12期,《制定行業自律價格,抵制市場惡性競爭》1998年12月發表於《工業鍋爐通訊》第6期,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仝宣州 1934年12月生,筆名州宣,河南南陽人,滿族,1958年7月畢業於開封師范學院數學系,中學高級教師,執教於南陽市第四中學。系河南省金卡聯誼會副會長兼(金卡集郵報》副主編、南陽市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市集郵協會常務理事、市集報聯誼會副會長。1951年12月開始收藏,主集郵票郵品、錢幣、報刊,新中國郵票郵品基本齊全(全新),報刊創刊號一干余種。1993年,編組的「中國建築藝術」極限郵集參加河南省集郵展覽獲「飛達杯」獎杯和獎金。有四百餘篇集郵文章及十餘篇集幣、集報文章分別發表於國家級及省、市級報刊。《大河報》、《南陽日報》、南陽有線電視台、《中州集郵》等新聞媒體專題介紹過其收藏事跡。備新中國郵票、自製極限片、企業拜年卡、創試刊號報刊交換,恪守信譽,來信必復。
仝澤堂 1946年2月生,江蘇睢寧人,中國石化總公司齊魯石化公司第一化肥廠高級工程師。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主集中外郵票郵品,藏品較豐,專題有文物、風景、花草、動物等;兼集火車站台票、參觀門券、糧票、布票、電話卡等。
㈧ 全字下面那個王中間少一橫 那是個什麼字啊,怎麼讀
仝
開放分類: 社會、民俗、文化、歷史、姓氏
tóng 〈形〉
(1)「同」的古字。相同;一樣 [same]
仝,同古文,出《道書》。――《廣韻》
(2) 姓氏。
鄭碼:ODBI,U:4EDD,GBK:D9DA
筆畫數:5,部首:人,部外筆畫數:3,筆順編號:34121
仝姓源流
一.仝姓來源
淵源之一,以國為姓。起源於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境內)建立同國,為商朝附庸,商亡後,同國亦隨之滅國,其後人以國去邑為同姓。後來,同 姓為分別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為姓,見《春秋圖》。
淵源之二,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西漢時代,史學家太史令司馬遷,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努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志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成為旗人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毀於文革 。
淵源之三,源於賜姓。起源於宋朝:東陵腳下,有個叫石頭峪的小村,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石頭峪村,傳說是宋朝一位武狀元的後代。這位武狀元後來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謂頂天立地,呼風喚雨。人們常說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這位二品高官,最後終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職,滅了姓氏,貶為庶民,流放到東陵腳下為生。「仝」就是當時皇帝賜給姓氏。經過幾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時的孑然一家,漸漸發展為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就這樣,仝姓家譜被續了下來。
淵源之四,避禍改姓。起源於元末:為金人姓氏夾古的漢姓。因女真入關踏上中土,金滅後入於元,元滅後
留居中原,為避亂則以「仝」姓傳承。這個來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為福新、文瑞:有家譜,有譜系。傳承至今,約有三十代。按:元滅在公元1368年,距今約640年,以二十年為一代,當有三十代。這個起源的仝姓後裔主要在今山東鄆城、江蘇睢寧。
2.湖南永州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應為入元後的女真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yi。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居寧遠的仝姓,現有550多人,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遺裔:在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房子村和三家莊村,至今聚居著一批仝姓的女真遺裔,他們保存的《仝氏家譜》一本修於清乾隆年間,後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譜序雲:「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元初有諱慶成者,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處仝姓淵源的共同之處在於:均來源於金人夾古氏。可見,在元滅之時,為避亂,金姓夾古改為漢姓仝,是比較統一的做法。
淵源之五,少數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於清:為滿族姓氏佟佳的漢姓,也作佟、童、董等。Tong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將,一心效忠朝廷報效國家,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絕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預感殺身之貨,其下有四位兒子,老祖為避免滿門抄斬,為讓仝氏家族後繼有人,便將其四個兒子姓氏分別改為仝、佟、童、同,並讓其各自奔赴全國各地隱居,(後多居東北一帶)雖然本姓字體上做了改動,但是發音卻都一樣,從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說法。最後老祖英勇就義倒在了朱家的斷頭台上,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仝氏家族世代尊繼。到了清朝,Tong姓正統本是仝字,但是因為仝姓後代稀少,再加上史學家的無知以及盲目論斷,致使Tong氏正統成了佟字。清王朝時,Tong姓成為滿清八大姓氏之一,並且高於八旗之首正黃旗,全姓仝佳。(現在被史學家錯誤論定為:佟佳)歷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爾漢,Tong 佳隆科多。解放後Tong氏全姓簡化為仝、佟。。。等單字姓.三,
金朝亡國之後的女真人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時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們被分別稱作女直、水達達、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滿族; [50]另一部分是金朝時南遷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葉以後,他們漢化程度逐漸加深,至元朝時已不再被視為女真人,而概以「漢人」稱之。本文所談的女真遺裔主要就出自後者。
源流之六,回族中的仝氏,避禍改姓。源自童姓。據安徽和縣《童氏家譜》載,始祖童小橋,祖籍陝西西安金佔山,為清皇太子武術御師。一次 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縣)定居,改為姓。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仝朝臣中武舉,家道漸趨興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仝連信 男,1952年2月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牡丹江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副教授。發明成果有:高效空氣消毒劑、高效術前消毒劑、高效器械消毒劑、高效空氣消毒劑取代傳統空氣消毒所使用的紫外線燈消毒法。該消毒劑填補了國內外空氣消毒劑的空白。噴灑1分鍾後對空氣中細菌殺滅率達99.9%以上,對各種肝炎病毒有極強的破壞作用。該產品分為三個品種:供醫院,實驗室使用。供家庭、賓館使用。供飛機、輪船使用。高效術前消毒劑用量少,殺菌迅速徹底,局部作用1分鍾即可達到消毒目的,可持續6小時以上。上述產品在國內分別獲三次金獎。他發表醫學論文50餘篇,分別刊登在省級、國家級專業學術刊物上,並獲省、市級新技術科級成果獎二項。�
仝春東 男,1936年生,祖籍河南郟縣,原任建設銀行平頂山市分行工會主席,現已退休。仝春東同志1961年畢業於解放軍第四坦克學校(中專),曾任解放軍某部連指導員、政治處副主任、副政委和平頂山市建行煤炭支行黨支部書記、行長等職。1991年被全國金融工會授予「全國金融系統優秀工會幹部」稱號,被省建行評為「先進工會工作者」。
仝新順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鄭州鍋爐廠廠長,辦公室主任,高級經濟師。主要著作:《秘書工作人員一定要講政治》1996年6月發表於《秘書理論與實踐》(續編),獲得河南省秘書協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現代企業形象之我見們996年9月發表於《法學論壇》第3期;《建設企業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發表於《模範人物優秀人才成果大典》一書;《年薪制的理論與實踐》1997年7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4期,獲』97全國「兩個轉變」與國有企業改革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如何制定企業經營戰略》1997年9月發表於《時代工商》增刊,獲』97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著三等獎;《談國有資產的管理》1997年11月發表於《經濟經緯》第6期,在』98首屆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優秀論文評審大會上獲二等獎;《淺析國企改制過程中的全員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國發電設備行業協會企業管理研究會第二屆年會上宣讀,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商家的參展藝術》1998年6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6期;《知識營銷:市場競爭新利器》1998年11月發表於《時代工商》第11期;商標使用許可:一把雙刃劍)1998年12月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第12期,《制定行業自律價格,抵制市場惡性競爭》1998年12月發表於《工業鍋爐通訊》第6期,獲』98鄭州市企業管理協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仝宣州 1934年12月生,筆名州宣,河南南陽人,滿族,1958年7月畢業於開封師范學院數學系,中學高級教師,執教於南陽市第四中學。系河南省金卡聯誼會副會長兼(金卡集郵報》副主編、南陽市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市集郵協會常務理事、市集報聯誼會副會長。1951年12月開始收藏,主集郵票郵品、錢幣、報刊,新中國郵票郵品基本齊全(全新),報刊創刊號一干余種。1993年,編組的「中國建築藝術」極限郵集參加河南省集郵展覽獲「飛達杯」獎杯和獎金。有四百餘篇集郵文章及十餘篇集幣、集報文章分別發表於國家級及省、市級報刊。《大河報》、《南陽日報》、南陽有線電視台、《中州集郵》等新聞媒體專題介紹過其收藏事跡。備新中國郵票、自製極限片、企業拜年卡、創試刊號報刊交換,恪守信譽,來信必復。
仝澤堂 1946年2月生,江蘇睢寧人,中國石化總公司齊魯石化公司第一化肥廠高級工程師。系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主集中外郵票郵品,藏品較豐,專題有文物、風景、花草、動物等;兼集火車站台票、參觀門券、糧票、布票、電話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