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什麼是遙感技術

什麼是遙感技術

發布時間:2022-10-05 04:35:05

1. 什麼是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從人造衛星、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信息,以判認地球環境和資源的技術。它是20世紀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任何物體都有不同的電磁波反射或輻射特徵。航空航天遙感就是利用安裝在飛行器上的遙感器感測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特徵,並將特徵記錄下來,供識別和判斷。把遙感器放在高空氣球、飛機等航空器上進行遙感,稱為航空遙感。把遙感器裝在航天器上進行遙感,稱為航天遙感。完成遙感任務的整套儀器設備稱為遙感系統。 航空和航天遙感能從不同高度、大范圍、快速和多譜段地進行感測,獲取大量信息。航天遙感還能周期性地得到實時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和軍事的很多方面獲得廣泛的應用。例如應用於氣象觀測、資源考察、地圖測繪和軍事偵察等。

「遙感」從詞義上講就是遙遠的感知。遙感技術是指從遠距離、高空或外層空間平台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器,通過攝影、掃描方式,對電磁輻射(包括發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量的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目標物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系統技術。例如航空攝影就是一種遙感技術。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統稱為遙感系統,其核心組成部分是獲取信息的遙感器。遙感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多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微波輻射計、合成孔徑雷達等。傳輸設備用於將遙感信息從遠距離平台(如衛星)傳回地面站。信息處理設備包括彩色合成儀、圖像判讀儀和數字圖像處理機等。

在地球上空日夜飛行的地球資源衛星,不斷向地球發回照片,既反映了地球各區域的地形、地物,也反映了地質構造和岩石礦物,為地質研究和勘探提供十分寶貴的信息,從而創立了一門嶄新的科學——遙感地質學。野外地質是近距離觀察,而遙感地質,則是運用遙感技術的遠距離觀察。

遙感為野外地質調查插上了「翅膀」。地球資源衛星給地面拍攝的相片,是按一定比例縮小了的、客觀的、真實的地表自然景觀的詳細記錄。放大以後,就是一幅立體的地形圖。按照地質工作的需要,採取合適的遙感所拍攝下來的衛星照片,能夠把地形和各種岩石分布、地質現象、構造現象等一覽無餘地記錄下來,還能把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質構造等反映出來。這些照片經過地質解釋和繪制工作,就成為勘探人員所需要的「地質圖」。因此,遙感地質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野外地質人員跋山涉水,人工填圖,特別是在地形艱險、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給地質人員帶來了福音。衛星在地球上空拍攝照片,可以說是「居高臨下」、「高瞻遠矚」,人在地面上看不到的地質現象、礦產露頭,衛星都能「看到」並且忠實無誤的拍攝下來(圖4.7)。

圖4.7衛星遙感技術

2. 什麼是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就像人們用自己的五官來觀察和識別各種物體一樣,是以各種物體所具有的能輻射、反射電磁波的物理特性為基礎,藉助某些手段來探測物體的特性信息,然後通過信息處理中心,達到對物體的感知認識的。因此,遙感技術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一是能夠感知遠處物體的性質的設備,統稱遙感儀。它的作用是接收物體輻射或反射過來的電磁波。

目前,遙感儀有多種,如航空攝影機,這是一般的可見光攝影機。如多光譜攝影掃描儀,它主要是掃描、接收紫外線、紅外線等不可見光。

此外還有微波雷達,它可對一個目標發射微波,根據它反射回來的波進行主動性的跟蹤遙感。以及微波、激光散射儀、夫琅和費譜線鑒別儀等先進的遙感儀。

二是要有一種運載工具,把遙感儀送到同被探測物體保持一定距離和角度的地點去,這就是遙感平台,即架設遙感儀器的平台。如用飛機作遙感平台,就是航空遙感。還可將遙感儀裝在船上、車上,謂之地面遙感。使用最廣泛的是採用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作遙感平台,叫航天遙感。一般所稱的遙感就是指航天遙感。

三是識別設備,它處理和判讀由遙感儀接收到的目標物信息特徵。沒有它,我們對目標物仍然是一無所知。這方面的識別設備主要由電子計算機、彩色合成儀、圖像數字化儀器等組成。

遙感技術廣泛用於軍事偵察、導彈預警、軍事測繪、海洋監視、氣象觀測和互劑偵檢等。在民用方面,遙感技術廣泛用於地球資源普查、植被分類、土地利用規劃、農作物病蟲害和作物產量調查、環境污染監測、海洋研製、地震監測等方面。

遙感技術總的發展趨勢是:提高遙感器的解析度和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製先進遙感器、信息傳輸和處理設備以實現遙感系統全天候工作和實時獲取信息,以及增強遙感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3. 什麼是遙感技術

在古代神話中,齊天大聖孫悟空能知道遙遠地方發生的事。可是,你知道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這種神通廣大的傢伙,這就是遙感技術。什麼是遙感技術呢?它就是不直接與目標物接觸而通過利用電磁波信號遠距離感知目標及其性質和狀態的一項新興技術。

遙感技術於19世紀問世。早在1839年,人類就利用它獲得了第一張照片,1858年法國人首次乘氣球在巴黎上空進行了空中攝影實驗,到1903年發明了飛機之後,航空攝影迅速地發展起來。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時,人們把遙感裝置裝在了衛星上,開始出現了從宇宙空間進行無線電偵察和探測的方法,從此遙感技術進入了實用階段,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探測技術。美國戰略通信衛星就是通過現代化的無線電儀器設備,來感知遠方軍事目標真相的。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遙感技術又應用到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如農林、水文、地質、海洋、測繪、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等許多方面。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人們通過電磁波手段,首次完整地看清了地球的全貌,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地物資料。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從宇宙中得到了很多寶貴的資料。這說明人類通過遙感技術對未知領域的勘測和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我們所說的遙感技術的原理是怎麼回事呢?大家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能輻射電磁波,通過遙感器接收來自物體的電磁波,再通過光學和電子技術處理後,從中了解物體的狀態和性質,進而獲取有關的信息。

遙感系統是一個團結的集體,成員有:遙感器、遙感平台、信息傳輸設備和信息處理設備。其中最重要的是遙感器,它的主要任務是感受來自目標的電磁波信息,通常由高解析度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多光譜掃描儀等擔任。遙感平台是用來安裝遙感器的。信息傳輸設備是完成遙感平台與地面物體之間信息傳遞工作的。信息處理設備是對所接收封的信息進行處理的地方,主要有圖像處理設備、彩色合成儀和電子計算機等。

遙感系統這個大家庭是可以分類的。按遙感器載體不同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遙感、航天遙感;按工作原理不同可分為:主動遙感和被動遙感;按遙感方式不同可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紫外遙感、微波遙感等。無論怎樣分類,每一類遙感系統在捕獲遠方信息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威力,特別是航天遙感技術更是占盡風光,很多國家的軍事情報都是通過航天遙感技術獲取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共發射了3000多顆人造衛星,其中70%以上直接或間接地應用在軍事上,上面裝有各種遙感器,能對地面環境進行連續不斷地偵察和監視。可見光遙感解析度很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面上的物體;紅外遙感可晝夜工作並能識別地面上的偽裝物;多光譜遙感更是優越,它同時具有可見光遙感和紅外遙感的全部優點;微波遙感解析度更高,它能穿過雲霧、植被和地表,在從偵察衛星上獲得的照片中,能夠清楚地看出機場跑道、滑行中的飛機、導彈發射架等軍事目標,還能區分坦克和車輛的類型。概括起來說,它們的共同優點是:偵察范圍廣,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發現目標迅速准確等。大家看,遙感的本領是不是很了不起啊!

其實,遙感所能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遙感技術應用於武器制導上,可以大幅度提高命中精度。遙感技術應用於探測來襲的戰略彈道導彈,能夠提供25分鍾的預警時間。遙感技術應用於軍事偵察和軍事測繪,能夠減少飛機和艦艇的導航誤差,從而提高作戰效果。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方面,可以進行全球性地質現象的研究,有利於尋找新的礦物資源,還可以對地震、火山等情況進行預報,還能對沙土移動以及河口演變等提供詳細的資料。遙感技術應用於海洋水文方面,能為尋找地下水提供線索,還可以測量海水的深淺,為發展海洋事業提供依據。遙感技術應用於農林方面,可以進行大面積農情調查,掌握灌溉、排澇、施肥、除蟲的時機」,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還可以估算森林資源,測量土質和牧草情況,為發展農牧業創造條件。遙感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方面,可以觀察大氣污染情況,幫助尋找污染源,檢查植被的損壞情況等,以便更好地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事實上,通過遙感技術所獲得的不同信息往往是重疊在一起的。這就必須研究目標的電磁特性,掌握電磁波與地、物作用的一般規律,才能從遙感圖像上准確地獲得更多有用的資料。

今後,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從被動遙感向被動遙感與主動遙感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從單一電磁波遙感向多波種相結合的遙感方向發展;從半天候遙感向全天候遙感方向發展;從定性遙感向定量遙感的方向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深入發展,遙感技術將變得越來越不同凡響!

4. 什麼是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的萌發,起源於望遠鏡和照相機的發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了航空攝影,建立了能夠定位、定量的立體攝影測量學,改造了地圖測繪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彩色航空攝影,擴大了定性分析的可能性,為自然環境與資源考察打開了新的局面。但是,受當時的生產技術條件的局限,能夠利用的電磁波主要是可見光。20世紀60年代初,遙感技術出現了飛躍。一方面,這是由於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紅外線與微波掃描成像技術的進步,它們開拓了人們的視野。紅外遙感能夠晝夜作業,凡是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有紅外線的輻射,在不能利用可見光的情況下,給人們展示出熱圖像,包括永遠不見的月亮的背面。利用微波遙感,無論雲層覆蓋、植被茂密的亞馬孫河熱帶雨林,還是千里冰封的南北兩極的基岩,都被揭露在人們的眼前,編制出版了1:100萬的地形、地質和資源地圖。目前的遙感技術,不僅從可見光譜段擴展到了較長的近紅外、遠紅外和微波波段,也擴展到了較短的紫外線、X和阿爾法射線。激光全息成像也正被引進到遙感技術中來。總之,遙感儀器的研製,已經由單一波段增加到24個波段;由物理光學進入到電子光學,由機械掃描發展到電荷耦合器陳列,由真實孔徑發展到合成孔徑。有了這些新一代的遙感儀器,人們能夠從一種物體中攝取各種電磁波信息,並同步記錄在一組磁帶或膠片上,這就大大提高了人們觀測和鑒別自然界復雜物體的可能性。可以說,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活動進入了廣闊無垠的宇宙太空,正在改變著地學、天文學和其它一些學科的面貌。

5. 遙感技術是什麼

遙感技術是從人造衛星、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信息,判認地球環境和資源的技術。它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任何物體都有不同的電磁波反射或輻射特徵。航空航天遙感就是利用安裝在飛行器上的遙感器感測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特徵,並將特徵記錄下來,供識別和判斷。把遙感器放在高空氣球、飛機等航空器上進行遙感,稱為航空遙感。

6. 遙感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感測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可用來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

(6)什麼是遙感技術擴展閱讀

遙感通過人造地球衛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7. 遙感技術的概念和遙感基本原理

「遙感」(Remote Sensing)即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遙感技術的一般概念是:從不同高度的遙感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種感測器(Sensor),接收和記錄來自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發射或反射的各種電磁波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分析,從而對不同的地物及其屬性進行遠距離探測和識別的綜合技術。

眾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絕對溫度大於零度的物體,都能夠反射、發射和吸收電磁波。不同物體由於其物質成分、結構構造以及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的響應敏感程度的差異。也就是說,不同的物體,它們對一定波長的電磁波的發射、反射和吸收規律不同;即便是同一種類的物體,由於其所處自然狀態的不同或是處於不同的地理環境,所表現出來的這種規律也不同。這種規律就是地物的波譜特性。圖19-1表示幾種植物的波譜特性,圖19-2表示同一種農作物不同自然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波譜特性。除此之外,自然界中大多數物體都具有一定的幾何形態和紋理結構。所以,通過上述地物波譜特性的研究,將遙感儀器探測到的不同地物的電磁波信息與之比較,就能區分和鑒別地物的種類及其屬性特徵。這就是遙感所採用的基本原理。

從理論上講,對整個電磁波波段都可以進行遙感,但實際上電磁波輻射在空中傳輸過程中,大氣對其有明顯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作用(我們將電磁波輻射在大氣傳輸過程中損耗較小,透射率較高的波段稱為大氣窗口)。由於「大氣窗口」效應和探測技術水平限制,目前遙感技術只利用了有限的幾個波段(窗口),其中最重要的波段如下。

可見光(0.39~0.76 μm)和近紅外(0.76~2.5 μm)波段。這是地物對太陽輻射的強反射波段,所用的感測器主要是照(攝)相機或多波段掃描儀等。

圖19-1 幾種植物的波譜特性

圖19-2 同一農作物不同自然狀態的波譜特性

中紅外(3~5 μm)波段。主要接收地物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能量和自身的熱輻射能量,所用的感測器主要是紅外掃描儀等。

熱紅外(8~14 μm)波段。主要接收地物自身的熱輻射能量,所用的感測器主要是熱紅外掃描儀等。

微波(8~1000 mm)波段。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接收方式。主動式微波感測器通常包括側視雷達、散射計和高度計;被動式微波感測器採用微波輻射計,包括掃描成像和非掃描成像等類型。

8. 什麼是遙感

遙感 簡單來理解就是遙遠的感知,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感測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9. 什麼是遙感呢遙感可以幹些什麼

遙感技術聽起來很神秘,其實很容易理解,遙感是指不通過直接接觸,而收集關於特定目標的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目標的性質。遙感技術是主要是從人造衛星、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信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感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 判斷地球環境和資源的技術。目前遙感技術成為一門實用而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偵察、環境污染探測以及地震、 火山爆發預測等,其用途很多主要有如下幾種:

1、軍事偵察。遙感技術在軍事上主要用於軍事偵察。偵察衛星可以從空間對地面的各種軍事目標實施探測和跟蹤,獲得得到的軍事情報。

2、 可以直接監測大氣、土地、海洋、河流等各種污染。

3、監視海水、洋流、魚群的動向,在大空間范圍內指揮漁業生產。

4、 藉助航天遙感技術,我們還可以在對雲、風、氣壓、氣溫、濕度等主 要氣象參數進行精確測量,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性。

10. 遙感技術

4.1.1 概述

遙感是 20 世紀 60 年代發展起來的對地觀察綜合性技術。遙感一詞來自英語 RemoteSensing,即「遙遠的感知」。廣義的理解,泛指一切無接觸的遠距離探測,包括對電磁場、力場、機械波等的探測,我們一般說的遙感是指狹義理解上的意思,即主要指的是電磁波探測。准確地說,遙感是指應用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

可以概括地說,遙感技術應具備三個要素:

(1)以專用設備(感測器)接收、記錄遠方地物電磁波輻射(包括反射或地物自身發射)的信號;

(2)將感測器接收的電磁輻射信號形成圖像;

(3)通過對圖像的處理和分析,不與之接觸就可感知遠方事物。

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包括:被測目標的信息特徵、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傳輸與記錄、信息的處理和信息的應用五大部分。任何目標物都具有發射、反射和吸收電磁波的性質,這是遙感的信息源。目標物與電磁波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它是遙感探測的依據;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的儀器叫感測器,如掃描儀、攝影機、雷達等,而裝感測器的平台叫遙感平台,主要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間平台;感測器接收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記錄在數字磁介質或膠片上,膠片是由人或回收艙送到地面回收,而數字磁介質上記錄的信息則可通過衛星上的微波天線傳輸給地面的衛星接收站;地面站接收到遙感衛星發送回來的數字信息,記錄在高密度的磁介質上如光碟或磁帶等,並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如信息恢復、輻射校正、衛星姿態校正、投影變換等,再轉換成用戶可使用的通用數據格式,或轉換成模擬信號,才能被用戶使用;最後就是應用了,遙感獲取信息的目的就是應用,這是由各專業人員按不同的應用目的進行,在應用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信息處理和分析,如不同遙感信息的融合及遙感與非遙感信息的復合等。總之,遙感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涉及航空、光電、物理、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等諸多領域,它的發展與這些相關領域是密不可分的。

4.1.2 遙感影像處理目的和內容

任何遙感系統獲得的原始圖像數據均是三維景物的二維投影顯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幾何形態畸變和輻射量的失真等現象,嚴重影響其應用效果,必須進行消除處理。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對接收系統獲得的遙感信號進行處理和記錄,回放出原始遙感影像圖,對圖像中存在的畸變及失真現象,根據成像機理與相應的構象方程數學模型進行補償和校正,這可統稱為遙感變換和增強處理。

(2)根據人眼的視覺原理與觀察事物的特點對遙感圖像進行各種變換和增強,以改善和提高遙感圖像中反映地物目標特性的視覺效果與可識別性。這可統稱為遙感影像的變換和增強。

(3)對原始遙感圖像所反映的地物目標波譜特徵進行反演、統計和分析解譯,提取出地物目標類別及其空間分布等信息。

4.1.3 規模化高效率處理技術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快速、宏觀的資源調查手段,近幾十年來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蓋 / 土地覆被變化調查與研究中的作用得到了公認。多空間尺度、多時間尺度以及多光譜尺度的海量衛星遙感獲取技術已經成熟,為土地管理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影像數據源,特別近年來高解析度衛星不斷發射升空,遙感影像數據量正在呈幾何級數增長,給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也使影像數據應用與管理面臨新的挑戰。本項目在對河南省海量數據處理中建立了遙感影像規模化高效率的處理技術。主要採用了以下三種處理手段應用到遙感影像處理當中:

(1)基於 SAN 架構遙感影像流程化處理。日益增多的海量多源遙感數據對現有的遙感影像處理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現有的遙感圖像處理系統數據處理能力落後於遙感影像的獲取能力,遙感影像處理能力已經成為遙感技術應用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現有的遙感影像處理系統缺乏通用處理流程,海量數據與中間成果的存取、處理、分發受計算機硬體的性能嚴重製約。針對此情況採用先進的 SAN 架構的存儲系統,建立靈活有效的處理流程,當處理任務發生改變時,需要對流程進行必要的調整,一個有效的、可定製的並且方便擴展的處理系統至關重要。

通用流程化的數據處理系統相當於一套規范的數據處理流水線,並且依託 SAN 架構的數據儲存作為載體,根據數據處理的要求,很方便地定製所需的數據處理流程。也可以根據數據處理要求的變化而相應地更改數據處理流水線。通過總結眾多處理流程的共性,概括出一些基本的處理要素,並且制定處理標准,從而使建立遙感影像流程化處理。

(2)自動和半自動配准技術的應用。配准包括兩個主要的步驟:第一步要標注足夠數量的控制點,而且要盡量分布均勻;第二步是使用兩幅衛星影像中的一幅作為參考圖像,將第二幅的地理投影信息和圖像數據變換到和第一幅相同。

在探索自動尋找控制點的方法之前,需要先分析好控制點的特性,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傳統手工標注控制點時,一般要求控制點選取在道路、橋梁、建築等不會隨季節等時間因素發生大的改變的地面特徵點上,而河流、森林、田地等邊界、內部會隨著季節、天氣發生很大變化的地面特徵則不適合作為地面控制點。比如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河道會有寬窄變化,夏季和冬季森林的遙感影像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公路拐點、沿線、橋梁的交叉口、大型建築的角點等人眼易於分辨定位的地方標注控制點是很好的選擇,這樣可以方便地在另一張衛星影像上人工找出同名地物點。

此外,在非公路橋樑上的點,如果也是可以由人工易於辨認並修正,那麼也可以作為控制點。

可以看到,配准同樣也存在著手工標注控制點的瓶頸問題。而且和衛星影像精矯正比起來,配准後的衛星影像匹配程度要求更高,因此更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控制點。單純靠手工標注非常耗時,使用控制點影像庫也需要積累有大量同一區域的控制點,對於陌生區域的標注無能為力。因此,如果能利用計算機在衛星影像上全自動或者半自動選取控制點,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是非常有幫助的。

(3)區域網平差整體校正的應用。長期以來,衛星遙感影像的精確定位一直依賴於大量地面控制點,控制點的數量與分布直接影響遙感影像對目標定位的精度。而選用區域網平差進行影像參數模擬,可以在控制點資料庫中選取少量的地面控制點,在景間需有一定數量的聯接點,就完成影像糾正。校正所需控制點數量較少,可大幅度提高遙感影像處理效率。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遙感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剛體轉動數據保留多少位 瀏覽:40
微信上的配樂朗誦小程序叫什麼 瀏覽:837
國際貨運代理的經營范圍包括哪些 瀏覽:570
收銀機的程序在哪裡 瀏覽:982
太原綜合市場是什麼意思 瀏覽:226
瀏覽器移動數據很慢為什麼 瀏覽:526
資料庫欄位對應的實體類怎麼寫 瀏覽:96
連鎖市場規劃如何列名單 瀏覽:403
為什麼給客戶配置存款產品 瀏覽:693
工業信息局是什麼編制 瀏覽:137
小漁市場怎麼樣 瀏覽:871
如何用婉轉的話說老公不回信息 瀏覽:963
淘寶萬寶路怎麼交易 瀏覽:624
華中數控程序如何校驗 瀏覽:847
怎麼樣介紹產品和文字 瀏覽:362
臨沂代理記賬多少一年 瀏覽:416
撫州抖音小程序開發一般多少錢 瀏覽:518
正規人事代理有哪些 瀏覽:384
貓達人微信小程序是什麼 瀏覽:508
華為的接入技術主要有哪些 瀏覽:323